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情

合集下载

德阳市气候变化特征浅析

德阳市气候变化特征浅析

德阳市气候变化特征浅析摘要:本文运用德阳地区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经过业务质量检验的气象记录,通过对近55年德阳地区气温、降水、降水日数、日照年、季变化分析,得出德阳地区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且春、秋两季升高幅度大于冬、夏两季。

降水呈现下降趋势,主要贡献是春、夏、秋三季降水下降明显,冬季略为增加。

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小量级降水日数减少较大量级降水日数减少明显。

日照呈现下降趋势,日照减少主要出现在2000年以后。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分析0 引言德阳市地处东经103°45′~105°15′、北纬30°31′~31°42′之间,属中纬度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1]。

由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中段,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东南部为盆中丘陵,气候差异大,形成不同的小区气候。

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光、温、水资源匹配也不尽合理;与国内同纬度地区相比,日照时数偏少;冬干、春、夏、伏旱、夏洪、秋涝较为常见[2]。

本文对德阳市近55年气温、降水、日照变化及其趋势做出分析,得出:气温变化与众多学者分析的西南地区情况有所差异,降水变化基本相同。

通过此分析,以期对当地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方针提供科学依据[3]。

1 数据分析1.1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特征图1:德阳市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演变图图1为德阳地区1961~2015年近55年全市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演变图,由图可以看出,对55年年平均气温进行趋势拟合,其气候倾向率为0.185℃/10a,表明随时间的增加气温呈上升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在过去55年(1961~2015年)中,德阳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5℃,且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20世纪60到90年代前期平均气温增幅不明显,负距平较多,1976年出现了55年的最低年平均气温15.34℃。

自90年代后期起气温明显上升,并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最高年平均气温出现在2015年,为17.52℃,较常年偏高1.12℃。

2305-四川省德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305-四川省德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德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一期)德阳市统计局2011年5月1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德阳市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人,减少4.55%,年平均减少0.46%。

全市登记户籍人口为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8 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9人减少0.41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0.53%;女性人口为人,占49.4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54下降为102.15。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13.01%;15-64岁人口为人,占75.33%;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1.6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人,占 99.81 %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182人,占 0.25 %。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06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053人上升为62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677人上升为119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3262人上升为3809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1913人下降为 33759人。

德阳市2013统计公报

德阳市2013统计公报

2013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tǒngjì)公报德阳市统计局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牢牢把握“科学(kēxué)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全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深化“四个年”活动,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人口。

年末总户数157.2万户(wàn hù),户籍总人口392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2万人,死亡人口2.7万人。

年末常住人口352.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1.6万人,城镇化率45.9%。

国民经济。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jì suàn),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38.4亿元,增长11.4 %;第三产增加值362.9 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比重为13.9:60.1:26。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73元。

非公有制经济(jīngjì)。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15.1亿元,增长12.4%。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8.4%,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财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yù suàn)收入80.5亿元,增长6.5%。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9.7亿元,增长13.8%。

二、农业播种面积。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zēngjiā)263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0.1万公顷,增加619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增加181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9万公顷,增加801公顷。

产量。

全年粮食总产量188万吨,比上年增加1.8万吨,增长1%。

油料(yóu liào)总产量19.7万吨,增长3.5%。

德阳市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德阳市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德阳市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成渝经济区边缘,是川东北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加大投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农业种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德阳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植方面,不断推广新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增收增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

德阳市加强了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猪、羊等畜牧业生产。

同时,加强了畜禽饲料生产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应用,提高了畜禽饲养效益,保障了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再次,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

德阳市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产品销售。

同时,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推了农产品销售。

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

德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德阳市农业生产情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在未来,德阳市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德阳市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德阳市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地方纵览2020.19 畜牧业环境25摘 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重塑田园美好生活,其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的种养循环。

同时,加快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也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德阳绿色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德阳市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问题;建议1 全市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情况1.1 畜禽生产基本情况全市生猪常年出栏310余万头、小家禽出栏6 000余万只、肉牛出栏9万余头、肉牛羊出栏30万余头、兔出栏1 700万余只,全市肉类总产量3万t。

