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述评

2007年9月 学 术 交 流 Sept.,2007总第162期 第9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62 No .9[收稿日期]2007-05-29[作者简介]由笛(1974-),女,黑龙江依兰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从事传媒社会学研究。
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述评由 笛1,姜阿平2(1.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哈尔滨150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732)[摘 要]马克#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宿怨与隔膜的一种回应,更是对经济社会学这一领域的新拓展。
他不但从理论上建构起网络结构分析框架,而且论述了网络结构实证的研究方法;他对嵌入性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与发展是其思想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为后来学者所重点关注与援引;他强调,所有制度都是社会地建构的,而并不是环境的外在的、客观存在的方面,这不同于经济学的观点。
关于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化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学界面临着双重任务)))寻找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提升。
[关键词]格兰诺维特;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中图分类号]G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9-0125-04同样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经济学与社会学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学术取向。
在某些经济学家眼中,社会学这门学科只研究婚姻、家庭、犯罪等经济现象以外的社会现象;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现象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即便是加里#贝克尔等因研究/社会学问题0而成名的经济学家也曾经被认为是主流经济学体系之外的离经叛道者(斯威德伯格,2002)。
由此我们看到:学科之间的界线划分得如此清晰甚至各自封闭,且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导致了对对方学科的误解,也无益于科学研究的进步。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可以看成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其领军人物马克#格兰诺维特的思想理论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中国新经济社会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述格兰诺维特的网络

简述格兰诺维特的网络作者:李庚来源:《经济·艺术商业》2019年第09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不调和问题越来越明显,因此格兰诺维特作为上世纪70年代全球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一直致力于通过研究社会网络来解决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存在的鸿沟问题。
目前其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尤其是他着手建立的社会网络更是以“弱连带优势”和“嵌入性”闻名于世界的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
因此本文就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必要的帮助。
无论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还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基于研究人员对各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展开的研究,社会学这门学问在现今社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科目。
而社会网络思想的产生则是由于存在于古典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思想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于相对独立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方向。
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为了探求出一种能够相对独立的对社会结构体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就通过建立社会网络实现了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社会概念体系和规范式的测量研究工具的壮举。
在这些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尤其以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和“嵌入性”研究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弱连带的优势格兰诺维特受其导师怀特的思想影响,在学术研究工作方面更倾向于将自己当做是反帕森斯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统治的新时代思想引领者。
同时他认为不应该将所有的社会行为都理解为是社会中每个个人受到社会的制约和个人行为的限制所导致的行为,这种思想理论在格兰诺维特看来具有太多的片面性,并不适合社会自然的发展形势。
因此他主张研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并非是将社会与个人分开理解,缺少连接关系的两部分内容并不具有研究价值。
所以受到这种理论思想的影响,格兰诺维特同时也和以霍曼斯为代表的心理化约主义产生了学术思想研究上的严重分歧。
“弱连带优势”理论格兰诺维特在他的著作《弱连带优势》中明确的指出了,研究社会成分中的各部分关系对于构建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之间的连接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弱关系社交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弱关系社交研究作者:熊灵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9期【摘要】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
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弱关系社交微博豆瓣“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技术进步所开创的可能性正在广泛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交往规则。
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公民议题在类似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上得以被讨论,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更加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
人们的交往形态逐渐发生着改变,弱关系社交开始占据人们的社交领域,改变人们的社交习惯。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即“移动”和“互联网”。
“互联网”自然不用赘述,而“移动”是指它的性质,不受时空的约束,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网络形态。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平台以及商业活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技术到业务全面融合的产物。
