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现代文阅读——小说之情节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ppt课件[43张]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ppt课件[43张]](https://img.taocdn.com/s3/m/077d429851e79b8968022609.png)
12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人物形象的揣摩: 常见题型: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 其作用。 其作用。
9
• 情节安排评价 •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 一波三折式 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 读性。 •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式。作用是 首尾呼应 使结构紧密、完整。 •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 倒叙 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 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 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18
五、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 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动。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 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 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 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 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 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 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 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 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 的愉快心情。 的愉快心情。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 六、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 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 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 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 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 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11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之小说阅读课件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日常复习要点
掌握常见术语、概念的含义、用法掌握常规考题的答题要点、步骤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应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 学画四者的关系图
情节概括方法
2、抓时空,按场所、时间的转换进行梳理。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的,不同的场所或时间会有不同的情节。抓住场所或时间的变化,也可概括出情节。如《祝福》
如《会明》:请按照时空转化梳理小说的脉络。
上前线前,会明预备好物资,谨慎带着小旗;驻到前线三天,会明期待着开战,但前线的和平光景让他感到不高兴;战事不紧张,在驻防处附近的小村落,会明和农民谈起三十三连的故事,得到了一只小母鸡;战争迟迟没有开始,会明慢慢忘却了战事,细心照料着母鸡孵出来的小鸡;和议局势成熟,军队撤退,会明微笑着带着装有一个鸡家庭的木箱撤退。
1.第一人称“我” 2.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结合文本内容分析)3.作用: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思考:《祝福》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何作用?
1.铺垫与伏笔 “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产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起陪衬、衬托作用。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产生的事件作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结构紧凑,构思精致,前呼后应。
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日常复习要点
掌握常见术语、概念的含义、用法掌握常规考题的答题要点、步骤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应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 学画四者的关系图
情节概括方法
2、抓时空,按场所、时间的转换进行梳理。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的,不同的场所或时间会有不同的情节。抓住场所或时间的变化,也可概括出情节。如《祝福》
如《会明》:请按照时空转化梳理小说的脉络。
上前线前,会明预备好物资,谨慎带着小旗;驻到前线三天,会明期待着开战,但前线的和平光景让他感到不高兴;战事不紧张,在驻防处附近的小村落,会明和农民谈起三十三连的故事,得到了一只小母鸡;战争迟迟没有开始,会明慢慢忘却了战事,细心照料着母鸡孵出来的小鸡;和议局势成熟,军队撤退,会明微笑着带着装有一个鸡家庭的木箱撤退。
1.第一人称“我” 2.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结合文本内容分析)3.作用: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思考:《祝福》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何作用?
1.铺垫与伏笔 “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产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起陪衬、衬托作用。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产生的事件作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结构紧凑,构思精致,前呼后应。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教学PPT课件

点拨关键
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结尾是考查热点和重点部位。因为它不仅是情 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 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如何分析呢?
(1)见木知林的整体感知。题来自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 时间多么紧,都必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 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 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四、情节段落作用
1.小说开头方式和作用 开头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或
悬念式开头 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写景式开头 心情。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
直切式开头 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2.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
①从结构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 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在情理之中。
三
释义
作用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
抑扬
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 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 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 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表达效果要综合思考。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或者 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地点明主旨,揭示主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梳理情节++课件45张

