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平的家庭变迁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2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人民日报》(2011年05月31日37 版)张能平,女,汉族,1955年11月生,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山北村村民。
在家庭关系中,姑嫂关系被认为比婆媳关系更难处理。
然而,张能平用她的行动,演绎了一段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40年“姑嫂情”。
张能平的大姑子查秀民13岁时从牛背上跌落下来,导致身体瘫痪。
17岁那年,一种怪病让她手指、脚趾溃烂,失去手指。
从嫁到查家开始,张能平就一口一口地给查秀民喂饭,给她穿衣服,铺床、端屎、倒尿。
查秀民说,如果不是弟媳40多年的照顾,自己早就没了!张能平夫妻结婚10年才有了孩子查波。
虽然生活负担很重,日子过得很清贫,但张能平始终没有减少对大姑子的关爱。
查波小时候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可查秀民从没有穿过打补丁的衣服。
查波上大学和读研期间,张能平一家更是“吃紧”。
偏在这时,查秀民多次生重病,张能平为她花去医疗费数万元。
有一年,查秀民生病昏迷不醒,家里甚至给她准备了后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能平也没有放弃。
听说有一种药草能救治大姑子,张能平便到山上到处找,找到后熬成药水给她喝。
奇迹出现了,查秀民竟然真的好了起来。
40年来,在张能平的体贴照顾下,查秀民的身体状况挺不错,身上从没有得过瘫痪者常得的褥疮;衣服也干净整洁,头发一丝不乱;精神头也很足,见到人喜欢和人家拉家常。
除了照料生活起居,张能平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查秀民的精神关爱。
每天,她都要抽出时间用轮椅推着查秀民在家前屋后转转。
查秀民无意中流露出她想念她远在扬州的妹妹查秀云了,张能平克服旅途不便,毅然将查秀民送到扬州。
在查秀云家小住了四五天,了却了查秀民在有生之年要亲自到妹妹家看看的夙愿。
前年,张能平请来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给查秀民过了60岁生日。
张能平和查秀民的姑嫂情感动了身边的所有人。
村里的老人总会这样对儿媳妇说:“你再难,还能比上张能平!”张能平被推选为第二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候选人,获得感动盱眙十大道德楷模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心得感悟身边的故事70年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的发展和变革。
从艰难创业到改革开放,从巨龙的落魄到腾飞,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我的家族也不例外。
祖孙三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对共和国几十年来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我的祖父出生于1942年,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定的。
祖国大地饱经战乱之苦,他的成长历程是艰辛而又不易的。
他见证了巨龙的落魄,也经历了新中国初期的喜人成绩。
他经历了动荡的十年岁月,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他是祖国初期艰辛的创业者。
我的父亲生于1975年,文革结束后的十年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大力发展经济。
高中毕业后,他并未像爷爷那样端起铁饭碗,而是响应时代的潮流,外出打工,自谋前程。
他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国家出力,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
我是千禧之子,2000年出生的我,享受着共和国发展带来的种种喜人成就。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共和国复兴的脚步愈发加快,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十分有幸能亲历并见证着这一切。
70年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共和国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共和国已然是时代的弄潮儿,让世界为中国而瞩目。
此刻,适逢建国七十周年,让我们为祖国贺,为民族贺,为一代代前仆后继的华夏儿女贺。
My grandfather was born in 1942 and started working in 1966.To be honest。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era。
even though my grandfather has described it to me many times and there are XXX。
XXX。
my grandfather。
as a poor child。
XXX this is the source of his simple and XXX his lifetime。
张朝阳弟弟出家始末
张朝阳弟弟出家始末
王珍一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金子和破烂2013年.比法门寺欲上市引起社会各方激烈大讨论更让普通百姓关注的,是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的弟弟,竟然在法门寺修行多年,法号果义。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王珍一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李宗仁少妻胡友松出家始末 [J],
2.苏曼殊“三次出家”考及出家深层原因探析 [J], 孙放远;赵亚宏
3.女出家人的神秘世界——潮州市湘桥区出家女性生存现状调查 [J], 郑群辉
4.出家路上的尘世漫漫——关于《出家》中的两个人物 [J], 心滢
5.出家路上的尘世漫漫——关于《出家》中的两个人物 [J], 心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人的创举 一个时代的进步
一个人的创举一个时代的进步
张镇强
