《地貌学》实验指导

合集下载

地貌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实验指导城市与环境学院二〇一五年六月修订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1.说明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

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

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

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1. 界线2.坡积黄土3.砂砾石层(河床相)4.亚粘土(湖相)5.砂砾和冲积黄土6.马兰黄土7. 黄土(Q1-2) 8.红色粘土(N2)T1-4 ---各级河流阶地 P---河漫滩 n1----河床 n2-----人工河道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

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

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

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

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

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

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

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2.实验内容和要求(1)掌握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分析滑坡形态特征的方法(2)辨认滑坡地貌各种次级类型(3)熟悉滑坡形态计量的主要内容(4)判断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成因3.讨论和分析(1)滑坡的垂直滑距和水平滑距(2)滑坡体平均厚度取40米,估算滑坡体的体积(3)在图中找出滑坡壁、滑坡床、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洼地,并标注在图上(4)分析洒勒山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说明判断的依据。

地貌实习报告2

地貌实习报告2

百度文库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嘉陵江北碚段实习报告课程名:地貌学指导老师:张远瞩姓名:徐炼学号:2220一、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来实地观察流水地貌、重力地貌以及构造地貌三大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熟悉野外实习技能及相关知识,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以及倾角三大要素。

3、了解三大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二、实习地点嘉陵江北碚段(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段)三、实习时间2013年11月24日四、实习内容(一)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形成条件1、地质特征据查及的资料可以知道在地质构造上,北碚区整体来看为西南地台、川东南坳褶带,华蓥山隔挡式复背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弧的一部分。

组成区内地壳的地表地层主要是上二叠统、三叠系和侏罗系,岩性以灰岩、页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它们褶皱形成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的三个背斜阳三个向斜,它们构成了北碚区地貌形态的骨架,而我们实习段则大体上是一个向斜,主要是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2、气候条件在气候上,北碚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四季明显,气温高,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冰雪很少,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丘陵谷地里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毛温最,高43℃,最低零下3.1℃。

无霜期年平均约334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78.65毫米,最高1544.8毫米(1968年),最低740.1毫米(1961年),降雨集中于5—一9月(占全年雨量70%),且多夜雨。

由于我们实习地段也是北碚区的一部分,所以它的气候条件也基本如此。

3、水文条件北碚区水系以嘉陵江为主干,主要溪流有龙风溪,马鞍溪、运河、郑家溪,明家溪、万家溪等,成羽枝状分布,并汇流于嘉陵江。

嘉陵江的水量为长江各支流的第二位,在北碚多年流量平均为每秒2130立方米。

最大年均流量为每秒3120立方米。

最小值为1140立方米。

在北碚水文站处最高洪水位为214米。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5104课程名称:地貌学英文名称: Geomorphology实验总学时:12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在野外确定方位、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使用地质罗盘仪来量测岩层的产状、地形坡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通过对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的实验模型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地貌模型分析地貌特征的基本方法。

学会从地貌模型上分析和判断地貌的类型和成因,帮助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貌现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地貌演化过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想像力的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地貌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内丘陵、台地、坡地、沟谷、湖泊等地貌及坡面防护工程的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能身临其景地真实感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通过观察和判读地形图的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2.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7《地貌学》实验指导书

7《地貌学》实验指导书

《地貌学》实验指导书地貌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课堂上讲授的地貌知识,一般是各种地貌类型的典型特征,地貌形成和发展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模式化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性。

实际上,地貌的类型众多、形态各异、成因复杂、规模大小悬殊,往往与课本上介绍的有很大差别,学生不容易识别。

通过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地貌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实际观察技能。

地貌课堂实习,主要是利用地貌模型、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地貌野外实习,往往选定几个典型地区作为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并由指导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概况,使学生对实习地区有一个总体认识,以利于通过野外实习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堂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立体镜、描图纸、铅笔、三角尺、圆规等;野外实习需要的资料和用具,包括地形图、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气压高度计、望远镜、照相机、皮尺、野外记录本等。

配合地貌教学需要,本实验指导书选编了地形图地貌判读、航空像片地貌判读,以及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野外实习观察和室内航片、卫片判读,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基本地貌知识,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地形图的地貌判读1.1目的与要求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

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1.2主要内容(1)熟悉地形图中的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

