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1.1 西医失眠机制 失眠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假说是过度觉醒假说,该假说认为失
眠是一种过度觉醒状态,这种过度觉醒横跨 24h 的日周期 [3]。失 眠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时表现出更快的脑电频率、日间多次小睡潜 伏期延长、24h 代谢率增加、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 - 垂 体 - 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8] 指出药物治疗的次序 ( 专家共 识 ):推荐用药顺序为:(1) 短、中效的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 ( 如右 佐 匹 克 隆 ) 或 褪 黑 素 受 体 激 动 剂 ( 如 雷 美 替 胺 );(2) 其 他 BzRAs 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3)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 ( 如曲唑酮 ), 尤其适用于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的失眠患者;(4) 联合使用 BzRAs 和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5) 处方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不 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6) 巴比妥类 药物、水合氯醛等,虽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失眠 的治疗,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0 引言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 眠 感 不 满 意 为 特 征 的 睡 眠 障 碍,可 孤 立 存 在 或 者 与 精 神 障 碍、躯 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并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1]。失眠患 者可表现为注意难以集中,日间乏力、嗜睡、心神不安、心悸健忘, 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等功能缺损表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有 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 1 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美 国约 30% ~35% 的人群曾经有过睡眠障碍,且 17% 的患者认为失 眠严重影响其生活,而 85% 的患者认为未得到有效治疗 [2]。失眠 的诊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药学界的广泛重视,但很多内容尚未 完全阐明,现就失眠目前的病理机制、诊断评估及中西药物治疗做 一系统回顾。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通过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等客观手段,探讨失眠症的生理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失眠症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失眠症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心理评估和PSG检测等方法,收集失眠症患者的相关数据,全面评估其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失眠症患者的PSG特征及其与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本文还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失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失眠症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失眠症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多导睡眠图的特点。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大型医院的失眠症专科门诊中选取200名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的可靠性,我们确保样本在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足够的多样性。
本研究使用多种研究工具来收集数据。
在睡眠质量方面,我们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该指数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七个维度,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睡眠质量。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我们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同时,我们采用多导睡眠图(PSG)设备对患者进行夜间睡眠监测,记录患者的睡眠结构、呼吸事件、肌电活动等指标,以揭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特点。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结论
1、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如何通过神经、免疫等途径影响脑肠轴的功能,揭示其 具体作用机制。
结论
2、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其优劣 性。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 组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而针灸对肠 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引起了。本次演示将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对肠道菌群 调节的影响。
治疗方法探讨
2、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的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改善肠道微环境,进而影响脑肠轴的 功能。临床试验表明,按摩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探讨了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基于中医脑肠学说的相 关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在神经、免疫、物质代谢等方面存在密切,对于 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医脑肠学说和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的相互作用 机理,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相关症状具有良好前景。然而,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脑肠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和 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方向:
基本内容
脑肠轴学说是指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肠道 菌群与脑肠轴相互调节,维持人体健康。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衡可 能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可 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脑肠轴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气血、脏腑等与肠道菌群调节有着密切的。经络理论 认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脏腑功能,进而调节肠道菌群。气血理 论则认为,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肠道微循环,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脏腑理论指出,针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改善脾胃功能,进而影响肠道菌群。
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和治疗进展
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和治疗进展一、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睡眠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患有睡眠障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睡眠障碍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大脑皮层与睡眠调控大脑皮层是人类意识和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也在睡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在入睡和维持清醒状态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调节机制。
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模式与清醒、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等不同阶段的睡眠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电生理学记录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工具,科学家们揭示了大脑皮层活动在不同睡眠阶段之间调节转换的神经机制。
