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核医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核医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素: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并处于同一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3.全身骨显像:是指给患者注射显像剂一定时间后,利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如γ相机,SPECT)的探测器沿患者体表做匀速运动,从头至足(或从足至头)依次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显像剂分布信息,组成一幅完整的前位和后位的全身骨骼系统影像4.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多发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和膀胱影像常缺失。

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

5.代谢性骨病:是指一组以骨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症,肾性骨营养不良综合症,畸形性骨炎等。

通常弥漫性累及全身骨骼,并伴有血清甲状腺旁激素的升高以及骨转换率的增高。

6.甲状腺静态显像:口服放射性碘后,通过观察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分布,可判别甲状腺病变,即甲状腺静态显像。

7.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品。

8.放射性核素纯度:放射性核素纯度是指放射性药品中所要求的放射性核素其活度占样品放射性总活度的百分比。

9.肾图:静脉注射由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再被重吸收的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外应用肾图仪连续记录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活度曲线,以反应双肾血流灌注、肾实质功能及尿液排泄的的生理过程,称为肾图10.小肾图:双侧对比,一侧肾图正常,而另一侧肾图幅度明显减低,峰值差>30%,但曲线形态保持正常,多见于一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一侧肾脏发育不良。

11.有效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生物代谢与物理衰变共同作用而致在生物体内放射性活性降低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放射性活度: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核医学总结汇总

核医学总结汇总

一、核医学基础知识同位素:同一元素中,有些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则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如上例各种碘互为碘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如果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但是核的能级状态不同,那么它们互为同质异能素。

核素: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核能级处于同一状态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核衰变:放射性核素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自发地放出而变为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为“核衰变”。

1、5种衰变方式: α、β─、β╋、k、γα衰变:AZX--A-4Z-2Y+42He+Qα粒子特性:←α粒子实质上是He原子核,←α衰变发生在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元素核素←α粒子的速度约为光速的1/10,即2万km/s,2s绕地球1周。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为3-8cm,在水中或机体内为0.06-0.16mm。

←因其质量大,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即可阻挡←但α粒子的电离能力很强。

β衰变:←核衰变时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核素的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但质量数不变。

←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β粒子的速度为20万km/s。

β-粒子的特性:←β-粒子实质是负电子;←衰变后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加1。

←能量分布具有连续能谱,穿透力比a粒子大←电离能量比a粒子弱,能被铝和机体吸收,←β-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为厘米水平。

β+粒子的特性:←β+粒子实质是正电子;←衰变后子核质量数不变,但质子数减1.←β+也为连续能谱;←天然核素不发生β+衰变,只有人工核素才发生。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EC):核衰变时原子核从内层轨道(K)俘获一个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化为一个中子。

它是核内中子数相对不足所致。

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过程也称为γ跃迁(γtransition);γ衰变后子核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能量改变。

γ射线特性:←γ射线为光子流,不带电,穿透力强,电离能力弱;←γ射线在真空中速度为30万km/s。

核医学知识总结

核医学知识总结

核医学知识总结一、核医学基本概念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核技术来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的科学。

它涉及到核辐射、放射性核素、核素标记化合物以及相关的仪器和测量技术。

核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核辐射与防护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核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在核医学中,主要涉及的是电离辐射,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在核医学实践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三、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它们能够自发地释放出射线。

在核医学中,放射性核素可以用于显像、功能研究、体外分析和治疗等多种应用。

标记化合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化合物上,使其具有放射性,以便进行测量和分析。

四、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通过相应的仪器和测量技术,获得生物体内的图像。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PET和PET/CT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无创、无痛、无损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核素显像与功能研究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它可以用于显示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利用相应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器官或组织的图像,进而了解其功能状态。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六、体外分析技术体外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测量其放射性强度,来分析生物体内的成分或生理过程。

体外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定量准确等优点。

常用的体外分析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受体结合试验等,它们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放射性药物与治疗放射性药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药物上,使其具有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通过射线的作用,破坏病变组织或抑制其生长。

