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方剂学发展简史与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第1章 方剂学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

第1章  方剂学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

一、萌芽期:原始社会——夏、商、周 单味药,盲目性,巧合性,无理、法指导。 二、酝酿期:春秋战国——明清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
载方197首,无方名。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
著作,载方13首。在剂型上,有汤、丸、散、膏、 丹之分,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 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标志着方剂学已初步形 成。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共载方7300余首,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 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 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 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录大量 医学著作,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 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载 方16834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就,又总结 了当代医学经验,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倡导 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为治疗热病的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 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详细介绍汗吐下三法运用,主
张“治病应着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用 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攻下派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创
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 书之祖”。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便、效、廉之单 方、验方。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 治疟。 南北朝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南北朝北齐徐之才《药对》将药物分成10种, 至宋代赵佶《圣济经》将方剂分成10种,为后 人按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医学课件)中医方剂学

(医学课件)中医方剂学

详细描述
中医方剂学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其针对 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方剂的优势 在于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全 面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 的效果。此外,中医方剂学还注重预防保健,通过调理 身体,提高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药新药研发中的方剂运用
中医方剂学
2023-11-05
目录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 • 中医方剂学经典方剂 • 中医方剂学现代应用 • 中医方剂学未来展望 • 中医方剂学经典案例分析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定义与起源
定义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变化、制备、临床应用以及方剂学基本 理论的一门学科。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等作用,六味地黄丸能够有效地缓解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案例二
要点一
总结词
逍遥散加减治疗抑郁症具有显著的临 床疗效。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逍遥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柴 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等中药 组成。它主要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起 的各种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 究显示,逍遥散加减治疗抑郁症具有 显著的临床疗效。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滋阴补肾
详细描述: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方剂学中的经典方剂,主 要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和 茯苓。该方剂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主治肾阴虚证,如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燥咽干、盗汗遗精 等。
04
中医方剂学现代应用
方剂的剂型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多样化、创新性
结论
通过调节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改善胃 黏膜炎症和修复损伤等作用,四君子 汤加减能够有效地缓解慢性胃炎的症 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其 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得到 了广泛的临床认可和应用。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方剂学的发展,这可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程呢。

想当年,在很久很久以前,老祖宗们就开始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用药的门道。

那时候有个叫伊尹的人,这人可厉害着呢。

传说他看到厨师做菜,把各种食材搭配起来,做出美味佳肴。

他就琢磨呀,这人病了,是不是也能像做菜一样,把各种药草搭配起来治病呢?于是呀,他就开始尝试,这就有了方剂的雏形。

我就跟我那朋友聊起这事,我朋友还打趣说:“这伊尹可真是个机灵鬼儿,看个做菜都能想到治病。

”我就笑着回他:“那可不,咱老祖宗就是这么聪明。

”再往后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内经》就出现了。

这里面可记载了不少关于方剂组成的原则啥的。

就好像是给方剂学这个大楼打了个地基。

那时候的医家们呀,聚在一起就会讨论这些事儿。

我想象着他们坐在一个小屋子里,你一言我一语的。

一个老医家捋着胡子说:“这用药呀,得讲究君臣佐使,就像一个国家有君主大臣辅佐一样。

”旁边的年轻医家就眼睛放光,连忙点头说:“先生说得极是,那这君药就得是治病的主力,臣药就是帮手咯。

”到了汉代,那可是方剂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呀。

有个叫张仲景的大医家,他写的《伤寒杂病论》简直就是方剂学的宝典。

他可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好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我有个学医的同学,他说起张仲景那是满脸的崇敬。

他跟我说:“你知道吗?张仲景的那些方剂,到现在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呢。

像什么麻黄汤、桂枝汤,就像一个个久经沙场的老兵,还在治病救人的战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就好奇地问:“为啥这些方子这么厉害呢?”他就滔滔不绝地说:“因为张仲景那是真的了解病情,他的方子配伍精妙,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个药在里面都有自己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