2. 宿醉效应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宿醉效应是指睡眠醒来后一段时间内仍存在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下降。
最近的研究表明,副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宿醉效应过程。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该系统还与体温、消化功能以及呼吸控制等生理过程有关联,迅速变化的活动水平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
3. 生物钟运作机制生物钟是人体内部自然周期的调节器,对于维持正常睡眠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在脑部特定区域存在着一个叫做“主导核心”(master clock)的生理时钟,它会根据光线、食物和其他环境刺激等信号来调整身体的内部时钟。
此外,通过基因表达和突触可塑性等机制,人体对夜晚或白天这样逐渐变化的环境信号做出反应。
4. 睡眠紊乱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睡眠不足和深度睡眠缺失可能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加速了神经元细胞死亡和神经变性。
因此,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二、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非药物干预等。
科学家们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3年5月第10卷第5期May.2023,Vol.10,No.5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1199 作者简介:王颖(1997 0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睡眠与神经系统疾病,E mail:wyheyesu@163 com通信作者:王赞(1969 11—),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睡眠与神经系统疾病,E mail:wangzanprof@163 com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王 颖 孙晴晴 张亚男 李惠敏 唐铭阳 王 栋 王 赞(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睡眠中心,长春,130021)摘要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伴随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以失眠为主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中医药作为治疗失眠障碍的替代方法,良好的治疗效果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酸枣仁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可通过多种机制来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包括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免疫细胞因子水平、调节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功能、调控昼夜节律相关的基因、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以及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等。
本文就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障碍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失眠障碍;酸枣仁汤;作用机制ProgressontheMechanismofInsomniaDisorderWANGYing,SUNQingqing,ZHANGYanan,LIHuimin,TANGMingyang,WANGDong,WANGZan(SleepCenter,DepartmentofNeurology,BethuneFirstHospital,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Abstract Insomniaisacommonsleepdisorder 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cceleratedpaceoflifeandincreasedcompeti tivepressure,theincidenceofsleepdisorders,mainlyinsomnia,isincreasingyearbyyearandhasbecomeaseriouspublichealthproblem ThegoodtherapeuticeffectofChinesemedicineasanalternativemethodfortreatinginsomniadisordersisnowgraduallyattractingtheattentionofclinicians Suanzaorendecoctionisacommonherbalformulathatcanexertitseffectsintreatinginsom niathroughvariousmechanisms,includingregulatingcentralneurotransmitterandimmunecytokinelevels,modulatinghypotha lamic pituitary adrenalaxis,regulatingcircadianrhythm relatedgenes,participatinginastrocyteregulation,andaffectingnutrientmetabolism Wereviewthemechanismsofsuanzaorendecoctionintreatinginsomniadisorders.Keywords Insomniadisorder;Sourjujubekernelsoup;Mechanismofaction中图分类号: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5.076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总睡眠时间延长[1]。
失眠针法的研究
02
表4 研究对象既往用药史 (催眠剂及相关药物)
研究对象 例 数 从未使用 偶尔使用 经常使用 必须依赖 阴阳五脏组 59 9 15 27 8 传统针刺组 57 14 10 23 10
“调阴阳五脏”针法包括两个方面:
01
其一是调节昼夜阴阳节律,
02
其二是调理五脏藏五神功能。
03
四、“调阴阳五脏”针法简介
调阴阳,即调节昼夜阴阳节律:
选用大椎、申脉与关元、照海穴,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不同,分别施于“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 针刺手法,以顺时调节昼夜阴阳节律
四、“调阴阳五脏”针法简介
01
02
表5 研究对象病程分布情况
研究对象 例 数 <1年- 5 年- 10年- 15年- 20年- 25年- 阴阳五脏组 59 9 20 16 7 4 3 传统针刺组 57 11 27 10 5 3 1
02
“调阴阳五脏”针法选穴依据
“调阴阳五脏”针法在调节昼夜阴阳睡眠 节律的同时,调整紊乱的五脏功能,使气血调和,五神各有所藏,从根本上治愈失眠。
01
02
03
04
05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结果
讨论
临床观察
C
B
A
病例来源
诊断标准
试验病例标准
一、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失眠质量分级标准
“调阴阳五脏”针法简介
调五脏,即调理五脏藏五神功能: 运用五脏俞配膈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六穴以调理紊乱的五脏功能,使气血调和,五神各有所藏。
五、“调阴阳五脏”针法选穴依据
“调阴阳五脏”针法的选穴是在对失眠发病机制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分析失眠指的就是入睡困難或者维持睡眠障碍,致使睡眠时间减少或者睡眠质量降低,造成个体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当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失眠发病率越来越高。
经调查表明,全世界约25%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已经成为了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1]。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针灸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值得推广普及。
现对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1失眠的病理机制睡眠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现象,和人体精神、躯体健康息息相关。
一旦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其抵御疾病与康复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非常容易得病[2]。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经常受到失眠困扰。
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躁、不安、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都会选择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失眠病理机制为神经衰弱、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疾病范畴[3]。
从病理生理特征方面分析,失眠是一种大脑轻度功能障碍,是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暂时失调导致。
从中医病理机制角度分析,失眠病理机制尚无统一说法,多数认为,失眠病理机制为心神不安、脏腑功能失调、难以入寐。
在《黄帝内经》中,不寐是由“卫气不得入阴”导致,由此可知,失眠病理机制为阳不入阴[4]。
2中医治疗失眠的进展中药辨证治疗根据失眠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应让患者保持神经松弛,减轻神经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各脏腑功能正常;促进消化与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5]。
然而,常规用药治疗只能发挥安眠、镇静的作用,易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长期服药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
