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素研究进展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茶中酯化型儿茶素的提取及应用

茶中酯化型儿茶素的提取及应用

一.摘要茶是相当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茶对人体的保健有正面的效应。

这些效应与茶中的茶多酚有关,其中最主要的物质为儿茶素类物质的单体及其衍生物,其中又以酯化型儿茶素的比例最多。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介绍以烷基乙醇分配萃取,聚酰胺及木屑吸附试验,希望能以简单且较安全的程序制备含低咖啡因的酯化型儿茶素精致物。

在分配萃取试验中,先将茶粉以少量的水在低湿下润湿,再以烷基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进行数次分配萃取,然后以高效液相层析仪检查有机溶剂的主要成分。

其次,再以聚酰胺粉末及木屑进行吸附,然后用水将为吸附的成分洗掉,接着以不同比例的乙醇冲提酯化型儿茶素。

由HPLC分析结果显示,乙酸乙酯的精致效果较好;聚酰胺的吸附效果较好。

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是检测儿茶素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DPPH 的清除能力,与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TEAC)。

结果显示TEAC 法由于灵敏度比较高反应快,不仅可以应用于批次分析,更有可能设计成管柱后直接进行抗氧化检测。

关键字:茶叶,酯化型儿茶素,烷基乙酯萃取,聚酰胺吸附,木屑吸附,HPLC,抗氧化能力检测。

AbstractTe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rinks.tea is helpful to our humanbeings.mostly,esterified catechins is usually used .The first part of this research is a trial to get a refined tea preparation of high esterified catechins simple and sfer processes .the procedures used including organic solvent(ethylacetate ,EA and butyl acetate ,BA)partition and polyamide or wood-dusts adsorptions .firstly ,tea powder was wetted with small amount of water ,then partitioned with the organic solvent (EA or BA )for several times .and then the composition in organic solvent examined by HPLC .secondly ,tea infusion after hot water treatment was adsorbed either treated wood-dusts or home-made polyamide power .After washing out unbound components (mainly caffeine and free or oxidized catechins),esterified catechins were then desorbed with the aqueous alcohol solu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methan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A was better than BA .on the other hand , home-made polyamide power was better than treated wood-dust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is to optimizing two convenient in vitro antioxidant assay procedures (DPPH scavenging and TEAC activity).the 96-well micro-plate with ELISA reader was used for rapidly evaluating th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the components in extract of natural product after HPLC .the results showed TEAC assay can be applied not only for batch analysis ,but may also be designed as a direct post-column assay procedure. Keywords :tea esterified catechins ,alkyl acetate partition ,polyamide ,adsorption ,wood-dust adsoption ,DPPH scavenging ,TEAC assay ,HPLC.目录1.绪论2.儿茶素的简介2.1儿茶素的分类2.2儿茶素的化学结构3.儿茶素的保健功能与机能型4.儿茶素的制备4.1儿茶素萃取液的制备4.2 HPLC萃取液的制备4.3儿茶素的抽取4.4儿茶素的纯化5.儿茶素抗氧化能力的检测5.1儿茶素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检测5.2儿茶素的总抗氧化能力的检测6.儿茶素的来源与应用7.致谢词8.文献二,正文1.绪论儿茶素(catechins)1902年被发现于茶叶中,结构1925年被提出,1955至1960年之间其立体化学性质的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从1970年左右,许多学着开始进行儿茶素生理功效的研究,至今对其在人体的吸收及功效,已经有清楚的了解.关于儿茶素,早期是以茶单宁称之,后来发现儿茶素并无单宁的化学性质,真正的单宁可与蛋白质形成不可逆结合,但儿茶素类物质并无此性质。

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研究_张帅

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研究_张帅
度(D), 设计 L9(34)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见表 1 。
表 1
提取温度
实验号
A ∥℃
1 80
2
80
3
80
4
70
5
70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0
7
60
8
60
9
60
K1 51.00
K2
50.21
K3
57.28
R
7.07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浸提时间 料液比
B ∥min 35
30 40 35 30 40 35 30 40 56.86 48.11 53.52
定 , 计算 。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正交实验 , 采用香草醛 -盐酸法测定纯化后儿茶素
的含量和得率 , 得最佳条件为 :浸提 2 次 , 80 %乙醇为溶剂 ,
提取温度为 60 ℃, 提取时间为 35 min , 料液比为 1∶13 。 该研究方法简单 , 所用主要药品乙醇为常规试剂 , 成本
较低 ,且对环境无污染 , 儿茶素产品的得率也较高 , 因此该工
图 1 不同浓度儿茶素的吸光度
0 .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7 ml 于 5 ml 的容量瓶中 , 同
“2 .2 .2”操作 ,测定值经回归处理 , 得回归方程 A =0 .017 5X
+0 .044 7 , R 2 =0 .999 7 。 2 .2 .4 样品测定 。取样品液 0 .05 ml , 按标准曲线法显色测
(上接第 9613 页)
[ 12] MALCOLM A O′NEIL, STEFAN EBERHARD, ALBERSHEIM PETER.Requirement of borate cross-linking of cell wall rhamnogalacturonan Ⅱ for Arabidopsis growth[ J] .Science , 2001, 294:846-849 .