小说阅读专题
01
阅读《》P35“三年考情,动态分析”表格,了解考情、命 题规律及备考注意事项。(3分钟)
卷别
出处
试题类型
考查重点
人物形象、典型物象、内容理
2023·新 高考Ⅰ卷
陈村《给儿子》
书信体、散文化知青小说 选择题2,简答题2
解、人物情感、文学短评(内
容、主旨分析)
情节、人物描写、内容、文学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国别分
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人物包括: 主要人物 、 次要人物 两种; 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 、 发展 、 高潮 、结局 四个部分,有的小 说(如《祝福》)还有 序幕 和 尾声 ; 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两种,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
活的改变、乡村姑
高潮 (70-77), 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独自下车后的心理变化。 娘 的改变。
(78-82), 香雪深夜返回,与姐妹相遇。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促织》情节梳理 序幕(1) 朝廷征促织 开端(2)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3-4)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5-7)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8) 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尾声(9) 作者评促织
《变形记》情节梳理 开端(1-7)发现变成甲虫,但仍然惦记工作。 发展(8-13)变身甲虫的格里高尔起床艰难。 高潮(14-22)公司来人上门查看,格里高尔艰难离床。 结局(23-29)格里高尔努力开门,众人神态行为各异。
学习任务二 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
参考角度一: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切分小说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021年全国乙卷】2.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 合作品简要说明。《秦琼卖马》
01
阅读《》P35“三年考情,动态分析”表格,了解考情、命 题规律及备考注意事项。(3分钟)
卷别
出处
试题类型
考查重点
人物形象、典型物象、内容理
2023·新 高考Ⅰ卷
陈村《给儿子》
书信体、散文化知青小说 选择题2,简答题2
解、人物情感、文学短评(内
容、主旨分析)
情节、人物描写、内容、文学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国别分
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人物包括: 主要人物 、 次要人物 两种; 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 、 发展 、 高潮 、结局 四个部分,有的小 说(如《祝福》)还有 序幕 和 尾声 ; 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两种,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
活的改变、乡村姑
高潮 (70-77), 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独自下车后的心理变化。 娘 的改变。
(78-82), 香雪深夜返回,与姐妹相遇。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促织》情节梳理 序幕(1) 朝廷征促织 开端(2)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3-4)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5-7)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8) 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尾声(9) 作者评促织
《变形记》情节梳理 开端(1-7)发现变成甲虫,但仍然惦记工作。 发展(8-13)变身甲虫的格里高尔起床艰难。 高潮(14-22)公司来人上门查看,格里高尔艰难离床。 结局(23-29)格里高尔努力开门,众人神态行为各异。
学习任务二 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
参考角度一: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切分小说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021年全国乙卷】2.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 合作品简要说明。《秦琼卖马》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专题精讲课件(50张)-优秀课件

• 例:一种美味 • 巩高峰 •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
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 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验证。
叙述人称
• 第一人称:指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 所见所思所感。它是一种单向视角。其中“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 的人物。第一人称长于说故事,长于主观陈述,而拙于性格形象的塑造,拙 于客观展示。
• 例:
补叙
•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还是那么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 嘴里吹着气,向岸上人问道:“鬼子走了?”“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 有死!”
•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 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插叙
•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 作用:(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 (5) 突出主题,升华主题。(6) 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 加完整。(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 (9)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使结构紧凑。 • (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
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补叙
•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 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 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验证。
叙述人称
• 第一人称:指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 所见所思所感。它是一种单向视角。其中“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 的人物。第一人称长于说故事,长于主观陈述,而拙于性格形象的塑造,拙 于客观展示。
• 例:
补叙
•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还是那么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 嘴里吹着气,向岸上人问道:“鬼子走了?”“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 有死!”
•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 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插叙
•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 作用:(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 (5) 突出主题,升华主题。(6) 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 加完整。(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 (9)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使结构紧凑。 • (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
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补叙
• 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 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鉴赏 课件21张

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
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 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 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 的。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 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 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 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二、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间),在……(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首先写了……,其次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主题、发展情节服务;二是在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 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题:(2022全国乙卷) 探究《“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小说 的叙述魅力
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 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 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 的。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 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 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 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二、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间),在……(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首先写了……,其次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主题、发展情节服务;二是在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 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题:(2022全国乙卷) 探究《“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小说 的叙述魅力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课件90张

