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大气质量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城市环境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VS
数据存储
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存 储在多个节点上,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清洗
01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和错误数据,保证数据的
质量。
数据分析
02
采用机器学习、统计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数据
的特征和规律。
数据可视化
03
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方
便用户理解和使用。
数据挖掘与应用
数据挖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为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应用
将挖掘到的数据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如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公共安全等领域。
04
平台架构与功能
平台架构
数据采集层
该层主要负责从各种传感器、数据源 等收集环境监测数据。
02
数据预处理层
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 ,使其符合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格式和 规范。
,增强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和监督能力。
建设原则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平台建设应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确保数据监测和分 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满足不同部门和公众的实 际需求。
可扩展性与灵活性原则
平台应具备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和 环境治理的需求,方便进行功能扩展和优化。
共享与协同原则
• 进行现场调研,了解现有环境和条件。
03
各阶段任务与时间安排
• 分析调研结果,制定需求分析报告。 • 完成时间:2023年9月。 2. 方案设计与规划
各阶段任务与时间安排
01
• 设计平台架构,包括硬件和 软件。
02
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对大气污染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和分析,成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
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旨在汇集、分析和共享各类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平台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在数据采集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网络和传感器装置,实时、连续地获取大气污染的各类数据。
传感器包括大气质量传感器、噪声传感器、天气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分布在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不同高度,对大气污染的各类指标进行监测,比如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上传至数据平台,并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
数据存储是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
由于大气污染数据的数量和复杂性,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库系统来存储这些数据。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
此外,为了方便数据的检索和共享,还需要建立数据索引和元数据系统。
数据分析是大气污染大数据平台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采集到的大气污染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获得关于大气污染源、传输和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深入洞察。
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建立和结果评估等步骤。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
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为大气污染的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可视化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或地图等形式展现出来,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大气污染的实时状态和变化趋势。
可视化可以通过设计直观、易懂的图形界面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式界面查看地图、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等。
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支持各类传感器的接入和数据采集 ,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04
03
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
空气质量传感器选型及布点策略
传感器选型
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长寿命 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但不限 于PM2.5、PM10、SO2、NO2 、CO、O3等污染物传源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监测点 位布局,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和准确性。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实现
数据采集
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空气质量数据, 并进行预处理和格式化处理,以便于 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数据传输
采用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如 4G/5G、NB-IoT等无线通信技术,将 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
大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选型
大数据处理
采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如Hadoop、Spark等,对海量空气质量数据进行高效 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价值。
测试与评估阶段
对平台进行全面测试,确保功能完善、性能稳定。
部署与上线阶段
完成平台部署,正式上线运行。
关键节点时间安排
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
2个月,包括需求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 。
设计与开发阶段
6个月,包括平台架构设计、功能开发、界 面设计等工作。
测试与评估阶段
2个月,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 试等。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识别出主要的污染源类型和分布区域 。
