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音乐之唱腔流派
苏州弹词流派唱腔小集——简述“苏州评弹”与“光裕社”(杨兴泉)

苏州弹词流派唱腔小集——简述“苏州评弹”与“光裕社”(杨兴泉)苏州评弹被誉为江南的一颗明珠,说书艺术,追溯渊源始于汉朝,滥觞於唐、宋,盛行於清乾嘉年间。
乾隆南游,特邀弹词艺人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小京官,旋即因病请假回苏州,於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王周士等创建光裕公所(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在苏州宫巷第一天门,供三皇为祖师。
18601865年(同治四年)由评弹泰斗马如飞等集资,在苏州临顿路小日晖桥,草建公所,至18841912年光裕公所更名为光裕社。
历任社长有沈友庭、王绶卿、张福田、黄兆麟、魏钰卿、杨斌奎、严雪亭等皆著盛名。
光裕社的规章制度名《出道录》,内有马如飞所写的《道训》,为当时评弹艺人遵循的守则,其中勉励艺人勤学苦练,表演不趋下流等内容,至今对评弹演员仍有教益。
光裕社艺人所谓出道,即满师,分两个阶段:小道与大道。
小道即茶道,由业师陪同弟子到光裕社的茶会上与一些前辈见面,茶资均由弟子承担,此后方可挂牌说书,但不能收徒。
待若干年后,其弟子艺术上不断磨练和提高,经师同意,在光裕社内宴请前辈,并交纳若干出道费,届时在《出道录》上方可列入名册,叫出大道,这时可收徒,正式成为光裕社社员。
由于光裕社的内部分裂,19121916年由周宾贤在上海成立同义社。
1936年光裕社又经分裂,成立了普裕社,普裕社允许男女拼档,这对评弹艺术是一个推动。
1945年后各大小团体合并为光裕评弹研究会,解放后,江浙沪先后成立了各大小评弹团体有几十个。
苏州评弹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最著名的推陈遇乾、俞秀山、姚豫章、陆士珍,简称前四家。
同治年间有马如飞、姚士章、赵湘州、王石泉,又称后四家。
苏州弹词历经二百余年兴衰,其流派唱腔已发展到了二十四种,但被推崇评弹三大基本调的是:俞秀山的“俞调”,薛筱卿的“薛调”,蒋月泉的“蒋调”,此三大评弹基本调,至今在苏州评弹学校的学生作为必修课目。
从陈遇乾达到蒋如庭鼎足三俞、马、陈,如今“陈调”亦翻新。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简介
•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 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 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 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 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 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 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 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 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 腔。
苏州弹词的合称,俗 称说书,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 唱、表现的地方曲种。在江浙 两省及上海等地都颇受欢迎。 评弹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到 了明代,开始强调说书人要进 入角色,说书时要"我即成古, 笑啼皆一"。入清以后评弹进一 步吴语化,在说表上有官白、 私白(苏州话)之分。到了清 乾隆以后,苏州评弹出现了兴 盛的局面,据说清朝乾隆皇帝 下江南时,曾经征召过一位叫 王周士的艺人御前弹唱。王周 士后来在苏州成立光裕公所, 调整了评弹界。自此以后苏州 评弹事业欣欣向荣。
• 苏州评弹学校,是1962 年由名誉校长陈云同志 建议创办、国家文化部 出资扶持、江苏省人民 政府批准成立的省属中 等专业艺术学校,是全 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 演人才的“摇篮”,现 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 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称号。
小结
• 在我们享受现代多元的文化生活时,你是否 发现我们遗忘了很多美好的传统文化生活? 尝试着去听听评弹吧,或许你会有不少的收 获呢! • 推荐:《王府情仇》 《小孟丽君》
评弹名人
侯莉君 “侯调” 弹词唱调创始人 周玉泉 弹词唱调“周调” 创始人 杨筱亭弹词唱调 “小阳调”创始人
杨振雄弹词唱 调“杨调”创 始人
熟识的评弹优秀表演者
• 施斌 • 国家一级演员、苏州 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 是一位优秀青年弹词 演员。现任苏州广电 总台《施斌聊斋》节 目主持人。
苏州评弹的来由及流派

