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 汉语言文学仙子

合集下载

古诗词声调规律

古诗词声调规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近体诗声调规律:
3.根据声调鉴别首句是否入韵
押平声韵的诗,首句末字的声调,若是平声则入韵,仄声则 不入韵。押仄声韵的诗反之。
例5: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声调和平仄的基本知识:
中古的声调:平、上、去、入 平仄的概念: 平:平声 仄:上、去、入三声 中古声调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调的规律: 1.平分阴阳:中古平声 → 普通话阴平、阳平 2.浊上归去:部分上声 → 普通话去声 3.入派四声:全部入声 → 普通话阴、阳、上、去
古今声调的演变
中古到现代声调的发展变化
古今声调的演变

1、平分阴阳
古 到
清声母 即:平声
浊声母
阴平 阳平

2、浊上归去

清声母
上声

即:上声 次浊声母
阳平


全浊声母
去声

3、入派四声

清声母
阴平 阳平 上声

即:入声
去声

次浊声母
去声
全浊声母
阳平
声调演变 …… ……
演变规律说明
1、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清声母字变
为阴平,浊声母字变为阳平。 2、浊上归去
3、入派四声
声调演变 …… ……
四声与阴阳
汉语的声调和声母的清浊 密切相关。按声母清浊的不同 进行分化,凡古清声母字属阴 调,古浊声母字属阳调,这样 古四声实际分化为:阴平、阳 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 阴入、阳入八类。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分化原则是声母的清浊,中古清声母字为阴 平,中古浊声母字为阳平。 3)中古上声字变成上声、去声两类,演 变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中古全浊声母变成 去声,其余字仍为上声。 4)入声消失,入声字分别归到相对应的 阴声韵的平、上、去三声里去,人们称这种 变化叫“入派三声” 。入派三声是就平声不 分阴阳而言,如果按普通话阴、阳、上、去 四声说,也可叫“入派四声” 。 中古四声演变成普通话四声的情况,可 1 以画成下表:
1
此表参照谢纪锋《音韵学概要》编制,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中古调类
普通话调类
中古调类
阴平(诗、飞) 阳平(人、才) 阴上(古、袄) 阳上(你、武) 阳上(坐、社) 阴去(变、世) 阳去(阵、用)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入(黑、击) 阴入(竹、急) 阴入(尺、乞) 阴入(切、设)
去声
Hale Waihona Puke 阳入(食、服) 阳入(入、药)上表括号内是例字,从中可以看出,只 有入声变化复杂。入声分阴阳,清声母为阴 入, 浊声母为阳入。 阳入只派入阳平、 去声, 多数变成去声, 少数变成阳平; 阴入派入阴、 阳、上、去四声都有,其中二分之一派入去 声,三分之一派入阳平,二者合计占阴入声 字的六分之五,剩下的六分之一派入阴平和 上声,其中派入上声最少。
[] ,一类为[] 、 [] 、 [] 。就是说,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 、 [] 、 [ ] 来源于中古的见、溪、群和精、清、从、心、 邪两组声母。 5)知、彻、澄与照、穿、神、审、禅合流, 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 [] 、 [] 。 2、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 韵母的关系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 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简化。许多韵尾相同、韵 腹相近的韵母都合并为一个韵母了。当然, 也有中古一个韵母分裂为现代汉语普通话 几个韵母的情况。中古有 61 个四声相承的 韵类,90 个韵母(入声不另立,与相配的阳 声合而为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为 39 个韵 母,由此可知从中古到现代,韵母总数减少 了近三分之二。粗略地说,从中古汉语语音 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最明显的变化 有以下五点: 1)中古入声韵尾[] 、 [] 、 []全 部消失,变成相应的阴声韵。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

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中古到现代的角度,探讨汉语韵母系统的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古汉语的韵母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其中平声和上声的韵母较为丰富,而去声和入声的韵母则较为简化。

平声的韵母包括a、o、e、i、u等,上声的韵母包括i、u、ü、o、e等,去声的韵母只有u、ü两个,入声的韵母则只有u一个。

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韵母数量比中古汉语更多。

现代汉语的韵母不仅包括了中古汉语的韵母,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韵母,如ai、ei、ou、ie、üe等。