溯源分析
利用模型算法和监测数据,对污染物进行溯源分析,确定 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路径。
排放评估
根据监测数据和排放标准,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评估 ,为环保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决策支持与应急响应功能
决策支持
为政府部门提供空气质量改善方案和建议,支持环保政策的制定和 实施。
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I目录第1章前言 (8)1.1、建设背景 (10)1.1.1、相关政策 (10)1.1.2、政策引导:三个说得清 (10)1.2、环境面临问题 (11)1.2.1、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1)1.2.2、国内面临环境问题 (12)1.3、智慧环保发展需求 (12)1.4、建设目标 (13)1.4.1、业务协同化 (14)1.4.2、监控一体化 (14)1.4.3、资源共享化 (15)1.4.4、决策智能化 (15)1.4.5、信息透明化 (15)第2章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 (17)2.1、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结构图 (17)2.2、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架构图 (19)2.3、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3721解决方案) (19)2.3.1、一张图:“天空地”一体化地理信息平台 (20)2.3.1.1、领导驾驶舱一张图统一展示 (21)I2.3.1.2、一张图监测 (22)2.3.1.3、一张图应急 (25)2.3.1.4、基于一张图的放射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 (28)2.3.2、两个中心 (28)2.3.2.1、大数据中心 (28)2.3.2.2、云计算中心 (30)2.3.3、三个体系 (31)2.3.3.1、标准和规范体系 (31)2.3.3.2、安全及运维体系 (31)2.3.3.3、组织和管理体系 (31)2.3.4、七大平台 (31)2.3.4.1、环境政务管理平台 (31)2.3.4.2、环境监测管理平台 (33)2.3.4.3、环境监察管理平台 (35)2.3.4.4、环境风险防控平台 (37)2.3.4.5、辅助决策支持平台 (38)2.3.4.6、环境监管平台 (41)2.3.4.7、公众服务平台 (48)第3章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功能特点 (51)3.1、管理平台业务特点 (51)3.1.1、开启一证式管理,创新工作模式 (51)II3.1.2、拓展数据应用,优化决策管理 (51)3.1.3、增强预警预报、提速应急防控 (52)3.1.4、完善信息公开、服务公众参与 (53)3.2、管理平台技术特点 (54)3.2.1、技术新 (54)3.2.2、规范高 (55)3.2.3、分析透 (56)3.2.4、功能实 (56)3.2.4.1、数据平台 (57)3.2.4.2、业务平台 (57)3.2.4.3、服务平台 (58)3.2.4.4、政务平台 (59)3.2.4.5、分析平台 (59)3.2.5、检索平台 (62)3.2.6、消息中心 (63)3.3、管理平台功能 (63)3.3.1、环境质量监测 (64)3.3.2、动态数据热力图 (65)3.3.3、评价模型 (66)3.3.4、感知终端 (66)第4章智慧环保应用系统 (68)III4.1.1、系统架构 (69)4.1.2、建设内容 (69)4.1.2.1、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70)4.1.2.2、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系统 (70)4.1.2.3、监测数据质控与审核系统 (70)4.1.2.4、污染源信息发布系统 (70)4.1.2.5、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APP、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系统APP (71)4.1.3、系统特色 (71)4.1.3.1、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并发监管 (71)4.1.3.2、智慧研判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71)4.1.3.3、规范化、自动化的数据修约审核机制 (72)4.1.3.4、直观化、自动化的数据发布机制 (72)4.1.3.5、随时随地的智慧化监管 (72)4.2、GIS一张图系统 (73)4.2.1、GIS系统架构 (74)4.2.2、建设内容 (74)4.2.2.1、环境质量一张图 (74)4.2.2.2、污染源监测监控一张图 (75)4.2.2.3、执法管理一张图 (75)4.2.2.4、污染源企业监管一张图 (75)IV4.3、总量减排系统 (76)4.3.1、系统架构 (77)4.3.2、建设内容 (77)4.3.2.1、排污许可证管理 (77)4.3.2.2、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 (78)4.3.2.3、排污权管理 (78)4.3.3、系统特点 (79)4.4、移动应用系统 (79)4.4.1、建设内容 (80)4.4.1.1、移动办公 (80)4.4.1.2、移动监测 (80)4.4.1.3、移动数据中心 (80)4.4.1.4、移动应急 (81)4.4.1.5、移动执法 (81)4.4.1.6、移动发布 (81)4.4.1.7、移动审批 (81)4.4.1.8、移动信访 (82)4.4.2、系统特点 (82)4.5、刷卡排污总量计算系统 (83)4.5.1、系统架构 (84)V4.5.2.1、现场端 (84)4.5.2.2、平台端 (85)4.5.2.3、移动端 (85)4.6、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检查随机抽查系统 (86)4.6.1、系统架构 (87)4.6.2、建设内容 (87)4.6.2.1、移动PAD抽查系统 (87)4.6.2.2、后台支撑系统 (88)4.7、环境网格化管理系统 (88)4.7.1、系统架构 (89)4.7.2、建设内容 (90)4.7.2.1、地理编码子系统 (90)4.7.2.2、监管巡查子系统 (91)4.7.2.3、监管受理子系统 (91)4.7.2.4、协同办公子系统 (91)4.7.2.5、考核评价子系统 (92)4.7.2.6、监管指挥子系统 (92)4.7.2.7、数据交换子系统 (92)4.8、环保云大数据平台 (92)4.8.1、平台架构 (93)VI4.8.3、信息资源服务 (94)4.8.4、云应用 (95)VII第1章前言以“信息强环保”为发展目标,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一个以电子政务、行政许可、环境综合监管、自动监控监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决策与应急处置、移动监管、基础设施为核心内容的“互联网+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大气污染监测大数据解决方案

大气污染监测大数据解决方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大数据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详述大气污染监测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收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监测数据。
传感器可以在不同地点和时间收集气象数据、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其他环境参数。
这些数据被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分析。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监测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以及空气质量的状况。
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大气污染监测系统。
第三,大数据技术可以与大众参与相结合,形成共治局面。
通过手机应用、互联网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可以让公众参与到监测和治理大气污染中。
公众可以上传观测数据、提交问题和建议等,与政府和专家沟通交流。
这样可以形成大数据平台,增加监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
