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拓展阅读-张岱的小品品味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https://img.taocdn.com/s3/m/de9fc7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0.png)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引导语: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一篇《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朝代:明代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湖心亭看雪》背后张岱的心境探讨
![《湖心亭看雪》背后张岱的心境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d69620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d.png)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湖心亭看雪》背后张岱的心境探讨焦瑞更(石家庄二中西校区)一、张岱其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大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89)。
张家是山阴当地的名族世家。
江南名镇绍兴,繁华昌盛,山水秀丽。
张岱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过着行为纨绔、养尊处优、不事稼穑的生活。
富足的生活使张岱有条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他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精通当时各种技艺,并乐此不疲。
“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正是他生活的写照。
这给他的小品文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晚明江山风雨飘摇,清兵入关,建立了异族统治,打破了张岱的繁华梦。
这给清高自傲的士大夫们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们或以死报国,或隐居避世。
绍兴城破时,张岱舍家撇业,逃入深山,在外乡辗转几年后,才回到故乡。
这时的绍兴残破不堪,往日繁华皆成梦。
而张岱故居也早就易主,旧园一片荒凉。
就在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境况下,张岱怀念起昔日生活,决定隐居著书,来纪念那个逝去的伟大时代。
二、入世与出世张岱早年曾有兼济天下、挽救危局的济世胸怀。
他热衷于钻研八股,期望以此博取功名。
他厌恶道貌岸然、百无一用的儒者,认为治经要经世致用,有利于国计民生。
然而,他多次参加科考,都是名落孙山。
张岱消退了积极用世的热情,平添了几分隐逸之心。
甲申之变后,清兵继续南侵,明末满清入侵江南。
张岱曾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但大势已去,南明政权相继覆灭。
张岱随之过起了隐居乡野的生活。
他的生活像草木由夏入秋从绚烂归于平淡,乃至枯槁。
此时张岱的小品文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夜半时分,“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流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时的西湖景色,天地茫茫,水天一色,幽深淡远、洁白广阔。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淡淡的墨色勾勒出了一副山水画。
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
![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c882d0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0.png)
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凌晨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独往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
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品读文字的精妙和体验作者孤高自洁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文字中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
【案例描述】生1:老师,文章有一处矛盾了,师:哪里矛盾了?生1: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 ,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生3: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生:傻,笨!生:呆。
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众笑)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
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生:天寒地冻。
师:好。
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13a76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c.png)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湖心亭看雪》评课稿《湖心亭看雪》评课稿集合10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1晚明小品虽不及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湖心亭看雪》品味张岱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品味张岱的疏狂与孤独](https://img.taocdn.com/s3/m/bc7ce9dade80d4d8d05a4f01.png)
《湖心亭看雪》品味张岱的疏狂与孤独作者:赵立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第9期河北省沧州市第十三中学赵立霞《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写尽了张岱的疏狂与孤独、坚守与辛酸、无奈与抗争。
明朝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张岱的痴狂。
文弱书生张岱有着仗剑走天涯的豪气,欢歌操琴的自由,品茶弈棋的高雅,高朋满座的畅快,行走山水的惬意,居于高屋广厦的舒爽。
明朝的人文环境满是疏狂二字。
张岱号陶庵,陶,快乐的样子;庵,是圆顶覆盖的小屋,隐居者居住的地方,有点与世隔绝、异常简陋的意思。
明亡后的张岱隐居偏僻的剡溪山野,穿麻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甚至时有断炊的境况,但仍不肯苟于清廷为官,始终高昂着头颅。
张岱晚号六休居士,六休即为眼、耳、鼻、舌、身、意不贪恋声、色、香、味、触、法,这是低到尘埃里的疏狂。