常年出栏畜禽存栏奶牛折算成猪单位出栏量约536万头,年粪肥产生量约590万t。

1.2 耕地畜禽养殖承载量情况按照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耕地畜禽承载能力研究及四川农区养殖环境容量与风险评估》计算方法,全市目前年出栏生猪单位为1.44头/亩,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已存在的养殖场通常较为集中,区域性超标风险依然存在。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3%,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

如绵竹市规模养殖场采用干湿分离技术将粪便与尿液分离,干粪加入秸秆、油枯、微生物堆积发酵制作有机肥,试点猪-沼-藕种养循环模式,猪粪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液,使用沼液种植莲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2.1 种植业和养殖业未能实现有机衔接种养分离是种养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养殖的不种地,种地的不养殖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乃至全国的农业经济(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独立发展,相互依赖性不高,全市70%以上的农业园区为单一种植业或养殖业,有机肥的使用率非常低。

全市近年来畜禽养殖年均产生粪尿589万t,完全可以替代60%的化肥使用量,但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2.2 生态农业发展受要素制约明显一是缺乏种养循环综合性人才,我国农业教育和职业划分较细,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性很强,缺乏综合性人才。

礼赞新时代庆祝德阳建市40周年征文

礼赞新时代庆祝德阳建市40周年征文

礼赞新时代庆祝德阳建市40周年征文
礼赞新时代:庆祝德阳建市 40 周年
40 年前,德阳市正式建市,标志着德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40 年来,德阳这座城市经历了风风雨雨,从一
个小城市成长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型城市。

如今,德阳已成为四川省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在这 40 年的发展历程中,德阳人民艰苦创业,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尤其是在近年来,德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德阳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里,我最想表达的是对德阳建市40 周年的祝福和对德阳人民的感激之情。

祝福德阳建市 40 周年!愿这座城市的未来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40 年来,德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也必将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

感激德阳人民!是你们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你们的热情和智慧,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此,向所有为德阳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礼赞新时代,庆祝德阳建市 40 周年!愿这座城市更加美好,更加辉煌,愿德阳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201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德阳市统计局2015年3月26日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天然气亿立方米4.7 6.0磷矿石万吨393.8 19.3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38.3 7.9大米万吨97.8 25.9饲料万吨201.9 24.2白酒万千升17.2 -0.6啤酒万千升17.3 4.2软饮料万吨492.9 8.9卷烟亿支344.0 -1.3化肥万吨119.1 -2.9聚氯乙烯树脂万吨31.4 3.6水泥万吨805.5 -29.1电站用汽轮机万千瓦2889.3 7.5发电设备万千瓦3449.3 -0.8光缆万芯千米50.5 2.6德阳市统计局2015年3月26日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全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人口。

年末总户数158.2万户,户籍总人口392.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4万人,死亡人口2.8万人。

年末常住人口35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6.0万人,城镇化率47.3%。

国民经济。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04.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411.4亿元,增长8.7%。

三次产业结构为13.2:59.7:27.1。

非公有制经济。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96.5亿元,增长10.3%。

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7%。

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1.5%。

财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1.1亿元,比上年下降2.8%。

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一、背景介绍德阳市是四川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中部。

该市自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益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德阳市制定了2024年至202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总体目标根据德阳市的实际情况,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以下目标:1.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合理化,促进城市功能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

4.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三、主要内容1.城市空间布局根据规划,德阳市将主城区规划出五个功能区:商贸中心区、政务服务区、文化教育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休闲区。

同时,城市将扩大规模,逐步形成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城市群。

2.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德阳市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

同时,要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德阳市要着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源地和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建设城市绿心和绿带,增加城市的生态面积。

同时,要完善城市绿化体系,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4.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德阳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四、落实措施为了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德阳市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

2.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3.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城市建设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德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008年是德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德阳市遭遇“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380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把握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两个机遇,坚持“推进两个加快,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大灾之年,德阳经济社会总体仍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2008年,德阳经济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全市经济波动明显,呈“V”型运行态势。