苏州评弹的来由及流派作者:钮惠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才苏州评弹大约形成(或有正式文字记载)是在明末清初。
明朝时期我国情节性艺术(指故事、有情节内容)已经成熟。
由于演义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和发展,就直接影响和推动了苏州评弹的兴起,明代戏曲兴盛,特别是昆曲的兴起,繁荣不仅影响其它戏曲,也影响了说唱艺术。
后来昆曲逐渐衰落,各种地方戏曲兴起,用各地方言演唱的地方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青睐,这也促使说唱艺术加速与各地方言的结合。
关键词:苏州评弹;由来;流派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153-01评弹表演艺术在当初经济发达的苏州,是符合他们欣赏要求的文艺,能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所以越来越希望有表演性的通俗文艺来满足他们对表现声色的需求,又由于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唱曲为生的卖唱队伍,这就影响着苏州评弹的形成和发展。
一、评弹艺术的由来苏州评弹包括:苏州评话(只说不唱)、苏州弹词(有说有唱),是两个不同曲种的合称。
“评话”早在元朝已有记载。
当时有句话:“讲论只凭三寸舌,称评天下浅和深。
”这就是评话中“评”字的来源,不光是讲故事,还有评论的意思。
后来发展为南方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
评话和苏州方言相结,就形成了苏州评话。
除苏州评话外,还有扬州、南京、杭州等评话。
“弹词”最早历史记载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当时曾记载:“优人百戏、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弹词流传到江南和苏州方言结合形成苏州弹词,除苏州弹词外还有扬州弹词、长沙弹词、贵州弹词等。
明末就有人将董其昌编为故事以说唱形式来表达。
然而以文字记载较多的是说书先生王周士的故事,乾隆41年第四次下江南去玄妙观听王周士说书,并将其请至皇帝下塌行宫——沧浪亭说书,听上瘾,就把他带至北京皇宫御前说书。
半年后准其回乡,并封他“七品书王”,并提了“光前裕后”四字。
王衣锦回乡后成立了说书先生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即现在第一天门苏州市评弹团团部所在地)。
苏州评弹-新

评弹衰弱的主要原因: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癿吴语方言徒口 讲说表演癿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亍江苏南部和浙 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癿吴语地区。听众主要是 流行地区上年纨癿人,难以被广大青少年接受, 特别是20岁以下癿青少年,加之方言癿流失,使 得苏州评话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癿大量流 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政府出台的政策的影响:
2006 年6月7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布,江苏共有七种34项入选,而众所周知癿苏州评弹 赫然在列。此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癿公布,被 业界视为一件划时代癿大事,在普通公众看来,也殊为 丌易。 申报“世界遗产城市联盟”。“世界遗产城市联盟”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亍1993年在摩洛哥成立癿一个组织, 其总部设在加拿大癿魁北克。该组织癿宗旨就是负责沟 通和执行世界遗产大会癿各项公约和决议。苏州成功加 入“世界遗产城市联盟”,有利亍借鉴各遗产城市在文 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癿经验,获取更多癿相关信息, 进一步促进苏州癿遗产保护工作。
苏州评弹
评弹简介:
苏州评弹是盛行亍江南一带癿 地方曲艺,系评话和弹词癿总 称。它产生并流行苏州及江、 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表演。 评弹癿历叱悠丽,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演出形式:
评话又称大书,有说五唱,演出大都为单档(一人)。演 员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内容一般是演义、公 案、武侠及英雄史诗。
弹词又称小书,既有说表,又有弹唱。演出大都为双档 (两人),也有单档和三个档(三人)的。内容一般是描述 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弹词演员使用的乐器以三弦、琵琶为 主。
声情并茂 曲调悠扬——浅谈苏州弹词“唱”的艺术

薛小飞调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 , 我也深深感到弹词 中“ 唱” 的艺 术是深不可测 , 变化无穷 。 结合以上各流派和 曲牌 , 通过平
时的演练 , 我对弹词 中的“ 唱” 有以下四点感想 :
1 、 着眼于“ 清” 字, 力求声声入耳 。 昊依软语之所以悦耳 , 就是因为每个 字眼的平 上去 入 都非 常清晰 。 熟悉弹词的韵脚也是演员的必修课。弹词韵
脚中有 “ 江阳 ” 、 “ 新成 ” 、 “ 来三” 、 “ 天仙” 、 “ 盘欢 ” 、 “ 鸡栖 ” 、
“ 孤 苦” 、 “ 家牌 ” 、 “ 知书 ” 、 “ 逍遥 ” 等十几个 . 要发准每个 字 并能唱清每个字 , 绝非易事 。在唱每个字的时候一定要理 解和唱清 楚字 的“ 头腹尾 ” , 直至归韵 。不因为曲调 优美而
书情 、 符合故事 、 符合逻辑 、 符合环境 。拿到 唱篇 应该 要做 好 准备 , 即了解篇子在整 回书甚至在整 部书里 的位置和 作
上也是要求演 员将每一个字通过演 唱清 晰地送给 听众 , 让
听众能听清词义 , 听清书情 。我认为弹词演唱最根本的所
在就是这 点 , 起到统领作 用 , 因此 在这一点上必须 下大功 夫。 有时候两个韵脚相 同的字连在一起唱的时候更应注意 这一点 。 例如 : 朱慧珍先生的“ 新年锣鼓响连天 ” , 这一句里
I 剧影月报 艺坛
声情并茂 曲调悠 扬
— —
浅 谈 苏 州弹 词 “ 唱” 的 艺 术
苏州评弹是一 门古老 的说唱艺术 , 她韵昧醇厚 、 气质 高雅 、 流派纷呈 、 沁人心脾 , 被誉为“ 中国最美 的声音 ” 。这 颗璀璨的 “ 江南明珠 ” 于2 0 0 6 年 5月 2 0目被国务院批 准 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苏州评 弹又分为评话 ( 大书 ) 和弹词 ( 小书 ) 。弹词有“ 说噱弹唱演” 五 门技艺 , 而弹 唱水 平更是对弹词女演员的考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 , 基本形 成了以下流派和 曲牌 :
苏州评弹