要知道崇祯五年的张岱是“拥毳衣炉火”的,与这般豪奢生活断舍离,抛不开那一腔疏狂傲骨。
做自己想做,不惧孤独与寂寞。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芸芸众生安然入睡的寂夜去湖心亭看雪,是那样的任性,不解张岱心境的船夫虽陪同前往,因走不进张岱的心怀,被张岱视若无人,满含孤寂的无奈亦是疏狂个性的流露。
“念天地之茫然,渺沧海之一粟”。
“雾淞沆砀”寒气逼人,全然不惧,傲骨风流跃然纸上。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苍茫天地间遗世独立。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物我合一的潇然洒脱,融入了这幅写意疏狂的山水画。
“至湖上有两人铺毡对坐”加“余”三人。
三人曰众,像“我”这样执着于旧国的人很多啊,大喜若狂。
哪知大喜的疏狂转为瞬间别离后的孤寂,真希望逢着旧国永不别离,逢着眷恋旧国的人汇聚成人海。
但所有期望终化为乌有,身边只剩下被视为无存的舟子。
与金陵人的偶遇化为影像,亦真亦幻,似有实无,那份孤寂痛彻心扉,演变为想自己所想的那份疏狂。
这种喜逢遇饮与白居易当年那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天雪邀友的惬意实乃天地之别。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https://img.taocdn.com/s3/m/e67aadf13968011ca200910a.png)
《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引导语: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一篇《》赏析张岱,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朝代:明代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谈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审美特点
![谈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审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4f79c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a.png)
谈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审美特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他代表作。
该作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对故国往事怀恋,以淡淡的笔法把这种怀念之情融入其中的小品文。
在写作上,张岱巧妙地把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极高的审美艺术境界。
那么,本文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其对故国的怀念,并表达自己的情怀?对此,我认为,张岱主要采用了以下写法,很好地达到写作要求,并体现出文章的审美性。
一、高远的思想境界这是一篇游记体散文。
游记体散文是很注重描写景物及其风土人情的。
在写作手法中,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开始写道:“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写作的角度讲,这里交待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
可以说,言简意赅。
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却是景物描写,表现出了空阔肃杀的冷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去赏雪,绝不是一种好奇吧!而是另有其含义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而想到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诗歌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张岱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所表达的意义是完全相同。
这都是属于环境描写。
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自然也表现出特定思想。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个“独”字,不但表明自己一人到湖心亭的目的——看雪。
联系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看,有着同样的意蕴。
可以说,张岱的思想情感也正是融入在这“独”中。
它不但表现出了此时此刻的张岱的心态,以及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而且表现出张岱“遗世高洁”的情怀,表现出不随波逐流,追求一种悠远脱俗的精神境界,向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的统一与和谐的思想境界。
二、宽阔的审美意境在中国文学中,散文也是特别注重意境的,特别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然,这也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d9a6c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6.png)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0932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5.png)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0b67c3dd36a32d72758192.png)
《湖心亭看雪》赏析三篇《湖心亭看雪》赏析篇一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兴正浓,不觉天色已晚,待要分别时候才想起姓氏,足见作者张岱是个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鸣。
同时这句也隐含些许的惆怅,此去一别,前程万里,后会无期。
文章结尾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以舟子的话总结全文,有什么含义呢?首先,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这句话中的“痴”是全文的文眼。
舟子所说的“痴”是世人的一般见解,但这个“痴”何尝不是对作者最好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欲之外的闲情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赏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4331a9cf84b9d529ea7a3b.png)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赏析《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设想】1、课文常识: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