(2)熟悉各种类型地貌形态、形态组合、成因类型及相应物质组成的具体特征;(3)分析与各种地貌形态对应的地形等高线典型图式。

1.3仪器用品:地形图1.4原理方法地形图是地貌研究的重要工具,地形图的地貌判读,就是从等高线形式的变化出发,利用等高线形式与地貌形态间的对应关系、等高线形式变化与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的一致性,分析地貌形态与形态类型组合,判译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物质组成。

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地质地貌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地质地貌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无论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还是进行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研究,都要通过野外调查,以获得大量的实际资料作为工作的依据。

因此,野外教学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是对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的检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是对基本方法的实际操作训练,熟悉和掌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达到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实习准备野外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为了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因此要作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学习资料及文具实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环节,外出应带上教学用课本(或讲义),以方便随时复习、查看;带好“实习指导书”,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内容;备好自己常用文具、记录纸或记录本等。

(二)实习仪器及用品地质罗盘地质锤地质包检验用稀盐酸放大镜海拔仪(或GPS)钢卷尺和布卷尺调查区1/10000地形图、图板、图钉专用记录本采集样品用具:铲、刀、样品袋、土盒等。

(三)生活用品个人生活用品尽量从简,注意天气变化,带上外套、防晒、防雨用具,穿适宜于野外活动的衣服与鞋子;再备适量常用药品,以保证实习正常进行。

二、实习纪律要求1、提前划分5-8人左右的小组,每班4组,每组指定一人为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学生。

2、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表现出我校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3、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作好实习记录。

4、统一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有事外出必须向带队老师请假。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重大情况或特殊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报告。

三、实习日程安排以教学实习计划为准,包括野外观测与室内作业两部分。

四、实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地质观测1、观测内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黄土的垂直剖面、岩层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2、观测方法:在选好的天然露头(沟壁、陡坎或土坑),根据宏观和细微的特征,将剖面分成若干层,然后分层观测:1)沉积物颜色:干、湿颜色及次生色2)岩性3)结构、构造、产状(对产状进行测量)、层理性质、特殊结构、构造4)厚度及其它测量:分层测量、分析成因的测量等。

地貌学实验报告

地貌学实验报告

地貌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地貌学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提高我们对地貌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实验地点本次实验选择在_____地区进行,该地区地貌类型丰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地貌单元,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地质罗盘:用于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如倾向、倾角等。

2、手持 GPS 定位仪:确定观测点的地理位置。

3、卷尺、测绳:测量距离和长度。

4、地质锤:采集岩石样本。

5、笔记本、铅笔、橡皮擦:记录观测数据和现象。

6、照相机:拍摄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观察山地地貌(1)选择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沿着山坡进行攀登。

在攀登过程中,观察山体的形态、坡度、岩石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

(2)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记录岩石的层理、节理和断层等构造特征。

(3)观察山地的水系发育情况,包括河流的流向、河谷的形态和阶地的分布。

2、考察丘陵地貌(1)进入丘陵地区,观察丘陵的起伏形态、坡度和相对高差。

(2)分析丘陵的成因,是由构造运动、风化作用还是流水侵蚀等因素主导。

(3)采集丘陵地区的土壤样本,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和结构。

3、研究平原地貌(1)在平原地区选择一个观测点,观察平原的地形平坦程度和广阔程度。

(2)考察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分布,以及它们与平原地貌的相互关系。

(3)分析平原的形成过程,是堆积作用还是地壳下沉等因素导致。

4、分析河流地貌(1)沿着河流两岸进行观察,记录河流的流速、流量和水深等参数。

(2)观察河流的河床形态,如峡谷、宽谷、浅滩和深潭等。

(3)研究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如河岸的冲刷、河心洲和冲积扇的形成。

五、实验数据和结果1、山地地貌(1)测量得到的岩层倾向为_____,倾角为_____,走向为_____。

《地质地貌学》实验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验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实验学时:开课学期:实验室:学分:独立设课:是一、学时分配及类型《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核心课程,该课程总学时为48,其中实验课学时为14,实验项目数7个。

本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实践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另外,本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常见矿物、岩石的形态特征,能够对各类矿物、岩石进行准确鉴定,掌握地质与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日后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见表1。