前四大名家
陈遇乾 俞秀山 毛菖佩 陆世珍
后四大名家
马如飞 姚时章 赵湘洲 王石泉
1、苏州评话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苏州评话的表演
新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 “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 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 类。
3、苏州评话的书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 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 类。一类是“短打书”,讲英 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
《《表苏有唱苏上西苏结种能说苏 珍描性州采。州海不州构长连。州 珠金节弹用唱弹松过弹手篇说每评 塔凤目词醒时词江常词法连几天话 》》有的木多的。州的。说个说都 等、《节作用表 ,演 的月一是 几《三目为三演 北出 特,回讲 十白笑以道弦通 不地 点长,长 部蛇》长具或常 越域 ,的每篇 。传、篇击琵以 常, 形可回故 》《为节琶说 熟南 成达约事 、倭主拢伴为 ,不 了一一, 《袍,神奏主 东出 评年个分 玉传传的,, 也浙 话半半回 蜻》统情说说 超江 特载小逐 蜓、的形时中 不嘉 殊。时日 》 代。也夹 过兴 的这。连 、 ,
北 风 吹 雪 四 更 初 , 嘉 瑞 天 教 及 岁 除 。 半 盏 屠 苏 犹 未 举 , 灯 前 小 草 写 桃 符 。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
传承与发展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保 护 与 发 扬 评 弹 具 体 方 案
政府部门
国务院文化部,财政部,继续共同实施并开展 评弹的保护工作,政府大力支持中国苏州评弹 艺术节的发展,江苏省政府应当把继承弘扬评 弹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 要工程,建设,并保护评弹博物馆,创办评弹 学校,培养更多人才。
演唱方式不同,苏州弹词的流派有哪些?

演唱方式不同,苏州弹词的流派有哪些?当某一个文化发展成功的时候,必然会有着很多的分歧。
这些分歧就在之后的历史中创造出了不同的小文化。
苏州弹词作为有名的传统戏剧之一也有着不一样的流派传承。
那么,本期盘点苏州评弹的流派有哪些。
小阳调在当时普遍弹唱的“书调”基础上,根据说唱内容及个人嗓音特点,形成自己的流派唱腔。
称“小杨调”。
一说,其唱腔不全用真嗓,且其假嗓高腔比较突出。
内行称真嗓为“阳面”,假噪为“阴面”。
因其阳面中夹用阴面,故称“小阳调”。
马调马调是评弹艺术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
马调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
经其后辈师承的发展,马调已初步形成体系。
如有魏玉卿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而成的魏调,魏玉卿又传子魏含英,他又对魏调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加强了音乐性。
马如飞以擅唱《珍珠塔》而闻名,人称“塔王”。
祁调祁调的创始人是祁莲芳(1910-1986,苏州人)。
祁调渊源于俞调,唱时真假嗓并用,以假嗓为主,但在发声方法上,俞调放而亮,祁调收而抑。
润腔亦有很大不同,自有其独特的韵味。
徐调徐调是徐云志所创的流派唱腔。
采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创出了“长腔”、“短腔”、“长短腔”、“长长腔”、“变腔”、“新腔”等9种唱腔,丰富了苏州评弹唱腔的表现力。
形成了唱腔委婉、节奏舒缓的“徐调”,人称“糯米腔”、“迷魂腔”。
沈调、薛调听众称沈俭安的唱腔为沈调,薜筱卿的为薜调。
虽然也有并称为沈薜调的错误说法,但是始终这是两个演唱流派。
沈、薜调共同的特点是吐字清晰、明快流畅,但由于二人的个性、秉赋及在书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沈俭安嗓音哑糯,行腔委婉,韵味醇厚,而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锉锵,口角爽利、两种唱腔正好互相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夏调夏荷生继承“俞调”所创的流派唱腔。
夏荷生(1899-1946),浙江嘉善人。
少年时从伯父夏吟道学唱俞调,后从演唱《描金凤》、《三笑》名家钱幼卿学艺,出师后声誉胜过乃师。
他定音较高,以响弹响唱为特色。
苏州弹词“徐调”的艺术特色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合称,都使用吴语(苏州方言)来演绎。
苏州评话只说不唱,所讲内容大多为脍炙人口、场面宏大的历史故事,且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还会运用许多具有特色的“口技”,这些通常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表演的。
苏州弹词则又说又唱又弹,是一种较为丰富的说唱艺术。
我们有一句行话叫“说噱弹唱演”:“说”,使用吴语(苏州方言)来叙述故事;“噱”,在叙说故事的中间加一点笑料,一点比较幽默诙谐的内容,愉悦观众;“弹”,即乐器弹奏,苏州弹词主要的弹奏乐器为三弦和琵琶,一个人单档演出弹奏三弦,若两个人双档演出,那么担任上手角色的人弹奏三弦、担任下手角色的人弹奏琵琶,不可颠倒;“唱”,用吴语(苏州方言)来演唱故事中的某些内容,当简单的叙说已经满足不了感情的表达时,则需要演唱来表达情感,一边弹奏琵琶三弦的过门一边演唱。
“演”,当情感到达一定高度时,当叙说加上演唱也满足不了情绪的表达时,则使用肢体语言和表情等手段把情绪和内容演绎出来。
“说”“噱”“弹”“唱”“演”这五种便是苏州弹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苏州评话大多都是讲的王侯将相的故事,苏州弹词大多就是讲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基本上每一部优秀的传统书目,都有其对应的流派,“徐调”就是属于苏州弹词里的一种流派唱腔。
所谓“流派唱腔”,指的是老艺术家们在表演长篇书目时,结合自己对书目的理解,根据自身嗓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声腔艺术,并且在乐器的弹奏上也是别具一格。
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弹奏过门和演唱时的嗓音音色,大多以流派创始人的姓来命名。
比如苏州弹词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徐云志先生,在演出长篇弹词《三笑》的实践中,慢慢形成了徐派的艺术风格;蒋月泉先生,在演出长篇弹词《玉蜻蜓》《白蛇传》的实践中,摸索出蒋派的艺术风格;杨振雄先生,在演出长篇弹词《长生殿》《西厢记》的过程中,形成了杨派的艺术风格;张鉴庭先生,在演出长篇弹词《顾鼎臣》《十美图》的过程中,形成了张派的艺术风格……那么,为什么“流派唱腔”又被称之为“调”?因为当时的观众们习惯性地把演唱的唱腔艺术叫成“小调”,比如徐云志徐派的唱腔艺术被观众称之为“徐调”,蒋月泉蒋派的唱腔艺术就被称之为“蒋调”。
从三个腔系探索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