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

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尹志萍 张古英 王建军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省儿童医院药剂科 儿茶,又名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

儿茶在我国应用广泛,早在明朝,《本草述》便对其有详细记载;现代临床应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外用治疗溃疡、湿疹等症。

儿茶素为儿茶的主要有效成分,近年来已有的研究表明,儿茶素类物质有抗癌、抗心律失常、调血脂、抗病毒等活性,可能在防治慢性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3],因此日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

1 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现代化学研究已从儿茶中分得儿茶鞣酸、儿茶素、表儿茶素等。

儿茶素类化合物虽存在广泛,但含量却分布不均,而且随着品种、产地及药用部位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如豆科儿茶和茜草科儿茶钩藤相比较,前者心材中儿茶鞣酸的含量最高可达50%,而在后者的叶和根茎中儿茶鞣酸最高只有24%;前者不同产地的6个样品中儿茶素的均量为16.05%,表儿茶素的均量为10.80%;而后者另6个样品中儿茶素的均量可达25.03%,表儿茶素的均量却仅为2.47%。

于健东等[4]分别取自洪县曼京堡(加工现场)、思茅药材公司(当地收购)、云南药材公司(进口)的儿茶样品对其进行分析。

按照《中国药典》1990年版测定,鞣质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78.5%,77%,71.5%,水分分别为15%、14.8%、14.5%,杂质含量分别为3.2%,2.8%,5.1%,为进一步探讨儿茶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又对其宏量、微量、稀土、放射性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在宏量、微量元素分析中K 、Na 、Ca 、Zn 、Cu 、Fe 等元素的含量进口药品高于国产药品,其余元素进口药品低于国产药品。

在稀土、放射性元素分析中,各种元素进口药品均低于国产。

《中国药典》2000年版之前,药材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项均为测定儿茶中总鞣质的含量,操作繁琐,不能很好地控制药材质量。

茶儿茶素研究进展

茶儿茶素研究进展
A b t ac : i p rr ve d t epr g e s si h e ae hi y t e i t wa ,fe t f n io m e to ae hi s r t Th spa e e iwe h o r s e n t e tac t c nss n h sspah y efc v r n n n c t c n oe m ea ls o e r e ,p a lc k n tc fta c tc i s i lgc lc mpee c fta c t c n n e a ai n o tboim fta te h m a o i ei so a e h n ,b oo ia o e t n e o e ae hi sa d pr p r t f o ta c tc i s e ae h n . K e o d T aCae h ns, o y t e i a h y, y w r s: e t e i Bis n h ssp t wa Pha ma o i ei s Bi lg c l o p tn e r c k n t , o o ia m ee c c c
素 和儿 茶 素没 食 子 酸 酯 的生 物 合 成 途 径 还 不 是 很
收稿 日期 :0 l l 2 2 1 —O 一 4
作者简 介: 熊立瑰( 9 5 ) 男, 南株洲人 , 18 一 , 湖 在读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茶叶 生化方 面的研究。
2 8
茶 叶 通 讯
第3 8卷
植 物 细胞 培养 是 研 究 植 物 次 生代 谢 产 物 形 成 的 良好 途径 。茶 树愈 伤组 织 能够保 持一 定 的次 生代
谢 产物 的合成 能力 。茶树 组织 培养 次生 代谢产 物形 成 的研 究 最早 见 于 英 国 F r s 1 or t9 e ] 道 , 研 究 表 的报 其

儿茶素氧化物的结构、形成机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儿茶素氧化物的结构、形成机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多酚类 物质化学结构不稳定,易氧化形成多酚聚合物,本文 对儿茶素氧化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机理和生物活性等 进行综述,为茶多酚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960075,21602196);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7FG001(-046), 2017FD084)。
根据儿茶素类化合物的
立 体 空 间 结 构 存 在 一 定 的 不 稳 定 性。 在 自 由 基 或强氧化剂的作用下,儿茶素的 A/B 环容易裂环。 Hiorse 等 [12] 以自由基作为引发剂,氧化儿茶素后发现 其 B 环上的键发生断裂,形成化合物 P-1,而化合物 P-1 进一步与另一分子儿茶素 B/C 环 C5ʹ-OH 发生脱水 反应生成化合物 P-2。Zhu 等 [13] 以 H2O2 对表没食子儿 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进行氧化,发现表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 A 环的 C6-C7 键发生了氧 化断裂,生成了一种新的双羧酸型化合物及脱没食子 酸酯的双羧酸型化合物。 2.4 高聚合反应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Industry Review 行业综述
1 儿茶素氧化物的化学结构
3 儿茶素氧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茶黄素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 形成的氧化物,目前共分离得到 25 种 [4-5],其中 4 种 含量最高:茶黄素(Theaflavin,TF)、茶黄素 -3- 单没 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3-G)、茶黄素 -3ʹ- 单 没食子酸酯(Theafalvin-3ʹ-gallate,TF-3ʹ-G)和茶黄素双 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ʹ-digallate,TFDG)。

