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
官员揭秘对领导称谓:姓名+职务称呼最标准
官员揭秘对领导称谓:姓名+职务称呼最标准第一篇:官员揭秘对领导称谓:姓名+职务称呼最标准官员揭秘对领导称谓:姓名+职务称呼最标准本月14日,广东省纪委的一则“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引起广泛关注。
在这则通知中,广东省纪委提出:部分党员干部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称领导为“老板”“老大”、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等,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
领导干部禁称“老板”、“老大”,广东并不是先行者。
早在2003年,上海、甘肃等地也曾下发类似“禁令”。
但“老板”、“老大”等称谓仍流行于官场。
下级为何习惯称上级“老板”“老大”?“同志”称谓的淡出,透视出哪些官场变化?“同志”称谓渐去渐远“如今‘同志’称谓多出现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交接大会、领导干部的任免通知中”曾在机关工作过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回顾中共党史,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标准、正确的政治称呼就是“同志”。
毛泽东早在1959年就要求互称同志。
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
据其回忆,文革时期,称“同志”是民间最保险的做法。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明确要求互称“同志”。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提出“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2011年武汉市收藏品市场曾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收藏特展”,展出了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职工于1984年4月写给邓小平的信件。
在信中,这名职工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
”邓小平在这一称谓上画了个圈,批示“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互称‘同志’、不叫官衔,是一种党内关系对等性的体现,所以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立即规范领导干部称谓”,许耀桐说,但这一轮清风并未持续多久。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沿海地区开始称呼领导干部“老板”、“老大”等称呼,并蔓延全国。
四查四看对领导称呼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四查四看对领导称呼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四查四看是指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包括对领导称呼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看。
领导称呼问题是指在与领导交流时,不规范或不恰当地使用领导的称谓,例如私下叫领导“老板”、“大哥”等。
为了整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向党员干部宣传正确的称呼方式和礼仪规范,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规范意识。
2.制定规范。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领导的称谓和使用场合,并将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3.开展督查检查。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党员干部使用领导称谓情况的督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4.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环境,在工作中注重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整改领导称呼存在的问题,增强党
员干部的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精神,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称呼领导的正确方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称呼领导的正确方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工作场合中,正确地称呼领导是非常重要的。
称呼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还能够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称呼领导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为什么称呼领导很重要,以及什么是正确的称呼方式。
同时,我们也将强调对领导的尊重和礼貌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与领导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文章也将强调正确称呼的必要性。
正确地称呼领导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表达对领导权威和职位的认同和尊重。
它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只有在正确称呼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本文还将探讨领导与下属关系的重要性。
有效的领导与下属关系是组织顺利运作的关键因素。
