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选举使村主任重视投票人的利益可知,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故选B。
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具有中国特色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由“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和“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道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中国现代民主的中国特色,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错误。
3.“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阙词当属( )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可知考查的是香港回归。故选C。4.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首要的任务,故A项不正确;B项“疏远美苏两国”说法不正确;D 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
5.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与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解析:选B 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所学,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一个同盟性质的政治军事集团,故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的两种观点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冷战”思维,没有认清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故A项表述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中中国发挥着主导作用,排除C、D两项。
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事件的识记。①是在1978年12月;②是在1992年年初;③是在1984年后;④是在1992年10月确立。故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
7.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②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③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D ①不符合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④错误在于后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选D。
8.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
A.中苏关系恶化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落寞说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9.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是( )
A.深圳B.珠海
C.海南D.浦东
解析:选D 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而箭头应该在弓的中间位置,因此“箭头”应该是上海的浦东。A、B、C三项在位置上不符。另外结合四个选项中城市的开发时间,可知D项符合题意。
10.右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粮食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
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D 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生活物资日益丰富,粮票逐渐被废除。
11. 1992年初,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 )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成为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理论先导
C.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解析:选B 本题可用排除法。由“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看出A项错误,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21世纪初,排除。故选B。
12.美国报纸曾将中国的村级选举与美国的选举进行比较,它认为“在鲜为人知的选举中,中国的民主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材料所述的现象说明( )
A.资本主义民主不如社会主义民主完善
B.这种选举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
C.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D.新时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解析:选D 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村级选举”,可知材料说明的是新时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 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三“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