此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协助决策制定。
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污染源的排放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确定不同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这样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大气污染的长期监测提供支持。
通过长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大气污染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化。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预测大气污染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样可以提前预防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降低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大气污染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大气污染的共治。
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为决策制定和长期监测提供支持。
综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
大气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项目实施方案

大气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大气环境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存在数据采集不及时、数据分析效率低等问题,且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数据集中管理与分析。
因此,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气环境监测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效率,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目标1.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实时采集大气环境相关数据。
2.实现大气环境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存储,确保数据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3.开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大气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效率。
4.构建数据可视化平台,方便用户进行大气环境数据的查看和分析。
5.提供预警机制,对大气环境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三、项目实施步骤1.确定项目需求。
与相关部门、专家进行沟通,明确项目的功能需求,确保项目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2.设计系统架构。
根据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等。
3.数据采集和存储。
建立全面覆盖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采集各种大气环境指标数据,并建立数据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
开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提高数据的分析效率,同时提供数据挖掘功能,发现大气环境相关的规律和趋势。
5.数据可视化平台。
开发大气环境数据的可视化平台,将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的查看和分析。
6.预警机制。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建立预警机制,对大气环境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7.测试与优化。
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8.上线运行。
将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中,进行线上运行。
四、项目实施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技术。
使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采集大气环境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2.大数据存储技术。
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实现大规模、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
大气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大气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理大气污染,实施大气网格化管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目标。
大气网格化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大气污染源的全面监控和精准管控,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三、实施方案。
1.建立大气监测网络。
通过建立大气监测网络,覆盖城乡各个区域,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同时,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构建大气污染源数据库。
建立大气污染源数据库,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排放等各类污染源的详细信息和排放数据。
通过数据采集、整合和分析,形成全面的大气污染源清单,为精准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3.实现大气网格化管理。
基于监测数据和污染源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气网格化管理。
通过空间分析和模型预测,对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立健全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对大气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治理机制。
5.推动政策和技术创新。
积极推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和技术创新,加大对大气治理的投入和支持。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效果评估。
通过大气网格化管理实施,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的全面监控和精准管控,提高大气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大气网格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手段,才能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处理层
数据来源:包括 传感器数据、遥 感数据、气象数 据等
数据处理方式: 采用分布式存储 和计算技术,实 现高效的数据处 理和分析
数据存储:采用 分布式文件系统, 实现海量数据的 存储和管理
数据安全:采用 加密技术和备份 策略,确保数据 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
Part Four
技术方案与实施计 划
技术选型与方案设计
数据采集技术:采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精准的数据采集
