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留鼎铭文“匹马束丝”的纺织度量考辨

合集下载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案例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案例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案例(一)案情此案载于西周中期的格伯簋铭文中。

铭文如下: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周。

格伯受良马乘于倗生,厥价卅田,则析。

格伯还,殴妊及允氏从。

格伯安及甸。

殷氏绍雹谷杜木速、遇谷桑、涉东门。

厥书史戬武立盘成,铸宝簋,用典格伯田。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这是一桩以马易田案,大意为:正月初吉癸巳日,周王在成周。

格伯付良马四匹于倗生,倗生给价三十田,写下契券从中分开,两人各执一半。

格伯返回后查看了地界,派书史武到场与倗生立誓,铸造此簋将格伯的田登录下来。

(二)法律规定及适用1.有关动产、不动产和所有权转移的规定本案涉及所有动产、不动产与所有权的转移。

随着私有权的发展,周人在观念上已有动产与不动产的初步区分。

凡“田”、“土”、“室”为不动产;“财”、“货”、“器”为动产。

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是一切财产权的核心,也是近代民法意义上的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不动产的客体主要是土地,周王享有全国土地最高最完全的所有权,所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的土地所有权,被说成是上天的赐与。

只有国王有权“授民授疆土”。

在西周典籍中有许多周王赐田的记载,对于立有战功的贵族的封赏,更是屡见于铜器铭文。

但土地的所有权并未随同周王的赐与而转移,诸侯贵族仅只享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既不能自由处理,也不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所谓“田里不鬻”不仅如此,周王还有权随时收回诸侯封地,即所谓“削地”。

受封的贵族诸侯除拥有“赐田”的占有使用权外,还通过垦荒而取得了新开垦的“私田”的所有权,可以用作交换。

至于庶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拥有对公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权,但要向国家负担赋税和力役。

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庶民也取得了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的开垦的私田的所有权。

除不动产土地外,周王还拥有对于动产——奴隶的最高所有权,所渭“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从西周传世的文献看,除周王有权“授民授疆土”外,王后也有权处分动产和不动产。

对所有权的取得,除孳息收益、交换、继受等方式外,还实行无主物先占原则。

胡应姬鼎铭文新识

胡应姬鼎铭文新识

胡应姬鼎铭文新识作者:王梓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4期摘要:胡应姬鼎是一件西周早期后段青铜器,其铭文内容记载了昭王十六年(前980)南征楚国的历史事件,其铭文是研究胡国历史和女子为丈夫作器之例的重要出土资料。

文章对青铜器铭文进行再分析,对其存在争议的部分用语及字词进行重新考释,认为:“辞皇”可释为“㚸赏”;“啻君”与“公叔乙”为同一人,即胡应姬丈夫;“玄布二乙”中“乙”应指公叔乙。

此外,在铭文释读的基础上,提出受器者胡应姬丈夫并未亡故这一新见解。

关键词:胡应姬鼎;辞皇;乙;啻君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4.004胡应姬鼎(图1)的铸造年代属于西周早期,深腹立耳,平底细足,口沿下方饰两圈弦纹。

该器铭文体例特殊,共6行36字(含合文一),此鼎铭文的隶定见之如下:唯昭王伐楚荆,胡应姬见于王,辞皇易(锡)贝十朋玄布二乙,对扬王休,用乍(作)氒(厥)啻(帝)君公叔乙尊鼎。

胡应姬鼎的形制及铭文在《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中已有著录①,但针对该器铭文的释读及其所反映的史实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2015年,李学勤先生发表了《胡应姬鼎试释》一文,实为对胡应姬鼎铭文进行探讨的首作,其中将“辞皇”释为“言辞甚美”,认为“啻君”是胡应姬对其夫正夫人的称呼②,对胡应姬鼎铭文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李春桃先生在其《胡应姬鼎铭文新释》中将“乙”释为“匹”③;黄锦前先生发表《新刊两件胡国铜鼎读释》,将“辞皇”理解为“胡应姬代表胡国表示遵从周王调遣”④;2017年,李学勤先生再次发表《胡应姬鼎再释》,承认自己先前对“辞皇”的理解还有待推敲,同时坚持认为“啻君”与“公叔乙”并非同一人⑤。

目前学界对于胡应姬鼎的时代判定基本一致,认为该鼎铸造于西周早期后段时期,属于王世民等编撰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中所分的Ⅳ型3式⑥。

