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流行性斑疹伤寒疾病详解
疾病名:流行性斑疹伤寒英文名:epidemic typhus缩写:别名:虱传斑疹伤寒;典型斑疹伤寒;louse-bone typhus;classic typhus;exanthematous typhus;fleckfieber;typhus exanthematique疾病代码:ICD:A75概述: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人虱为媒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持续高热,特殊皮疹及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约2~3 周。
流行病学:本病呈全球分布。
历史上有过多次大流行,常与天灾、战争有密切关系。
我国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均有流行,冬春季多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改善和防疫措施有力已基本控制,但目前仍有发病,在个别寒冷地区散发或有小的流行。
1.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 1~2 天直至退热后 1~2 天患者血液中均有病原体存在,并可使虱受染而传播本病。
病程第1 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 周。
部分个体患本病后,病原体可长期隐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再增殖而致复发。
在病后数月或数年乃至更长时间在无感染情况下再发,称复发型斑疹伤寒。
在其发热期,患者血液中仍可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又成为新的传染源。
近年来证明东方晤鼠和牛、羊、驴等家畜亦可为该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但非传染源。
2.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体虱,头虱次之。
人虱在适宜的温度下(29~30℃)行动活跃,易在人群中散布,专吸人血。
当患者血液中的普氏立克次体被吸入虱的胃肠道内,即侵入虱肠壁上皮细胞内繁殖,约经 3~8 天上皮细胞被胀破,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虱肠腔并随虱粪排出体外。
一般虱在受染后7~10 天亦可延长至3 周或再长些时间本身因感染所致的肠梗阻而死亡。
虱体内的立克次体不经卵传代。
虱离开高热患者或死者再趋觅新宿主,受染虱的唾液中不含立克次体,虱吸人血的同时排泄带有病原体的粪便于皮肤上,或因虱被挤压碎逸出病原体,通过穿刺或抓伤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Epidemic typhus, Endemic typhus) 【WS 215-2008】(2008-02-28发布,2008-09-01实施)3 诊断依据3.1 流行性斑疹伤寒3.1.1 流行病学史多发生在冬、春季,患者身上或衣服上常有体虱存在。
3.1.2 临床症状和体征3.1.2.1 急性持续性发热大多数患者体温在前驱期后2d~3d内达到高峰,多为39℃~40℃。
热型多为稽留型,也有弛张型或不规则型。
3.1.2.2 皮疹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4d~6d开始在腋下和两肋出现皮疹,以后皮疹延及胸、腹、背部及四肢,以背部最为明显。
初期皮疹为散在、略有突起、边缘不整,此疹鲜红但按之褪色。
在发病的6d~8d,皮疹最盛,为瘀血性皮疹,此时的皮疹形状小而圆、色红,中心呈暗紫色,按之不褪色。
3.1.2.3 神经系统症状发病早期有剧烈头痛,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加剧,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嗜睡。
少数患者出现四肢僵硬、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
3.1.3 实验室检查3.1.3.1 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的普氏立克次体抗体,作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血清学诊断。
3.1.3.1.1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见A.1)外斐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并且随病程增长后其血清凝集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3.1.3.1.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见A.2)采用普氏立克次体已知抗原对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效价IgM≥1:40或IgG≥1:160,或两次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提高4倍或4倍以上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3.1.3.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普氏立克次体基因片段(见A.3)采用PCR从患者血液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DNA片段为普氏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
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复发,称为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Brill-Zinsser病。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流行情况、发病季节、疫区旅行史、被虱叮咬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症状如热程、皮疹出现日本及其性质、明显中枢神经系症状等对诊断有助。
外斐氏试验的滴度效价较高(1∶320以上)及(或)有动态改变(双份血清对照有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有条件者可加作补结、微量凝集、间接血凝等试验。
【治疗措施】其原则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基本相同。
(一)一般治疗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
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每日成人量宜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心功能不全者酌减),以保证每日排尿量在1000~1500ml。
(二)对症治疗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症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采用强心剂。
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舒缩药物、肝素等(参阅“感染性休克”)。
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
有继发细菌感染,按发生部位及细菌药敏给以适宜抗菌药物。
(三)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多四环素等对本病及复发型斑疹伤寒均具特效,加用其他抗菌药物如甲氧苄啶等一般并无必要。
服药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毒血症症状(包括头痛)迅速改善或消失。
体温于24~96h内降至正常,但以48h为最常见。
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
氯霉素和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剂量每日为1.5~2.0g,分3~4次口服,热退尽后1~2天即可停药,疗程3~6天;国外也有主张用药10天者,但按国内情况而言,用药后复发很少见,故过长疗程并无必要。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其特点为: 热程短(8~9天),热度较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常无皮疹,或可见稀少的充血性皮疹 肝脾大者少见
【临床表现】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Brill-Zinsser病 临床特点:
Ø 呈轻型经过; Ø 弛张热,热程7~11日; Ø 无皮疹,或仅有稀少斑丘疹; Ø 散发,无季节性,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较高。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22021/5/122021/5/ 125/12/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 122021/5/12M ay 12,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22021/5/ 122021/5/122021/5/12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鼠蚤的叮咬传播
鼠
鼠蚤
鼠蚤
鼠
人蚤
人
人
人蚤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自然疫源性疾病 全球散发,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 晚夏和秋季多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变较轻。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
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
微循环障碍
释放内毒 素样物质
相应组织 器官损伤
皮肤 心 脑及脑膜 骨骼肌 肺 肾 肾上腺 睾丸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5~23天)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起病急骤 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上升至39℃以上 高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降至正常 伴全身毒血症状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与阿米巴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与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鼠疫一、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者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者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者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者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根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者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者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者2霍乱一、疑似病例: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者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确信前;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者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二、确诊病例: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者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斑疹伤寒诊断标准一、流行病学史1.近期是否有与患有斑疹伤寒的人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旅行过。
2.是否曾在疫情高发季节与患有斑疹伤寒的动物接触过,如老鼠、猫、狗等。
二、临床症状1.发热: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
2.皮疹:在发热后不久,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色斑丘疹,通常从胸部和腹部开始,然后扩散至全身。
3.肝脾肿大:触诊可发现肝脏和脾脏肿大。
4.白细胞减少: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量减少。
5.其他症状:如乏力、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三、体征检查1.体温:持续高热,通常在39-40℃之间。
2.血压: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
3.心率:心率加快,可伴有心律不齐。
4.严重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
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尿量减少。
3.血液培养:可培养出斑疹伤寒病原菌。
4.骨髓穿刺:有助于诊断斑疹伤寒。
五、病理学检查1.肝脾组织活检:可观察到肝脾肿大、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
2.皮肤活检:可观察到皮疹区域的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
3.脑部活检: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脑部活检可观察到脑部炎症和血管损伤。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对疑似患有斑疹伤寒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需注意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确诊患有斑疹伤寒的患者,医生应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
地方性斑疹伤寒
2.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大白鼠可使其发热或致死,亦可在其脑 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菌及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 鼠形成隐性感染。
病因
3.用本病原体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 而普氏立克次体则不能。
4.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具有组特异性的耐 热性可溶性抗原,故二者可有交叉免疫反应。各自又有不同的 颗粒抗原,可借以通过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免疫荧光试 验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鼠蚤肠壁 细胞内,不影响鼠蚤生命;而普氏立克次体可使被感染的虱致 死。
预防
1.主要是灭鼠、灭蚤,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本病多散发, 故多不用预防注射疫苗。如有暴发流行,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疫 苗接种,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
中文别名
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
英文别名
murine typhus,flea-borne typhus
ICD英文主题词
Typhus fever due to Rickettsia typhi
随访要点
患者教育
1.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 疗。 2.注意个人卫生。 3.搞好环境卫生,灭鼠杀蚤,堵鼠洞,清扫住所和周围环境, 断绝老鼠食物来源,破坏蚤幼虫孳生地,在野外活动时要加强 个人防护,避免跳蚤着身。
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其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传 染源为患者,以体虱为媒介,多发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症状 与地方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见,神 经系统症状明显,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 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 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斑疹伤寒