一季度,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5.4%,创近十几年新高;二季度,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经济社会遭受发展重创,德阳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3%,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三季度,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认真推进两个加快,调整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经济总量同比下降2%,增幅回落16.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4.3%。

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04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回落13.8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下降3.4%,回落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3.5亿元,同比增长1.3%,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2亿元,同比增长3%,回落8.5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8.6:55.2:26.2。

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084元,同比增长1.1%,按2008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为2792.3美元,同比增加355.5美元。

民营经济继续占据德阳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影响大。

德阳是几线城市

德阳是几线城市

德阳是几线城市
德阳,四线城市,别称“旌城”,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地处龙门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西北部为山地垂直气候,东南部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市总面积5911平方千米,下辖2区、1县,代管3个县级市。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德阳市常住人口为3456161人。

[52] 2021年,德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6.56亿元,同比增长8.7%。

德阳毗邻省会成都,是四川培育壮大的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环成都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叠合点,倾力打造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北部新城。

德阳交通发达,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千米,距青白江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4千米。

德阳因“三线建设”国家布局现代大工业而建市,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2017年11月,德阳成为第二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2019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9年统筹强化监督(第一阶段)黑臭水体专项排查情况,德阳被列入“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低于80%的城市名单”,比例为0%。

四川省德阳市市情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市情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市情简介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6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近2000亿元。

德阳区位优势明显,紧邻省会城市成都,市区距成都50公里,成德一体化发展迅猛。

德阳交通便捷,成德动车实现公交化运行,宝成、达成铁路,成绵高速、成绵复线高速、成南高速公路、成德大道贯穿境内,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

德阳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拥有二重、东汽、东电、川油宏华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等“多电并举”的新能源发展格局,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钻机出口国内第一。

德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优美,拥有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三国文化遗址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

经过多年
努力,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当前,面对全面创新改革和建设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两个重大战略机遇,德阳将以优惠的政策、贴心的服务,热忱欢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共谋发展。

德阳市可行性研究报告

德阳市可行性研究报告

德阳市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是四川省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为5879.2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90万。

德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锦绣川北"、"德阳弟子"、"西部机械之都"和"剑门文化"等美誉。

德阳市拥有强大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基础,但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德阳市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升德阳市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必要对德阳市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德阳市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需求分析:分析德阳市当前的市场需求情况,预测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为产业发展和产品推广提供依据。

2. 产业布局分析:分析德阳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情况,探索更合理的产业布局方案,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3. 技术水平分析:分析德阳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评估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4. 资源环境分析:评估德阳市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

5. 政策支持分析:分析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效果,推动政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 资料收集:收集了德阳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行业报告、专家观点和市场调研数据。

2.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现场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市场需求、产业布局、技术水平、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实际情况。

3. 模型分析:采用多种模型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模拟预测,为研究结论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内容1.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德阳市当前的主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总结了市场需求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德阳中江调研报告

德阳中江调研报告

德阳中江调研报告德阳中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德阳中江是四川省德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资阳市西南方向,总面积约为1816.6平方公里。

为了解德阳中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情况,我们对该地区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内容1. 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调研了解了德阳中江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以及其在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等方面的表现。

2. 人口状况:对德阳中江的人口数量、民族组成、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等情况进行了了解,以了解人口结构和社会福利状况。

3. 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了德阳中江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情况,以评估其对经济和民生的支持能力。

4. 农业发展:考察了农田面积、农业产量、农民收入等情况,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三、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状况:据调研结果显示,德阳中江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

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出口额较大。

此外,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供给充足,给予农民较好的收入保障。

服务业方面,德阳中江的商业和旅游业表现也相对活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2. 人口状况:德阳中江的人口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民族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也在逐渐增加。

在教育方面,德阳中江的基础教育较为完善,但高等教育的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医疗保障方面,该地区医疗设施相对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基础设施建设:德阳中江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交通方面,主要的交通干线畅通,公路网、铁路网和公共交通设施比较完善。