核医学总结

核医学总结

一、平时笔记:第一章、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核素(P4)2.四种核衰变方式(P6-7)3.物理半衰期(P10)必考点4.放射性活度、比活度(P10)第二章、放射性测量1.实验室测量X、β射线最常用的是NaI(I131、I125)(P20 )2.道宽、微分测量、积分测量(P23)3.cpm与dpm(P28)4.漏计、液体闪烁测量(P29)5.平均测量、非平均测量(P31-32)6.淬灭(P37-39)必考点7.统计涨落按照泊松分布特点(P46-47)第三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防护1.什么情条件下选择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比稀动能;吸收剂量的单位(P52-53)2.随机效应与确定性效应(P60)3.影响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P57-59)4.放射性废物特点及治理途径、放射危险标志物(P69-70)第四章、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1.放射性浓度、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比活度(P72)2.I125适合做示踪实验的原因(P82)3.碘标记的前提、部位、原理(P83)4.几种碘化反应的优缺点比较及影响标记的因素(P84-85)5.什么情况下标记化合物要进行鉴定及纯化(P90)6.标记率、纸层析(P90)7.放射性比活度的测定(P95)8.辐射自分解的方式及控制方法(P97-98)选择题第六章、放射性核素示踪1.放射性核素示踪的特点(P128)2.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注意问题(P130-131)3.直接稀释法(P134)4.参入实验(P137)可能考实验设计5.物质吸收、分布及排泄示踪研究(P142)可能考实验设计第七章、放射自显影术(ARG)1.放射自显影的主要类型、基本方法(P170-171)2.放射自显影的分辨力及影响因素(P177-179)必考点3.放射自显影的本底、效率,扩散性示踪剂(P179-180)第八章、放射免疫分析1.放射免疫分析法原理(P190)2.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试剂(P192)3.RIA的基本步骤(P194)4.质量控制的简称及指标(P198)5.免疫放射分析的主要特点(P202)第九章、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1.RBA与RRA(P216)必考点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基本特征(P218)3.受体调节的增敏与失敏(P221)4.简单单位点系统受体与配体结合(P222-P228)必考点5.RRA与RIA区别(P243)二、最后一次理论课老师强调的重点(一)计算题1.放射性量的测量、计算(淬灭校正)------P26-422.受体计算------P222-P2283.血容量、体液容量-----P133-1344.放射性衰变计算----P105.标记率-----P906.比活度------P95、P11、P727.强度比值?(二)实验设计(二选一)主要应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点标记蛋白等。

核医学重点知识整理

核医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我国核医学分为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

核素(nuclid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同位素(isotope):是表示核素间相互关系的名称,凡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或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几率极小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核衰变(nuclear decay):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核衰变实质上就是放射性核素趋于稳定的过程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α粒子的电离能力极强,故重点防护内照射。

β-粒子的射程较短,穿透力较弱,而电离能力较强,因此不能用来作显像,但可用作核素内照射治疗。

γ衰变(γdecay):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也称为γ跃迁。

γ衰变只是能量状态改变,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子俘获衰变: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电子俘获时,因核外内层轨道缺少了电子,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去补充,外层电子比内层电子的能量大,跃迁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称其为特征x射线,若不放出特征x射线,而把多余的能量传给更外层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放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ation)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除发射γ射线外也可将多余的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内转换,这种自由电子叫做内转换电子衰变公式:Nt=No e衰变常数: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核在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几率它反映该核素衰变的速度和特性;λ值大衰变快,小则衰变慢,不受任何影响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λ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即单位时间的核衰变次数;A=dN/dt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目前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为贝克(Bq),也就是每秒有一个原子衰变,一克的镭放射性活度有3.7×1010Bq。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四、心血管系统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99m Tc-MIBI心肌葡萄糖代显像显像剂:18F-FDG极坐标靶心图:影像的中心为心尖,周边为基底,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左侧为前、后间壁,右侧为前、后侧壁。

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葡萄糖代显像临床应用: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①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是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影像出现显像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影像呈正常或明显充填,提示为可逆性心肌缺血。

②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围、程度和冠脉的储备功能。

③可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⑵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Ⅰ高危的影像有以下特征:①在两支以上冠状动脉供血区出现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出现较大围的不可逆性灌注。

