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简答题Word版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以下哪类物质?A. 蛋白质B. 脂肪C. 碳水化合物D. 所有以上选项2.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A. 防腐剂B. 着色剂C. 甜味剂D. 维生素3. 食品中的哪种物质对热最敏感?A. 蛋白质B. 脂肪C. 碳水化合物D. 矿物质4. 食品中的哪种物质可以作为抗氧化剂?A. 维生素CB. 维生素AC. 维生素DD. 维生素E5.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食品中的天然色素?A. 胡萝卜素B. 花青素C. 叶绿素D. 食用色素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食品中的_______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之一。
7. 食品中的_______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8. 食品中的_______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9. 食品中的_______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0. 食品中的_______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请简述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12. 描述食品中的脂肪在人体中的作用。
13. 解释食品中的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问题。
15. 论述食品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A4. D5. D二、填空题6. 磷脂7. 矿物质8. 维生素C9. 氨基酸10. 防腐剂三、简答题11.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们在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供给细胞使用。
此外,它们还参与细胞结构的构建,如糖蛋白和糖脂。
12. 脂肪是人体的能量储备,它们在食物中提供高能量密度。
脂肪也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些激素和维生素的载体。
13. 酶在食品加工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食品中化学反应的速率,如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酶,可以加速乳酸的生成,改变食品的风味。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食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是()。
A. 蛋白质B. 脂肪C. 碳水化合物D. 氨基酸答案:D2. 食品中维生素C的化学名称是()。
A. 抗坏血酸B. 核黄素C. 硫胺素D. 视黄醇答案:A3. 食品中常见的天然色素是()。
A. 胡萝卜素B. 叶绿素C. 胆红素D. 血红素答案:A4. 食品中添加防腐剂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食品的口感B.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C. 延长食品的保质期D. 改变食品的颜色答案:C5. 食品中常见的乳化剂是()。
A. 明胶B. 卵磷脂C. 果胶D. 琼脂答案:B6. 食品中添加抗氧化剂的主要作用是()。
A. 防止食品氧化变质B. 增加食品的甜度C.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D. 改变食品的口感答案:A7. 食品中常见的增稠剂是()。
A. 卡拉胶B. 柠檬酸C. 蔗糖D. 食盐答案:A8. 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是()。
A. 阿斯巴甜B. 食盐C. 醋酸D. 辣椒素答案:A9. 食品中常见的酸味剂是()。
A. 柠檬酸B. 蔗糖C. 食盐答案:A10. 食品中常见的防腐剂是()。
A. 苯甲酸钠B. 蔗糖C. 食盐D. 辣椒素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色素?()A. 胡萝卜素B. 叶绿素C. 胆红素答案:ABCD12.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防腐剂?()A. 酒精B. 醋酸C. 食盐D. 糖答案:ABCD13.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乳化剂?()A. 明胶B. 卵磷脂C. 果胶D. 琼脂答案:AB14.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增稠剂?()A. 卡拉胶B. 果胶C. 琼脂D. 明胶答案:ABCD15.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甜味剂?()A. 蔗糖B. 蜂蜜C. 阿斯巴甜D. 糖精答案:ABCD16.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酸味剂?()A. 柠檬酸B. 醋酸C. 乳酸D. 苹果酸答案:ABCD17.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抗氧化剂?()A. 维生素CB. 维生素EC. 茶多酚D. 花青素答案:ABCD18.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香料?()A. 香草B. 薄荷C. 肉桂D. 丁香答案:ABCD19.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增味剂?()A. 味精B. 鸡精C. 酵母提取物D. 蘑菇提取物答案:ABCD20. 以下哪些是食品中的天然防腐剂?()A. 苯甲酸钠B. 山梨酸钾C. 亚硝酸盐D. 硝酸盐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21.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______和______。
食品化学简答题

蛋白质的分类维持和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作用力来自蛋白质肽段内氨基酸残基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共价键和非共价键(次级键)。
共价键主要是指由两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二硫键;非共价键主要是氨基酸残基间的氢键、静电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