从三个腔系探索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施王伟【摘要】本文对苏州弹词唱腔中的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马调进行音乐分析,认为陈调和平湖调较为接近,可能为平湖调系统的一支;俞、马调同属徵调系统,与周围的宣卷因果有很大关系。
俞、马调的区别不在骨干和核心曲调,而主要在歌唱;俞、马调中的过门有较强的宫调色彩,很可能受到“弹词家开场白之前,必奏‘三六’”的影响。
通过分析可以推测,苏州弹词唱腔中的陈调建立在乾隆之前以平湖调系统为骨干的曲调上,乾隆之后,苏州逐渐取代杭州成为江南弹词的代表,曾占主流地位的平湖调影响逐渐缩小,而后出现了具有浓郁苏南(及苏北)色彩的俞调和马调,给苏州弹词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
苏州弹词音乐善于吸收融合,紧跟时代潮流,以听众的审美为创新出发点,特别是清末流入上海之后,苏州弹词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造就了苏州弹词丰富的唱腔和纷呈的流派。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tune systems in Suzhou Tanci, Chen Tune, Yu Tune and Ma Tune, and concludes that Chen Tune is close to Pinghu Tune, probably a branch of Pinghu Tune, while Yu and Ma belong to Hui Tune System.The difference between Yu and Ma lies in singing rather than structure or melody.The bridge passage of Ma Tune is influenced by Going Tune.After thorough research, Chen Tune was based on the system developed from Pinghu Tune before the reign of Qianlong.After that, Suzhou replaced Hangzho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Jiangnan Tanci, and the previous mainstream Pinghu Tune was diminished.Yu and Ma with strong southern Jiangsu ( and northern Jiangsu) flavors flavored Suzhou Tanci which excelled in absorbing and infusion, keeping updated with the times,innovating based on audience ’ s aesthetics.Having been introduced to Shanghai, Suzhou Tanci witnessed a bigger leap and created even richer tunes and diverse schools.【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7页(P8-24)【关键词】三个腔系;陈调;俞调;马调;探源【作者】施王伟【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39.1苏州弹词为中国说唱艺术的一种,其唱腔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马调。
论苏州评弹流派俞调

板” , 可是它又和戏 曲的调式 、 板式不 同 , 它有着 说唱 曲调 } 较强的可塑 和特殊的亲切感。 演唱俞调在呼吸 、 咬字 、 发声 、 运腔等方面都要有一定 的功底。俞调拖腔多 , 字音 的头 、 腹、 尾要力求清晰 , 使得字 正腔圆。 俞调高低腔、 真假嗓并用 , 要求演唱者高得上 、 低得 下、 中气足 、 呼吸畅 , 长腔不颤抖 , 低腔不 吃音 。真假嗓的转 换更要混成自然不露痕迹。 过去 , 评弹界的老艺人都以俞调 打基本功 , 现在评弹学校的学生还是以俞调来打基本功。 凡 是唱俞调功底深的 , 弹唱水平也就比较高 。 许多唱腔流派如 徐调、 祁调 、 侯调 、 小阳调等都是从俞调衍化而来 。 再如评弹
满激情 , 字字句甸犹如从肺腑 中吐出 , 唱来环 环相扣 , 层层 推 向高潮 , 很 能发挥快俞调的特 点。 另外 还有 周云瑞老 师 , 他 出身 于京剧世家 , 除了擅唱
正宗 的俞调以外 , 为了加强俞调 的表现力 , 改变人 们以为
俞调只能表现缠绵悱恻 的感情 的认识 . 曾经吸收了京剧娃
界现如今流行较广的两大男女声流派蒋调和丽调 , 虽然不
用小嗓 , 但运腔用气等也都是以俞调为基础 。所以 , 也可以 说俞调是评弹 曲调流派中婉约和抒晴派唱腔 的鼻祖。
娃生的唱腔 , 以刚劲挺拔 、 棱角分 明的唱腔谱 唱了开篇 《 岳 云》 。 经过他 的改革 , 使俞调 圆中有方 , 柔中带刚 , 变清丽婉 约为明朗激越 . 刻画了少年英雄岳云抗击金兵的英武气概
以前 , 评弹演出以男艺人为主 , 因此都以男声唱俞调 。 评弹一代宗师蒋调 的创始 人蒋月泉先生年轻 时就以唱俞 调 闻名 。另外如被称为弹词音乐家的弹词名家周云瑞 , 还 有杨调 的创始人名家杨振雄等都是唱俞调的好手。 他们一 般都师承擅长俞调的老艺人朱介生先生 。 朱介生先生壮年
从三个腔系探索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

