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伤寒详解
斑疹伤寒
8
流行病学
9
人虱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人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病原体 →血管病变 2.毒素→ 毒血症→ 变态反应
血管炎 立克次体→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血管病变 入 血 局部 局部繁殖(丘疹、焦痂、溃疡) 脏器内皮细胞 释放毒素 脏器病变 全身毒血症状
10
周围血管炎
6. 其它
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 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 绀、肾功能减退 。
17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多散发 表现: 1.病程短。 2.T<39 oC,持续8-9天。 3.全身症状轻,头痛和全身疼痛明显。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见 5.可有少量充血性皮疹或无疹
18
临床表现
14
15
流行性斑疹伤寒 皮疹
临床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剧 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谵妄、 狂燥、手颤、脑膜刺激征。 4.90%脾大,少数肝大。 5.心血管系症状 :体温与脉搏成正比。有中 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 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
16
临床表现
主要区别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性斑疹伤寒
病原 有无流行性斑疹 伤寒往史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 传播媒介 病情轻重
普氏立克次体 无
流行性 冬春 体虱 较重,神经症状 明显
莫氏立克次体 一般无
地方性或散发性 夏秋 鼠蚤 较轻
普氏立克次体 有
散发性 不定 无 较轻
20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发 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立克次体血症
发病机制和病理
二、病理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增生性血栓坏死性小血管炎 典型病变:斑疹伤寒结节: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小血 管炎, 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立克次体肉芽肿。 皮肤:皮疹 心肌:心肌炎 肺:间质性肺炎
斑疹伤寒
目前情况
术后第12天,继续予抗 炎治疗。体温恢复正常,无 咳嗽,咳痰等不适。斑疹伤 寒19 1/80(+)。复查x 线摄影:心肺膈未见明显异 常.给予出院,出院时生命体 征平稳。
定义
斑疹伤寒(scrubtyphus):是由斑疹 伤寒立克次体 (Rickettsia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 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 恙螨幼虫(chigger)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 播给人。
隔离措施
1、对患者进行灭虱处理,剃发,洗澡,更衣,以 切断传播途径。 2、安置在单独的病房,彻底灭虱后隔离至体温正 常后12天。密切接触者在灭虱后检疫观察21天。 3、室内要有完善的灭虱、鼠、恙螨的设施,备有 驱避剂如5%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抹外露皮肤。 4、在护理工作中注意避免损伤皮肤,用过带针头、 注射器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放入防水、防穿刺的 利器盒中,污染的物品应放入黄色垃圾袋、标记 并送出销毁或消毒处理。
现病史
产妇因前置胎盘于6/6 10:00在硬外麻下行剖 宫产术,术中出血300ml,术后予促宫缩及抗炎治 疗。术后5天内不明原因反复发热,监测体温最高达 38.9℃,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抽血完善 相关检查,血小板:238 10^9/L,血红蛋白:89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81.6 %,中性粒细胞: 9.1 10^9/L,白细胞:11.1 10^9/L 。产妇无头 晕、气促、乏力、恶心等不适。术后第7天,患者仍 有发热,最高体温38.5℃,白细胞:11.1 10^9/L,完善胸片、咽拭子、痰培养、请内科、 中医科会诊,继续予头孢二代+左氧联合抗炎。术后 第8天,最高体温38.9℃,X线摄影:考虑右下肺感 染。咽拭子培养(-)、肺炎支原体(-),。术后第 10天,最高体温37.7℃,术后第11天,体温恢复 正常,肥达式结果:斑疹伤寒19 1/80(+)。 其他检查无异常。
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ຫໍສະໝຸດ 1、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2、复发型(少见),少数因免疫力低下可再 度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增值引 起复发。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点 :
1、寒冷地区,冬春季多见。因气候寒冷,衣
较厚,少换洗。
2、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战争、灾荒、群 体个人卫生差增加人虱繁殖机会,易引起流 行。
个别患者病后立克次体可长期存于单核巨噬 细胞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复发,。称 为复发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人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当虱叮咬患者时, 病原体随血进入虱肠内,侵入肠壁上皮细胞 内增值,随虱粪排出。可通过抓痕侵入皮肤, 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可随尘埃经呼吸道、口腔 或眼结合膜感染。虱习惯生活于29oC左右, 当病人发热或死亡后即转移至健康人体造成 传播。
流行病学
(三)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持久
(四) 流行特征: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全 球散发,我国华北、西南、西北多见,夏秋高 发。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y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一)发热 : 急性起病,寒战,T39oC,热程914 天,伴明显头痛,全身痛,结膜充 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 鉴别诊断 : 1、其他立克次体病:恙虫病 , 恙螨叮咬处 皮肤有焦痂,淋巴结肿大,变形杆菌 OX k 凝 集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 鉴别诊断 :
2、伤寒 : 夏秋季,起病缓,持续高热,相对 缓脉,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玫瑰疹(6日出 疹),数量少见于胸腹部,肝脾肿大,WBC减 少 ,诊断依据血(胆汁、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 肥达氏反应(+)