但是,学者们对铭文中些许关键词如“辞皇”“啻君”“乙”等的理解,以及关于“公叔乙”的身份问题的看法仍存在较大差异。

铭文锦中的文字与汉代织造技术研究

铭文锦中的文字与汉代织造技术研究

铭文锦中的文字与汉代织造技术研究
刘安定;李斌;邱夷平
【期刊名称】《丝绸》
【年(卷),期】2012(049)002
【摘要】汉代的铭文锦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产生于西汉末年,贯穿于整个东汉时期,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铭文锦中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艺术风格等,而且这些织造文字和图案纹样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汉代织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刘安定;李斌;邱夷平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2;K892.22
【相关文献】
1.汉代《中官》铭铜扣彩绘云熊纹漆盘赏析 [J], 杨海涛
2.楚国青铜器铭中的“鸟篆文字”为“凤饰篆字”辨析 [J], 徐俊
3.契刻在上古至汉代时期文字演进中的作用探析 [J], 张洺贯
4.汉代文字瓦当的装饰特征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J], 琚昕;张晓燕;王子娇
5.试论汉代镜铭中的通假字 [J], 李新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鲍子鼎铭文新考

鲍子鼎铭文新考

鲍子鼎铭文新考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3期摘要:鲍子鼎是春秋晚期的齐文化圈器物,也是齐国贵族鲍子为其女或姊妹仲匋姒作的陪嫁媵器,鼎内所刻铭文是典型的齐国青铜媵器铭文中常见的祝福语。

通过对金文、古书、甲骨文中相关用字的整合,对该鼎铭文进行再分析,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鼎铭中第十字应释为“之”,“男子”表示男人。

关键词:鲍子鼎;之;男子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3.002鲍子鼎是2007年在西安发现的一件铜鼎,通高33.9厘米,口径27.8厘米,腹深15.8厘米,重12千克。

通体扁圆,敛口鼓腹,盖与器子母合口,一对附耳高耸,平盖,盖沿下折,上有三个曲尺形扉,中央有一个半环纽,圜底下设三条蹄足,盖上和腹部均饰蟠璃纹带,内壁上共铸有铭文45个字。

从铭文来看作器者应为齐国贵族鲍子。

该鼎的器型及铭文拓片等资料由吴镇烽在《鲍子鼎铭文考释》(下文简称“《考释》”)一文中公布,吴镇烽①对其年代、铭文和鲍氏世系作出了详细的考释和讨论。

自该鼎面世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侯乃峰②、程燕③、袁金平④、涂白奎⑤等多位学者都先后对鼎铭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反映出鲍子鼎铭文在古文字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说明学界对该鼎性质及鼎内铭文释读上存在争议。

1 对鲍子鼎铭文的一些新看法在鲍子鼎性质的判断以及铭文的释读和关键字词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本文力图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材料对鲍子鼎的铭文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在对鲍子鼎性质的判断上,冯峰在《鲍子鼎与鲍子镈》一文中认为鲍子鼎非媵器,但并未给出理由,笔者认为要研究鲍子鼎的性质首先要明确其器物特征。

鲍子鼎非科学发掘品,亦没有同出器物,因此无法直接判断其绝对年代,对其形制的判断要结合其他造型相近的器物。

吴镇烽在《鲍子鼎铭文考释》中提到“此鼎造型与光绪十八年出土于河北易县的齐侯鼎、1956年山东省临淄县姚王村出土的国子鼎非常接近”⑥,鲍子鼎与齐侯鼎在器型上的确十分相似,《铭图》中对齐侯鼎的形制描述是这样的:“浅腹圜底,一对附耳高出器口,平盖折沿,上有三个矩形纽,三条蹄形足较高。

曶鼎诸铭文拓片之比勘

曶鼎诸铭文拓片之比勘

曶鼎诸铭文拓片之比勘
李朝远
【期刊名称】《上海文博论丛》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正>曶鼎,西周中期的青铜重器,以"匹马束丝"与人夫交换等两个司法案例而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制度的重要史料,亦因它的四项因素俱全的记时铭文而成为青铜器排谱的重要资料。

"鼎高二尺,围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

毕沅得于西安,并为之所藏,晚清毁于兵火,器形未见著
【总页数】8页(P6-13)
【作者】李朝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
【相关文献】
1.读《曶鼎诸铭文拓片之比勘》 [J], 杜金鹏;
2.由应公鼎及相关诸器铭文论应国曾立武王庙 [J], 贾海生;池雪丰
3.琱生诸器联读中的“(许)”与“许”——兼释曶鼎第二段铭文 [J], 刘桓
4.曶鼎(寇禾案)铭文集释及西周盗窃案件审理程序窥探 [J], 王晶
5.《墨经》的作者问题及诸本之比勘 [J], 周小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天哲:毛公鼎铭籀释考论(附录高清拓片字释)