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3、教学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红炉一点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
![红炉一点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https://img.taocdn.com/s3/m/a0c67c3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6.png)
治学之法2014-04红炉一点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文/肖芳“红炉一点雪”这是一个深蕴禅机的句子,它强调一种美,一种短暂与永恒的美。
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俄然间跳出这个句子,总觉得它们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契合。
晚明小品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像先秦散文那样璀璨夺目,它就像一朵深谷幽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以一种清高拔俗的风韵摇曳绽放。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狂马轻裘的悠游生活。
明清鼎革使张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曾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但这无异于螳臂当车,他的此举,正如红炉一点雪,当片片雪花你争我攘地投向艳色,到头来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暗室百千灯”,落魄与困顿使张岱充满负罪感与忏悔意,他只有虔心向佛,以梦的形式神游故国才能解怀醉心,得到精神上的放松。
所以,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有禅境的空灵之感,这正是作者心境的折射。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品,他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冰封无化的世界和作者心灰意冷的心境息息相通,片言居要,言近意远,别有情趣。
下面我们就对其试做一点粗浅的赏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起首两句,点名时间、地点。
作者写此文时,清王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朱由检年号,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永在。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国古代文人固有的恋旧情结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十二月”这一具体时间点明时值隆冬多雪之时,大的年号与小的时间叠加,可谓是雪上加霜,把作者心中的悲凉、凄苦已和盘托出。
“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之地临近西湖,一方面点明了题目中的“湖”乃西湖,同时也为后文“更定”时分看雪埋下伏笔。
正因为临近西湖,才无畏路远雪大,才能领略到西湖洗尽铅华别具神韵的淡妆之美。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f1bcc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7.png)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湖心亭看雪》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1.为什么选择这一案例进行分析?选择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是因为首先我曾上过这一堂示范课,同样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去把握课文。
不过不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动手操作性不强。
其次文言文是中国悠久文化积淀下来的珍宝,是悠久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悠远时空的再现。
北京市昌平四中的林峰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心亭看雪》这一案例就是其中的一个。
该案例的教学特点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 .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4 .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2 .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 .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我认为目标设定是合理的,因为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
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339a3e6137ee06eef91831.png)
一场行为艺术中的三次心灵对话—-《湖心亭看雪》赏析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行为的艺术家,屈原吟楚辞投汨罗,太史公披腐刑著史记,姜太公钓鱼,严子陵避官,阮籍放歌,李白纵酒,陶潜归隐……他们的行为不仅是标榜一份清高更是力践一种拔俗.张岱,晚明才子,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
早年品艺读书,寄情山水,悠游卒岁。
年至五十,身经离乱,抗清不得遂避迹山居。
其散文小品描叙山光水色,民风民俗,抒写真情真性,展现了他丰美的内心世界。
他的一生与他的作品可以说都是晚明思想解放人性回归的艺术实践。
朱光潜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的人;另一种则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的人.他称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
而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称自己“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蛮童,好美食,好骏马。
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以此看来,张岱完全可以算作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行为的艺术家。
《湖心亭看雪》便是他对自己一场行为艺术的真实再现。
此文堪称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构筑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况味:在苍茫如太虚之初的雪景中完成了他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三次心灵对话。