水利方面,多个大中型水库对灌溉和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力方面,德阳中江的电网供电稳定,但再生能源利用仍有待加强。

通信方面,移动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较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4. 农业发展:德阳中江的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田面积较大,农产品供给充足。

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农业对当地经济和农民生活作出了一定贡献。

德阳市中心城区供水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德阳市中心城区供水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随着震 后东 方汽 轮机厂 及相关 配套企业 等一 大批 新建 和迁建 的重 点工 业 项 目, 以及 相应 搬迁
采用 《 表 水环 境 质 量 标 准》(. 88 地 C 33 — B 20 ) 0 2 作为评 价标准 , 对旌 阳水库 、 东湖水库、 徐
家坝 、 江 、 湖 岷江 大 桥 、 通 旌 官宋 硼 堰六 个 地 表水 采 样断 面 20 09~2 1 的水样进 行 分析 评价 , 00年 得
总量 5.9 m , 4 .%的降水消耗于地表蒸 77 亿 约 3 8
发 , . %的降水形成水资源量。德 阳市水平衡 5 2 6
要素概念图见 图 1 。德 阳市地表水资源量 3.2 16 亿 m, 地下水 资源量 1.6亿 m , 复量 1.2 44 重 36
亿 m , 资源 总量 3.6亿 m 。 水 24
图 1 德 阳市 水 平 衡 要 素 概 念 图
投产 )规划在绵远河以东新建河东水厂, , 规模 2 5
万 m/ 。 d
2 2 中心 城 区供水 现状 . 德 阳市 中心 城 区供 水 以地 下水 为 主 、 表 水 地 为辅 , 中供 水 工程 总供 水 能 力 1 集 5万 m / 。除 d 孝感 水厂 有 6万 m / d地 表 水 供 水 能 力 外 , 余 其 都 为地下 水供 水 ; 除城市 集 中供 水 外 , 工业 企业 供
表水供 水为 主 、 下水 为辅 转型 ; 地 城市 水源 以人 民
渠 引 水 为 主 、 下水 为 辅 , 业 自备 水 源全 部 取 地 工 消, 完全 纳入 城市 公共供 水 系统 。规划 2 1 0 0年原
址兴 建 孝感 水 厂二 期 1 0万 m / (0 底建 成 d 2 1 1年

德阳中江调研报告

德阳中江调研报告

德阳中江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德阳市中江县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口情况以及城乡发展等相关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农民代表等人士的交流,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

3. 经济发展状况中江县是德阳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调研显示,中江县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目前,县内主要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其中农业占据较大比重。

农产品种类繁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制造业方面,县内有一些中小型企业,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纺织等行业。

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特别是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4. 人口情况根据调研得到的数据显示,中江县总人口约为100万人,人口数量逐年稳定增长。

其中,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

年轻人外出务工比例较高,导致劳动力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中江县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

5. 城乡发展中江县在城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城区的交通设施完善,市容整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农村方面,在农村改革和农村建设领域,中江县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此外,农村旅游也成为中江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6. 亮点和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中江县在经济、人口和城乡发展方面具有一些亮点,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亮点包括农业发展稳定,制造业逐步壮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等。

而问题主要有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等。

此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7. 建议和展望针对中江县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留住人才,优化产业结构。

二是加大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提升中江县的知名度。

四川德阳市磷矿情况综述

四川德阳市磷矿情况综述

关于德阳市境内磷矿资源的情况
德阳市境内磷矿主要分布于绵竹市和什邡市,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绵竹市境内磷矿资源情况
截止2012年底现有磷矿山保有资源储量共计20240.8万吨。

其中:中高品位磷矿7742.9万吨,为可开发利用的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市清平乡、天池乡和金花镇境内;中低品位磷矿12497.9万吨,目前尚难以开发利用,主要分布在我市清平乡。

