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1

合集下载

[医学]医学近代仪器分析 第七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医学]医学近代仪器分析 第七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空间量子化:自旋核在外磁场中—核磁距相对 外磁场相互作用—核磁距相对外磁场有不同 的排列方式(取向)—取向不是任意的—具有 量子化特征.
m = I, I-1, I- 2, …, -I+1, -I 例如: 1H1 I=1/2 2I+1= 2
m = I = +1/2 m = I-1= -1/2
1.4 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2) 裂分峰的面积(或峰高)比 为 (X+1)n展开
式中各项系数之比.
条件:
(1) I= 1/2 (1H1) (2) 一级图谱
磁等价: 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与 分子中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 合,这组核为磁等价(磁全同).
例1. 苯环上的氢 — 负屏蔽区 — 大 (低场, 左) = 7.27 例2. 乙烯上的氢 — 负屏蔽区 — 大 (低场,左) = 5.25 例3. 乙炔上的氢 — 正屏蔽区 — 小 (高场,右) = 2.88
若次级(感应)磁场与外磁场方向相反 : 正屏蔽区 — 高场— 减小;
1.4.1 原子核的进动: 在外磁场中的原子核, 由于核磁矩与外磁场成一定
角度, 原子核除自旋外, 还可绕外磁场方向回旋运动, 这 种自旋轴的回旋称 为Larmor 进动.
Larmor方程:
= /2 ·Ho
- 进动频率
- 旋磁比
Ho - 外磁场强度
1.4.2 核磁共振吸收的条件:
Ho - 外加磁场
结论
= /2 ·(1- ) Ho (1) Ho一定(扫频) — 大
— 小 — 峰出现在低频(右端). (2) o一定 (扫场) — 大
— Ho 大— 峰出现在高场(右端). (3) 核磁共振谱的右端 相当 低频 高场 ;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采样间隔
扫描次数
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以确保谱图的准确 性和分辨率。
增加扫描次数可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但 也会增加实验时间。因此,需要权衡信噪 比和实验时间,选择适当的扫描次数。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通过比较已知样品和未知样品的NMR谱图,确定未知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计算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建立标准 曲线或使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样品稳定性
确保样品在NMR实验过程中保 持稳定,避免由于化学变化导 致谱图失真。
样品溶剂
选择适当的溶剂,以保证样品 的溶解和稳定性,同时避免对
NMR谱图产生干扰。
实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磁场强度
脉冲宽度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以提 高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选择合适的脉冲宽度,以获得最佳的信号 强度和分辨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波谱仪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实例
01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物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
化学位移是由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受到不 同程度的磁场扰动,导致其能级分裂的差异。
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出原子核所处的化 学环境,进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耦合与裂分
当两个或多个相邻的原子核相互作用 时,它们之间的能级会发生耦合,导 致谱线裂分。
通过分析裂分的谱线,可以进一步解 析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信息。

1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波谱法

影响化学位移的各种因素
化学位移是由于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而造成的,因此许多影
响核外电子云密度分布的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化学位移。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影响化学位移的各种因素
内部因素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磁各向异性效应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奇数,则I为整数,如: 2D、
6Li、14N等I=1;59Co,I=2;10B,I=3。
后两类原子核是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其中 I=1/2的原子核,其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核表面, 其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宜于核磁共振检测。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凡I值非零的原子核即具有自旋角动量P,也就具有磁矩, 与P之间的关系为: = P (:磁旋比,是原子核的重要属性) 原子核的磁矩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其大小为:
方程:
= 20 = B0 0 = ( / 2 ) B0 ( 0 :Larmor频率)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质子的进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吸收
放出
进动核的取向变化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共振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外磁场,能级裂分; 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B0 = / (2 )
TMS中12个氢核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中,它们的共振条件完全一致,因此只有
一个尖峰;
TMS中质子的屏蔽常数要比大多数其它化合物中质子的大,只在图谱中远离其它大 多数待研究峰的高磁场(低频区)有一个尖峰;
TMS是化学惰性的,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中,且易于用蒸馏法从样品中除去
(bp=27oC). 在含水介质中要改用3-三甲基硅丙烷磺酸钠[(CH3)3SiCH2CH2SO3Na]代替,此化合物 的甲基质子可以产生一个类似于TMS的峰,甲叉质子则产生一系列微小而容易鉴 别并因此可以忽略的峰;而在较高温度环境中使用六甲基二硅醚(HMDS),=0.06;