(-)-表儿茶素药理活性及其机制进展研究

(-)-表儿茶素药理活性及其机制进展研究

2018年第09期织保障,这也是“中茶拍”成立多年未能成效的根本原因。

5工业化、标准化与产业整合开拓国内外消费新市场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位居全球第一,但在茶叶消费上,人均消费数量并不高,2011年人均消费量世界排名19位;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我国茶叶消费数量也有较大的增长,据统计,2016年城乡居民年消费茶叶1.3公斤,茶叶消费群体已达4.78亿人。

5.1大众化明星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改造近几年,以绿茶为主的国内市场,随着新生代人口更迭,茶业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茶按工艺分发酵和不发酵,不发酵的茶叶主要是绿茶,采取茶树新芽,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因未经发酵,保留了茶叶原汁,清香淡涩后有余甘,口感清淡较单一;发酵茶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又有白、黄、青、红、黑五种,其中红茶和黑茶为全发酵茶,茶叶发酵后,香气馥郁,口感醇厚富层次感,并耐储存,由于发酵茶根据工艺、发酵度、储存时间不同,且采摘生长更长的芽叶,口感可更丰富,更适合大众消费,在采摘、制作、储存方面也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因此,欧美国家消费主流一直是红茶,茶叶出口大国除了中国之外均以红茶为主。

浙江作为传统绿茶大省,茶叶品类较为单一,在国内外绿茶需求趋于下降的形势下,在茶产业上不宜固守传统,应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开发、提炼符合大众口味的发酵茶优质产品,举全省之力,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与茶叶电商结合,以明星产品快速打开市场,再体系化逐步占领细分市场。

目前如西湖工夫红茶,已经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手工揉捻结合,在历史茶“九曲红梅”原有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保留了九曲红梅的梅香与优美外形,又规避了九曲红梅的些微酸涩,但在后期推广上尚待发力。

5.2茶叶生产的工业化与自动化改造在我国,喝茶养生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现代人紧张快速生活节奏很难适应传统的泡茶方式,众多工薪阶层因“没时间喝茶”“泡茶太麻烦”未能进入茶叶消费市场,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工业化、标准化的新型茶产品是传统茶叶走向现代生活的关键。

茶叶儿茶素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茶叶儿茶素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儿 茶 素稳 定性 的影 响 ,阐述 了利 用 B一环糊 精 包埋 、制成 儿 茶 素微胶 囊 、添加 抗 坏血 酸 等提 高 儿茶 素稳 定性 的 方法 ,旨在 为
荼 ,"t-Sb茶 索的综 合利 用提供 依 据 。
——一
关键 词 :茶叶 儿荼 素 :稳 定性 :影 响 因素 :方 法
茶 叶是 世 界上 消 费量 仅 次于 水 的第 二 大饮 料it1,其抗 氧 化 、抗病 菌 、抗脂 质过 氧化 及预 防癌 症等 保健 和 药理功 效 已被广 为证 实口_四,而 茶 叶发挥 健 康功 效 的首 要 成分 便是 儿茶 素 。儿 茶素 的保 健 和药 理 功 能 可 以总结 为“三抗 (抗 癌 、抗 衰 、抗 氧化 )”、“三 降 (降 血糖 、降血 脂 、 降 血压 )”、“三 消 (消毒 、消 炎 、消 臭)”及 防 治神 经 损伤 性疾 病 等 十大 功 效f7】。
从而 改变 其原 有 的生理 活性 ,因此 如何 保 持其质 量稳 定性 是非 常 关 键 的技术 。本 文通 过对 影响 儿茶索 稳 定性 的 因素进行 综述 ,阐述 了提 高 儿茶素 稳定 性 的方法 ,为 儿茶素 的综 合利 用提供 依据 。
1 茶 叶儿 茶素 的主 要特 性
1.1 儿茶 素 的结构 武 儿 茶素又 称 茶单 宁 √L茶 酚 ,属 黄 烷 一3一醇类 化 合物 。茶叶 中的
OH
EI应嘲 擘l秘j啦 (EC6)
oli
OH
茶 叶中 四种 主要 儿茶 素 的化 学 结构 式
1.2 儿 茶 素 的主要 理化 特性 儿 茶 素亲 水性较 强 ,易溶 于热 水 、甲醇 、含 水 乙醇 、乙酸 乙酯等 溶 剂 ,但 在苯 、氯仿 、石 油醚 等溶 剂 中则很难 溶 解 。由于 儿茶 素含 有 多个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喝茶作为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

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红茶,其销量最大。

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两类重要氧化产物,且与红茶的品质密切相关。

本文以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为指标,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优化浸提条件的基础上,对其在红茶加工及体外酶促氧化试验中的变化情况做了系统研究。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茶叶中TSs(TSA、TSB、TSC)和TFs(TF、TF-3-G、TF-3’-G和TFDG)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采用日本cosmosil5C18-AR-Ⅱ柱(4.6mm×250mm),两个流动相分别为50mmol/L磷酸和100%乙腈,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80nm,外标法定量。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性、稳定性,此方法可用于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的同时测定。

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液料比、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作为因子,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TSs浸提条件。

结果表明: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对TSs浸出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料液比对其影响差异显著,主因子效应为浸提试剂浓度>浸提温度>液料比。

