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热污染与防治
人教版初中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水处理的方法合理的是A .用亚铁盐吸附水中的悬浮物B .用火碱还原废水中的227Cr O -C .用2Na S 沉淀水中的2Cu +、2Hg +等重金属离子D .用食盐处理含高浓度4NH +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2.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主要是为了环境保护和变废为宝B .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 .84消毒液是以NaClO 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与医用酒精混合不能提升消毒效果D .工业上,不能采用电解MgCl 2溶液的方法制取金属镁3.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关于能源与生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纸巾B .发展非燃油型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C .充分利用太阳能D .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 是大气污染物之一4.下列关于铝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明矾可用作净水剂和消毒剂B .铝可用作包装材料和建筑材料C .利用铝热反应可冶炼高熔点金属D .氢氧化铝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5.下列冶炼金属的原理中,属于热还原法的是( )A .Fe+CuSO 4= FeSO 4+CuB .MgCl 2(熔融)电解Mg+Cl 2↑C .2Ag 2O Δ4Ag+O 2↑D .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6.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元丰行示德逢》里“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涉及化学反应22N +O 2NO 放电B .举世轰动的“超级钢”(含Mn10%C0.47%Al2%V0.7%、、、)是一种新型合金C .中国传统制作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火碱D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可推知3Cr(OH)胶体也可吸附悬浮杂质7.铝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可以发生一系列反应制备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①又称铝热反应,可用于野外焊接铁轨B.反应②、③都有氢气生成,产生等量的氢气时转移的电子数相等C.常用反应⑥制备Al(OH)3,方法是向A12(SO4)3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D.工业上用反应⑦制备铝时,常加入冰晶石以降低氧化铝的熔融温度8.利用海水提取溴和镁的过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溴中含少量Cl2,可用NaOH溶液除去B.工业上常利用电解熔融MgCl2冶炼金属镁C.富集溴元素过程中,空气吹出法利用了溴易挥发的性质D.若提取1 mol Br2,至少需要标准状况下44.8 L的Cl2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A.包装用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B.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C.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10.下表中相关物质的信息都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化学式电子式或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物质的性质与性质相对应的用途A NaClO强氧化性消毒液B H2O2不稳定,易分解医用消毒剂C NH3共价键水溶液呈弱碱性工业制硝酸D KAl(SO4)2离子键易水解自来水消毒剂A.A B.B C.C D.D二、填空题11.我国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水资源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如图是海水综合利用的一个方面。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习题(提高培优)
一、选择题1.用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进行相应实验,正确的是A .用图甲所示操作配制银氨溶液B .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C .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取硝基苯D .用图丁所示装置进行石油分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其燃烧热会发生变化B .物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一样C .使燃料充分燃烧,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小的接触面积D .新能源的优势,资源丰富, 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少3.下列冶炼金属的原理中,属于热还原法的是( )A .Fe+CuSO 4= FeSO 4+CuB .MgCl 2(熔融)电解Mg+Cl 2↑C .2Ag 2O Δ4Ag+O 2↑D .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4.绿色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
下列不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A .利用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合成可生物降解塑料B .开发光、电催化技术用H 2O 和O 2直接合成H 2O 2C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D .发展用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物质制备的分散介质5.古籍中记载的下列事实或现象的形成,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本草纲目》:“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俗称鬼火”B .《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 .《梦溪笔谈》:“石穴中水所滴者皆为钟乳”D .《本草经疏》:“丹砂(HgS),味甘微寒而无毒……若经伏火……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石灰石-石膏法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硫,最终生成CaSO 3B .过量的Fe 在干燥的氯气中点燃生成FeCl 2C .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和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能制得纯净的CH 3ClD .用焦炭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的同时产生大量CO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正常雨水的pH 为7.0,酸雨的pH 小于7.0B .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C .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D .食品厂产生的含丰富氮、磷营养素的废水不可以长期排向水库养鱼8.如图为海水综合利用的部分过程。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八章发热。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8)、简述题(6)、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8)。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八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难点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源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