7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8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贝尔蒂护敌霍夫曼
贝尔蒂及他人被俘
9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10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 那人正是贝尔蒂。
14“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15“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16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17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卖蘑菇的女孩 刘艳杰天气寒冷,我习惯步行上班。老君台后街的菜市路口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处,在那里总能遇见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总是站在距离路口30米远的一个水泥墩旁卖蘑菇。水泥墩上一层污渍,凌乱地涂着些小广告。女孩将竹篮放在水泥墩上,竹篮里盛满了新鲜的蘑菇。女孩一只手搭在篮系上,另一只手套进像自己缝制的棉手套里,一直勾头瞅着竹篮里的蘑菇,偶尔抬头瞟一眼过往的行人。 女孩引起我的注意。这天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冬天早晨气温低,夜晚霜雪落满地,女孩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羞赧,半天不说一句话,不像其他菜贩子,老远招揽行人来买菜。女孩的生意有些惨淡,十多分钟才有一个人来买蘑菇。我走过去站在女孩的蘑菇摊前。“叔叔你好,买蘑菇不?”女孩见我站在地摊前,一脸兴奋地问。“给我称两斤”我抬头看女孩一眼。其实我和家人都不太喜欢吃蘑菇,平时也很少买。女孩笨拙地一手掂秤杆,一手往秤盘里轻放蘑菇。“请你放心,买俺的蘑菇保你不吃亏。俺这蘑菇不掺水,吃不完放个十天半月也冻不坏。”女孩边称蘑菇边解释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PPT精品课件

《 文 学 类 文 本阅读 ——小 说》 课 件 ( 5 1张PP T)
2. 答题模式——内容上
①对环境: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
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 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1. 命题方式 ①小说塑造某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 ②小说塑造某物象,有何意义? ③小说又写到了某某,请分析其作用。
《 文 学 类 文 本阅读 ——小 说》 课 件 ( 5 1张PP T)
2.
解题基本思路
A. 从关系角度看 ①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衬托、突出其他人物 形象特点。 ②与故事情节的关系: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 的发展。 ③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揭示、突出主题。
2.
小说人物形象“5分析”
①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
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等;
②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
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③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④从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入手;
⑤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得出
人物性格。
《 文 学 类 文 本阅读 ——小 说》 课 件 ( 5 1张PP T)
《 文 学 类 文 本阅读 ——小 说》 课 件 ( 5 1张PP T)
答题模式——结构上 A. 位于开头: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高三复习小说情节鉴赏专题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各种叙述手法利用与作用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插入另
一与之相关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事件
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
做一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 时发生事。能够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时间。
平叙方式有二:①“花开两朵,各表一
“张主任”在小说中起衬托老人形象作用, 他对老人误解代表了社会上一些人对为共和 国浴血奋战而残疾退伍军人冷漠。从反面衬 托出老人高尚形象。
第7页
示例:《睡美人》
小说为何以女A角“失踪”开头?(4分)
小说这么开头造成悬念,吸引读 者。引发误会,读者会认为她 “耍大腕”之类,与结尾形成强 烈反差,给读者制造了诧异和感 动,使人物高尚品德更突出。
枝”:先说甲事,再说乙事,两边都交
待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
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第4页
赏析小说情节安排
概括故事情节方法思绪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格式加以
概括,应有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
环中有时要包含“原因、经过、结果”。
⑵从主人公角度叙述。
故事较分析情节目标是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
题。所以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形成及第6页
示例:《依偎那片阳光》
小说中写“我”和“张主任”,对刻划“老 人”形象有哪些作用?(8分)
“我”在结构上起了线索作用,是“我” 耳闻目睹了老人言语行为,小说主题是经过 “我”对老人认识和感受来表现。
依据要求组织语言表示: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 突出了……,表现了……
第9页
第8页
课堂小结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总复习 课件:《小说阅读》(共33张PPT)PPT教学课件

