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负得正”法秒杀翻译推理

合集下载

为什么负负得正

为什么负负得正

为什么负负得正
负负得正的通俗解释是两个负数相乘最后得出的数是正数。

乘法运算的法则“负负得正”只是一种规定,数的运算法则本来是规定的,而不是推导出来的。

先规定运算法则,然后研究运算律是否成立。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则称: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减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减),积不变。

负负得正的原理解释案例

负负得正的原理解释案例

负负得正的原理解释案例
嘿,你知道吗?负负得正这个原理可太有意思啦!就好比说,你在一个特别黑的夜晚走路,周围啥都看不清,感觉很迷茫很害怕,这就像是负数。

但突然,出现了很多盏明灯,一下子把黑暗都驱散了,这是不是就像负负得正啦?
比如说,你欠别人五块钱,这是一个负数吧,那如果你又欠了别人五块钱,那就是两个负数。

可要是这时候有人帮你把这两个五块钱的债都给还了,那不就相当于负负得正了嘛,你一下子就没有债务压力了呀!
再想想,冬天特别冷,冷得让人直哆嗦,这是一种负面的感觉吧。

但如果这时候来了一堆温暖的火炉,把寒冷都赶跑了,不就跟负负得正一个道理嘛!
还有啊,你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低落,这是个负数吧。

但这时候你的好朋友们都来安慰你、鼓励你,让你又重新振作起来了,这不就是负负得正嘛!
就像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很多糟糕的事情,一个接一个的,感觉天都要塌了。

可是呀,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转机,一些好事,让一切都变得好起来。

这难道不就是负负得正的神奇之处吗?
你看,负负得正不是什么特别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呀!它告诉我们,即使遇到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也不
要灰心丧气,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让那些不好的都变成好的呢!所以呀,我们要相信,生活总会变好的,就像负负得正一样神奇!。

翻译推理公式六句口诀

翻译推理公式六句口诀

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掌握题目暗含的“潜规则”,做题速度和准确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翻译推理作为判断推理模块的重要题型,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重难点。

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总结一下翻译推理的六大规则。

逆否等价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得可能性结论,其中的前和后指的翻译后逻辑表达式中的前件和后件,肯前指的是肯定表达式的前件,得到肯定的后件,否定表达式的后件得到否定的前件,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得到的都是可能性结论。

根据推理规则我们总结出一个可以快速秒杀的方法称之为:逆否等价原理(P→Q等价于-Q→-P)。

递推公式“A→B,B→C”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C成立,递推公式是利用翻译推理表达式的含义而得出的,A→B表示当A成立时B一定成立,根据这一含义我们得出递推公式,通常情况下递推公式会和逆否等价原理一起连用,当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可以递推得到A→C后,我们去选项中找-C→-A的选项。

否定肯定式(排中律)否定肯定是在选言命题成立的前提下,否定一项肯定另一项,用逻辑表达式表示为:A∨B成立,-A→B。

用例子去理解,假设早上买香蕉或者牛奶是真的,但是我没买香蕉,那么就一定要买牛奶。

因为选言命题成立的前提是,A和B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如果A是假的,那么B就一定是真的,只有这样A或B才能是真的。

鲁滨逊定理A→B的否定形式是A∧-B,等价形式-A∨B。

鲁滨逊定理主要考察的是对于假言命题的否定形式,和等价形式的考察。

在考试中出现很多同学都容易做错,原因还在于没有记住和理解这个规则。

摩根定律摩根定律的推导和应用主要是对于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的否定。

依据的规则是联言命题全真才真,一假则假;以及选言命题一真为真,全假才假,这24个字而得出的。

在考试中不仅仅在翻译推理中考察,鲁滨逊定理和摩根定律在真假推理中也是重点考察的对象。

归谬法归谬法又称之为两难法,是从一个错误的逻辑推断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归谬法经常出现的是两组,一组A→B,-A→B得出的结论是B成立,两个表达式告诉我们得是无论A是否成立,B都是成立的,所以B成立。

“负负得正”:规定还是沿袭?