通常它表现为各种移动终端(手机/PDA、平板电脑、车载GPS、便携式PC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中,而进行的上网行为的集合。
①2、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这个概念也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相应而生而兴起的一种媒体形式定义。
起初,社会化媒体一词是由英文词组“social media”翻译而来的,所以很多人也把它译为“社交媒体”。
全球最著名的百科全书网站Wikipedia上,社会化媒体被描述为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
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评述

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评述【摘要】本研究从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入手,介绍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强关系假说与弱关系假说的相关研究,从而探讨了心理学领域中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生就业;心理学探索1、引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心理学界,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之一,对大学生的就业的影响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林海等,2004;杨雪丽,2006),却鲜有研究关注社会支持的载体——社会关系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因素,已引起国内外的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心理学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关系网络变量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具有启示作用。
2、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社会网研究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社会关系网络定义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联系”。
(granovetter,1973)法国学者布迪厄(bourdieu)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指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所构成的或多或少近乎制度化的联系。
米切尔(michell)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关系网络界定为“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关系,其整体的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动”(michell,1969)。
巴里·韦尔曼(wellman,b.)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把社会关系网络界定为:“将社会行动者连结在一起的关系模式”,它强调的是社会行动者之间既定的社会结构(wellman,1993)。
我国学者刘军认为,“‘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
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个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背景: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
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
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
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
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
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系管理的大师格兰诺维特

关系管理的大师格兰诺维特2011年06月24日16:36来源:管理学家作者:慈云鹏在中国,“关系学”几乎人人皆知,然而,真正从社会网络角度对“关系管理”进行学术研究的,美国的怀特和格兰诺维特领风气之先。
格兰诺维特以《弱连带的优势》一文,奠定了其学术基础;以《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一书,造就了其学术影响;以《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一文,开创了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社会学。
对于管理学而言,他对弱连带的研究,论证了弱连带在信息传递上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摆正了弱连带和强连带的关系;他提出的镶嵌理论模型,对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官僚制组织理论提出了革命性挑战,为治理理论中的网络、市场、层级组织的整合提出了新的思路,并由此引出了经济社会学的新内涵。
尽管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学家,但是,正如当年梅奥的霍桑实验所引发的管理学变革那样,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预示着管理学的基本假设和组织理论将会发生范式革命。
格兰诺维特的思想或可商榷,观点尚需完善,方法也有待改进,但是,他对“关系管理”的开创性贡献已经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社会网络研究的领跑者:格兰诺维特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慈云鹏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一谈到如何运用社会关系找工作,人们总要提到格兰诺维特。
实际上,格兰诺维特的学术贡献远远超出大众的想象。
赞誉者称他为“名满社会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尽管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学家,然而,由于他在经济社会学中的开创性研究,冲击着经典的组织理论,使他在管理学界的影响迅速扩展。
他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韦伯(Max Weber)以来的组织理论进行了重构,为组织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0世纪初,韦伯从组织权威出发提出的理性官僚制,在组织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理性官僚制(科层制),是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尽管二战以后韦伯的观点遭到了众多批评,但依然占据着组织理论的主流位置。
最有代表性的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沃伦• 本尼斯(Warren G. Bennis)发起的,他认为,“官僚体系已经成了多余的东西,不再是有用的工具了。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理论与方法社交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研究和解析人际关系网络的理论和方法。
它基于图论和社会学的基础,旨在理解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并揭示网络中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影响和交互关系。
社交网络分析不仅在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在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社交网络分析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关系强度理论(Strength of Weak Ties)。