毛天哲:毛公鼎铭籀释考论(附录高清拓片字释)

毛公鼎銘籀釋考論毛天哲按:某日,主席夢告曰:“小子哲,吾毛氏乃文王王姒嫡裔孫,班簋有徵,殆無可疑。

肆武王有天下,封親弟周公旦康叔封于魯、衛,唯叔鄭為武王同母弟中最少,有繼祖守奠之責,故與母王姒居畿內丰邑,派氏為毛,子嗣皆未外封東土,終西周二百八十一年間,均食采西土畿內,供職王室,勤勞王家。

成康之際,有毛懿公為顧命大臣,任職司空,蓋為叔鄭子,見諸尚書、竹書紀年。

昭穆之間,叔鄭孫毛伯囧任職大正,周書有冏命之記。

周穆王時,叔鄭四世孫毛班位列三公,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補闕、尚書亦有證。

班公子毛伯遣任職週六師統帥,僅見竹書紀年。

自後典籍記載吾毛氏史跡甚是了了,維毛公鼎出,始知毛公歆為宣王太宰也。

嗚呼,吾毛氏先祖世為周卿,子孫代代有掌司徒司空師氏塚宰之職,王言命書,周冊典誥,詩雅風頌,宗廟都邑之造,祭器彝銘之作,歲祭征伐,無不有與,奈何三代典籍失載吾先祖史跡良多,其可勝言乎。

幸賴先祖靈聖,籒文銘書於彝,肆我輩可仰睹先祖煌煌史跡如眼前。

吾毛氏先祖作彝銘良多,若班簋、毛公鼎類輝煌巨制,凡存世器鮮有罕匹。

維世遠年湮,古文奧句不易索解,不惟世人少有能讀通順者,且吾族人亦大多茫然無知,迺是唯為先祖羞哉。

籒讀釋解吾毛氏彝銘,昭先祖之懿行,以垂示後世毛氏裔孫,事亟焉只爭朝夕,小子其有意乎?”天哲拜稽首曰:“喏喏。

丕極皇公,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繩繼文王之仁教,嗣承武王之勳烈,率部曲救民於水火,驅逐韃虜,再造大邦,功業維始皇嬴政敢有匹也。

嗣後率民戰天鬥地,敢叫日月換新天,使民生活富足安逸如在桃花源中,不亦周公之政乎。

皇公為之奮鬥一生的“為人民服務”宗旨遠超古公亶父、文王之仁矣。

壽八十有三而崩,天下色變,億萬臣民俱悲,如喪考妣,不亦如古之帝堯舜乎。

小子哲不敢言知皇公之德,但亦明曉授恩於親親,不如遺澤于萬民。

富貴不過三代,權無恒久,官無可久,壽能其久乎?君子澤一人,則一家懷恩,君子澤千家,則萬民感涕,君子澤一國,則億眾同心。

民念其名則如念其親,喪其喪如喪考妣,懷其恩如懷其祖,敬其德如敬神靈。

令鼎铭文通释补证

令鼎铭文通释补证

令鼎铭文通释补证*袁俊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市475001)关键词:令鼎;铭文;西周早期;燕射礼摘要:令鼎是西周早期重要的有铭青铜器,因铭文记录了周王在藉田礼末了举行的燕射礼和竞走比赛而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各家看法不一。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礼学的角度,对铭文作了通释补证意译,并对一些关键字句及其相关问题作了新的考释与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Key words:Ling Tripod;inscription;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Yan rite of archeryAbstract:Ling Tripod,from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is an important bronze vessel with inscriptions.Since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Ling Tripod record the Yan rite of archery(the rite of archery at the banquet)and a walking race held by Zhou king at the end of the Jietian ritual(the rite of borrowing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 to plough),i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ir-cles.However,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meaning of inscriptions.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this paper gave the coherent interpretation,supplementary evidence and paraphrase on the inscriptions,main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ritual studies.In ad-dition,it made a new textual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points on the key words,sentences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blems about the inscriptions.令鼎是西周早期有关礼仪制度和竞技体育赛事的重要有铭青铜器,铭文不仅记载了向为学界所关注的“周礼”中的藉田礼,而且还记载了周王在藉田礼之末举行的燕射礼和人与马车赛跑的竞走比赛,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基于曶鼎铭文“匹马束丝”的纺织度量考辨