文 化 艺 术 研 究
S t ud i e s i n Cu l t u r e & Ar t
Ap r ., 2 0 1 5 Vo L 8 No . 2
第 8卷
第 2期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3 1 8 0( 2 0 1 5 )0 2 - 0 0 0 8 . 1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逐 渐取 代杭 州成 为江 南弹词 的代 表 ,曾 占主 流地位 的 平湖调 影 响逐 渐缩 小 ,而后 出现 了具 有
浓郁 苏 南 ( 及 苏北 ) 色彩 的俞 调 和 马调 ,给 苏 州弹 词 音 乐带 来 了新 的 色彩 。 苏州 弹词 音 乐
善 于吸收 融合 ,紧跟 时代潮 流 ,以听众 的审 美为创 新 出发 点 ,特 别是 清末流入 上 海之 后 ,苏
很 大 关 系。俞 、马调 的 区别 不在 骨 干和核 心 曲调 ,而 主要 在 歌 唱 ;俞 、马调 中的过 门有较 强
的宫调 色彩 ,很 可能 受到 “ 弹词 家 开 场 白之 前 ,必 奏 ‘ 三六 ” ’的 影 响 。通 过 分析 可 以 推 测 ,苏 州弹词 唱腔 中的 陈调 建立在 乾 隆之 前 以平 湖调 系统 为骨 干的 曲调 上 ,乾 隆之 后 ,苏 州
w h i l e Yu a n d Ma b e l o n g t o Hu i T u n e S y s t e m.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Yu a n d Ma l i e s i n s i n g i n g
Tu n e,a n d c o n c l u de s t h a t Ch e n Tu n e i s c l o s e t o Pi ng h u T u ne,p r o b a b l y a b r a n c h o f P i n g h u Tu n e,
民族民间音乐试题 一

民族民间音乐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_______《小白菜》、《青阳传》等。
( )A.河南民歌B.河北民歌C.山西民歌D.山东民歌2.浙江海宁的《车水号子》是( )A.农事号子B.工程号子C.船渔号子D.作坊号子3.川剧《思凡》是_______的传统曲目。
( )A.昆腔B.梆子腔C.高腔D.皮黄腔4.周代乐器的八音分类中,磬、编磬等打击乐器分在_______类。
( )A.金B.石C.土D.匏5.浙江乐清山歌《对鸟》是一首_______山歌。
( )A.二句头B.三句头C.五句头D.四句头6.京韵大鼓《林冲发配》是_______的代表作品。
( )A.刘宝全B.小彩舞C.白云鹏D.良小楼7.“南山截竹为觱栗,此乐本自龟兹出”中的“觱栗”是_______古称。
( )A.管B.笛C.笙D.箫8.二胡曲《光明行》的曲式结构是( )A.变奏B.复三部C.回旋D.单三部9.建国后对苏州弹词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 )A.袁雪芬B.常香玉C.徐丽仙D.马如飞10.下列不属于小调体裁的是( )A.鲜花调B.采茶调C.爬山调D.跑旱船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弹词2.曲牌体3.诗赞系4.广东音乐5.皮黄腔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_______、宗教音乐等。
2.青海省每年在农历四、五、六月间常有举行_______的习俗。
3.苏州弹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是_______和琵琶。
4.京韵大鼓刘派创始人是_______。
5.《中花六板》是_______八大传统曲目之一。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苏州评弹的“海派”