通过正确称呼领导,我们能够建立起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文章将通过实例和论证,向读者展示领导与下属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读者在与领导互动中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了解到正确称呼领导的重要性,理解正确称呼的方式,并认识到尊重和礼貌对工作关系的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实际的帮助和启示,使我们能够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更加自如地与领导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总体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提出称呼领导的正确方式在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小节中,介绍了本文的整体组织方式以及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旨在向读者传达的核心信息。
公民的领导称谓
公民的领导称谓
1.是指前加一名领导者,比如,姓x的领导就是你的经理。
平时您称他为经理,但您要显得亲密一些,但如果您只称呼他,就直接叫x经理。
然后,领导就会觉得,你这样叫他,看起来有点生疏。
2.是直呼对方的名字,那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一般而言,就是刚开始工作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称呼时,也就没有多大的顾及,一般是什么名字,怎么称呼别人。
3.是领导不愿听,只是说说喂,你说什么什么,这一称谓,不论称呼对象是谁,都不大喜欢。
说到底,这个称呼太直接了,有一种不礼貌的感觉。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
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社会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
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什么是泛化?语言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
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
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
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
"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
如何称呼领导的玄妙
如何称呼领导的玄妙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人的称呼,也是充满玄机。
特别是对领导或同事如何称呼,是非常有讲究的,称呼稍有慎,可能不仅仅是得罪一个人,很有可能还会得罪一批人,这里面的学问大着了,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据不断的揣摩和总结。
比如多年前我们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家都是部门经理,后来职务变化了,个别资历老的经理还暂时在原地没有动,如果他称我为某总,那我就会称呼他为首长,一方面是对他的尊敬,但又透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现在一些外资企业员工称呼他们的主管、学校的学生叫他们的导师都称为老板,这里的老板其实并不完全指那些资本家,所谓老板,是由外语中的BOSS而来的。
BOSS在英文中有好多种意思,工头、领班、老板、上司,最主要的意思,是头儿,主子,做主的人。
前一种意思,接近于资本家,而后一种意思,就是主子。
叫主子不好听,叫老板,就好听多了,其实,也就是主子主人的意思。
叫老板,立即就将自己和领导之间的身份摆明了。
在公司或政府部门,非常私人的场合,又和领导关系很密切,那可以叫老板。
但是如果真正的老板在场,那就不能称呼自己的主管为老板了,现在到上海去,一些从外企来的同事,不管是否真正的老板在场,对他们的主管都称老板,是否就有点问题了。
在如在企业内部,我们公司为了拉近上下级关系,促进员工之前的融洽关系,曾在公司内部推行称呼姓名而不叫职务的活动,但终究没有推行成功,因为在平级或上级对下级可以叫姓名,但是对于一个新进公司的员工,要让他叫他的主管、经理甚至总经理的名字,他实在是难以叫出口,全公司的人几乎也没有直接叫老板的名字,所以只得作罢。
在企业对老板的称呼,也是大有讲究,如在一些正式的公开场合,需要称为董事长或总裁,如果关系较好,在私下称领导为董事长或总裁,又显得太公事公办了,称为老板可能较好一些。
而对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在正式或有外人的场合,一般以职务来称呼,如某某总经理、或某某经理,但是在私下,如果关系好,则称兄道弟、称姐呼姐也是可以的。
论“老板”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原因
板” 称谓成为 了“ 拥权得 势者 ” 的代名词 。正是 在此 意义
的基础上 ,老板” “ 称谓 又演变为对 地主 、 京剧演 员、 丈夫 的俗称 , 甚至是对不相识者 的敬称 。《 语大词典 》第 8 汉 ( 卷) 老板” 收“ 词条 , 所做 的解 释就 包括 了这 五种用法 :. 1 工 商 业的 业主 及其 代理 人 。如鲁 迅 《 信集 ・致郑 伯 书 奇 》“ :版税请交 内山老 板 。夏衍《 身工 》“ ” 包 :除了老板之 外,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2 旧时佃农对地主 、 ”. 雇
本 。这种用法最早 出现于南 宋时期 , 南宋时杭 州印书业
非常发达 , 宋人 叶梦得 《 石林 燕语 》 中说 当年 官私刊 刻 , 监 本 ( 方监制 出版 ) 官 而外 , 临安 书棚 本 极佳 ” “ 棚 “ ,书 本” 的是印书 大户 陈 氏、 氏等 一批书 商 , 中“ 指 尹 其 睦亲 坊陈宅 印本” 多有精 品书 目行世 , 为时 人看重 , 睦亲 这“ 坊” 卖书 开肆 , 日芸居楼 , 名 招牌 上写 有 “ 板 印书 ” 老 字 样 。 n可见 ,老板 ” “ 最初并不用作称谓语 。 作为称谓语使用 的“ 老板 ” 大约 成形于 晚清 , 至建 直 国前一直 通用 。“ 老板 ” 还可写 作“ 老版 ” 老班 ” 老板 ” “ “ “ 老辩” 指的是 私营工 商业 主和 雇主 。例 如《 场现 形 , 官 记》 第四五 回:船 上女老 班也进 舱 招呼 , “ 问衙 门里 的老 爷几时好来 。《 十年 目睹之 怪现 状 》 八八 回 :正 在 ”二 第 “ 出神之 际 , 忽然家人报说票号里 的多老辨来 了。 由于私 ” 营工商业主和雇主都是财产所有者 , 与雇工之 间是 剥削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称呼一把手为老板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称呼一把手为老板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称呼一把手为老板文/木虫中国人特别喜欢称呼一把手“老板”、“老大”、“老一”、“当家的”。