最佳浸提条件为48%甲醇,70℃,29.41:1mL/g,10min。

在此条件下,TSs浸出量为11.63mg/g,与模型预测值11.70mg/g接近。

3.通过比较不同固样方式和保存方式对TSs含量的影响,确定冷冻干燥和液氮保存为最佳的固样方式和保存方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酵温度和干燥温度对儿茶素氧化形成TFs和TSs 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23℃发酵温度有利于TFs的合成,而31℃有利于TSs的合成;在110℃干燥温度下TFs含量最大,110℃和140℃干燥温度下TSs含量最大;与发酵末期比较,TSs含量在110℃、140℃和170℃干燥温度下均增加,而在50℃和80℃条件下基本不变。

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_夏涛

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_夏涛

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夏涛1,高丽萍2,韦朝领1,刘亚军1,王云生2,高可君1,张宪林1,杨冬青1,孙美莲1,王正荣2,张立明2(1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摘要:作为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不仅是茶叶的重要风味成分,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效。

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组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定位和相关酶学性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Advance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Catechins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XIA Tao1, GAO Li-ping2, WEI Chao-ling1,LIU Ya-jun1, WANG Yun-sheng2, GAO Ke-jun1, ZHANG Xian-lin1,YANG Dong-qing1,SUN Mei-lian1,WANGZheng-rong2,ZHANG Li-ming2(1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2School of Biology Science, Anhui AgriculturalUniversity, Hefei 230036)Abstract: As the major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catechins are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ea flavor, but also possess a lot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antioxidant activity, antimutagenic and anticarcinogenic potential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ti-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es in the biosynthesis pathway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ea catechins, and may provide additional insights into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and engineering the catechins biosynthesis in tea plant.Keywords: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atechins;biosynthesis pathway; regulation520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中的儿茶素属于类黄酮物质(flavonids)中的黄烷-3-醇(flavonols)类物质,其合成途径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矮牵牛等的花青素(anthocyanins)、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具有同源性。

儿茶素研究综述

儿茶素研究综述

儿茶素药理作用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茶叶中的一种植物化学物——儿茶素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进行较为综合详细的描述。

陈述了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清除体内自由基、抗癌、抗炎、抑菌、抗突变、抗衰老及改善肝功能等生物活性。

最近人们也意识到了儿茶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巨大作用,带动着中国古老的茶饮料也风靡起来,而儿茶素的研究也有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将对以上内容进行一个综述,总结发现茶儿茶素是一类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物。

关键词:儿茶素、抗氧化、茶多酚、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喝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而茶叶的药理作用也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中国人所发现研究并利用了。

早在明朝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

茶由古代的药到后来的饮料,现在又回归到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为茶多酚。

茶多酚又叫茶单宁, 茶鞣质, 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最精华、对人体最有益的成分,约占茶叶干物质总质量的25%, 茶多酚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四类物质组成, 而儿茶素类的含量占茶多酚的60%~80%左右,占绿茶干物质的12%~24%,可以说儿茶素是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儿茶素中的主要成分有由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其中EGCG、ECG为酯型儿茶素,EGC、GC、EC 和C 为非酯型儿茶素。

在药理作用上,儿茶素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抗肿瘤、抗基因突变、抗菌消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目前儿茶素已经开拓到了化妆品、医药、精细化学品、保健品等各个领域。

尤其是作为主要存在于茶叶中的EGCG, 现已被列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在中美等国被研究。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研究进展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研究进展

中草蒋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2期2006年2月・303・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对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还不很深入,从而出现了松果菊相关药品质量混乱的现象。

伴随着对松果菊属药用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松果菊属药用种的更多功效正在被确认,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出更多标准化的松果菊相关药物。

特别是毛状根和转基因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工业化生产松果菊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提供了广阔前景。

References:[1]ZhangYT,WangH,LiuWz,eta1.AppliedfundamentalresearchofEchinaceaspeciesFJ].JBe泳ngUniv:MedSci(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1):90—93.[2]wuL,BaeJ,KrausG,eta1.DiacetylenicisobutylamidesofEchinacea:synthesisandnaturaldistributionFJ].Phyto-chemistry,2004,65(17):2477-2484.[3]HostettmannK.Historyofaplant:theexampleofEchinaceaForschKomplementarmed[J].KlassNaturheilkd,2003,10(Suppl):9—12.[4]XiaoPG.Internationalpopularimmunemodulator--Echi-naceapurpureaanditspreparations[J].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1996,27(1):46—48.[5]BarrettB.MedicinalpropertiesofEchinacea:acriticalreview[J].Phytomedicine,2003,10(1):66—86.[63SloleyBD,UrichukLJ,TywinC,eta1.ComparisonofchemicalcomponentsandantioxidantscapacityofdifferentEchinaceaspeciesJI.JPharm尸harmacol,2001,53(6):849—857.[7]DiCarloG。

儿茶素提取_分离纯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_王丽

儿茶素提取_分离纯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_王丽

儿茶素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梁名志,罗正飞,王立波王 丽(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云南勐海666201)摘要:儿茶素是茶叶中重要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食品、医药、精细化学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深入研究儿茶素的组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药理功能均需大量高纯度的儿茶素单体。