分析化学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可采用多道发射 机同时发射多种频率,使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核 同时共振,再采用多道接收装置同时得到所有的 共振信息。例如,在100MHz共振仪中,质子共振 信号化学位移范围为10时,相当于1000Hz;若扫 描速度为2Hz∙s1,则连续波核磁共振仪需500s才 能扫完全谱。而在具有1000个频率间隔1Hz的发射 机和接收机同时工作时,只要1s即可扫完全谱。 显然,后者可大大提高分析速度和灵敏度。
仪器分析
图14-4
原子核的进动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与外加磁场强度(H0)的 进动频率(
关系用Larmor方程来说明:
H0 2

—— 磁旋比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1H 的
2.67519 10 T S
8 -1
-1
H0 = 1.4092 T (Tesla)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仪是用一个强的射频,以脉冲 方式(一个脉冲中同时包含了一定范围的各种频率 的电磁辐射)将样品中所有化学环境不同的同类核 同时激发,发生共振,同时接收信号。而试样中每 种核都对脉冲中单个频率产生吸收。为了恢复平衡, 各个核通过各种方式驰豫,在接受器中可以得到一 个随时间逐步衰减的信号,称自由感应衰减( FID) 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转换成一般的核磁共振图谱。 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实验脉冲时间短,每次脉冲的 时间间隔一般仅为几秒。许多在连续波仪器上无法 做到的测试可以在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仪上完成。
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用半衰期 T1 表示,
T1 是高能态寿命和弛豫效率的量度,T1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_PPT课件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_PPT课件
13
讨论:
共振条件: 0 / H0 =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 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 生共振。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应用较多。
19
由于屏蔽常数很小,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 率相差很少,习惯上用核共振频率的相对差值来表 示化学位移,符号为δ,单位为ppm
若固定磁场强度H0,扫频:
(pp ) m 试 标 样 标 准 准 160 标 准 160
若固定照射频率0 ,扫场:
(pp)m H标准 H试样 160
H标准
20
例:
若磁场强度1.4092T;温度300K;则高低能态的1H核数比:
n e 0.99999 高
6.62 3 31.1034 14 .2 3.68 18 1020 8 3 13.400092
n低
低能态的核数仅比高能态核数多十万分之一
15
当高能态核数等于低 能态核数,不会再有 射频吸收,NMR信 号消失,此谓饱和。
22
相对标准:A.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 B.以重水为溶剂的样品,因TMS不溶于水, 可采用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TMS=0
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a.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b.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c.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1/2, 3/2, 5/2… I=1/2, 1H, 13C, 15N I=3/2, 1B, 79Br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1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1

化学位移的来源
各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核, 其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也不同。 在 B0 作 用 下 , 核 外 电 子 的 环 流运动会产生一感应磁场B感 应。而B感应的方向总是与B0相 反,用化学的语言来说,就 是 核 外 电 子 的 存 在 使 1H 核 受 到了屏蔽作用。
1H核真正感受到的磁场强度:
1H 99.98
1/2
2H 0.0156
1
11B 81.17
3/2
12C 98.9
0
13C
1.1
1/2
14N 99.62
1
16O 99.76
0
17O 0.039
5/2
19F
100
1/2
31P
100
1/2
磁矩 (核磁子)*
2.79268 0.85741 2.688
0 0.7023 0.4073
0 -1.893 2.628 1.1305
③ 探头
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探头的结构与种 类与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相同,其接收线圈感应 出的信号是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信号)。
④ 接收机与信号处理系统
由探头的接收线圈获得的FID信号,经前置放 大器放大后,进入混频电路,混频器把FID信号变 成中频FID信号,经中频放大器放大到适当强度, 然后分成两路进入正交检波器或相检波器,进行以 中频为参考的第二次混频,混频后获得两个相位差 为90°的低频FID信号。这两个信号分别通过各自 的低频放大器及滤波器,使信号的强度达到模-数 转换器输入端的要求,信号经模-数转换进入计算 机数据处理系统,按程序进行运算处理,最后将运 算结果以NMR谱显示。
磁场强度变化每小时可达10-6,为了克服波动, 仪器采用了频率锁定系统,即对一个参比核连续地 以对应于磁场的共振极大的频率进行照射和监控, 通过反馈线路保证磁场和频率相对不变而控制磁场。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新方法、新技术如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 等不停涌现和完善,使NMR波谱在化学、医药、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应用愈为广泛。
第4页
第二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1.、自原旋子分核类自旋
原子核含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在 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方向可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核 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量,方向相互平行。核自旋特 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核自旋按I为零、半整数及整数分 为三种类型:
屏蔽效应越强,即值越大, 共振信号越在高场出现。
核磁共振波谱法
CH3CH2Cl
第28页
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
屏蔽作用使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 大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氢核), 来抵消屏蔽影响。
因为屏蔽效应存在,不 一样化学环境氢核共振频率 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为了防止溶剂本身信号干扰!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4页
16.3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表示 化学位移影响原因 不一样类别质子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5页
实现核磁共振要满足特定核共振条件:
2
H0
同一个核,磁旋比相同。固定
了磁场强度,全部1H必定含有相
同共振频率。在NMR波谱上就
只有一个吸收信号。
第11页
2.共振吸收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v0 = v: 照射频率等于核进动频率
吸收电磁波能量E等于ΔE,即: E = hv0 =ΔE
代入式 E = E2 - E1 =
h 2
H0
得:
0
2
H0
当v0 =v时,照射电磁波就与核磁矩发生作用,使处于低 能级核吸收电磁波能量跃迁到高能级,核磁矩对H0取向发生 倒转。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