“负负得正”:规定还是沿袭?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如果不满足于负负得正的发现让我们来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世界知名的几何学家美国国家数学委员会成员伍鸿熙先生有怎样精彩的阐述美国数学家伍鸿熙关于负负得正的阐述先回到数轴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意味着这两个数位于数轴上的两侧进一步可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它本身例如33是它自身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负数是位于左边的点更明确地说因为每个正数都是右边的一所以它取负之后就是位于左边与距离保持不变的点我们可以考虑分数34它取负后的负数34与它关于0互为镜面对称点如图所示我们会发现2323的一个关键步骤是111的理由让我们采取一种间接的方法来问
“ 1 ” 的 出现 对 人 类 来 说 是 一 次 大 的 飞 跃 .
时间的努力 , 逐步地数 出了“ 2 ” 、 “ 3 ” … …对 得 1 , 2 , 3 , 4 , …, 1 0 , 1 1 , 1 2 , … 作 者单位 : 江 苏省扬 州市 江都 区高汉 中学 ) 于原 始人 来说 , 每 数 出一 个数 ( 实 际 上 就 (
叹 :这 辈 子 估 计 是 搞 不 清 了 . 当 然 他 也 有 影 响 其
研 究杂交水稻.
我们 会 发 现 ( 一 2 )× ( 一 3 ) = 2 x 3 的一 个 关
键 步骤是( 一 1 )× ( 一 1 ) = 1 的 理 由.

3 2
理, 于是不 再理会 , 对数学 兴趣 不大 , 成绩 在数轴 上 , 负数 是位 于0 左边 的点 , 更 不好 . ” 明确 地说 , 因为 每个 正数 都 是0 右 边 的 一
但 是 袁 院 士 没有 就 此 罢 休 , 2 0 0 1 年2 点 ,所 以 它 取 负 之 后 就 是 位 于 0 左边与0 距

公考笔试方法精讲-判断6 (笔记)

公考笔试方法精讲-判断6  (笔记)

方法精讲-判断 6(笔记)四种基本翻译形式:1.前→后2.后→前3.两者同时存在4.两者至少有一三种基本推理规则:1.逆否等价2.德摩根定理3.否 1 推 1一个递推【注意】1.四种基本翻译形式:(1)前推后:背记“如果……”“……就……”“……都……”“一定”。

(2)后推前:背记“只有……才……”“除非A 否则不 B”“除非A 否则B”、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

“除非A 否则不 B”翻译为“B→A”,“除非A 否则B”翻译为“-B→A”。

(3)两者同时存在:“且”关系、但是。

(4)两者至少有一个:或者。

(5)两者只能有一个:要么......要么 (2)三种基本推理规则:(1)逆否等价:“A→-B”可以逆否等价为“B→-A”。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2)德摩根定律:去括号,“且”“或”互变。

(3)否一推一:出现“或”,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中间是推出符号。

(4)“A和B 至少一个”翻译为“A或B”。

“A和B 只多一个(0 或1)”翻译为“-A 或-B”。

3.一个递推:例如A→B、B→C、C→D,可以整理为A→B→C→D。

找出现一次的内容,B 和C 均出现两次,A 和D 均只出现一次,且是从左向右推理,则 A为开头,D 为结尾。

4.“要么 A,要么B”翻译为“A→-B”和“-A→B”。

例 2(2017 山东)学校工会举办“教工好声音”歌唱比赛,赛后参赛者们预测比赛结果。

张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能获奖。

”李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刘老师也能获奖。

”刘老师说:“如果田老师没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

”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上述 3 位老师说的都对,并且上述四位老师中有三位获奖。

由此可以推出没有获奖的是:A. 张老师B. 李老师C.刘老师 D. 田老师【注意】题干整理为:(1)张→李;(2)李→刘;(3)-田→-刘。

其中李和刘均出现两次,张和田均出现一次,题干串联为“张→李→刘”。

负负得正的原理

负负得正的原理

负负得正的原理
在数学运算中,负负得正是一种特殊的运算规律。

简单来说,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为正数。

负数是指小于零的数,用负号“-”表示。

当两个负数相乘时,
每个负数都表示一种相反的方向或者抵消的效果。

当两个相反的方向或效果相乘时,其结果就是同一个方向或效果的表示。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负数,-2和-3。