其中,二硫键比其他键能量大得多,一般在80oC以上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非共价键则是非常容易变化,这构成了蛋白质结构易发生变化的基础。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哪几类是蛋白质和谁相互作用食品蛋白质的“功能性质”:除营养价值外的那些对食品需宜特性有利的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蛋白质的胶凝、溶解、泡沫、乳化、黏度等。
根据蛋白质所能发挥作用的特点,将其功能性质分为4大类:水合性质:(取决于蛋白质-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的吸收与保留、润湿性、膨胀性、粘合、分散性、溶解度等;结构性质: (取决于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如产生沉淀、胶凝作用、组织化和面团形成等;表面性质:涉及蛋白质在极性不同的两相之间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乳化性、起泡性等;感官性质:如气味、颜色、适口性、咀嚼度、爽滑度、浑浊度等。
这些功能性质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
水合作用:大多数食品是水合体系,食品的流变和质构性质取决于水与其他食品组分,尤其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食品蛋白质吸附水、保留水的能力,不仅影响蛋白质的黏度,还影响食品的质地结构,因此,研究蛋白质的水合和复水性质,在食品加工中非常有用蛋白质的水合就是蛋白质与水结合的能力,是通过蛋白质分子表面上的各种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
如带电基团与水分子产生离子-偶极作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产生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氢键);非极性残基与水分子产生偶极-诱导偶极、疏水相互作用。
胶凝作用热致凝胶是怎样形成的胶凝作用: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蛋白质胶凝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凝胶,它具有三维网状结构,是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个中间相,可以容纳其他的成分和物质,对食品的质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食品化学简答题

⾷品化学简答题1⾷品的主要化学组成,主要营养素有那些?分为天然成分和⾮天然成分,天然成分包括⽆机成分(⽔、矿物质)和有机成分(蛋⽩质、碳⽔化合物、脂类化合物、维⽣素、⾊素、呈⾹和呈味物质、激素、有毒物质),⾮天然成分包括⾷品添加剂(天然来源的⾷品添加剂、⼈⼯合成的⾷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质(加⼯中不可避免的污染物质、环境污染物质)主要营养素:蛋⽩质、脂肪、碳⽔化合物、矿物质、维⽣素和⽔2试从β-环状糊精的结构特征说明其在⾷品⼯业中的作⽤?整体上看环状糊精是亲⽔的,但是,由于环的内侧被C —H 所覆盖,与外侧羟基相⽐有较强的疏⽔性。
当溶液中同存在亲⽔和疏⽔物质时,疏⽔物质则被环内疏⽔基团吸附⽽形成包含化合物。
A.⾷品保鲜B.除去⾷品的异味C.作为固体果汁和固体饮料酒的载体D. 保持⾷品⾹味的稳定E 、保持天然⾷⽤⾊素的稳定。
3简述从淀粉为原料制备果葡糖浆(⾼果糖浆)的⼯艺过程及所使⽤的酶答:商业上采⽤⽟⽶淀粉为原料,⾸先使⽤-淀粉酶淀粉⽔解,液化淀粉,使其粘度迅速下降,再⽤葡萄糖淀粉酶进⾏⽔解,得到近乎纯的D-葡萄糖后,最后使⽤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异构成D-果糖,最后得到58%D-葡萄糖和42%D-果糖组成的⽟⽶糖浆,⾼果糖⽟⽶糖浆的D-果糖含量达到55%,它是许多软饮料的甜味剂。
4叙述影响⽔果、蔬菜组织呼吸的因素答:1)温度:选择贮存温度时应与各种⽔果蔬菜保持正常⽣理状态的最低适宜温度相2)湿度:通常情况下,保持⽔果蔬菜的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0%-90%3)⼤⽓组成的影响:减少氧⽓,增加⼆氧化碳,可以保持⽔果蔬菜的新鲜状态。
4)机械损伤及微⽣物感染5)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呼吸强度的关系,趋向成熟的果蔬呼吸强度低5写出EMP 途径的总反应式C 6H 12O 6+2NAD +2H 3PO 42AD 2CH 3CO C O OH +++2(NAD H+H +)2AT P +46为什么过氧化物酶可以作为果蔬热烫是否充分的指标果蔬加⼯中热烫的主要⽬的是使其本⾝的内源酶失活,以免这些酶引起果蔬⾊泽和风味的变化。
(完整word版)食品化学习题集及答案(完整版)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整理第2章水分习题一、填空题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______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______个_______杂化轨道,有_______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净密度_______,当继续升温至_______时密度可达到______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_______。
3 液体纯水的结构并不是单纯的由_______构成的_______形状,通过_______的作用,形成短暂存在的_______结构。
4 离子效应对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5 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间,由于存在可产生_______作用的基团,生物大分子之间可形成由几个水分子所构成的_______。
6 当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暴露在水中时,会促使疏水基团_______或发生_______,引起_______;若降低温度,会使疏水相互作用_______,而氢键_______。
7 食品体系中的双亲分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特征是_______。
当水与双亲分子亲水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团缔合后,会导致双亲分子的表观_______。
8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可根据其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_______、_______。
9 食品中通常所说的水分含量,一般是指_______。