表1 实验项目学时及类型(2)实验类型:A.演示型,B验证型,C.综合型,D.设计型,E.研究型。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项目一: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观察目的要求:熟悉矿物的形态及某些物理性质及其属于的含义,并明确其基本概念;掌握用肉眼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矿物形态及其物理性质观察鉴定的技能;面对实物仔细进行观察,掌握各种物理性质典型标本的特征;爱护标本,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锤击标本或任意在标本上盐酸。

主要内容:单个晶体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典型矿物物理性的观察、验证。

主要仪器:放大镜、条痕板、小道、硬度计、小锤。

教学方式:讲练结合、独立操作。

实验项目二:常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目的要求:熟悉硅酸盐矿物结晶构造特点与构造类型;从硅酸盐矿物的内部构造与外部性状的相互联系上掌握硅酸盐造岩矿物(如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石英和橄榄石等)的鉴定特征;熟练掌握矿物物理性质的鉴定技能,准确地鉴定出未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学会查鉴定矿物顺序表的方法与步骤,根据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准确地鉴定出矿物名称。

主要内容: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鉴定和未知矿物的鉴定。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地貌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起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方面。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意义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与水文学》-实验指导书 (2)

《地貌与水文学》-实验指导书 (2)

《地貌与水文学》课程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10)编者:赵怀琼审核:赵咏梅李远平城市建设与环境系2011年9月第一部分实验须知一、准备工作1.《地貌学与水文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课程实验指导,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实验任务。

2.每次实验时,学生应服从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安排,按指定的时间和学号进入实验室,不得随意变更实验时间。

二、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野外实习实验的规程,不得在室外实验实习期间从事危险的活动。

2.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不得损坏实验仪器设备,否则,将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3.在做实验期间,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否则,将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4.不得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或成果,否则,一经查出将按实验成绩不及格论处。

5.实验结束后每一个同学都要详细做好实验报告,并按时上缴。

第二部分课堂实验内容及指导书实验1:绘制水位过程曲线和水位历时曲线一、目的与要求1用给定的监测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河流水位过程曲线和水位历时曲线。

2熟练绘制曲线图,正确掌握分析水文数据方法。

二、方法与内容1绘制出水位过程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水位,绘制出过程曲线。

2绘制出水位历时曲线:A首先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进行排列。

B再对数据进行不等距分组,等距的选择是关键。

C累加各个水位出现的天数。

D以天数为横坐标,以水位为纵坐标,绘制水位历时曲线。

三、实验报告要求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处理过程、曲线和结论。

四、监测数据及实验要求某河流一年的水文监测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1绘制水位过程曲线和水位历时曲线。

2指出最高水位、最低水位以及出现的时间。

3指出水位等于或者是超过4米的时间在一年内有多少天。

监测数据:一月:2.1,2.2,2.1,2.3,2.4,2.6,2.3,2.8,3.0,2.1,2.9,2.2,2.5,2.7,2.1,2.4,2.5,2.9,2.5,2.7,2.7,2.9,2.8,3.1,3.5,3.4,3.1,3.6,3.6,3.8,3.9。

地质地貌学试验-农林科技学院-陇东学院

地质地貌学试验-农林科技学院-陇东学院

2.等高线的种类
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用以 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从规定的高程起算面起,每隔五个等高距 将首曲线加粗为一条粗实线,以便在地图上判读和计算高程。
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主
要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
法,在今后的课程实习中加以应用。
三、仪器
地形图、卷尺、罗盘仪、坡度仪、求积仪、量角器、铅笔、
计算器等。
四、方法原理
等高线的构成原理是:假想把一座山从底到顶按相等的高度
一层一层水平切开,山的表面就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线,然
后把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
线图形。因为同一条曲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所以叫等高线。 定向越野地图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测绘出等高线来显示地貌的。
具体位置,判定出总的升降方向。总的地势分析之后,进行
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基本一点,即在地图上,凡属运动路线与 某条等高线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现象(与某条等高线越来 越近或越来越远或相交)则不是上坡就是下坡。
5.高程、高差、起伏、坡度的判定:
图上坡度的判定 坡度,即斜面对水平面的倾斜程度,常以角度或倾斜百
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地区的地貌,故除显示山顶和凹地各 自闭合外,其他一般都不闭合。还有一种与等高线正交、指示斜坡方向 的短线叫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 方向。
3.高程起算和注记
我国把“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
②山背、山谷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概述)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貌调查时,必须收集大量有关资料,查明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育历史,填绘地貌图,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一、地貌调查的程序地貌调查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实习区的资料上。