斑疹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斑疹伤寒的症状和治疗文章目录*一、斑疹伤寒的症状和治疗1. 斑疹伤寒的症状2. 什么是斑疹伤寒3. 斑疹伤寒的治疗方法*二、斑疹伤寒如何饮食*三、斑疹伤寒如何预防斑疹伤寒的症状和治疗1、斑疹伤寒的症状流行性斑疹伤寒:潜伏期10~14 日。
患者急起发热,呈稽留热型,体温可达39~40℃,体温常于第3周内迅速降至正常。
第4~5天逐步出现红色皮疹,除面部及手掌、足底外,可于l-2日内遍及全身,伴有持续性严重头痛,重者可伴有神经精神症状、虚脱及肾功能衰竭。
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6~14日,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较轻。
2、什么是斑疹伤寒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可分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
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
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潜伏期为5~21天,多为 10~12天。
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眼球结膜充血 ,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
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
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并有脾肿大。
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
3、斑疹伤寒的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在抗菌药物中,以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抑杀作用较强,患者多于用药24h后体温退至正常。
应用喹诺酮类治疗亦多可使患者的体温于24~48h内降至正常。
通常只需选用一种抗菌药物,无需联合应用治疗。
有资料显示利福平 (rifampicin)对斑疹伤寒亦有疗效。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特点及42例误诊分析
至疝囊颈 , 将疝囊旋转二 周 , 疝囊颈处 结扎 , 除多余疝囊 后 , 于 剪
松开血管钳 , 已结扎的疝囊颈 自然 回缩至切 口内 。阴囊切 口用组 织钳轻轻对端 钳夹 , 不必缝合切 口。
[] 1 吴阶平 , 法祖. 家 外科 学. 5版. 裘 黄 驷 第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 人
【 文章编号】6 1 72 (07 1 — 06— 1 17 — 8120 )7 08 0
位结扎术 , 我们 根据病人 家属 对手术要求的提高及临床解 剖而 是
设计的 。进行该术式一定 要严格 掌握适应 证 , 腹股 沟直疝 、 腹股
沟滑动性疝和复发性斜疝都是该术式 的禁忌证 , 而对于嵌顿性 斜 疝, 只要手法 复位顺利 , 无肠坏死 , 仍可行该术式 。本 组 1例手术
14 治疗及转归 . 9 % 的患者曾用一般抗生素 治疗 3— 5 5天 , 确
日照 市岚 山区高兴 医院 ( 山东 日照 2 6 1 ) 7 8 1
近年来 , 我院收治地 方性斑疹 伤寒患 者明显增 多 , 其临床 表
现不典 型 , 易误诊误治 。现将我 院近 4年来 收治 的 4 患者 临 2例 床特点及误诊原 因分析报道 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 4 患者中 , 2 , 2 例 , 2例 男 2例 女 0 年龄 5—8 , 0岁 中位数 4 l岁 , 发病季节为 9—1 , 1月 均为农 民或农村学生。
诊后 给予四环素 0 S 6 ,4—4 .qh2 8小 时 内体温 降 至正 常 , 症状 消 失, 恢复正 常, 般正确用药后 2— 一 4天痊 愈 , 见后 遗症 和死亡 未
病 例。
2 讨 论
地 方性 斑疹伤寒 又称 鼠型斑疹 伤寒 , 由莫 氏立克次 体 由鼠 是 蚤传播 的 良性传 染病 。本地 自 2 0 0 2年 以来 发现 地 方性 斑疹 伤 寒, 每年发病率无明显变 化 , 状及体 征均不典 型 。归 纳临床 表 症 现如下 :1 皮疹发病率较高 , 9 % , () 为 0 与教科 书今年 国内报告出 现皮疹者少 于 1%不 同 , 0 均为充 血性斑 丘疹 , 寡不一 。( ) 多 2 脾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疫区有衣虱和蚤类孳生及鼠类活动。
突然持续性高
热、不能立即确定其他病因,伴剧烈头痛及皮疹病
例。
二﹑确诊病例:
1.起病4-7日出现斑丘疹,可伴有神志迟钝或谵
妄或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精神症状;
2.补体结合实验(CF),血清效价≥1:8为阳性,
≥1:32为现患诊断;
3.立克次体微量凝集试验(MA),血清效价≥1:8
为阳性,≥1:256为现患诊断;
4.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为阳性,
(micro-IE),IgM﹑IgG ≥1:16为阳性,IgM
≥132, IgG ≥1:256为现
患诊断;
5.间接血凝试验血清效价(IHA)血清效价1:8
为阳性,≥1:800为现患诊断;
6.外斐氏试验(WF),≥1:160为现患诊断参考
效价;
7.取发烧期病人血液接种雄性豚鼠,体
温>39.5℃连续2天以上,其恢复期血清学检
测结果阳性者,阴囊肿大(流行性一,地方性
+)仅作参考。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6项中任一项。
【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
立克次体随体虱吸病人血时进入虱肠壁上皮细胞中繁殖,约1周后经虱粪排出,受染虱复吸健康人血时,常排粪于皮肤,粪中的立克次体可通过叮咬及搔抓处受损皮肤侵入人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为主要传播媒介。
【消毒】
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56℃30分钟或37℃、5-7小时可灭活。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
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
依赖血清学试验,豚鼠接种分离病原体确诊。
2.主要临床症状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
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
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为38~40℃,持续6~14日,最短4日,最长25日。
皮疹少,多为充血性,约1/4~1/3病例可无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
但烦躁不安、谵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见。
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压血压。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
(2)血清学检查:外斐氏反应中,变形杆菌CX19凝集的诊断意义与流行斑疹伤寒相似,即只有群特异性而无型特异性。
以莫氏立克次体作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等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动物接种: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入雄性豚鼠腹腔内,接种后5~7日动物发热,阴囊因睾丸鞘膜炎而肿胀,鞘膜渗出液涂片可见肿胀的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病原体。