在传统中药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等优势,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更加突出。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
中医对于失眠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
从脉象、舌苔以及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治疗失眠以调整情志为主,养心安神、理气宁神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百合、当归、天花粉等,经过调配适合个体的方剂使用,可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大并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西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压力过大、脑部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睡眠呼吸疾病等多种原因。
基于这些因素,一些西医学家提出了许多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安定类药物、催眠药、抗抑郁药等都被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成瘾性、反复治疗、严重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支持非药物治疗失眠,如认知行为治疗、光疗法、音乐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病率,并且避免了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了临床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更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包括:脑电图等生物电信号的监测、中药、针灸、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
其中,针灸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而认知行为治疗采用理性思维、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等方法进行。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但是,由于失眠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在多方面教育和治疗方案中加以注意。
失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方法
失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方法失眠是指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症状,可能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问题。
失眠的出现与神经生物学机制息息相关,并且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法来有效改善。
本文将探讨失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神经生物学机制1. 大脑皮层调控:大脑皮层对睡眠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失眠患者可能存在大脑皮层功能异常,表现为失眠症状。
神经成像研究发现,失眠患者的大脑皮层活跃性较高,导致其难以入睡或中途醒来。
2. 神经递质变化:神经递质在调节睡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失眠可能与神经递质不平衡有关。
例如,缺乏血清素可能导致难以入睡,而多巴胺水平过高可能导致易于醒来。
3.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引起失眠。
失眠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水平可能异常,影响睡眠质量。
4. 心理因素:情绪、压力和焦虑等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生物学机制而导致失眠。
二、治疗方法1.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之一。
改善睡眠习惯和环境对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睡前放松的活动,避免饮食和饮水过量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失眠症状可能是必要的。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非处方的睡眠辅助药物或处方的镇静药物。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存在依赖和耐受性问题,故不宜滥用。
3.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催眠疗法对于缓解失眠症状也具有一定效果。
这些疗法可以帮助失眠患者改变睡眠观念,调整消极情绪,增强对睡眠的控制力。
4.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按摩、针灸和音乐疗法等,可以通过促进身体放松和改善睡眠质量来减轻失眠症状。
5. 节律疗法:人们的生物钟对睡眠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日间活动,可以调整生物钟,改善入睡困难和早醒问题。
6. 草药治疗:某些中草药在失眠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失眠的形成机制研究
失眠的形成机制研究失眠是指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或难以入睡、易醒等睡眠问题的症状。
失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且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失眠的形成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神经生物学机制失眠与神经生物学相关的机制是其中一个研究重点。
已有研究表明,失眠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如血浆和脑内5-羟色胺浓度降低、γ-氨基丁酸功能不足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导致失眠的发生。
另外,失眠与大脑皮质激活程度的增加也有关系。
一些研究指出,失眠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大脑皮质处于更高的激活状态,其导致难以入睡和容易醒来。
这些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失眠形成的原因。
二、心理因素机制除了神经生物学机制,心理因素也在失眠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失眠往往与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紧密相关。
有研究发现,失眠患者对于睡眠有过高的期望,担心自己无法入睡,这种焦虑状态又进一步影响了入睡。
同时,抑郁和压力也可以导致失眠发生。
心理因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失眠和心理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环境因素机制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失眠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噪声、光照、温度等外界刺激的干扰可能导致失眠。
一些研究还指出,电子设备的使用、蓝光的辐射和睡眠环境的舒适度等因素,也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失眠形成机制时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的作用。
四、生活习惯和行为机制生活习惯和行为也对失眠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例如,长期过度使用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物质,或者晚上过度用餐和剧烈运动等不良习惯,都会对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床上长时间处于觉醒状态也会导致失眠。
因此,改善生活习惯和行为也是预防和治疗失眠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失眠的形成机制涉及到神经生物学、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失眠。
同时,这些研究也为进一步探索睡眠障碍和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其中酸枣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及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综述酸枣仁汤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酸枣仁汤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组方和疗效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酸枣仁汤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治疗失眠的科学内涵,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方案。
因此,本文将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酸枣仁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酸枣仁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五味药材精心配伍而成。
这些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酸枣仁是酸枣仁汤的主要成分,具有养心安神、益肝明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缓解因水湿内停引起的心神不安。
知母则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能够平衡人体内的阴阳,缓解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症状。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因血瘀气滞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其他药材的药效,使整个方剂的功效更加显著。