按照负负得正的运算规律,将它们相乘,即-2 * -3 = 6。

结果为正数6。

这可以理解为,两个负数中的一个负号表示了一种方向或者抵消的效果,第二个负号再次表示了相反的方向或者抵消的效果。

当两种相反的方向或效果发生时,会产生正向的结果。

负负得正的原理在数学中是一种基本规律,它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代数、几何、物理等领域中,负负得正的原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负负得正只是两个特定负数相乘的结果规律,并不适用于其他数学运算,例如加法或者除法等。

每种数学运算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和特点。

所以,在进行数学运算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运算规则来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负负得正

 负负得正

负负得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1.4.1有理数的乘法的第二课时,它是建立在非负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负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数的乘法并不陌生,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对异号得负的运算进行猜测、验证。

对于教难理解的“负负得正”通过观察多媒体的情境演示、独立思考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负负得正”这个运算法则,并会用它解题。

初步掌握负负得正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探究问题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在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那种成就感。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体会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探究出确定两个负数相乘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符号规律。

五、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式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六、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对课本情景进行了改编:首先思考两个简单问题:小丽以每小时2km 的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跑步:如果向右跑2km记作+2km,那么向左跑2km应记作 .中午12时的时间记作零:如果12时后3小时记作+3小时,那么12时前3小时应记作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这里,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情景导入:小丽沿着一条直线跑步。

中午12时她恰好跑到A处。

(规定:①向右为正。

②12时的时间为零,12时以后的时间为正。

)情景假设1:①小丽一直以每小时2km 的速度向右跑,那么下午3时小丽在什么位置?A-8 -6 -4 -2 0 2 4 6 8结果:下午3时小丽应在A点的右边6km处。

翻译推理所有公式

翻译推理所有公式

翻译推理所有公式
这里是一些推理中常用的公式:
1.反证法:假设不成立,得出矛盾结论。

2.逻辑与:满足所有条件的语句,才能得到真值为真的结论。

3.逻辑或:只需满足其中一个条件,语句就能得到真值为真的结论。

4.蕴含关系:如果条件为真,则结论也为真。

5.同等价关系:两个语句具有相同的真值。

6.分类法:将问题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更好理解和解决。

7.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特定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成立。

8.递归关系: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更多的信息,构建一个递归序列或函数。

9.组合公式:计算组合数的公式表示。

10.概率公式:用于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11.贝叶斯公式:计算一个事件在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的条件概率。

12.经典命题逻辑公式:包括取反、合取(与)、析取(或)等基本逻辑操作。

逻辑判断五大秒杀技巧

逻辑判断五大秒杀技巧

秒杀技巧第1式三段论规则秒杀法秒杀限时≤20s【功心法】三段论规则核心的容是下面四句话:1、全肯必肯。

意思是条件都是肯定命题,结论必然是肯定命题。

2、一否必否,不可全否。

意思是条件有一个是否定命题,结论必然是否定命题,条件不能都是否定命题,否则得不出任何结论。

3、一特必特,不可全特。

意思是条件有一个是特称命题,结论必然是特称命题,条件不能都是特称命题,否则得不出任何结论。

4、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如果不周延,必然是错误的三段论。

三段论规则适用于直接推理和补充前提两类题目。

直接推理类的题目要求一般是:“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各项都能从上述论断中必然地推出,除了”。

补充前提类的题目要求一般是:“下列哪项为真,能够保证上述论断的正确?”,“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成立?”【真题秒杀】有些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是中国制造的。

所有中国制造的玩具都是安全又环保的。

安全又环保的玩具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

以下各项都能从上述论断中必然地推出,除了()。

A. 受到广大家长欢迎的玩具中,有些并没有受到儿童的喜爱B. 有些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也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C. 所有中国制造的玩具都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D. 有些安全又环保的玩具深受儿童的喜爱【秒杀解法】本题要求选择不能必然推出的选项。

题干全部是肯定命题,根据“全肯必肯”可知,结论一定也是肯定命题。

B、C、D项也是肯定命题,只有A项是否定命题,因此A项一定不能推出,故选A。

【招式升华】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整体观察题干直言命题的特点,如果都是肯定命题,再观察选项是否只有一个是肯定命题,如果是,则是答案;如果不是,则需要观察中项的周延性。

