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合集下载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抗震救灾的艰巨战斗之中。

自四川汶川地震以来,不断有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各地,这些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温馨的瞬间和感人的故事,这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

我们深信,在这一场艰巨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伟大的民族精神将会让我们加倍铭记灾难,加倍珍惜生命。

民族精神是团结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这场艰难的斗争中,全国各地群众心怀团结之心,积极工作,为灾区下功夫,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

在南方特别是台风灾害中,不管是江浙沪的大城市还是各地的乡村,都有无数的优秀行业工人、民营企业家、志愿服务者、广大职工、干部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捐赠物资、参与义演等公益活动。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度过困境、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表现在人们积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上。

在发生重大灾害和自然灾害时,无数勇士奔赴救灾前线,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援灾区。

记得在“5·12”大地震时,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全国人民从各行各业涌向灾区。

前线救援队伍、治疗救治队伍、设备调度队伍、前线宣传队伍等无数志愿者自发组建,在一级、二级救援的现场为受伤的人们提供急救和基础物资供应。

他们是全国人民的典型代表,她们是全国各地人民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

而在抗震救灾中也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救援行列。

包括官兵、在校大学生、企业员工等广大年轻人大胆担当社会责任,在黑暗中不断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成为整个社会中积极向上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发扬民族精神。

建设文化大国,书写伟大的爱国主义史诗,重大的纪念事件等,都是在不断地凝聚、展现民族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文明,使其不断得到升华。

当前,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导向。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与教材知识的结合]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说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答:①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⑤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⑥党和政府切实关爱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2.你认为抗震救灾为什么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原因有哪些)答: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的结果;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抗震救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扬的结果;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的巨大精神动力;⑤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共克时艰的结果。

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

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在万众一心的努力下,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迅速转送到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前全面复课开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受灾现场562021年第6期之后无大疫,切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汶川地震的三分钟演讲稿

汶川地震的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场让我们永远铭记的灾难——汶川地震。

三分钟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你们深刻体会到这场地震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以及我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

一、灾难降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将汶川、北川、茂县等地区夷为平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灾群众超过1500万人。

二、众志成城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一级响应。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 救援队伍的英勇无畏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救援队伍纷纷奔赴灾区,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群众。

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希望。

其中,有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位消防队员在救援过程中,发现了一具遗体,但遗体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她紧紧地抱着一个玩具熊,脸上带着微笑。

消防队员被这一幕深深打动,决定将小女孩带出废墟,给她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2. 群众的顽强拼搏在地震灾区,广大受灾群众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他们互相搀扶,共度难关。

有的群众在废墟中挖出食物和水,分给其他被困人员;有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自救互救。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父子情深”、“母女相依”等。

3. 国际友人的援助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向我国伸出援手。

许多国家派出了救援队伍,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

在灾区,国际救援队伍与我国救援队伍并肩作战,共同营救被困群众。

这种国际友谊,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重建家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重建工作。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

我心中的抗震救灾精神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人类的团结和勇敢。

在我心中,这种精神是无私、奉献和坚韧的。

抗震救灾精神首先体现在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上。

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处于惊恐和混乱之中,但在这个危急时刻,人们总能挺身而出,救助那些被困在废墟下的人们。

不论是平凡的百姓还是各级救援队伍,他们都用无私的爱心和勇敢的行动,将被困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尽力保护生命的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人们的奉献精神上。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的奉献是无私的。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动员了大量的救援力量,投入了巨额的物资和资金,为受灾地区提供了紧急救助和重建工作所需的一切支持。

同时,许多普通人也自愿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让灾区早日恢复正常。

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在人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上。

地震后的灾区往往面临着废墟堆积、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但人们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重新建设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持不懈地努力,让灾区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希望。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近年来的一系列地震灾害,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救援能力,使得灾后重建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同时,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激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困难的勇敢面对,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未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抗震救灾精神。

我们要加强地震预防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抗震意识,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

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像那些抗震救灾英雄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为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坚韧毅力的精神。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抗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然而,在这次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团结与抗灾精神。

本文将探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团结与抗灾精神,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紧急救援行动面对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情况,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紧急救援行动。

各级政府将救援行动置于头等重要地位,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往灾区展开救援工作。

不论是政府部门、军队还是民间组织,都主动行动起来,协同合作。

数以千计的救援人员涌入灾区,帮助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寻找幸存者并进行伤员救治。