目前有关如何利用低档茶和茶叶加工的碎料来制备儿茶素及其单体的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综述了儿茶素提取、分离纯化及其分析技术,以期为茶叶深加工及儿茶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学;儿茶素;提取分离;分析鉴定Research Progress of Extraction,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Identification of Tea CatechinsW ANG Li, LIANG Mingzhi, LUO Zhengfei, W ANG Libo (Tea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hai 666201,Yunnan,China)Abstract: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ea catechins of tea extracts have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tioxidative, antitumor and antimutagenic activities. Tea catechins, an important natural functional composition with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possesses particular healthy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for people. Tea catechins in food, medicine, fine chemicals, and other fields have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of large number of high-purity tea Catechins to depth study the tea catechins’ components, chemical structur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features. At present the technology about how to use low-end processing of tea and their single particle to prepare tea catechins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Moreover, the extraction,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ea catechins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pectrum detection of the tea quality.In this article, methods for extraction,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ea catechins were reviewe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technology and process methods were evaluated on extraction,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ea catechins for assisting in its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ea catechins are prospected.Keywords: tea science, tea catechins, extraction, isolation, purification, identification近年来饮茶者日增,其部分原因在于茶具有诸多药理作用。

儿茶素分子修饰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儿茶素分子修饰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有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儿茶素分子修饰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号:1020000443姓名:刘金鹏指导教师:周涛、韩晓祥、黄建颖成绩:日期:有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儿茶素分子修饰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本文对黄酮类化合物儿茶素的分子修饰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儿茶素分子修饰的方法(酶修饰法和化学合成法)和修饰后的生物活性,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儿茶素;脂溶性;水溶性;分子修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指以2-苯基苯并吡喃酮为母核(图1),即以C6C3C6为骨架结构的一大类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这类物质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特别是在高等植物的花、叶、根中较多,是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大类重要天然活性成分。

根据C环结构的不同,可分为黄酮、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黄烷醇、黄烷酮、花色素、查尔酮以及它们一系列的衍生物。

茶叶中儿茶素为黄烷醇化合物,在茶叶中的含量为干重的12%-24%,是茶叶中多酚类的主体成分[1]。

研究表明,儿茶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天然抗氧化剂[2],具有抗变态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3]、抗过敏以及抗辐射等多种生物功能[4],可以调节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5],同时儿茶素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比较多,结果表明儿茶素治疗肝癌效果明显[6,7],这可能是儿茶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也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DNA合成有关。

治疗效果与儿茶素的浓度关系说法不一,有研究认为其与儿茶素浓度成正比,也有研究显示与浓度无关[6]。

在治疗胃癌方面也有类似的研究,EGCG有明显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的作用[8],并且其诱导效果与EGCG的浓度成正比。

因此,如何提高食品和药品中儿茶素的浓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浓度又与儿茶素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儿茶素的分子结构见图1,该分子既具有疏水性的苯环,又具有亲水性的酚羟基,所以该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9],但其在水相和油相中溶解度都不高。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
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cy200504015.aspx 授权使用:中国农业大学(zgnydx),授权号:8db3576c-e8d1-467c-8c84-9e4d00e35e8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5日
1-EGCG 2-EGC 3-CG 4-ECG 5-EC 6-±C 7-儿茶素
图1 聚酰胺薄层分离儿茶素图谱
3.讨论 对复杂的多成分混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逆流色谱、气相色谱、纸色 谱、薄层色谱法等,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法均有简便、快速、微 量的特点,能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分离测定,在各个领域中 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纸色谱固定相单一,薄层色谱法则可 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物质作为固定相,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是 最常用的方法。 聚酰胺是由酰胺聚合而成的一类高分子物质,商品名为 锦纶、尼龙,既亲水又亲脂,性能好。聚酰胺薄层法目前成为 分离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用途广泛的层析方法,对黄酮类、酚 类、醌类等物质的分离,远比其他方法优越。茶叶中的儿茶素 类物质属酚性物质,选用聚酰胺作为吸附剂很合适。 茶叶中儿茶素单体主要有EGCG、EC、EGC、ECG、CG、± c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虽能准确地分离并测定各单体的含 量,但每次只能测一个样品,如需检测的样品多,则较费时 间,检测费用也高。采用乙醇:丙酮:冰醋酸(5:5:3)作为层析 展开剂在聚酰胺薄膜板上进行层析分离,除立体异构体 ECG及CG的Rf值差异小外,其他的都差异明显,均能清晰 显示各斑点,且斑点边缘光滑,分离效果较为理想,检测省时 省力,是一种较好的分离鉴定儿茶素的方法。但由于用此薄 层色谱法很难将立体异构体完全分开,因此,不能用此方法 来定量分析儿茶素。 用1%三氯化铁与2%铁氰化钾的等体积混合物作为显 色剂,效果较好,但由于此显色剂本身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 间后会变成蓝色,因此,如果喷雾显色后时间过长,背景均会 变成蓝色,从而使斑点不清晰。若喷雾后立即用稀酸冲冼薄 膜则可获得清晰并能长时间保存的层析图谱,是一种较为理 想的儿茶素定性分析方法。