【期刊名称】《《法治与社会》》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26日报道,9月25日,北京朝阳区成立了"舒可心公共事务办公室",又称"舒可心选举事务办公室".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张镇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4.1
【相关文献】
1.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创举——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致辞 [J], 韩启德
2.一个人的创举一个时代的进步 [J], 张镇强
3.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世界——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J], 林瑛乔
4.既然存在决定意议,为什么一个人的进步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呢? [J], 兪河浦
5.未来二三十年是一个什么时代?很有可能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凡的世界》知识点梳理
作者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
艰难的求学经历,繁重的务农生涯,还有不断生活辗转在城乡之间的求学生活经历,使得他忍受了大多的苦难。
他一生钟情于陕西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情感,对路遥来说,那个存世现实的栖居地,土地是其精神资源的源泉。
《平凡的世界》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曾获茅盾文学奖,后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43岁。
作品简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
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而书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内容梗概:【第一部】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被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
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三代人,四代人的亲身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三代人,四代人的亲身经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从成立之初的三大改造到文革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且不断进步,在全亚洲乃至全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人到企业,都在中国的变迁大潮逐渐蜕变。
从小家到大国,从国再到家,家国天下梦,只有人民与政府心连心,共怀一个梦想,国家、民族才会繁荣富强,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以下仅以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写照来感受国家在这几十年间发生的质的飞跃性改善。
一.温饱篇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古稀之年的祖父母,正值壮年的父母,还有尚未完成学业的小小的我。
祖父母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享受了战争停息后带来的安静与祥和,见证了三大改造的成功,也经历了荒诞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饱受了饥荒年代的痛苦与残忍,却是在文革期间相遇相知相守。
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没有一天是真的停下来好好享受过,即使是现在儿孙和孝,不愁吃穿,他们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俭持家。
曾经我也对他们的一些行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剩饭剩菜不肯扔掉,而是留着下顿继续吃,为什么衣服破了也要缝补了继续穿?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代沟导致的,其实不然。
我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行为、思维方式必然也存在差异。
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那样一个啃草根吃树皮甚至出现“食人”的现象的年代。
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勤劳简朴,而这一特性却在历史的变迁中没能很好的传承下来,才会出现所谓的“代沟”。
勤劳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国的呼吁下,人们惊觉这一美德被遗忘,唤起我们的深思。
我们采取解决办法,从最基本的做起,绿色回收、“光盘行动"等无一不是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传统的尊重。
祖母是一名的光荣共产党员,在我年幼的时候她仍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执行党的指令,维护妇女的权利,调节家庭的纷争。
“插队落户”的岁月
“插队落户”的岁月
张惠光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纪实版)》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我进入瑞昌中学(现瑞昌二中)读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进行到第三年。
学校进入斗批改阶段,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时是县武山铜矿工人代表)进驻学校,学校进行了复课闹革命,清理归还公共财物。
我是班长,就带头把在抄家时拿走的学校显微镜、光学仪器和在县文化馆抄来的图书都主动还给学校。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张惠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来中国插队落户的丁大卫
2.岁月不饶人,养老金融何以饶过岁月?