【功心法】直言命题有三组命题之间是矛盾关系,分别是:“所有是”和“有些不是”,“所有不是”和“有些是”,“某个是”和“某个不是”。

利用矛盾关系可以快速解答真假推理题。

【真题秒杀】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第一篇: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排列组合是组合学最基本的概念。

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

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

排列组合问题是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必考题型,“16字方针”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规律,即: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一、试验:题中附加条件增多,直接解决困难时,用试验逐步寻找规律。

例、将数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方格中,每方格填1个,方格标号与所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种数有() A6 B.9 C.11 D.23解析:第一方格内可填2或3或4,如第一填2,则第二方格可填1或3或4,若第二方格内填1,则后两方格只有一种方法;若第二方格填3或4,后两方格也只有一种填法。

一共有9种填法,故选B二、不相邻问题用“插空法”:对某几个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将其他元素排列好,然后再将不相邻接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的空隙之间插入。

三、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含有约束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按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按事情发生的连续过程分步,做到分类标准明确,分步层次清楚,不重不漏。

四、消序例、4个男生和3个女生,高矮不相等,现在将他们排成一行,要求从左到右女生从矮到高排列,有多少种排法。

解析:先在7个位置中任取4个给男生,有种排法,余下的3个位置给女生,只有一种排法,故有种排法。

五、顺序固定用“除法”:对于某几个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问题,可先把这几个元素与其他元素一同进行全排列,然后用总的排列数除于这几个元素的全排列数。

经验分享:虽然自己在这帖子里给大家发了很多感慨,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

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高中数学中的推理与证明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严密推理能力的学科。

推理与证明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应用在各个学科及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从常见的数学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数学推理与证明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数学推理中常见的方法有:归纳法、逆否命题法、反证法、含有全称量词的推理和含有存在量词的推理等。

归纳法是通过一系列已知的事实或结论,推导出一个整体性的结论。

当我们观察到一些规律或者一些结果在若干特例中都成立时,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法认为这个规律或结果对于所有特例都成立。

逆否命题法是通过研究一个假设的否定命题证明原命题。

对一个条件命题而言,假如条件成立,则结论也成立。

可以通过对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推理来推导出原命题的真值。

反证法是通过假设反命题为真来证明原命题。

假设反命题为真,然后通过推理推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样就可以推出原命题为真。

含有全称量词的推理是通过给出一些前提,然后使用一般化推理得出结论。

全称量词“对于所有”的意思是对于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适用这个结论。

如果我们能够证明给定的条件下集合中所有元素都满足这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成立。

含有存在量词的推理是通过给出一些前提,然后使用特殊化推理得出结论。

存在量词“存在”意味着存在一些元素使得这个条件成立。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至少一个元素满足这个条件,那么这个结论就成立。

在数学证明中,有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和数学归纳法等方法。

直接证明法是通过运用已知的数学理论和结论,按照推理的规则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间接证明法是通过假设目标命题的反命题为真,通过逻辑推理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推出目标命题为真。

这种证明方法和反证法相似。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一些命题对于所有整数或自然数都成立的一种推理方法。

它分为两个步骤: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

首先,证明命题在一些最小的整数或自然数上成立;然后,假设命题在一些整数或自然数上成立,通过这个前提推导出命题在下一个整数或自然数上也成立。

负负得正的推导过程多多课堂

负负得正的推导过程多多课堂

负负得正的推导过程多多课堂
老师告诉我们:正负得负,负负得正(或者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于是,我们欣然地接受了这个规则,并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对于正负得负这个问题,我想大家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疑惑,毕竟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张三第一次借了李四2块钱,于是张三欠李四2块钱,我们可以记作-2,后来张三又借了李四2块钱,那么两次加起来就欠4块钱,记作-4,也就是2个-2就是-4,于是2×(-2)=-4,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很容易能够理解正负得负。

但是负负得正我们好像无法利用一个实际的事件来进行理解,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几个简单的方法来证实。

我们以数字2为例,我们知道2和-2是一对相反数,它们的和为0,并且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前提,就是0乘以任何数都是0。