例题:
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流行性斑疹伤寒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为?
A.临床表现轻重不同
B.发病季节不同
C.外斐反应
D.病死率不一
E.豚鼠阴囊肿胀试验
正确答案:E。
辨证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54例
清 热 。方 予 柴 胡 鳖 甲 汤 ( 自拟 ) 桑 叶 1 , 花 : 2g 菊 1 , 胡 1 , 芩 1 , 甲 1 , 壳 1 , 2g柴 5g黄 2g 鳖 0 g枳 0g金 银 花 1 , 荷 1 , 翘 1 。水 煎 服 , 日 1 2g 薄 2g 连 2g 每
热甚 , 半 夜 汗 出热 解 , 日又 发 , 微 痛 , 后 次 头 口苦 , 脉弦细数 。 身热微 恶 寒 , 午 后热 甚 , 身 痛 , 闷 不饥 , 出热 不 退 , 腻 , 头 胸 汗 苔 脉 弦濡缓 。
15 治疗 方 法 . 15 1 邪 伏 少 阳兼 表 型 .. ’ 治则 : 解 少 阳 , 表 和 解
15 2 少 阳阳 明合 病 型 治则 : .. 和解 少 阳 , 利 清 阳 明 。方 予 大 柴 胡 汤 加 减 : 胡 1 , 芩 1 , 柴 2g 黄 2g 大 黄 1 , 甲 1 , 丹 皮 1 , 榔 1 , 实 0g鳖 0g牡 0g 槟 0g枳 1 , 银 花 1 , 花 1 。水 煎 服 , 1 , 0g 金 5g 菊 2g 日 剂 3剂
维普资讯
河北 中医 20 02年 8月 第 2 4卷第 8期
Hee T M, uut 02, o 2 , o 8 b i C A gs 20 V l 4 N . J
53 7
辨 证 治 疗 地 方 性 斑 疹 伤寒 5 4例
王 新 坦 ( 北 省 辛 集 市 第 一 医 院 中 医科 河 辛集 O26 ) 530
部 分 患 者 可 出 现 轻 度 黄 疸 , 大 见 于 过半 数 病 例 ; 脾
地方性斑疹伤寒与蜱虫传播的关系了解一下
空气传播: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特别是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地方性斑疹伤寒后,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感染。
蜱虫的概述
02
蜱虫的形态特征
体型:小型,通常不超过1厘米
加强宠物管理,定期给宠物驱虫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在蜱虫活跃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定期喷洒杀虫剂,减少蜱虫数量
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控制病情
疫苗接种:接种伤寒疫苗,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
环境治理:清理杂草、垃圾,减少蜱虫滋生
个人防护:避免在蜱虫活跃的地方长时间停留,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数天
头痛、肌肉痛:全身肌肉酸痛,头痛明显
皮疹:全身出现红色斑点,逐渐扩大
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昏迷、抽搐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蜱虫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04
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蜱虫:避免在蜱虫活跃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如草地、树林等。
01
02
穿着防护衣物:穿着长袖、长裤、袜子等,防止蜱虫叮咬。
使用驱虫剂: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的驱虫剂,防止蜱虫叮咬。
03
0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身体,发现蜱虫叮咬要及时处理。
环境控制措施
清理杂草和落叶,保持环境整洁
研究展望
05
深入探究地方性斑疹伤寒与蜱虫传播的关系
什么叫斑疹伤寒
什么叫斑疹伤寒文章目录*一、什么叫斑疹伤寒*二、斑疹伤寒如何治疗*三、斑疹伤寒如何预防什么叫斑疹伤寒1、什么叫斑疹伤寒斑疹伤寒〔typhus)乃是由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经体虱传播,以冬春季为多。
地方性斑伤寒是由于摩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以鼠及鼠蚤为媒介,以夏秋季为多。
地方性者比流行性者病情较轻。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
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
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
2、斑疹伤寒的发病原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在涂片染色镜检中,于细胞质内,尤其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常于胞核的一侧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呈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一代所需时间约为8h。
在多种实验动物中,小鼠最为易感,多于腹腔接种后7~9天发病,第10~15天死亡。
当小鼠发病或死亡后,可于腹水、肠系膜、腹膜、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涂片或印片中发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其中以腹膜和肠系膜印片的检出率较高。
它对各种消毒方法都很敏感,如在0.5%苯酚溶液中或加热至56℃,10min即死亡。
于37℃,放置2h后,其感染细胞的能力即明显下降。
在感染的鸡胚中,4℃可保存活力17天,-20℃可保存6周。
在感染的细胞悬液中,用液氮可保存其活力1年以上。
3、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3.1、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
地方性斑疹伤寒健康教育PPT课件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可采取合适的防螨 虫措施等
如何识别地方 性斑疹伤寒
如何 及时就医:发现异常情况应尽早就医
如何识别地方性斑疹伤寒
确诊治疗:通过专业医生的确 诊和治疗来迅速康复
地方性斑疹伤 寒的重要性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性
健康威胁:地方性斑疹伤寒可能对人体 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预防意识:加强对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认 知,提高预防意识
总结
总结
通过本PPT,您了解到了地方性斑疹伤 寒的重要信息
请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地 方性斑疹伤寒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总结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请及时 就医和咨询专业医生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什么是地方性 斑疹伤寒?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引发原因:由于螨虫叮咬所引起的一种 传染病