基于曶鼎铭文“匹马束丝”的纺织度量考辨

基于曶鼎铭文“匹马束丝”的纺织度量考辨李强;李斌;李建强【摘要】对于曶鼎铭文中“匹马束丝”之“束”的解读,考古学界很少关注,导致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观点,皆因中国古代纺织度量系统研究缺席所致.基于对中国古代纺织度量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文章认为:曶鼎铭文中“匹马束丝”的“束”乃织物规格的度量,1束=5匹,非传统历史学界认为的捆扎容积单位;南唐徐锴的蚕丝度量是有问题的,他把认识问题说成了工艺问题;1两=1匹=2端=4丈=5寻=40尺、1束=5匹、1纯=2两或5两;文学作品中“九张机”“百张机”“四张机”中的“张”并非织物规格单位而是操作织机的意思.此外,对古代织物精密程度单位“升”进行现代性解读,以期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纺织文化.【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5(052)004【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曶鼎铭文;“匹马束丝”;纺织;度量【作者】李强;李斌;李建强【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饰导刊》编辑部,武汉430073;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430073;武汉纺织大学现代纺织学院,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1;K875.7曶鼎乃西周中期青铜重器,清代乾隆时期流传于世,后下落不明,现仅存几张铭文拓片和《金石萃编》《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金石专著中关于其形制的片言只语。

即便如此,曶鼎铭文拓片的内容也成为研究西周中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曶鼎铭文记述三件事,其中“匹马束丝换五夫”(很多观点认为“夫”是指奴隶)的铭文成为中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证明奴隶社会主要劳动力——奴隶不值钱的“铁证”,说明奴隶生活悲惨的依据。

甚至一些教育图本中以图片形式(图1)将这一铁证展现出来,让受教育者(包括曾经的笔者)深信不已。

此外,网络上这一观点也是大行其道,似乎成为不刊之论。

基于曶鼎铭文中“匹马束丝”之“束”的丝织品度量考核和相关铭文的合理解读,本文对“匹马束丝换五个奴隶”证据的使用提出疑问,并得出中国奴隶社会丝织品之昂贵和劳动力价格更贵的结论。

仲嬭蓳鼎铭文补释

仲嬭蓳鼎铭文补释

仲嬭蓳鼎铭文补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仲嬭蓳鼎銘文補釋(首發)黃錦前河南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仲嬭蓳鼎1,其銘文曰:唯正月初吉乙亥,樊季氏孫仲?蓳用2其吉金自作?沱。

這裏要討論的是其自名的“沱”前一字,其原篆分別作:(蓋銘) (器銘)過去學者對此字有不同的隸釋意見,如郭沫若氏《樊季氏孫中?鼎跋》(1947年)釋作“石”3,張亞初先生釋作“”4,劉彬徽、陳佩芬等先生釋作“嗇”5。

但仔細看來,其形體卻與古文字中的“嗇”字寫法不類6,釋作“嗇”顯然不妥;收稿日期:2012年2月17日發佈日期:2012年2月17日頁碼:1/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釋作“石”或“”雖有一定字形依據(从“石”),但亦與文字形體差別較大,故亦不可信。

該字蓋銘、器銘字形雖皆不清晰,但其輪廓仍較清楚,蓋銘應是囊形,中間筆畫稍殘,器銘囊形中間从石,兩相對照看,該字應从囊从石,其形體與秦文字中的“橐”字以下寫法近似:《秦印文字彙編》7第114頁 ()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168因此,該字很可能就是“橐”字。

《說文》:“橐,囊也。

从?省石聲。

”從相關古文字資料來看,應是从囊石聲。

最近,我們的這一推測終於得到了驗證。

蒙上海博物館青銅部主任周亞先生相助,我們得以看到該字的清晰照片,其字作。

該字所从,祗有上部(),而不見其下部()。

據照片看,可能是爲鏽所掩而未予剔出。

但即便其下沒有筆畫,也不影響我們將其釋作“橐”,因爲从“囊”之字的類似寫法古文字中也是有例可循的,如賓組卜辭的“?”字不少即寫成(合集11586),或寫作“”(合集14347)9。

該字上部所从,與楚文字中的“箙”、“韔”等字下列諸形的相關部分寫收稿日期:2012年2月17日發佈日期:2012年2月17日頁碼:2/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法類似:箙:曾侯乙5 曾侯乙8 曾侯乙19 曾侯乙26 曾侯乙6210韔:曾侯乙1 曾侯乙23 天星觀遣策天星觀遣策望山M2:8 望山M2:9天星觀遣策天星觀遣策天星觀遣策11李守奎先生於此二字條下分別曰:“?即箙之初文,外加囊形,會箙意。