8
•掌握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及作用,把握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2020/12/10
9
肖像描写及作用 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 音调) 表现出时代的特点, 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2020/12/10
10
语言描写及作用 语言描写(对话和独白,选用最富有 个性特征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 格特点、特定的环境。)表现人物思 想、品质、心理和性格特点。 个性化的语言 (1)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 (2)要兼顾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人 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一致性。
14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 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 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 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 人物形象越鲜明。
课文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
种:
2020/12/10
15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
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
2020/12/10
6
2.小说人物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几个层面 在情节发展中分析 在描写人物中分析 在特定环境中分析
2020/12/10
7
• 1、注意分析人物的行动和语言。 • 2、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
物形象。
• 3、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 • 4、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物。
2020/12/10
2020/12/10
5
1.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内容 一、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题。 二、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结构并 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在叙事上可以顺叙、倒叙或插叙。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 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 主题。 要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鉴赏
—情节的概括、鉴赏、探究
题目类型:1.情节概括题;2.情节鉴赏题;3.情节 探究题 1.情节概括题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2.情节鉴赏题 2011年 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1.文 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 有何关联?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11.小说开 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3.情节探究题 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4.请探究文 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 作用。
2011年真题 安徽卷第11题 小说情节考查点 江苏卷第11题 辽宁卷第4小题
安徽卷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 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 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 (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 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 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概括小说的情节
回顾《边城》,用精 炼简要的语言概括《边城》 的情节。
《边城》情节概括
在第一个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日子里, 翠翠和傩送相遇,心里吃惊又害羞。第二 个端午节,翠翠在竞渡时巧遇天宝,但心 系傩送魂不守舍。第三个端午节,面对热 闹的景象,远处迎婚送亲的花轿撩拨着翠 翠内心的情思,她强烈地憧憬着爱情但又 深深埋藏于内心,矛盾而又痛苦。
重点:了解并掌握小说情节的知识。
难点:学会应用答题模式。
考试说明要求: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 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 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 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 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 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 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段落作用答题样式:
段落内容+术语(写几点,看分值)
这一段主要写了……,紧扣主题,在文中起过渡 (照应上文或下文、引出下文)作用,为……铺垫 (埋下伏笔、提供依据),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 本阅读 (小说的情节)
学习目标
1.了解《2012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 本考查内容 2.明确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 3.重点品析分析综合中的第一种: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中分析小说情节。 4.了解并学会应用答题模式。通过学习,学生具备 初步的欣赏小说的能力。
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考点三:把握文章思路,理清作品结构 2010年重庆卷第15小题: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 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考点四:理解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011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1 题:小说结尾处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 样的心理?
一 小说情节类的题目
二 情节类的题目类型
1.情节梳理: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 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加 以概括。 2.情节鉴赏: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开头或结尾等的作用;④小说的叙述故 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 使用; 3.情节探究: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 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么作用”。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
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4) 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 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 ? 请谈谈 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试题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 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 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 地域文化内涵; 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 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 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 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 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 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 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试题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是梳理情节 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 我们这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 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 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 概括。
江苏卷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 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在文学作品中,最流行的要算是小 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受人喜 爱?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 考中,小说考查倍受青睐,在2011年16 份高考试卷中有江苏、江西、山东、四 川等7份试题。2008年考《侯银匠》, 2010年《溜 索》,2011年《这是你的 战争!》。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 分析题呢?今天我们将共同来探讨小说 的阅读,从阅读中亲近生命,走入作者 的心灵,碰撞出生命的火花。
一.小说的常识 1.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 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 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包括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 节描写) 4.情节(包括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 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鉴赏试题解题示例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一小题:小 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 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见《优化方案》P199) 参考: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 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家后父亲的孤独这 些情节提供依据; 2.从突出侯菊的精明能干着眼,为写侯菊 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 依据。
2011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 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0年江苏卷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 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1年安徽卷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 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 角度谈谈你的见解。还有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
情节鉴赏试题解题示例
《迎宾竹》19题: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 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 参考:⑴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 暗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指 向情节) ⑵使副市长妻子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原来以前市长 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人不能不为副市 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指向人物) ⑶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突出“一个成功者(成 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主题,给人留下无穷韵味。(指向主题)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二.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 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 3.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 主题) 4.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 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
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内容 (一)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 说的情节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标题。 (二)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 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在叙事上可以顺叙、倒叙或插 叙。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 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 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答: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 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 度。1.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 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 2.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 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 3.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 成鲜明对比。
解析: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 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 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 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 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 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 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 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 充分,给6分。
知识储备:情节的作用(结构上)
⑴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是前后照应或照应前文XX情节; 3.是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起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5.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⑵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 1.或刻画了人物XX更加鲜明的性格; 2.或表现了XX的人物性格; 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表现 主旨、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句子、段落
句子、段落作用题【知识储备】
1.提示段意(概括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伏笔
句子作用答题样式:
句子内容+术语(写几点,看分值) 这一句突出了……,概括了……情节,在文中起 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为……作铺垫(埋 下伏笔),概括了……,深化主题。
1.关于情节的概括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