该理论由著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1973年提出。
他认为,在社交网络中,除了紧密的“强关系”,还存在着松散的“弱关系”,而这些弱关系对于信息传播、资源获取和跨组织合作等方面的影响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强关系更多存在于熟人之间,而弱关系更多存在于陌生人之间。
强关系在“方向”上更加明确,但它们的网络范围相对较小,信息流动较为有限。
而弱关系在“方向”上相对模糊,但它们的网络范围较大,信息流动更加广泛。
因此,弱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能够使各种信息和资源在网络中迅速传播。
社交网络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交网络图分析、中心性指标分析、群体发现与分析等。
社交网络图分析是社交网络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和可视化网络图,可以直观地展示网络中的关系和结构。
社交网络图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网络中的特殊节点和连接模式,从而进一步分析网络的演化和特征。
中心性指标分析是社交网络分析的关键方法之一,通过计算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中心性指标(如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可以量化节点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心性指标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关键人物、洞察影响力网络,并发掘隐藏的社会力量和资源。
群体发现与分析是社交网络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识别社交网络中的聚类和子群体,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网络中的群体结构和关系,揭示群体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社交网络分析的应用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组织社交网络分析。
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理论综述-经济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理论综述-经济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内涵关于社会关系的理论,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但对社会关系作出透彻深刻的分析,应是马克思莫属。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即是说,无数个体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是形成社会关系的细胞和源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与共同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中的其他人或其他群体和组织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不同个体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个体的人在各种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法律等范畴)中与人类社会建立的关系即为社会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个体的人是广义的个体的人,即是说个体的人既可以指单个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②,也可以指单一的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法律等范畴)的主体,如企业,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党派等。
社会关系有很多类型。
马克思、恩格斯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看作社会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人们在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不依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称为物质关系;而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为思想关系,它反映了物质关系。
而社会学认为社会关系的类型是:(1)按关系领域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及关系和法律关系。
(2)按关系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人、群体、阶级、民族以及国家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按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对抗性关系和非对抗性关系。
(4)按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这一概念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各种学科领域被频繁地界定和使用。
数学把网络定义为一种特定的加权图,物理学则认为网络是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及研究的并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三、弱关系对群体发动的影响
格兰诺维特就弱关系对社群组织在面临某 种挑战、危机时,能否成功发动的重要影 响进行了专门研究,以进一步来确证弱关 系的力量。
二、弱嵌入性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格兰诺维特认为,由于经济行动对社会关 系网络的嵌入性,社会网络结构对经济现 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节 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
一、以往集体行动研究之缺乏 二、阈值漫射模型
第五节 影响与评价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结构理论,把影响 行动的制度标准等结构性因素置于互动关 系网络的根底上,即认为影响人们行动的 制度、标准等结构性因素也是在人们的微 观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第一节 理论渊源
一、源于对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反叛
在20世纪30年代,过综合,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单位行动理 论,强调客观社会结构因素与主观意愿因 素对行动的共同影响,试图克服实证与解 释社会学在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问题上存 在的结构决定论与能动建构论的对立。
四、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与宏观结构的中介
格兰诺维特还认为,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 与宏观结构的中介。以往社会学理论的一个 重大缺陷,就是没有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 把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互动模式联结起来。
第三节 经济行动的弱嵌入性
一、弱嵌入性概念
格兰诺维特的另一个重要奉献,就是强调 经济行动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从 而对正统的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 挑战,并奠定了自己在新经济社会学中的 主流地位。