孙思邈又出现了。

这孙思邈可是个大好人呀,他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面收录了大量的方剂。

他就像是一个方剂的收藏家,把各种各样有用的方子都收集起来。

我和我爷爷说起孙思邈的时候,爷爷就说:“这孙思邈呀,那是菩萨心肠,他收集这些方子,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治病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名师编辑PPT课件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名师编辑PPT课件

8.以组成药味的多少命名:提示该方的组 方有多少味药。
9.以药物分量比例命名:提示该方用药多 少,效力强弱。
10.以方剂的大小命名:提示该方用药多少, 效力强弱。
11.以制剂的颜色命名:提示本方制成以后 是什么颜色。
12.以入药部位命名:借以说明该方的 用药特点。
13.以取象比类法命名:意在借以说明 本方的功效。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 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液所得的澄 明浸出液。
9.茶剂 是由药物粗粉与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固 体制剂,使用时置于有盖的适宜容器中, 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代茶服用。
10.药露 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 放在水中加热蒸馏,所收集的蒸馏液即为 药露。
11.锭剂、饼剂 系将药物研为细未,单独或 与赋形剂混合而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体 制剂。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 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 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 散的一类治法。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 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 其后金代成无已,明代张景岳,清代 汪昂等,亦从不同角度作了分类,其 分类方法不尽一致,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 种:
4.膏剂 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 渣浓缩而成的剂型。
(1)流浸膏 (2)浸膏 (3)煎膏 5.软膏 又称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 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 肤,粘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6.硬膏 又称膏药,系用油类将药物煎熬至 一定程度,去渣后再加黄丹等搅匀,冷 却制成的硬膏。
7.丹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8.酒剂 古称“酒醴”,后世称“药酒”。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攻祛邪除病的 一类治法。

方剂学发展史概况

方剂学发展史概况

方剂学发展史概况方剂学发展史概况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黄帝内经》:①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②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传世的《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肘后救卒方》系从《金匮药方》100卷中摘录3卷而成。

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实为此书首见。

所以,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

(2)《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用药成就,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4、隋唐时期(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

(2)《外台秘要》作者王焘,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的发展史2、方剂与治法3、方剂的分类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5、方剂的剂型6、方剂的用法7、方剂的命名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个论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补益剂8、固涩剂9、安神剂10、开窍剂11、理气剂12、理血剂13、治风剂14、治燥剂15、祛湿剂16、祛痰剂17、消食剂19、驱虫剂18、涌吐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1、煎法2、服法总论一、方剂学的发展史1、什么是方剂?2、什么是方剂学?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4、发展史:(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1、方与法的关系: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2、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学发展简史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学发展简史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学发展简史一、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方剂。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是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它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治法和方剂。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病理,也就是以脏象学说为代表的生理学,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的病理学以及治法、方剂、中药,理法方药,这四个环节。

第二点,从这定义可以看出,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所以它要在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讨它的运用规律。

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带有桥梁课的特点。

因为作为方剂学,它的构成,运用的知识基础,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作为它的基础,而它后面,紧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

我们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了,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组方原理、配伍规律掌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这样则为以后学习的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方剂基本上分为三类,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分为三类。

这三类所指是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病机方面的共性。

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他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第一,(是)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方剂学讲解大全

方剂学讲解大全

方剂学讲解大全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方剂的起源、演化、组成、配伍、功效等学科。

方剂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应用,成为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全面讲解方剂学相关知识。

一、方剂学的历史方剂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的方剂已经有比较独立的传承和应用。

但直到隋唐时期,方剂学才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成为独立的学科。

宋代时期,方剂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影响力的方剂。

明清时期,方剂学逐渐成为中国医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方剂学研究的是中药组方的原则、配伍规律、临床应用等内容。

方剂的基本概念包括:1.方剂的定义方剂是指中药组方的成品,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2.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药物的名称、重量、适应症和用法等。

3.方剂的分类方剂按照不同的特点,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水蜜丸等。

三、方剂学的基本原则方剂学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1.辨证施治原则方剂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病位、病邪、病因等因素进行分类,从而针对不同的疾病制定相应的方剂配方,达到治疗的目的。