论冕冠衣以“绩麻三十升”之考辨

论冕冠衣以“绩麻三十升”之考辨

论冕冠衣以“绩麻三十升”之考辨内容摘要:冕版,又称“”或“延”,即覆于冕冠顶部的板状饰物。

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与礼仪制度的完善,我国古代冠服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关于服装用布精粗的规定。

《周礼·弁师》称冕版“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

本文通过对冕版覆布精粗及材质变化的探讨,揭示古代冠服中的等级制度,以及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反映在古代冠服制度上的损益与变通。

关键词:冕版冕冠布麻绩三十升一冠之尊者莫如冕。

① 冕冠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礼冠。

冕版,又称“”或“延”,即覆于冕冠顶部的板状饰物。

《周礼·弁师》称冕版“以木版为中,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

又有《春秋·左氏》疏云:“冕以木为,以布衣其上。

”可见,冕版是用木板为干,以布覆于其上。

清朝江永《飨党图考》云:“昔者先王未有麻丝。

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疏云:“治麻、丝为布帛,谓五帝时。

”② 我国利用工具进行纺织生产在很早的时期就已形成。

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古人已经发明了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麻布。

到了4000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这一时期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各24根,有的经31根、纬20根。

每根麻线的直径不及半毫米,可见纺捻水平之高超。

③按《说文》云:“布,织也。

”,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也称“麻”。

《礼书》记载:“古者五冕,皆麻。

” 又据《集解》云:“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

”或孔安国为《论语》作注言:“绩麻三十升布以为冕。

”我国上古时期无棉花,所用织布纤维主要是麻和葛。

一般所谓布,都是指麻布而言。

许慎《说文》云:“绩,缉也。

”绩是加工葛、麻类植物纤维制纱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可分为劈绩和绩接两个部分。

④ “绩麻”是指将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的过程。

西周铭文法律词语训释四则

西周铭文法律词语训释四则

西周铭文法律词语训释四则王晶【摘要】西周涉法铭文虽不多,但因涉及铭文考释、研究方法等问题,目前研究比较薄弱.整理出“讼”、“告”、“罚”、“白”四则法律词语并加以训释,可填补西周涉法铭文的研究空白.【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西周;铭文;法律词语;训释【作者】王晶【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1一、讼与狱“讼”字在目前见到的铭文中共出现了五次,辞例如下:1.王曰:“余乃(绍)夹死(尸)司戎,敏罚讼,夙夕(绍)我一人烝四方,(雩)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

”(大盂鼎)2.王若曰:“扬,作司工,官司(量)田佃、眔司(居)、眔司刍、眔司寇、眔司工司(事),锡汝赤、銮旂,讯讼,取五锊。

”(扬簋)3.王曰:“,命汝司成周里人眔诸侯、大亚,讯讼罚,取五锊,锡汝尸(夷)臣十家,用事。

”(簋)4.【曶】使厥小子以限讼于邢叔:“我既卖(赎)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

”(曶鼎)5.汝敢以乃师讼。

(匜)讼,《说文·言部》:“争也”。

在大盂鼎、扬簋、簋三篇册命铭文中,“讼”是名词,指“争讼案件”。

大盂鼎中“敏罚讼”,意思就是“快速地处理争讼案件,决定惩罚等级”。

本来应该是“敏讼罚”,为了照顾到前面“戎”字的韵脚,就成了“敏罚讼”。

扬簋中“讯讼”,意思就是“审问争讼案件”。

簋中“讯讼罚”,意思就是“审问争讼案件,决定惩罚等级”。

在匜铭和曶鼎铭中,“讼”是动词,指“争讼”。

《易·讼》:“讼,有孚。

”郑玄注:“辩财曰讼。

”陆德明释文:“讼,言之于公也。

”《书·尧典》:“嚣讼,可乎。

”蔡沈集传:“讼,争辩也。

”《周礼·马质》:“若有马讼。

”郑玄注:“讼,谓买卖之言相负。

”《周礼·司约》:“若有讼者。

”贾公彦疏:“讼,谓争约剂不决者。

”匜铭中,牧牛同他的上司因为五名奴隶的归属权发生争讼。

游寿书法《留鼎铭文节释》考辨

游寿书法《留鼎铭文节释》考辨

A b s t r a c t : Y o u - S h o u ’ S w o r k s o f c a l l i ra g p h y — H u D i n g I n s c @t w n E x c e r p t s 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i s o i r g i n a t e d a n d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t h e c o l —
李 华
( 齐齐哈 尔大学 美术与 艺术设计 学院 , 黑龙 江 齐齐哈 尔 1 6 1 0 0 6 )
关键词 : 游寿 ; 书法 ; 智鼎铭文节释 ; 代表 作品

