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由疆域的扩张到行政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从天子的个人统治到官僚体系的形成。

首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与疆域的扩张密切相关的。

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的不断征服和扩张,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各个地方的地方豪强被中央政权所削弱,行政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还在于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各级官员的任命与监督,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税收的征收与分配等。

通过这样的制度建设,中央政权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全国各地。

最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还表现为从天子的个人统治到官僚体系的形成。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天子依然是最高统治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体系逐渐形成。

各级官员通过考试晋升,以官员的等级划分职权和责任,逐渐减弱了天子的个人统治力量,使中央政权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疆域的扩张、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官僚体系的形成。

这些趋势共同促进了中央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保障了中国古代的统一和治理。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繁荣和衰落、变革和崛起的历史进程。

它的演变史,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分别是从中原王朝到南北朝的初步建立、从唐朝到元朝的完善和巩固以及明清两代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第一部分:从中原王朝到南北朝的初步建立随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文化交流,中原一带逐渐形成了政治中心,先后建立了秦、汉、隋、唐、宋等朝代。

这期间,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早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魅力,中原王朝较为顺利地建立起了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管辖。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

在汉代时期,以仁寿年间为代表的王莽新制,一度意欲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地方官府受到中央控制。

但是这个改革并没有得到成功的实施,相反还招致了百姓的不满。

在唐朝时期,随着天下一统和对外扩张的潮流,唐朝政府则开始积极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对中央官僚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应的,地方的自治和民间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种趋势在宋代尤其明显,不但加强了对民间社会的掌控,更实行三司都督府、州、县、乡、村五级管理体系,在地方权力制约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

第二部分:从唐朝到元朝的完善和巩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盛世的时期之一,而唐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全国分设了九个道,此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国家分成了两级,通过设立行政上级机构,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唐朝还不断开发和利用各地的水利资源,加强了对重要交通线的关键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对南北朝、边疆地区的统一治理,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时期,中央集权再次得到了新的发展。

元朝创立之初就推行了遍布全国的行省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系。

此时,中央集权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还对民间社会进行了严格管理,限制了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开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周朝的创立,周文王时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

周族一统天下,把各地的封建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建立起有中央集权特点的政治体系。

周朝以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他把各国封建公爵之间的平等关系变为尊卑关系,并以神的号召维持继承权,实行中央统一的一元多地的统治体系。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裂开始,强大的家族诸侯分统治添加了新的形式,但中央集权制度仍在运转。

先后以楚、燕、秦、魏、赵等大国为核心的称霸统治,时而林立,时而联盟,相继发展出了君主专制、分封制度、租庸制度等政治体制,实行最终把六国灭亡统一天下,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秦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势发展,中央集权遍及了整个政治体系。

秦王实行独裁统治,并采取集权政策,把上至皇帝的权力和下至百姓的权利完全收归于中央。

并采取庞大的税收制度,严格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

同时,秦王又努力实行统一行政区域、法律规范、货币制度、路线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历史最高点。

4. 汉朝中央集权的特点汉朝时期,中央集权持续实行。

漢王以直接統治和分封山谷等方式实行中央集权。

汉朝实行专制帝王制,最大化了帝王权力,封建王朝各政府机构等处实行以中央政令统一操作。

此时的中央集权也进入到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和普罗大众上下认同,使得这种制度一直活到了隋唐时代为止。

5. 隋唐中央集权的衰落隋唐时期,中央集权明显出现衰落。

此时,出现了大量地方割裂的现象,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崛起,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的统治能力,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在该时代告终。

另一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民生医改、岁布数狱改革等,这些也是日后中央集权的重要发展基础。

6. 宋明中央集权的演进宋明时期,中央集权又回归,宋朝重新恢复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

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建立(秦朝)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巩固(西汉)西汉初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通过设立中朝、外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思想上,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要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终于找到了一套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隋唐)隋唐时期,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相权一分为三而且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中央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北宋)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朝时期:创立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它通过取消诸侯分封和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一阶段的中央集权体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集权制度,如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徭役制等等,强制推行语言文字、法制等统一化管理。