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8)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2、过热:是指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体温不能维持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3、热限:是指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
4、发热激活物:是指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5、无菌性炎症:是指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由于组织坏死产物引起的炎症,常可伴有发热。
6、内生致热原:是指机体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致热原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7、正调节介质: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使体温上升。
目前发现的正调节介质主要有前列腺素E、Na+:Ca2+比值和环磷酸腺苷。
8、负调节介质: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负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
物理性污染控制各章节习题答案(全)
物理性污染控制习题答案第一章略第二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1. 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答:从心理学出发,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
噪声是声的一种;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主要来源于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噪声的物体或机械设备称为噪声源。
噪声的特点:局部性污染,不会造成区域或全球污染;噪声污染无残余污染物,不会积累。
噪声源停止运行后,污染即消失。
声能再利用价值不大,回收尚未被重视 噪声对人的健康危害有:引起耳聋、诱发疾病、影响生活、影响工作。
2. 真空中能否传播声波?为什么?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真空中不存在能够产生振动的弹性介质。
3.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试求出500 Hz 、5000 Hz 、10000 Hz 的声波波长。
解:, c=340m/s,3400.6815003400.068250003400.0034310000c fm m m λλλλ======= 4. 声压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时,声压级提高多少分贝? 解:2'20lg , 20lg 20lg20lg 2000'20lg 26()p ppe e e L L p p p pp L L L dB p p p===+∆=-==5.一声源放在刚性面上,若该声源向空间均匀辐射半球面波,计算该声源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解:22S 4==2 DI=10lg 10lg 2 3.01W S 2S WS Ir Q Q I r θππ=====半全,半全6.在一台机器半球辐射面上的5个测点,测得声压级如下表所示。
计算第5测点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0.18.58.78.68.48.91110lg(10)10lg (1010101010)86.6()510.110220.10.10.1(8986.6)01010 1.7420.1102010lg 10lg1.74 2.4L n piL dB p ni Lp L L I p p p p I L p pp DI Q θθθ==++++=∑=--=========.7.已知某声源均匀辐射球面波,在距声源4m 处测得有效声压为2Pa ,空气密度1.23/kg m 。
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PPT课件
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坐 标 系
原点:污染物排放点或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点。
x轴:平均风向方向。 y轴: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x轴,正向在x轴的左向。 z轴:垂直于水平面xoy,向上为正向。
.
41
第八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扩散
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1、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是正态分布; 2、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5、在x方向平流作用远大于扩散作用; 6、地面足够平坦(镜面)。
(一)大气温度层结
气温随高度的分布
1、干绝热递减率
大气绝热过程:大气中的某一空气块作垂直升 降运动时与周围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
.
10
第八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扩散
1、干绝热递减率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团或未饱和湿空气团绝热上升 或下降单位高度(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单位:K/100m
d
(dTi dz
2(x,y,z,H )2uy
zex . (2 py 2 [
2 第八z 2 章
)] 44
污染物的稀释法扩散
三、一般气象条件下的高斯模式
有界、一般气象条件下,地面连续点源:
地面浓度
(x,y,0)uQyzexp2y(2y2)
地面轴线浓度
A、递减层结(正常分布层结)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γ> γd
B、中性层结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递减率,
γ= γd
C、等温层结
气温随铅直高度增加是不变的,γ= 0
D、气温逆转(逆温)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γ < 0
热污染和光污染
2、热污染产生的原因 1
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 直接向
环境排放。
2 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燃料燃烧产生大量 CO2 ,使 大气层中 CO2 浓度升高,加 剧了“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沙漠面积扩大 颗粒物大量增加 对流层水蒸气增多 平流层臭氧减少
3 植被的破坏改变了地表的状态,使地表反射率发生 变化,进而影响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换热过程 城市所发出的巨大热量,使 得城区成为好比在冷凉郊区 农村包围中的温暖岛屿,因 此得名“城市热岛”。城市 热岛最早见之于科学记载的, 可能是1818年英国出版的 《伦敦气候》。 热岛
加剧各种新、老传染病并发大流行
温度上升为传病昆虫以及病原体微生物等提
供了最佳的滋生繁衍条件和传播机制
1965 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
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由,由于发电
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由在
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
膜炎的流行。
环境热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大多是间接的。环
混合后温度升高不得大于下列数值:河水2.83℃,
湖水1.66℃,海水冬季2.2℃,夏季0.83℃。
2
大气中的含热量 增加,还可影响 到地球气候变化。 按照大气热力学原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能 量都可转化为热能,使地表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 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促使地表面上升的气流 相应减弱,阻碍水汽的凝结和云雨的形成,导致局部 地区干旱少雨,影响农作物生长歉收。