尤其是在基层私人场合,下级对上级的称呼很少用职务职务和姓名。
这些称呼在一些地方不仅十分流行,而且许多人觉得很是时尚,称呼的人乐此不疲,感觉良好,受之者满面笑容,心安理得,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好像每个人都找对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其实,透过“称呼”这个现象,我们看到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低俗本质。
因为这种称呼代表着一种不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不正常的同志关系,不正常的干部关系,是一种新的人身依附,是政治市场化,官场商品化,组织裙带化的具体表现。
“老板”意味着你是主子,我是给你打工的。
你说东,我不说西,你说南,我不说北,你说大,我不说小,你说高,我不说低,你说黑,我不说白,是一种丧失人格、立场、原则的最表白。
因为老板的对面是雇员,雇员的饭碗是老板给的,雇员的工作是老板安排的,雇员的权力是老板施舍的。
老板是雇员的衣食父母。
一切看老板的眼色行事,老板是中心,老板高兴不高兴才是关键。
雇员哪里还有干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里还会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老大”意味着更为狭小的圈子。
这种称呼,既是把自己和领导放在一个圈子里面,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又暗示着自己唯领导马首是瞻,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决心。
“老大”在社会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黑恶势力的惯常称呼,一种家庭中兄弟之间的排行。
用在这里准确地反映了某一些干部的不良心态,以及干部之间的裙带关系,利益关系。
“老一”是第一的意思,但是人人都知道,只要有老一,就一定会有老二、老三、老四。
梁山泊里的英雄好汉,一百单八将的排序不是就是从老一开始的么。
上述称呼在一些地方甚为流行。
不仅县委书记、县长、乡镇一把手,县直单位一把手,甚至一些学校、农村的一把手,也常常被人们成为老板、老大、老一。
除此之外,在一些基层干部之间,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结干亲,拜把子,认老乡,搭战友也是十分突出和流行的。
祛除干部称呼混杂之象
祛除干部称呼混杂之象近年来,一些党政机关领导被称为“老板”、“老大”,下属被称为“哥们”、“兄弟”干部称呼呈现“市场化、官职化、江湖化、亲戚化”四大异化倾向干部称呼出现异化,说明'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也折射出干部意识跑偏'同志’这一称呼,是一个信仰团队的专有称谓,包含着神圣、纯洁、平等、民主、和谐的涵义“党内一律称同志”,有利于严肃党内生活、纯洁同志关系,有效避免党内同志间的庸俗之风“不要问我为什么,老板说动手我就动手,反正一句话,权大于法。
”江西省资溪县国土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吴剑称,作为下属,只能服从领导指示。
2016年12月6日,二十多个城管队员在副县长吴辉文的指挥下,抡起铁镐、铁锹将资溪县鹤城镇泸声村农民徐晓洪家刚建起的屋墙推倒。
此番话引发社会舆论批评,除了藐视法律外,还有这名下属把领导称呼为“老板”。
近年来,在有的地方党政机关中,此类干部称呼存在混杂之象。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申,“党内一律称同志”。
这不仅是称谓上、字面上的规范,更是正本清源、纠偏正向、纯洁内部关系的体现。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在党政机关,把领导称为'老板’、'老大’,把下属称为'哥们’、'兄弟’等行为,是'四风’问题在称呼上的具体表现。
”“如果领导干部过于看重自己的头衔、过于在意官职称呼,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
”在李成言看来,中央强调“党内一律称同志”,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也是尊重每个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要求。
干部称呼呈四种异化“党内一律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规矩。
这体现着党员之间关系的纯洁质朴,传递着相互之间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
正因此,“同志”这一称呼很长一段时期在群众中普遍使用,深受认同。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元,“同志”这一称呼在社会上使用渐少,一般人相互称呼,更多地使用“先生”、“女士”或“师傅”等等。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汉语称谓语“老板”的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
本文回顾了“老板”和“同志”称谓语在我国的使用历史,然后考查它们的使用状况,最后重点分析近年来它们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
标签:老板同志用法特点原因近年来“老板”一词很流行,不单企业单位职员称上司为“老板”,事业单位中下属也称领导为“老板”,就连校园里学生也使用“老板”这个称谓语,“老板”一词成为研究生导师的代名词。
“同志”一词也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种志同道合的意思,而是同性恋的同义语。
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称谓语的变化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试对“老板”“同志”称谓语的发展变化作些浅要的梳理,探寻词义的演变方式,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一、“老板”称谓语的古今嬗变《现代汉语词典》对“老板”的释义是“①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