二、唐朝时期:典型的中央集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唐太宗推行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了高中低三级州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强制征发军士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积极扩张疆土,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三、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虽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由于先前朝代的严格集权已经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反叛,朱元璋在建立国家之初对地方授予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的局面。

明朝时期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军队管制,但是还体现一定的地方自治制度,如屯田制度、县村自治等等。

四、清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由于先前较为宽松的地方自治制度已经触动了中央集权利益,因此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权力控制和巩固。

这个时期,中央推出了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如《大清律》、《大清会典》等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政务,如吏部、户部、礼部和兵部。

此外,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掌控,实行差役制度和关口官制等等以控制人口流动和商业往来。

以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进程后,中央集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和感悟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和感悟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与感悟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自秦朝开始,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得到加强和完善。

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汉朝的推恩令,再到宋朝的文人治国、明清的绝对皇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清晰可见。

这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势力逐渐削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制度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权力的垄断,使得更多的人才得以进入统治阶层。

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则是皇帝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手段。

这些制度创新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如何监督和制约权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历史上,虽然皇权至高无上,但仍然存在一些机制对皇权进行制约。

例如,明清时期的谏官制度,对于皇帝的过失可以提出异议。

此外,历朝历代都有法律对皇权进行限制,防止权力的滥用。

这表明,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四、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有统一的法律和政令,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基石。

综上所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启示我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央集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制度创新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中央集权制度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这些感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一、发展演变历程
西汉:汉承秦制, 1、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隋唐: 2、隋唐:
材料三
情景材料
材料四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 平等择优” 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 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 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发明”。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内阁制 非法定,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特点: 特点: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权力不断削弱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 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占了上风,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负责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1. 古代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萌芽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夏商周时期,这一制度中贵族通过封地和封爵等方式获取特权和权力。

然而,这种制度下的权力分散导致了政权不稳定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朝在建立时秉持“天命”思想,通过封国和宗室征服各地,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格局。

2. 秦朝统一秦国与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的事件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节点。

秦始皇通过强力统一六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推行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大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3. 汉朝的皇权与地方豪强势力的对抗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汉朝初期的皇权并未能完全压制地方豪强势力。

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逐渐抬头,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和对抗。

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如设立太尉、太子太傅等高官,实质上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与控制范围。

4. 隋唐时期的高度中央集权统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巅峰时代。

隋文帝和唐太宗等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权力。

例如,隋朝实行明断陈规、推行均田制等,而唐朝采取了察举制、科举制等措施,使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更加严格,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5. 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并存。

北宋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地方官员,使得地方政权对地方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局面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又出现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第3,4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第3,4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创立皇帝制度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 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 《治安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 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 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 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 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2、效果
基本回到了单一的郡县制;解决了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加强 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节度使问题(出现反复)
1、 背景:唐中后期,为加固边防,在西北地区设置节度 使。 2、概况:节度使掌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权。
3、结果:形成了地方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1、背景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 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 ,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 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 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 帝 中书门下
(4)设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财政权。 3、结果:相权被分割,君权加强。(提示:注意课本上小字
部分的宋真宗皇权被限制)
(四)元朝
1、中央主要机构:一省六部 2、内容 (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2)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
3、结果:元朝后期相权过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威胁 皇权。
后期世家大族把握用人大权,限制了优秀人才的选拔。
(三)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1、背景 (1)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严重,门阀士族腐败没落。 (2)庶族地主的兴起与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清朝

第一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主题问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如何体现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谈谈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知识梳理】【知识探究】分析图表,总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的特点:例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例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例3、(2012年新课标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二、认识科举制度(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并对地方进行严格控制的一种政治体制。

在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是与国家统一和国家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的。

早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城邦国家时代,那时政权被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之中,大量的城邦和国家争夺最高领导权,引起了长时间的战争。

由于分散的政权和组织形式不同的政治体制,让国家面临着重重危机。

随着国家不断的统一和政权的集中,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这也导致中国的统一国家体制的建立。