【治疗 】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治疗 】
(一)一般治疗: 口腔护理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 肺部感染、褥疮等。 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每 日成人量宜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 心功能不全者酌减),以保证每日排尿 量在1000~1500ml。
立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 本病在历史上有多次大流行,多与战争及灾荒有关。
近年来发病人数明显减少,但在部分地区仍有小流行.新中国成立 后,我国发生过的两次流行,均与自然灾害有关,都得到了迅速 控制。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 革兰氏染色阴性,Giemsa淡紫红色。可在鸡胚 卵黄囊及组织中繁殖。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 发热,但无明显阴囊红肿,以此可与地方性斑 疹伤寒病原体相鉴别。 主要有两种抗原:①可溶性抗原,为组特异性抗 原,可用以与其他组的立克次体相鉴别;②颗 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抗原。
2.皮疹(发疹时间,顺序,疹型等特点)
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2.血清学检测 (1)外斐氏试验 (2)特异性IgM (3)补体结合试验
3.豚鼠阴囊反应
4.病原体分离(非常规)
【鉴别诊断】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发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流行性斑疹伤寒 普氏立克次体 无 流行性 冬春 地方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 一般无 地方性或散发性 夏秋 复发性斑疹伤寒 普氏立克次体 有 散发性 不定
【预后】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预后与预防
预后较好 预防采用以灭虱为中心的综合措施
地方性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鉴别
流行性
地方性
多发于冬春季
无明显季节
病情重
轻
皮疹多、出血性 少、出血性少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轻不来自起阴囊肿胀引起阴囊肿胀明显
血清对普氏立克次体 对莫氏立克次体凝集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流行地区、虱咬,发热皮疹、剧烈头痛 和意识障碍
鉴别诊断:其他立克次体病、伤寒、回归热、 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四环素 成人2克/日,小儿
25mg/kg.d,分3—4次口服。多西环素0.2— 0.3g/日 顿服,加用甲氧苄啶疗效更好,成人 0.2—0.4g,分两次服。氯霉素亦有效 对症治疗
并发症
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及腮腺炎、感染性精 神病及指、趾端坏疽
实验室检查
㈠血象 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增 高,嗜酸粒细胞可减少,血小板亦减少。 ㈡血清学检查①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 集试验)1:160或病程中有4倍以上增高,阳 性率70%—85%,特异性较差,可与回归热、 布氏杆菌病发生凝集反应。②补体结合试验: 普氏立克次体与病人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第一 周64%、第二周100%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区 别③立克次体凝集试验④微量间接血凝试验⑤ 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㈢病原体分离
1、立克次体是怎样使人致病的?
2、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 寒的鉴别?
斑疹伤寒
typhus
流行性斑疹伤寒
虱传斑疹伤寒 临床特点 稽留高热、严重头痛、皮疹及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 G-微小球杆菌 不引起豚鼠 阴囊红肿 与变形杆菌OX19有部分共同抗原 耐低温、干燥但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防治规范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一、定义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x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Q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
二、诊断依据(一)流行性斑疹伤寒:1.流行病学:冬春季发病,有衣虱感染史;2.临床症状:突然高烧并伴有剧烈头痛;3.体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压之退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厕样皮损,压之不退色;4.实验室诊断:4.1l血清学诊断:室温补体结合试验(CF):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滴度大于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体滴度}1:32双份血清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河确诊为现患病例。
4.1血清学诊断:室温补体结合试验(CF):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滴度大于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体滴度妻1:32,双份血清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可确诊为现患病例。
4. 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1二流行病学: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2.临床症状: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3.体征:发热在38~40度,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4.实验室诊断4.1清学诊断: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CF):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
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
或从发热期血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知识
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状为特点。
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伤寒两种,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传播的。
后者又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蚤而传播的。
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冬春季3~4月份,地方性斑疹伤寒四季散在发生,以夏秋季8~9份多见。
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
1、病因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两者形态相似,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外界抵抗力弱,易被热及一般消毒剂杀灭。
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唯一的传播媒介,其中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虱吸病人血后,立克次体侵入其肠上皮细胞繁殖,5天后立克次体随虱粪排出。