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输技术: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实时共享
数据存储技术: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为决策提供支持
应用层
环保业务应用: 包括环境监测、 污染防治、生态 保护等
智慧城市应用: 包括城市规划、 交通管理、公共 安全等
大数据应用:包 括数据采集、存 储、分析、可视 化等
跨部门协同应用: 包括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决策 支持等
平台功能介绍
添加项标题
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天空地大数据技术,实现环境数据的 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
安全漏洞防范措施
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评估 及时更新和升级系统及应用程序 强化密码管理和权限控制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Part Six
运营模式与经济效 益分析
运营模式设计
运营模式概述:介绍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运营模式,包括数据采 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数据采集:介绍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遥感卫星等手段采集环保数据,包括空气质量、 水质、噪音等。
环境保护监管检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01
通过引进先进的大数据技术 和优化数据处理流程,提高 了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为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了强
有力的支持。
02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挖掘和分 析,能够及时发现环境污染 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同时为公众提供更加
准确的环境信息。
03
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地区的环 境保护监管检测实践,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证明了该平
环境保护监管检测大数据平 台建设方案
汇报人:文小库
汇报时间:2023-11-25
目录
• 引言 • 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 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 • 大数据平台建设内容 • 大数据平台实施方案 • 大数据平台效益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环境监测和监管的要求也不断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包括政 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分配等方面 。
05
大数据平台实施方案
实施步骤与计划
系统上线与运行
正式上线大数据平台,并进行持续的运行 和维护,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求分析与规划
对环保监管检测业务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明确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目标、功能需求、 数据来源等。
技术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 ,包括系统架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设计。
数据迁移与整合
将原有环保监管检测数据进行迁移和整合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系统开发与部署
按照技术方案进行系统开发,完成平台的 搭建和部署,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优化。
实施难点与风险
01
数据质量与标准问题
数据可视化
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将数据分 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理解 和应用。
智慧大气监测平台建设方案

快速分析锁定
实时分析,快速锁定
可视化分析平台,实现秒级响应,3 种数据可视化方式自由切换,三维污染 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快速锁定污染源。
可视化预警联动
检测现场
指挥中心
监测数据可实时回传至现场、指挥中心等地,在软件中实时呈现出直观的污染分布,方便 决策团队快速摸清污染情况
记录全部参数的数值和时间
无最新数据报警
最近2个小时没有最新数据
只记录当前是否有报警和最新数据时间
频率 每分钟 每分钟
每分钟 每小时
大数据统计分析
提供单点或多点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区域污染现状分析、多点空气质量排序等基础数据分析功能。 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的功能设计,使用户从繁杂的数据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解决用户最关切的实际问 题。
不同权限的用户,可根据授权、 以多种方式分别在线查询项目实 施的相关信息和实时数据。
图表信息查询
各项污染物走势图 按地点查询:选择特定点位后,其他地区数据隐藏,单独显示当前站点数据,同样为日、旬、月查询,同时生成数 据、折线、柱状三种形式。
历史数据查询
选择小时值,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进行查询。 选择小时值时,需要在小时区间内输入数值,否则默 认为当前日均值。
污染源 定位难
疑似存在有害气体泄漏时,需要人工手持设
备进行检测,人员安全难以保障
有安全风险
在突发性污染事件中,传统手段无法及时做 出有效反应
灵活性差
仅能近地面监测和定点监测,无法全面了解 区域内不同高度下污染分布数据及变化趋势 缺乏全面性
VS 01 02 03 04 05 06
大气移动监测方式
高效省时
无人机巡检方式
重点区域巡检
对污染可疑区域可通过无人机巡 检电子地区对区域进行圈定,可 设定无人机对圈定区域自动执行 巡检任务。
2024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24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管任务也越来越重。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战略,提高环境监管效率和精准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际成效,我国决定在2024年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建设。
此举对于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 建立全国覆盖的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
- 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实现环境治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 加强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监管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 推动环境监管工作向数据驱动转变,实现环境监管工作的智能化。
2.任务- 建立环境监管网格划分标准和流程,确保网格划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落实环境监管网格长制,通过网格长组织和协调网格内环境监管工作。
- 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环境监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环境监管工作的互联网化。