其次,现代汉语对于声调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但在实际使用中,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使得韵母的发音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韵母变化的原因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语音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语音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发音习惯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韵母的发音。

2.外来语的影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中不断引入外来词汇。

为了适应这些外来词汇的发音,汉语中的韵母系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方言的影响:汉语是一个多方言的语言系统,不同地区的方言对于韵母的发音也存在差异。

这些方言的影响也促使了韵母系统的变化。

4.语言规范的调整:随着汉语规范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韵母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这些规范要求也对韵母系统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韵母系统的变化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语言适应社会变化的表现。

通过对汉语韵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

入乡随俗的同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但是,普通话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即使在你与之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只要会普通话就不会有沟通的障碍。

毕竟,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语言,它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现代普通话的发展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了今天的局面,它是不断的演变而来的,通过扬长避短而最终确立。

在普通话之前,古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它并不是今天的汉语拼音系统,而是在上古、中古、近古都各有自己的一套语音系统。

那我就从书中总结一些有关其演变和发展的知识。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代汉字的读音,归纳出各个历史时代的语音系统,再通过比较,来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可以指导我们探索普通话的发展和由来。

了解普通话的演变首先要了解之前的所有的音韵学的大概知识,比如:以《诗经》等先秦文献为研究的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今音学等等。

在这之前要牢记和掌握音韵学的三十六字母,它是学习和了解古代音韵学的基础。

广韵到普通话的演变和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仔细相比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等等。

《广韵》首先按四声来分卷,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卷又分为“上平声“卷和“下平声”卷,所以共五卷。

而且在那个时代没有“阴平”和“阳平”之分。

《广韵》的注音方式是在每一个纽的首字下的注释后面注出反切,其余的同纽字音同,也就省去不注了。

而汉字注音是在字上面用声母加韵母加声调来注音。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形成的过程,理清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彼此参差的复杂关系,更好的了解普通话的慢慢确立的过程。

第一,在声母上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汉语语音史11近代声调系统

汉语语音史11近代声调系统

並母:部簿罢倍被婢抱鲍鳔辨辫辩伴笨棒蚌 奉母:父妇负阜范犯愤忿 定母:舵惰杜待怠殆弟道稻淡簟断盾荡动 澄母:柱雉痔峙赵兆纣朕篆丈杖仲重 从母:坐在罪皂造/聚荠渐践尽静 邪母:似祀巳/序叙绪象 崇母:撰 船母:葚 禅母:社竖墅是氏市绍受甚肾上 群母:巨拒技妓臼咎件键圈近窘菌跪 匣母:祸户亥汇浩后厚撼旱混/下蟹限项杏幸
明确把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 看作同音字而排在一起的, 也是《中原音韵》。 洞:送韵,去声 动:董韵,上声 凤:送韵,去声 奉:肿韵,上声
在有的方言中,这种现象早在中唐时就已发生了。 白居易《琵琶行》: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其中“部、妇”是全浊上声字,与去声“住、妒、数 、度、故”等押韵。
虽然《中原音韵》是第一部记录“平分阴阳”这 一语音事实的韵书,但早在《中原音韵》之前, 平声就应该已经开始分化了。 既然平声分为两个调类是以声母清浊为条件,那 么平声的分化肯定发生在全浊声母清化之前。《 中原音韵》中全浊声母已经变清声母,因此在此 之前平分阴阳就已经完成。
东,德红切
徒,同都切
从现代普通话推断古代入声字的办法: 1.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p][t][k]和塞擦音[ts][tɕ][tȿ ]而 读阳平声的字,绝大多数来自古代入声,如: [p]白帛拔跋薄雹别蹩博勃伯驳泊舶 [t]达答狄笛迪得德夺敌迭读毒独 [k]革国格阁隔 [ts]卒责族杂凿足则泽 [tɕ]截捷节疾即集绝及籍杰局菊桔急吉觉决掘 [tȿ ]哲辙直值轴浊茁逐烛竹铡

古今汉语中的声调变化

古今汉语中的声调变化

古今汉语中的声调变化作者:柳士镇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年第02期《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一次吃鸭头时曾同贾府丫鬟们开了一个玩笑,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这个玩笑运用修辞学中谐声的手法,根据当时北方语音中“鸭”与“丫”都念作yā的特征,达到嘲谑的目的。