我们用-2同时乘以等式的两边,就会得到,于是你会发现负负不得正的话上面这个等式根本就不成立呀,是不是有种莫名其妙就证出来的感觉?
所以负负相乘必须得为正。

第二章知识拓展阅读“负负得正”

第二章知识拓展阅读“负负得正”

“负负得正”的乘法法则可以证明吗关于“负负得正”的乘法法则,是否可以通过证明来确认这条法则呢?这个问题历来被老师们关注,有关专家对此也有各种看法,现将一篇文章转摘如下,供老师们参考(田载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3期)。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包括“负负得正”一条,“两个负有理数相乘,结果(积)是一个正有理数,其绝对值等于相乘两数的绝对值的乘积.”例如,(-2)×(-3)=+6。

这条法则对刚学它的人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多数人是把它硬记下来的.记得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说过他学正负数时想不清这个法则的道理,就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说:“你记住就行了.”编写教材时,大家为说明这条法则的道理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教材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来说明,有的教材从运算律的角度进行说明,有的教材利用相反数的意义解释……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反映这条法则的道理不是很好讲.也有人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证明来确认这条法则呢?教科书中哪种说法可以算是对它的证明呢?一种意见认为,“负负得正”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实际背景对这一法则的证明.例如,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水位一直以每小时2厘米的速度下降,现在水位在水文标尺刻度的A处,3小时前水位在水文标尺的刻度在何处?为区分水位变化方向,我们规定水位上升为正,下降为负;显然3小时前水位在水文标尺刻度的A处上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2)×(-3)=+6.在许多情况下,都能找到类似这样的“负负得正”的原型,因此,“负负得正”可以认为是通过客观实践检验证明的.上面的意见中,以“实际事物的原型”替代“数学的证明”的做法是不妥的.数学中的证明不是个例的验证,数学不是物理、化学、生物那样的实验科学,它的命题具有一般性,不能依靠检验个别案例完成对一般结论的证明,而需要依据已有的结论(定义、公理和定理等)经合乎逻辑的推导来证明.这些客观事物中的原型,只有在人为地规定问题中有关量的正负意义之后,即经过数学化、抽象化之后,才具有了“负负得正”的意义,它们只能说明“负负得正”有实际背景,或作为应用“负负得正”法则的例子,而不能作为逻辑地推导这个法则的根据.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通过运算律来证明“负负得正”这一法则,具体推导过程如下:有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正正得正”,“正负得正”的乘法法则之后,由分配律,有(-1)×(-1)=(-1)×(1-2)=(-1)×1-(-1)×2=-1-(-2)=-1+2=1 .进而由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任何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例如,(-2)×(-3)=(-1)×2×(-1)×3=(-1)×(-1)×2×3 =[(-1)×(-1)]×(2×3)=1×6=6.于是,得出“负负得正”这一法则.笔者认为,上面的意见中在应用分配律时,用到了(-1)×(1-2)=(-1)×1-(-1)×2. (1)当确立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正正得正”,“正负得负”的乘法法则,而尚未确立“负负得正”这一法则时,这样做是缺乏根据的.在这时,我们可以确信(-1)×(2-1)=(-1)×2-(-1)×1.⑵这是因为⑵的左边为(-1)×(2-1)=(-1)×1=-1.⑵的右边为(-1)×2-(-1)×1=-2-(-1)=-2+1=-1.所以(2)的左边等于右边,即(2)成立.但是,我们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出⑴成立,因为⑴的左边为(-1)×(1-2)=(-1)×(-1),而(-1)×(-1)的法则此时尚未成立,所以无法确定⑴的左边是否等于右边,即此时分配律等于(-1)×(1-2)是否适用尚且存疑。

物理负负得正的原理

物理负负得正的原理

物理负负得正的原理Physics is a fundamental branch of science tha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nature. One of the key principles in physicsis that the sum of all forces acting on an object is equal to zero if the object is in equilibrium. This principle is known as the principle of the physics negation negating positivity.物理是科学的一种基础分支,旨在了解自然的基本法则。

