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
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越王勾践墓柴望》赏析
《越王勾践墓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首联的意思是,秦望山头,夕阳西下,一片苍茫景象,但是伤心已绝的人谁又有心思去抒写凄凉之情呢? 颔联的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 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尾联中“中原”和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中原”一样,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黄河流域。“烟
树”“渺茫”含有收复难望之义。
作者介绍:柴望(一二二二——一二八),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理宗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淳佑六年(一二四六)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意,诏下临安狱,临安尹赵与?疏救得免,放归。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与弟随亨、元亨、元彪遁迹江湖,称柴氏四隐。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后人辑为《秋堂集》二卷,收入《柴氏四隐集》。事见《柴氏四隐集》附录里人苏幼安所撰墓志及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二。柴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秋堂集》(简称秋堂集)。编为一卷。
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
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
2、《初见嵩山》赏析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作者介绍: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3
2020-01-08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越王勾践墓柴望》赏析
《越王勾践墓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首联的意思是,秦望山头,夕阳西下,一片苍茫景象,但是伤心已绝的人谁又有心思去抒写凄凉之情呢? 颔联的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 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尾联中“中原”和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中原”一样,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黄河流域。“烟
树”“渺茫”含有收复难望之义。
作者介绍:柴望(一二二二——一二八),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理宗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淳佑六年(一二四六)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意,诏下临安狱,临安尹赵与?疏救得免,放归。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与弟随亨、元亨、元彪遁迹江湖,称柴氏四隐。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后人辑为《秋堂集》二卷,收入《柴氏四隐集》。事见《柴氏四隐集》附录里人苏幼安所撰墓志及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二。柴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秋堂集》(简称秋堂集)。编为一卷。
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