但是,这句话若由操南方方言的读者念来,并不能引起笑意,因为入声的“鸭头”本来就不同于平声的“丫头”,没有了共同的语音特征,听众就会索然无味。

其所以如此,则又牵涉到语音的差异,主要是声调上的差异这一问题。

什么是声调呢?大家知道,每一个汉字的读音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起首的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而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就叫声调。

声调区别汉字的功能与声母、韵母完全相同。

例如按照《汉语拼音方案》,“高”的声母是g,“刀”的声母是d,这两个字的区别就在于声母;“高”的韵母是ɑo,“钢”的韵母是ɑng,这两个字的区别就在于韵母;“高”与“告”的声母、韵母都一样,这两个字的区别就在于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征之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代表了一个音节发音时的高平、高升、降升、全降的狀态或变化。

例如“中华伟大”这句话中的四个字,就分别是由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构成的。

此外,现代汉语不少方言中还有一个入声的声调,一般说来它的念法较为短促,例如“育、学、却、鸭”。

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声调了。

我们说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自有汉语开始就有了声调的区别。

但是,对于从先秦到汉末的上古时期汉语声调的具体情况,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上古时期已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的又认为只有平上入三个声调,还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平入两个声调。

造成这种分歧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上古时期的学者对声调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上所述的几种观点都是后世学者根据上古时期诗赋的押韵等情况进行推测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中古时期以后,当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声调的区别,并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探讨,这就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古时期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1

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1

第七章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第一节声母的主要变化一、全浊声母的清化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

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

例如:二、[ ]的产生[ ]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

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

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 ],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 ]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三、j、q、x的产生j、q、x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j、q、x尚未出现(如“剪”母字有:精尖尊钻;“金”母字有:京坚根干)。

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g、k、h与z、c、s: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舌根音g、k、h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ü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j、q、x。

例如:见:姜溪:去群:乾晓:晓匣:兮舌尖前音z、c、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ü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j、q、x。

例如:精:将清:趣从:前心:小邪:夕变成j、q、x后,原与细音相拼的g组声母与z组声母便无从分辨。

清乾隆八年(1743年),有人(佚名,一说名存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古“精清从心邪”五母与细音韵母(今齐、撮两呼)相拼的音叫尖音;古“见溪群晓匣”五母与细音相拼的音叫团音。

音韵学练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第一讲一,填空: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言开展观是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提出来的*。

⑵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四个分支。

⑶古音学以"诗经"音系作为研究对象;今音学以"切韵"音系作为研究对象;等韵学是音韵学中以古代语音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

二,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它是古代汉语的语音学,是以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各个阶段音系之间的演变规律、古代的语音学理论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三,简单介绍音韵学及其分支。

古音学-上古音〔诗经,先秦〕-先秦韵文以及谐声字今音学-中古音〔切韵,隋唐〕-"切韵"系韵书及韵图等韵学-古代语音学理论-韵图北音学-近代音〔元明〕-"中原音韵"及同时期韵书韵图第三讲㈠填空*⑴唐宋三十六字母中次浊声母是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十个全浊声母是并奉定澄从邪床禅匣群。

代表零声母的字母是影。

⑵古人所说的"五音〞分别是唇舌牙齿喉。

古人所说的"重唇音〞和"轻唇音〞分别相当于现代语音学所说的双唇和唇齿。

古人所说的"舌头音〞和"齿头音〞相当于现代语音学所说的舌尖中和舌尖前。

古人根据韵尾将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㈡将三十六字母按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标准分为四类。

全清:帮非端知精心照审影晓见次清:滂敷透徹清穿溪全浊:并奉定澄从邪床禅匣群次浊:明微泥娘喻疑来日*㈢默写三十六字母。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牙音见[k] 溪[k h] 群[g] 疑[ŋ]舌头端[t] 透[th] 定[d] 泥[n]舌上知[⊄] 彻[⊄h] 澄[♠] 娘[ℜ]重唇帮[p] 滂[ph] 並[b] 明[m]轻唇非[pf] 敷[pfh]奉[bv]微[ ]齿头精[ts] 清[tsh] 从[dz] 心[s]邪[z]正齿照[t≈]穿[t≈h] 床[d↓] 审[≈]禅[↓]喉音影[t≈]喻[j] 晓[*]匣[∣]半舌来[l]半齿日[n↓]㈣名词字母: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简述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关系一、背景介绍现代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系统并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变化和演变过程十分有趣且值得研究。