苏州评弹的“海派”苏州评弹在上海,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
据载,清咸丰年间(1859年)上海已有评话开讲。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一位扬州文人(“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写到已有苏州评弹艺人到上海说书:“说唱弹词号女先,姑苏新到小婵娟。
琵琶半抱佯遮面,含笑低头学簸钱。
”(《申报》)。
当时有名的书场有丽水台、万仙台、也是楼、复兴楼、壶中天、如意楼等。
清末民初沪上的说书更趋繁华,有开篇描写当年福州路书场:“福州路上女书场,金碧楼台耀眼光,头等名家排乱挂,电灯影里好辉煌。
登楼共把弹词听,见一座书台面四方。
”姑苏评弹进上海,必须面对海上观众的挑战。
历史上常有苏州的响档到上海吃不开,苏州听众喜欢的名家和他的弹唱艺术沪上观众不喜欢、不接受。
苏州听众有苏州人的欣赏习惯,相对比较传统,接受评弹已经形成的弹唱与欣赏习惯。
上海是个新兴大都市,各种艺术竞相登台,竞争的艺术打开了观众的眼界,提升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对来自姑苏的传统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苏州评弹进上海,必须适应海上新风尚,因应海上新的文化气候。
从上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在上海成就的评弹名家、流派艺术、风格显然与苏州传统的名家流派风格、艺术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既是时代的,又是地域的。
经上海评弹艺术家改编、演出的书目,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注重心理刻画,以书中人物的心理冲突、较量来挖掘、开拓故事情节的内涵与戏剧性,使评弹的叙述以情动人,细腻深入,更富有文学性。
这与苏州传统的弹词书目不同。
徐云志、周玉泉、魏含英、俞筱云、俞筱霞、姚荫梅等人的弹唱富有生活情趣,细腻的生活化与充分世俗化,许多情趣生动的生活细节、小故事、小人物活跃在长篇的弹唱中。
而经陈灵犀、蒋月泉改编的《玉蜻蜓》、《白蛇传》,杨振雄编演的《西厢记》、《长生殿》,尤其从其中一些回目《庵堂认母》、《做寿》、《三搜庵堂》、《厅堂夺子》、《端阳》《断桥》、《闹柬》、《酬柬》、《琴心》等看,显示了新的特色。
上世纪60年代经陈灵犀、蒋月泉改编的《玉蜻蜓》(简称“陈蒋版”),在故事情节的内在戏剧冲突的提炼,书中人物塑造、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方面更加深入细致,合情合理而别开生面。
苏州评弹音乐之唱腔流派

很 多流 派 。 如 ” 周云瑞调 ” , “ 琴调 ” 、 “ 祥
Hale Waihona Puke 苏 州评 弹起 源于 苏 州 . 弹词 兴 于 南 方
调” 、 “ 香香调 ” 等等 。 这 些 曲 艺 唱 腔 流 派 独 树 一 帜 的传 承
方 式必须具备如 下四个条件 一 、 具 有 独
临 危 机 作 为 文化 遗 产 的 苏 州 评 弹 , 国 家
非 常 重 视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 2 0 0 6
“ 马调 ” 传至第三代传人魏钰卿时 . 被 注 入 了新 的 内 涵 , 人称 “ 魏派马调 ” 或“ 魏调 ” 魏 钮 卿 在 苏 州 弹 词 中 的演 唱 加 强 了 曲 目
派” : “流 派 流派 , 不流则衰” 。 经 百余 年 的 发展 . 不 断 出 现 了 可 以传 承 和 更 好 发 展 的 名 人 大 家。 如 “ 陈调 的 ” 的 继承 人 刘 天 韵 、 杨振雄 : “ 俞调 ” 的继 承 者 夏 荷 生 、 朱慧珍。
诸省 . 所 以演 出 均 操 吴 语 . 大 约 有 四 百 年
的 悠 久 历史 . 被誉 为 江南 奇 葩 。 评 弹 音 乐
分 为 两 种 演 出形 式 , 一 种 叫评 话 . 一种 叫 弹 词 评 话 称 为 “ 大书” , 只 有 说 话 没 有 演
语, 隅隅 可 听 。 “ ② 适合 旦 角 、 小 生等 角 色 。 具 有独 特 意 义的 派 系 还 有 很 多 . 其中 具 有 一 定 影 响力 的有 杨 筱 亭 的 “ 小阳调 ” ( 也叫“ 小 杨调 ” ) 、 魏饪 卿( 1 9 8 7 — 1 9 4 6 ) 的 “ 魏调 ” 、 严雪 亭( 1 9 1 3 一 l 的“ 严 调 ”、 朱 耀
特别企划江南明珠——苏州评弹

