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翻拍受众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翻拍热”是目前我国影视界的一道独特风景。除了金庸先生的著作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搬上电视荧屏,还有诸多的经典影视作品和文学名著也都成为“回炉”的对象。这股“翻拍热”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这些分析的立足点更多地是从影视制作方的角度来加以考察的,而本文则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受众的接受心理角度,来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探讨。

影视“翻拍”类型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经典电视剧10年再回顾。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一般以港台的经典电视剧作为蓝本,比如前不久热播的《新上海滩》。

2.文学名著的第n次电视版。其中最热门的是武侠类题材和中国古典名著类。如人们最熟悉的金庸作品的一再重拍,还有目前备受关注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的重拍。

3.经典电影的电视剧增长版。这类“翻拍”是将曾经风靡万千观众的经典老电影“添油加醋”拍摄成电视剧,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类翻拍的电视剧,最重要的噱头当然是当年电影的经典记忆。

4.电视节目变种繁殖。如2005年火爆全中国的电视选秀栏目《超级女声》被搬上电视屏幕,这个名为《美丽分贝》的电视剧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电视栏目为主的翻拍剧,由于主演均来自超级女生的人气选手,致使该电视剧在一片争议声中依然排进了全国年度电视剧的前20强。

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状态

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影视欣赏已经从以往的那种单纯的审美愉悦过程,变成了一种典型的文化消费形式,因此我们重点从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来探讨分析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

1.品牌认知心理。对于品牌的认知,是消费者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放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方式上,也同样适用。

品牌认知是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识别器,它的基本功能是减少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从以上几种影视翻拍的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翻拍的影视作品,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被誉为经典,也就是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而受众在选择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时,首先从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角度考虑,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选择他们早已认知的品牌产品,因此,翻拍的影视剧由于其蓝本经典作品的品牌树立,而抢占了市场的先机,能轻易地获取受众的认知和选择。

正是因为满足了受众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品牌认知心理,影视翻拍作品才能够一次次占得市场先机,获得竞争优势,也使“翻拍热”成为我国影视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2.怀旧心理。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动荡的转型期,旧有的事物正在被更替或被打碎,而新的秩序、规则、制度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人们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混沌、迷茫,甚或恐慌状态,缺乏安全感、依托感、信任感、温暖感时,人们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种怀旧心理。美国学者Holbrook和Schindler在1991年提出了关于消费者“怀旧”心理的解释。他们认为消费者怀旧是一种对事物(人、地或物)的喜爱(一般的喜欢、积极的态度或美好的情感),而且这些事物更常见(流行、时髦或者大量传播)于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成年早期、青春期、儿童时期甚至是出生以前)。他们认为人们对未亲身经历过的时代也可能产生怀旧。而消费者怀旧心理在营销中的应用会产生“品牌复兴”的方式,这种“品牌复兴”的方式又分为“怀旧品牌”和“复兴品牌”两种类型,“怀旧品牌”是简单地重新生产老产品,“复兴品牌”则是“老样式、新功能”的产品品牌。

基于以上对于消费者“怀旧”心理的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中,受众为何偏爱经典影视作品,正因为这些作品能够帮助他们重温和追忆以往的美好时光——那个经典辈出的年代,同时这也是受众对于当下我国文化产业浮躁和浅薄的现状所持有的焦躁不安的心理以及排斥心理的一种反应。就拿不久前热播的翻拍剧《新上海滩》来说,由于主创人员保留了经典蓝本的诸多元素,如主题曲、背景音乐等,使得该剧具有比较浓郁的“怀旧”色彩,不少观众表示单是听到主题歌响起,就把人带入那个曾经万人空巷的经典剧热播的年代。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正是消费者的怀旧心理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应用而产生的“复兴品牌”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使得影视制作方一再地将满足受众怀旧心理的翻拍剧作为投资拍摄的热点。

3.评判心理。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有别于其他消费产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在消费这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时也会有区别于其他消费方式的特别之处,而满足自身的评判心理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读者导向批判理论认为,“正文的意义必须通过解读的过程才能产生。文本中的正文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阅读与正文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对于影视欣赏也同样适用,在受众的解读过程中,评判心理占据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受众在欣赏影视艺术时都普遍存在“期待视野”,具体来说,这种“期待视野”涉及到观众的既有经验,既有经验以艺术审美经验为主,但又不限于审美经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人生经验都会被充分调动,或隐或现地出现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之中。因此,在欣赏影视剧时,受众会对影视剧的剧情、演员的表演等等产生相应的期待值,受众带着期望来观赏影视剧,本身就说明了受众不是仅仅为了简单“娱乐”一下自己,而是带着一种审判的眼光观看影视剧,也就是受众在对影视剧作出评价。可以说,满足这种审视和评判的心理,是文化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感,这也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消费品的特殊所在。

如张纪中重拍《西游记》的消息一经传出,就招致上万名观众的抵制和激烈讨论,虽然批判声讨声不绝于耳,但该剧受关注的人气指数的确是不容置疑的,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致使各大制作单位在“眼球第一”的市场定律下对各经典乐此不疲地翻拍。

4.对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特殊的审美接受心理。随着后现代工业时代的来临,艺术品的生产进入了被欧洲著名学者本雅明称为“机械复制”的时代。本雅明认为随着现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对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受众的

接受方式也从侧重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对此,本雅明曾明确指出:“这种消遣性的接受在电影中便获得了特有的实验地……电影抑制了膜拜价值,这不仅是由于电影使观众采取了一种鉴赏的态度,而且还由于这种鉴赏态度在电影院中并不包括凝神专注,观众成了一位主考官,但这是一位消遣性的主考官。”而“消遣性接受”就是受众在机械复制时代对于艺术品特殊的审美接受心理。

为了满足受众这种特殊的审美接受心理,艺术不断地大众化、通俗化,意味着艺术产品进一步的商品化,艺术作为商品大规模复制生产的结果必然是蜕变为文化快餐。而影视翻拍作品一方面因为有蓝本可依,创作周期相对较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于艺术品快速批量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众对经典蓝本有着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欣赏影视翻拍作品时,可以凭借原有的印象更轻松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不必动用过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说是真正地在接受“复制的艺术品”,从而能更好地满足“消遣性接受”的审美接受心理。

结语

虽然影视剧的翻拍填补了荧屏的空白,增加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从整体上看,影视剧的过度翻拍是弊大于利的。翻拍后的影视剧大多缺乏新意,常常在遵循原作与创造新意之间矛盾徘徊,常常注重现代色彩,注重迎合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却将原作改得面目全非,或任意删改剧情,或删添主要人物,或加入了诸多情爱戏、性爱戏,或让英雄人物世俗化、粗鄙化,既未赢得观众的青睐,又亵渎了经典作品,以至于往往既失却了原作的韵味,又未能创造新的境界,屡屡遭遇荧屏“滑铁卢”,成功率不到10%。而与如此低的成功率相对应的却是影视剧翻拍的高额投资,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以往经典作品无法实现的宏大场面,不惜重金聘请名演员来包装造势等等。

如果最终无法以过硬的质量来彻底征服受众,长此以往,翻拍热只能以“赔钱赚吆喝”来收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