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抗震救灾的艰巨战斗之中。
自四川汶川地震以来,不断有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各地,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温馨的瞬间和感人的故事,这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我们深信,在这一场艰巨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伟大的民族精神将会让我们加倍铭记灾难,加倍珍惜生命。
民族精神是团结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这场艰难的斗争中,全国各地群众心怀团结之心,积极工作,为灾区下功夫,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在南方特别是台风灾害中,不管是江浙沪的大城市还是各地的乡村,都有无数的优秀行业工人、民营企业家、志愿服务者、广大职工、干部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捐赠物资、参与义演等公益活动。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度过困境、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表现在人们积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上。
在发生重大灾害和自然灾害时,无数勇士奔赴救灾前线,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援灾区。
记得在“5·12”大地震时,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全国人民从各行各业涌向灾区。
前线救援队伍、治疗救治队伍、设备调度队伍、前线宣传队伍等无数志愿者自发组建,在一级、二级救援的现场为受伤的人们提供急救和基础物资供应。
他们是全国人民的典型代表,她们是全国各地人民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
而在抗震救灾中也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救援行列。
包括官兵、在校大学生、企业员工等广大年轻人大胆担当社会责任,在黑暗中不断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成为整个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发扬民族精神。
建设文化大国,书写伟大的爱国主义史诗,重大的纪念事件等,都是在不断地凝聚、展现民族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文明,使其不断得到升华。
当前,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导向。
汶川地震团结与救灾的壮举
汶川地震团结与救灾的壮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这场
地震造成了数千人死亡,成千上万人受伤,数以百万计的人无家可归。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整个中国社会展现出了无比的团结和力量,一
场集全国之力救灾的壮举展开。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展开援助行动。
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
还是普通民众,都积极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
各地医疗队伍迅速
组建,涌向灾区,全力救治伤员。
许多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灾区提
供帮助。
无数的善举让整个国家感受到了来自各个角落的爱心和温暖。
救灾行动的同时,各界也纷纷展开重建工作。
政府调动各方资源,
制定重建规划,确保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全社会踊跃捐款捐物,帮助重建校园、家园,让灾区人民重新拥有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
过程中,爱心和团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中最温暖的瞬间之一是来自各地群众聚集
在一起,挽起袖子,共同投入抗震救灾的实践中。
这种乐于助人、互
相关爱的精神,被传递、被弘扬,成为社会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汶川地震团结与救灾的壮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
结奋斗的力量。
这场灾难悲伤,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
人间真情。
愿我们以汶川地震为镜,珍爱生命、团结一心,共同谱写
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愿逝者安息,幸存者坚强,中国加油!。
汶川地震的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场让我们永远铭记的灾难——汶川地震。
三分钟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你们深刻体会到这场地震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以及我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一、灾难降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将汶川、北川、茂县等地区夷为平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超过1500万人。
二、众志成城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一级响应。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 救援队伍的英勇无畏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救援队伍纷纷奔赴灾区,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群众。
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希望。
其中,有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位消防队员在救援过程中,发现了一具遗体,但遗体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她紧紧地抱着一个玩具熊,脸上带着微笑。
消防队员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决定将小女孩带出废墟,给她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2. 群众的顽强拼搏在地震灾区,广大受灾群众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他们互相搀扶,共度难关。
有的群众在废墟中挖出食物和水,分给其他被困人员;有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自救互救。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父子情深”、“母女相依”等。
3. 国际友人的援助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向我国伸出援手。
许多国家派出了救援队伍,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
在灾区,国际救援队伍与我国救援队伍并肩作战,共同营救被困群众。
这种国际友谊,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重建家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重建工作。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勇敢。
在我心中,这种精神是无私、奉献和坚韧的。
抗震救灾精神首先体现在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上。
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处于惊恐和混乱之中,但在这个危急时刻,人们总能挺身而出,救助那些被困在废墟下的人们。
不论是平凡的百姓还是各级救援队伍,他们都用无私的爱心和勇敢的行动,将被困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尽力保护生命的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人们的奉献精神上。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的奉献是无私的。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动员了大量的救援力量,投入了巨额的物资和资金,为受灾地区提供了紧急救助和重建工作所需的一切支持。
同时,许多普通人也自愿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让灾区早日恢复正常。
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在人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上。
地震后的灾区往往面临着废墟堆积、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但人们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重新建设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持不懈地努力,让灾区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希望。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近年来的一系列地震灾害,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救援能力,使得灾后重建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同时,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困难的勇敢面对,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未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抗震救灾精神。
我们要加强地震预防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抗震意识,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像那些抗震救灾英雄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为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坚韧毅力的精神。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汶川地震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
汶川地震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引言概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然而,在这场灾难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
本文将介绍汶川地震的英雄人物事迹,展示他们在灾难中展现出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正文内容:1. 救援队员1.1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倒塌的建筑物中,搜救被困的人们。
1.2 他们利用各种救援工具和技术,尽力挽救生命。
1.3 他们坚持连续奋战,不畏劳累,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医疗人员2.1 他们迅速组织医疗队伍,为受伤的人们提供急救和治疗。
2.2 他们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2.3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甘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灾区人民提供医疗保障。
3. 普通民众3.1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
3.2 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帮助受困的人们。
3.3 他们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人间大爱。
4. 媒体记者4.1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报道真实情况。
4.2 他们通过报道,唤起社会关注和援助的力量。
4.3 他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灾难中的英雄事迹,让人们铭记和学习。
5. 政府官员5.1 他们迅速组织救援行动,调动各方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5.2 他们统筹协调各项救援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
5.3 他们积极寻求国际援助,为灾区人民提供更多帮助。
总结: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人物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救援队员、医疗人员、普通民众、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们,他们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行动和奉献,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历史中,激励着我们在灾难面前勇敢坚定,用爱与希望铺筑起更美好的未来。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