②旧时对著名戏剧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
”“老板”下的词条有“大老板”“后台老板”“小老板”等。
可见,“老板”一词原来属于商业范畴和演艺界术语。
但是现在“老板”几乎成了泛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称导师为“老板”,这是新时期产生的新语义、新用法,是一种“酒瓶装新酒”的语言现象。
“老板”一词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古代“板”极少与“老”连用。
《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古代用木板做房子,指木板房。
“老板”源于戏曲行业,每个戏子的名称和所演的剧种都会在一个板牌上写明,戏班的班主和那些戏班的名角便被叫做老板。
如我国最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就被人称为“梅老板”。
在湖南和湖北的一些地方,“老板”是对丈夫的俗称,如“我和老板两个人,三十年来勤勤苦苦替地主开垦过二次荒洲,自己却一年到头不够吃,没得穿。
”实际上,“老板”成了一种在人们意识中有钱、有地位的象征。
从“老板”的泛化看商品经济时期的称谓语变化
从“老板”的泛化看商品经济时期的称谓语变化作者:王琦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5期[摘要] 商品经济时期“老板”一词逐步从商界蔓延,以至于在学术界、政界日趋流行,它是商品经济时期称谓语鄙俗化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 老板泛化商品经济时期称谓语近年来,“老板”一词可谓泛滥至极,大有从商界向整个社会蔓延之势。
如一些党政机关普遍流行一种不分对象、不讲场合的称呼:即下级对上级,不论其官职大小,都统称为“老板”。
更有甚者,在很严肃的会议上讨论问题时,与会人员也几乎异口同声:由“老板”敲定,由“老板”拿主意。
以至于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于2003年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继承发扬党内互称同志优良传统的通知》,此外,在部分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研究生对导师、科研者对项目负责人,往往也呼为“老板”。
“老板”的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商品经济时期称谓语的特点,是称谓语鄙俗化的一种表现。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个大变革、大转折阶段使得中国各阶层的定位处于动态之中,称谓语的空缺也就再所难免,这种空缺积极的社会反应是催生出一些适合人们需要的称呼语,消极的反应则是称呼语的粗鄙化,如一些职业称谓语被人为拔高:到学校统称老师;去医院一律大夫;市场上都称老板。
如此称呼表面上一团和气,双方都乐于接受,实际上却使原本反映职业特点的称呼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老板”一词的解释是“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
其实,“老板”一词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就有,并借助上海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向外推广,与“先生”、“太太”、“小姐”等称谓一起风光了几十年,解放后,私人企业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大家都称“同志”,“老板”一词也潜性化了。
改革开放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随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确立,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更新,“老板”一词重现江湖,但它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复古, 港台文化的输入是它由潜性到显性的直接推动力,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总是会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体系形成冲击,在积极渗透中使之部分同化。
人民日报:党政机关称领导为“老板”的现象值得警惕
人民日报:党政机关称领导为“老板”的现象值得警惕朱文鸿2012年10月23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原标题:“老板”称谓析(思想纵横)时下,在有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可以听到有人称自己的领导为“老板”,此称谓还颇有流行的趋势。
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所谓“老板”,一般用于商界,多指商店、工厂等的所有者。
历史上,党内个别领导同志被称为“老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称谓。
今天,把这个词用到领导干部身上,就让人觉得变了味儿。
领导干部被称为“老板”,并不仅仅是称谓上的不适当、不严肃,而且反映了有的地方、部门、单位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一言堂”色彩浓厚,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可以像某些私营企业的“老板”那样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二是“家长制”作风严重,下属与领导干部之间存在类似于雇工对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后者直接决定前者的升迁提拔和前途命运。
无疑,这是对党内正常政治生活的一种扭曲。
关于领导干部的权力性质与身份定位,我们党有着明确的论述和规定。
我们党一贯强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同时,党内同志不论职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是人民公仆,领导干部尤其应在服务群众上作出表率,正所谓“领导就是服务”。
由此来看,要有效防止和避免领导干部成为“老板”,就需要进一步端正相关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地位观,促使其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我们党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民主监督,防止少数人说了算,更不允许个人专断。