质谱技术研究儿茶素及儿茶素-锗多聚体特性

质谱技术研究儿茶素及儿茶素-锗多聚体特性
767.7
樯酸Gdlic Acid(GA) (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一).Epi鲥locⅡt∞IIin斟ume(EGcG)
表三羟基黄烷0一醇(一)一Epi出lechin(Ez)
(一)表桔儿茶素(一)·E一列locmecMn(EGc) 表三羟基黄烷0一醇没食子酸酯(一)-Epi出deehin ga陆e(EzG)
第34卷 2006年1月
分析化学(n£NxI HuAxuE) 研究报告 Chinese Joum丑l of Analytical Chemis时
第1期
52~56
质谱技术研究儿茶素及儿茶素-锗多聚体特性
黄河宁11 2 胡晓慧1 黄河清“ 颜 利1 陈东仕1 欧阳高亮1 卓惠钦1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 2(三明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三明365004)
实验表明,采用纯度为95%EGcc和Ge4+进行络合反应,并结合红外光谱证实了EGcG-Ge的形成 (见图4)。图3是采用MALⅨ—ToF履谱技术测定EccG. 一 Ge化合物的质谱图,显示出比图2更多且更为复杂的质谱 苫 峰。这一现象说明了,在有机化学合成EGcG—Ce化合物的 { 过程中,EGcG不仅能直接络合锗离子,形成EGcc—Ge络 { 合物,而且能与它的分解产物形成多聚体或多聚体一Ge等 兰 有机锗化合物。参考前人的实验结果。“…,列举出图3中 较为典型的EGcG-ce和它多聚体实验结果(见表3)。表3 说明:(1)EGcG不仅能直接络合锗,形成EGcG—Ge(Ⅳ)化 图3 MA。01·To”质谱法测定儿茶索.Ge(Ⅳ)
}Ⅲz
图2 MALDI—ToF质谱法测定儿茶素多聚 体的质谱圈 Fig.2 Mass 8pectrq妒m“the catecllin pol一

茶儿茶素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茶儿茶素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茶儿茶素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姓名:刘志薇学院:园艺学院专业:茶学班级:2013级研究生学号:2013104095指导教师:陈暄职称:副教授2013年1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茶儿茶素制备工艺研究进展摘要:儿茶素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茶叶质量分数的16%-24%,在油脂、食品、医药、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近年来儿茶素的制备工艺及其生产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儿茶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分析检测等方面,以期为今后儿茶素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茶素;提取;分离纯化;分析检测Research Advanc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ea Catechins Abstract: Catechins are major component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accounting for 16%-24% of the mass fraction, an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oil, food, medicine, light industry, cosmetics, healthcare and other field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dvanc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catechin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catechin extraction, separation,purification and analysis,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catechins.Key Words:Catechins;extraction;purification;analysis1、前言茶可以用来解渴,更重要的是其基本组成包括茶多酚(主要包括儿茶素类、花色素类、羧酸及羧酚酸类)、咖啡因、矿物质、维生素和其它机能成分,具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脂溶性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制备研究进展

脂溶性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制备研究进展

脂溶性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制备研究进展
朱晋萱;金青哲;张士康;朱跃进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加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儿茶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多酚类抗氧化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分子修饰法制备脂溶性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进展。