10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11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_____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_______形。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食品中常见的天然色素主要包括哪些类型?A. 胡萝卜素B. 叶绿素C. 花青素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A. 防腐剂B. 着色剂C. 乳化剂D. 维生素C答案:D3. 食品中的水分活度是指:A. 食品中水的重量百分比B. 食品中水的体积百分比C. 食品中水的化学活性D. 食品中水的物理状态答案:C4. 食品中常见的抗氧化剂包括:A. 维生素EB. 维生素CC. 亚硫酸盐D. 以上都是5. 食品中的酶活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温度B. pH值C. 底物浓度D. 以上都是答案:D6. 食品中常见的乳化剂有哪些?A. 卵磷脂B. 甘油酯C. 蛋白质D. 以上都是答案:D7.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哪些类型?A. 单糖B. 双糖C. 多糖D. 以上都是答案:D8. 食品中常见的蛋白质变性因素包括:A. 高温B. 强酸或强碱C. 重金属离子D. 以上都是答案:D9. 食品中的脂肪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B. 水解C. 聚合D. 以上都是答案:D10. 食品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哪些元素?A. 钙B. 铁C. 锌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食品中的______和______是影响食品质量和保质期的重要因素。
答案:水分活度;微生物污染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______和______的原则。
答案:安全性;有效性3. 食品中的______和______是影响食品口感和风味的主要因素。
答案:碳水化合物;蛋白质4. 食品中的______和______是影响食品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
答案:维生素;矿物质5. 食品中的______和______是影响食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答案:抗氧化剂;乳化剂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食品中常见的天然色素及其来源。
答案:食品中常见的天然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叶绿素和花青素等。
(完整word版)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水分一、填空题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当继续升温至3. 98℃时密度可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
3.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4.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S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6.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解吸等温线和回吸等温线两种。
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7.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和抑制作用。
当食品中a w值在0.35 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 w值>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 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
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和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1. 水分子通过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3.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5.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完整版本食品化学简答题

1简要归纳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联合水。
此中,联合水又可依据被联合的坚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周边水、多层水;自由水可依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2简述食品中联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差别?⑴食品中联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好多,跟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一样,联合水的量也不一样,要想将联合水从食品中除掉,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假如强行将联合水从食品中除掉,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行逆的改变;⑵联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因为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计的原由之一;而多汁的果蔬,因为自由水许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损坏其组织;⑶联合水不可以作为溶质的溶剂;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联合水则不可以,所以自由水许多的食品简单腐败。
3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差别。
⑴在冰点温度以上,αW 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αW 的主要要素。
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 与样品的成分没关,只取决于温度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αW 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固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αW 不可以用来展望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αW。
