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活出坚韧,悲凉中活出温情——《活着》整本书阅读交流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中活出坚韧,悲凉中活出温情

——《活着》整本书阅读交流导学案

《活着》这本书从长度和难度上适合高一学生阅读。这部书2019年1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在北京发布,荣登年度畅销书榜首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活着》。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典范",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之一,《活着》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书中“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这画面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老人用自己诙谐乐观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

【学习目标】

1、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对书中人物进行点评。

2、结合主人公福贵经历,能够对“活着”进行理性思考。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

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此书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余华也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评论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华盛顿邮报》:《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合众国际社: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二、任务:再次浏览全书,回顾故事情节,勾画出书中打动内心的文段。

课堂案任务一:《活着》一书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哪个形象最能打动你的

内心,结合小说中相关文段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原文+赏析+诵读)

任务二: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却始终乐观生活,从他身上你读出了“活着”哪些内涵?

任务三:回看《活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这部书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是什么?课后赠言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像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是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暴戾而独立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的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余苦难中的希望

——读余华《活着》

如果生命中没有经历苦难,你很难想象,生命的意义会显得怎样苍老和难以言喻。《活着》带给人一种苦涩,涩到灰蒙,涩到无望,但涩后却是淡淡的甘甜。也说不上甜,顶多是甘,似乎给人的心灵期许了些执念,某些温存,遗留作对这苦难的深沉的记忆。不像早期的短篇那般的血腥、张狂,《活着》以温情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里面你不会看到喷张的鲜血,也不会听见疯子的咆哮,甚至情欲宣泄的镜头。相反,你的心会被一个叫做“福贵”的人系着,跟着他一起经历他所踟蹰过的挥霍和贫穷,他所感念的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老人的述说

是平静而温婉的,你的心也像大海一样,深沉而舒缓。我本不是个细腻的人,但《活着》中,有许多的细节,却让我深深地被触动。它让我思考,苦难之于人的意义,生命之轻重,之于一个人,该如何承受。从福贵少时的挥霍,倾家荡产,父亲的气死,母亲的离世,战争的摧残,在稍微安稳点的日子里,岁月让家珍生了病,儿子有庆为救爹朋友的老婆而意外离世,女儿难产而死,妻子耐不过时间而离开,女婿被水泥板压死,最后只剩祖孙两个相依为命,竟也拗不过苦难的啮噬,苦根就算吃也无法逃脱命运的魔掌。有时候想,为什么要让这么多的苦难存在?为什么让这些经历一个就能把人推向绝望的哀伤接二连三地倾倒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一个人承受苦难的底线到底有多少?承受着生命之沉痛的人,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后来我发现,这就是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作为“人”的代表。或许,活着就是最好的诠释。思念在过去的记忆中活着,记忆在现在的生命中活着。从一个人延伸四代人,最后都化成尘土,只剩下一个人。虽然仍旧是活着,但所经历的却使生命的深度截然不同。战争、生死、别离,人生的苦味具已尝尽,此时的活着,已经不仅仅是生命的姿态,更多的有历史的风尘,深深皱纹里的万千感叹。苦根的死是总给人特别的心酸。在《活着》里,最大的苦难便是贫穷。“撑死”这看似荒诞滑稽的死法,正在用笑声控诉贫穷对于一个人的摧残。或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无法抗拒的苦难。在苦难面前没有人可以幸存。人在苦难中,要么选择死去,要么就坚强地活着。人不能靠着自己的善行改变苦难的侵蚀,苦难也不会因为人的品性而选择性地光顾。就如同命运的裁定,你深处其中,所能做的只有坚强地活着,为别人,或者,为自己。然而,余华并不是消极地看待人对于环境忍耐承受的千姿百态。他作品中的温情便是极好的佐证。《活着》中有庆为了不让母亲劳碌为他做鞋子,离开家后就脱了鞋子拿在手上,赤脚在雪地里奔跑。家珍得了软骨病然却坚持帮助家里干活,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