面对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次灾难中,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这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和一往无前的拼搏,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灾区人民迈出了新生活的坚实步伐。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已成为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将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去年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迅速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
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可能经历较长和曲折的过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近一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大势,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措施,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中的国民经济逐步趋于稳定,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增长处于加速状态,金融体系稳定,对外贸易出口降幅缩小,经济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形成。
抗震救灾ppt课件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展现党的先进性
二、汶川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包括三个 方面: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 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对宏观 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 1、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 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 失的2.9%。 2、汶川地震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严重 四川旅游业重创,损失近630亿元。
(8)城镇建设 A.城镇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 排、适度超前的要求,优化分区布局,增强防灾能 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B.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 存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建设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 (9)农业建设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符合统筹城乡发 展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 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 共享。 (10)精神家园重建 精神家园的恢复重建,要重点做好灾区群众心理疏 导,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
(4)产业布局
A.适宜重建区应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 B.适度重建区应重点发展以旅游、生态农业为 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精品旅游区,适度开发优 势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工业园区的规模,撤并 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工业园区。
C.生态重建区应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牧业,严格限制其它产 业发展,原则上不得在原地恢复重建工业企业。
• 三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预警信息覆盖面 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 建设滞后; • 四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灾害 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 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住房防 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 • 五是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 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 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千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更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标签:抗震救灾精神和谐社会现实意义1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三方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面对严峻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6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座谈会上所总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它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1崇敬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
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各人民团体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有三点为证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日夜辗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指挥抗震救灾。
抢救生命成为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部队就是要千方百计进这些地区,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3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们看到 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1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在灾难
3
中挺立不倒
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
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广大军民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战在灾区第 一线,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2
3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在 灾难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气
国的担当和胸怀
01
02
03
04
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1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对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视上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为灾区人民提供生活
保障和经济发展支持
3
这种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 家对灾区未来的关注和期
望
8
启示与意义
启示与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的象征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
目 录
01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0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03 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04 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0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06 开放透明、国际合作 0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1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打胜抗震救灾这个硬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开好奥运会,有了这种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有了这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还有,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道德和风尚,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大厦的基准和标尺,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传统文化经典,都哺育了一代又代华夏儿女,并使得这种仁爱思想不断发扬光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性的善与美得到尽情释放,灾区无处不有爱,灾区无处不感人。德阳市中学教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的刹那,紧紧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住4名学生,硬是用身躯挡住了死神;成都数百名的哥从电台得知灾情后,打着应急灯,冒着余震,浩浩荡荡自发赶往赶赴都江堰运送伤员;一位母亲用身体紧紧护住三个月大的孩子,被发现时婴儿毫发未伤,仍在熟睡中,手机屏幕上一条短信让所有的人都眼泪打转,“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彭州市公安局最坚强的警花蒋敏在爷爷奶奶、母亲、女儿10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形下,强忍悲痛,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劳累加悲伤,导致几度晕倒;地震发生以来,抢救人,挽救生命,一直是最强烈的呼声,温总理用沙哑的声音喊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到处都涌动着亲情、友情、爱情、同胞之情,到处都闪现着互助互爱、大仁大义、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光辉。一幕幕令人热泪盈眶的场景,一个个温暖心田的事迹,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人间大爱和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壮志雄心。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之地的天空突然撕裂,大地疯狂地颤抖。
那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数万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房屋化为废墟,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不仅是对四川地区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抗震救灾能力的一次检验。
然而,正是这场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团结,磨砺出了新中国的抗震能力。
一、汶川地震概况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其震中烈度高达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灾难中的人民力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成为救援志愿者,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寻找生命。
他们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救出那些被困的同胞。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三、救援与重建的努力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调动全国力量进行救援。
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援力量。