现代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现代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 相当于光谱仪器中的检测器。
探头
• 样品管座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预放大器 变温元 件
可编辑课件PPT
11
扫描单元
• 用于控制扫描速度、扫描范围等参数; • 一般为扫场模式。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扫描线圈
在外磁场上附加一个连续作微小变化的小磁场, 依次使不同共振位置的自旋核共振。射频接收器 会检测到信号的损失并放大记录下来。 • 连续波共振仪为单通道式共振仪,为得到较好的 谱图,许多次扫描累加,费时。
可编辑课件PPT
8
主要部件
磁铁:提供稳定均匀的外磁场
• 永久磁铁:<25kG,100MHz • 电磁铁:<25kG,100Mhz • 超导磁铁:可达100kG以上,>200MHz
– 铌-钛超导材料线圈,置于双层液氦杜瓦瓶 (外层装液氮),逐步加上电流,达到要求后 撤去电源。
可编辑课件PPT
9
射频发射器
• 偶合是短程的
– 相互裂分的氢核间只 能间隔两到三个化学 键;
• 峰裂分的n + 1规律
可编辑课件PPT
17
五、应用
未知化合物1H NMR谱图的解析
解析步骤: ① 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② 测量积分曲线每一个台阶的高度,折算成整数比,然后 折算成每组峰所对应的氢原子数; ③ 根据化学位移值、质子数目及峰裂分情况推测结构单元 ; ④ 计算剩余的结构单元的不饱和度; ⑤ 组合结构单元成为可能的结构式; ⑥ 对所有可能结构进行指认,排除比可能的结构; ⑦ 借助其它仪器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确认。
CH3CH2I
CH2I
-CH3
TMS
8.0
7.0
6.0
5.0
4.0
3.0