二、四川省金河磷矿(什邡)情况
四川省金河磷矿目前保有磷矿石储量4500万吨,可供开采25年左右,提供商品磷矿石品位含P2O527%以上。

该矿主要产品及生产能力:磷矿石100万吨/年,磷矿粉5万吨/年,磷铵5.5万吨/年。

三、磷矿镁、硫含量情况
磷矿资源的镁、硫含量,各矿脉、各矿段甚至各个井口都有所不同,镁含量大致从0.5%-9.7%不等,平均1.5%左右;硫的含量大致从0.2%-3%不等,有部分矿山无硫的含量指标。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阳市情德阳年建市。

今辖、、、、、,幅员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居全省第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德阳市位于,东跨入。

德阳距省会成都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分钟车程,、、、 4条高速公路、国道贯穿境内,六个县均有高等级公路联接,乡乡通公路,市区到各县形成了。

德阳市属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天,年降水量毫米,年日照时数小时。

德阳是四川重要的城市,工业主要指标位居四川省第;是中国基地,拥有公司、公司、公司、公司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是全国重要的基地和生产基地,四川、、、等为代表的化工企业荣列四川百强;食品工业历史悠久,、、等骨干企业创造出的50多种全国、部、省优质产品成为知名品牌。

德阳生产条件好,地处灌区,是国家级、基地市、省级优质基地市和省级基地。

全市建成了、、、、等十大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形成了、、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和龙头企业。

德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长江文明之源”—,有西部第、全国第的德阳,有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

此外,、、、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也极具开发价值。

德阳是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7年,德阳被评为。

德阳经济发展较好,水平较高,是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区域综合竞争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均位居四川省第位。

、、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进步先进县;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模式示范工作已在全市开展。

一、简介:德阳,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地级市。

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现辖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和罗江县6个县(市,区)。

距省会成都47公里,幅员面积5954平方公里,人口380万。

是成都经济圈和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第三位。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幅创近13年来新高。

财政总收入70.7亿元,较上年增长23.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3元,比上年增长10.6%。

农民人均纯收入3906元,较上年增加321元。

所辖什邡市,绵竹市,广汉市,旌阳区是四川省综合经济“十强县”,中江县是全国“农业百强县”,罗江县正在建成四川丘陵富县。

“德阳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力争两年有新突破,四年上新台阶,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两年有新突破。

到2008年,力争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

四年上新台阶。

到2010年,力争实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翻番。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40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突入突破5600元。

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县域经济做强做大,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二、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以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为代表的德阳装备制造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

具备了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集中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制造人才。

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德阳建成“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的决策。

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阳市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的机遇,按照“基地+链条”的思想。

加快建设“装备产业园区”,狠抓装备行业的技术投入,新产品研发,产业配套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积极构建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推动形成重大冶金设备,重大动力设备,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等九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着力提高德阳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集成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装备制造企业集群正在形成。

2006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0.1亿元,比2002年增长3.5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

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190多户,带动了300多户中小配套企业发展。

其中东电、二重、东汽“三大厂”全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3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超过20亿元,从业人员达5.9万人,为德阳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60余家,专家2.5万人,院士28人。

三、新兴工业城市:德阳主要工业指标居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获全省工业目标考核一等奖。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比2002年增长1.8倍。

机械、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重装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规模以上企业687户,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79户,上10亿元的企业达10户,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省级技术中心12个,拥有中国名牌3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驰名商标3个,四川名牌57个,著名商标44个。

到2011年,德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百亿企业达到4个,百亿工业园区达到3个,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食品工业:主要以什邡烟厂,剑南春,华润蓝剑等骨干企业为代表,先后开发了“国宝”,“天下秀”系列名牌卷烟,“东方红”,“剑南春”等系列名优曲酒,“蓝剑”系列精品啤酒,“冰川时代”矿泉水,“唯怡”、天然植物饮料。

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德阳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以成为德阳地方财力的主要支柱。

五、化工工业:主要依托磷矿和天然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优势, 以金路集团,宏达集团,龙蟒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代表, 在着力解决污染治理,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磷化工厂业,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生物化工。

钛白粉,电解锌,活性磷酸钙, 植物脱落酸等新产品的成功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化学工业的产业升级。