2.配伍原则方剂的药物组成具有严格的配伍规律,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药物。

3.剂量原则方剂中的药物要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制剂,药量要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方剂的疗效。

四、方剂学的应用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

方剂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药物实现各种不同的治疗目的,例如:1.调理药方调理药方主要是通过改善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状态,增强身体抵抗力。

2.治疗药方治疗药方主要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特定病因病位进行制定,根据疾病不同的表现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

3.辅助治疗药方辅助治疗药方主要是针对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常常被用于协助药物或手术治疗。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 渣取汁,加入适量的糖或 蜂蜜熬制成膏状,具有滋 补作用,多用于慢性病的 治疗。
将中药饮片制成外用制剂 ,如药膏、搽剂、贴膏等 ,具有使用方便、作用迅 速等优点。
方剂的煎服方法
煎药方法
煎药前先将中药饮片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加水没过药面 约2厘米,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倒出药 液后再加水煎煮第二遍,煎煮时间可适当缩短。
01
汤剂
02
散剂
03
丸剂
04
膏滋
05
外用制剂
以水为溶剂,将中药饮片 加热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 取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 等优点。
将中药饮片粉碎后混合均 匀,制成散剂,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具有制作简便 、剂量准确、便于服用等 优点。
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细粉或 制成颗粒,加入粘合剂搅 拌均匀后制成丸剂,用于 治疗各种疾病,具有药效 稳定、作用持久等优点。
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八纲进行分类,如和解剂、表 散剂等。
按病因分类
根据六淫邪气、痰饮、瘀血等病因 进行分类,如风邪祛风剂、寒邪祛 寒剂等。
按脏腑辨证分类
根据脏腑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分类 ,如理肺剂、养心剂等。
按气血阴阳分类
根据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进行 分类,如补气剂、养血剂等。
中医常用的方剂剂型
01
不同药物配伍可以产生协同、相加、拮抗等作用,直接影响方
剂的效果。
剂量与效果
02
同一药物在不同剂量下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因此需根据
病情和药物性质确定合适的剂量。
煎响方剂的效果,因此需根据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
03
方剂的分类与剂型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书中记载的比较完整的189首方中,单味药方达110首,显示了方剂的组成由单味药到数味药配合的历史过程。

西汉中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有汤、丸、散、丹、膏、酒,其对治则与治法的总结,对方剂分类方法及组方结构等理论的阐述,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载方314首,被尊为“方书之祖”,该书创造性的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且剂型丰富,煎服有法,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临床基础。

晋唐时期东晋《肘后备急方》葛洪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其中的要方法“皆已试而后录之”,用药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简、便、廉、效”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79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科,专辑“食治”。

《外台秘要》载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大批唐代及以前的医方,如《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深师方》、《崔氏方》、《集验方》,清人徐大椿称“纂集自汉以来诸方,荟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政府组织编撰,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近2万,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严用和《济生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由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将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而成,是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分析了《伤寒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金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黄帝素问宣明方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亲》汗、吐、下病由邪生,邪去而正安李杲“补土派”《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丹溪心法》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明清时期方书卷帙浩繁,方剂数目巨大,在医方义理、方剂分类、治法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概念的形成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家开始对方剂的 组成、配伍、功效等进行深入研究, 逐渐形成了方剂学的概念。
古代方剂的起源与演变
早期方剂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简单的药方,如“鬯草”等,这些被认为是 早期的方剂。
方剂的演变
随着医学的进步,方剂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剂体 系,如经方、时方等。
国际化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方剂学也在逐渐走向世界。许多中药方剂被引入到国外,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为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与药学的融合
方剂学与药学密切相关,涉及到 药物的配伍、剂量、炮制等方面 的知识。药学的发展对方剂学的 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中医基础理论的
唐宋时期的方剂学
总结词:发展成熟
详细描述: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医学的进步,方剂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的《千金 方》、《外台秘要》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方剂学理剂学
总结词
深化与创新
详细描述
明清时期,方剂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明代李时中的《本草 纲目》对方剂学的药物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对方剂学的
分类方法
01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功效、病证、治
法等。
命名原则
02
方剂的命名一般遵循简明扼要、寓意深刻的原则,能够反映方
剂的主要功效或特点。
常用方剂
03
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逍遥散、小柴胡汤等,这些方剂在
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方剂学的研究与应用
04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方剂学-总论(绪言、发展简史)