- 加强环境监管人员能力培训,提高环境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 整合环境监管数据资源,建立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为环境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量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果和执法水平。
- 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三、工作重点1.网格划分与长制建设- 制定环境监管网格划分标准和流程,确保网格划分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建立网格长选任机制,通过公开招聘和内部竞聘等方式选任网格长。
- 设立网格长工作奖励与考核机制,激励网格长务实工作,推进环境监管工作的落地。
2.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 建立环境监管信息管理平台,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环境执法数据、环境投诉举报数据等。
- 推动环境监管信息共享和交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同,实现环境监管工作的整合。
- 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3.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组织环境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环境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智慧城市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校准等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处理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污染规律和潜在问题,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选择及布局设计
网格化监测设备的选择与部署
根据监测技术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
设备型号选择
根据监测点布局设计,在合适的地点部署监测设备,确保设备能够准确反映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
设备部署位置
数据采集
通过设备采集空气质量数据,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标。
数据可视化
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图表、热力图等可视化手段呈现,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数据。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
采用对称加密或非对称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加密
数据备份
隐私保护
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避免数据丢失,同时对重要数据进行多重备份。
采用匿名化处理、差分隐私等技术,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同时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要点三
数据存储与处理
数据存储
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高效存储海量空气质量数据,并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数据处理
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归一化等处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备份
建立数据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可靠,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
01
02
03
数据挖掘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智慧城市大气质量网格化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大气质量网格化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大气监测、污染防治
一、背景介绍 二、产品简介 三、产品主要功能 四、商用案例介绍
9
智慧城市大气质量网格化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网格化大气监测、大数据污染防治的核心技术要求
设备成本低、满 足网格化大量部 署
备件价格低、更 换简单
安装成本低,要求体 积小、重量轻、安装 简单
约90%的点位位于面 积约10%的市区,对 排放重点区域不准确
约五十公顷的面积内 有一个监测点位的分 布密度不足
是监督企业排放净化处理、脱硫、除尘等的有效 措施
现有国控、省控站特点:数据准确、整体检测,布点少, 建设成本、维护成本高,每小时更新
CEMS特点:企业现场管理难度大、人为或者 环境干预因素多,只能监控有组织排放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 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 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 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 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智慧城市大气质量网格化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当前环境监测、监管面临的问题
AQI
A 环境监测站人力、物力有限,人员责任不明确 国控监测点位数量有限,无组织排放没有进行
B 在线监测,很难获得准确的城市污染物排放总 量数据
C 监管对象种类多,难以快速监管与执法
D 监测网格与监管网格没有融合,传统数据处理方式, 难以实现大数据分析
大气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

大气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监管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并实施大气网格化监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大气监测网格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大气监测网格,以全面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通过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建立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情况,为后续的监管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其次,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大气污染源,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
严格监管高污染排放行业,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在可控范围内。
三、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大气污染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的执法制度和监管机制。
加大对违法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效应,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
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五、加强监管技术支持加强大气监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
通过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手段,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对大气污染的精准监管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大气污染问题。