酸枣仁汤的组成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养心安神、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有效治疗失眠症状。
这些药材的配伍也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睡眠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机制研究进展摘要:产生睡眠的机制虽未有定论,但已有多种学说。
睡眠时脑电图表现可分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其机理不同。
在低位脑干存在着调节睡眠和觉醒的重要结构。
睡眠肽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硷可促进睡眠。
睡眠-觉醒周期是受生物钟控制的。
关键词:睡眠机制;神经睡眠睡眠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然而为什么会产生睡眠?自古以来不少学者进行过探索,尽管至今仍未有定论,但近几十年来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很快,其前景是可观的。
1 古代和近代睡眠生理学的研究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中就叙述了“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
则寤矣”。
它最早地应用朴素唯物辨证的阴阳学说阐明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
清·林佩琴《类证治载不寐论治》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进一步认识到人的睡眠和觉醒转化的机理是阴阳之间自然而有规律转化的结果。
公元前,古希腊对睡眠也有了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睡眠是为了冷却头脑中的蒸汽”,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当体液失去平衡,使脑不正常热、冷、潮湿或干燥时则引起失眠。
13世纪,海梦特(Helmont)认为引起睡眠的冲动来自胃。
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认为动物灵气较少有力时引起睡眠,反之则引起觉醒。
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已开始应用睡眠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睡眠生理,但存在一定的困难。
60年代以前,哈勒(Harler)、达尔文(Darwin)等提出了睡眠的充血学说。
70年代,杜哈姆(Durham)等又趋向睡眠的贫血学说。
其后,泊汀(Btrtin)等的实验结果否认了大脑血液循环对睡眠的影响,另有些学者提出了睡眠化学学说(如CO2、乳酸、疲劳毒素等),但都不能解释由觉醒迅速进入睡眠的机理。
华西德(Waschide)提出它不能解释连体孪生儿非同时睡眠的现象,因为这种连体孪生儿有共同的循环,但神经系统是各自分离的,他们的觉醒-睡眠周期是互不影响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摘要】失眠被称之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身心疾病或临床亚健康状态,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之为\"目不瞑\"\"不寐\",其主要病机最常见的为阴阳失调、脏腑失调、营卫失调、邪气致病等.西医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存在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方便实惠、经济安全等优点获得了临床医师的普遍青睐,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内服、针灸、推拿、火罐、电针、刺血、压耳穴等,并取得了诸多的疗效.现将有关中医治疗在失眠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现存问题和展望做综述如下.【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70-272)【关键词】中医疗法;失眠;症候;针灸;综述;研究进展【作者】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个体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严重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的一种不良主观感受[1]。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已经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或国家[2]。
一项关于18岁及以上人群发生失眠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11227例受试者中约有14.9%的人发生失眠,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失眠发生率逐渐增高[3]。
从心胆气虚论治失眠的研究
从心胆气虚论治失眠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的人口受到失眠问题的困扰,其中以老年人、孕妇、产妇、儿童和青少年等特殊人群为主。
失眠不仅会导致患者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还可能引发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
因此研究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胆气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守、胆怯不安、气虚乏力等症状。
心胆气虚型失眠是心胆气虚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病因病机与心胆气虚密切相关。
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心胆气虚这一根本病机进行调治,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然而目前关于心胆气虚型失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因此深入探讨心胆气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失眠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心胆气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明确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如生物反馈疗法、药物治疗等,探讨心胆气虚型失眠的综合治疗策略,以期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此外本研究还将对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评估,以验证所提出的诊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失眠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失眠是指在入睡、睡眠质量或持续时间方面存在持续性的困难,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成年人每晚至少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以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然而全球范围内约有30的人受到失眠的困扰,其中以中老年人和女性为主。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失眠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
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试验探究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睡眠质量差等症状,导致白天头昏、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严峻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虽然失眠的病因多种多样,但传统中医认为肝脏在失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情绪的发泄、气血的调畅、睡眠质量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干系。
本文将从文献与试验探究的角度,探讨肝脏在治疗失眠中的作用和疗效。
一、文献探究:肝脏与失眠的干系依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肝气不舒则易导致情绪不稳,产生焦虑、郁闷等情绪,最终影响睡眠。
许多文献都提到,肝失疏泄则容易引起失眠。
《黄帝内经》中提到:“肝主风,风盛则病起”。
肝主疏泄,也与人体的生理周期有关,失眠患者屡屡伴有作息规律紊乱的状况。
依据《难经》记载:“肝为将军”,若将军失职则部队混乱不堪,类比到人体,“肝失主事”则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机能。
二、试验探究:中药对失眠的治疗作用许多试验探究确认了中药治疗失眠的有效性。
其中,一些中药的作用机制与调整肝脏功能直接相关。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肝脏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调整肝脏功能,从而缓解失眠症状。
试验探究还发现,某些中药可以调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止平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试验探究也表明一些中药具有冷静、安定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改善失眠。
这些中药有时被称为“安神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肝脏功能、平衡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止,从而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
三、中医调理:安抚肝气,改善失眠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气功等方式调理肝脏功能,缓解失眠症状。
