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名士征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国学小名士”节目有感

淄川中学高2016级黄奕淞

寒假中,看了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举办的国学诵读节目“国学小名士”,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若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沐浴在汉风唐韵之中,那将是多么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

可惜,现实却是这样让人无语,许多人一听国学,便心生畏惧、鄙夷之情,或敬而远之,或嗤之以鼻,不禁让人痛心。

国学,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精粹。无数先人用他们的智慧与生命,描绘出了那一幅幅我堂堂华夏的”清明上河图“,那其中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辛劳,也承载着光荣和骄傲,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无限荣耀!

我时常会想,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百年革命岁月中,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不是正在慢慢地被剥蚀掉?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只是物质文明极大富有,而更是华夏之“魂”的回归,这或许才是“中华梦”的精髓。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通过诵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该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常常反思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是不是足够宽容,我们的心地是不是足够善良;如果我们能从求学、立身、明德等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该是多么有益的一件事情啊!

当然,我也明白,六艺经史,对我来说,的确是有些太过高深,但是,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入手,提高我们鉴赏批评能力,却不失一条进入国学领域的捷径。其实,国学并不神秘,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就如今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古诗文大赛”,为什么会引起了全国观众那样大的兴趣,这说明国学精神一直就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她并没有远离我们,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学习中,等待我们去唤醒。她是我们良师与益友,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动力。

不要小看了古代的那些蒙学读物,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里面包涵着儒家所宣扬的基本原则,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不但让我们长了知识,开了眼界,还通过这些典故宣扬人伦义理、忠孝节义,教给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它使我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歆慕君子的风范。

即便像一些志怪小说,也宣扬奖善惩恶的道理。比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虽然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但作者旨在阐明“神道之不诬”。同时该书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则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从国学诵读中,我们能感受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还有白居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咏叹。

国学,是前辈的智慧,国魂的凝聚,作为21世界的第一代人,我们“00后”不应忘却初心,数典忘祖。我们应该追本溯源,从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出发,去珍视、维护我们炎黄子孙五千年的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这是我们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指导教师:王永恒

诗中也有禅

——观“国学小名士”有感

淄川中学高2016级杨肇轩

如今,时代正不断的给予人们精神上无穷的压力。广袤的天空下,人们行走时始终沉沉得低着头,侧目注视着腋下夹着的越来越多的数据和表格,却与在这方土地上,红土、黄土与黑土中本身所存在的一些根源性的东西得格格不入,陈列在图书馆里的古籍静静地躺在那里,显得冷落且凄凉。

二零一七年春节前,我从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看到了国学诵读节目“国学小名士”,参加的多为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当听到熟悉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我不禁坐在书桌前沉思,油然升起淡然、悠远的心绪。卧船听雨,塞雁城乌,断岸千尺,万里飘零,这些纷至沓来的意象,有时进入我的梦境,拓展了我的视野,延展了我的人生。让我穿越时空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蔡文姬、苏轼等相依相伴,但愿长梦不复醒。

我通过看《国学小名士》,对古诗词加深了理解。古诗词已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它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文化,里面沉淀着我们先租的情感、智慧和生命体验,它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做我们的良师益友。

柳永有词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人藏在青衫薄袖中取出的竹管笔,雕镂出的人情世故浩大宽广,永不漫灌;而他们袖中同样也有一万八千种世界,最后同归于一个生僻的角落,这到底是哪儿的魔力,令当世之人望尘莫及。时又至今,古人已是一撮土尘,古人的文字中却有着另一番的天地。

几年前,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佛教,最初读到了六祖慧能禅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一无物,何处惹尘埃。”大觉佛法的似还有无实则非空,之后,阅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一句,深感到我自己在经史子集等典籍中慢慢游走的心沉沉地下坠,原来自己在国学文化的路上发现捷径竟是诸人踏过的弯路,实则是自己太缺乏国学的素养了,本就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营养不良,我这颗羸弱的心,也就沉得似不再跳动。

其实,诗中也有禅。比如契此和尚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就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并借来此对人进行教诲,体现一种哲理和告诫。当然,禅要靠“悟”,不是单靠别人给你贯输道理就能解决的。像这样借助诗的形式来悟禅明道,反而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里面有生活,让你浑然不知物我的区别,就像陶渊明诗中所写“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五台山游玩时,曾听过一个关于国学文化传承的讲座,最末尾时,白发苍苍老先生站起来挥舞着双手说道“不读孔孟,不能会做人;不读老庄,不会处世;不读释门,不会快乐......”老先生的衣襟随着他的手摆动,恍惚摆出了唐宋的碑文、明清的书卷,当代的迷茫。

历史的长河中,国学文化即是沉在河底的玉石,需要我们沉潜下去,去挖掘它、激活它,而不仅是临渊羡鱼,无所作为。

指导教师:王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