症状:高热、斑疹、头痛、肌肉和关节 疼痛等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传播途径:螨虫叮咬、直接接 触患者传染物等
地方性斑疹伤 寒的预防措施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措施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等 家居环境:保持清洁、疏通衣物和床铺 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个人预防措施对公 共卫生具有积极意义
地方性斑疹伤 寒的后续关注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后续关注
自我观察:症状缓解后,仍需关注自身 病情是否有反复
定期就医: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任何问题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后续关注
公共健康机构:向公共卫生机 构报告病情,为防止疫情蔓延 贡献力量
地方性斑疹伤 寒健康教育 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措施 如何识别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性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后续关注 总结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
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概念
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乃鼠蚤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型斑疹伤寒近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2.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学-病原体
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
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
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
但在动物实验上可以区别:①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
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细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渗出液涂片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
②莫氏立克次体可引起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种或传代。
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
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故二者有交叉反应,均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
但二者的颗粒性抗原不同,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区别。
例题: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
A.恙虫病立克次体
B.伤寒杆菌
C.莫氏立克次体
D.副伤寒杆菌
E.普氏立克次体
正确答案:C。
斑疹伤寒描述
12
抗体检测
立克次体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除外斐 反应、间接免疫荧光(IFA )试验、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ELISA)外,还有补体结合(CF)
试验、微量凝集(MA)试验、间接血凝(IHA)
试验、胶乳凝集(LA)试验等 。
13
抗体检测-外斐反应
除Q热、立克次体痘及罗沙利马体感染为阴性外, 其他为阳性。 患者OX凝集素上升较晚,在病程2周左右方出现阳 性,病程中双份血清试验,若效价有4倍增长方有 诊断意义 有些病例在病程中效价不见上升,约15%的经疫苗 接种后感染斑疹伤寒的病例。有些轻症斑疹伤寒或 某些发病严重者,其他血清学试验阳性,但外斐反 应可为阴性
24
诊断标准
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史: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 节性。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临床表现: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 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 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或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从发 热期血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25
诊断标准
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史: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 节性。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临床表现: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 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主要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抗原交叉现象 变形杆菌菌株 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热立克次体 OX19 +++ +++ — OX2 + + — OXk — — +++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地方型斑疹伤寒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
国内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
1.传染源
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流行。
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
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
2.传播途径
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
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内的病原体
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
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3.易感者
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
例题:
上述哪项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媒介?