3.插队落户二十年——记湖北省劳模刘持平
4.岁月留痕,青诗白话可见一斑——读苏青《岁月如歌话人生》有感
5.天人合一岁月如歌——封面作品《岁月》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人船王:家风是给女儿最好的嫁妆
他学有拉丁语、 古希腊 语、 英语、 蒙古语 等多国语言。 他最情有独钟的是中文,也是他喜爱的中文。无论是在香港、 上海还是在北京工作,郁白都致力于法 中友好交流。他工作认真,对中国 国情有很深的研究。
欧盟提名法国知名汉学家郁白出任驻华大使
欧 盟近日通报,法国知名汉学家、前法国驻加拿大大使郁 白(Nicolas•Chapuis)被提名为新任欧盟驻华大使。
资料显示,出生在法国郊区的郁白,现年 61岁,因为在法 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学习中成绩优良,获巴黎第七 大学汉学硕士学位,拥有扎实的中文功底,对研究中国诗词文 学颇有心得。
◎责编/谭 冰 Email:zunyi3@
3Leabharlann 4华人船王:家风是给女儿 最好的嫁妆
他是寒门弟子,白手起 家,20 年后改写了美国历史。 他一生历经浮沉,书写了“华人 船王”“航运巨子”的人生传奇。他 的家庭被称为“美国华人第一家庭”,让 两任美国总统称羡。他有 6 个女儿,4 个毕业于哈佛。他就是赵锡成。 赵锡成的女儿,个个大放异彩,术业专攻,不让须眉。老布 什总统对妻子芭芭拉说 :“应该学学赵家,如何教育孩子。” 赵锡成所打造的家风,所坚持的家规,所信守的教育理念, 完美教育出了六位优秀的女儿,也成就了她们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1946年,赵锡成18岁,那时的他向往海阔天空,以优异的成绩 考取国立交通大学航海科(现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1948年冬,他遇见了一位女生,秀丽端庄,娴静大方。在赵锡成眼里, 所有的形容词都不足以形容她——朱木兰。他们一见钟情。 但没想到战火纷飞,时局变迁,赵锡成被留在了台湾,两人 断了联系,一对恋人就这样天各一方。他在台湾托人打听朱木兰 的消息,坚持不懈地寻找心上人的下落。 一年后,在报纸刊登的毕业考试合格的名单中,他发现了她 的名字,原来,她也随家人来到了台湾!他的执念终于有了结果, 他们的重逢如劫后重生,欣喜若狂。1951年,他们结婚了。 赵锡成和朱木兰互相尊重,同甘共苦。女儿看到父亲对母亲敬 重,宠爱有加,做女儿的便看到了自己的女性价值 ;女儿看到父母 如此相爱,做女儿的便从此相信了爱情,相信这世界总归是有爱的。 严而不苛、爱而不溺,是给女儿最受用的家风。赵锡成由于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赵家的家教甚严,规矩也多。 比如 :父母还没动筷前,小孩不准吃饭 ;父母说话时,静下 来倾听 ;自己做家务,不让别人伺候 ;宴请客人时,6个女儿都要 出来接待,为大家上菜斟酒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真……. 赵家几十年如一日,保持这样的家规和家教,使得女儿们个 个成绩优异,独立自律,不骄不躁。 赵锡成女儿在采访中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时,说 道“:父母不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他们鼓励我们,要与人争, 更要与自己争,争平等,争独立,不放弃,不退让。男人能做的事, 女人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平的, 我们的表现完全在于我们自己,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将自己击败。” 赵锡成说 :“不要给女儿设限,她可以做得更好,通过教育, 她可以实现任何事情。”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和格局,才创造出了 好的家风,才有了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 美国华人博物馆给赵家颁发了“杰出家庭传承奖”。这是该博 物馆创馆 30 多年来,第一次把这一荣誉颁给整个家族。
关于传承家风的故事
关于传承家风的故事从古至今,传承家风的故事数不胜数。
以下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宋代,有一位裕福的商人,名叫张永福。
他拥有广阔的财富和财产,但他并不以此而骄傲自满,反而十分看重家风的传承。
他相信,一个家族的凝聚力和地位,不仅仅取决于财富的积累,更取决于家风的传承。
张永福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张正德,次子张明德和三子张庆德。
他非常注重教育和品德的培养,他亲自教诲儿子们勤勉努力,尊重长辈,关心和帮助弱者,乐善好施等家风之道。
年轻的三兄弟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懂得了家族的传统与荣誉。
张永福经营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积累财富,他希望他的家族能够经营下去,传承家风。
一次,张永福感到身体不适,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已经不多了。
他召集三个儿子来到自己的病榻前,郑重地告诉他们:“我的三个儿子,作为一个家族的代表,你们要明白家族的责任和使命。
财富可以升降,但家族的声誉和家风是永远不能失去的。
无论俗世如何变迁,你们要始终保持家族的团结和纯正的家风,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散播正能量。