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探究发现,针灸可以调整肝脏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推拿和气功也可以通过刺激肝脏的穴位和练习身体气血运行,调理肝脏气机,从而改善失眠。
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对失眠的治疗也分外重要。
中医认为夜间养肝是分外有益的,晚上10点之后尽量保持室内安静,防止睡眠环境的干扰。
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者:余湘浩何华王晓雯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年第06期〔摘要〕失眠伴抑郁焦虑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困扰人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失眠、抑郁和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可塑性损伤、免疫细胞炎性因子激活及脑源性营养因子合成减少等是失眠伴抑郁焦虑发生的共性因素。
中医学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經郁热、阴血不足,与心、肾、脾三脏相关。
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具有养阴清热之功,临床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疗效显著。
从研究概况、药理机制、临床疗效等多方面综述近年来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为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同时也为现代临床研究与经典名方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百合地黄汤;失眠;抑郁;焦虑;药理;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4.06.029Research progress on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application of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insomnia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YU Xianghao1, HE Hua2*, WANG Xiaowen11.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 450003, China;2. Henan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seriously disturbs people's normal study and life. Insomnia,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n occur independently or coexist, and they are inseparable at the level of symptomatology and disease. Common factors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clude the changes in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dysfunction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neuroplasticity impairment,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immune cells, and decreasedsynthesis of brain-derived growth factor (BDNF).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core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heat stagnation in the liver meridian and yin-blood deficienc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hree viscera of the heart, kidney, and spleen. The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BHDHD) has the function of nourishing yin and clearing heat, showing remarkable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ing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HDHD in treating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verview,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 efficacy, which provides new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well as new ideas for modern clinical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Keywords〕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insomnia; depression; anxiety; pharmacology; mechanism of action失眠症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1],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长期的、无法控制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失眠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失眠症给老年人带来身心的巨大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
根据中医药理论,老年人失眠症通常是由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时,中医药注重调整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郁金、茯苓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神、调理脾胃的功效,对改善老年人失眠症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神门等。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神经,改善失眠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较好,并且安全性高,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例如,某项研究表明,应用中药复方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总有效率高达80%以上。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可能与调节脑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有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然而,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仍存在一些挑战,如疗效不稳定、个体差异较大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
轻者仅有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1]。
失眠虽不属于危急重症,但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1非药物治疗失眠常见的原因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精神情绪因素以及成瘾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针对诱因进行处理,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首选非药物治疗。
①睡眠教育:改掉睡前不良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或剧烈运动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②刺激控制:建立睡床与入睡及睡眠直接的联系。
只有晚上睡觉时才上床。
无论夜间睡眠时间多久都应固定时间起床;③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如并非绝对应睡眠8h、切忌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失眠等,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
此外培养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入睡习惯,帮助患者了解失眠生理等也十分重要[2]。
2中医特色治疗2.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失眠常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外邪侵袭或病后体虚等,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或阴虚不得纳阳,或阳盛不能入阴。
病位在心,主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
2.1.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临床观察,方药: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6g,生地黄10g,柴胡6g,生甘草6g。
总有效率可达90.48%[3]。
2.1.2痰热内扰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方药:黄连9g、胆南星15g、法半夏15g、竹茹20g、枳实12g、陈皮12g、甘草6g、茯苓20g、酸枣仁30g、五味子6g、珍珠母30g(先煎)、百合30g。
总有效率为92.5%[4]。
2.1.3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方药: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各15g,酸枣仁12g,木香、远志、炙甘草各6g,龙眼肉、当归、柏子仁各10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