A.家鼠
B.鼠蚤
C.体虱
D.病人
E.恙螨
正确答案:B。
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我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南方湿润的地方。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特点是高热、伴有斑疹和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等,病程较长,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病因地方性斑疹伤寒由立克次氏体引起,主要通过蜱虫的叮咬传播给人。
蜱虫作为中间宿主,携带立克次氏体,通过叮咬人体注入其体内,并随之形成感染。
此外,人与人之间也可通过血液、呼吸道或性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7-14天。
患者最初出现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先出现在躯干,然后扩散到四肢,斑疹一般不会出现在面部。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三、诊断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患者有明显的病程特点和发病地区的居住史,外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怀疑为地方性斑疹伤寒。
实验室检查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其中,抗原检测是诊断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最常用方法,可以通过血液或尿液中的立克次氏体抗原来进行检测。
四、治疗目前,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如土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合理的选择。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血清治疗。
五、预防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和环境改善。
个人防护方面,应加强户外活动时的防护意识,避免蜱虫的叮咬。
可采取穿长袖、长裤,使用蚊虫避免剂等措施。
环境改善方面,主要通过除去草丛、灌木丛、清理草堆等措施,减少蜱虫的滋生和传播。
六、结语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在我国某些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易于被误诊。
传染病;斑疹伤寒科普文章
认识斑疹伤寒,保障健康斑疹伤寒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它。
一、什么是斑疹伤寒斑疹伤寒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种类型。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导致。
二、传播途径(一)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体虱传播。
当体虱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造成疾病传播。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则多通过鼠蚤传播。
老鼠身上的鼠蚤携带立克次体,蚤叮咬人类时可将病原体传入人体。
三、症状表现(一)发热:通常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 - 40℃,伴有寒战。
(二)皮疹:发病4 - 5 天后,身体出现皮疹,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多为充血性斑丘疹。
(三)头痛、全身酸痛:患者常感到剧烈头痛和肌肉疼痛。
(四)其他症状:还可能有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流行病学史(是否接触过传染源),结合实验室检查,如外斐反应、立克次体分离培养等进行诊断。
五、治疗措施(一)抗生素治疗:多西环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对斑疹伤寒有较好的疗效。
(二)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头痛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烧药、止痛药等。
六、预防策略(一)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澡、勤换衣,避免虱子和蚤的寄生。
(二)环境清洁:消灭老鼠、跳蚤等害虫,改善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
(三)防护措施:在可能接触传染源的情况下,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防虫剂等。
总之,了解斑疹伤寒的相关知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斑疹伤寒知识ppt课件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干燥,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学习交流PPT
9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G-,可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 殖。
学习交流PPT
12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 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关。故北方寒冷的冬 季较易发生。战争、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 流行。
学习交流PPT
13
发病机理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先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 细胞破裂立克次体释放入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 侵袭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病原体死亡,释放大 量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病程第二周随着抗 感染免疫的产生出现变态反应,使血管病变进一 步加重。
学习交流PPT
2
概述
立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 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 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 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斑疹伤寒
Hale Waihona Puke 学习交流PPT1概述
斑疹伤寒(scrubtyphus),是由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 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 虫(chigger)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播给人。其临 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 等。
斑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下)
斑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下)
王守义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5(009)002
【摘要】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nic Typhus)又称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引起,由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
疾病。
其发生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同,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并发症少及病死率很低。
近年来我国仍有本病发生,1982-1984年报道
一些地区如西安、河北石家庄及河南洛阳有本病流行。
【总页数】1页(P144)
【作者】王守义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3
【相关文献】
1.斑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上) [J], 王守义
2.EMDR治疗的初期——基础、诊断与治疗计划(下) [J], Ame Hofmann;盛晓春
3.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 [J], 徐军
4.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五):麦肯基对颈椎疾患及下腰痛的诊断、治疗技术
[J], 徐军