要: 游寿 书法作品《留鼎铭 文节释 》 访得 于藏 家, 根据 对原 作的考证与辨 析 , 可以断定 : 游寿所 书《留鼎铭 文
节释》 不仅是 充分体现 游寿 书法艺术成就 的典 型代表作 品 , 而且还是集 中而全 面体现 游寿在 古文字学、 考 古学、 历史学及古典文学等方 面综合修养和深厚功力 的经典 书法作 品。
中图分类号 : J 2 9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3 ) 0 3— 0 0 5 0—0 3
The Te x t ua l Re s e a r c h o f Yo u- Sh o u Ca l l i g r a ph y Hu Di n g I ns c r i pt i o n Ex c e r pt s a nd Ex pl a n a io t n s
Ke y wo r d s : Yo u — S h o u;c a l l i g r a p h y;Hu D i n g I n s c i r p t i o n E x c e r p t s 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o r k s

论秦商在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论秦商在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代 随 着养 蚕 、 丝 织 技术 的进 步 , 还 出现 了一种 绚 丽华 美 的提 花 织 物…
“ 锦” 。据 说 “ 织 素 为 文 日绮 , 织
采 为 文 曰锦 ” 。是 说 凡 是 用 素 色 丝 织 成 的 提 花 织 物 为 “ 绮” , 而 用 彩 色 丝 织 成 的提 花 织 物 为 “ 锦” 。而
蚕” 就 是 发 生在 陕 西 的故 事 。而《 诗 经 ・豳 风 》 大 量 描 绘 了关 中 蚕 桑 事业 的 兴 盛 , 其 中最 优 美 的《 七 月 篇》 就 记载 了陕 西 姑娘 兴 蚕 丝 织 的盛 况 。“ 七 月 鸣鹃 , 八 月 载 绩 。载 玄 载 黄 , 我朱孔 阳, 为公 子 裳 。 ” 周
将 1 5世 纪 以 前 从 长 安 辗 转 到 罗 马 的东 西 方 主要 贸易 通 道 称 为 “ 丝绸之路 ” 。后 来 , 另一 位 德 国人 胡 特 森 在 多 年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撰写成《 丝路 》 一书, 在西方流传很广 , 从此, “ 丝绸之路” 这一 称 谓 得 到 了 世 界 的普 遍 认 可。现 今 , 中 国学 术 界 普 遍 认 为 , 公 元前 1 3 9年 , 汉 武 帝 派 张 骞 通 西 域 开 辟 了丝 绸 之 路 。而 我 们 认 为 , 这 一 历 史 的“ 定论 ” 是值得商榷 的。因为 , 张 骞 通 西 域 主要 是 出 于 军 事 和 外 交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联 合 大 月 氏 以夹 攻 匈 奴 。如 果 说 , 这条路 是张骞 发现 的 , 那 就应该 称之 为“ 外 交之路 ” 或
者“ 军事之路” , 因为张骞是官员不是商人 , 从来 也没有 贩卖 过丝绸 。因此 , 张 骞 是 丝 绸 之 路 的开 拓

《易经》词义引申方式研究的当代价值

《易经》词义引申方式研究的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20-09-10[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清代常州庄氏《尚书》学研究”(项目编号:KYCX19-2091)。

[作者简介]曹子男(1993-),男,江苏泰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献语言文化。

《易经》词义引申方式研究的当代价值曹子男(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易经》词义引申主要有借代、比喻两种形式。

准确理解《易经》古词的引申义,对正确把握《易经》思想含义,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通过对《易经》整体表现的比喻义和构成语素表示比喻义的分析,对认识上古汉语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易经;词义;比喻义;构成语素[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1)01-0040-07 《易经》成书“约在西周中后期”[1],由于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今人不易读通读懂。

而从《易经》词义的引申方式入手,对准确理解《易经》古词含义大有裨益。

通过穷尽性比勘分析,我们发现《易经》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借代义和比喻义两种。

一、《易经》词义借代引申分析借代是指利用事物间的直接关联性,“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2]现实世界中,尽管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则人们可借助这种联系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

《易经》中有相当一部分古词是利用借代的方式产生出的新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特称代泛称《易经》中有些词以特称代泛称,用个体代集体,例如:朋、王侯、 、 、灵龟、簋、徽、飝、中馈、、鲋、袂等词即是。