物理学中的一个关键原则是,如果对象处于平衡状态,则作用于对象的所有力的总和等于零。

这一原则被称为物理否定否定正。

In more concrete terms, this principle means that when two forcesare applied to an object in opposite directions, the object will movein the direction of the greater force. This is because the forces are equal in magnitude but opposite in direction, resulting in a net force of zero. As a result, the object mov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greater force, as if the weaker force were not present at all.更具体地说,这一原则意味着当两个力作用于相反方向的对象时,对象将沿较大力的方向移动。

负负得正的哲学解释

负负得正的哲学解释

负负得正的哲学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负负得正”这个有意思的事儿!你说这“负负得正”,就好比那黑夜之后总会迎来黎明,不是吗?就像你在黑暗中摸索
了好久好久,突然一下子,光明就出现了!哇塞,那感觉多棒啊!
比如说,你遇到了好多好多倒霉事儿,一件接着一件,心情那叫一
个低落啊,感觉整个世界都灰暗了。

但没准儿呢,这些倒霉事儿都过
去后,好运就像洪水一样涌来啦!这难道不就是负负得正嘛!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那真是倒霉透顶了!早上起晚了,慌慌张张去
上班,结果还把钥匙给忘带了,哎呀呀,你说气人不气人!到了公司,又被老板狠狠批了一顿,我这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可是呢,到了下午,突然就有个好消息传来,我之前参与的一个项目居然获奖了,还有一
笔丰厚的奖金呢!你瞧,这可不就是负负得正嘛!
再想想,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特别难缠的人,和他们打交道简直
让人头疼得要命。

但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我们才变得更会与人
相处,更懂得怎么去应对各种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吗?这不就是
负负得正的体现吗?
还有啊,生活中那些挫折和困难,不也像是一个个“负”嘛,但正是
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韧性。

就像爬山一样,过程很累很辛苦,但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时,一切都值了呀!这不就是负
负得正嘛!
所以啊,咱可别小瞧了这“负负得正”的哲学。

它告诉我们,哪怕现在身处困境,哪怕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糟糕,也别灰心丧气,因为说不
定美好的事情就在后面等着咱呢!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
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就是我对“负负得正”的理解,你觉得呢?。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 负负得正考点突破(共17张PPT)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 负负得正考点突破(共17张PPT)
想一想
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写出表示1天 后、2天后、1天前、2天前水位变 化的式子吗?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得0。
3×(-5) (-3)×(- 5)
想一想: 1、你能赋予每个式子一个实际意义吗? 2、还记得推导过程吗?
司汤达
M·克莱因
美国诗人奥登(W.H.Auden, 1907~1973)曾武断地说:“负负得正, 其理由我们无须解释!”奥登的话暗示我们:许许多多的人在徒劳地寻求 “负负得正”这个“悖论”就让他尝到了苦头。
事实上,自从负数 概念进入数学课本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负 负得正”合理性的质疑。“负负得正”成了一个教学难点。
大数学家F·克莱因(F.Klein.1849~1925)曾对负数的教学提出忠告: 不要试图去证明记号法则的逻辑必要性,”别怕不可能的证明讲得似乎成 立”。
司汤达(1783-1842)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小时候很喜爱数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学是
他的“至爱”。但当老师教到“负负得正”这个运算法则时,他一点都不理解,他希望有人能对负负得正的 缘由做出解释。
可是,他所请教的人都不能为他释此疑问,而且,司汤达发现,他们自己对此也不甚了了。 司汤达的数学补习老师夏贝尔(C habert)先生在司汤达的追问之下感到十分尴尬,不断重复课程内容, 说什么负数如同欠债,而那正是司汤达的疑问在:“一个人该怎样把10 000法郎(注:2002年前法国的 法定货币单位)的债务与500法郎的债务乘起来,才能得到5 000 000法郎的收入呢?”最终,夏贝尔先 生只得搬出大数学家欧拉和拉格朗日来: “这是惯用格式,大家都这么认为,连欧拉和拉格朗日都认为此说有理,我们知道你很聪明,但你也别 标新立异嘛。”

考研英语翻译失分的指南攻略

考研英语翻译失分的指南攻略

考研英语翻译失分的指南攻略考研英语翻译失分分析:不注意汉语表达方式英语翻译中的逻辑关系中,除了之前文章中提到的否定转移外,还有一些正义反说或者反义正说的表达及一些在词汇修饰上的逻辑搭配译法。