二、古时汉语声调的特点1. 古汉语的声调数量古代汉语中的声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而是以阴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主。

并且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现代汉语。

在《庄子》中就有七个不同的声调。

2. 古汉语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特点十分复杂,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和韵律的影响,由于其发音时的特点,使得声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通联在现代汉语中,尽管声调的数量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代汉语声调的影子。

现代汉语的去声和入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去声和入声,只不过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是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基础,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汉语声调系统与古代汉语声调系统之间的通联和延续。

四、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的共同之处1. 声韵的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声调的数量和形式上,还反映在音韵变化的方面。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受音变、韵律的影响,其变化规律与现代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共性。

2. 语音演变现代汉语声调的变化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声调演变过程,虽然具体的形式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古代汉语声调的痕迹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一定的通联和通联。

五、结语现代汉语声调与古声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通联和延续,虽然在数量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共性和继承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过了解古代汉语声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声调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一句古诗所说:古今声调共一源,现代汉语声调之谜也正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开。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中古语音系统和近代音

中古语音系统和近代音

• 《广韵》之后有《集韵》,丁度、贾昌朝 奉敕增修《广韵》,还是二百零六韵,但 反切变动较大,编书时考虑了实际读音的 变化。 • 后来的《五音集韵》分为一百六十韵, 《韵会》分为一百零七韵。这些数字主要 是合并了《广韵》的韵部,在语音系统和 编书体例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二、中古声母与《广韵》的声母系统 • 1、 《广韵》的声母系统: • 陈澧求出四十一个声类,后代学者各不相 同。唐作藩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
• 《广韵》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广” 为增广之义,它比《切韵》多收了一万多 字,收字26194个。 • 其体例是继承《切韵》而来,以四声为纲, 韵目为纬,分为二百零六韵。 • 《广韵》和《切韵》的语音性质:一般认 为《切韵》音系不仅综合了南北许多方言 的特点,还吸收了古音的特点,是一个兼 有古今南北的综合音系。
中古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产生和《广韵》
• 1、韵书的产生。 • 韵书是我国古代按韵编排的字典,目的是便于人 们作诗、写文章押韵之用。韵书编排时就具有别 四声(平仄)、分韵类(押韵)、用反切注音 (识字)的特点。 • 魏李登的《声类》是记载中最早的韵书,但已不 传。第二部是晋吕静的《韵集》。 • 南北朝时期,韵书出现得更多。但所有这些韵书 都未流传下来。
• 3、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反切上字是全 浊声母时,被切字读送气与否,根据下字 是平是仄来定;豆,田候切;郡,渠运切; 度,徒故切;杂,才纳切;团,度官切; 秦,匠邻切。平送仄不送。 • 4、 浊上声变去声:反切上字为全浊声母, 反切下字为上声时,切音变为去声;断, 徒管切;厚,胡口切;践,慈演切;渐, 慈染切。这就是浊上变去。
• 近代声母系统:看法不一;十五世纪明代 兰茂《韵略易通》中所载的《早梅诗》, 可以代表近代声母系统。 东 d 风 f 破p 早z 梅 m , 向 h 暖 n 一[o] 枝zh 开 k 。 冰 b 雪 s 无[v] 人 r 见 g , 春 ch 从 c 天 t 上 sh 来 l 。