4MSI 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 的关系曲线。
意义在于:⑴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αW 有关;⑵配制混淆食品一定防止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⑶测定包装资料的阻湿性的必需性;⑷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克制微生物的生长;⑸展望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固性与水分的含量关系。
5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由。
MSI 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纳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 ,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 图形其实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完整word版)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水分一、填空题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当继续升温至3. 98℃时密度可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
3.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4.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S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6.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解吸等温线和回吸等温线两种。
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7.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和抑制作用。
当食品中a w值在0.35 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 w值>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 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
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和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1. 水分子通过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3.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5.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食品化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A. 防腐剂B. 抗氧化剂C. 甜味剂D. 维生素答案:D2. 食品中的哪种成分可以提供能量?A. 蛋白质B. 维生素C. 矿物质D. 水答案:A3. 食品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哪种状态?A. 自由水B. 结合水C. 游离水D. 以上都是答案:D4.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A. 淀粉B. 纤维素C. 脂肪D. 糖答案:C5. 食品中的哪种成分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A. 蛋白质B. 维生素C. 矿物质D. 所有选项答案:D6. 食品中的哪种成分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A. 钙B. 铁C. 锌D. 镁答案:A7. 哪种维生素是脂溶性的?A. 维生素CB. 维生素BC. 维生素DD. 维生素K答案:C8.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食品中的天然色素?A. β-胡萝卜素B. 叶绿素C. 胭脂红D. 花青素答案:C9. 哪种物质是食品中的天然抗氧化剂?A. 维生素CB. 维生素EC. 维生素AD. 所有选项答案:D10. 食品中的哪种成分对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A. 蛋白质B. 维生素BC. 矿物质D. 脂肪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食品中的蛋白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答案:氨基酸、肽链、蛋白质2.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单糖、双糖、多糖3. 食品中的脂肪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甘油、脂肪酸、甘油三酯4. 食品中的矿物质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钙、铁、锌5. 食品中的维生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食品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答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其主要功能包括: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作为酶和激素的组成部分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以及作为免疫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食品化学期末重点简答题(典型题目集锦)

食品化学期末重点简答题(典型题目集锦)1、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答:当食品反复解冻-冷冻后,会使其组织遭到破坏,品质开始变化,原有的营养成分、新鲜度、口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试述蛋白质变性及其影响因素,举出几个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答:蛋白质的二、三、四级结构的构象不稳定,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称为变性;影响因素:物理因素有加热、低温、机械处理、高压、辐射等,化学因素有酸碱因素、金属离子、有机溶剂、有机化合物、还原剂等;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的例子:面团揉制是通过机械处理使蛋白质变性,加热使鸡蛋清变性凝固等。