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被称为“老板”,与其民主意识不强、习惯于独断专行有着直接关系。
公司领导的称谓与实质
董事长、总裁和CEO-看公司领导者的称谓与实质作者:cuihooo自从信息产业兴起以来,尤其是网络股泡沫产生以来,“CEO”在中国骤然成为一个流行词汇。
总经理和总裁们纷纷改称CEO,这个缩写词比它的中译版“首席执行官”更简洁,在中国人心目中更有神圣感,于是便出现了今天CEO满天飞的局面。
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骄傲的在名片上印着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尔这样年营业额上百亿的大企业总裁也要求别人称他CEO,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个英文缩写词的实质内涵。
董事长,总裁,CEO,这三个公司领导者的称谓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包涵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其说是权力的基础,还不如说是义务的基础。
如果权力变成了一种享受,甚至连权力拥有者的称谓都变成了一种享受,那真是糟糕透顶。
董事长的英文是Chairman(准确的说是Chairman of the Board),总裁是President,首席执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这是众人皆知的。
但媒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三个称谓的微妙差异,经常把President译成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CEO有时候又被译成总裁,情况十分混乱。
Chairman这个职务可能是现代公司管理层最早确定的职务之一,因为它是股东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论上讲是公司管理层所有权力的来源。
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 任命,董事会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东大会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东联名呼吁召集,这要看公司章程)。
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论上讲Chairman也可以随时解除他们的职务;不仅如此,Chairman可以随时解除任何人的职务,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监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为董事和监事不是公司雇员,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
”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
”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作者:贾莉莉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1期贾莉莉内容摘要:社会称谓语是在社交场合应用的称谓语,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泛化现象。
“领导”一词属于称谓语范畴,由于社会文化、语言系统演变及其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领导”发生泛化,成为一个流行于大众之间的普通称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领导”称谓泛化的具体表现和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领导” 泛化社会文化语言系统演变一.引言社会称谓语的临时性和可变性促使称谓泛化现象产生。
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苏静、路佳,2002)。
“领导”一词属于社会称谓语范畴,其社会关系特征是“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那么,用“领导”来称呼那些事实上并不直接“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的人,即用“领导”称呼非领导者就是“领导”称谓的泛化。
二.“领导”称谓泛化的具体表现当前,“领导”称谓的泛化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通行于行政机构内部,也广泛流行于其他领域。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使用场合扩大。
人们认为,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适合作为称谓语使用,以借此传递出对对方的态度,而某些具体的职业名称只代表社会分工,无法表示较高的社会等级。
原本,在一般情况下,除了亲属专有称谓外,通常只用表示性别标志的“先生”和“女士”两个称谓语称呼其他人,具备特殊技能的人则有另外的尊称,如“教授”、“老师”、“医生”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用官职来称呼别人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做法也被认为是最为礼貌、同时让被称呼者感受最好的。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行政工作并且有机会做官,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的行政职位、不能直接用官位来称呼的人,人们一般也不直呼其名,而是根据其职业选择一个与“官”有联系的称谓。
在不能简单地称这类人为“某某官”以避免使真正的“官”感到权力受侵犯的情况下,“领导”一词由于自身的普适性成为很多人在各种场合常用的称谓语。
_老板_概念及高校_行政的_老板_化_老板_的语言社会学分析_唐礼勇
265“老板”概念及高校、行政的“老板”化唐礼勇 浙江农林大学——“老板”的语言社会学分析摘 要:“老板”原型“铑”产生于1000多年前,旧时“老板”有五大含义。
建国后“老板”几乎销声匿迹。
新时期,“老板”概念发生变化。
在高校、党政机关等也出现了使用“老板”的现象,此现象令人担忧,弊多利少,是经济领域对学术、行政领域的“殖民”。
