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训练(2)

合集下载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B.补外,指古代地方官员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C.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古代文化常识系统专练2-3

古代文化常识系统专练2-3

古代文化常识系统专练专题3 地理知识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陛下是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B.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阴是指山之南、水之北,阳是指山之北、水之南。

C.《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契诃夫的代表作是小说《羊脂球》。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二)(三)仕宦词语(四)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殿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019年永春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考前必练题(二)古文化常识

2019年永春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考前必练题(二)古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考前必练题——古文化常识50练一基础强化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字。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束髻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B.美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NEW)[答案]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NEW)[答案]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题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文化常识总复习1,“文房”即书房,“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2,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察举(荐举)和征辟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到明清考试分四级,县府的“院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省级的“乡试”及格者称_举人,礼部主持的“会试”及格者称贡士,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ǘ”,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3,我国采用“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已知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07年是农历丁亥年,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

4,“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战国时期,以养“士”著称的有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6,古文中,称山南水北为阳,称山北水南为阴。

7,我国古代授予官职为拜,调动官职为迁,免去旧职任新职为除,提升官职为擢zhuó,降职贬官为谪或左迁,罢官为黜,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8,古人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与之相关的称谓来代替。

“襁褓”指未满周岁,“孩提”(谓幼儿)指2—3岁,“垂髫ti áo ”(下垂的短发)指童年或儿童,3—8岁,“总角”(将头发分左右两半,在头顶上各扎一个结)指童年时代,“豆蔻”指女子13—14岁,“及笄jī”指女子15(成年),“束发”指男子成童,男子八岁,一说15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天命”指50岁,“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mào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jīyí”指100岁。

9,“三省六部”制从隋唐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三省”分别指决策部门中书省_,审议部门_门下省_,执行部门_尚书省_。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二)
B.“殂”,泛指人死亡,与“崩”的适 用范围不相同。故选B。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秦朝实行郡县制,郡 比县等级高。 B.汉室,汉朝。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分为 西汉和东汉。 C.孤,中国古代王侯自称为孤,也指幼年丧母, 这里指前者。 D.戎,泛称中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这里即此 意;还称兵器。
【解析】A.“中国古代称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外兄 弟,而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错误,正确的理 解是“中国古代称母亲的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 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
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光禄四行:考试从官,以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 项品行作为选拔任用的标准。 B.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 称辟,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C.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以 此来判别官员好坏的一种制度。 D.北寺狱: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要用来拘禁将相 大臣。因官署在宫省北,故名。
【解析】B.“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表述错误,采邑, 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 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广德军为宋代行政区域,属江南东路,辖境相当今安徽 广德、郎溪等县地,为杭州西北重镇。金兀术和阿刺罕进攻 临安,均取道于此。 B.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 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施行封国制,没有王爵,只设普通 爵位;魏晋始设王爵。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 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 读书人。 D.朕为古代帝王自称,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回朕车以 复路兮”一句中的“朕”即指楚王本人,除此之外,帝王还 可以“称孤道寡”。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化常识对点专练(二)(对点练+综合练)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答案 C刺史,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2021年古代文化常识精选选择题(二)附答案

2021年古代文化常识精选选择题(二)附答案

2021年古代文化常识精选选择题(二)附答案2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若干人,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

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

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2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字,又称为表字。

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

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代皆是。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 1-2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  1-2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专题1 科举制度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

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_ _、_ _、_ _来称呼人。

A.郡望、爵名、号B. 郡望、爵名、谥号C.官职、爵名、号D. 官职、谥号、号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ﻫ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ﻫ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ﻫ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ﻫ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ﻫ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ﻫ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ﻫ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ﻫ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ﻫ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ﻫ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

到了明清两代多用年号来称呼。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3.下列对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4.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名是婴儿出生时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17.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
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2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答案:
11.B
12. A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13.C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14. 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

十二时辰制: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
时)
17.A (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 B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