第7节-声调演变分析

第7节-声调演变分析
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
http://
普通话中上、去声仍为仄声,这没有问题。 麻烦在于古入声字现已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 声,当然归入上、去声的仍为仄声,因此, 麻烦集中在归入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如果 懂一种有入声的方言,例如吴方言,那么只 要把混入阳平和阴平的入声字找出来,区别 平仄就迎刃而解了,否则,必须一个个地去 记住那些入声字。
母。 在普通话中,原全浊音节的声母已经全
部变成了清辅音声母,但在吴方言、粤方 言众人保留着较完整的浊辅音声母。
(三)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普通话中的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是从古代汉语的旧四声,即平、上、 去、入发展演变而来的。
口诀如下: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派三声
古今音演变规律图
二、方言间声调差异分析
汉口话与普通话调值调类对照表Leabharlann 调值214汉口话调类
阳平
普通话调类
上声
徐州话与普通话调值调类对照表
调类
阴平
阳平
徐州话
214
55
普通话
55
35
例字


35 去声
阳平
上声 35 214 马
去声 51 51 骂
三、平仄分析(略讲)
平仄:“平仄”跟声调密切相关,所谓 “平”即古平声,包括普通的阴平、阳平两 类;所谓“仄”即不平,指古平声以外的 “上、去、入”三声。
(一)不同方言之间,调类与调值并不一 一对应。
现代汉语方言声调的调值发展变化很不一样,但 是该字属于什么调类则是根据古代韵书而定的, 因此,各方言间,有可能某一个调类相同而调值 不同。也可能甲方言某类字调跟乙方言另一类字 调值正巧相同,但并不属于同一调类。相通而调 值不同。换言之,不同方言之间,调类与调值并 不一一对应。例如:

古音韵学习资料

古音韵学习资料

古音韵学习资料一、音韵演变规律汉语音韵从上古到近代,连绵数千年,发生了不少变化。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中,明确提出了语音的时地观点。

他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的确,用现代音去读《诗经》,去读唐诗、宋词,许多押韵的地方都不押了,这就是音韵演变所致,现代音不同于古代音了。

古今音变的现象错综复杂,繁琐苛细,但有规律可寻。

下面讲几条与古书密切相关的规律:(一)声母方面1、全浊声母清化。

在三十六字母中,並、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母古称为全浊声母,这类声母在近代音系中已消失,只有某些方言还保留着,如吴方言、湘方言等。

全浊声母清化的规律是:2、全浊声母清化的规律比较复杂。

有些变成了同部位的清声母,声调变为阳调;在四声中又分阴阳的方言中,全浊大都变成阳调,有些受韵母的影响变成了不同部位的清声母,有些在发音方法和声调上也改变了。

这些将由音韵学专门讲述。

3、唇音分化为轻重两类。

上古时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而无轻唇音非、敷、奉、微。

到了中古后期,从重层音中分化出了轻唇音。

到了近代,唇音又演变成帮(b)、滂(p)、明(m)、非(f)四个声母了。

掌握了这条规律,对于以“非”、“反”、“番”、“甫”、“方”、“复”为声符的字,现代为什么有的读为双唇音,有的读为层齿音,上古“伏羲”或作“庖羲”,“匐匍”或作“蒲伏”,有些方言中至今轻唇音仍读重唇音等现象,就都可以解释了。

4、舌头音分化出舌上音。

上古时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而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日;到了中古时,知、彻、澄从端、透、定中独立出来,娘、日从泥母中分出。

中古以后,知、彻、澄和娘、日又与其他声母发生了交混变化,成了现代的zh, ch, n,r四母。

掌握这一规律,可以解释古今方域中的一些语文现象。

如从“者”、“啇”、“单”、“重“卓”得声的字,今或读舌头音,或读舌上音。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七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

第六讲,中古到现代的音变授课要点:一,声调变化二,声母变化三,韵母变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㈠声调变化⑴古今声调对应关系中古现代平阴上阳去上入去主要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⑵平分阴阳:中古汉语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

平→阴平(清声母字)↘阳平(浊声母字)变阴平者:高[k u]、天[t h ien]、风[pi u ]、帮[p ]、章[t i a ]、知[ i e] 工[ku ]变阳平者:红[ u ]、农[li wo ]、来[l i]、旁[b ]、泥[niei]、毛[m u]、同[du ]、台[d i]、丛[dzu ]、房[bi wa ]平分阴阳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阴平,一个读阳平。