4、为何大豆蛋白凝胶的形成需加Ca2+?答:钙离子是大豆蛋白质变性凝固。
5、试述油脂精制的步骤和原理。
答:基本流程:毛油→脱胶→静置分层→脱酸→水洗→干燥→脱色→过滤→脱臭→冷却→精制油。
脱胶工序是将毛油中所含的磷脂等胶质加以去除的过程,这是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共有的工序。
原理是利用磷脂的吸水膨胀产生絮状物与油分开。
脱酸有物理脱酸和化学脱酸两种方法,前者是采用蒸馏的原理,利用脂肪酸与油脂之间的沸点不同,在高温和高真空的条件下,把脂肪酸蒸馏出来除去;后者是采用苛性钠将油中游离脂肪酸皂化分离去除。
脱色主要是采用活性白土(或加一部分的活性碳)以吸附方式去除含在油中叶绿素等色素,及在脱酸中没有完全去除微量磷脂和皂成分。
脱臭原理是利用物质的沸点随着压力和温度的不同变化进行变化,在低压下高温过热使易挥发的物质进行蒸发脱除。
6、油脂氢化的作用是什么?答:油脂氢化是在催化剂(Pt,Ni)的作用下,三酰基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
氢化可除臭,使油脂颜色变浅,稳定性增加,改变风味,提高油脂的质量,便于运输和贮存,还可以改变油脂的性质,使液体油脂转变成半固体脂肪或可塑性脂肪。
7、反复使用的油炸油品质降低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长期食用有何危害?答:反复使用的油炸油品质降低,粘度升高,碘值降低,酸价升高,发烟点降低,泡沫量增加,以及产生刺激性气味等变化。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简答题1、试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的关系?(1)Aw与微生物:a、发育所必需的最低水分活度,细菌:0.90~1.0,霉菌:0.80,酵母菌:0.87~0.90 b、所有微生物均不能生长Aw﹤0.6(2)Aw与酶作用:大部分酶失活:Aw﹤0.85;脂肪氧化酶:Aw=0.1-0.3,仍有活力(3)Aw与化学反应速度:降低Aw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维生素的分解,但是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
(4)Aw与食品质构:a、干燥食品理想性质不损失Aw<0.35-0.50;b、干燥食品性质完全丧失Aw>=0.6;c、防止高含水量食品失水变硬。
2、说明Aw=n1/n1+n2公式的含义及用途。
N溶剂的摩尔分数,n1溶剂的摩尔数,n2溶质的摩尔数,Aw与食品组成有关对理想溶液及非电解质稀溶液(M﹤1)通过测量食品的冰点下降,可直接导出食品中其作用的溶质的量n2n2=GΔTf/(1000Kf)其中,G:样品中溶剂的克数,△T:冰点下降℃数f:水的摩尔冰点降低常数(1.86)Kf3、水具有那些异常的物理性质?这些性质与食品贮藏与加工的关系。
异常高的熔点(0℃)、沸点(100℃)、特别大的热容、相变热(熔化、蒸发、升华焓)水具有较大的热传导值、密度较低(1 g/cm3)、冻结时异常膨胀、有特别大的表面张力、介电常数4、你如何理解美拉德反应及其与食品加工与贮藏的关系。
答:①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中的呈色成分种类繁多且十分复杂,这些成分赋予了食品不同的色泽,因加工方法、温度等的不同,美拉德反应会产生从浅黄色、金黄色、浅褐色、红棕色直至深棕黑色等色泽。
②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美拉德反应产物中主要的风味物质有含氧杂环呋喃类、含氮杂环的吡嗪类、含硫杂环的噻吩和噻唑类,同时还包括硫化氢和氨类物质,其中有些能使食品具有迷人的香味,有些则是人们在食品加工和存贮过程中不希望看到的。
食品化学简答

六、简答题1.请解释什么是吸湿等温线?吸湿等温线出现滞后现象的原因?2.如何抑制麦拉德褐变?3.简述油脂自动氧化历程的步骤,并写出影响脂质氧化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淀粉老化及影响因素。
5.影响淀粉水解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6.简述粗蛋白测定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7.蛋白质具有乳化性和起泡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8.简述酶促褐变的机理,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有哪些?9.简述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10.为什么水果未成熟时质地坚硬,随着成熟度增加变软,但有弹性,完全成熟后,变得软烂无弹性?11.矿物质在生物体中有何功能?12.当油脂无异味时,是否说明油脂尚未被氧化?为什么?此时可用何指标确定其氧化程度?如何测定该指标,(用化学方程表示)?13.简述结合水和体相水各自的性质?14.简述乳化剂的乳化作用?15.简述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注:各抗氧化机理至少举一实例)?16.简述环状糊精在食品中的作用?17.简述油脂的塑性取决因素?18.简述脂质的功能?19.简述影响蛋白质水合性质的因素?20.简述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Vc的原理?21.简述维生素在加工与贮藏中的变化?22.简述酶促褐变的机理,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有哪些?23.简述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24.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总蛋白的原理?25.影响脂质氧化速率的因素有哪些?26.简述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27.简述淀粉老化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8.护绿的方法有哪些?29.影响VC降解的因素有哪些?30.什么是吸湿等温线?各区有何特点?31.蛋白质中哪些氨基酸含量多时易变性凝固, 蛋白质中哪些氨基酸含量多时不易变性凝固? 并说明理由。
32.防止食品发生酶促褐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33.为什么生长着的蔬菜是绿油油的, 而收割放置后就变色?34.简述用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防止食品褐变的原因。
(完整word版)食品化学习题汇总有答案

第二章本章思考及练习题一、选择题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BC )。
A. 具有流动性B. 在-40℃下不结冰C. 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D. 具有滞后现象2、属于自由水的有( BCD )。
A. 单分子层水B. 毛细管水C.自由流动水D. 滞化水3、可与水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有( ABCD )。
A. 羟基B.氨基C.羰基D.酰胺基4、高于冰点时,影响水分活度Aw的因素有( CD )。