”张永福告诉他们,他所拥有的财富将被平均分给他们三个儿子,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将这笔财产翻倍,以表明家族的实力和能力。
这对于三个年轻的兄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三兄弟成功地翻了一倍的财富。
然而,他们没有马上将财富分给自己,而是用这笔财富投资了一座养老院和一所学校,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张正德负责照顾养老院的老人,张明德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事务,而张庆德负责募集资金和社会联系。
张永福在看到儿子们如此高尚的行为后,非常欣慰。
他知道,家族的荣誉和传承已经得到了继承,并且会传承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风的传承不仅仅是财富的传承,更是品德和责任的传承。
只有通过正面的家风传承,家族才能永远拥有光荣和地位。
和美家庭事迹李中平一家
和美家庭事迹李中平一家和美家庭是中国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由李中平一家打造而成。
李中平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与妻子、父母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
尽管生活在偏远农村,但他们通过勤劳、智慧和创新,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事迹。
首先,和美家庭致力于农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他们坚持绿色种植,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通过有机耕作方式种植水果和蔬菜。
他们还积极参与土壤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和改良方案,提高农田肥力。
由于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农作物产量不仅达到了优质标准,而且还获得了有机认证。
他们的做法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为周围的农民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和美家庭注重家庭和睦。
李中平和妻子以和睦的夫妻关系为基础,培养了两个恩爱的孩子。
他们注重教育,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并且在家庭中强调互相尊重和相互帮助。
李中平和妻子时常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增进彼此的感情。
他们通过典型传统家庭的方式,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家庭的凝聚力和意识形态。
此外,和美家庭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们把他们的家庭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并且向周围的农民宣传农田生态修复和有机农业的好处。
他们还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和参与志愿者活动,在社区中传递大爱和温暖。
他们的行为激励了许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最后,和美家庭注重健康生活方式。
他们坚持健康饮食,不吃油炸食品和高脂肪食品。
他们每天进行户外运动,如晨跑和徒步旅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他们积极参与农田劳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享受农村自然环境的美妙。
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使自己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也成为了周围人的榜样,推动了健康生活的传播。
总的来说,和美家庭以他们的行动践行了绿色种植、家庭和睦、社会公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家庭带来了幸福和福祉,并为农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他们的事迹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向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鼓励我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事业。
父与子温州邵氏家事——知名牙医邵平与他的儿子邵奇章
80FIGURE / 人物匠人HAOPINGS父与子,温州邵氏家事 ——知名牙医邵平与他的儿子邵奇章文/沈绍真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81今年84岁的邵平先生以牙医闻名于温州各界,晚年的他更以热心慈善与摄影成就赢得广泛尊重。
2012年,80岁的邵平先生出版《邵平自传》,详尽记述他的家庭、职业生涯与晚年生活。