二、源于对经济学的直接批判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Wide Angle | 广角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54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张秀娥 张皓宣 吉林大学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近年来,社会网络理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的。
研究社会网络理论及其模型的演变和发展,对创业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有推进作用。
文章梳理了社会网络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基于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和这些个体和组织的集合,同时其网络的结构,规模等都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并整理出了社会网络的理论模型及其发展历程,包括弱相关论,强相关论、结构洞论和社会资本论。
回顾社会网络理论并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意在完善社会网络理论研究。
关键词:社会网络;创业;理论模型社会网络的定义,最早起源于英国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人类学家R·Brown的研究,关注点聚集在关注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上,是一个社会学结构上的概念。
成系统的社会网络的理论的提出者则要追溯到1954年的Barnes。
他最早地正式提出了“社会网络”,其研究立足于挪威某渔村的社会关系。
研究中,Barnes 发现用通常的较为正式的社会关系无法阐述渔村内社会关系的正常运作,如阶级、职业、地位等,于是认为在正式关系之外的非正式关系,如朋友关系亲属关系伙伴关系等,也对社会的正常运作和结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之后,网络的概念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直到1969年Mitchell·White才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Mitchell认为社会网络的组成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并将社会网络的概念扩大到“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
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社会网络的定义为基于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和这些个体和组织的集合,同时其网络的结构,规模等都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社会网络的概念从社会学和生态学领域兴起,但在数十年间的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了理论的普适性,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近20年间更是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在企业创业活动中展露出巨大的作用。
社会网络分析专家:格兰诺维特人物简介

• 对经济社会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格兰诺维特的其他学术贡献与荣誉
获得多项国际学术奖项
• 如阿尔弗雷德·斯隆奖(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等
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
• 如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主席
等
⌛️
参与多个国际研究项目
格兰诺维特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1970年代提出弱关系假设
• 指出弱关系在信息传播和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颠覆了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关系的认知
1980年代发展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提出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
• 强调个人行为受到社会网络结构的制约
1990年代至今,持续关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发展
• 参与多个国际研究项目
• 与其他学者共同探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05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分析思想在现
实生活中的应用内外部关系网络,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策略
• 有助于企业提高资源获取能力,降低运营成本
• 为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探讨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
社会网络分析专家:格兰诺维特人物简介
D O C S S M A R T C R E AT 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格兰诺维特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格兰诺维特的出生与成长经历
01
193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
• 童年时期在布鲁克林度过
• 父母都是犹太移民
• 在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完成本科学业
• 如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等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三、源于对传统社会网络思想与社会网络分 析的综合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还受到了历 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历史久远的社会 网络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弱关系的力量
一、弱关系概念
格兰诺维特之所以在美国社会学界声名鹊 起,主要在于他指出了弱关系在信息扩散 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弱关系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四、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与宏观结构的中介
格兰诺维特还认为,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 与宏观结构的中介。以往社会学理论的一个 重大缺陷,就是没有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 把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互动模式联结起来。
第三节 经济行动的弱嵌入性
一、弱嵌入性概念
格兰诺维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强调 经济行动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从 而对正统的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 挑战,并奠定了自己在新经济社会学中的 主流地位。
在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曾对韦伯的理 解社会学、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 等进行 过综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位行动理 论,强调客观社会结构因素与主观意愿因 素对行动的共同影响,试图克服实证与解 释社会学在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问题上存 在的结构决定论与能动建构论的对立。
二、源于对经济学的直接批判