同时,政府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这些努力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地震对社会的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无情,但人有情。
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应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灾难的侵袭。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同时,这场地震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展现了新中国的抗震救灾能力。
六、灾后重建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汶川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选学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多难兴邦。
应对98年抗洪、03年抗击非典和年初抗击冰雪灾害以及罕见的“5.12”地震大救援,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灾难面前凝聚起一种感动苍生万物的精神力量,用团结和坚强书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壮美篇章!率武警官兵31小时生死挺进汶川的师参谋长王毅,数次飞越灾区创下无世界先例的紧急大投送的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刘文力,地震时喊出党员干部留下,让学生先走!北川县长经大忠,4次冲进教室一个都不少地救出52名学生的小学老师周汝兰,豁出命来冲进随时可能爆炸的宝成线109隧道的略阳工务段马蹄湾桥路车间副主任柴桦林,失去7位亲人仍连续坚持手术的绵阳市中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黄琼,昼夜掩埋遇难者遗体数次累倒的四川省青川木鱼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忠兴和每一位英模在危难关头展现出的大爱和坚强,一次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感动的眼泪伴着掌声流淌。
眼下正是湖南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英模们的感人故事带给我们更强的信念去战胜灾难,保护家园!连日来,南方地区的连续大范围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全国数千万人受灾在湖南,旅游客运码头因洪水过境成为一片汪洋;在湖北,7轮暴雨已造成8人死亡320万人以上受灾;在广东,4场集中降雨创下该省1951年以来同期降雨量最高记录;在广西,近千万人口受灾,约3000所学校损坏,水毁公路高达5000多条面对洪灾带来的损失,我们要以抗震英模为榜样,努力把抗震救灾精神化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充分做好抗洪救灾各项准备,以更大的决心信心战胜困难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都没有压倒坚强的中国人民,洪水来临有什么可怕?抗震英模的事迹给我们宝贵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众志成城,让灾难在我们面前低头!感动中国的洪战辉说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让广州军区某舟桥部队战士李伟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同为人民子弟兵,王毅参谋长的一言一行都让我感到敬佩和鼓舞!我们已经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好服从命令,打好抗洪抢险的硬仗!危难面前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在抗震救灾历程中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力量面对主汛期的洪涝危险,我们不仅要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还要采取科学的抗灾方法。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这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这场地震不仅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还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
然而,面对这场灾难,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迅速行动和无私奉献。
地震发生后,全国范围内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向受灾地区派遣救援人员和物资。
各地纷纷组织起队伍,主动请缨参与救援工作。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险救援的行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民的责任。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自救互救和团结合作上。
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受破坏,救援行动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灾民们并没有等待援助的到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难关。
同时,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受灾地区提供各种救援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一连串的互助行动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无私帮助和无畏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在科学技术和智慧的运用上。
在救援行动中,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纷纷派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齐全的救援物资,同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速了救援行动的进展。
在这次地震中,许多创新科技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科技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也保障了救援人员和受灾民众的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还展现在后续重建工作中。
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在这场地震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速了灾区的重建进程。
同时,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帮助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种抗震救灾精神的延续,使灾区在短时间内得以重建,并为灾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一、背景资料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到中国的模范人物。
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表彰奖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晚会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颁奖晚会在全体获奖少年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中落下帷幕。
3、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
4、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大、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5、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8、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9、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10、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1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三、可能出现命题预测1、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英雄少年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灾难、毫不退缩,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举办此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备受社会关注,使广大青少年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这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能够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获奖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英雄少年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奉献的最好表现。
(2)积极承担责任。
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英雄少年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灾难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赞赏。
(3)珍爱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英雄少年们在危难之际不但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用胆量和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力所能及地帮助生命遭遇困境的他人。
(4)挫而不折、积极进取。
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英雄少年们挫而不折,愈挫愈勇,勇敢地去营救被困的老师和同学。
(5)意志坚强。
坚强的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灾难发生时,英雄少年们正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忍受住巨大的痛苦和牺牲去帮助他人。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并从英雄少年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6、“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
(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8、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
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四海之内皆兄弟。
9、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10、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11、假如你今后遇到了被困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积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因为:①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③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12、谈一谈青少年如何向抗震救灾中的优秀人物学习?①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报效祖国和人民……13、材料:“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它的内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这一有思想什么重要意义?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4)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14、材料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主席彻夜未眠,温总理整夜指挥在一线;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正在书写。
材料二:面对这场地震灾害,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
凝聚成空前巨大的民族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什么?民族精神(2)请回答它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核心是爱国主义。
(3)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我们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去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15、材料: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时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