这种高效率的应对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与紧密合作。

二、全国人民的支持与援助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范围内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

无论是捐款、捐物资,还是自愿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全国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

不仅仅是个人,许多企业也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这些行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命运相连的意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民族凝聚力。

三、自救互救的精神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人民表现出了自救与互救的精神。

即使在灾难降临时,他们仍然保持冷静,组织自救。

许多幸存者曾经无私地为受困者提供帮助,自己身上的脏衣服、食物和水,都毫不吝惜地分享给需要的人。

这种自救与互救的精神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勇气,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四、坚韧不拔的重建精神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中。

政府与人民一起努力,灾区的学校、城乡基础设施等得以逐渐修复和重建。

人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种重建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与进取精神。

中国人民面对汶川大地震所展现的团结与抗灾精神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集体主义思想,使得人们有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

面对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次灾难中,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这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学习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如磐石的团结和一往无前的拼搏,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灾区人民迈出了新生活的坚实步伐。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已成为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将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去年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迅速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

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可能经历较长和曲折的过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近一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大势,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措施,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中的国民经济逐步趋于稳定,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增长处于加速状态,金融体系稳定,对外贸易出口降幅缩小,经济企稳回暖的态势初步形成。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多年来在自然灾害中积累的一套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人民群众在面对地震等灾害时所具备的一种大无畏、勇往直前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亲情,人性和爱心中国人民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总是能够展现出极强的人性和爱心。

眼看自己的家乡被摧毁,亲人被困,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尽最大努力拯救灾民,展现出人性和爱心的最高境界。

二、团结和协作中国的灾区中,常常是亲人之间相互支撑,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强大的社区团结及村庄和人群之间的相互救援,才能够保障重建及生存的需要。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秉承团结并协作的态度,一起承担起完成灾难后重建的责任。

三、自救互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瞬间,灾民往往非常被动,情况非常危急,因此,要想尽可能救助更多的灾民,就需要大家拥有自救互救的意识。

在中国灾区,当地的熟悉人们常常就是第一时间到来,并开展自救互救的工作,如向灾民提供简单的紧急处理和安置。

四、恢复重建精神当地的灾民在地震等灾害之后,尽管有正常基础设施和生产的资源蒸发,却往往不放弃重建的信心。

抗震救灾精神中的恢复重建精神正是来自灾难中的恢复,尽管经过了灾难,但人民仍旧具有恢复力和重建信心。

同样,在重建过程中,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有必然的互动,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很多灾民也肯定捐献出资助灾区,共同重建灾区。

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今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的道德水平。

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更应该秉承抗震救灾精神,表现出一种团结奋斗、互救互助、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面貌,共同抵御并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抗震救灾ppt课件

抗震救灾ppt课件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展现党的先进性
二、汶川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包括三个 方面: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 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对宏观 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 1、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 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 失的2.9%。 2、汶川地震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严重 四川旅游业重创,损失近630亿元。
(8)城镇建设 A.城镇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 排、适度超前的要求,优化分区布局,增强防灾能 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B.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 存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建设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 (9)农业建设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符合统筹城乡发 展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 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 共享。 (10)精神家园重建 精神家园的恢复重建,要重点做好灾区群众心理疏 导,加强社区人文关怀,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
(4)产业布局
A.适宜重建区应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 B.适度重建区应重点发展以旅游、生态农业为 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精品旅游区,适度开发优 势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工业园区的规模,撤并 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工业园区。
C.生态重建区应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牧业,严格限制其它产 业发展,原则上不得在原地恢复重建工业企业。
• 三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预警信息覆盖面 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 建设滞后; • 四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灾害 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 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住房防 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 • 五是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 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 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2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 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03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们看到 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1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在灾难
3
中挺立不倒
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
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广大军民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战在灾区第 一线,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2
3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在 灾难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气
国的担当和胸怀
01
02
03
04
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1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对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视上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为灾区人民提供生活
保障和经济发展支持
3
这种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 家对灾区未来的关注和期

8
启示与意义
启示与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的象征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
目 录
01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0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03 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04 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0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06 开放透明、国际合作 0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1

简述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简述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简述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指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的团结、勇敢、坚强、互助、关爱等精神品质。

以下是抗震救灾精神内涵的几个方面:
1. 团结互助:在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应对灾害。

2. 勇敢坚强:面对自然灾害,人们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了勇敢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战胜了灾害带来的困难和危险。