原理系首先由海水中萃取出钙离子和镁离子,继而将
钙离子和镁离子转变成碳酸盐,以达成CO2固定处理 的目标;由于程序需使用相当量的海水,因而同时针 对预先去除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海水进行淡化处理,继 而期能开拓新的水资源。
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23年修正)
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23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14号•【施行日期】2023.11.30•【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11月29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17年7月27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七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9年7月31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二十七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3年11月30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陕西省专利条例>等六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章防治措施第一节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第二节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第三节交通运输大气污染防治第四节有毒有害物质大气污染防治第五节扬尘污染防治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活动。
第三条大气污染防治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根据本条例规定和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并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证投入,加强环境执法、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
2023年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最新版
2023年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最新版大气污染防治(2023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23年12月28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3年12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防治能源消耗产生的污染第四章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第五章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第六章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改善本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条防治大气污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共同治理、区域联动、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调整城乡发展和产业布局,保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采取大气污染防治有效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和治理力度,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五条市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区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具体监督管理。
市和区发展、经济信息化、规划资源管理部门、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工作。
市和区公安、交通、市场监督管理、建设以及海事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市和区建设、绿化市容、交通、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扬尘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3、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4、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5、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6、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7、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物量金字塔8、一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9、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发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大气B、太阳C、宠物D、人工养殖的花卉1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A、酸雨B、二氧化碳C、氟氯烃类化合物D、汽车尾气11、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环境投资B、乡村C、城市绿地D、古墓葬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城市B、名胜古迹C、风景游览区D、社会风气E、水库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阳光B、土壤C、空气D、水E、野生动植物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池塘里的青蛙B、马戏团里的大象C、农民种植的庄稼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环境学知识题库
1、环境:周围的事物,是相对于主题的客体。
(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化。
也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①人类无限制地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导致盲目地、无限度地索取和排放废物;②环境向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能力有限,即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和各种资源是有限的;③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并且缓慢。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5、认识:1)寂静的春天(1962年环保类书籍);2)增长的极限(1972年):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是对地球的第一份会诊报告;3)第一次联合国会议(197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的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4)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联合国提出的报告):最重要内容是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该宣言内容: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1991年6月,北京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6、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前提。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3)探索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全球性变化: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长远目标。