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前人有关该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和地理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和图件、航片和卫片,尽可能利用地形图(应比成果图的比例尺大)及其它地貌信息勾划出该区的地貌草图,便于在划出各种地貌界线,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应先查阅最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注意前人的论点和结论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具体地点。

在吸收前人成果时,要弄清资料中存在原不足和遗留问题,供野外工作时参考和进一步深入观测研究。

(一)野外调查即在野外通过观测点和观测线的调查,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自然现象的观测、记录、填绘各种图件及采集标本等工作。

野外调查一般可分为初步踏勘和全面勘查两个阶段。

初步踏勘是在较短时间内,从各个方向穿越工作区中地貌、沉积物等有代表性的地区,以便掌握该区的基本情况,找出调查中的关键地段和工作重点,布置下阶段全面野外观测的路线,提出工作方法。

该阶段的工作在教师预习时就完成了,全面勘查是在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适当布置的观测点和观测线,进行全面的地貌调查(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见二)。

观测点应定在地貌上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地点(如地貌形态完整或有显著变化的地点:第四纪沉积物露头较好,层次较全、厚度较大、构造形迹清楚的剖变面: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貌发育有直接影响的地点),观测线是观测点之间的连续路线,便于把观察点之间的现象联系起来、布置观测线既要路尽可能短,又要使用沿途地貌内容尽可能丰富。

在平原地区,由于地貌类型间单,观测线间距较宽,只是应尽可能穿越河谷、陡坎等地貌类型变换处;在山前地区,往往地貌类型较复杂,第四纪地层较发育,布置观测线既可沿沟谷而上垂直山地走向,也可以穿越沟谷平行山地方向,但要便于追索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的变化和界线;在山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在选择路线时,必须安排几条横切沟谷直到分水岭的路线,以搞清地貌类型与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关系,注意坡地地貌的发育。

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质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指导张岩牛健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一、实习内容与安排结合“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北京地区选择地质地貌现象较典型的考察路线,通过路线观察和小区域调查,结合室内实习参观(参观地质博物馆),为学生提供印证地质与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地质与地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规范。

现将野外短途实习要求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教学要求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掌握:野外定点定位方法,地质地貌露头剖面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露头剖面对比分析方法。

重点:野外定点定位方法,野外工作记录规范,实习沿线地质地貌现象的空间特征解析,地质地貌路线调查资料整理方法。

(二)实习安排第一天:实习准备,主要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地质地貌概况,地形图和地质图的使用方法,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主要方法和要求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格式和要求。

第二天:参观地质博物馆。

第三至第五天:野外参观短途实习3天。

(三)实习内容1、室内实习参观时间、地点及参观目的:周二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主要参观地球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矿物岩石厅以及国土资源厅。

要求学生对矿物、宝石、化石以及我国的国土利用状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标准的地貌模型,为野外实习打下基础。

中国地质博物馆简介: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

该馆藏品有标本10多万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万件、地层2.1万件、矿物1万件、岩石6000多件、宝石1000多件、矿床3.3万件、地质现象1000多件,还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标本等。

藏品以国内标本为主,巨型山东龙、广东孔雀石晶洞、湖南香花石晶体及雌黄晶簇、贵州朱砂王、山东重28.061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青海重达3561.407克的自然金块、河南丝状自然银以及博茨瓦纳生于金伯利岩中的宝石级金刚石标本、美国重23克的自然铂片等,均为该馆收藏珍品。

地质地貌学试验指导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地质地貌学试验指导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地质地貌学实验指导书俞鸣同编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7年目录1、实验的意义和基本要求2、实验成绩的评定3、实验设备和简便工具的使用4、实验记录格式(矿物试验)5、实验记录格式(岩石试验)6、实验记录格式(地貌试验)7、实验一、硫化物矿物的观察和鉴定8、实验二、氧化物矿物的观察和鉴定9、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观察和鉴定10、实验四、常见火成岩(任选)组成矿物的鉴定11、实验五、火成岩岩石类型的观察和鉴定12、实验六、沉积岩岩石类型的观察和鉴定13、实验七、变质岩岩石类型的观察和鉴定14、实验八、变质岩鉴定及其成因分析15、实验九、常见古生物化石的观察16、实验十、常见地貌判读实验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地质地貌学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地球组成物质、结构、构造、演化过程和地表形态的自然科学。