②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围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③运动负荷后心肌显像剂肺摄取增加。

④运动后左心室立即呈暂时性扩大或右心室暂时性显影。

⑤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⑥休息时LVEF降低。

Ⅱ若低危表现或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提示心脏事件年发生率低于1%,预后良好。

⑶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概率较低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36%,而在冠心病概率较高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99%。

⑷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表现为病变部位可逆性缺损,治疗后择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如出现可逆性损伤,则高度提示再狭窄或治疗无效。

如出现正常,则提示血管通畅,治疗有效。

2、心肌梗死的评价⑴急性心梗的诊断。

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损伤。

②可较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小和并发症的缺血面积。

③急性心梗是负荷试验的禁忌症,只能做静息显像。

心梗6h后即可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灌注异常。

⑵急性胸痛的评估。

①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一般静息心肌显像时都会发现有灌注缺损。

②临床上急诊心肌显像为正常的患者中,几乎没有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而心肌显像为异常的患者,80%以上的病人后来证实为急性心梗可不稳定性心绞痛。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1.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负荷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结果判断和临床应用。

2.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第二章骨骼系统1.骨显像原理,骨显像的放射性药物,骨显像的方法以及适应证。

2.影像分析要点正常影像,异常影像。

3.骨显像的临床应用第三章泌尿系统1.肾图的原理、适应症、检查方法、正常肾图及其分析指标、异常肾图及临床意义。

2.肾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3.介入试验巯甲丙脯酸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结果分析;利尿剂介入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曲线结果分析与临床意义。

4.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剂、方法、影像分析与临床价值。

5.肾静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6.膀胱输尿管返流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及结果分析。

7.生殖器官显像阴囊及睾丸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子宫输尿管造影术的方法及影像解释第四章消化系统1.胃肠道出血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2.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3.唾液腺显像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4.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5.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的概述、原理、显像技术、适应证、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6.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原理、方法、适应证、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第五章内分泌系统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原理、正常值、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甲状腺功能测定的综合评价。

2.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

3.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

第六章血液、淋巴系统1.血液和淋巴显像的原理。

2.血液和淋巴显像的显像剂。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核医学知识点的总结复习整理。

一、放射性核素的基本概念放射性核素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衰变,放出射线。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主要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导致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 4,原子序数减少 2。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在原子核从激发态向基态或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光子。

γ射线的穿透力较强,但电离作用较弱。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放射性核素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差异很大,从几秒到数十亿年不等。

二、放射性核素的制备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核反应堆、加速器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等方式制备。

核反应堆通过控制中子的通量和能量,使靶物质发生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素。

加速器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加速和偏转,使粒子与靶物质发生核反应,生成所需的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可以从长半衰期的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装置。

例如,⁹⁹Mo ⁹⁹mTc 发生器,通过定期洗脱可以获得⁹⁹mTc 用于临床诊断。

三、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化合物上,引入体内后,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和变化,来研究被标记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

示踪剂的选择需要考虑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半衰期、射线类型和能量、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等因素。

在应用中,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了解器官的功能状态,诊断疾病等。

(完整版)核医学总结(DOC),推荐文档

(完整版)核医学总结(DOC),推荐文档

核医学第一讲总论、甲状腺※一、定义、内容及核物理基础1、※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科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2、※核物理基本概念:①核素:凡具有特定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②同位素: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③同质异能素:有相同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核能态不同的一类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3、核衰变(1)核衰变类型: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2)核衰变规律:衰变公式→Nt=N0e-λt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目,也称为放射性强度。

国际单位Bq(贝克)。

即一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

惯用单位Ci(居里)1 Ci = 3.7×1010Bq 1 mCi = 37 MBq②半衰期A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生物半衰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③常见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99m Tc→6.02小时;131I→8.04天;89Sr→50.55天125I→59.7天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防护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指电离辐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所形成的结果。

②放射性防护:内照射防护、外照射防护。

A外照射防护三个基本原则:时间、距离、屏蔽 B内照射防护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二、核医学仪器1、闪烁照相机:γ照相机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3、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4、功能测定仪: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肾图仪、局部脑血流测定仪、心功能仪5、其它:活度计,污染、剂量监测仪等三、放射性药物1、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或制剂称放射性药物,须符合药用要求,即安全、有效而性能稳定。