格兰诺维特在普林斯顿上大学期间选修了宏观 经济学课程,阅读了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经济学》,认为萨缪尔森没有 从个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去分析经济现象,缺少 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考,没有 把社会网络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分析,因此不 能理解宏观的经济现实。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1943年出生于新泽西州泽西市,1965年毕 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与欧洲当代史专业, 曾在哈佛大学哈里森·怀特教授的指导下进 修社会学,并于1970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 位。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作者:王露燕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1期摘要: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格兰诺维特一直致力于消减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鸿沟,调和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社会网络研究正是他用以表达其理论旨趣的有力工具。
“弱连带的优势”和“嵌入性”是其社会网络研究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表达。
关键词: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络;弱连带的优势;嵌入性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017-02社会网络思想自古典社会学以来,一直隐性地存在于社会结构思想中,而真正使它成为一门显学,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方法”和有自己“专门的概念体系和测量工具的研究范式”,则始于以怀特及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新哈佛学派”[1]。
其中,尤以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的优势”和“嵌入性”研究最为显著。
一、“弱连带的优势”格兰诺维特与其导师怀特自认是反抗帕森斯帕森斯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统治的勇士。
同时,他也与以霍曼斯为代表的心理化约主义划清界限,认为“把所有社会行动理解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及社会制约的结果,实在是太过头了一点”[2]。
因此,他主张,“关系”而非个人亦非社会系统才是主要的研究主题。
(一)“弱连带的优势”理论《弱连带的优势》是格兰诺维特关于“关系”研究的显著成果。
在该文中,他开宗明义道出其理论旨趣——“社会网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之社会学理论的工具”[2]。
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揭示微观个体互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实现“将微观层次的互动关系关联到宏观层次的结构形态中”[2]。
格兰诺维特用“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这四个维度区分连带的强度。
强连带的朋友圈重叠最多,因而信息重复也越多,而弱连带则能因其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起到跨越阶层和团体而传播信息的作用。
社会支持网络分析的研究综述

社会支持网络分析的研究综述作者:邱靖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6期摘要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分支,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大领域。
本文首先回顾了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着重对社会支持网概念和测量进行了梳理。
对于社会支持网的测量存在关系强弱维度和支持类型维度两种视角,其中情感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是经常提到的测量指标。
增加对农村居民社会支持网的研究、发展出本土化的测量模型和研究框架是今后发展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社会支持网概念和测量梳理作者简介:邱靖,山东理工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168-0220世纪60年代,社会网的专业发展刚刚起步,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新的独立的领域。
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网络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主要是指由密切关系和信任程度较高的网络成员组成,并能够从中得到来自其他人的各种帮助和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社会网”这一概念首次被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提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社会计量学和图论为基础,“曼彻斯特学派”开始将社会网络当做一个可分析的概念来研究,主要关注个体中心网的研究,代表人物米切尔具体论述了社会网的特征,包括密度、可达性、范围、互惠性、持久性、强度、频度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哈佛学派推动了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上的成熟,以怀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致力于用数学方法建立各种社会结构模型,现在广泛应用的“块模型”就是其中的一种。
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关系假设,并提出了测量关系强弱的维度,即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边燕杰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重人情的社会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人情交换实现的,并基于此提出了强关系假设。
目前小世界网络理论、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为研究人类社会实体组织和未来虚拟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期探讨,网络结构分析模型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成熟。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背景: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 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从3O 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 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 ,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 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
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
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一) 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 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
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
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