当虱再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可由搔痒的皮肤抓痕侵入人体,造成传播。
鼠蚤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病原体在蚤肠壁细胞内繁殖,并随蚤便排出体外,人搔痒时病原体即可经皮肤搔痕处进入人体。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在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繁殖,细胞破裂后,立克次体及特有的毒素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器官,导致各种中毒症状的发生。
同时,由于立克次体侵入,还引起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斑疹伤寒结节。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14天。
典型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如下。
(1)初期:起病急,持续高热,1~2天体温可升至39~41℃,常稽留不退。
患者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充血,行动不稳,似酒醉状,伴有头痛、耳鸣、耳聋、烦躁、谵妄等。
并有全身酸痛,腰痛和腓肠肌痛为其特点。
(2)发疹期:大多数病人出现皮疹,约在第3~5天,5~6天达高峰。
自胸背部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遍及全身,以后变为暗红色出血性皮疹。
疹子形态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多数孤立,也可融合,面部无疹,下肢稀少,4~5天后消退。
此期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更重,表现高热持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也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表现脉细弱,心律失常,奔马律等,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与治疗PPT
添加项标题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感染。
添加项标题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严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心肌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发 热、头痛、皮 疹、淋巴结肿
大等
诊断依据:临 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诊断标准:符 合临床表Fra bibliotek和 实验室检查结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诊断 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诊 断 方 法 05 护 理 与 康 复 07 总 结 与 展 望
02 地 方 性 斑 疹 伤 寒 概 述 04 治 疗 方 法 06 预 防 措 施
Part One
单击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Part Two
研究新的诊断方法: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研究新型疫苗:提高疫苗的 预防效果和保护范围
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治 疗的效果和减少治疗时间
THANKS
汇报人:
地方性斑疹伤寒概 述
定义与流行病学
添加项标题
定义: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鼠蚤传播。
添加项标题
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尤其是家鼠和野鼠。
添加项标题
流行病学: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 洲等地区,其中亚洲地区最为严重。
添加项标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随访观察
定期检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疏导: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及 时进行心理疏导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 证营养均衡
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诊断标准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为了准确诊断伤寒,医生们制定了一套严谨的伤寒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
下面将介绍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高热,多在39℃以上,持续数天不退热。
2. 寒战,发热前常有明显的寒战。
3. 头痛、肌肉酸痛,常见症状,患者常感到全身不适。
4. 腹泻,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稀水样,有时伴有脓血。
5. 皮疹,部分患者在发热数天后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呈出血点状或瘀点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2. 白细胞计数,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增多。
3. 肝功能检查,ALT、AST升高,黄疸出现较晚。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有典型的伤寒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可作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阳性的血液培养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需排除其他细菌性感染。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水肿、充血、肠腔变窄等特征性改变。
四、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血培养阴性。
2. 伤寒与败血症,败血症病情急重,患者多有休克表现,血培养可有多种致病菌生长。
五、治疗。
1.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氯霉素等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及时补液、降温、止泻等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3. 饮食调理,伤寒患者应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六、预防。
1. 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肉等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
2. 疫苗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主要手段,应定期接种。
总结,伤寒是一种临床症状多样的传染病,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伤寒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对伤寒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伤寒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
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概念
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乃鼠蚤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型斑疹伤寒近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2.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病原体