①刊[k h n],苦[k h u]寒[ n]切kān≠k +án②刀[t u],都[tu]牢[l u]切dāo≠ d +áo③匆[ts h u ],仓[ts h ]红[ u ]切cōng≠ c +óng④寒[ n],胡[ u]安[ n]切hán≠h +ān⑵浊上变去指中古声母为全浊的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演变成去声,上→上(其它声母字)↘去(全浊声母字)如:抱[b u]、厚[ u]、鲍[bau]、上[ i a ]、伴[bu n]、杜[du]浊上变去对反切的影响被切字与下字声调不同:一个读上声,一个读去声。

①厚[ u],胡[ u]口[k h u]切hòu≠h +ǒu②撼[ m],胡[ u]感[k m]切hàn≠h +ǎn③断[du n],徒[du]管[ku n]切duàn≠ d +uǎn④改[k i],古[ku]亥[ i]切ǎi≠ +ài⑶入派四声中古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第五章 音韵学

第五章   音韵学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概说
一、音韵学
1.含义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
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 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音韵学的主要内容
今音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 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 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和声母相关的概念
1.声纽 声纽是声母的别称,又称音纽或纽。
2.声类 声纽是反切上字的归类,声类不等 于声母。古人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注音,其中上一 个字就叫做反切上字,下一个字就叫做反切下字。
3.字母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 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到了宋初, 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 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六个字母,即 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二是宋代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 三是这一时期的诗歌用韵、域外借音以及今天 的方音。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作诗查检的 字典。
据《魏书》、《北史》、《隋书》等史书 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声类》和西 晋吕静《韵集》。
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韵书是《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六〇一 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 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二)清代及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 想知道这一时期的韵部,只有通过其他材料去探 求,这类材料主要是《诗经》的用韵和《说文解 字》中的形声字。此外,先秦两汉的其他韵文以 及声训、通假、注音等也都是有价值的佐证。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

③ [iaŋ] 来自《广韵》陽韵开口、江韵牙喉音字。
陽(开三)[ǐaŋ]→[iaŋ]:酿(泥母陽开) 章(章母陽开) 江(开二)[ɔŋ]→[iaŋ]:江(见母江韵) 虹(见母江韵) 腔(溪母江韵) 项(匣母江韵)
9、東鐘[uŋ] [iuŋ] ①[uŋ]来自《广韵》東冬一等字,鐘唇牙喉,東 三等、庚耕登唇牙音字。 東(合一)(有的认为开一:拟音oŋ)→ [uŋ] 蓬(並母東韵一等) 蒙(明母東韵一等) 東(端母東韵一等) 红(匣母東韵一等)
第二节
中古到近代汉语韵母系统的发展
一、阴声韵的发展
1、支思[ ( )] 《中原音韵》的支思韵的韵母 ,包括两个变体,精组声 母后面是 ,支组声母后面是 。它们分别由《广韵》 “支脂之”三韵中的精组、章组以及日母的部分开口三 等 字演变而来。 2、齐微[ei][i][uei] 来自《广韵》之脂支微齐祭泰废灰九个韵。 [ei]来自《广韵》“灰泰支脂祭”的开口重唇பைடு நூலகம்和“微废” 合口 轻唇音。
帮帮母唐韵滂滂母唐韵傍竝母唐韵忙明母唐韵当端母唐韵汤透母唐韵唐定母唐韵郎来母唐韵臧精母唐韵仓清母唐韵藏从母唐韵桑心母唐韵刚见母唐韵抗溪母唐韵杭匣母唐韵昂疑母唐韵盎影母唐韵ua来自陽唐牙喉音合口
第四章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从中古到近代声母系统的发展 从唐末宋初36字母到近代《中原音韵》的25声母,有三 个大的变化: 1. 全浊声母清化 2. 知、照组合流和卷舌声母产生 3. 影、喻、疑(绝大部分)归并和零声母范围扩大。 具体内容如下:
禅母,变为审、穿、诗三母。 6、清擦音[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并三母,到了北宋初的三 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 二韵 的“帮滂并”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旁并只与 开口一 二三四等韵和合口一二四等韵相拼;非敷奉三母只与合口 三等及流摄开口三等“尤”“有”相拼。元明时期,随着 全浊声母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清擦音 [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 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