他的人生画卷是在新中国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中展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社会生活的认识价值。
读罢《自传》,感慨良多。
其中最打动我的,一是他与先天足疾儿子的感人故事;二是他静如止水的自审,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耄耋老者的荣耀在口腔医疗、慈善公益、摄影艺术等方面,邵平先生有许多头衔,得过很多荣誉。
对这些荣誉头衔,他都很看重很珍惜,而他最为引以为豪的,恐怕是一直深受人们追棒的医术医德。
退休这么多年了,许多老温州仍会寻访上门,宁可等上几个小时也要等他诊治。
而他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每天总安排半天时间,到儿媳李永玮大同巷的牙科诊所为粉丝服务。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尊的荣耀感成就感,使邵平先生的晚年充满生命张力。
他在《自传》中坦言,每当病人夸他“看上去像是60多岁的人”时,他嘴上说你们在奉承我吧,心里却是特别高兴……他是应该特别高兴的。
邵平先生出生永嘉山区农家,6岁失去父亲,14岁到温州大同巷姐夫镶牙店当学徒,从此开始漫长的牙医生涯。
自1953年21岁担任“百康联合牙科诊所”负责人开始,他一直是温州市口腔牙科联合保健所、温州市联合医院、大同口腔门诊部、温州市第二医院口腔科、五马牙科联合诊所、五马卫生防治院等医疗机构的门诊部主任、负责人,直至1992年退休。
他是温州率先开展口腔矫形、美容的牙科医生,医术医德有口皆碑,当年浙南大众及后来的温州日报均曾多次报道他。
人生旅途80多年,他见证了温州牙科的技术进步,亲历了温州牙科的演变发展,他也从一名山村少年成长为知名牙科医生,而今耄耋之年仍活跃在职业岗位上。
母亲的缝纫机(外一篇)
母亲的缝纫机(外一篇)发布时间:2021-10-29T04:10:58.080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3期作者:谢清流[导读]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力不富百业待兴。
这时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进一步妄想侵略中国。
为了保家卫国,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站起来的中国,再穷,再弱,也不许任何人欺辱!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咬紧牙关,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
当时我们家在南京,姐妹五个加上小姨六人上学,父母外婆,还要每月给乡下的爷爷奶奶寄生活费。
十几个人的生话,还有房租,水电,亲朋好友的婚丧喜事,全靠父母的工资维持。
为了支援抗美援朝,父母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每人自动减薪三分之一,全家老幼紧衣缩食。
幸亏有勤劳智慧精打细算的母亲,才不使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节省房租水电,原租三间的房改租两间。
地方小了,我们睡双层床。
父母的房间既当餐厅,饭桌又是我们的写字桌。
为省車费,不管严冬酷暑,上学,上班,大人小孩都用双脚“11”路汽車走着去。
那时我小走不动,常常赖着不肯走,母亲背一会拉一段,连哄带拉地弄到幼儿园。
为省钱,家人的衣服,能不让裁缝做的尽量自己解决,母亲买了一部半旧的缝纫机。
大人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我们孩子正是长个子的时候,衣裤年年要更新。
母亲把大人的衣服去破,改成小的给孩子穿。
衣裤短了,接裤腰接裤脚,接衣服下摆,身腰小了,插裆拼膈肢窝,不但拼接得严丝合缝,花色还搭配得波波俏俏。
这可苦了母亲,白天工班,晚上做衣服,缝纫机的咯嗒咯嗒的响声,经常响到很晚,睡觉时,就好似母亲给我们放的催眠曲。
我们的衣着,虽都不是新的,却总是干干净净,俏格格的。
母亲给我们套上她变魔术一样,缝制出来的一件件适合我们的衣服时,还开玩笑地说:“破虽破啊还是苏州货。
”(形容象苏州的丝绸那样好,有名气)。
那台缝纫机,真为我们家省了不少服装费。
后来老缝纫机的台板锈了,皮带烂了,磨損的机件声音也越来越响,勤劳的母亲还不肯停歇,又托上海的表姐,用工业票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
底层人民成功的例子
底层人民成功的例子
1. 张其,改革开放以来非典型农民工。
1973 年8 岁的张其从内蒙古宁夏流浪到山东,当了普通工人,后来投身互联网行业,创办众筹平台“用友众筹”。
2013 年,他将企业市值推至80 亿元实现财富跃升。
2. 尹光军,成功的农民开发商。
1984 年,10 岁的尹光军随父亲一家离开了佛山,来到北京长安街厂房中打工。
1996 年,他利用千元本钱创建投资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把投资公司的资产从当初的70 万元攀升至8 亿元以上。
3. 卢星宝,农民变身百万富翁。
1998 年,卢星宝从洛阳西移居到正定,从一个贫穷的农民工变身为一名房地产商。
从2010 年开始,他创办“众安保险”,将资产推升至几千万元,堪称成功的农民企业家。
张公艺九代同堂 中国史上唯一九世同堂家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公艺九代同堂中国史上唯一九世同堂家族
导语:三世同堂、天伦之乐,就是我们普通人所羡慕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难得了,五世同堂几乎世上少见,笔者此生以来唯一一次见过一个六世同堂的家族
