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状综述
(一). 行业与市场发展动态
1.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1).我国保险行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无论是行业的规模,保险市场主体的数量,还是各类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无论是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还是保险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国内寿险市场的六巨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和泰康人寿,占据寿险市场80%的份额;国内保费规模最大的七大标杆地区——广东、江苏、四川、河南、山东、北京和上海,囊括45%的保费收入。
(3).2006-2015年是我国人口负担系数不断创新低和中青年劳动力人口创新高时期,也是我国建立覆盖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关键时期,商业保险在承担社会管理功能的同时将得到飞跃式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将成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2.发展前景
(1).现在我国国营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仍靠国有经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养老问题应是多层次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及早解决养老的问题。
(2).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3).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的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但是却给保险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百废待兴的节骨眼上加大增员数量,提高展业效率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4).目前寿险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住房和物价,而医疗保障的问题已排在第一位,我国
12亿多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客观上也需要人寿保险来解决。我国现在城市95%以上有15岁以下子女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少儿人寿保险备受青睐;截至201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540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3%,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而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所以,不论是少儿市场还是老人市场,都将是庞大的。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寿险行业市场空间较大。
二.中国保险行业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发达国家保险业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应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年保费收入一般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而中国2011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2011年人均保费为1200元,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保险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大部分保险公司主要靠“人海战术”、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而忽视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有的公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不顾成本效益,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这样粗放的发展方
式不仅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甚至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
(二)保险业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是保险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保险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促进了保险业快速发展,但保险产品创新也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结构雷同、创新动力不足。中国保险企业仍然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仅仅少数大的保险企业致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活动,大多数保险企业的许多产品还是主要从外部引进,再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而成,依靠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维持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日益多样化,对养老保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汽车住宅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高,这些都为保险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保险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在财险市场上,机动车辆险市场份额过大,其他险种比例太小,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未来汽车销量增速将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因此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寿险市场上,分红险“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四)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与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进入门槛低、人员学历相对较低。行业内精通保险、擅长管理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核保、核赔、风险管理等专业型人才,以及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严重不足。有数据表明,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
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
(五)保险经营不诚信
保险公司盲目追求业绩的经营行为很容易产生诚信问题。例如,展业过程中设计晦涩难懂的保单条款引诱消费者落入陷阱,待出险时逃避保险责任;夸大保险的保障功效;借助权力部门强制销售保险;通过热门产品搭配销售有关险种;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在理赔时常常因为前期盲目展业埋下业务隐患、缺乏专业理赔人才等原因造成“理赔难”,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利润而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等。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形象,阻碍了人们的投保热情。
(六)保护政策阻碍保险业开放
保险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保护政策,就是外资进入中国保险行业,只能采取合资模式,且外资股权不得超过50%。这种合资模式,有效地减缓了外资在中国保险行业的扩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资保险公司,但也产生了大量的中外股东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50∶50的股权结构,在限制外方控制权以及实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方面,效果有限。自中国保险业开放以来,除了最初的个人代理制度和小部分产品的创新外,外资在推动中国保险市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方面,并没有太多作为。另一个重要的保护政策是不开放法定险种(目前主要是交强险)。从交强险开办5年的实践看,竞争激烈,大量财产险公司经营困难,甚至亏损。因此,从社会福利的角度,亟须建立合理有效的、与交通有关的社会管理体系,利用外资保险公司的资金技术,进一步提高中资保险机构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