六、医药建材:借助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注入现代生产技术,扩大中药生产。

丹参,白芍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美大康、蜀中制药等一批医药企业成为德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华拓科技,四川川纤,振云塑胶,森普管材等一批骨干企业是省政府确定的新型材料生产基地,在纳米材料,功能材料,超硬材料,高分子材料方面有较强开发生产能力。

七、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城市:坚持走城乡统筹,以工带农的良性发展之路,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加快扶力度,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

农村呈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

取消了农业税,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政策。

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66户,农村专合组织达830个,带动农户面52%,劳务转移输出9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

4500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八、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德阳是四川省城乡差别较小,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建市以来坚持“市带县”,不搞“市刮县”,“放权于县,藏富于民,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坚持民营为主,工业强县,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统筹城乡,以工带农的发展战略,六县(市,区)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了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广汉市,邡市,绵竹市一直为四川省“十强县”,2005年,旌阳区重返四川省“十强县”行列。

全市六县(市,区)全部为四川省“小康县”, 28个乡镇进入全省200强乡镇,全市2/3的乡(镇)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市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九、旌阳区:德阳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城市经济特征显著。

依托地理优势。

重装基地和天然气资源优势,发展重装配套产业,建设城郊型经济,做强电线电缆和天然气化工产业,已形成蔬菜生产基地,粮油蚕桑生产基地,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三个经济版块,是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基地,拥有全国第九大天然气田——天新场气田。

十、广汉市: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率先撤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人民政府。

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1993年被国家体改委等部委确定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

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广汉经济的半壁河山。

近年来,乡镇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形成了面向成都大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围绕三星堆发展商贸旅游业的经济格具。

十一、什邡市:四川省名牌产品最多的县级市,财政收入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突破亿元大关,连续多年位居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第二位。

通过实施工业市战略,形成了食品,饮料,化工,轻纺,建材,冶金,医药,旅游等支柱产业。

十二、绵竹市:多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列,工业形成了以剑南春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业,以龙蟒为代表的磷化工业以及机械,电子,轻纺,建材,医药等支柱产业。

农业实施以沿山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外贸出口连创新高,位居全省县级单位出口前列。

民营经济在全市市场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攀升。

十三、中江县:中江县是全国农业大县之一,人口达40万。

近年来主要绕丘陵农业大县发展优质粮,猪,蚕桑,药材等特色农业,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农村工业,围绕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

“中江农民工”已逐渐成为著名劳务品牌。

十四、罗江县: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域,城市建设形成规模,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形成以金花犁为住的水果,蔬菜,种子,食用菌。

优质稻,水产养殖等多个名优产品。

十五、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德阳自唐朝置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汉摩崖石刻,唐时宫廷贡品“剑南烧春”,三国庞统祠,“中国德孝文化”,清朝才子李调元故里。

德阳名人汇集,有孝子安安,名臣秦宓,农学家张师古,文学家李调元,六君子之一杨锐和特级英雄黄继光。

现代人文景观石刻艺术墙堪称当代石刻之最。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尤其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和“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展之一”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星堆遗址,被列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长江中上地区长江文明的典型代表。

十六、中国西部适宜人居的城市德阳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同上海、南京同处,相同的纬度。

繁茂的农作物和四季长青的山野,构成了德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境内蕴藏着大量优质矿泉水。

汉代起就被称为:“天府之脉神仙境”。

石亭江,绵远河,凯江等横穿德阳全境,六县(市,区)均属都江堰灌区,供水充足。

中江县的粮食,猪,牛羊肉类总产量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桑茧产量跃居全省前茅。

中江柚子、金花犁、葡萄,广柑等是著名品种。

绵竹市的西北山区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三百余种珍稀动植物。

什邡市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烟,猪生产基地,山区拥有磷,煤,石灰石等多种矿藏。

广汉市是省内知名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花卉生产基地。

旌阳区境内藏有超过3000亿立方米的优质浅层天然气,控制储存量名列全国之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