朋,本义是朋贝,如胡厚宣《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坊间三·八片》:“易(锡)贝二朋。

”周代中期,商品交换的等价物———货币仍然没有固定,有的用“朋”作为交换等价物,如《诗经·小雅·菁菁者我》:“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

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

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
李强;李斌;李建强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7)001
【摘要】甲骨文虽然是一种文字符号,它更是一种图像信息,这种图像信息中蕴藏着丰富的纺织技术和纺织文化信息.基于对甲骨文中纺织技术和纺织文化信息的重新考辨,本文对甲骨文学界和纺织史学界的相关观点提出疑问,并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试图对甲骨文中未辨别纺织文字符号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李强;李斌;李建强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0;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
【相关文献】
1.甲骨文中的纺织考辨 [J], 李强;李斌;李建强;
2.《西德、瑞士藏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辨——兼谈甲骨文辨伪及近年来辨伪工作的进展 [J], 王宇信
3.殷商甲骨文“士”运算黄金分割率——殷商甲骨文中的数理逻辑初探 [J], 张天弓
4.甲骨文中农作物“稻”“黍”“来(■)”“榖”“稬”的考辨 [J], 贾文;贾加林
5.甲骨文中几个从“丄(牡)”字的考辨 [J], 周忠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开舀鼎的哑谜——舀鼎综合评释与今译

解开舀鼎的哑谜——舀鼎综合评释与今译

作者: 陈云鸾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9页
主题词: 周室 束丝 综合研究 此器 孝王 禄田 郑武公 第二年 穆王 为质
摘要: 舀鼎是闻名中外的西周巨器.此鼎出土的时期与地层未得明确,传说清人毕沅在陕西最初购得此器.①清代许多学者对舀鼎曾作过详略不等的评论与考释.建国以来,多数学者推崇郭沫若同志考释舀鼎,论者认为"郭老在鼎中发现西周存在奴隶制的证据."有的论者用很多篇页对舀鼎作综合研究.亦沿袭郭老考释舀鼎的基本观点.认为铭文记载,"公开买卖奴隶人口,必是当时还实行着奴隶制度的."②近几年,有的学者对舀鼎铭文再推敲而另立新说,不同意郭老认为西周有奴隶"买卖,五个奴隶价格为匹马束丝".提出舀鼎所载的"五夫"是"农奴的甿,"他们是"曶(舀)属下?
在’野’的禄田中耕作的甿".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 并存 的问题 。 试 问此处 蚕丝 如何 用容 积单 位 来 度量 ? 自中国文 献有 相关 记载 以来 , 关 于蚕 茧 、 生
既 然 留鼎铭 文表 达可 信 。 但 其“ 束丝” 表达 与成 书 于 战 国时 期 的载 西 周 事 的《 穆天子传》 中 的“ 束 帛” 有异 , 笔 者认 为 , “ 束丝” ( 五 匹丝织 品 ) 的称 呼 较“ 束 帛” ( 五匹帛) 的称 呼要 早 。其原 因有 二 : l 、 《 穆 天子 传》 是战 国人撰 写西 周事 , 其 不可 避免 带
骺罐 j f = 藏, 一 。 。 m 。 椰 T 。 。 。 。
这 一观 点也 是 大行其 道 , 似乎 成 为不 刊之 论 。基
由 于压缩力 大 小不 同存在 很 大 的差 异 。 西周 时期品 度量
考 和相 关铭 文 的合理 解 读 。本文 对 “ 匹 马束 丝换
是匹 , 而束则 是将 五 匹 帛捆 扎 的一 起 。那 么 留鼎