核医学 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核医学 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第一张绪论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

指数衰减规律e-λtN = N(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0: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

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核医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核医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核医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名词解释1.核医学: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科目。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具有不同中子数,在化学元素排在同一位置。

3.核素:是原子核的属性,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完全相同的原子集合成为核素。

稳定性核素:原子核中,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保持一定比例时,核力与斥力平衡不致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变化,这类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或中子过多,都会使原子核失去稳定性,称为不稳定核素,又称放射性核素。

核衰变:不稳定核素通过自发性内部结构或能态调整使其稳定的过程。

与此同时,它将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4.α衰变:是核衰变时放出α离子的衰变,主要发生在Z>82的核素。

β衰变:是核衰变时释放出β射线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形式。

γ衰变:是指核素由高能态向低能态、或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过程中放射出γ射线或称单光子的衰变。

5.衰变定律:衰变过程中初始母核数的减少遵循指数函数的规律,其表达式为N=No*e^-λt。

6.半衰期(物理半衰期):某一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原有的放射性活度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T1/2。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次数,国际单位为贝可,定义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

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b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由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双重作用,在体内减少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eff7.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8.放射免疫分析法:是建立在放射性分析的高度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放射性标记抗原-抗体复合体的量来计算出待测抗原(样品)的量。

9.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有时仅结节显影而正常组织不显影,多见于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第一章核物理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元素(element)——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3、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4、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5、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6、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7、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8、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9、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10、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11、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2、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γ光子与介质原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

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13、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核医学应用越来越广泛。

核医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医学领域,它不同于其他医学科目,使用的主要是放射性核素技术和核物理技术。

本文将对核医学知识点进行笔记复习整理,让读者更直观地掌握核医学知识。

1. 核医学基本知识核医学是通过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方式。

核医学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可以用各种成像技术进行定量和定位,从而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核医学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等效性。

放射性核素可以被身体吸收,利用放射性相互作用,植入到体内的精确位置,起到精确的定位和治疗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核素有28种,其中放射性浓缩剂、伽马光谱仪、计算机处理和图像分析成为核医学影像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 核医学影像学技术核医学影像学技术主要分为伽马相机等诊断影像学和内照射等治疗影像学两部分。

伽马相机是核医学最为基础的诊断影像学设备。

通过伽马相机和放射性核素手段,可以对身体内部的病变进行诊断。

一条伽马相机会对应一个放射性核素,因此不同的伽马相机能看到不同的肿瘤和内部病理变化。

内照射治疗是核医学影像学技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内照射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找到肿瘤细胞区域,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内照射可通过植入核素、口服核素和静脉注射模式进行,植入核素最常被使用,且效果较佳。

3. 核医学应用范围核医学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包括:1) 乳腺癌检测:常用探针是标记放射性核素的集合体,它们被注射到体内,然后通过伽马相机扫描整个身体,以发现分布在放射性核素内的信号。

2) 神经系统疾病:可使用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进行检查,可检查痴呆,脑缺血,脑炎等疾病。

3) 心力衰竭:除了使用SPECT检查器检测血流量以外,还可以使用PET检查器检测心肌代谢及运动的情况。

PET检查器获得的影像图像更为清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分子水平的代表性评价更好。

4)癌症治疗:经经典的使用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植入探针或植入细胞进行乳腺癌等癌症治疗。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一、前三章: 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②核素nuclide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③同位素isotope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④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⑤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⑥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 )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 :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像。

⑧PET :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⑨小PET :即经济型PET ,也叫SPECT_PET_CT ,是对SPECT 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使PET 的功能。

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闪烁现象 (flare phenomenon ):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速器生产11C 、13N 、15O 、18F 、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99mTc 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前三章: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②核素nuclide: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③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④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⑤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⑥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像。

⑧PET: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⑨小PET:即经济型PET,也叫SPECT_PET_CT,是对SPECT 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使PET的功能。

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闪烁现象(flarephenomenon):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着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速器生产11C、13N、15O、18F、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99mTc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一、核医学基础核医学使用的射线为核射线,包括α、β-、β+、γ四种;而放射科使用的射线为X射线。

