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材料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的整理和总结: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常用球体来作为近似的表达。
-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它决定了昼夜的交替。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它决定了四季的变化。
3.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上空的气体包围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 大气圈对地球具有保温、保湿、防止紫外线等作用。
4. 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可用水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 水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循环和生命的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地理坐标和地理经纬度- 地理坐标是指用于确定地球上某一点位置的方法,包括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
- 地理经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地球公转的距离,以经线为单位,从东经0度到西经180度。
- 地理纬度是指距离地球中心一定距离的纬线的数量,以纬线为单位,从南纬0度到北纬90度。
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1.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人地关系包括适应、利用和改造三种基本类型。
2. 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是指一定地区内的人的总数。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类。
3.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并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 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交通和通信发达等因素密切相关。
4. 区域城市系统- 区域城市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城市群所构成的城市组织形态。
- 区域城市系统包括多中心、单中心和城市群等类型。
5.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指人和物在空间上跨越障碍物的活动。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知识点默写(背诵)(必修2人文地理)
另一方面()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2.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有()()()(),比较()
社会经济因素有()()()()()()等,变化较() 4.江西千烟洲是个()的地区,采取了()的布局模式,影响因素是() 5.澳大利亚()农业较为典型,主要是把()和()结合,分布在()() 6.混合农业的三个优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铁路运输的优点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路运输的优点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路运输的优点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航空运输的优点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道运输的优点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量最大的是()速度最快的是( ),运费最低的是( )灵活性最强的是() 7.交通运输方式朝着()()()的方向发展 8.交通运输网的层次________________,( )( )是交通运输的基本要素 9.南昆铁路起止点()() 10.南昆铁路的区位因素(意义)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划分的,从小到大可以划分为()()()() 2.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还包括() 3.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功能() 4.德国()特别发达,人口比较() 5.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的,同一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 的,城市的 服务范围出现()形状
2024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三篇)
2024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学科。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地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
以下是____年高二年级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表面和地球的形成演化。
____年高二年级的自然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地球的构造和演化: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运动的原理。
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地质时代的划分等。
- 地球的表面特征: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等。
了解地球的气候特征,包括气候带、气候变化等。
了解地球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
- 地球系统和环境问题:了解地球系统的概念,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
了解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酸雨、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 自然灾害: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台风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了解地震预警系统和减灾措施。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对地球的利用、人口分布和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____年高二年级的人文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人口与城市化:了解人口的概念和人口分布特征。
了解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政策。
了解城市化过程和城市规划。
了解城市化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 经济地理:了解经济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了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
- 农业与粮食安全: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
了解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
了解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城市化与环境问题: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水资源等。
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
3. 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必修二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必修二必修2 人文地理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人文地理中,学生将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地理信息处理和图形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下面是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理思维方法:地理思维方法是人文地理的基础,要求学生具备归纳与演绎、对比与类比、归纳与演绎、概括与综合等思维方式。
通过地理教学,学生需要培养对地理事物整体的认识和对地理现象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还应该通过地理信息处理和图形表达来分析和解读地理现象。
二、地球与人类文明:人地关系是人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形态等基本地理知识。
此外,还需要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人类的居住空间选择、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化过程等。
三、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素,它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学生需要学习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规律,了解人口变化对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原理以及城市化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四、文化与地理环境: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也是地理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需要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文化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知识。
五、经济与地理环境:经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主要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还需要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原因。
此外,还需要了解区域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等国际经济合作的相关知识。
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还需要了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概览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二是一门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课程。
本阶段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奠定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
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地理思维,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中,首先要从整体角度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地貌、气候、水文等基本要素;人文地理方面,涉及人口、聚落、文化、经济发展等社会现象的地域分布;还有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资源的分类、分布及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地理必修二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环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学生需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总结。
通过课外阅读、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视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通过全面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坚实的地理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地理必修二的重要性在高中阶段,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深化了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核心领域的理解,是构建完整地理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必修二的学习不仅是对之前地理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更是为未来高中阶段更深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背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背诵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构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经纬度系统:地球表面上的点位通过经纬度来确定。
经度表示东西位置,纬度表示南北位置。
3.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解释符号含义的图表。
4.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候系统:包括哈德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水位等。
3. 地貌:-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的形成与母岩、气候、植被、时间等因素有关。
土壤类型包括沙土、黏土、壤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迁移的类型: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2. 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地域的扩大。
-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病、环境污染等。
3.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影响。
4.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市场、劳动力、政策等。
- 工业布局: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
5. 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
- 交通网络布局:交通干线和交通节点。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捕捉、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系统梳理高一必修二地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而公转则引起季节的变化。
此外,地球运动还会引发多种地理现象,如潮汐现象、气候差异等。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应学会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并能够运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
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
在大气方面,学生应理解气候类型、气候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水文部分则涉及水循环、河流特征和湖泊类型等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生物地理学则关注生物分布的规律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涉及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活动等方面。
人口地理学关注人口分布、迁移和增长的规律。
城市地理学则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地理学探讨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运输方式的选择。
经济地理学则涉及资源分布、产业布局和全球化等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
学生应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它们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中的作用。
五、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学生需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并学会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
-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如方向判断、比例尺计算、地图量算等。
3.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 地形图的阅读,包括等高线、地形类型、坡度等。
-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解读,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资源分布图的分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划分,如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
- 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农业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或改良措施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改善交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
注意美国的农业带。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③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8-9月。
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
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
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
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
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
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紧密相关的学科,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也是必考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下面将对人教版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技能。
一、自然地理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大气气体的热量和质量的动力分布情况。
它是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了解大气环流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大气的垂直结构、纬度带与地面风系和赤道地区设陷气流与高原地区逆温气流。
2. 气候类型与气候带气候类型是指在某一地区长期以来具有相对稳定的天气现象和长期气候变化。
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将气候分为高温多雨气候、寒温带季风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高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多种类型。
3. 土地利用和人口问题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等。
而人口问题则是指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和人口特征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土地利用和人口问题的重要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二、人文地理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的发展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划分和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 交通与通信交通运输和通信是连接城市和乡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重要纽带。
交通运输包括陆路交通、水路交通和空中交通,通信则包括电报、电话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
了解交通与通信的发展状况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理区域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保证未来世代的需求。
了解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
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本文档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复和梳理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
1. 地球与地理
-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运动和地轴倾角
- 地球的坐标系统和经纬度
2. 大气层与水圈
- 大气层的组成和特征
- 大气循环与气候形成
- 水圈的分布与循环
3. 气候
-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 气候变化与影响因素
- 全球气候带与中国气候
二、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
- 城市的发展与特征
- 城市化的影响与问题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
- 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3. 农业与工业
-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与农村发展
-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工业化的影响与问题
三、地理信息技术
1. 遥感技术
- 遥感原理与应用
-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
- 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与技术
-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
- 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以上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课程的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学生的复习和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展示自然环境要素,如地形图、气候图;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类活动,如工业图、商业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其中对流层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各有不同的特征和分布。
-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特征:河流的流域、水系、流量、水位等。
- 湖泊与地下水:湖泊的类型与分布,地下水的形成与利用。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各自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进程、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城市交通与绿化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如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等。
- 工业与环境:工业污染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
3. 交通与贸易- 交通网络: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特点与布局。
- 贸易模式:国际贸易的类型、流向,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交通与区域发展:交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人文地理知识归纳总结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①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②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④粮食问题: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⑤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⑥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c.饲养猪、牛、羊和家禽。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 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
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④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落后民族地区国家(如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义扩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华盛顿、、、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和服务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位于我国南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2)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的城市化城市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 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则为橘,生于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