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01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

立足中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放眼国际会计协调发展的美好前景,中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有利于境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3-2001年我国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化进程的要求下进行改革。

分析了国际准则发展进程,揭示了我国主要从会计等式、会计报表体系、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一般原则等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中国会计协调的前景。

1993-2001年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会计改革的背景
总体来说,此次企业会计改革的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 1992-1993年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结果, 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基本模式的转换和与国际惯例的基本接轨,其意义有目共睹。

但作为初步改革的成果, 这些制度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其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 造成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后果, 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 并在国内上市, 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 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远远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另外, 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在会计方面出现了不规范行为, 比如包装上市,会计做假, 泡沫行为等等,同时某些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资产虚增、利润虚增的情况,为配合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必要按照公司制进行会计改革,并从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这个角度规范市场, 促进企业消化不良资产。

3. 我国从1997年起先后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十个具体会计准则, 但是, 大部分企业仍执行。

“两则两制”时的分行业会计制度, 由此造成了会计核算标准的不一致, 也造成了不同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质量的不一致。

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必然提到议事日程。

(二)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化进程要求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1. 为了规范企业的核算行为, 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俗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1999年10月31日重新修订通过的《会计法》,要求企业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同时,为了贯彻实施会计法, 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发布了配套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条例对1992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所规定的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新修订,赋予了会计六大要素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 该条例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为此,
需要对现行会计制度重新修订,使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更加符合《条例》的规定。

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的适时发布, 就是对《条例》的具体运用。

2. 随着我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员, 也要求我们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并为我国加入WT0做好会计准备方面的充分准备。

3. 单位负责人和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的呼声很高。

此次《会计法》的修订,第一次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单位负责人作为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他们要求首先从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出发,建立良好的会计标准平台,借以考核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循了会计规范, 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与此同时,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增加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便于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呼声也很高。

并在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因此, 制定既满足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核算标准提到了议事日程, 井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从“两则两制”的发布到现在, 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21世纪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后会计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行业会计制度,迫切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是适应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和保证。

二、1993-2001国际会计准则进程(以美国为例)
1993-2001年,美国展开了与IASC的合作。

证券委员会国际IOSCO提出了40项核心准则并委托IASC完成,2000年5月,IOSCO批准和推荐了IAS中的30份准则。

随着IASC在国际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认可IASC,美国的会计部门从这时开始也逐步改变了对IASC的态度,积极参与IASC 的各项工作,并促成了二者会计准则的协调。

在SEC方面,1994年,其表示可以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第七号“现金流量表”以及另3项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1996年SEC又宣布,它支持IASC制定用于跨国融资活动中的国际会计准则;1997年,FASB与IASC合作制定多项会计准则;1999年,FASB被邀请参与IASC的重
组工作。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了会计等式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改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改革了会计报表体系
1989年:资金平衡表、专用基金及专用拨款表、基建借款及专项借款表、应上交及应弥补款项情况表、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生产费用表、利润表等;1993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3、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配比性、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实际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重要性等十二项,其中的谨慎性原则突破了传统的制度禁区。

4、初步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明确要求采用借贷记账法;第二,应用制造成本制度,将原来的企业管理费用分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计入当期产品成本,而作为期间费用一次、全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三,取消固定基金,提取折旧、固定资产盘盈、报废、毁损不再增减资本金,而直接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或损益;第四,取消专项存款,不再实行资金的专户储存;第五,实施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提取坏账准备、按规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发出计价等。

5、调整有关会计科目
增加了“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清理”、“资本公积”等;取消“待核销基建支出”、“超储积压物资”、“专用拨款”等;分解了将“有价证券”按照期限长短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等;合并了将“银行存款”和“专项存款”并为“银行存款”,将“应收销货款”和部分“专项应收款”并为“应收账款”等;改变名称:将“折旧”改为“累计折旧”,将“车间经费”改为“制造费用”,将“应交利润”改为“应付利润”等。

6、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四、中国的会计协调前景
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方面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相衔接。

财政部当前正在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国际惯例,加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目前财政部所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烙印,而我国发行B股和境外上市的公司则需要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为了贯彻执行《会计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在2000年1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

该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基本相同。

为了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统一企业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存,是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模式的一大特点。

从长远来看,各国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充分支持国际性、区域性机构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所作的努力,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实践中也充分考虑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会计惯例的内容和特征。

本次会计制度改革,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一方面拉近了与国际会计规则的距离,体现了企业的市场主体性质。

如积极贯彻谨慎性原则、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分离、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会计的特殊性。

如会计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与我国法律环境、制度体系相适应;尽量避免“公允价值”,与我国的现实环境相适应;坚持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与我国的会计规范传统、习惯、会计人员素质相适应,实现了是我国会计制度史上的一次飞跃式革命。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及召开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研讨会,来推动国内会计国际化研究水平的提高,也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会计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