化学法主要利用酰氯在化学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制备脂溶性儿茶素.但是酰化反应发生的位点有所不同.总的来说酰基供体碳链长度一般大于等于8;酶法主要利用脂肪酶使脂肪酸或脂肪酸酯通过直接酯化或酯交换反应制备脂溶性儿茶素.在儿茶素及其化合物上键合烷基.由此提高了儿茶素类化合物在油脂体系中的溶解度,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朱晋萱;金青哲;张士康;朱跃进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
【相关文献】
1.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研究进展 [J], 陈思元;张文宏;王菲菲
2.儿茶素类化合物巯乙胺基取代物的制备 [J], 李姝靓;孙磊;乔善义;常新全;杨桂秋
3.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茶叶鲜叶中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J], 龚智宏;陈思;高江涛;李梅红;汪厦霞;林军;俞晓敏
4.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J], 凌甜;刘仲华
5.脂溶性抗氧化剂酚酸酯的制备与活性研究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表明,儿茶素有明显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作用。松崎妙子等研究四种儿茶素对猪油的抗氧 化力,表明按等克分子浓度的抗氧化活性秩序 是:L一EGCG>L一EGC>L一ECG>L一EC;按等重 量的抗氧化活性秩序是:L一EGC>L一EC>L一 ECG>L一EGCG。 ESR、 BCL(生化发光 )及SPM(分光光度 )法的实 验结果表明儿茶素对超氧离子的清除率高达90% 以上, 远远高于VE和VC。
抗衰老作用
小白鼠的实验结果表明 :儿茶素能减少肝脏及血浆中脂 质过氧化物 (LPO)的含量, 延缓脂褐质的形成, 抑制氧 化酶 (GSH-Px,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保护抗氧化酶 (SOD, 超氧歧化酶 )的活性, 从而起到防衰作用 。 皮肤老年斑的形成是人老化的特征, 对100例黄褐斑受试 者的临床实验结果 : 受试组连续食用茶儿茶素制剂30d, 黄褐斑颜色积分下降及黄褐斑面积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 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总有效率56%, 与对照 组 (1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并且未观察到新的黄褐斑产 生。 可见,儿茶素具有抑制或祛黄褐斑作用, 从而起到 延缓皮肤的老化作用。
降脂降压作用
儿茶素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酸酯(TG)、 血浆 中的总胆固醇水平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并可提高HDLC(高密度脂蛋—胆固醇。儿 茶素可通过调节人体脂肪代谢,预防因高脂肪膳食 而导致的肥胖症,并可减少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相关 疾病的发生。 儿茶素类(特别是 ECG、 EGCG)对血管紧张肽 I(ANG I)转化酶(ACE,血管紧张肽 II酶)活性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了有强升压作用的血管紧张 肽Ⅱ(ANGII)的形成,达到降低血压之功效。 除此之外,儿茶素还有抗突变,抑菌消炎,除臭, 降血糖,防止神经损伤性疾病等作用。
儿茶素的裂环反应
由于儿茶素的空间立体构型导致儿茶素在自由基和强氧化剂的作用下, 其A环和B环可发生裂环反应。 Hirose以自由基引发,在荧光照射下,氧化C,发现其B环上键发生了 断裂,形成化合物P一1,P一1可与另一分子B环上的C5’发生脱水反 应而生成化合物P一2
valcic用自由基引发氧化EGCG,发现B环 上的C4’ ,C5’键发生了氧化断裂而形成双 羧酸,此双羧酸可进一步发生脱水反应而 形成新的七元环的物质。
柱色谱分离法
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分离方法,此法一般用硅胶、 氧化铝、活性炭、聚酞胺、离子交换吸附树脂及大孔吸附 树脂等固态物质作吸附剂,用适当溶剂淋洗分离混合物。
茶叶一热水浸提一过滤一滤液一高分子吸附剂吸附一乙 醇洗脱一洗脱液一真空浓缩干燥一成品 优点:工艺简单,能耗少;提取方法无污染;树脂再生容易, 可反复利用,提取效率高。 目前该方法已被人们所认同,可进一步完善为工业化提取 的方法。
儿茶素高聚合反应
儿茶素除了易氧化生成茶黄素类,双黄烷醇类外,还存在 大量的以儿茶素为主体前导物的其他复杂生化反应,其中 最为重要的即是茶红素的形成。 在制茶发酵中,除了儿茶素易氧化生成茶黄素类,双黄烷 醇类外,还存在大量的以儿茶素为主体前导物的其他复杂 生化反应,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茶红素的形成。研究表明 茶红素是一类分子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它既包括有儿 茶素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的产物,也有儿茶素氧化产 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等发生非酶促反应的 产物,是一类复杂不均一的红褐色酚型化合物。 众多研究表明,红茶汤中的多种茶红素与其儿茶素前体有 关,黄烷醇可以不同中间单体,通过母核上的C4、C6、 C8位以及C2’、C8’、C6’位与原花色素聚合物键合形成茶 红素,L一EC一醌还可偶联氧化茶黄素形成茶红素。
谢谢!
请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见
儿茶素的提取工艺
儿茶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提取茶叶中 的这些重要活性化学物质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工业化提取儿茶素的主要来源是 茶叶,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 法和柱色谱分离法。
有机溶剂萃取法
是最传统的制备儿茶素方法,也是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主 要是根据儿茶素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酸乙酯等而不溶于三氯甲烷等溶 剂的性质而将儿茶素提取或分离。一采用水、含水酒精或甲醇提取, 用三氛甲烷或二氯甲烷去除咖啡因和色素,再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 茶叶一用水或乙醇浸提一真空浓缩一氯仿萃取一水相(含儿茶素)一乙 酸乙酯萃取一回收乙酸乙醋、干燥一成品 优点:该法工艺较为成熟,利于工业生产操作的自动化 提取率较高,一次制备儿茶素的纯度至少能达到70%一80% 缺点:使用多种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用量大; 工序多,工艺繁琐复杂,萃取工序一般需经3级错流; 需多次蒸馏,加热时间长,茶多酚易氧化失去活性,有效成分含量少, 提取率低,提取周期长; 使用氯仿等有毒溶剂,使产品有机溶剂残留,而且操作不够安全;