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传统文学中不乏文人墨客赏雪咏雪的风雅韵事,但惟有张岱与众不同.他偏偏选择了最寒冷的时间,“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其时“湖上人鸟声俱绝”一片凄清孤寂。
这还不算,他又刻意“独往湖心亭看雪”。
邀友同行当非难事,然而他偏要“独”行,而且赏雪的地点定在“湖心亭”,这无异于将自己放逐于孤独之中。
或许他正是想借这种苍茫寂寥的天地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完整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孤怀雅兴.显然,这已不仅是赏雪,他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极致,超越于尘世,标高于现实,成为一种行为之艺术。
于是我们在他简洁的叙事中,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茫茫的黑暗中在无边的雪地里踽踽独行。
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
![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4d5de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05.png)
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精选《湖心亭看雪》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8ac9ddba1aa8114531d934.png)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这篇文章是张岱(d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赏雪景
![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赏雪景](https://img.taocdn.com/s3/m/17d89fb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4.png)
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赏雪景
陈琳
【期刊名称】《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雅与俗,自古对比鲜明,张岱前往西湖赏雪,刻意选择的地点是西湖的中心湖心亭,选择的时间是“人鸟声俱绝”的“大雪三日”后的“更定矣”,是“独往湖心亭”。
这地点,这时辰,似乎都与凡夫俗子们不一样,也许是故意避开凡尘中的俗子,也许是傲然使然,一个“独”字“雅”气便出。
【总页数】1页(P59-59)
【作者】陈琳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四十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4.02
【相关文献】
1.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赏雪景 [J], 陈琳
2.走近“而已”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J], 马艳
3.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的悲喜人生 [J], 田希
4.如诗如画的小品精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J], 孟慧巧
5.张岱缘何“看雪”不“赏雪”——《湖心亭看雪》探微 [J], 刘思远;王亚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的小品品味张岱的小品,萃于《两梦》和《文集》中,《文集》的文体,则传、记、序、跋、书、檄、铭、赞均有;内容则以传人、论诗、品文、评史为主,集中体现了张岱的诗文创作原则和主张,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张岱论传人,则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这与袁宏道所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
”(《与潘景升书》)如出一辙。
以有癖、有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物玩世的突出表现。
张岱(《自为墓志铭》)坦陈的种种所好,即是癖,是疵,而他所传之人,也多有癖,有疵。
作者《五异人传》云:余家瑞阳之癖于钱,须张之癖于酒,紫渊之癖于气,燕客之癖于土木,伯凝之癖于书史,其一往深情,小则成疵,大则成癖。
五人者,皆无意于传,而五人之负癖若此,盖亦不得不传之者矣。
其他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陶庵梦忆祁止祥癖》)王思任有谑癖,号谑庵,以致“莅官行政,摘伏发奸,以及论文赋诗,无不以谑用事。
”(《王谑庵先生传》)鲁云谷有洁癖:“恨,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痍秽地,闻喀痰声,索之不得,几学倪迂,欲将梧桐斫尽。
”(《鲁云谷传》)正因为他能抓住传主的癖和疵来着力刻画,所以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人人传神。
张岱传人撰史,力求其真。
自言:“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
”(《跋张子省试牍三则》)“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
故多不惬人意,屡思改过,愧未能也。
”(《周宛委墓志铭》)“心如止水秦铜,并不自立意见,故下笔描绘,妍媸自见。
敢言刻画,亦就物肖形而已。
”(《与李砚翁》)他认为“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石匮书序》),总之失真。
而他自己撰史“事必求真,语必求确”,“稍有未核,宁阙勿书。
”(同上)作者以写真传神为其传撰史的美学追求,力求“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
苏子瞻灯下自顾,见其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
见者皆失笑,知其为东坡。
盖传神正在阿堵耳。
”(《史阙序》)在这样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指导下,张岱在《王郎文集》、《梦忆》中,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官吏文士,工匠伶优,也有医生僧侣,妓女牙婆,各色人等,构成社会众生相。
无论是专传,还是兼记,一经作者刻画点染,人物便声口毕肖,须眉皆动。
如《扬州瘦马》中状娶妾者相瘦马一节曰:黎明,即促之出门。
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
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至瘦马家,坐定,进茶。
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
曰:“姑娘往上走”,走。
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
曰:“姑娘借手瞧瞧”,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
曰:“姑娘瞧相公”,转眼偷觑,眼出。
曰:“姑娘几岁了?”曰几岁,声出。
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