5.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三):麦肯基对下腰痛的力学诊断 [J], 徐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毛 细血管血栓形成较少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6~16天,多为12天。 2.症状和体征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中枢神经系统病状 较轻。瘀点样皮疹少见。其特点: (1)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可有1~2天前驱症状如疲乏、食欲 缺乏、头痛等。 (2)发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最高体温达38~40℃,伴有显著 头痛,全身酸痛,关节痛,眼结膜充血等,热程一般9~14天, 长者可达20天,热多渐退。 (3)皮疹较少,约60%~80%患者有皮疹,多在4~7天出现。
流行病学
4.流行特征 呈散发性,夏、秋季多发,多见于温带及亚热带 地区,国内以西南、华北诸省较多。
病因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特 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等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 而在实验动物病损以及抗原性方面有所不同。
1.莫氏立克次体感染雄性豚鼠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肿 胀,睾丸明显肿大,由于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膜细胞 中快速繁殖,故在鞘膜渗出液涂片中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称 豚鼠阴囊现象;而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的阴囊反应。
流行病学
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等感染人。 螨、蜱等节肢动物亦可带本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 疫力,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隐性感染率高,在流 行区的健康人群中,50%~80%可测得特异性抗体,感染后及病 后均可产生强而持久的免疫力,且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亦有相 当的免疫力。据报告,小学生及青壮年发病者居多。据新加坡 报道,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所增加,20~40岁者多见,男性高 于女性,种族是印尼人多于马来人,中国人少于前二者。
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其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传 染源为患者,以体虱为媒介,多发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症状 与地方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见,神 经系统症状明显,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 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 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临床表现
初见于胸腹部,24h遍及全身,以躯干、四肢为多,面、颈、 足底、手掌少见或无皮疹。皮疹形态多为充血性斑丘疹,边缘 不整,大小不等,直径约1~5mm,颜色常由鲜红转为暗红, 少数病例可见点状出血疹。持续数日皮疹消退,一般不留痕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多数仅有头痛,很少有意识障碍及脑 膜刺激征等。 (4)其他尚可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轻度黄疸及脾脏 肿大等。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多见,偶见支气管肺炎。
2.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 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氯霉素 1.5~2g/d,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 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0.2~0.3g顿服,必 要时2~4天再服1剂。
治疗
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 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近 来有用红霉素、氟喹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 星)及米诺环素(Minocyciline)等治病本病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 痛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 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 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鼠,一般情况是以鼠→鼠蚤 →鼠的循环形成在鼠间传播。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 只在鼠死后才离开鼠体择人吮血使人感染。莫氏立克次体可在 虱体内生长繁殖,病人也有可能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鼠蚤通过吸吮病鼠血而致感染,病原体进入鼠蚤 肠道内繁殖。当鼠蚤叮咬人时,同时排出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和 呕吐物,病原体可经抓伤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 碎逸出的病原体可通过同一途径侵入人体。
实验室检查
3.动物接种 将患者血液注入雄性豚鼠的腹腔,动物一般于接 种后5~7天开始发热,阴囊因睾丸鞘膜炎而肿胀,鞘膜渗出液 涂片可见肿胀的细胞质内有大量的病原体。需要注意一般试验 室不宜进行动物试验。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显示低电压,ST-T改变等。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部间 质感染征象。
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 1.居住或工作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 2.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等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并 且较轻。 3.血清学诊断有阳性结果。 根据以上几点不难作出诊断。
2.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大白鼠可使其发热或致死,亦可在其脑 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菌及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 鼠形成隐性感染。
病因
3.用本病原体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 而普氏立克次体则不能。
4.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具有组特异性的耐 热性可溶性抗原,故二者可有交叉免疫反应。各自又有不同的 颗粒抗原,可借以通过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免疫荧光试 验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鼠蚤肠壁 细胞内,不影响鼠蚤生命;而普氏立克次体可使被感染的虱致 死。
并发症
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为正常。明显增多或减少者罕 见。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中OX19呈阳性反应,效价较流行性 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5~17病日,平均于11~15天。 (2)以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4)DNA探针杂交与PCR基因扩增技术联合,检测患者血中立克 次体DNA同样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endemic typhus
别名
endemic typhus fever;flea-brone/murine typhus;鼠斑疹伤寒; 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
类别
感染内科/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
ICD号
A75
概述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 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表 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预后好,病死 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