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
(二)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 概念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公民多样化需求促使对公共空间的品质要求逐渐提高[1]。
我国多数城市处于公共空间更新改革的新时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公共空间发生巨大变化。
与传统社区相比,新的住区能容纳更多人,但邻里空间却变得陌生。
而当下网络的发展又使大多数人处于虚拟空间中,从而引发了对空间的淡漠与空间活力的衰退。
同时,在公共空间营造中,公共空间的对外性虽然能吸引很多人,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对象存在异质性,并且空间使用者的感受与诉求逐渐被忽视。
目前,很多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对策,探索公共空间网络与其使用者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融合与优化研究。
1公共空间理论20世纪50年代,公共空间一词出现在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领域,汉娜·阿特伦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行使基本权力的场所;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发展,其是社会中可以形成舆论的领域。
20世纪60年代,公共空间被引入规划设计学,简·雅各布斯认为公共空间是促进社会交往与激活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凯文·林奇将心理学引入城乡规划设计中,认为公共空间影响人的活动体验。
20世纪70年代,公共空间成为西方城市形态与生活研究的主题[2]。
20世纪80年代,公共空间研究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公共空间主要聚焦于社会学、规划设计、公共管理等学科,公共空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关注“人”的感受,如何从使用者角度看待公共空间设摘要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受到广泛研究,但多数聚焦于物质性空间研究,而忽视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自下而上的空间与社会关系的组织互动分析。
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在空间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部分学者以社区公共空间、街道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为空间设计与社会问题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研究·石飞庄海燕【摘要】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形成了不少理论模式。
国外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模式主要有:网络结构论、嵌入性理论、社会资源论等;国内也有边燕杰的强关系力量论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
文章就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作一小结性的归纳。
【期刊名称】经济师【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2【关键词】社会网络网络分析理论理论研究一、引言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比如:(1)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着社会网络研究的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使社会学对于社会结构的研究面目一新。
网络分析者在社会关系的层次上将微观社会网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连结起来。
(2)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创造一系列更好地理解结构和关系的测量手段、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技术,摆脱了属性分析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循环论证的困境。
(3)网络分析涵盖甚至超出了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从初期的小群体研究扩展到社区、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分化、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工作、科学社会学、人类生态学以及一些边缘性学科如精神健康学等领域,甚至一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自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有关概念和方法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影响日渐深远。
二、社会网络概念的界定及其主要观点“社会网络分析”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外从30年代末出现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但是,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焦点在于文化是如何规定了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概念,从30年代到60年代,在心理学(主要是移居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如K.勒温对群体结构的研究、J·莫雷诺开创的社会计量学研究以及F.海德对社会态度、社会均衡的研究等)、社会学(莫雷诺等)、人类学(布朗、纳德尔等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梅奥等人对霍桑工厂的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巴恩斯、米切尔等人的研究)以及数学(特别是欧拉开创的图论、代数模型研究)、统计学、概率论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构建“社会结构”概念,认真思考社会生活的“网络结构”,各种网络概念(如中心性、密度、结构平衡性、结构均衡性、区块等)纷至沓来,“社会网络”一词渐渐步入学术殿堂。
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综述

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综述文章通过对近些年来发表的关于社会网络关系的文献进行研究,从社会网络的内涵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理论等几个方面对社会网络关系进行综述,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标签:网络关系;社会网络;文献回顾1.社会网络关系的内涵社会网络关系就是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皮埃尔·布迪厄,1980)。
在新经济中,社会网络关系即指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子,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的情况下而形成的“库存”,它使公司建立有效合作关系。
同时也是一项更具合作性和积极性的政府政策。
因此,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来培养企业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蕴含着比物质资本更大且更明显的价值,在高度信任的社会里,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1.1社会网络关系的概念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实质上就是一个关系网络,是一个研究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沟通学的关系网络。