3. 关爱他人:在灾害中,人们不仅关注自己,也关心他人,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4. 科学应对:在灾害发生后,人们迅速采取了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响应政府和专业机构的指导,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确保灾害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5. 反思学习: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人们通过对灾害的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对类似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勇敢坚强、关爱他人、科学应对和反思学习的。

这种精神应该被更多人传承和弘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四川地震评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之地的天空突然撕裂,大地疯狂地颤抖。

那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数万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房屋化为废墟,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不仅是对四川地区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抗震救灾能力的一次检验。

然而,正是这场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团结,磨砺出了新中国的抗震能力。

一、汶川地震概况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其震中烈度高达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灾难中的人民力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成为救援志愿者,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寻找生命。

他们不分昼夜,不顾个人安危,只为救出那些被困的同胞。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

三、救援与重建的努力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调动全国力量进行救援。

解放军、武警官兵、医疗人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援力量。

同时,政府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这些努力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地震对社会的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无情,但人有情。

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应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灾难的侵袭。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的抗震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五、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同时,这场地震也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展现了新中国的抗震救灾能力。

六、灾后重建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汶川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这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这场地震不仅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还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

然而,面对这场灾难,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迅速行动和无私奉献。

地震发生后,全国范围内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向受灾地区派遣救援人员和物资。

各地纷纷组织起队伍,主动请缨参与救援工作。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险救援的行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民的责任。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自救互救和团结合作上。

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受破坏,救援行动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灾民们并没有等待援助的到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难关。

同时,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受灾地区提供各种救援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一连串的互助行动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无私帮助和无畏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在科学技术和智慧的运用上。

在救援行动中,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地纷纷派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装备齐全的救援物资,同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速了救援行动的进展。

在这次地震中,许多创新科技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科技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也保障了救援人员和受灾民众的安全。

抗震救灾精神还展现在后续重建工作中。

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在这场地震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速了灾区的重建进程。

同时,普通民众也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帮助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种抗震救灾精神的延续,使灾区在短时间内得以重建,并为灾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指中国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展现出的一种团结、奉献和坚强的精神面貌。

这次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面对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辉煌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灾难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迅速行动起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都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行动中。

成千上万的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地冲进废墟救援被困的人员,他们孜孜不倦地搜救,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为地震灾区提供支援和援助。

人们排队献血、捐款、捐衣物,无私奉献,展现出了社会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此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促使全国范围内的援助行动更加有序和高效。

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工作,调集了大量资源和人力,确保了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体现在灾难发生时的紧急救援
行动上,还体现在灾后的重建工作中。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努力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重新站起来。

这种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宝贵财富,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同时,这次抗震救灾也为中国今后应对其他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
救灾精神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四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说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答:①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⑤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⑥党和政府切实关爱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2.你认为抗震救灾为什么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原因有哪些)
答: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的结果;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抗震救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扬的结果;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的巨大精神动力;⑤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共克时艰的结果。

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伟大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③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共享美好的生活。

④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4.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的是什么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5.新时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哪些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②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

③有利于培育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

④有利于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长相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⑤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⑥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激发起民族奋发向上、团结进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⑦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去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⑧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6.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学习和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①思想上: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的责任意识;②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③生活实践上:自觉跟党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扬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精神。

7.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8.我们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
(1)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2)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思想上:树立了崇高远大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精神的意识。

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性。

生活实践上: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民族再次经受住了考验,靠的是什么精神的支撑
答:民族精神。

11、上述事件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2、你能为灾区做些什么
答:①听从党和政府的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灾区困难情况的宣传工作;②积极发出倡议,号召更多的人为灾区奉献爱心;③积极捐款捐物,把自己的零花钱或多余的衣服、玩具捐给灾区等。

13、假如你也是一名心理辅导志愿者,你将运用哪些心理知识帮他们抚平创伤答:(1)人身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要保持冷静,迎难而上,从容应对;(2)学会自我疏导,调节不良情绪:(3)增强信心、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把挫折当成增长智慧的“磨刀石”。

14、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2)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

(3)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4)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5)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
答: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16、“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

(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答: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18、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
答: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19、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

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答:?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四海之内皆兄弟。

20、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
答: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21、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答: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22、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

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篷、发电机等。

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

等等。

23、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灾害再次发生时,你打算怎么做
答:①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

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③坚决同破坏救灾工作、发灾害之财的不义行为作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