4)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则:这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方面。
><7、环境科学的分科:①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 ②环境生物学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物理学⑤环境医学⑥环境法学⑦环境经济学⑧环境管理学⑨环境工程学><8、人类的环境观:①天命论——天定胜人②地理环境决定论③征服论——人定胜天④协调论——人地归一9、环境伦理:是伦理学一个分支,研究环境责任的道德基础。
环境法 第8章1 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
▪ 水污染防治与企业布局、改造相结合原 则
3、关于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
▪ 总量控制制度和核定制度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
➢ 集中处理,有偿服务,缴纳污水处理费用
▪ 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4、关于防止地表水污染
▪ 在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 ▪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有毒有害物质 ▪ 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必须符合标准 ▪ 禁止新建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
➢ ①开采多层地下水时,若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大,应当分层 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 ②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活动,应当采 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受污染。
➢ ③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第三节 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法律规定
一、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法律规定
1、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法律原则
▪ 全过程管理的原则
➢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过程是指产生,收集、贮存、运输, 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全过程。通常称为“从产生到最 终处置”的全过程。
▪ 实行“三化”管理的原则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 产生者处置原则集中防治与分散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 对危险废物实行特别严格的控制和重点防治的原则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设专章“危险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的特别规定”
2、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
▪环保局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 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3、将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项目(如城市垃圾 填埋场、危险废物贮存场或焚烧设施等)列入须作环 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4、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
防治的法律规定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ppt课件
ppt课件
22
三、土壤污染的类型
1、水质污染型
这是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类型,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 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面水体。
据报道,在日本曾有受污染的地面水体所成的土壤污染 占土壤污染总面积的80%的情况,而且绝大多数是由污水 灌溉造成的。
目前,我国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包括施用改良剂、深翻、清 灌、客土、品种选择等各种措施,才逐步恢复其部分 生产力,付出了大量的劳力和代价。
ppt课件
19
3、土壤污染的易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 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导致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积 累而超标,由此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ppt课件
32
四、土壤环境污染源与污染物
1、土壤污染源
根据污染物的来源不同,污染源大致分为:
工业污染源:指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 (工业“三废”)。一般直接由工业“三废”引起的土 壤污染属点源污染。
工业污染源引起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往往是间接的、复杂 的,并需经长期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积累才能造 成。如将固体废物、污泥等作为肥料施入农田,或由于 大气、水体污染所引起的土壤环境二次污染等会使大面 积土壤污染。
3、具有环境净化力:是具有吸附、分散、中和、降 解环境污染物功能的环境仓库;
4、中心环境要素:是由矿物颗粒、有机质、水、空 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系统,是自 然环境的中心环节。
ppt课件
11
第二节 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 三、土壤污染的类型 四、土壤环境污染物与污染源 五、土壤污染的危害
高中化学必修2第8章第3节 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新解析版)
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1.下列有关酸雨及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pH小于7的降雨通常称为酸雨B.酸雨的形成和空气中CO2含量增多有直接关系C.大量含硫化石燃料燃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了酸雨形成【答案】C【解析】酸雨是指pH<5.6的降雨,故A错误;CO2含量增多,导致温室效应,不会导致酸雨形成,故B 错误;含硫化石燃烧会产生大量SO2,经过系列变化形成酸雨,故C正确;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不会形成酸雨,D错误。
2.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利用化学知识降低污染、治理污染,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是化学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
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开发清洁能源B.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C.研制易降解的生物农药D.对废电池做深埋处理【答案】D【解析】开发清洁能源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保护环境;研制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少农药的残留,保护环境;对废电池做深埋处理,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故D项符合题意。