A、原子结构核素(nuclide):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及核子数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为同质异能素。

B、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衰变(radiation)/核衰变(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放出射线,并转变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β―衰变(β―decay):因核内中子数过多,中子、质子数不平衡,由中子转化为质子的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

β+衰变(β+decay):因核内质子数过多,质子、中子数目不平衡,由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

γ衰变(γdecay):是一种能量跃迁。

激发态的原子核以放出γ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到较低能量级的过程称γ衰变,也称γ跃迁。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活度(activity):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单位时间为“秒”。

其单位为贝可(Bq),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即1Bq=1/s。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简称半衰期(T1/2)。

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某生物系统中某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由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同作用而使放射性活度减少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 c)。

C、射线与物质的作用电离(ionization):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同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自由电子(负离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称电离。

【医疗知识】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医疗知识】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四、心血管系统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99m Tc-MIBI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显像剂:18F-FDG极坐标靶心图:影像的中心为心尖,周边为基底,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左侧为前、后间壁,右侧为前、后侧壁。

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临床应用: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①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是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影像出现显像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影像呈正常或明显充填,提示为可逆性心肌缺血。

②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冠脉的储备功能。

③可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⑵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Ⅰ高危的影像有以下特征:①在两支以上冠状动脉供血区出现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出现较大范围的不可逆性灌注。

②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范围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③运动负荷后心肌显像剂肺摄取增加。

④运动后左心室立即呈暂时性扩大或右心室暂时性显影。

⑤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⑥休息时LVEF降低。

Ⅱ若低危表现或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提示心脏事件年发生率低于1%,预后良好。

⑶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概率较低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36%,而在冠心病概率较高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99%。

⑷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表现为病变部位可逆性缺损,治疗后择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如出现可逆性损伤,则高度提示再狭窄或治疗无效。

如出现正常,则提示血管通畅,治疗有效。

2、心肌梗死的评价⑴急性心梗的诊断。

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损伤。

②可较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小和并发症的缺血面积。

③急性心梗是负荷试验的禁忌症,只能做静息显像。

心梗6h后即可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灌注异常。

⑵急性胸痛的评估。

①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一般静息心肌显像时都会发现有灌注缺损。

②临床上急诊心肌显像为正常的患者中,几乎没有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而心肌显像为异常的患者,80%以上的病人后来证实为急性心梗可不稳定性心绞痛。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1. 核医学的基本原理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发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进行衰变,这种衰变过程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

核医学主要有三种应用方式: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治疗和分子影像学。

核医学诊断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特点,来观察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医学治疗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作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或者调节机体的生理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分子影像学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来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2. 核医学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131、钴-60、钴-57、镉-109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碘-131广泛用于甲状腺诊断和治疗。

在甲状腺诊断中,碘-131被甲状腺摄取,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γ射线,从而实现对甲状腺功能和结构的评估;在甲状腺治疗中,碘-131被甲状腺直接摄取,在体内发射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钴-60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源,广泛用于放射治疗、癌症治疗等。

钴-57可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可用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镉-109可用于骨矿物质密度测定,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3.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核医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可以通过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液灌注情况等特征,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例如,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CT)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定位和评估,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2)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脏功能评价等技术,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基础核医学使用的射线为核射线,包括a、B - >3 +、丫四种;而放射科使用的射线为X射线。

A、原子结构核素(nuelide):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及核子数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为同质异能素。

B、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radionuelide):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衰变(radiation)/核衰变(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放出射线,并转变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3—衰变(3_ decay):因核内中子数过多,中子、质子数不平衡,由中子转化为质子的同时由核内放射出3 —射线的过程,核素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

3+衰变(3 + decay):因核内质子数过多,质子、中子数目不平衡,由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由核内放射出3 +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

丫衰变(丫decay): 以放出丫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到较低能量级的过程称丫衰变,也称丫跃迁。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活度(activity):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单位时间为秒”其单位为贝可(Bq ), 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即1Bq = 1/s。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简称半衰期( 「佗)。

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某生物系统中某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由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同作用而使放射性活度减少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 c)。