特别企划江南明珠——苏州评弹评弹名家王周士与乾隆帝编者语:这次关于评弹的特别企划,将分为上下两期进行。
介绍评弹的资料喜欢说它是江南奇葩。
鉴于奇葩二字现下听着这么古怪,还是用一首开篇里的佳句,称为江南明珠粒粒圆吧!评话和弹词并不仅属于苏州。
根植不同方言的姐妹曲种如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南京评话等,也曾一时争胜,并蕊吐馨。
但大浪淘沙,时过境迁,即使曾经影响力极大的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先生的名字,想必诸位都听过的——也后继无人,知音寥寥。
苏州评弹依靠高度成熟的表演体系、丰厚的家底和一大批优秀艺人、忠实书迷,在二十世纪较光彩地生存发展了下来,至今香火未绝。
明珠十斛,生长吴地。
评弹的最基本土壤是吴语,学名吴方言,俗称苏州闲话。
自古有三吴,即吴郡、吴兴郡、会稽郡,或以为是苏、常、湖统指。
吴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方言之一。
评弹的基本活动区域有“四至”:东迄上海,西至常州,北起常熟,南到杭州。
这是一块面积不大,但人文历史极其深厚,经贸交通极其富饶的土地。
评弹“不拘寺观与茶坊,四蹴三从逐队忙,弹动丝弦拍动木,霎时挤满说书场。
”——康熙61年《苏州竹枝词》评弹不是一个曲种,而是两个曲种的合称,即苏州评话(大书)和苏州弹词(小书),统称为说书。
它主要是一门听觉艺术。
其文体是散文、韵文交织,叙事体和代言体同在。
说书先生一开口,用散文语言叙述书情,而其中的赞、赋、唱词又是韵文。
演员先是讲故事,然后自然地转入人物角色(称为“起角色”)。
评话就是北方的评书,主要依靠“说、噱、演”三门功课,只用语言和“手面”(手势和面风,泛指动作和表情)表演。
三门功课的内容与弹词基本类似。
评话以单档(一人)为常态,说书先生坐在靠背椅子上,足下有踏脚,手凭书台,用折扇、醒木作为示意性的道具,合起来一人、一桌、一扇、一木,生发出无穷的魅力。
评弹名家蒋月泉与弟子秦建国弹词则有说噱弹唱四门功课(大家是否想起了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呢)。
说即说表,为说书之第一要功。
苏州评弹弹词唱腔杂谈

苏州评弹弹词唱腔杂谈叶桦【摘要】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吴语区的用苏州话来表演的说唱艺术,它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
它以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海内外的爱好者。
它历经三四百年的发展,至今流派纷呈,唱腔日臻完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页(P69-69)【关键词】苏州评弹;苏州弹词;唱腔;杂谈;说唱艺术;艺术魅力;苏州话;爱好者【作者】叶桦【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6.1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吴语区的用苏州话来表演的说唱艺术,它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
它以自己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海内外的爱好者。
它历经三四百年的发展,至今流派纷呈,唱腔日臻完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苏州评弹俗称“说书”,它以说为主,尽管苏州弹词的唱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毕竟唱依附于说,是为书情服务的,所以它的曲调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语言因素的讲唱性。
评弹发展至今,书目繁多,弹词书目根据书性,演唱者的特点,成就了至今的二三十种流派唱腔。
根据一种基本曲调,演唱多种内容,成为了弹词唱腔的基本特点。
就是它的基本特征、基本风格不变,因内容感情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变化。
例如:徐云志的徐调俗称糯米调,比较适合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在开篇《潇湘夜雨》中,徐调同样唱出了林黛玉哀怨情感,这就是我们评弹演员行话叫“一曲百唱”。
又如丽调开篇《新木兰辞》,从开始的时候,木兰为老父要从军而担忧纠结,到替父从军的豪迈气概,到最后的得胜回朝,“着我旧时裳”是的欢快喜悦,运用了同一流派唱腔——丽调,在同一首开篇中来演绎这一系列的感情变化,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这其实也是“一曲百唱”。
这一曲是基本“书调”是作为不变的唱腔主干,而演员根据唱词的变化,运用很多多变的转腔、高低音的变化、以及抑扬顿挫、咬字、收放等技法,词变腔化,腔变意出,但又始终统一在不变的同一流派中。
苏州弹词