A.食品的重量B.颜色C.食品的组成D.温度5、对食品稳定性起不稳定作用的水是吸湿等温线中的( C )区的水。
A.ⅠB.ⅡC.ⅢD. Ⅰ 、Ⅱ二、填空题1. 按照食品中的水与其他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可将食品中的水分成结合水和自由水,微生物赖以生长的水为自由水。
2. 按照定义,水分活度的表达式为aw=f/f0。
3、结合水与自由水的区别在于结合水的蒸汽压比自由水低得多、结合水不易结冰(冰点约-40℃)、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自由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4. 一般说来,大多数食品的等温吸湿线都呈 s 形。
5. 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水分吸着等温线,一条是回吸,另一条是解吸,往往这两条曲线是不完全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三、判断题1、对同一食品,当含水量一定,解析过程的Aw值小于回吸过程的Aw值。
(√ )2、食品的含水量相等时,温度愈高,水分活度Aw愈大。
(√ )3、低于冰点时,水分活度Aw与食品组成无关,仅与温度有关。
(√)4、高于冰点时,水分活度Aw只与食品的组成有关。
(× )5、水分含量相同的食品,其Aw亦相同。
(× )6、马铃薯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分吸着等温线是相同的。
(× )四、名词解释1.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映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结的强度。
a w=f/f0≈p/p0=%ERH/1002. “滞后”现象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的不一致称为滞后现象3. 食品的水分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水分活度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
食品化学专业课简答题总结

食品化学简答题一、绪论1.食品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定义:论述食品的成分和性质以及食品在处理、加工和贮藏中经受的化学变化。
研究内容: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二、水1.结合水、自由水各有何特点?结合水:-40℃不结冰;不能作为溶剂;100C时不能从食品中释放出来;不能被生物利用;决定食品风味。
自由水:0℃时结冰;能作为溶剂;100℃能从食品中释放出来很适于微生物生长和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
2.分析冷冻时冰晶形成对果蔬类、肉类食品的影响对于肉类、果蔬等生物组织类食物,普通冷冻(食品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降温时间超过30min)时形成的冰晶较粗大,冰晶剌破细胞,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流,导致营养素及其它成分的损失;冰晶的机械挤压还造成蛋白质变性,食物口感变硬。
速冻。
为了不使冷冻食品产生粗大冰晶,冷冻时须迅速越过冰晶大量形成的低温阶段。
在几十分钟内越过-3.9~0℃。
冷冻食品中的冰晶细小则口感细腻(冰淇淋),冰晶粗大则口感粗糙。
3.水与溶质相互作用分类偶极-离子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疏水水合作用、疏水相互作用。
净结构形成效应:在稀盐溶液中,一些离子具有净结构形成效应(溶液比纯水具有较低的流动性)这些离子大多是电场强度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或多价离子。
如:Li+、Na+、Ca2+、Ba2+、Mg2+、Al3+、F-、OH-等。
主要是一些小离子或多价离子,具有强电场,所以能紧密地结合水分子。
那么这些离子加到水中同样会对水的净结构产生破坏作用,打断原有水分子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连的结构,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与水分子形成的结合力更强烈,远远超过对水结构的破坏,就是说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整体来说,使水分子与水分子结合的更紧密,可以想象,这些水流动性比纯水流动性更差,因为拉的更紧,堆积密度更大。
食品化学简答题

食品化学问答题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
其各自特点如下:(1)自由水(束缚水,化学结合水)可分为单分子层水,多分子水层水。
作用力:配位键、氢键、部分离子键。
特点:在-40℃以上不结冰,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
(2)自由水(体相水,游离水,吸湿水)可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截流水、自由水)。
作用力:物理方式截留,生物膜或凝胶内大分子交联成的网络所截留:毛细管力。
特点:可结冰、溶解溶质、测定水分含量的减少量、可以被微生物利用食品中的水分活度Aw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为了说明吸湿等温线的内在含义,并与水的存在状态紧密联系,可以将其分为Ⅰ、Ⅱ、Ⅲ区:Ⅰ区A w=0~0.25约0~0.07g水/g干物质作用力:H2O离子、H2O偶极、配位键。
属单分子层水(含水合离子内层水),不能做溶剂,在-40℃以上不结冰,与腐败无关Ⅱ区A w=0.25~0.8(加Ⅰ区,<0.45H2O/g干)作用力:氢键:H2O-H2O、H2O-溶质。
属多分子水层水,加上Ⅰ区约占高水食品的5%,不做溶剂,-40℃以上不结冰,但接近0.8(A w)的食品,可能有变质现象。
Ⅲ区新增的水为自由水,(截留+流动)多者可达20H2O/g干物质;可结冰,可作为溶剂。
划分区不是绝对的,可有交叉,连续变化。
食品中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1)A w与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水,适宜的的A w一般情况如下:A w<0.90 大多数细菌不能生长<0.87 大多数酵母菌不能生长<0.80 大多数霉菌不能生长0.8~0.6 耐盐、干、渗透压细菌、酵母、霉菌不能生长<0.5 任何微生物均不能繁殖(2)A w与酶触反应水可作为介质,活化底物和酶A w<0.8 大多数酶活力受到抑制=0.25~0.3 淀粉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抑制或丧失活力而脂肪酶在A w=0.1~0.5仍保持其活性(3)A w与非酶褐变A w<0.7 A w升高,速率升高A w=0.6~0.7 A w最大A w>0.7 A w降低(4)A w与脂肪氧化酸败影响复杂:A w<0.4 A w升高,速率下降A w>0.4 A w升高,速率升高A w>0.8 A w升高,速率升高(5)A w与水溶性色素分解,维生素分解A w升高,分解速率升高什么叫淀粉的糊化,糊化的本质是什么,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试指出食品中利用糊化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简要概括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2 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
