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模式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准则的模式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

随着半个多学期以来对“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会计这一学科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和看法,并认识到会计准则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对会计准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和总结不仅可以使我们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加深对会计学的理解,而且对今后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对于掌握会计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是我对上述内容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模式结构发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了解到:每个企业都有着不同的会计业务以及各自的会计模式特定,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约束企业会计工作的进行。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当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总结,是会计理论的体现,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所以,会计准则有着根基性的重要作用,对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是学习会计学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会计准则的模式

所谓会计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模型、样式,它可以为人们的认识提供一种具体的形象,有助于人们掌握会计的本质特征。研究会计模式,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对会计准则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具体的认识;二是有助于人们在研究、制订会计准则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之间的分析比较,兴利除弊,博采众长,最后制订出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以基本准则充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制度与其体准则并存,共同指导会计实务的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执行的是按行业(或部门)和所有制关系分别制订的统一会计制度,这种模式是和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的产品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机制的建立和逐步走向正常运转,经济工作对

会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原有的执行分行业、分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会计制度模式已显得很不适应,因此,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会计准则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规范,应当考虑其所处环境的变化,根据经济体制改革所构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与国家的新型关系,重新规划其以日标为导向的新模式。客观来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是会计准则与企业利益更加趋于一致,但是仍然存在例如:(一)基本准则充当财务会计概念,指导力度不强。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内容重复。 (三)准则规定周期短,内容不完善等缺陷。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模式,应(一)构建独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别指导不同娄型的企业。(三)根据环境变化,制定拓宽覆盖面,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会计准则。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结构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一系列变革。会计体系在此背景之下,首要任务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以完善。因此,我国国家财政部自2005年初至2006年底,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三十八项具体准则以及相关的应用指南。其基本本构架立足于我国国情,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新的会计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按结构模式来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大层次。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

2、具体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具体准则条目如下: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5号——生物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7号——借款费用

第18号——所得税

第19号——外币折算

第20号——企业合并

第21号——租赁

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第24号——套期保值

第25号——原保险合同

第26号——再保险合同

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第31号——现金流量表

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5号——分部报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改革也由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向市场经济的需求的过渡,既要坚持我国特色,适应我国自身的环境特点,又需要自始至终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会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国际化的道路。2006年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有效地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才能使得新会计准则在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既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准则和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行业的会计工作。建国初,财政部制定和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务政经济委员会进一步规定,中央各部门要分别制定各部门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无政府状态。1958年至1966年间,会计准则几经起伏,但1978年开始,随着工作的重心转移,我国会计制度的设计出现的新的局面。例如,1978年国务院修改颁发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第二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