在秦汉时代,由秦始皇颁布的“郡县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实行地方行政区划和政权领域统一的制度。

着眼于建立单一的政权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设置三公九卿、郡县制度以及统一货币等政策,最终掀起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波高潮。

唐代以后,随着天下大分裂的局面结束,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备,不断发展。

明清两代更是完全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时期,采取了“皇帝动员开拓,地方拱手纳贡”的措施,大力发展海运和商业,使中国向荷兰、葡萄牙等地输出大量的商品。

同时,明朝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图谋战略地巩固边疆防御,逐步完善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极致。

清政府实行的“一皇三公六部九卿”,进一步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延续了封建帝制的基础,并完全控制了地方政治和经济。

同时,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从宏观上构建国家机构的调整,如定都、省分浏览规范化等措施,实现了中央集权与现代法制国家有机结合的进程。

总而言之,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发展阶段。

它作为一种推动经济和政治进步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到了21世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过去的历史传统,推进国家法制建设和发展,让中国处于一个更加幸福和繁荣的时代。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指国家的财政部。 〔2〕中书门下——掌管行政〔宰相由副宰相参知政事牵
制〕 枢密院——掌管军政〔三衙牵制〕 “三司‘——掌管财政〔度支、盐铁、户部〕
〔3〕特点;再次分权;相权一分为三,行政、财政和军 政分解。
〔4〕结果: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4、元朝--- 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长官为左、右丞相 和平章政事

〔2〕特点:开放性、公正性、客观性 ★ 〔3〕趋势: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进展 成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进展成为公开考 试。B、人才选举渐渐趋向于制度化,表达了相对 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
〔4〕科举制的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给了参政的时机; ②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根底; ③打击了士族门阀制度〔打破特权垄断〕; 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⑤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 ⑥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
地位渐渐上升
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 权力越来越大
批复意见。“票拟权”
内阁首辅==宰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参谋,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 祸。”——《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 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定 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供给参 谋的内侍机构。
工具。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图
魏晋南北朝时保 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 拔制度。
选取原则以“家世” 为重,“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成为 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随着士族日益 腐败,到南朝已经走 向末路。
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程、意义。
隋文帝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全面统治各地区。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封建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通过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各地。

早期的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对各地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

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将地方政权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年间实行的察举制,通过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洪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做出统一决策,并对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地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中央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决策可能存在局限性。

此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背景在秦朝之前,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时常发生战争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可以控制全国。

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

因此,统一国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巨大任务。

秦朝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了第一个实现中央集权的朝代。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终结了七国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

为了利用统一的国体稳定国家,秦王嬴政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

他通过下令焚书坑儒、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严格规定土地制度等措施,实现了对知识阶层的重重压迫。

同时,他建立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政府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控制,实行了中央集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秦王政治极端,追求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他通过一系列的行政干预,实现了中央集权,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在他死后,灭掉了所有的异线的刘邦即位。

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王朝也必须意识到其治理能力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新唐书·作者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人发陈留诏书,庶民无知。

肃宗性温宽,不图所问;士庶或言中央有诏,皆追究而不存。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重文治之后,落实了重兵权之策。

他设立官府秘处,大大加强了对旗下将领和地方官员的监督,确保了中央权力对地方的统治。

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较前代也有了特点,如地方官员和省级高级官员继制府绸,以府相代行,地方郡役外放,一时被称为“疏其负担,以整吏民之政”。

四、中央集权制度带来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分裂不统一的格局,统一了中国大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带来了矛盾性的后果。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发展阶段: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皇权的集中,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绝对权威。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方式,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集中资源、统筹规划,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3.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得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

例如,中国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推行分级管理,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

4.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有利于中央政府及时了解各地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5. 国际环境:国际环境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在面临外部压力和挑战时,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凝聚全国上下的力量,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

总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内部因素,也有科技进步、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军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行省。

此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制度概况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行省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朝代思想控制措施及影响秦朝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明朝沿用科学制,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节“五经”,实行八股取土。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