地质地貌学的理论来自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中检验,因此《地质地貌学》课程必然配置相应的实验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接触地质地貌实体,让学生对地质地貌组成物质、结构、构造、形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地质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加强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动手操作能力。

地质地貌学课程试验以学生操作实验为主。

要求每位学生独立操作,认真观察,熟练掌握常用鉴定方法和简易鉴定工具的使用。

学会独立鉴定常见矿物、岩石和识别常见地貌形态。

岩矿鉴定和地貌判别合格率必须达60%以上。

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成绩的评定以每次试验操作、试验记录和实验小测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项的权重。

实验成绩必须包含矿物实验成绩、岩石实验成绩、地貌实验成绩。

实验设备和简便工具的使用地质地貌学课程实验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

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实验台,多媒体投影设备,稀盐酸,马蹄形磁铁,釉瓷板,刻划刀(硬度5.5),矿物、岩石标本,标本承载盒等。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貌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如山地、平原、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

(2)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2、难点(1)复杂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2)运用地貌学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貌类型和形成过程的理解。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地貌景观图片,如黄山、桂林山水、黄河三角洲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地貌学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40 分钟)(1)介绍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2)讲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地貌,包括断块山、褶皱山等,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3)讲解平原地貌,如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探讨其形成的条件和分布规律。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以长江三峡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包括峡谷、河漫滩、阶地等。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小组讨论(约 2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海岸地貌的类型(如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等)和形成机制。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总结(约 10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强调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6、布置作业(约 5 分钟)(1)让学生观察家乡附近的一种地貌,描述其特征并分析可能的形成原因。

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质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指导张岩牛健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一、实习内容与安排结合“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北京地区选择地质地貌现象较典型的考察路线,通过路线观察和小区域调查,结合室内实习参观(参观地质博物馆),为学生提供印证地质与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地质与地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规范。

现将野外短途实习要求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教学要求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掌握:野外定点定位方法,地质地貌露头剖面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露头剖面对比分析方法。

重点:野外定点定位方法,野外工作记录规范,实习沿线地质地貌现象的空间特征解析,地质地貌路线调查资料整理方法。

(二)实习安排第一天:实习准备,主要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地质地貌概况,地形图和地质图的使用方法,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主要方法和要求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格式和要求。

第二天:参观地质博物馆。

第三至第五天:野外参观短途实习3天。

(三)实习内容1、室内实习参观时间、地点及参观目的:周二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主要参观地球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矿物岩石厅以及国土资源厅。

要求学生对矿物、宝石、化石以及我国的国土利用状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标准的地貌模型,为野外实习打下基础。

中国地质博物馆简介: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

该馆藏品有标本10多万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万件、地层2.1万件、矿物1万件、岩石6000多件、宝石1000多件、矿床3.3万件、地质现象1000多件,还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标本等。

藏品以国内标本为主,巨型山东龙、广东孔雀石晶洞、湖南香花石晶体及雌黄晶簇、贵州朱砂王、山东重28.061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青海重达3561.407克的自然金块、河南丝状自然银以及博茨瓦纳生于金伯利岩中的宝石级金刚石标本、美国重23克的自然铂片等,均为该馆收藏珍品。

地质地貌学认识实习指导

地质地貌学认识实习指导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地质地貌学认识实习指导前言地质地貌学认识实习是在学完地质地貌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基本地质地貌现象的感性认识,其中包括:了解常见矿物的基本特征、物理化学性质、判别方法;认识三大类型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基本特征;了解褶皱、节理和断裂构造的野外判定、描述方法及地层产状的测量。

为了能在学院要求的一周时间内达到上述实习的目的,应本着求实的原则,重点对三大类型岩石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野外实地认识。

具体地点暂定为南京六合方山和南京幕府山两地。

地质地貌学认识实习是地质地貌学教学工作中特别重要的环节。

要求在实习过程当中做到腿勤、手勤、嘴勤、脑勤,认真而主动地观察和思考,完成布置的各项作业。

针对野外地质地貌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知识,以及上述两地区的有关地质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章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野外地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较多,其中包括: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地形图的知识及其应用、野外地质记录、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绘制野外地质素描图、标本的采集、编写实习报告等,(此外其他的技能还有:掌握卫星地面定位系统、使用野外通讯设施、野外生存和自救的能力及个人意志品质与体能素质的培养等。