留 鼎 铭 文 中“ 匹 马束 丝” 之“ 束” 、 “ 丝” 的
铭 文 中“ 匹马 束丝 ” 的“ 丝” 应 该是 指丝织 品 。 这 种
新 解
用 法 可从 成 书 于南 朝 的《 玉 台新 咏》 中 载东 汉末
从 留鼎铭 文 中“ 匹 马束 丝 ” 中 的“ 匹马” 与“ 束 丝” 的并 列 结 构 来 看 。 “ 束” 指度量单位 , 与 匹 对
五个奴隶” 证 据 的 使用 提 出疑 问 , 并 得 出中 国奴
用 蚕 丝与其 他 物 品进 行 物物交 换 时 , 如 果采 用蚕
丝 的容积单 位 计量 ,会受 到很 多人 为 因素影 响 , 为避 免纠纷 , 应 该不 会采 用 。笔者查 阅中 国度量
隶 社会 丝织 品 之 昂贵和 劳动 力价 格更 贵 的结 论 。
“ 匹 马束 丝 ” 的“ 丝” 指蚕丝 , 这 也 是 东 汉 成 书 的 《 说 文解 字》 中 的解 释 , 而此 处 的“ 束” 则 被传 统 观 点认 为是 捆扎 容积 单位 , 一 束之 内是 弹性很 大 的 容 积 单位 ,因为这 有一 个 压缩 蚕丝 的 强度 问题 。 有 很 大 的人为 因素 . 二 束 以上则 是一 个 捆扎 和 容
“ 两” 、 “ 黍” 、 “ 累 ”等 ,两种度 量单 位都 未发 现有
导致“ 匹 马束 丝 ” 传 统观 点误 判 的一 个重 要 原 因 ,
有 必 要 对 中国古 代 纺 织 的度 量进 行 一 个 系 统 的 梳理。
“ 束” 这一 度量 单位 [ 1 ] ( P 2 5 - - 3 S ) 。
观 点 是有 疑 问的 。 其理 由有 三 :
文 献 中没有 看到 , 这让 笔者 曾经 怀疑 “ 束丝 ” 这 一 搭 配是 否合 理 , 继 而怀 疑 留鼎铭 文乃 至 留鼎 的真 实性 。 但 1 9 7 6年在 陕西扶 风县 云塘 发现 了 召尊 、 效 卣等青 铜 器[ 3 ] ( P 5 0 - 5 2 ) , “ 召” 、 “ 效” 都 是 召鼎 铭 文
丝、 熟 丝 的计 量 都 采 用 重量 单 位 。 因 为容 积 单 位
些“ 以今 观古 ” 的辉 格史 观 。 “ 束 帛” 多半 为 战 国时
服装设 计 - 9文化 F a s h i o n D e s i g n& C u l t u r e
期 人 的称 法 ,而将 此称 法强加 给西 周人 。2 、 “ 束 丝” 、 “ 束 帛”称呼使 用 的先后 顺序 表 明战 国时期
( 二) 考察 中国古籍 , “ 束” 是指 纺织 品度 量单
位, 五 匹为 一 束 , 它与“ 丝” 的本 意 “ 蚕丝” 是 不 能 搭配的 , “ 束” 的后 面只 能搭配 纺织 品 , 如《 穆天 子
图1 相 关历 史教科 书 中关 于“ 匹马束丝 换五 夫” 的图 片形 象
传》 中 出现 “ 束 帛” 的文 字 表 达闼 【 n ' n , 帛 的单 位
应; “ 丝” 指物 品 , 与马对 应 。据 此 , 传 统 历史 学 界
年事《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又名《 孔雀东南飞》 )
中“ 足下蹑 丝 履 , 头 上玳 瑁光 ” 一句 可见 。但 又 有

个 问题 , “ 束丝 ” 其搭 配在 其他 西周铭 文 和相 关
认 为 其 铭 文 中“ 束” 、 “ 丝” 分别为“ 一束” 、 “ 蚕丝 ” 的意 思 , 否 则 不会 以图 1 表 示 。但 笔者认 为这 一
中所 载 的人 物 , 另外 关 于 召鼎铭 文 的记 载 和拓 片 早 在 清代 乾 隆 时期 已存 在 , 由此 可见 , 召 鼎铭 文 拓 片不 可能 是造假 的 ,继 而证 明 召鼎 的 真实性 。
( 一) 传 统历 史 学 界 的 观 点有 物 品与 度 量 单
位 不 匹配 的 问题 。 传 统历 史学 界认 为 留鼎铭 文 中
同时 笔 者 认 为 中 国纺 织 度 量 系统 研 究 的 缺 失 是
史 发 现 ,先 秦 时 期 的容 积 单 位 有 “ 溢” 、 “ 掬” 、 “ 庾” 、 “ 升” 、 “ 豆” 、 “ 区” 、 “ 釜” 、 “ 钟” 、 “ 鼓” 、 “ 盆” 等 ,其 的 重 量单 位 有 “ 石” 、 “ 钧” 、 “ 铢” 、 “ 镒” 、
祀神 灵 、 王族 和贵族 祖先 及 自身 的大 日子是 不 能
较西 周丝 织 品的品 种增加 不少 , 因为 帛只是 丝织 品中的一 种 , 而丝则 是泛指 丝织 物 。
以致他 们不再 受效 父 引诱离 去 。此外 , “ 束丝” 乃 五匹丝 织物 ,丝 织物在 西周 时期 是何 等宝 贵 , 因
为 丝织 品生产 经历 异常 繁复 的过程 。 因此丝 非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