六、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举办环保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维护好我们的蓝天。
七、加强协作合作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合作,形成合力推动大气环境监管工作。
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动大气环境监管工作。
总结大气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环境。
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互联网+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促进信息公开与共享
通过平台建设,及时公开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协同治理水平。
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立环保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应用。
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
负责数据的采集、清洗、整合和存储,为后续的数据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智能化应用。
提供信息共享、查询、发布等服务,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应用。
通过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及时发现和预警。
负责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更新,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与平台相连,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
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云计算技术
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就近处理和分析,减少数据传输时延,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边缘计算技术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
平台的优势
实时监测
智慧环保天空地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对环境数据实现快速、准确地收集和处理。
多维度分析
平台能够对环境数据实现多维度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环境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化管理
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平台能够智能化地管理和调度各种环保资源,提高环保工作效率。
平台未来的应用前景
平台未来的研究方向
数据隐私与安全
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防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大气质量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开发智能预测模型,能够根 据实时数据预测未来空气质 量状况,为决策部门提供科 学依据。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监测数据 进行实时分析,提供可视化 图表和报告,方便决策部门 和公众了解大气质量状况。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与其他 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 共享数据资源,促进大气质 量改善的协同合作。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大气质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趋 势分析、污染源贡献率等。
数据可视化
利用图表、地图等形式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直 观地理解数据。
成果报告与发布
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对外发布,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06
资源需求与保障措施
人力资源需求与培训计划
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大气质量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意义在于提高大气 质量监测的精度和实时性,增加监测点位,实现大气质量监 测数据的全面覆盖。
该项目的价值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大气污染防 治提供技术支持,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的大气质量信息,提 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水平。
02
项目目标
总体目标
03
数据传输
使用多种传感器技术,如气体传 感器、颗粒物传感器等,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无线网络、移动网络等传输 方式,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 数据中心
数据存储子系统
存储架构
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adoop、 HDFS等,提供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存储 能力
数据备份与恢复
通过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安 全性和可靠性
大气质量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 建设方案
空气质量网格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空气质量网格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北京清环宜境技术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项目背景 (2)1、项目背景 (2)第二章建设方案 (2)1、项目建设简介 (2)2、项目建设系统介绍 (3)3、系统组成架构 (3)4、监测布点原则与要求 (4)5、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 (7)第三章设备清单及介绍 (30)1、大气微型监测站 (30)第四章项目实施 (34)1、项目实施进度 (34)2、项目实施及安装 (36)第六章竣工交付资料 (64)第七章培训与售后 (65)1、技术培训 (65)2、售后服务与维修 (68)第八章项目清单及预算 (69)第一章项目背景1、项目背景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情况,工业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工厂拔地而起,再加上私家车的与日俱增,导致大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近年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亟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为建设碧水蓝天,始终坚持科学、依法治污方针,以监测先行,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十四五的环保战局业已拉响,计划到2025年“大监测”格局成熟定型,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更迈进一步。
北京清环宜境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环宜境)推出了空气质量网格化系统建设方案。