)针对本专业同学已经掌握的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现补充几种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基本技能,以指导地质地貌学认识实习。

第一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地质罗盘仪是野外地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测量工具。

我们可以借助地质罗盘仪进行方位、位置的确定;地质体空间形态(如岩层产状和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要素、火成岩构造要素及矿体的形态特征)的判定。

因此必须掌握好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1.地质罗盘仪的结构地质罗盘仪有多种样式,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它的组成部分包括:磁针、水平刻度盘、瞄准板(长照准板)、反光镜、水平水准器、垂直水准器、垂直刻度盘、垂直指针、底盘扳手、磁针制动锁等,安装在相连的两个铜制或铝制的圆盒内。

小学地理地貌实验设计及解题方法归纳(超实用)

小学地理地貌实验设计及解题方法归纳(超实用)

小学地理地貌实验设计及解题方法归纳
(超实用)
地貌是小学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进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

接下来将介绍如何设计和进行地貌实验以及解题方法。

实验设计:
1. 土壤流失实验:准备两个相同的装置,将一个点水,另一个不水,分别放置土壤。

观察两个装置的土壤流失情况,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对土壤的影响。

2. 风蚀实验:将泥土置于小盆中,让学生用吸管或电风扇模拟风作用,观察风对地貌的侵蚀情况。

3. 河流侵蚀实验:在中放置水,在的一侧摆放沙土,让水流经过观察沙土受到的侵蚀程度。

解题方法:
1. 注意细节:在做地貌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描述,注意各种细节,例如高度和比例尺。

2. 判断方向:在解答地貌题目时,要注意方向的判断,可以通过画图来辅助。

3. 多观察实地:观察真实的地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形成及变化的过程。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和解题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地貌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川师地貌学实验一

川师地貌学实验一

实验编号:01 四川师大地貌学实验报告2023年10 月31日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级8 班实验名称:基本地貌形态识别和基本地貌因子量算姓名:成绩:同组人:指导教师:陆恒1.实验目的(1)熟悉地形图的比例尺、图式符号,了解不同符号所反映的地形、地物及其数量与质量的特征;依据地形图,根据等高线所反映的形态特征,识别地貌基本形态,了解地貌图、地质图、遥感图的地貌分析方法。

(2) 掌握常用的地貌形态指标类型及其定义,理解数字地貌模型地貌因子体系;掌握利用地形图进行海拔、相对高度、坡度、坡向、切割深度、面积等地貌形态指标的量算原理和方法;(3) 采用典型河流地貌,进行不同流域边界,支流-干流,沟道,河谷等地貌形态的划分;(4)了解数字高程模型,根据数字高程模型,掌握坡度、坡向的6中差分计算方法;2.实验内容(1)在地形图上辨识山峰、山脊、垭口(鞍部)、洼地、陡崖、河流等常见地形;(2) 利用地形图,判读一定范围内的最高海拔,相对高度;计算某点的坡度和坡向;(3) 划分具有面积和完整的流域或者集水单元,有边界;根据格网法计算流域面积,并找出出水口断面;提取出分水岭,判断支流、干流;并求出格网密度;(4) 利用常见6种坡度和坡向差分计算选取点的坡度和坡向,并与ESRI计算结果对比。

3. 基本原理(1) 基本地貌形态特征: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鞍部: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台地:台地四周一般有陡崖,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

故台地四周会有等高线交与一处的陡崖情况,且台地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

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陡崖: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

地貌学实验报告 (一)

地貌学实验报告 (一)