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1

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1

1仅二部收载,无需整合,没有文字变动。
网络
NMR 工作站
数据采集系统 通信控制单元
超导磁体
匀场与锁 场控制
接收器
传感器
采集控制
低功率射频装置
图 PFT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主要组成
在脉冲核磁共振波谱仪上,一个覆盖所有共振核的射频能量的脉冲将同时激发所有的 核,当被激发的核回到低能态时产生一个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它包含所有的时间域 信息,经模数转换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谱。
定性和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广泛应用于结构确证,热力学、动力学和反应机 理的研究,以及用于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结构解析工具,化学位移提供原子核环境信息,谱峰多 重性提供相邻基团情况以及立体化学信息,偶合常数值大小可用于确定基团的取代情况,谱 峰强度(或积分面积)可确定基团中质子的个数等。一些特定技术,如双共振实验、化学交 换、使用位移试剂、各种二维谱等,可用于简化复杂图谱、确定特征基团以及确定偶合关系 等。 对于结构简单的样品可直接通过氢谱的化学位移值、偶合情况(偶合裂分的峰数及偶合 常数)及每组信号的质子数来确定,或通过与文献值(图谱)比较确定样品的结构,以及是 否存在杂质等。与文献值(图谱)比较时,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实验条件,如溶剂种类、样 品浓度、化学位移参照物、测定温度等的影响。对于结构复杂或结构未知的样品,通常需要 结合其他分析手段,如质谱等方能确定其结构。 2.定量分析 与其他核相比,1H 核磁共振波谱更适用于定量分析。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两个信号 的积分面积(或强度)正比于产生这些信号的质子数: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μ表示,角 动量 P 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 I 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 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 为整数或 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μ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 P 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 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 m 的取值(m=I,I-1,……-I,共有 2I+1 个数值)。对于 1H、 13C 等 I=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 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δ
=(ν
s-ν νo
) r+
δ
r
式中 νs 为样品中磁核的共振频率; νr 为参照物中磁核的共振频率; νo 为仪器的输出频率,MHz; δr 为参照物的化学位移值。
因此也可用氘代溶剂中残留的质子信号作为化学位移参考值。
常用的化学位移参照物是四甲基硅烷(TMS),其优点是化学惰性;单峰;信号处在高
场,与绝大部分样品信号之间不会互相重叠干扰;沸点很低(27℃),容易去除,有利于样 品回收。而对于水溶性样品,常用 3-三甲基硅基丙酸钠-d4(TSP)或 2,2-二甲基-2-硅戊 基-5-磺酸钠(DSS),其化学位移值也非常接近于零。DSS 的缺点是其三个亚甲基质子有时 会干扰被测样品信号,适于用作外参考。
核磁共振信号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强度。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见“测定方法”),谱峰 面积或强度正比于引起此信号的质子数,因此可用于测定同一样品中不同质子或其他核的相 对比例,以及在加入内标后进行核磁共振定量分析。
测定方法 在熟悉核磁共振理论的基础上,应多了解样品的性质,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操作 仪器。不正确的样品制备、谱仪调整及参数设置会导致谱图数据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降低,甚 至给出假峰和错误数据。 通常应用最多的是 1H(质子)核磁共振波谱,其他还包括 19F、31P、13C 核磁共振波谱 以及各种二维谱等。测定前,一般须先将供试品制成合适的溶液。 溶剂选择 合适的溶剂除了对样品有较好的溶解度外,其残留的信号峰应不干扰所分析 样品的信号峰。氘代溶剂同时提供异核锁信号。应尽可能使用高氘代度、高纯度的溶剂,并 注意氘原子会对其他原子信号产生裂分。常用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用氘代溶剂及其残留质子 信号的化学位移见下表。
实验中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设置谱仪参数,如脉冲倾倒角和与之对应的脉冲强度、脉冲间 隔时间、数据采样点(分辨率)、采样时间等。采集足够的 FIDs,由计算机进行数据转换, 调整相位使尽可能得到纯的吸收峰,用参照物校正化学位移值,用输出设备输出谱图。
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信号(峰)可提供四个重要参数: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和谱 峰相对强度。处于不同分子环境中的同类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这是由于作用于特定 核的有效磁场由两部分构成:由仪器提供的特定外磁场以及由核外电子云环流产生的磁场 (后者一般与外磁场的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屏蔽”)。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 由于屏蔽作用不同而产生的共振条件差异很小,难以精确测定其绝对值,实际操作时采用一 参照物作为基准,精确测定样品和参照物的共振频率差。在核磁共振波谱中,一个信号的位 置可描述为它与另一参照物信号的偏离程度,称为化学位移。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 H0 成正比,磁场强度不同,同一化学环境中的核共振频率不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位移常数δ来表示化学位移:
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频率(ν)满足:
其中 h 为普朗克常数,则:
ΔE=hν=μH0/I
ν=ω0/2π=γH0/2π 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 H0 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 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
化学位移仅表示了磁核的电子环境,即核外电子云对核产生的屏蔽作用,但未涉及同一 分子中磁核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磁核间的相互作用很小,对化学位移没有影响,但对谱峰的 形状有着重要影响。这种磁核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自旋偶合,由自旋偶合产生的多重 谱峰现象称为自旋裂分,裂分间距(赫兹)称为偶合常数 J,偶合常数与外磁场强度无关。 偶合也可发生在氢核与其他核(I≠0)之间,如 19F、13C 和 31P 等。
0441 核磁共振波谱法1
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 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 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 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 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 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当自旋量子数 I≠0 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 H0 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 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原
子核/ n1 + A2 / n2
ω0=γH0 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
1仅二部收载,无需整合,没有文字变动。
网络
NMR 工作站
数据采集系统 通信控制单元
超导磁体
匀场与锁 场控制
接收器
传感器
采集控制
低功率射频装置
图 PFT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主要组成
在脉冲核磁共振波谱仪上,一个覆盖所有共振核的射频能量的脉冲将同时激发所有的 核,当被激发的核回到低能态时产生一个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它包含所有的时间域 信息,经模数转换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谱。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μ表示,角 动量 P 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 I 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 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 为整数或 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μ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 P 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 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 m 的取值(m=I,I-1,……-I,共有 2I+1 个数值)。对于 1H、 13C 等 I=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 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
2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
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
(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其组成主要包含超导磁体、射频脉冲发射系
统、核磁信号接收系统和用于数据采集、储存、处理以及谱仪控制的计算机系统(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