抗癌作用
儿茶素可以提高对抑制癌细胞增生起主要作用的谷肮甘肤s一转移酶 的活性,抑制对癌细胞生长促进作用的鸟氨酸脱经酶的活性,抑制生 物质亚硝化反应,有效捕捉己被激活的最终致癌因子BPDE的直接致 癌因子MNNG,提高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LC一2生理活性,从而 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儿茶素对各种癌细胞的抑制是广谱性的,对表皮 细胞肿瘤、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肺癌、小肠癌、乳腺癌等癌症具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抗癌的机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生物化学抗癌机理 抗氧化活性和调控致癌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 2.分子生物学抗癌机理 分子生物学抗癌机理包括通过对 Bcl-2基因族的调控、 对其他转录因 子的调节和对信号传递的阻滞使达到癌细胞生长周期的停滞和促进癌 细胞的凋亡。
儿茶素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酸化聚合反应,C4 位形成正碳离子,可与儿茶素C6或C8位活泼氢发 生脱水缩合反应,而生成儿茶素二聚物。这些聚 合物还可发生次级环化反应,而形成一新的六元 杂环,即C2上的氢与C5或C7上的羟基缩合形成 醚键,以C2一O一C5或C2一O一C7相连接,但 以C4一C8键合的二聚物,仅能以C2一O一C7相 连接,形成原花青素类物质。
儿茶素的应用
由于儿茶素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在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主要用于 生产抗肿瘤药物,心血管保健药物,抗病毒制剂,抗糖尿病及肥胖症 保健药品等
由儿茶素抗氧化作用十分优异,能消除皮肤超氧化物,增加SOD酶活 性,有很强的抗菌、抑菌性能,被广泛用于化妆品。 与合成抗氧化剂BHA、BHT等相比,儿茶素具有天然高效,绿色环保, 是目前抗氧化剂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在食品领域,儿茶素类正逐步 取代原来使用的化学原料,应用领域不断加大。目前,已成功地应用 于动植物油、火腿,月饼、方便面等食品中,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延长保鲜期,也被用于清凉绿茶饮料,如市场上的绿茶饮料; 此外还 用于制造强化速溶饮料、无糖口香糖、柠檬味软饮料、调味饮料、非 烘烤谷物棒和泡泡糖等。
儿茶素的保健及药理功能
抗氧化作用
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多指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生物体内自由基的生 成途径主要有三条: (1)分子氧的单电子还原途径。这一过程产生 02 ·,· OH等。(2)酶促催化产生自由基。(3)某些生物物质的自动氧化 生成自由基。生物体内自由基处于生物生成体系与生物防护体系的平 衡之中。一旦平衡被破坏,就会危害机体,产生疾病。需要外源的抗 氧化剂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正常运转。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是一类含有多个酚性羟基的化合物,在抗氧化中 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因素有A环上的5,7位羟基及B环的邻二酚羟基或 邻三酚羟基,易氧化而提供质子H+,有较高的还原性,易发生氧化生 成邻琨类物质,而提供的H+与自由基结合,可使之还原为惰性化合物 或较稳定的自由基,从而直接可清除自由基,避免氧化损伤。另外,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还可作用于产生自由基的相关酶类,络合金属离 子,可间接清除自由基,从而起到预防和断链双重作用。
金属离子沉淀法
是另一种常用的制备儿茶素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利用茶叶中 儿茶素能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这一化学性质从而使其 达到分离,主要有重金属盐沉淀法,钙盐沉淀法,铝盐沉淀 法等。采用重金属沉淀时,使用Al3 +或zn2+作沉淀剂时效果 较好,提取率为10.5%,纯度大于95%。 茶叶一浸取一沉淀剂沉淀茶多酚一稀酸溶液溶解沉淀一乙酸 乙醋萃取一回收溶剂、干燥一成品 优点:使用的有机溶剂较少,生产成本低 缺点:在制备过程中需调节酸碱度,造成部分酚类物质因氧 化而被破坏; 在沉淀过滤、溶解过程中儿茶素损失大; 工艺操作比较严格,废渣、废液处理量大,易造成环境污染; 金属离子的残留也给人体健康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儿茶素的研究进展
唐记霞2011309110058 张沙沙2011309110060
主要内容
儿茶素简介 儿茶素的结构 儿茶素的理化特性 儿茶素的保健及药理功能 儿茶素的提取工艺 儿茶素的应用
儿茶素简介
又称儿茶精,茶单宁。为黄烷醇的衍生物,分子式 C15H14O6,由糖类经一系列酶的作用,通过莽草酸途径, 形成苯环化合物,最后合成为儿茶素。儿茶素具有明显 的酚的特性,能使重金属和蛋白质沉淀,所以,是一种 酚性物。儿茶素最初由儿茶中提出。为无色结晶形固体; 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受热或在无机酸存在下,容易聚合 (见聚合反应)成无定形鞣质。和咖啡因同属茶叶中的 两大重要机能性成分,但是又以儿茶素为茶汤中最主要 的成分。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D,LC)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GCG) 、表儿茶素 (L-EC)、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 酯(L-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GCG)和表没 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L-EGCG)六种物质。
儿茶素的结构
儿茶素具有C6一C3一C6结构的多元酚化合物,在两个芳环(A环、B 环)之间以一个三碳链相连,其中一个碳原子与A环8α位置上的氧原子 连接成吡喃环(C环)。
儿茶素的理化特性
茶叶儿茶素类物质具有多个苯环和酚羟基,苯环 为疏水基团,而酚羟基为亲水基团。采用分子轨 道近似方法MNDO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 儿茶素类在水溶液中最佳构象是儿茶素的A环和 吡喃位于一个平面上,而另一个苯酚环(B环)与这 一平面垂直。多酚A环为间苯三酚型结构,构成 直键型聚合物,单元间连接键较不稳定而易于断 裂,B环常含有邻位或连位酚羟基结构,酚羟基 是活泼的H供体,很容易氧化形成邻醌,而邻醌 又极不稳定,易发生复杂的聚合、缩合反应,而 形成茶黄素类、双黄烷醇类、茶红素类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