3.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答案】A【解析】N2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答案】C【解析】A项,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正确;B项,绿色化学就是要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正确;C项,煤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产物,加入的CaO可与SO2反应生成CaSO3,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CaSO4,从而减少SO2的排放量,减少酸雨的形成,但CaO 与CO2反应生成的CaCO3在高温下又会分解为CaO,故不能吸收CO2,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错误;D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的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燃烧产物为CO2和H2O,对环境无污染,所以这两类燃料均是清洁燃料,正确。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4、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特点:综合性和真实性,长期性,灵敏性,简单易行。
5、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一)、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利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滞尘、消减噪声和杀菌等。(二)、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水生生物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使水体得到净化。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1、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2、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3、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
4、 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第二章
1.生态平衡:这里所指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及相对稳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生态平衡包括三方面,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是动态平衡。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温室效应
一、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大气层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接收大 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而升温,并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 能量。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 二氧化碳吸收。大气被加热后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 量,其中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使地面温 度不会下降太快,地表年均气温保持在15℃左右。 这种类似于农业上的温室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 应”。若无自然温室效应,来自太阳的能量会很快 从地表释放出去,地球温度也将降至-18℃左右,所 以适度的温室效应创造了适宜生物生存的地球热环 境。
(四)增强温室效应
水温升高会加快水体的蒸发速度,使大气 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从而增强 温室效应,引起地表和大气下层温度上升, 影响大气循环,甚至导致气候异常。
二、水体热污染的防治
太阳能、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动力工程也 会产生热污染。因此彻底消除热污染是不可 能的,热污染的综合防治的目标应是如何减 少热污染,将其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
城市中植被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大,导致储 水能力降低,蒸发(蒸腾)强度减小,从而蒸发消耗 的潜热少,地表吸收的热量大都用于下垫面增温。 同时由于城市构筑物增加,下垫面粗糙度增大,阻 碍空气流通,风速减小,也不利于热量扩散。
(二)城市大气成分的变化
城市地区能源消耗量大,且以矿物燃料为 主,燃烧过程排放大量的C02、C0、S02、N0x 和CH4等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致使城市上 空大气组成改变,降低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 使其吸收太阳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能力增 强,造成大气逆辐射增强,加剧了温室效应, 从而强化了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热岛效应在夏季加剧城区高温天 气,不仅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还会引起中 暑和死亡人数的增加。研究表明,环境温度 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当温度高于 28℃时,人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 致烦躁、中暑和精神紊乱等;气温高于34℃ 并加以热浪侵袭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 心脏病、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使死亡率 显著增加。
(一)热污染的类型
根据污染对象的不同,可将热污染分为 水体热污染和大气热污染。
热污染的分类
各行业冷却水排放量对照
(2)热污染的成因
环境热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人 类活动对热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直接向环境 释放热量、改变大气的组成、改变地表形态 来实现。
热污染的成因
8.2 水体热污染
一、水体热污染的影响 (一)威胁水生生物生存
水体升温通常会引起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的新 陈代谢加快,在0-40℃内温度每升高10℃,水生生物的生 化反应速率会增加1倍;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随温度升 高而增强,从而提高了其生化需氧量,导致水体缺氧更加严 重;水体升温还可提高有毒物质的毒性以及水生生物对有害 物质的富集能力,并改变鱼类的进食习性和繁殖状况等。热 效力综合作用很容易引起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
城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相对浓度
(三)人为热的释放
人为热是指人类活动以及生物新陈代谢所 产生的热量。工业生产、家庭炉灶、采暖制 冷、机动车辆和人群代谢等使城市地区增加 了许多额外的热量收入,从而改变了城市地 区的热量平衡,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 之一。在冬季和高纬度地区的城市人为热的 排放量甚至超过太阳的净辐射量o
太阳辐射通量分配状况图
热环境中的人为热量来源包括:
①各种大功率的电器机械装置在运转工程中, 以副作用的形式向环境中释放的热能;
②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如化工厂的化学反应 炉和核反应堆中的化学反应,太阳辐射能量实际就 是化学反应氢核聚变产生的;
③密集人群释放的辐射能量,一个成年人对外 辐射的能量相当于一个146W的发热器所散发的能量。
热环境的分类
地球上热量来源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天然热源即太阳,它以电磁波的方 式不断向地球辐射能量。环境的热特性不仅 与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有关,同时也取决于 环境中大气与地表的热交换状况。