俞调风格特点
俞调唱腔字少腔长。多用于女子抒发情怀, 描述深闺幽怨,悲欢离合,抒情色彩较浓。 俞调的唱法,在呼吸、咬字、发声、运腔等 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功底,由于拖腔多,要求 字正腔圆,字音的头、腹、尾都得清晰;由 于音域很广,要求高得上,低得下,长腔不 走音,真假嗓转换时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一班评弹学校都以俞调打基本功。
唱 词 分 析
三种句式结构 1.上下句:七字句结构,以“二五”和“四三” 来分逗。 惊闻︱可汗点兵卒 又见兵书︱十数行 2.凤点头:以唱词的“一上两下”配以唱腔的 “两上一下”。
3.叠句:在一个上句后,叠唱一系列类似垛句 的句子。
唱腔流派及代表人物
陈调:创始人陈遇乾(1736-1795),苏州人,清乾 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 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 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 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 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 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便是脍炙人口 的保留曲目。又如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别具 一格。 现在〔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马调风格特点
以吟诵为主,强调唱词的语言因素,旋律平直。清 葛元煦《沪游杂记》称其“调无余韵,仿佛说白”。 但一字一音,铿锵有力,叙述性强。 按七言唱词格律,在下句第六字上拖腔时常加顿音, 以突出韵脚,为其特点。唱腔既重语言因素,可塑 性强,后辈艺人根据各自风格,进行丰富、发展。 以“马调”为基础,发展的流派唱腔,有“魏调”、 “沈调”、“薛调”以及近世的“琴调”等,其共 同特点是节奏明快,注重气韵,一般都擅唱长段唱 词及联韵叠句。
陈调风格特点
在运用书调过门的基础上,创造了弹词中较 少的商调“2”(Re)调式唱腔。 旋律结构严谨,咬字、运腔接近苏滩。真嗓 演唱,音色宽厚,咬字遒劲。 上句唱腔顿挫频繁,下句末一字以大跳落腔 为特点而自成一格。曲调较富抒情性,因此 较少用于表唱,基本作为老年脚色的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评弹音乐之唱腔流派
摘要: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
评弹音乐的唱腔流派主要说的是弹词。
弹词中的唱是说的演唱,弹是乐器的伴奏,这样说、噱、弹、唱就形成了弹词的一个整体。
本文主要以了解苏州评弹音乐唱腔流派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为目标,同时尝试研究其音乐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评弹弹词流派唱腔发展
一、苏州评弹音乐的组成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弹词兴于南方诸省,所以演出均操吴语,大约有四百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
评弹音乐分为两种演出形式,一种叫评话,一种叫弹词。
评话称为“大书”,只有说话没有演唱,大都为单人演出,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又称为“小书”,大都为双人演出,也有一人或三人的,他们通常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二、苏州评弹音乐的主要腔系
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渊源来自于经典的三大流派,即陈调、马调、俞调。
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遇乾、马如飞、
俞秀山。
正如曲谚所云:“ 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 流派流派,不流则衰”。
经百余年的发展,不断出现了可以传承和更好发展的名人大家。
如“陈调的”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
这些曲艺唱腔流派在演唱家的传承中也得到了适当的改革创新,有些因此形成了新的派别。
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①。
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虽然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不断涌现,但经典的三大流派还是应该要认识了解。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弹词前四名家”之一的陈遇乾创立了“陈调”,因为他早年唱过昆曲,所唱之腔带有明显的昆曲韵味,加上他的演唱总是苍劲浑厚、深沉有力,而且极少用作长段的表唱,所以通常表现的是故事中的老生、老旦等角色。
经常演唱的曲目有《义妖传》《芙蓉洞》《双金锭》等。
“俞调”为清代嘉道年间的俞秀山所创,这种流派唱腔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昆曲的吐字行腔方法,旋律宽广、优美动听,委婉圆润。
正如清代学者黄协埙所说:“ 弹词有俞调、马调之分。
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婉转抑
扬,如小儿女绿窗私语,隅隅可听。
”②适合旦角、小生等角色。
具有独特意义的派系还有很多,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杨筱亭的“小阳调” (也叫“小杨调”)、魏饪卿(1987-1946)的“魏调”、严雪亭(1913-)的“严调” 、朱耀祥的“祥调”、杨振雄(1920-)的“ 杨调”、姚荫梅(1907-)的“ 姚调”、张鉴庭(1090-)的“ 张调” 、李伯康(1903-1978)的“ 李伯康调”、侯莉君(1925-)的“ 侯调”、尤惠秋的“尤调” 以及“ 薛小飞调”、“ 王月香调”,等等。
③
三、弹词音乐唱腔流派的发展传承
近40多年来,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发展传承像苍天大树般茂盛,至今已有27种唱腔流派。
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调”传至第三代传人魏钰卿时,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人称“魏派马调”或“魏调”。
魏钮卿在苏州弹词中的演唱加强了曲目的旋律性和节奏感,同时加强了前奏和过门的伴奏音乐的节奏感,使音乐的整体感觉趋于饱满。
以大嗓为主,真声唱出,采用胸腹式呼吸的同时注重运用丹田气,讲究中气足,运气中以连为主,更加注重气息、喷口的运用和行腔的连贯性。
而魏钰卿的儿子魏含英所传唱的“魏调”,则进一步发挥了长段叠句一气呵成的特点,并且琵琶的伴奏与唱腔之间形成了一种支声复调的殊途同归关系,使“魏调”
声腔更趋丰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马调”的基础上,薛小飞创立了“小飞调”。
“小飞调”在“魏派马调”爽朗明快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特色,腔句之间衔接自如,朴实流畅,咬字清楚,唱段以叠句居多,唱法采用在快速行腔中一气呵成完成一长窜叠句。
在“马调”的基础上创制的、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还有“沈调”和“薛调”。
此外,在“沈调”和“薛调”的基础上还创制了很多流派。
如“周云瑞调”,“琴调”、“祥调”、“香香调”等等。
这些曲艺唱腔流派独树一帜的传承方式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唱腔;二、被广大听众所公认和喜爱;三、被内行所承认并广泛流传;四、在该曲种唱腔的发展史上,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流派唱腔,总是根据不同内容,在其风格基础上,能创造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这种流派唱腔,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因此,流派唱腔的艺术风格,必须随时代的进展、内容的更新,有相应的改革才能相适应。
对于过去留下来的流派,根据内容需要,可以择优而从。
苏州评弹艺术发展至今,书目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
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
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作为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结语
苏州评弹音乐所走过的,是一条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功能与技巧并重发展的辉煌里程。
不断地回顾、总结和继承、延续这条艺术之路,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继承并创新苏州弹词艺术包括唱腔音乐,推进苏州评弹弹词音乐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切实而远的意义。
注释:
①诸葛雨阳:《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场所精神》,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②黄式权:《松南梦影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③冯光珐:《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