三世同堂、天伦之乐,就是我们普通人所羡慕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难得了,五世同堂几乎世上少见,笔者此生以来唯一一次见过一个六世同堂的家族,在广西巴马的长寿村,最长者是个110余岁的老太太,中国健在寿星里排前几名的;可中国历史上竟有一个九世同堂的家族,他自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九世同堂家族(至少是有据可查的)。
他就是唐朝的张公艺。
张公艺(577—676),郓州寿张(今山东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一说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人,汉初“开国三杰”之一张良第26世孙,历北齐、北周、隋、唐4代,享年99岁(虚岁百岁)。
《旧唐书》有记载。
另据《资治通鉴》:“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
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
有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热议远扬,遐迩闻名,甚至惊动了当朝皇帝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趁去泰山封禅,一同前来查访。
只见他们整个家族住有400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
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谁的孩子,不管亲疏,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
张公艺还向唐高宗介绍了家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九世同堂,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便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
生活常识分享。
盖州姜氏旧事回忆
小城旧事——给家族的孩子们人的一生,过得说快也快,说慢也慢,转眼我也早过了古稀之年,平庸的一生,到了晚年也得一天天过日子。
除了看点书报,想知道世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整天的泡在电视上了,什么有兴趣就看什么。
即使这样仍有很多时间无事可做,不可避免的单调和孤独在伴着我。
要说提笔写字,对我就太懒散了,偶尔想起来对子侄们尚有一项承诺未兑现。
早年答应过要把家庭的变迁写给他们,总觉得来日方长,一天天推下来,最近觉得自己身体不是很好,就想完成这件事!同辈的男孩子里我是老大。
前辈没有留下家族材料,我要传统的把它担下来。
这件事对我是有难度的,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候,年纪还小,好多事情没有专门地问过,糊涂、不懂事,百姓叫“立事晚”现在明白了,也晚了、没人可问了,就仅我知道的点滴写下来,不一定准确,只做参考。
祖父篇我们的老家,现在叫原籍,在登州府蓬莱县姜家营子。
(现山东烟台市蓬莱县),到底是哪一年闯的关东就不知道了。
这件事我没问过父亲,也可能父亲就从来没说过,反正我一点记忆也没有。
孩童时代,每逢过春节,家中都要摆香案,隆重地祭祖。
家谱上只记得六七辈,上下六七行,但都未注明出生地。
到底哪一年闯关东,只能推测了。
可惜家谱在文革期破四旧时都焚烧了。
闯关东分陆路和水路。
我们家可能从水路来的。
老人说闯关东分三次高潮。
第一批是清顺治年间;第二批是咸丰年间;第三批就是近代的日俄战争年间。
闯关东既然有高潮,就应当是一批一批地闯,盖州地区同闯的人家亦应不少。
据资料记载,名闻全国的苏武牧羊词作者蒋荫堂先生(1846——1926)的祖父,率一家老小七十二口人跨海来辽东半岛,落居于盖平县矿洞沟偏岭村。
在山东老家我家和蒋先生家是邻居。
到盖平县后,我们还是邻居,相邻十多里。
推测我们两家应是同一批闯过来的。
该在咸丰年间,算起来应是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
老家在盖平县万福区王家崴子村,村子不大,四周环山,只有四个大院子,背靠西北山根,村边有条小河常年流水,是碧流河的上游源头,小河清澈见底。
成都费怀银家规:人睦千秋好,家和万事兴
成都费怀银家规:人睦千秋好,家和万事兴文夏芯不久前,费怀银读完一本有关姓氏文化的书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给“强国征文”的投稿《中国人姓名的魅力与传承》。
今年79岁的费怀银已数不清这是自己的第几篇投稿,读书、写作是多年来不变的习惯,潜移默化影响着家庭氛围。
费怀银家庭近年来获得“成都市书香家庭”“成都市最美家庭”“成都市十佳好家风·好家训家庭”等多项荣誉。
费怀银在新中国的蓬勃气象中成长,从普通农村考到城市,30年执教高中,23年发挥余热。
她和丈夫并肩走过半个多世纪,依然和睦如初、充满朝气,并坚持老有所为、终身学习。
他们保持年轻的秘诀,就藏在“人睦千秋好,家和万事兴”这句家规中。
和睦治家家兴人兴才能事业兴费怀银1944年出生在重庆老巴县(今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家族兴旺,祖父祖母育有四子一女,她父亲排行老三。
费怀银的同辈姊妹也多,印象中,逢年过节吃团圆饭,几十口人得坐四张大桌。
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数小年这天的祭灶仪式,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扫尘、祭灶、置办年货,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团聚。