以下面的句子为例,“w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great proportion of books which come before the readers are very far from being ‘works of art’”,在这个句子中‘be far from’在句子中是一个正面表达,但含义却是否定的。

‘be far from’的意思是“远非,远不是,一点也不是”,所以要用正义反译的方法。

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的正义反译,就是指英语中有些正面表达的词语和句子,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以从反面来表达;而反义正译则是与之相反,在英语中有些从反面表达的词语或句子,在进行翻译处理的时候可以从正面来表达。

无论是正义反译,还是反义正译,目的都是为了可以达到翻译的忠于原文及符合汉语的逻辑及表达习惯的目的。

若将“be far from”进行恰当处理,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的译文:我们必须记住,读者面前的大量书刊远非“杰作”。

同样类似表达的词组及固定搭配还有很多,例如,“rather than”在进行翻译处理的时候也需要将其处理为“而不是”。

除了上面提到的正义反译和反义正义之外,在英语翻译中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翻译现象:有时候,由于一些词语既有作定语又有作状语的多重功能,很容易发生定语与状语间的误译——看上去是定语,实则是状语;看上去是状语,实则是定语。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句子:The composer began his musical career as a violinist,许多考生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很有可能将整个句子译为:作曲家开始了小提琴手的音乐生涯。

若是你也这样进行翻译处理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继续下面的详解了:这个句中的“as a violinist”,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状语,也可作定语,修饰began。

用向量模型说明“负负得正”

用向量模型说明“负负得正”

用向量模型说明“负负得正”
柯贤力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
【年(卷),期】2015(000)016
【摘要】怎样说明"负负得正"?什么样的说明"负负得正"的模型是最好的模型?不少专家同行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最好的答案.下面是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说明"负负得正"的模型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和做法.一、背景分析1.说明"负负得正"的必要性"负负得正"的说明是"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课时的难点,注意到"负负得正"是有理数四则运算的一项重要规定,遵守规则,运算就能够顺利进行。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柯贤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负负得正”理解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J], 彭启科
2.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预测功能的比较——基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变量的实证研究 [J], 李洪雄;汪浩瀚
3.向量背景下二元最值问题的解答——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2题为例说明[J], 韩蕾
4."负负得正"教学的有效模型——兼论教科书的编写 [J], 巩子坤
5.“回答问题”的说明模型:科学说明还是历史说明? [J], 陈祖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负得正”法秒杀翻译推理
翻译推理几乎是每年公考中的必考题,也是逻辑判断中最能考察考生逻辑思维的一个模块,对于给定条件直接用口诀找答案的简单题对于考生来说不难,但是没有给定条件的形式转换题考生要么是把自己绕晕,要么就是浪费很长时间,今天就让小编来告诉你怎么秒杀这种形式转换的题。

在用秒杀法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基本的翻译推理怎么做,翻译推理无非就是两步,先翻译后推理。

翻译即是将文字语言翻译成逻辑符号式(→),即“如果那么,前推后”,“只有才,后推前”,推理即运用逆否推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得不到确定结论”,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翻译中提到的“前”和“后”指的是句子中的前半句还是后半句,而推理中提到的的“前”和“后”指的是翻译成箭头(→)形式后箭头的前和后。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如果那么”“只有才”的替换关联词,比如“如果那么”还可以用“只要···就···,若···则···,为了··一定···,凡是···都···,···离不开···”来表示,“只有才”还可以用“除非···否则不···”来表示。

我们了解了基本的知识点之后小编来告诉你给条件的简单题和直接转换的复杂题具体怎么秒杀呢?
例1: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在现场。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
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
C.王五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王五不是杀人犯
D.许六不在案发现场,但许六是杀人犯
例2:如果苇花飘飘,林溪就去观苇;如果温度很低,林溪就不去观苇;只有天空晴朗,林溪才去观苇。

现在林溪去观苇了,可见()。

A.苇花飘飘
B.温度很高
C.风大
D.天空晴朗
例3:“只有企业诚信经营,百姓才会给予企业好评”,据此可知()
A. 只要企业诚信经营,百姓就会给予企业好的评价
B. 百姓没有给予企业好评,说明企业没有诚信经营
C. 百姓给予企业好评了,那么企业不一定是诚信经营
D. 企业没有诚信经营,那么百姓一定不会给予企业好评
例4:只要不起雾,飞机就能按时起飞。