“老板”的泛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关键词:“老板”概念 高校 党政机关 “老板”泛化 经济“殖民” 文化转型进入新时期以来,国人的称谓可谓千姿百态。
公开称丈夫为“老公”、称妻子为“老婆”的越来越多;“同志”变为同性恋者的代称,“小姐”含义发生了改变;熟或不熟的,有时都被冠以“老板”称号,甚至衍生到学术界、行政部门等。
称谓的变化反映社会现状。
本文拟从“老板”概念谈到高校、行政的“老板”化,以对“老板”进行语言社会学分析。
一、“老板”的旧时概念“老板”开始使用时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老”指原来的,“板”指“版本”,属通假字,通“版”,“老板”初义指原始、最初的版本。
此用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宋人叶梦德《石林燕语》说当年官私刊刻除监本(官方监制出版)外“临安书棚本极佳”(“书棚本”指印书大户陈氏、尹氏等书商),其中“睦亲坊陈宅印本”多精品,招牌上写有“老板印书”字样。
此“老板”即原始的雕版印的善本书。
此用法与当今用法相去甚远。
然而“老板”一词作为称谓的原型“铑”却出现得更早。
宋人洪遵(1120-1174)《泉志五伪品下》云:“陶岳《货泉录》曰:王审知(862-965,五代时闽国国君),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俗谓之铑,与铜钱并行。
”“铑”产生于10世纪初的闽方言,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
“铑”本为王审知所铸大铁钱,人们对拥有“大铁钱”者即有钱人通过借代命名法称为“铑”。
“”即“版”,“铑”谐音即“老板”,相沿为习,错讹难纠。
至于“铑”具体何时转化为“老板”有待考证。
党内称呼变化:权力意识的变迁
党内称呼变化:权力意识的变迁党内称呼变化:权力意识的变迁党内称呼变化:权力意识的变迁/Script “应该禁止党政部门人员称兄道弟”,这是四川省人大代表、民革自贡市委副主委曾朝章在省十届人大二次全会上发出的呼吁。
他指出:一些人见面或谈工作时,不是称同志,而是满口的“大哥、老弟”;对上级不叫领导而叫老板,岁数大一点的就叫大姐,甚至有的人还直接叫“干爸、干妈”。
因此,他建议四川省委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这些现象,对于一意孤行者,应给予严厉制裁,以正党风、政风和民风。
(《新京报》2月16日)本来,称呼不过是一种表达的符号,在现代社会,只要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表达什么称呼并无不妥。
如有人叫他人“阿猫、阿狗”,他人乐于接受这个称呼,都在允许的范围。
然而,在党政机关,称呼却不可随意,在公权力机关,称呼构成行使公权力行使礼仪的一部份。
一个社会,公权力机关如何对待自身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称呼,反映了这个社会如何看待权力,并对社会的其他阶层带来很强的示范作用。
在西方社会,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凭借自己的本事,在法律的框架下追逐权力,从政被认为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张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同时,为保证行政权的高效行使和体现行政权的领导服从关系,因此,他们公权力机关对待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称呼通常是以职务相称,这些都离不开西方社会特有的语境和他们对待公权的态度。
然而,在中国,权力被认为是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掌握权力更多认为是一种责任,而不认为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张扬。
掌握权力的人是无高低贵贱之分,这是中国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和中国社会对待权力的特有语境。
因此,用“同志”这一称谓最能吻合我们权力的属性和我们党提倡对待权力的态度,也最明确地表明官无大小之分,权力是平等而且只是服务于人民的思想。
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作过指示,要求大家互称同志,改变以职务相称的旧习惯。
我们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也一直倡导党内互称同志,并且身体力行。
关于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之间称呼混乱的思考
关于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之间称呼混乱的思考作者:王璊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1期[摘要]目前,在我们的党政机关中出现一种称呼混乱的情况,工作人员不互称同志,领导称下属为“马仔”,下属称上级为“大佬”,同级之间也互称“帅哥”“美女”等,严重损害了党政机关的形象。
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亟需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党政机关称呼混乱公务员素质[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09-01一、对现状的思考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社会,随着社会文明化的发展,一些有着明显阶级性的词汇如青天大老爷之类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党政机关部门作为我们的国家机构,代表着国家的荣誉和使命,是十分庄重的地方,如果在人员称呼上太过放纵,则是一种视国家荣誉为儿戏的行为。
然而,纵观我们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多数不符合他们所代表的国家机构的形象。
这些乱七八糟的称呼都被政府工作人员“吸收”进来,杂糅成现在的称呼方式,不伦不类,让人无所适从。
这种现象不单存在于个别地区个别单位,而是全国性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党政机关单位。
这种所谓官场上的称谓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首先破坏了党政机关的庄严形象,给人一种散漫、无序、没有责任感的印象;其次,这种称呼上的改变容易形成小团体,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实行。