虽然人多事杂,但各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一团和气。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把这样一个大家族凝聚在一起,足见家中长辈治家有道、身体力行。
在费怀银懵懂的幼年时光里,祖母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
祖母虽然生长在封建社会,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很知书达理,十分注重对儿孙在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
“吃得亏打得堆”“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些待人接物的礼数,费怀银从小就耳濡目染。
除了言传,祖母更多的是身教。
那时候家中并不宽裕,但只要碰见过路的乞丐,祖母就要给他们饭吃,还会尽量找出一些旧衣裳送给他们。
祖母的一颗仁爱友善之心,是费怀银童年记忆中最清晰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农村土地改革,父辈五家人分在不同的村,从此各在一方。
费怀银1950年上小学,1957年上中学后开始住校,为了节省路费,基本上只有寒暑假回家,只有母亲去世那年,她从学校匆匆赶回,丧事办完后又赶紧回校准备考试。
平家家庭事迹
平家家庭事迹平家家庭在这片土地上已有数代传承,他们一直都是这个村子的重要一员。
这个家庭以勤劳和诚实而闻名,他们的事迹一直在村子中口口相传。
第一代平家祖先,一位名叫平志义的勇敢战士,为了保护村庄和家人,曾多次奋勇杀敌。
他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地驱逐了某国入侵者,让村子恢复了和平与安宁。
因其英勇事迹,他被村民敬仰为英雄,并开始了平家家族的传承。
第二代平家传人,平志義的儿子平忠义,继承了父亲的战斗本领。
在一次叛乱中,平忠义带领村民一起抵御来犯的敌人,保护了村庄的安全。
他以领袖的姿态带领家族居民度过了困难的时期,为平家家族树立了崇高的声誉。
第三代传人平敬义,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哲学家。
他十分关心农民的生活和发展,并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农业技术。
平敬义劝说村民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推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和进步。
他开创了一所小学,为村子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四代平家传人,平和义,是一位著名的医生。
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平和义精通中医和西医,帮助无数病人康复。
他在村子里设立了一家诊所,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
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让平家家族在村庄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第五代传人平智义,是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
他以聪明才智和勤奋工作而著称。
他创建了一家繁荣的家具制造公司,并带领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他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家族的发展,也给整个村庄带来繁荣。
平智义的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高品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平家家庭世代传承着这种勤劳、诚实和奉献的价值观。
他们的事迹不仅令人敬佩,也成为村子中的榜样。
平家家族的每位传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和社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展示了团结、勇敢和奉献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平的家庭变迁
张锡平同志, 1962年11月生于秦王岭村。
张锡平祖籍为河北省灵寿县陈庄镇陈庄村。
父亲张学义从小就失去母爱,1950年前后,十几岁的父亲张学义在河北老家放牛,连饥饱都解决不了。
为生活所迫,1951年,父亲张学义随同爷爷张成,从老家河北起程,一路逃荒,步行一个月,来到山西省灵石县段纯镇田家山村暂住下来。
当时的家产不足一担挑。
1955年,张锡平的父亲张学义就近在灵石硫化厂上班,并成为该厂正式职工。
1956年,父亲张学义和母亲靳守彦结婚。
1959年,母亲凭借父亲是工人也吃了国家供应,这时的家庭生活总算有了点起色。
然而到了1962年,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张学义和一大批工人被下放到农村。
当年,父亲张学义带着母亲靳守彦、大姐张金平和二姐张兰平来到灵石县的回龙乡秦王岭村(1971年4月划归到交口县)定居。
到了农村后无地可种,就花钱买了几亩地,然仅仅种了一年,就被大集体收回!