C、射线与物质的作用电离(ionization):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同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自由电子(负离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称电离。

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 3 +入射粒子与物质作用,其动能丧失殆尽时与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方向相反能量各为的两个光子,这种辐射为湮灭辐射。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当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将全部能量转移给原子的内层电子,光子消失,获得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成为高速运行的光电子的过程称光电效应。

D、核探测仪器放射性探测(radiation detection ):用探测仪器将射线能量转换成可纪录和定量的电能、光能等,测定放射性核素的活度、能量、分布的过程。

闪烁探测器(scintillation):简称闪烁探头,其主要结构有准置器、晶体(闪烁体) 、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四部分。

(丫照相机)准直器(collimator):由铅或铝钨合金中央打孔或四周合拢形成,置于探头的最前方,仅允许对成像有用的射线通过,进行射线筛选的装置。

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s):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包括放射性核素的简单化合物和放射性标记化合物。

放射性药物的主要特点:1、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药物是辐射源,利用其放出的射线达到诊断、治疗疾病的目的,如应用不当可致不必要的放射性损伤或环境污染。

2、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

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脏器、组织、细胞内,经生物代谢、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特定的有效半衰期。

3、脱标和辐射自分解。

放射性标记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脱离被标记物的现象称为脱标;某些对辐射敏感的被标记物,辐射造成自身化学结构变化或生物活性丧失,放射性药物的生物学行为改变为辐射自分解。

4、计量单位和使用量。

放射性药物以放射性活度为计量单位;一次诊断用化学量仅限于微克水平,其化学量不足以显示出药理效应。

5、生理、生化特性。

生理、生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的固有特性,药物在被标记后仍然可以正常参与脏器或组织细胞的代谢。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1、反应堆生产。

2、加速器生产。

3、经放射性核素发生器获得。

4、从核废料或天然物质中提取。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radionuclide generator): 一种能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衰变后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装置。

对放射性药物的要求:1、理想的生物学性能。

体内诊断的放射性药物应具有良好的定位和排泄性能,有较高的靶/非靶器官比值,合适的滞留时间,具有良好的示踪性能,即不降低原生物学活性。

2、简单的制备过程。

标记制备放射性药物必须简单、快速、理想的制备方法。

3、良好的稳定性。

①化学稳定性:具有确定的、较为稳定的化学结构。

②辐射稳定性:对自身辐射耐受力强,自分解少。

③标记稳定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牢固,脱标少。

④体内稳定性:引入体内不发生分解、变性、脱标。

4、低辐射性。

为尽量降低辐射损伤,在达到诊、疗目的前提下应有适宜的比活度和载体使用量。

5、其它。

适宜的物理性状和pH、无菌、无毒、无热源,较高的放核纯和放化纯。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防护。

2、距离防护。

3、屏蔽防护。

G、放射性核素示踪与显像示踪原理:放射性核素踪迹技术是根据研究需要,选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到被研究物质的分子上,将其引入生物机体或生物体系中,标记物将参与机代谢及转化过程。

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与被研究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行为,通过对标记物发出的射线的检测,间接了解被研究物质在生物机体或生物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定性、定量及定位结果。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参与脏器、组织物质的合成及代谢。

2、细胞吞噬:利用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功能引入体内胶体颗粒;标记白细胞浓聚于炎性组织•3、循环通路:某些显像剂进入消化道、血循环、淋巴循环、泌尿道等不吸收也不渗出,可获得相应通道及脏器影像。

4、选择性浓聚: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对某种显像剂有选择性摄取功能,显像达到定位、定性诊断。

5、选择性排泄:脏器、组织选择性摄取某显像剂后进行快速排泄,动态观察其排泄过程,判断排泄速度及排泄通道的通畅情况。

6、通透弥散:某些显像剂可借助简单的通透弥散作用进入某脏器组织,使其放射性浓聚显影。

7、离子交换、化学吸附:膦(磷)酸盐类放射性药物通过离子交换、化学吸附方式沉积于骨骼内使骨骼放射性生高而显影。

8、特异性结合:放射性核素标记受体的配体进行受体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进行放射免疫显像等。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显像剂在体内依据显像要求达到相对恒定时,进行的显像动态显像(dynamic imaging):引入显像剂后,以固定的显像时间,连续显像,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多帧连续图像的显像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摄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称为阳性显像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摄取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称为阴性显像负荷显像(stress imaging):病人在药物或生理活动干预状态下达到负荷亚极限状态时引入体内显像剂,进行的显像H、体外分析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对抗体都有相同的结合能力,当抗体的量有限时,这种结合就呈现相互竞争,彼此抑制。

