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自强: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
1、“自强、育人、教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

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

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

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

“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

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

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

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支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

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

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
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

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

2、境界与享受,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

境界是“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否则,便是一种痛苦。

记者在采访《延安颂》和《长征》的剧组人员时,感觉他们每一个人他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样,感慨万千。

“要用延安精神去拍《延安颂》,要用长征精神去拍《长征》”,这是最初对演员的要求。

开拍之前,大部分演员只是一个皮毛的理解,可是当他们真正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真正踏上了长征路,一下子全变了。

“苦是苦了点儿,但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食粮,钱就让别人去挣吧……”经过艰苦的生活体验,他们进入了一种境界,享受了苦中的乐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有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绝不是简单地抒情,而是因为他们经过陶冶,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在泰山,有一位根雕老人。

当问及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有活干,有饭吃”,就这么简单,这也是
一种境界。

南宗六祖慧能和北宗六祖神秀在五祖面前有一段偈语,北宗六祖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南宗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南宗六祖悟到了佛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

“误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仕途生活对陶渊明是一种痛苦,而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倒成了一种享受。

从事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

有一位书法家曾说过:“用刀割开我的血管,流出的并不是鲜血,而是墨”,可以想象他对书法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化作水声听”,这是启功先生的境界,“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存的快乐与幸福。

3、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最奇妙的生命体。

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也绝非一件易事。

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不是容易的。

魏书生提到如果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里边包涵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

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

其二,“超越自
我”的观点。

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他的理念中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他谈到:“道德是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这一点与近代公民人文主义所探讨的积极活跃生活是相吻合的。

二、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说是件好事。

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轻描淡写,换汤不换药”者居多。

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1、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

“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已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

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首先,科学教育需要创新。

科学是为了求真,解决的是客观世界及其归宿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小到平常人,都需要钻研,而后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

爱因
斯坦曾写过一篇《悼念玛丽?居里》的文章,其中有两段话:“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元素的存在
并把放射性元素分离出来,不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质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欧洲一些国家相差甚远,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

叶剑英元帅曾用五言诗激励后人,“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其次,人文教育更需要创新。

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简单的组合,而是以此为基础,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

由于人文精神体现人性的本质,带有内隐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确定人文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准切入点。

譬如,学雷锋精神时代的新内涵。

首先,雷锋是一个很自强的人,他深知现在的“甜”与过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快乐。

其次,雷锋酷爱学习,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享受到了快乐学习。

因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切入点,可能比出去做几件好事的效果要好。

2、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

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坚实基础,而形象思维则是这个整体思维的主要创作源泉。

创造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
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习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90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

譬如,当语文教师讲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从光学角度用光的漫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凸现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仔细和严密性。

学到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也可以动用流体力学原理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自横”,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

当理科教师讲到牛顿f=ma时会说,这个公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是多么的简洁、协调、整齐和有序,超过任何语言。

总之,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