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节斑疹伤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6. 其他: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 呕吐、食量减少、便秘、腹胀等呼吸道、 消化道症状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返回
(二)轻型斑疹伤寒
国内散发病例多见此型。特点为:热程 短(8-9天),热度低,体温多在39℃以 下, 全身中毒症状轻,有明显头痛和全 身疼痛, 很少出现意识障碍和其他神经 系统症状,皮疹少或无,为充血性,于 出疹后1-2天消失,肝脾大少见。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2、皮疹:为重要体征
(1)起病4-5天出疹,1周左右消退。
(2)初见于胸背部,1-2天遍及全身,但面部无 皮疹。
(3)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褪色,
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瘀点,疹退后有色素沉着。 但无焦痂。
水仙
花莫 悲
伤
水痘 猩红热 天花 麻疹 斑疹伤寒 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皮疹
返回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 潜伏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 发病。 其特点是:①病程短,约7--11日。②发热不规 则,病情轻。③皮疹稀少或无皮疹。④外斐氏 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且效价很高。
立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
1.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鼠类) 和家畜(牛、羊、犬)等贮存宿主内繁殖。虱、 蚤、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2.特异的病理改变为广泛的血管周围炎和血栓 性血管炎。
3.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皮疹(Q热除 外),呈急性表现。
4.广谱抗生素有效。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各 病之间有交叉免疫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 人由潜伏期末至热退后数日均具传染性, 病后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个别患者病后立克次体可长期隐存于单 核巨噬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 起复发,称为复发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以体 虱为主,头虱次之。 当虱叮咬患者时,病原体随血入虱肠,侵入肠 壁上皮细胞内增殖,约5天后细胞胀破,大量 立克次体溢入肠腔,随虱粪排出,或因虱体被 压碎而散出,可通过因搔痒的抓痕侵入人体。 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偶可随尘埃经呼吸道、口腔 或眼结膜感染。 虱习惯生活于29℃左右,当病人发热或死亡后 即转移至健康人体而造成传播。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 患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 关。故北方寒冷的冬季较易发生。战争、 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先在小血管内皮 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立克次体释放入 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侵袭全身小血管 内皮细胞。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出现早,表现 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谵妄、 狂燥、手颤,偶有脑膜刺激征。重者二便失 禁、昏迷。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4.肝脾肿大:90%病人出现脾大,少数肝肿大。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5.心血管系统症状:脉搏加快,合并中毒 性心肌炎时有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奔 马律、低血压,重者可有循环衰竭。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2.皮疹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肝脾大 5.心血管系统症状 6.其他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急性起病,1-2天内T迅速达 39℃以上,第1周呈稽留热,第2周起弛张 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T降至正常。 伴寒战、乏力、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 痛、面部及眼结膜充血等全身毒血症状。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 (R.Prowazekii)通过人虱传播的急 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 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 程2--3周,40岁以上患者病情相对较重。
病原体死亡,释放大量毒素可引起全身 中毒症状。
病程第二周随着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产生 出现变态反应,使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的特点是增生性、血栓坏死性 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所形成 的斑疹伤寒结节。 这种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炎可分布 全身各组织器官。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多见于皮肤、心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以大脑皮质、延髓、基底核的损 害最重,桥脑、脊髓次之。脑膜可呈急性浆液 性炎症。 肺可有间质性炎症和支气管肺炎。 肝脏汇管区有嗜碱性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有 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灶性坏死与单核细胞浸 润。 肾脏主要呈间质性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3日,平均10~14日。分为以 下临床类型: (一)典型斑疹伤寒 (二)轻型斑疹伤寒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革兰氏 染色阴性,可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 殖。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发热,但无 明显阴囊红肿,以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 寒病原体相鉴别。
[病原学]
本立克次体主要有两种抗原: ①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原,具有群特异性抗 原,可用来区分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地方性斑 疹伤寒; ②可溶性不耐热型颗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 可与斑疹伤寒以外的立克次体病相鉴别。 本立克次体耐冷不耐热,56℃30分钟或37℃57小时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较 敏感。但对干燥有抵抗力,干燥虱粪中可存活 数月。
立克次体感染
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谢瑞柱
个人简介
姓名:谢瑞柱 工作单位: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E-mail:xieruizhu@126.com
主要讲解内容目录
掌握内容: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来自百度文库并发 症、诊断、治疗、预防
了解内容: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 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预后
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组立克 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5大组: ①斑疹伤寒组(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 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 斑疹伤寒、立克体体痘症); ③恙虫热组(含恙虫病); ④Q热组(含Q热); 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一)典型斑疹伤寒