以下哪项正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1)如果飞机按时起飞,则一定没有起雾
(2)如果飞机不按时起飞,则一定起雾
(3)除非起雾,否则飞机按时起飞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3)
D. 只有(2)和(3)
让小编先来带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这四道题的特点,看完这四道题你会发现前两道题和后两道题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前两道题给了条件(不过第一题条件在选项中,也就是每个选项的前半句;而第二道题给的条件是最后一句,“现在林溪去观苇了”),这种题我们称之为原理推理题;而后两道题不管在题干中还是选项中都没有给定条件,而是直接进行关联词的转换,这种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转换题。

那这些题怎么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例1】解析:“如果那么,前推后”,所以题干可以翻译为:“杀人犯→在现场”,用我们的逆否推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得不
到确定结论”,而选项中都没有出现可能,所以否前或者肯后的全错,
排除AB,而D选项中否后肯前也错,所以正确答案选C。

【例2】解析:“如果那么,前推后”,“只有才,后推前”,所以题干可以翻译为:“苇花飘飘→观苇;温度很低→不去观苇;观苇→天空晴朗”。


干给出的条件是“林溪去观苇了”,直接用逆否推理“肯前必肯后,
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得不到确定结论”可以得出天空晴朗,所以答
案选D。

其中有一个误导学生的点是第二个翻译“温度很低→不去观
苇”,现在去观苇了是属于“否后”,由“否后必否前”可得到“温度
不低”,但要注意的是“温度不低”并不意味着“温度很高”。

【例3】解析:这道题与前面两道有点不同,题干和选项都没有给条件,对于这种类型的题,一种方法就是把题干和选项都进行翻译,翻译之后
找翻译结果一样的即是正确答案,比如:“只有才,后推前”,所以题
干可以翻译成:“好评→诚信”,A选项翻译之后是:“诚信→好评”,
排除;B选项翻译完之后是:“-好评→-诚信”,用“否后必否前”可
得到“诚信→好评”,所以B选项排除;C选项由“肯前必肯后”,可
知得到的是“一定诚信经营”,所以C选项排除;D选项翻译完之后
是:“-诚信→-好评”,用“否后必否前”可得到“好评→诚信”,与
题干翻译后一致,所以正确答案选D。

第二种方法:对于这种形式转换的题,可以变换的无非就是三种:关
联词、前后、肯定与否定,比如“如果p,那么q”可以转换“只有q,
才p”,也可以转换为“如果非q,那么非p”;“只有p,才q”可以转
换为“如果q ,那么p”,也可以转换为“如果非p ,那么非q”。


这些转换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关联词、前后、肯定否定这三种中任意
换两个,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负负得正”原则,那在
题中怎么用呢?小编带你来秒杀。

在这道题中,题干给的是“只有企
业诚信经营,百姓才会给予企业好评”,A选项“只要企业诚信经营,
百姓就会给予企业好的评价”中只换了关联词,所以错误;B选项“百
姓没有给予企业好评,说明企业没有诚信经营”中相当于换了前后、
关联词、肯定否定,不符合“负负得正”原则,所以错误;C选项由
“肯前必肯后”,可知得到的是“一定诚信经营”,所以C选项排除;
D选项换了关联词和肯定否定,换了两个,“负负得正”,所以选D。

【例4】解析:用“负负得正”法,题干已知“只要不起雾,飞机就能按时起飞”,(1)如果飞机按时起飞,则一定没有起雾,只换了前后,所以
排除;(2)如果飞机不按时起飞,则一定起雾,换了前后和肯定否
定,所以符合;(3)除非起雾,否则飞机按时起飞,等价于“除非
起雾,否则飞机不会不按时起飞”,换了关联词和肯定否定,符合“负
负得正”,所以答案选D。

所以在遇到翻译推理中的形式转换题时,用“负负得正”法,既可以免除绕晕的危险,也可以准确快速的秒杀题目,希望大家可以灵活应用,一举成“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