方剂学-总论(绪言、发展简史)

五、宋元时期
• 方剂学全面发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 • 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第一个作方论, 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 ,开方论之先河。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最早的儿科专科 方书。
六、明清时期
• 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当中互相影 响。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规范整理这种特点。 • 明代官修的《普济方》载有61739首方,是我国历 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 • 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收方七百多。它是历史 上第一部方论的专著。 • 汪昂《医方集解》、《汤头歌诀》。
一、先秦时期
• 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 。 •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汉时期
•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的贡献:确立和归纳了治则 治法;十三方;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 •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奠定了辨证论 治的基础,被尊为“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为一 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 有成效的方剂。
方 剂 学
绪 言
•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与任 务。 •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 “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以规成圆,以矩成 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剂”字在战国以前与“齐”是相通的。工具书 中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 而无杂谓之齐”,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 • 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 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 使),妥善配伍而成。
七、近现代时期
•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 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史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史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史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

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发展的轨迹,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期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先民们在长期人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

随着意识利用药物的不断发展,自然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逐渐产生了方剂。

可见,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早期的方剂,多数是单方,或仅由二三味药组成,十分简单。

将两种或两种以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和毒性,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周礼》中已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还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食医掌和王之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等内容。

《史记》中还提到:“战国时扁鹊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减之齐”。

上述所称的“齐”,即后世之“剂”,显然是指和合、调配不同的药物组成方剂可以应用。

西汉初年,淳于意的《诊籍》中,提到“火之汤”等四个方剂,惜于年代久远,其具体组成药物已无从考证。

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130余片,名曰《万物》,其中有用商陆、羊头治鼓胀,理石、茱萸治劳损,这是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

由此不难看出,方剂产生的上限年代已无法确定,而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有《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等方书尤其《五十二病方》卷帙大,内容多,而且保存较好。

该书成书于战国晚期,原书未见书名,整理者依据其内容分52题而定此名,堪称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形成并奠基。

《黄帝内经》提出了七方说和制方理论,明确了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辨证论治,配伍严密,药变方殊,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XXX出现。

《千金方》和《外台秘要》都是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方剂,专辑“食治”卷,首列妇儿,保存许多散失方。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全面发展。

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同时,专科方书和方论专着也相继产生。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载方首。

同时,方论专着层出不穷,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例如《医林改错》和《温病条辨》等。

方剂分类已经具备了模型。

功效分类方剂可以在《医方集解》中找到,而治法分类方剂则在《景岳全书》(XXX)和《医学心悟》(XXX)中有所涉及。

在近现代时期,对中医方剂进行了整理,并进行了现代化研究。

这包括大量古代方书的校刊出版、方剂工具书的涌现(其中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以及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和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是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而具体治法则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给疾病机体一定阶段机体状态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恶双方力量的对比,是疾病本质的具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 3、常用分类: ❖ 4、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 证候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 4、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 痈肿。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 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实热
热 证
虚热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蓄聚之热
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热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 清气分热 ❖ 清营凉血 ❖ 清热解毒 ❖ 清脏腑热 ❖ 清虚热
❖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热清
虚补
单一治法
(七法)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八法
❖ 八法学习要求:
❖ 4、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一、七方说。 ❖ 二、病证分类法。 ❖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 五、综合分类法。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各医家流派,医学大家的贡献。
❖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
规范,整理。 《普济方》 《医方考》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 七、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 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
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
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
❖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 2、适应病证特点:
中医学方剂学发展简史和主要内容
❖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
❖ 四、隋唐时期 《千金方》 《外台秘要》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 五、宋(金)元时期 特点: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明理论》 《小儿药证直诀》
❖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
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症:
里寒证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 4、使用注意: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
❖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 治则 :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 治法 :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