6. 其他: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 呕吐、食量减少、便秘、腹胀等呼吸道、 消化道症状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返回
(二)轻型斑疹伤寒
国内散发病例多见此型。特点为:热程 短(8-9天),热度低,体温多在39℃以 下, 全身中毒症状轻,有明显头痛和全 身疼痛, 很少出现意识障碍和其他神经 系统症状,皮疹少或无,为充血性,于 出疹后1-2天消失,肝脾大少见。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2、皮疹:为重要体征
(1)起病4-5天出疹,1周左右消退。
(2)初见于胸背部,1-2天遍及全身,但面部无 皮疹。
(3)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褪色,
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瘀点,疹退后有色素沉着。 但无焦痂。
水仙
花莫 悲
伤
水痘 猩红热 天花 麻疹 斑疹伤寒 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皮疹
返回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 潜伏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 发病。 其特点是:①病程短,约7--11日。②发热不规 则,病情轻。③皮疹稀少或无皮疹。④外斐氏 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且效价很高。
立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
1.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鼠类) 和家畜(牛、羊、犬)等贮存宿主内繁殖。虱、 蚤、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2.特异的病理改变为广泛的血管周围炎和血栓 性血管炎。
3.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皮疹(Q热除 外),呈急性表现。
4.广谱抗生素有效。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各 病之间有交叉免疫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 人由潜伏期末至热退后数日均具传染性, 病后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个别患者病后立克次体可长期隐存于单 核巨噬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 起复发,称为复发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以体 虱为主,头虱次之。 当虱叮咬患者时,病原体随血入虱肠,侵入肠 壁上皮细胞内增殖,约5天后细胞胀破,大量 立克次体溢入肠腔,随虱粪排出,或因虱体被 压碎而散出,可通过因搔痒的抓痕侵入人体。 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偶可随尘埃经呼吸道、口腔 或眼结膜感染。 虱习惯生活于29℃左右,当病人发热或死亡后 即转移至健康人体而造成传播。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 患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 关。故北方寒冷的冬季较易发生。战争、 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先在小血管内皮 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立克次体释放入 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侵袭全身小血管 内皮细胞。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出现早,表现 为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谵妄、 狂燥、手颤,偶有脑膜刺激征。重者二便失 禁、昏迷。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4.肝脾肿大:90%病人出现脾大,少数肝肿大。
返回
(一)典型斑疹伤寒
5.心血管系统症状:脉搏加快,合并中毒 性心肌炎时有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奔 马律、低血压,重者可有循环衰竭。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2.皮疹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肝脾大 5.心血管系统症状 6.其他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急性起病,1-2天内T迅速达 39℃以上,第1周呈稽留热,第2周起弛张 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T降至正常。 伴寒战、乏力、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 痛、面部及眼结膜充血等全身毒血症状。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 (R.Prowazekii)通过人虱传播的急 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 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 程2--3周,40岁以上患者病情相对较重。
病原体死亡,释放大量毒素可引起全身 中毒症状。
病程第二周随着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产生 出现变态反应,使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的特点是增生性、血栓坏死性 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所形成 的斑疹伤寒结节。 这种增生性、血栓坏死性血管炎可分布 全身各组织器官。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多见于皮肤、心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以大脑皮质、延髓、基底核的损 害最重,桥脑、脊髓次之。脑膜可呈急性浆液 性炎症。 肺可有间质性炎症和支气管肺炎。 肝脏汇管区有嗜碱性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有 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灶性坏死与单核细胞浸 润。 肾脏主要呈间质性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3日,平均10~14日。分为以 下临床类型: (一)典型斑疹伤寒 (二)轻型斑疹伤寒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革兰氏 染色阴性,可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 殖。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引起发热,但无 明显阴囊红肿,以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 寒病原体相鉴别。
[病原学]
本立克次体主要有两种抗原: ①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原,具有群特异性抗 原,可用来区分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地方性斑 疹伤寒; ②可溶性不耐热型颗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 可与斑疹伤寒以外的立克次体病相鉴别。 本立克次体耐冷不耐热,56℃30分钟或37℃57小时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较 敏感。但对干燥有抵抗力,干燥虱粪中可存活 数月。
立克次体感染
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谢瑞柱
个人简介
姓名:谢瑞柱 工作单位: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E-mail:xieruizhu@126.com
主要讲解内容目录
掌握内容: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来自百度文库并发 症、诊断、治疗、预防
了解内容: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 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预后
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组立克 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5大组: ①斑疹伤寒组(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 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 斑疹伤寒、立克体体痘症); ③恙虫热组(含恙虫病); ④Q热组(含Q热); 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