地貌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地貌学实验报告(一)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对地貌形成过程和地表特征进行深入探索,并对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报告主要探讨了风蚀、水蚀和冰蚀三种常见地貌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正文:一、风蚀地貌形成过程及特征1. 风蚀的基本原理a) 风的运动特性对地表物质的侵蚀b) 风蚀主要通过颗粒磨损和化学侵蚀作用2. 风蚀地貌的类型a) 被风侵蚀的裸露土层b) 风成地貌中的沙丘c) 风成沉积地貌中的土丘3. 风蚀地貌的形成机制a) 风蚀与风沙运动的关系b) 地形、气候和沉积物等因素对风蚀地貌的影响4. 风蚀地貌的分布及其影响a) 风蚀地貌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征b) 风蚀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5. 风蚀地貌研究的意义与应用a) 风蚀地貌对灾害预防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b) 发展可持续利用风蚀地貌的旅游资源二、水蚀地貌形成过程及特征1. 水蚀的基本原理a) 水流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搬运作用b) 水蚀的主要形式2. 水蚀地貌的类型a) 水蚀形成的流水沟谷b) 水蚀形成的河流和溪谷c) 水蚀形成的湖泊和湖沼3. 水蚀地貌的形成机制a) 降水与地貌发育的关系b) 地形、地质和土壤等因素对水蚀地貌的影响4. 水蚀地貌的分布及其影响a) 水蚀地貌在不同地域的分布特征b) 水蚀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5. 水蚀地貌研究的意义与应用a) 水蚀地貌对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治理的重要性b) 利用水蚀地貌发展农田和水利设施三、冰蚀地貌形成过程及特征1. 冰蚀的基本原理a) 冰的运动特性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移动b) 冰蚀的主要方式2. 冰蚀地貌的类型a) 冰蚀形成的高山地区地貌b) 冰蚀形成的冰缘地貌c) 冰蚀形成的冰碛地貌3. 冰蚀地貌的形成机制a) 冰蚀与冰川运动的关系b) 地形、气候和冰川类型等因素对冰蚀地貌的影响4. 冰蚀地貌的分布及其影响a) 冰蚀地貌在北极、南极等寒冷地区的分布特征b) 冰蚀对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 冰蚀地貌研究的意义与应用a) 冰蚀地貌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b) 利用冰蚀地貌开发旅游和科学考察资源总结:地貌学实验报告(一)通过对风蚀、水蚀和冰蚀三种地貌形成过程的研究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地表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地貌学实验报告 -

地貌学实验报告 -

《地貌学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专业:目录一、实验内容要求二、坡地地貌倒石堆、坡积裙三、河流地貌曲流颈、牛轭湖、河床、河漫滩、浅滩、沙波、河流阶地、三角洲、三角湾、洪积扇四、岩溶地貌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五、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六、冻土地貌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七、荒漠地貌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八、黄土地貌冲沟、切沟,塬、墚、峁一、实验内容要求实验1:坡地地貌与流水地貌1.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2.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实验2:冰川与冻土地貌形态1.查找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的实例,并注明经纬度及大体位置描述;2.查找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3.查找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实验3:岩溶地貌、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1. 查找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2.查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实例,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3.查找黄土丘陵区的冲沟、切沟,塬、墚、峁,黄土侵蚀丘陵形态实验4:海岸地貌1.查找海蚀崖、海蚀平台、离岸堤、潟湖、沙嘴、拦湾坝、连岛沙坝2.查找里亚式海岸、达儿马提亚式海岸、断层海岸、港湾海岸、峡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多种珊瑚礁海岸二、坡地地貌坡地地貌是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1.倒石堆:是一种坡地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 堆积成锥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实验指导
城市与环境学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修订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

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

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

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 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 8.红色粘土(N2)T1-4 ---各级河流阶地 P---河漫滩 n1----河床 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

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

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

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

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

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

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

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2.实验内容和要求
(1)掌握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分析滑坡形态特征的方法
(2)辨认滑坡地貌各种次级类型
(3)熟悉滑坡形态计量的主要内容
(4)判断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成因
3.讨论和分析
(1)滑坡的垂直滑距和水平滑距
(2)滑坡体平均厚度取40米,估算滑坡体的体积
(3)在图中找出滑坡壁、滑坡床、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洼地,并标注在图上
(4)分析洒勒山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说明判断的依据。

1.说明
流水地貌的类型非常多,包括冲积扇、河漫滩、河流阶地、迂回扇、牛轭湖、河流裂点、深切河曲等。

共提供20多个立体像对,包括暂时性流水地貌、河谷地貌、河床地貌、河漫滩地貌以及流域地貌等。

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所处的河流地段或者发育阶段是不同的,河流的平面形态也不同。

2.要求
选择6种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所处的部位或者发育阶段,对各种流水地貌要仔细观察,注意其细节。