该方案整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空气质量监测自动化监测、网络化采集、大数据分析,对于污染源的定位、扩散趋势、区域影响等给出分析,为大气污染的监测与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幅提高环境监测点密度,通过传感器结合最新云技术监测系统, 既能够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满足测量精度,构建前端高性价比的 PM2.5、PM10、空气质量等大气境质量特征因子采集设备和中心 端大数据云计算支撑平台,实现对XXX大气环境质量的全面监管。
环保物联网---监测网络技术架构
监测网络技术架构 云平台---基础硬件
措施一:科学设点,打造网格化监测网络
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实现整个区域大气环境高时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和多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
措施一:科学设点,打造网格化监测网络
名称
环境质量网格
建设1 km~5 km的正方型监测网格,实现对整个 PM2.5、PM10、SO2 城区监测网格的全覆盖,网格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调 NO2、CO、O3 整
适用范围
监测参数
功能
作为整个城市网格化监测的基础网格,为区域整 体环境质量,提供基础数据。
敏感区加密网格 交通 加密网格 扬尘 加密网格
以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为中心,将监控目的区域均 PM2.5、PM10、SO2、NO2、 评价核心区域周围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及时污染 匀划分为若干个大于1km×1 km监测网格,覆盖周 CO、O3 来源,确保区域空气质量 围8个方向
[ 第二部分 ]
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构建“云+端+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
目标: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一张网、一张图、一套实时在线数据
网格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
网格化 监管
运营 服务
方案设计理念
数据开放
密集网格化实时感知 服务引导
移动终端上报 现场巡查 上报环境监管问题 属地管理,网格化监管
专业设备数据采集
社会化信息采集 目标考核
大数据 大平台 大智慧 视频监控
大环 保
社会化信息 实时感知 跨部门协同处置 采集 采用大范围高密度网格布点各类在线监 测、视频监控等监测设备。
全民参与、共同监督 网格化
综合评价
优化政 市民举报 社会平台 市民互动 策 引入社会化采集手段,保障环境监管问题上 数据分析预测和防控 数据挖掘跟踪追溯 长效治 报效率和上报质量。 将全市网络单位纳入大气管 建立面向监管企业的监管体 依托移动执法系统实现 将问题及时解决率” 纳入 保障案卷的高处置率和高 理
对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环路、交通道口、交通枢纽 PM2.5、PM10、SO2、NO2、 评价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 等进行加密点位布设 CO、O3 响 实时监控工地 /堆场扬尘控制情况,评价扬尘对 对建筑工地、堆场边界进行颗粒物浓度精准化监控。 PM2.5、PM10 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PM2.5、PM10、SO2、NO2、 实时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时发现偷排偷 企业 对城市主要涉气企业边界进行环境空气质量和特征 CO、O3 放行为,环境事件提前预警,评价企业生产对环 污染源 加密网格 污染物监控 TVOC、特征污染物 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加密网 格 PM2.5、PM10、SO2、NO2、 工业园区 以工业园区为监控对象,对园区内部及边界进行环 评价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状况,环境事件提前预警, CO、O3 加密网格 境空气质量和特征污染物监控 评价工业园区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TVOC、特征污染物 监控人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家庭、住宿业、餐 PM2.5、PM10、SO2、NO2、 生活源加密 实时监控城市内各类生活源的无组织排放情况, 饮业、医院等炉灶,取暖设备,城市垃圾堆放、焚 CO、O3 网格 评价其对周围空气质量的影响 烧等) TVOC PM2.5、PM10、SO2、NO2、 传输区域加密网格 城区周围3-10km范围内的监测网格 评估区域间大气污染传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CO、O3 PM2.5、PM10、SO2、NO2、 监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垂直分布情况,提供城 立体网格 选择10-300米不同高度的点位进行监测 CO、O3 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数据基础 移动网格 利用移动监测车可在行驶过程中进行空气样品测量 PM2.5、PM10、SO2、NO2、 移动监测;应急监测;对其它网格的有效补充 同时也可停靠路边或污染园区进行监测数据。 CO、O3
2013
2014
2015
政策背景
国办发〔2014〕56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
一级网格:县级区域 一、严格依法保护环境,推动监管执法全覆盖
(四)着力强化环境监管。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本行政
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监管网格,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落实 二级网格:乡(镇、 街道)区域 监管方案;监管网格划分方案要于2015年底前报上一级人民 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要确定 重点监管对象,划分监管等级,健全监管档案,采取差别化 三级网格:村(社区 居民委员会) 监管措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巡查,每年按一定比例对国家重 点监控企业进行抽查,指导市、县级人民政府落实网格化管 理措施。市、县两级环境保护部门承担日常环境监管执法责 任,要加大现场检查、随机抽查力度。环境保护重点区域、 流域地方政府要强化协同监管,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
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1
背景概述 建设思路 解决方案
目录
CONTENTS
2
3 4
成功案例
01
PART 01
[ 第一部分 ]
背景概述
政策背景
环境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 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 右。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 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 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 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 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理的责任单位 结案率 系,实现长效监督 现场监察
网格化总体架构
大 数 据 应 用
查询服务 分析服务 监管服务 决策服务 发布服务
云 平 台 运营服务 环 保 物 联 网 园区网格 企业网格
云计算
设备管控
质控与优化
敏感点网格
环境质量网格
监管网格10
03
PART 03
[ 第三部分 ]
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打造XXX大气质量动态监测大数据平台
交叉执法。
当前环境监测、监管面临的问题
A
环境监测站人力、物力有限,人员责任不明确 国控监测点位数量有限,无组织排放没有进行 在线监测,很难获得准确的城市污染物排放总 量数据 监管对象种类多,难以快速监管与执法
B
AQI
C
D 监测网格与监管网格没有融合,传统数据处理方式,
难以实现大数据分析
02
PART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