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
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
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
但在动物实验上可以区别:①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
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细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渗出液涂片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
②莫氏立克次体可引起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种或传代。
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
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故二者有交叉反应,均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
但二者的颗粒性抗原不同,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区别。
例题: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
A.恙虫病立克次体
B.伤寒杆菌
C.莫氏立克次体
D.副伤寒杆菌
E.普氏立克次体
正确答案:C。
第三章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的立克次体病相鉴别;二是不耐热型颗粒性抗原,具有种特异性,可用来区分莫氏立克
次体引起的地方性斑疹伤寒。 5. 普氏立克次体耐冷不耐热,56℃ 30分钟或37℃ 5~7小时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
消毒剂均较敏感。但对干燥有抵抗力,干燥虱粪中可存活数月。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热退后数日患者的血液中均有病原体存在, 病程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但程度较轻。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1. 发热: 起病多急骤,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多在39℃左右,持续9~14天,最短 4天,最长25天。伴全身酸痛、头痛、结膜充血等。 2. 皮疹:50%~80%患者有皮疹。皮疹出现的时间差异很大,一般皮疹从胸、腹部开始,然 后向肩、背及四肢扩散,皮疹也可从四肢扩散到躯干,但是脸和颈部、手掌、足底一般无 皮疹。早期皮疹为粉红色的斑疹,按之即褪;随后皮疹发展为暗红色的斑丘疹,按之不褪。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大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等轻度神经系统症状,谵妄、嗜睡、颈 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少见。 4. 其他: 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 约50%患者脾脏轻度肿 大,有部分患者发生支气管炎。
2. 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免疫力。少数患者因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 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繁殖引起复发。
4. 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关,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的冬春季节。战争、灾荒及
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传染病学(第9版)
地方性斑疹伤寒疾病详解
疾病名:地方性斑疹伤寒英文名:endemic typhus缩写:别名:鼠型斑疹伤寒;鼠斑疹伤寒;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flea-brone/murine typhus;endemic typhus fever;murine typhus疾病代码:ICD:A75概述: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病死率低。
流行病学:1.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鼠,一般情况是以鼠→鼠蚤→鼠的循环形成在鼠间传播。
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离开鼠体择人吮血使人感染。
莫氏立克次体可在虱体内生长繁殖,病人也有可能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鼠蚤通过吸吮病鼠血而致感染,病原体进入鼠蚤肠道内繁殖。
当鼠蚤叮咬人时,同时排出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和呕吐物,病原体可经抓伤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逸出的病原体可通过同一途径侵入人体。
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等感染人。
螨、蜱等节肢动物亦可带本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呈散发性,夏、秋季多发,多见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国内以西南、华北诸省较多。
病因: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等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
而在实验动物病损以及抗原性方面有所不同。
1.莫氏立克次体感染雄性豚鼠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肿胀,睾丸明显肿大,由于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膜细胞中快速繁殖,故在鞘膜渗出液涂片中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称豚鼠阴囊现象;而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的阴囊反应。
2.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大白鼠可使其发热或致死,亦可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菌及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疫区有衣虱和蚤类孳生及鼠类活动。
突然持续性高
热、不能立即确定其他病因,伴剧烈头痛及皮疹病
例。
二﹑确诊病例:
1.起病4-7日出现斑丘疹,可伴有神志迟钝或谵
妄或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精神症状;
2.补体结合实验(CF),血清效价≥1:8为阳性,
≥1:32为现患诊断;
3.立克次体微量凝集试验(MA),血清效价≥1:8
为阳性,≥1:256为现患诊断;
4.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为阳性,
(micro-IE),IgM﹑IgG ≥1:16为阳性,IgM
≥132, IgG ≥1:256为现
患诊断;
5.间接血凝试验血清效价(IHA)血清效价1:8
为阳性,≥1:800为现患诊断;
6.外斐氏试验(WF),≥1:160为现患诊断参考
效价;
7.取发烧期病人血液接种雄性豚鼠,体
温>39.5℃连续2天以上,其恢复期血清学检
测结果阳性者,阴囊肿大(流行性一,地方性
+)仅作参考。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6项中任一项。
【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
立克次体随体虱吸病人血时进入虱肠壁上皮细胞中繁殖,约1周后经虱粪排出,受染虱复吸健康人血时,常排粪于皮肤,粪中的立克次体可通过叮咬及搔抓处受损皮肤侵入人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为主要传播媒介。
【消毒】
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56℃30分钟或37℃、5-7小时可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