二、深层次原因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执行者,可以说他们是党政机关的代言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党和政府。
而他们这种称“大佬”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违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违背了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性质。
部分党员、公务员、领导个人道德修养差,在获得某种利益之后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某些传统原因和现实因素,目前官场中尤其是小城市的党政机关中存在着走后门进入官场的现象,他们大多没有公认的学历,大多数是官员的亲友,工作目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混一个饭碗。
谨防称谓“变味”
谨防称谓“变味”
沈峰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02(0)11
【摘要】据报载,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的称谓日渐“变味”,有人把单位的一把手叫成“老板”或“老大”。
据说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干部听到这样的称呼既顺耳又顺心,完全忘了自己的公仆身份。
一些领导干部喜爱“老大”或“老板”的称呼,这使我们看到:少数干部随着地位发生了变化,思想也发生了“霉变”,说白了也就是一种“忘本思想”。
领导干部特别是作为一些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如果沦为“老大”或者“老板”,丢掉的将是“本色”二字。
试想。
【总页数】1页(P41-41)
【关键词】领导干部;“老大”;三代领导集体;少数干部;领导就是服务;单位领导;党性原则;不良表现;据报载;人民群众
【作者】沈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
【相关文献】
1.警惕称谓"变味" [J], 梁斌
2.代表跨区域交叉视察谨防变味 [J], 滕修福
3.变味的称谓 [J], 魏得胜;
4.领导干部称谓不能“变味” [J], 李成武;;
5.农资产品谨防包装变味! [J], 余宏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社会称谓语是在社交场合应用的称谓语,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泛化现象。
“领导”一词属于称谓语范畴,由于社会文化、语言系统演变及其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领导”发生泛化,成为一个流行于大众之间的普通称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领导”称谓泛化的具体表现和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领导”泛化社会文化语言系统演变
一.引言
社会称谓语的临时性和可变性促使称谓泛化现象产生。
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
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苏静、路佳,2002)。
“领导”一词属于社会称谓语范畴,其社会关系特征是“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那么,用“领导”来称呼那些事实上并不直接“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的人,即用“领导”称呼非领导者就是“领导”称谓的泛化。
二.“领导”称谓泛化的具体表现
当前,“领导”称谓的泛化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通行于行政机构内部,也广泛流行于其他领域。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场合扩大。
人们认为,只有较高的职业职称才适合作为称谓语使用,以借此传递出对对方的态度,而某些具体的职业名称只代表社会分工,无法表示较高的社会等级。
原本,在一般情况下,除了亲属专有称谓外,通常只用表示性别标志的“先生”和“女士”两个称谓语称呼其他人,具备特殊技能的人则有另外的尊称,如“教授”、“老师”、“医生”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用官职来称呼别人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做法也被认为是最为礼貌、同时让被称呼者感受最好的。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行政工作并且有机会做官,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的行政职位、不能直接用官位来称呼的人,人们一般也不直呼其名,而是根据其职业选择一个与“官”有联系的称谓。
在不能简单地称这类人为“某某官”以避免使真正的“官”感到权力受侵犯的情况下,“领导”一词由于自身的普适性成
为很多人在各种场合常用的称谓语。
被称作“领导”的人虽然不一定有实际官位,但是“领导”二字无疑是对其身份的认同,比直呼其名感觉要好得多。
因此,“领导”一词的使
用场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来自同一领域的人,职位低的称呼职位高的;(2)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尽管交际双方可能并不存在职位高低的差异,但有时为表达敬意或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往往也会选择“领导”这个称谓。
第二,具体会话语境复杂。
人际交往的礼貌性原则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极受重视。
但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注重的是“自谦”和“尊人”,而不仅仅是西方文化中的“避免触犯别人”或“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因此,“领导”这一称谓通常在以下几种会话语境中使用:(1)用来称呼关系疏远的人,借此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陌生感;(2)用来抬高对方的身份,以表现出对对方身份地位的肯定和敬意;(3)在某些不便直说、不愿直说、不敢直说的情况下,使用“领导”作为模糊称谓语,含蓄又不失礼貌。