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今天的发展汉语声调从xx到今天的发展一、xx声调到xx声调上古声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而清人基本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不尽相同,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的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以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的则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至于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为代表,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通过学者对《诗经》用韵和谐声材料的考察,可以认为上古确实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A.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它们中平上去入四声各自独用的韵段远远超过了相互混压的韵段。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xx.一章》押:xxxx粮囊光xx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xx.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xx.九章》押:xx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

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周南·麟之趾》:一章押:趾、子(上声)二章押:定、姓(去声)三章押:角、族(入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B.通过谐声材料考察上古声调主要是运用《说文》的谐声系统,经过统计《说文》些谐声组分类如下:同调相谐者:异调相谐者:平谐平523平上互谐356上谐上205平去互谐359去谐去216平入互谐64入谐入292上去互谐196合计1236上入互谐44去入互谐148合计1167由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平上去入四声同类相谐组超过了总谐声组的50%,而其他异调类互谐者得总和则不足半数,它从谐声角度揭示了上古四声存在的事实。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中古到现代声调演变的特点
从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 平分阴阳:中古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中古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

- 浊上变去: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

如“抱”“厚”“鲍”“上”“伴”。

- 入派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这些演变特点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

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

第八讲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本讲主要内容:1、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2、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重点掌握内容:韵尾的发展和声调的演变规律。

本讲主要叙述两个问题,韵母从上古到中古再到近代的发展,声调从中古到近代的发展。

一、韵母的发展汉语从上古发展到中古,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古汉语三十韵部,按照主要元音和韵尾的不同分为阴(9)、阳(10)、入(11)三类十一组。

到魏晋南北朝42个韵部(见王力《汉语语音史》113页)。

到中古《广韵》九十五韵部(61阴阳 34入声韵部)。

这之间,韵部的分合显得十分复杂。

比如上古的“之”部韵分化出中古的“咍、侯、灰、皆、之、尤、脂”七个韵。

趋势是韵部的划分越来越细密。

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系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广韵》95韵部,206韵,141个韵母,到平水韵106韵,再到《中原音韵》19个韵部,46个韵母。

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个韵部系统大大简化。

我们知道,汉语音节中的韵母一般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而韵头和韵尾最能体现汉语语音的特征。

所以,我们从韵头和韵尾两方面来看韵母的发展。

1、韵尾的发展韵尾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①、-p、-t、-k尾的消失;②、-m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音节,也叫“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m]、[-n]、[-g]是鼻音,用鼻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鼻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阳声韵”。

戏曲界又把阳声韵中收[-m]尾的音节叫“闭口韵”。

塞音尾和鼻音尾因为都是唯闭音尾,听着不敞亮,所以合称“闭音节”。

用元音充当韵尾的音节叫“元音尾”音节,没有韵尾的音节叫“开音节”。

这两种音节在音韵学上合称“阴声韵”。

[-p]、[-t]、[-k]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没有这类韵尾了。

但在现代粤方言广州话中,普通话里同音的“力、栗、力”三个字分别读作【lap】、【løt】、【lΙk】,还保留着韵尾[-p]、[-t]、[-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
(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
(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
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
韵》、《韵镜》)
(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
(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
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
(1)声母:20个
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
(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清阴浊阳”:
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1(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清音但声调后来变成了阳平,如:“痊诠铨荃筌”等。

)。

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2(少数平声字的声母属于全浊音和次浊音,但后来变成了阴平声,如“屐疵嵇期兮奚蹊徯夕铢洙殊殳苔推涛焘(以上全浊音)猫捞摸捏捋勒(以上次浊音)”)。

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

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3(《刊误》,《四库全书》列入杂家类,该书考究典故,引旧制以正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

作者李涪,曾官国子祭酒、宗正卿等职,后被流放,死于岭南。

)。

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

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

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4(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

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

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

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

《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

《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

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

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平、清入
(2)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送气音”排除了清入声和次浊平)
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全浊平(“声母为擦音”排除了次浊平,“韵尾为鼻音”排除了入声)
(3)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上、清入(全浊上归去,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m、n、r)的上声字即排除次浊上)
(4)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清去、清入(全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声母为送气音即排除了全次浊去和次浊入)(5)今音声母为鼻音、边音、浊擦音的字,今音零声母的阳平声字(除“於、滢”等字),其声母中古属次浊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