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地球科学竞赛考试讲义 地质学—3.地球外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

三、地球外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物理风化:由于温度作用或机械作用引起岩石发生崩解、破坏,但又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的风化过程称为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氧、水溶液对矿物、岩石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矿物、岩石破碎、

分解,还使矿物、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3.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矿物、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机界的作用;环境与气候因素。

4.残积物:未移动的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称为残积物,是陆相沉积物的种重要类型。

5.倒石堆:在山区的陡坡,风化作用崩落的碎石、泥砂和其他残积物在山脚处构成的锥形

堆积物称为倒石堆,其特点是分选性、磨圆度都很差,倒石堆的锥顶的堆积物的粒度较小,根部的堆积物粒度较大。

6.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称为风化壳。组成风化壳残积物的成分及其厚

度的变化,取决于各种风化作用因素的组合效果。形成巨厚风化壳的有利因素有高温、高湿度、平坦的地势、茂盛的植被、含多种矿物质的岩石和长期的风化作用。

7.士壤:是地壳最上层风化作用的形成物,土壤是具有肥力和富含有机质成分并有特殊结

构类型的地球陆地表面层。土壤的产生和发育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于岩石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水、空气、动植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太阳能等。土壤中矿物颗粒活跃的分解作用和有机质成分的分解:构成了土壤的特殊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大、空气和水易于流通。土壤的成分及其分布取决于区域的气候环境、基底岩石的化学成分等因素,不同的因素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土壤。

8.不同岩石类型风化的表观特征:岩石中一些原生的、次生的构造同样会影响风化作用的

进程,形成一些特殊的风化地貌。如岩石中经常存在一些原生的或次生的节理,节理的交会处是风化作用容易进行的地方,并逐渐地形成球形风化,岩浆岩中原生的流面构造形成了板状风化等等

9.差异风化:岩石中不同的物质成分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还会形成不同的结构、构造,

造成差异风化。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由于岩石中含有不同的成分层或不同的成分集合,常表现出不同的风化结果,造成地貌上凹凸不平的现象,被称为差异风化。在沉积岩地区,巨厚层岩石中的差异风化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岩层的产状。

10.风的吹蚀:由气流压力的直接作用,使地面松散岩石遭到破坏、粉碎或被吹走的作用。

11.磨蚀:风夹杂着一些硬颗粒对地面岩石的破坏过程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在狭窄的山

谷、大裂缝带以及被烘热的沙漠盆地最为强烈。

12.风的搬运:风从地表扬起的松散碎屑物(尤其是粉尘),可以长时间地悬浮在大气中,并随

着大气环流飘浮到世界各地,被称为星球级的地质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其强大,持续强劲的优势风可以使碎屑物翻山越岭,进行长距离的搬运,搬运距离与风力和碎屑物的粒度有关。搬运的方式主要有滚动、跳动和悬浮等。

13.风成堆积:由风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风成堆积,其特点是:

(1)成分主要是长石、石英所组成的碎屑物。

(2)颜色风成堆积物的颜色各种各样,以黄色、灰色、白色居多。

(3)分选性风成堆积物粒度大小随风向展布,上风方向颗粒较粗,下风方向颗粒较细。

(4)磨圆度风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会对碎屑物颗粒进行反复的磨圆作用,由于空

气的密度很小,空气中的碎屑物可以被磨得更细、更圆。

14.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不一样,迎风坡的坡度较缓。在

10°~20°之间;背风坡的坡度较陡,坡度约为30°~35°。

15.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的指示意义:随着沙粒的迁移,在沙丘前部逐渐形成斜层理。当风向

发生改变时,沿着沙粒的前进方向又会形成新的沙丘,同时形成新的斜层理。有多层不同倾斜方向的斜层理组成的岩石层理称为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的发育过程图

16.风成地貌:风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成地貌,风成地貌可以分为两大类型:风蚀

型地貌(戈壁、雅丹地貌)和堆积型地貌(沙漠、凤成黄土)。

17.斜坡面流:指降雨或融雪时产生的、无固定水道的细小水流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形式。斜

坡面流的水动能虽然不大,但它能够带动风化作用所产生的松散物质,主要是细颗粒物质,并沿斜坡向下搬运,尤其当降雨时雨点冲击地面的机械作用,加强了斜坡面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从而产生斜坡面状冲刷。

18.坡积物:斜坡冲刷带走的部分松散物质,堆积在斜坡下部和坡脚处。

19.冲沟:斜坡通常是起伏不平的,常见各种低洼处。当斜坡面流汇人低洼地后便形成了较

强水流,这种较强的水流能够冲刷斜坡,由此开始了斜坡的冲刷或侵蚀作用。

20.冲积锥:沟谷水流所搬运的物质被带到沟口附近,由于坡度减小,流速降低,加之水流

开始分散,发生大量堆积而成半圆锥形堆积体。

21.向源侵蚀:又称溯源侵蚀,是指河川因为地形的变化而使侵蚀的基准面下降,河流侵蚀

方向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从而使沟谷长度增加。

22.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

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23.河流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其趋势与河谷发育阶段有关。侵蚀作用可分为底蚀和

侧蚀。底蚀是指水流在河床底部向下侵蚀的作用,使河谷加深;侧蚀则是水流冲刷河岸的作用,从整体上使河谷展宽。

24.河谷发育的早期阶段以底蚀作用主,水流下切河谷,趋向于塑造一个平衡剖面,使其适应

于河流所流入的海面或湖面。河流所流入的水域的水位面,决定河流水流侵蚀作用的深度,称为侵蚀基准面,这种定义如同对冲沟侵蚀基准面的定义一样。

25.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指河流在发展运动过程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

总是使整个河床纵断面方向趋于夷平,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实际上在自然界侵蚀和堆积是矛盾的统一体,平衡是很难达到的;

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26.河谷的形态:河谷发育的青年阶段,水运动速度很大,底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可以造成

很深的、陡坡的河谷,因与拉丁字母“V”很相似,故又称V型谷。在河谷发有的较晚阶段,侧蚀作用开始大大加强。

27.河曲:河谷发有的较晚阶段,侧蚀作用占主导,主河道时而向一岸,时而向另一岸迁移,

并形成弯曲的河流——河曲。

28.河漫滩:河流的侧蚀作用在河流拐弯的凹岸侵蚀,同时河流的底部回水把碎屑物带到凸

岸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沉积物的规模逐渐扩大,只有在洪水期才会被淹没,故称之为河漫滩。

29.河流阶地:由于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影响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