1.2社会网络关系的特点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是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
(2)是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
(3)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
(4)是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
(5)是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
格兰诺维特的网络嵌入论

•
•
一、学术背景 1、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遭到批评
•
帕森斯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结构和行动者的 主观意识对社会行动的共同作用,提出了AGIL模 型,建立了一个社会系统的均衡模型,认为均衡 是社会系统的最高价值,行动者通过内化社会价 值,按照社会角色规范行动,实现社会系统的均 衡。
帕森斯对于文化价值观念对个人行动的作用 过于强调,因而受到批评。
•
• 疑
4、格兰诺维特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质
•
(1)经济行动者同时也是社会行动者,社会 地位、权力和赞同也是经济行动者的动机,经济 目的本身具有社会性,经济行动受社会关系网络 的影响。
(2)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网络规范,因此经济 行动者并非完全工具理性行动者。在现实的经济 行动中,经济行动者之间往往会进行互动,形成 垂直或水平的社会关系,进而产生信任、合作、 权威、顺从等规范,阻止和防止了机会主义行为。
•
•
•
③两个行动者各自的社会网络如果重合程度 高,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2、弱关系可以使人获得非重复、非多余的信 息,弱关系才是重要信息的来源。而过去的社会 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的都是强关系。 3、弱关系的双方活动领域不同,处于不同的 群体中,弱关系起着信息桥的作用,连接起两个 不同的网络单元。
• 是,这些网络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又需要从历史 的、制度的和文化的视角加以解释。
• (3)他认为,经济社会学不应与经济学对立 起来,而刻意去追求不同于经济学的解释。相相 反,社会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应相互结合,以得 出对经济现象更为综合的解释。例如,他认为,尽 管新经济社会学确实从网络分析中获益良多,但 是不应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网络分析。格 认为,新经济社会的最好出路就在于阐明制度文 化、网络结构与个体经济行动的互动和变迁,从 而形成一种更为一般性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摘要: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格兰诺维特一直致力于消减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鸿沟,调和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社会网络研究正是他用以表达其理论旨趣的有力工具。
“弱连带的优势”和“嵌入性”是其社会网络研究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表达。
标签: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络;弱连带的优势;嵌入性社会网络思想自古典社会学以来,一直隐性地存在于社会结构思想中,而真正使它成为一门显学,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方法”和有自己“专门的概念体系和测量工具的研究范式”,则始于以怀特及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新哈佛学派”[1]。
其中,尤以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的优势”和“嵌入性”研究最为显著。
一、“弱连带的优势”格兰诺维特与其导师怀特自认是反抗帕森斯帕森斯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统治的勇士。
同时,他也与以霍曼斯为代表的心理化约主义划清界限,认为“把所有社会行动理解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及社会制约的结果,实在是太过头了一点”[2]。
因此,他主张,“关系”而非个人亦非社会系统才是主要的研究主题。
(一)“弱连带的优势”理论《弱连带的优势》是格兰诺维特关于“关系”研究的显著成果。
在该文中,他开宗明义道出其理论旨趣——“社会网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之社会学理论的工具”[2]。
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揭示微观个体互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实现“将微观层次的互动关系关联到宏观层次的结构形态中”[2]。
格兰诺维特用“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这四个维度区分连带的强度。
强连带的朋友圈重叠最多,因而信息重复也越多,而弱连带则能因其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起到跨越阶层和团体而传播信息的作用。
“桥”是“在一个网络当中,提供给两点间之唯一路径的一条线”[2]。
弱连带的“桥”功能在于它“不仅是自己可以操控的网络资源,而且他们同时也是穿越社会距离的管道,以便某些理念、影响力或信息可以从自己传达到他们身上”[2]。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上说,一个人有工作上的流动,并不仅仅是他自己从一个社会网络移动到另一个网络,还是个体原有的网络与新的网络的联结,个人的互动与团体间的关系在流动中获得联结。
格兰诺维特认为弱连带在“个人取得机会以及社区从事整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强连带却导致了社会整体的破碎化。
关于这一点,渡边深和边燕杰等人的研究否证了该观点。
对此,格兰诺维特的回应道这是因为跨文化和制度环境的差异。
就《弱连带的优势》一文,作者的目的只是“探索性的与纲领性的”[2]。
(二)实证检验1974年,格兰诺维特的《找工作》将只是“探索性与纲领性”的“弱连带的优势”理论作了具体而翔实的实证检验。
《找工作》是“弱连带的优势”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上运用的典范。
他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牛顿城100份的个人访问以及182份的邮寄问卷,调查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即PTM工人)的人职匹配问题,即“促进流动的信息是如何获得和传播的”[3],为个人提供有效工作信息的到底是强连带还是弱连带?他的研究结果是:在PTM工人中,个人关系是寻找工作的主要方法(有56%的被访者使用了这种方法)。
“个人关系”是指“被访者与某个人有私人关系,原来在某个与寻找工作信息不相关的场合认识,而从那个人那里找到了新工作,或这个人将他推荐给日后联系他的某个人”[3]。
显然,“个人关系”是一种弱连带。
“个人关系”不仅提供了信息,而且还发挥影响,充当了积极的“举荐”作用。
“被使用的超过80%的个人关系不仅告诉了被访者新的工作信息,而且为他‘美言’了几句”[3]。
格兰诺维特认为这是“信任”或“信用”的作用。
通过“个人关系”获得的工作,还有更好的工作满意度和更高的薪水,“个人对他们的工作越满意,他们越可能通过关系找到这些工作。
工作所提供的薪水越高,该工作越倾向于通过关系而不是其他渠道找到”[3]。
由此,他认为,“好工作是通过关系找到的”、“能够找到最好工作的那些人,他们与关系人的关系是职业关系而非社会关系,而且多数是弱连带而非强连带,且信息链更短”[3]。
通过实证研究,格兰诺维特论证了“弱连带的优势”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
同时,他也认识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强连带更具优势。
比如,在失业或者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家庭和社会关系而不是工作关系求职,也更可能使用强连带而非弱连带求职”[3]。
另外,因为差异的制度和文化根源:比如工作关系对美国人来说是弱关系,而对日本人来说是强关系;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家为个人分配工作的制度,导致并非所有使用个人交换网络的行为在劳动力市场中都是被允许的,而导致在渡边深和边燕杰的研究中,强连带比弱连带更有价值。