2、标记抗原的结合率,将随未标记抗原量的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

其结合率同待测抗原的量呈函数关系。

3、以标记抗原的结合率,对应未标记抗原的量,绘出标准曲线。

4、根据待测抗原的结合率,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抗原的含量。

基本试剂及其特征:1、抗体(特异性结合剂):①对指定抗原的亲和力大、反应结合速度快;结合牢固、解离度小。

②特异性强,交叉反应越小越好。

③滴度高,高于1:1000以上。

2、标记抗原(标记物):①比活度高,即较高的标记率。

②放化纯度高,非靶标记和游离放核含量越低越好。

③免疫活性强,即同抗体的结合能力强。

3、标准品(已知量抗原、待测物):①同被测物属同一物质,化学结构、免疫活性相同。

②放射化学纯度高,影响分析的杂质少。

③定量精确。

4、对应分离方法的分离试剂:①双抗体法:活性强、特异性高的第二抗体。

②沉淀法:受干扰较少、非特异性结合较低的能使结合物沉淀的试剂。

③吸附分离法:仅吸附小分子的制剂。

④固相分离法(免疫吸附法):抗体或抗原包被试管内壁或球型固体物。

二、内分泌系统A、甲亢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甲亢的诊断:1、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

体外分析法测定TT3、TT4、FT3、FT4、rT3均升高。

2、血请TSH测定。

TSH降低;仅TSH降低,见于甲亢早期或亚临床甲亢及甲亢治疗恢复期。

3、甲状腺吸碘试验。

受检者空腹口服Na131|后对甲状腺分别进行2h、4h、6h、24h吸131I率测定,绘出吸131I 曲线。

①24h吸131I率明显高于正常曲线。

②高峰前移。

③2h 吸131I 率/24h 吸131I 率〉80%。

符合①②条或①③条为甲亢甲亢的鉴别诊断:1、甲状腺素激(T4)抑制试验。

首次吸131|试验为甲亢性曲线,口服甲状腺素片一周后再作吸131I试验,如曲线无变化为甲亢,曲线呈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排除甲亢。

2、体外分析法测定TSH。

TSH J (结合FT3f、FT4f)诊断为甲亢。

如TSH f为垂体性甲亢。

3、体外分析法测定TGAb、TMAb、TPOAb。

如正常诊断为甲亢;如明显升高,需要进一步鉴别是否甲亢。

4、体外分析法测定TSAb (甲状腺刺激抗体)。

呈阳性者确诊为甲亢。

5、甲状腺显像。

两叶均匀性增大,不失蝴蝶状形态,腺体内放射性均匀性增高,血本底明显降低。

B、甲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机能减退的诊断:1、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

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T3、TT4、FT3、FT4均降低诊断为甲减。

2、血请TSH测定。

TSH升高;亚临床甲减仅TSH升高3、吸1311试验。

口服Na131|后对甲状腺分别进行2h、4h、6h、24h吸131I率测定,绘出吸131I曲线。

如曲线明显低于正常曲线或曲线低平为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状腺机能减退的鉴别诊断:1、促甲状腺激素(TSH )兴奋试验。

首次吸131I试验为甲减性曲线(低平),过敏试验阴性者肌肉注射牛TSH,24h后再作吸131I试验。

如曲线呈明显升高或恢复正常,为继发性甲减,若曲线无变化为原发性甲减。

2、血请TSH、TRH测定。

①TSH f为原发性甲减,TSH J为继发性甲减。

②在诊断为继发性甲减后测TRH f为垂体性甲减,TRH J为下丘脑性甲减。

3、放射免疫分析测定TGAb、TMAb、TPO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