3 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差异。
⑴在冰点温度以上,αW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αW的主要因素。
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与样品的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αW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αW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αW。
4 MSI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的关系曲线。
意义在于:⑴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αW有关;⑵配制混合食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⑶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的必要性;⑷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⑸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的含量关系。
5 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产生滞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⑴解吸过程中一些水分与非水溶液成分作用而无法放出水分;⑵不规则形状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部位,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⑶解吸作用时,因组织改变,当再吸水时无法紧密结合水,由此可导致回吸相同水分含量时处于较高的αW;⑷温度、解吸的速度和程度及食品类型等都影响滞后环的形状。
6 简要说明αW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的原因。
(1)αW对微生物生长有更为密切的关系;(2)αW与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诸多化学反应、酶促反应及质构变化有高度的相关性;(3)用αW比用水分含量更清楚地表示水分在不同区域移动情况;(4)从MSI图中所示的单分子层水的αW所对应的水分含量是干燥食品的最佳要求;(5)αW比水分含量易测,且又不破坏试样。
7 简述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
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⑴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⑵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⑶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⑷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8 简述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
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⑴覆盖了可氧化的部位,阻止它与氧的接触;⑵与金属离子的水合作用,消除了由金属离子引发的氧化作用;⑶与氢过氧化合物的氢键结合,抑制了由此引发的氧化作用;⑷促进了游离基间相互结合,由此抑制了游离基在脂质氧化中链式反应。
9 简述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
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钟形曲线形状,当食品中αW=0.3~0.7时,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造成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钟形曲线形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高于BHT单分子层αW以后美拉德褐变就可进行,但αW较低时,水多呈水-水和水-溶质的氢键键合作用与邻近的分子缔合作用不利于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移动,限制了美拉德褐变的进行。
随着αW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
10 分子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分子流动性指的是与食品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有关的分子运动形式,它涵盖了以下分子运动形式:由分子的液态移动或机械拉伸作用导致其分子的移动或变型;由化学电位势或电场的差异所造成的液剂或溶质的移动;由分子扩散所产生的布朗运动或原子基团的转动;在某一容器或管道中反应物之间相互移动性,还促进了分子的交联、化学的或酶促的反应的进行。
分子流动性主要受水合作用大小及温度高低的影响,水分含量的多少和水与非水成分之间作用,决定了所有的处在液相状态成分的流动特性,温度越高分子流动越快;另外相态的转变也可提高分子流动性。
五、论述题3 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⑷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随着αW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
4 论述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
冷冻是保藏大多数食品最理想的方法,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而是因为形成冰。
食品冻结后会伴随浓缩效应,这将引起非结冰相的pH、可滴定酸、离子强度、黏度、冰点等发生明显的变化。
此外,还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溶液中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水的结构和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也剧烈改变,同时大分子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大。