二、嵌入性《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一文将社会网络研究引入社会学主流,也使“嵌入性”理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嵌入性”最早由波兰尼提出,“经由格兰诺维特的重新表述而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纲领性术语”[4]。
(一)“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格兰诺维特关于“行为和制度如何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的讨论始于对“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的批判。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从功利主义传统出发,认为人的行动是原子化的、低度社会化的,“假定理性、自利的行为最少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生产、分配和消费不产生任何影响”[2]。
而社会学则“将行动者遵从风俗、习惯或规范视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机械的、自动发生的,完全忽略了理性选择”,陷入了“过度社会化”[2]。
尽管两者看似分歧很大,其实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错误,即都认为行动和决策是由原子化的个人作出的。
“在低度社会化的论述中,原子化来源于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自我利益追逐;而在过度社会化的观点中,原子化来源于已经内化的行为模式和仅仅对行为产生边际影响的当下的社会关系”[2]。
即两者都错误地认为,个人的行动可以脱离于社会网络。
格兰诺维特认为,要对人类行为进行正确且富有成效的分析,必须避免隐含在“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中的原子化问题。
人们的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当下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
(二)信任与欺诈问题人的行为为什么不能原子化存在而需嵌入到社会关系中呢?与制度学派“聪明的制度安排增加欺诈成本,从而导致诚实行为”解释不同的是,格兰诺维特认为是“具体的个人关系以及这类关系的结构发挥着产生信任和防止欺诈的作用”[2]。
他认为“制度安排并不产生信任,反而是信任的一种功能替代物”,“用制度安排来替代信任实际上导致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2]。
他用“家庭失火”和“剧院失火”的例子说明,普遍性道德或制度性安排是有局限的,而社会关系却可以排除这样的囚徒困境,因为从一个比较信任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人际化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具有便宜、丰富、详细、精确、可靠和社会满意感等特点[2]。
(三)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格兰诺维特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社会性孤立“不曾考虑个人动机实则嵌入在社会及经济关系的网络中,以及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其实是混杂在一起的”[2],所以它并不能对劳动力市场中的个人经济行为和个人如何累积成一个制度进行合理解释。
现实情况是,当人们寻求经济目的时,常常混杂着追求社会交往性、认可、社会地位以及权力等社会性动机。
而且,人们的职业活动是嵌入在社会和科层结构之内的,这结构又会强烈地影响职业获取以及职业流动。
因此,他提倡“较理想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应该让经济学内复杂的工具性行为与效率考虑,以及社会学的社会结构与关系网络结合”[2]。
在此,格兰诺维特一如既往地将其理论旨趣表现在通过社会网络为经济学与社会学、个体分析与总体分析之间架构桥梁。
三、简要评述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的优势”和“嵌入性”社会网络研究的积极贡献在于:调和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提供了一个连接微观互动和宏观结构之社会学理论的有力工具;消减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巨大鸿沟,使社会网络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成为一门显学;开垦了一块“处女地”,启发了一系列后来者的研究。
例如,渡边深1987年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当时日本,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在通过个人关系变动中起到主导地位,边燕杰1988年在天津所作研究显示国家工作分配体制下提供影响的强关系是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后来学者的研究缘起莫不得益于其“弱连带优势”理论的启发。
就“嵌入性”理论而言,它更触发了大批学者的研究兴趣。
据统计,《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已被引用超过 5 000次,成为《美国社会学杂志》历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等,都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
另外社会网络理论还被学者广泛运用到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形成了以阮丹青、边燕杰、张文宏等为代表的研究队伍,研究涉及大学生、农民工、留美科学家等社会群体的就业研究、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研究以及对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研究等诸多领域。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其理论也不乏疏漏之处。
首先,他从网络结构及其功能出发作分析研究,却没有考虑网络的建构问题。
网络的建构需要成本,更存在网络建构的可能性问题。
在两个完全异质的个体、群体或组织间,网络建构的可能性有多大?由此而产生的网络建构的成本是否该作为变量进入网络功能的分析中?再者,在分析网络时,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个人间的纽带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这些网络中流动?什么人出于什么利益决定了这种流动?这些网络组织中流动出来何种个人或集体行为以使组织间关系有意义?其次,就嵌入性理论来说,嵌入性暗指经济交换往往发生于相识者之间,而不是发生于完全陌生的人之中;同弱连带优势相比,嵌入性强调的是信任而不是信息,而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交流和共事,即嵌入性隐含着强连带的重要性,就此来看,弱连带优势和嵌入性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
此外,虽然格兰诺维特极力强调在微观行为与宏观结构之间建立桥梁,但是对于社会结构影响个体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却疏于讨论,以至于让人感觉到他在强调经济与社会网络不可分离的同时,似乎忽视了政治、文化和制度因素对经济行动的影响。
综上可见,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其理论的疏漏之处是一种缺憾,然而也未尝不是为后来者提供了继续研究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1]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马克·格兰诺维特,著.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马克·格兰诺维特,著.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M].张文宏,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4]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J].社会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