另一类是人为热源,即人类在生产、生活 和生命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太阳表面的有效温度为5497℃,其辐射通 量(或称太阳常数)是指地球大气圈外层空间 垂直于太阳光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 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其值大约为 8.15 J/(cm2·min)。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加重城市供水紧张,导致火灾多 发,为细菌病毒等的孳生蔓延提供温床,甚至威胁到一些生 物的生存并破坏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防治
增加自然下垫面的比例,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营造各种“城市绿岛”是防治城市热岛效应的有 效措施。绿地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一部分用于 蒸腾耗热,一部分在光合作用中被转化为化学能 储存起来,而用于提高环境温度的热量则大大减 少,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表明,每 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81.8 MJ,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1公顷绿地中 的园林植物每天平均可以吸收1.8tCO2。
城市热岛效应是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意 识地对局地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活动 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 是在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区域, 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与其他自然条件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市下垫面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原来的林地等自然生态 环境逐渐被水泥、金属等材料的人工地貌所取代, 使城市下垫面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改变,表现为 城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10%—30%),热导率 高,热容量大,蓄热能力强。
(3)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引起暴雨、飓风和云雾等异常 天气现象,即所谓的“雨岛效应”、“雾岛效应” 和“城市风”。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夏季经常发生 市郊降雨而远离市区却干燥的现象。城市云雾是由 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形成的酸雾、油雾、 烟雾和光化学雾等的混合物,热岛效应阻碍了这些 物质向宇宙太空逸散,从而加重它们的危害。城区 中心空气受热上升,周围郊区冷空气向市区汇流补 充,而城区上升的空气在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又在 郊区沉降下来,从而形成城市热岛环流,不利于污 染物向外迁移扩散,会加剧城市大气污染。
不同水温对鱼的繁殖影响
(二)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热污染甚至可使河湖港汊水体严重缺氧, 引起厌氧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严重,使水 体发生黑臭。研究表明,水温超过30℃时, 硅藻大量死亡,而绿藻、蓝藻迅速生长繁殖 并占绝对优势。温排水还会促进底泥中营养 物质的释放,导致水体的离子总量,特别是N、 P含量增高,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热岛环流模式与尘盖
(4)城市热岛效应可能造成局部地区水灾。城市产生的上 升热气流与潮湿的海陆气流相遇,会在局部地区上空形成乱 积云,而后降下暴雨,每小时降水量可达100 mm以上,从而 在某些地区引发洪水,造成山体滑坡和道路塌陷等。
(5)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气候、物候失常。日本大城市近 年出现樱花早开、红叶迟红、气候亚热带化等现象都是热岛 所致。
(一)减少废热入水
水体热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电力工业排放 的冷却水,要实现水域热污染的综合治理, 首先要控制冷却水进入水体的质和量。同时 应合理选择取水、排水的位置,并对取、排 水方式进行合理设计,如采用多口排放或远 距离排放等,减轻废热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二)废热综合利用
排入水体的废热均为可再利用的二次能源。 将冷却水引入养殖场用于鱼、虾或贝类的养 殖。通过热回收管道系统将废热输送到田间 土壤或直接利用废热水进行灌溉可在温室中 种植蔬菜或花卉等。将废热水引入污水处理 系统中调节水温(20-30℃)可加速微生物酶 促反应,提高其降解有机物的能力,从而提 高污水处理效果。也可将冷却水引人水田以 调节水温,或排人港口或航道以防止结冰。
(三)加强管理
制定水温排放标准,同时将热污染纳入建 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同时各地方部门 需加强对受纳水体的管理,例如禁止在河岸 或海滨开垦土地、破坏植被,通过植树造林 避免土壤侵蚀等对水体热污染的综合防治也 具有重要意义。
8.3 热岛效应
一、城市热岛效应
如果我们同时测定一个城市距地一定高度位置处 的温度数据,然后绘制在城市地图上,就可以得到 一个城市近地面等温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建 筑物最为密集的市中心区,闭合等温线温度最高, 然后逐渐向外降低,郊区温度最低,就像突出海面 的岛屿,高温的城市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这 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其强度以 城区平均气温和郊区平均气温之差表示。
第8章 热污染与防治
8.1 概述
环境热学是环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 究热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 对热环境的影响的学科。热环境又称环境热 特性,是指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活 动的生存空间的温度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 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的热特性。
太阳能量辐射创造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大的 热环境,而各种能源提供的能量则对人类生 存的小的热环境作进一步的调整,使之更适 宜于人类的生存。热环境除太阳辐射的直接 影响外,还受许多因素如相对湿度和风速等 的影响,是一个反映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条 件的综合性指标。热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热环 境和人工热环境。
4)高耸人云的建筑物造成地表风速小且通风 不良,城市的平均风速比郊区小25%,城郊 之间热量交换弱,城市白天蓄热多,夜晚散 热慢,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模式图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说 是利少弊多。其主要影响表现为:
(1)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区冬季缩短,霜雪 减少,有时甚至出现城外降雪城内雨的现象, 从而可以降低城区冬季采暖耗能。相反,热 岛效应导致夏季持续高温又会增加城市耗能。
二、热污染
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造成的环 境热化,损害环境质量,进而又影响人类生产、生 活的一种增温效应。热污染发生在城市、工厂、点 火电站、原子能电站等人口稠密和能源消耗大的地 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源消耗迅速增加, 在能源转化和消费过程中不仅产生直接危害人类的 污染物,而且还产生了对人体无直接危害的C02、水 蒸气和热废水等。这些成分排入环境后引起坏境增 温效应,达到损害环境质量的程度,便成为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