(4)用来称呼关系极其亲密的人,不管是否符合对方的实际身份,只表达一种戏谑的意味,从而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
三.“领导”称谓泛化的原因
称谓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化。
“领导”称谓的泛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领导”称谓自身的特点。
社会称谓语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其发生泛化的根本原因,为泛化现象提供了内在基础。
对官位称谓的偏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贡献,只要做了“官”就有知名度,官越大,知名度越高;一个人贡献再大,只要没做官就难有知名度。
“领导”这一称谓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有所不同,但是在普通
人心目中,领导总是与“身居高位、大权在握”紧密相连,代表着较高的社会等级,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领导”容易使人们产生“名利双收、前呼后拥”的联想,这一点恰好与当今社会某些人热衷追名逐利的心理倾向相契合。
因此,“领导”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
称谓语的使用及意义的演变是语言系统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语言的变革与发展通过称谓语的泛化反映出来。
称谓语作为社会人际关系的标记,它的变化深刻地展现出一个社会语言系统的发展与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
一般说来,社会的发展促使新生事物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既可以是新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赋予新义的旧的语言形式(杨荣丽,2003)。
从称谓语的角度来看,一个词的新旧语义的使用与具体的语境有关。
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及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种族、信仰等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某些称谓的使用范畴(杨荣丽,2003)。
“领导”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也属于此类情况。
除此以外,称谓语的泛化还与词义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有关。
“领导”这一称谓的含义从窄到宽,由具体到一般,朝着宽泛的方向发展。
它的指称对象不再局限于“具有明确行政职位的人”,而是被广泛、频繁地运用于各类人群的交往过程当中。
第三,“官本位”文化心理的影响。
“领导”称谓的泛化反映了“官本位”思想对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
“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为价值尺度
去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
“官本位”思想源于封建社会的权力崇拜和个人独断,这种文化心理的产生与中国的皇权体制密不可分,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
传统皇权至上的体制使皇权通过官权放大、扭曲、变形,官员成为特权阶层,也把整个社会变成了特权社会。
可以说,“官本位”思想催生了整个社会对权力和官位的崇拜与敬畏,加之官员选拔制度以及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的盛行,官僚阶级更容易蜕变腐化、以权谋私。
封建社会“以士为尊,农工商卑”,对那些“学而优则仕”者更是崇敬有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的目的则在于参加科考,中举做官,封妻荫子,光耀门楣,这就促使很多商人在积累一定财富之后,通过“捐官”等权钱交易走上仕途,为官商勾结提供了温床。
人们看到做官有利可图,自然对此趋之若鹜,由此催生了“买官、做官、卖官”的恶性循环。
第四,人们价值观念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使用称谓语是为了建立起有利于自身、最大限度规避风险、获取利益的生存环境。
称谓语的改变意味着整个社
会价值观和利益流向的改变。
“领导”称谓的泛化反映了人们对官位的顶礼膜拜,不仅是尊崇官位本身,更多的是对官位带来的荣耀和利益的尊崇。
人们普遍认为,做官就有特权、有名利,因而争相加入追求官位的行列当中去谋取私利,即使是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例外。
表面看来,他们的思想观念似乎足够现代,其实内心有的只是对金钱、权力和地位的狂热追求,接受高等教育只不过是他们飞黄腾达的捷径而已。
总之,整个社会对官位的盲目追逐和对官员身份的疯狂崇拜,也是造成“领导”称谓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社会称谓语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语汇系统,它的泛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
“领导”称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因素都
会推进其泛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剑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称谓语的变化与发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4).
[2]苏静,路佳.论称谓语的泛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扬清,王娥.“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J].《汉字文化》.2005(2).
[4]杨荣丽.从个别称谓看语言及社会的变迁[J].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邹伟华.中国官本位文化十大怪状[J].《诗生活周刊》.2014(10).
(作者介绍:贾莉莉,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