冷冻对反应速率有两个相反的影响,即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缓慢,而冷冻所产生的浓缩效应有时候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大。
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将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发生机械损伤,解冻时细胞内的物质会移至细胞外,致使食品汁液流失,结合水减少,使一些食物冻结后失去饱满性、膨胀性和脆性,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采取速冻、添加抗冷冻剂等方法可降低食品在冻结中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冻结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和品质。
5 论述分子流动性、状态图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⑴温度、分子流动性及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在温度10~100℃范围内,对于存在无定形区的食品,温度与分子流动性和分子黏度之间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
大多数分子在T g或低于T g温度时呈‘橡胶态’或‘玻璃态’,它的流动性被抑制。
也就是说,使无定形区的食品处在低于T g温度,可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⑵食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稳定性:凡是含有无定形区或在冷冻时形成无定形区的食品,都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 g或某一范围的T g。
从而,可以根据Mm和T g的关系估计这类物质的限制性扩散稳定性,通常在T g以下,Mm和所有的限制性扩散反应(包括许多变质反应)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因此,如食品的储藏温度低于T g时,其稳定性就较好。
⑶根据状态图判断食品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在估计由扩散限制的性质,如冷冻食品的理化性质,冷冻干燥的最佳条件和包括结晶作用、凝胶作用和淀粉老化等物理变化时,应用Mm的方法较为有效,但在不含冰的食品中非扩散及微生物生长方面,应用αW来判断食品的稳定性效果较好。
第3章碳水化合物习题1 简述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主要组成分子,碳水化合物对食品的营养、色泽、口感、质构及某些食品功能等都有密切关系。
(1)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营养的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中有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
(2)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还原糖在热作用下可与食品中其它成分,如氨基化合物反应而形成一定色泽;在水分较少情况下加热,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也可产生有色产物,从而对食品的色泽产生一定的影响。
(3)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
(4)食品的黏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拉胶等。
(5)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有重要作用外,还有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减少细菌及其毒素对肠壁的刺激,可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
(6)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
6 淀粉糊化及其阶段。
给水中淀粉粒加热,则随着温度上升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淀粉分子有更多的位点可以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
水渗入淀粉粒,使更多和更长的淀粉分子链分离,导致结构的混乱度增大,同时结晶区的数目和大小均减小,继续加热,淀粉发生不可逆溶胀。
此时支链淀粉由于水合作用而出现无规卷曲,淀粉分子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最后完全成为无序状态,双折射和结晶结构也完全消失. 第一阶段:水温未达到糊化温度时,水分是由淀粉粒的孔隙进入粒内,与许多无定形部分的极性基相结合,或简单的吸附,此时若取出脱水,淀粉粒仍可以恢复。
第二阶段:加热至糊化温度,这时大量的水渗入到淀粉粒内,黏度发生变化。
此阶段水分子进入微晶束结构,淀粉原有的排列取向被破坏,并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增加。
第三阶段:使膨胀的淀粉粒继续分离支解。
当在95℃恒定一段时间后,则黏度急剧下降。
淀粉糊冷却时,一些淀粉分子重新缔合形成不可逆凝胶。
7 淀粉老化及影响因素。
热的淀粉糊冷却时,通常形成黏弹性的凝胶,凝胶中联结区的形成表明淀粉分子开始结晶,并失去溶解性。
通常将淀粉糊冷却或储藏时,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不溶解的现象。
影响淀粉老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淀粉的种类。
直链淀粉分子呈直链状结构,在溶液中空间障碍小,易于取向,所以容易老化(2)淀粉的浓度。
溶液浓度大,分子碰撞机会多,易于老化(3)无机盐的种类。
无机盐离子有阻碍淀粉分子定向取向的作用。
(4)食品的pH值。
而在偏酸或偏碱性时,因带有同种电荷,老化减缓。
(5)温度的高低。
(6)冷冻的速度。
糊化的淀粉缓慢冷却时会加重老化,而速冻使分子间的水分迅速结晶,阻碍淀粉分子靠近,降低老化程度。
(7)共存物的影响。
脂类、乳化剂、多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可抗老化。
8 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
(1)水分活度。
食品中存在盐类、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成分将会降低水活度,进而抑制淀粉的糊化(2) 淀粉结构。
当淀粉中直链淀粉比例较高时不易糊化。
(3)盐。
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4)脂类。
脂类可与淀粉形成包合物,即脂类被包含在淀粉螺旋环内,不易从螺旋环中浸出,并阻止水渗透入淀粉粒(5)pH值。
(6)淀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