根据立体观察的结果,结合视差杆的使用,推断切割深度。

3.回答问题
(1)河谷分哪些部分,各部分的组成是什么?
(2)深切曲流时如何形成的,有何意义?
(3)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4)迂回扇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根据其形态判断古河流的流向?
1.说明
岩溶流水地貌的类型很,包括峰林、峰从、溶蚀洼地、岩溶漏斗、溶蚀盆地、干谷和盲谷等等。

共提供20多个立体像对,这些都是地表常见的岩溶类型,它们分别处于岩溶发育的不同阶段,这些地貌在将来会按照岩溶地貌的演化规律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2.要求
选择6种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所处的发育阶段。

要求描述各种地貌类型的平面形态,并根据立体观察的结果,结合视差杆的使用,推断地貌的高度和坡度。

3.回答问题
(1)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是什么?
(3)找出不同地区的立体像对,并比较不同地区岩溶发育的不同特点。

(4)所给的立体像对都是地表的岩溶地貌类型,那么相片上反映不出来的地下岩溶地貌有哪些?
1.说明
在高纬极地和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长年在0℃以下,大气降水几乎全为固态的雪花。

由于积雪长期不化并逐年加厚,因此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后就会形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在自身压力作用下冰川冰沿着斜坡缓慢地流动,这种运动的冰体称作冰川。

根据形态和规模的不同,可将冰川划分为以下类型:
1. 大陆冰川
2. 山岳冰川(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3. 高原冰川
4. 山麓冰川
根据冰川的物理性质,还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所给的立体像对中的冰川均为现代冰川,以山岳冰川为主,也有少量的高原冰川。

冰川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各种类型的冰川地貌。

在对冰川地貌观察时,首先必须明确是哪一种冰川地貌。

所给的冰川地貌类型包括冰斗、刃脊和角峰、冰川槽谷、冰碛物、侧碛堤、终碛堤等。

2.要求
选择3种不同的冰川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

要求描述各种冰川地貌类型的平面形态,并根据立体观察的结果,结合视差杆的使用,推断冰斗的高度和坡度。

3.回答问题
(1)冰川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有哪些?堆积地貌有哪些?
(3)冰斗的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在利用冰斗推断古雪线位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实验五风成和黄土地貌(4学时)
1.说明
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

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常超过降雨量几倍至几十倍。

地面植被极其稀疏,昼夜的温度变化也十分强烈,日温差可达35℃-50℃,白天太阳暴晒地表裸露的大片砂砾,岩屑和基岩地面,使地面温度剧增;入夜后气温迅速降低,因此昼夜温差引起的岩石热胀冷缩和盐类结晶撑裂等物理风化作用十分强烈,致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片荒漠景象。

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黄土半干旱区,降水虽较干旱区有所增加,但降雨季节集中,片流和洪流的侵蚀强烈,不仅造成黄土区的大量水土流失而且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在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等地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的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及山西西部等地黄土亦广泛发育。

所给的风成和黄土地貌多处于以上地区,风成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包括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垄槽、风蚀洼地和各种类型的沙丘、沙陇。

黄土沟间地貌分为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

2.要求
选择3种风成地貌和3种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分别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

对于风成地貌中的沙丘,要对两侧的坡度进行比较,对于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型沙丘要判断出风向。

3.回答问题
(1)风沙搬运的方式有哪些?
(2)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各有哪些类型?
(3)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型沙丘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4)黄土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成因有哪些?
(5)什么是黄土滑坡?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六河口与海岸地貌(2学时)
1.说明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接触地带称为海岸带。

海岸带的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动力和河水动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现代海岸带从陆向海方向可分为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常见的海蚀地貌有:
(1)海蚀穴与海蚀崖
(2)海蚀平台与海蚀阶地
(3)海蚀拱桥和海蚀柱
常见的海积地貌有:
(1)海滩与海岸沙堤
(2)水下沙堤、离岸堤和泻湖
(3)沙咀
(4)连岛沙坝
河口地貌主要观测和描述三角洲。

2.要求
选择2种海岸地貌和河口的三角洲地貌分别进行观测和描述,包括立体像片中各种地貌单元的色调、形态测量特征、形态组合特征。

3.回答问题
(1)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2)海水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3)海岸地貌的类型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