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
曰:“姑娘请回”。
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作者纯用白描,巧用媒婆的指令,与瘦马的动作的重复,把这段牙婆一手导演的木偶戏,演绎的活灵活现。
客观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少女殆同牲口(瘦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这种陋风丑习的厌恶之情。
作者还善于精择细节,渲染气氛,为人物传神写照。
如《柳敬亭说书》中状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快。
声如巨钟,说到胫节处,叱诧叫喊,汹汹崩屋。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破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
闲中着色,细致如此。
如此描写,真可谓“闲中着色”,“微入毫发”。
他笔下的人物,千人千面,个个灵动活现。
如余若水之清高甘贫,倔强避世;秦一生之善借他人之乐为乐;沈歌叙之侠肠高义;王月生之孤高;张燕客之卞急暴躁,无不呼之欲出。
所以陈继儒称其“条序人物,深得龙门精魄。
典瞻之中,佐以临川孤韵,苍翠笔底。
赞语奇峭,风电云霆,龙蛇虎豹,腕下变现。
”(《古今义烈传序》)张岱为文撰史,极重一个“廉”字。
他要求作者“勿吝淘汰,勿靳簸扬。
”“眼明手辣,心细胆粗。
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
”(《廉书小序》)主张既要“以大能取小”,又要“以小能统大。
”(同上)他的小品,就能以咫尺见万里。
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
如《湖心亭看雪》作者迭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不仅选词新奇,而且用之以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
全文不到二百字,却能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
又如《西湖七月半》,在不到七百字中,张岱着力描写月影湖光中的世态众生,各色各等的看月之人。
在相互比照中,刻画了他们赏月的不同处所、方式和场面,披露了他们赏月的不同动机,辛辣嘲讽了那些俗不可耐,却偏要附庸风雅的豪门富户。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几组反衬:平时的避月如仇,反衬是夕的列队争出,趋“月”若鹜,是“好名”;铺陈二更前的喧闹嘈杂,反衬夜阑更深后的雅静清幽;用众人的顷刻兴尽,争先离去,反衬吾辈的兴始高,意方浓。
美丑既分,雅俗自明。
所绘情景,所状人物,都能穷形极状,历历逼真。
无怪乎祁彪佳赞誉其“点染之妙,凡当要害,在余子宜一二百言者,宗子能数十字辄尽情状。
及穷事际,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
”(《义烈传序》)如此传人、叙事、撰史,深得小品三昧。
张岱有泉石膏肓,痴于山水,癖于园林。
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标榜清高,避世脱俗的一种方式。
无论山水,还是园林,张岱都崇尚清幽、淡远、自然、真朴。
这种审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小品中。
他认为“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
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
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并为当初“鹿鹿风尘”,未能应召赴隐而“至今犹有遗恨。
”(《西湖梦寻·西溪》他赞赏筠芝亭“浑朴一亭耳。
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扉一槛,此其有意在也。
”(《陶庵梦忆·筠芝亭》)他欣赏献花阁上有“层崖古木,高出林表”,下有“支壑回涡,石拇棱棱,与水相距。
阁不槛,不牖;地不楼,不台,意正不尽也。
”后来“五雪叔归自广陵,一肚皮园亭,于此小试。
台之,亭之,廊之,栈道之。
照面楼之侧,又堂之,阁之,梅花缠折旋之。
”张岱对这些弄巧成拙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未免伤板,伤实伤排挤,意反局嵴。
”(《陶庵梦忆·献花阁》)在《陶庵梦忆·范长白》中,他认为“地必古迹,名必古人,此是主人学问。
但桃则溪之,梅则屿之,竹则林之,尽可自名其家,不必寄人篱下也。
”一亭一榭,一丘一壑,布置命名,既要体现主人的儒雅学问,又要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意趣情韵。
这正是张岱的山水小品所追求的美学品位,也是他品诗论文的标准。
张岱品诗平文论艺,以冰雪为喻,崇尚生气、真气。
他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
”“若夫诗,则筋节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
”(《一卷冰雪文后序》)“自弹琴拨阮,蹴鞠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
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
”(《与何紫翔》)他品评诗文,还崇尚空灵。
认为冰雪之气,“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一卷冰雪文序》)“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
”然而他所崇尚的空灵,并非“率意顽空者”,而是必须“以坚实为空灵”的基础:“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
故木坚,则焰透;铁实,则声宏。
”(《跋可上人大米画》)所以他又推崇真实切近:“食龙肉,谓不若食猪肉之味为真也;貌鬼神,谓不若貌狗马之形为近也。
”(《张子说铃序》)这样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使他的小品“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祁豸佳《西湖梦寻序》)这是一种既世俗又儒雅,既真切又空灵的境界。
张岱认为诗文书画的创作,均不能有作意,不能刻意为之,强求其好:“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佳。
”“由此观之,有诗之画,未免板实,而胸中丘壑,反不若匠心训手之为不可及矣。
”(《与包严介》)“天下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
如王右军之《兰亭记》、颜鲁公之《争坐帖》,皆是其草稿,后虽摹仿再三,不能到其初本。
”(《跋谑庵五帖》)而应该是“瓜落蒂熟,水到渠成。
”(《蝶庵题像》)而其论选诗,则批评其族弟张毅儒的《明诗选》“胸无定识,目无定见,口无定评。
”主张“撇却钟谭,推开王李”(《与毅儒弟》),自出手眼,自具特色。
他的创作能在广泛师承、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成风格。
他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志厚,近时则袁中郎。
”(《跋寓山注二则》)他能兼取诸君之长,所以他的山水小品,“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
”(祁豸佳《西湖梦寻序》)当然,如上所述,张岱的山水小品,还有柳宗元的骚怨,这是祁氏所未曾道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