刚来秦王岭村时,他家先是住在秦一队张金贵家西部的一孔土窑洞里,之后,父亲和爷爷一同在秦二队打了三孔土窑洞,这时才算在山西真正有了一个家。
之后,张锡平及三妹张玉平、弟弟张国平、四妹张云平相继出生。
张学义生性好动、勤劳一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维持着一家九口人的生活。
生活虽不算富裕,但在当时还算不错。
抽暇搞点副业,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零花钱。
1979年,父亲张学义在本村建起三孔砖窑洞,成为秦王岭村第一家住上砖窑的家户。
在父亲张学义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内,秦王岭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建起了砖窑洞,有的还建起了平房、楼房,一举改变了秦王岭村几十年住土窑的历史。
1980年,张锡平从交口县高级中学重点班毕业。
1981年至现在,张锡平为回龙中学教师,期间,他在吕梁师专中文系就读三年,并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山西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
在做教师期间,张锡平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推进本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3年,他被评为吕梁地区“优秀教师”;2008年,他被山西省高评委认定为“中学高级教师”。
1985年,爷爷张成去世。
父亲张学义1987年离世时,张锡平当时还未结婚。
接二连三的打击不仅没有击垮家人的意志,反而更增强了其家人生活的勇气。
失去双亲后的母亲靳守彦勇挑重担,带领一家人在艰难困苦中搏击风浪。
1988年春节前,张锡平与秦王岭村有名的文化人郝景清的孙女郝春平结婚。
这一年夏季,其弟弟张国平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取吕梁农业技术学校,四年后被国家分配到交口县农业局,现在回龙乡政府工作,为国家公务员;弟媳王凤莲在城关小学工作,是交口县律师事务所律师。
1991年,妹妹张云平考取离石师范,现在康城中学任教;妹夫成凤平和妹妹张云平在同一学校工作,都是中学一级教师。
张锡平的大姐和二姐虽然没有跳出农门,但她们的子弟也很有建树。
大姐张金平的儿子赵利民在旺庄铁厂上班,大女儿赵利芳在离
石城内小学当教师,二女儿赵利琴大专毕业后在县城医务部门上班。
二姐张兰平的大儿子马永刚中专毕业后在交口电视台做播音员;二儿子马永强为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博士生;女儿马丽为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张锡平的爱人郝春平为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明德小学执教。
她责任心强,教学有方,经过艰苦拼搏,年纪轻轻就被评为交口县第一批“教学能手”,并以“优秀教师”的身份,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大女儿张滢大学毕业后在交口县农业银行工作;二女儿张渝在灵石县中学读高中。
张锡平热爱新闻事业,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先后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和《吕梁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稿件数百篇,是《语文报》、《山西农民报》和《山西教育报》的特约记者,是《新晋商观察》杂志的驻站记者。
2005年—2008年,张锡平先后在山西维仕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办公室和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当办公室主任,两公司的材料基本都由他起草并修订,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发表新闻和通讯稿件一百多篇,为扩大公司和当地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有《品牌》杂志发表的《维仕杰——品牌化发展之路》、《饮料工业》杂志发表的《维仕杰在国际沙棘大会上备受关注》、《新晋商观察》杂志发表的《虎将雄威》,以及《经理日报》发表的《青山绿水中的一颗明珠》、《从土地到餐桌的绿色革命》等。
张锡平熟悉电脑知识和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已从教育战线内退,
在双池客运站做后勤档案管理工作。
这就是张锡平的家庭、张锡平的家庭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