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 17祛痰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主治证病机]
清气化痰丸
火热犯肺 炼液为痰
痰阻气滞 气郁化火
痰热互结 内壅于肺
肺失宣肃---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阻碍气机---胸膈痞闷
呕恶
痰热内壅---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痰热 咳嗽
[治法]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清气化痰胆蒌仁 夏芩枳苓姜杏陈
胆南星 制半夏一两半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一两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组方配伍规 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 天麻汤。
3、熟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4、茯苓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三子养亲汤、定痫 丸。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 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适应病证:痰病(痰、饮所致的病证) 3、痰病的治法:
三子养亲汤
• 痰壅气逆食滞证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定痫丸
• 风痰蕴热之痫病
天麻 川贝 姜半夏 茯苓 茯神各一两 胆南星 石菖蒲 全蝎 僵蚕 琥珀各五钱 陈皮 远志各七钱 丹参 麦冬各二两 辰砂三钱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 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 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本方实为二陈汤之变化方,即方中去乌梅、甘草, 加胆南星、蒌仁、黄芩清热化痰;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变 燥湿化痰之剂为清热化痰之剂,而用于热痰咳嗽之证。
[主治证病机]
贝母瓜蒌散
二、方 剂
[主治证病机]
二陈汤
[治法]
湿痰证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陈梅姜一并存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清热化痰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辛开苦降 逐痰峻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小青龙之半 天、夏为君 咳嗽良方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止嗽散
白腻或白润,脉缓滑。
3.痰病通治方。
主要加减
竹茹、枳实
方 名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 治
湿痰化热 热 痰
二 陈 汤
去甘草,加胆 南星、黄芩、 瓜蒌仁、杏仁 贝母易半夏, 加瓜蒌、天花 粉、桔梗
贝母瓜蒌散
燥 痰
天麻、白术
半夏白术天麻汤
风 痰
方名释义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 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 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 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
二、分类
1、燥湿化痰——湿痰 2、清热化痰——热痰
3、润燥化痰——燥痰
4、温化寒痰——寒痰 5、治风化痰——风痰
三、组方特点
以祛痰药为主
注重配伍健脾药与理气药
“二陈汤”类 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方原理
主治 湿痰证
病机简析 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湿阻气机——胸膈痞闷
脾胃失和——恶心呕吐,肢体倦怠
1.用于外感咳嗽,表证已解而仍咽痒作咳 者。 2.本方药性温润平和,不论寒热之证,均 可随证加减治之。 3.酌加麻黄3g、细辛2~3g、五味子6~8g 益佳。
分类
燥湿化痰
方 名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治证
湿痰 湿痰化热 热痰 结于胸脘 实热顽痰 燥痰 寒痰 肝风挟痰 外风致痰
提要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新型祛痰剂的研究与开发
1 2
高效低毒祛痰剂
研究具有高效祛痰作用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如针 对特定靶点的新型祛痰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并提 高疗效。
多靶点祛痰剂
研发作用于多个靶点的祛痰剂,以应对多种原因 引起的咳嗽和痰液积聚,提高治疗效果。
3
纳米技术祛痰剂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祛痰剂,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 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05
CATALOGUE
祛痰剂的不良反应与防范
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胃肠道反应
祛痰剂可能引起恶心、呕吐、 腹泻等症状。
皮肤过敏反应
如皮疹、瘙痒、红肿等。
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头晕、失眠等。
肝肾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 造成损害。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成分与个体差异
祛痰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个体不适或过 敏反应。
疗效。
临床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祛痰剂在呼 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剂学祛痰剂的研究成果
祛痰方剂的发掘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发掘出一批具有祛痰作用的方剂 ,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
祛痰剂的药效评价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对祛痰剂的药效进行评价,证实了其在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祛痰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初步探讨了祛痰剂的作用机制,如促进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炎症 等。
04
CATALOGUE
祛痰剂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支气管炎
祛痰剂可缓解支气管炎患者的 咳嗽、咳痰症状,改善呼吸道
通畅度。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方剂学》之祛痰剂 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最新方剂学课件-17祛痰剂

最新方剂学课件-17祛痰剂
茯苓(6g) 炙甘草(3g) 生姜(三至七片)
功用:燥湿化痰,养血滋阴。 主治:肺肾阴虚,水泛为痰,兼阴血不足证。咳嗽呕恶,
喘逆多痰,痰带咸味,或口干舌燥,自觉口咸,舌 质红,苔水滑或薄白而腻,脉沉滑或沉缓。
二陈汤—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导痰汤—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鉴
涤痰汤—涤痰开窍 别
小半夏汤—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一、适应证
适用于湿痰病证。临床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 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 滑或腻,脉缓或弦滑等。
二、组方用药特点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 南星、白前等为主组成,根据湿痰的特点及其兼挟配伍 组方。
(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A类)
赤茯苓(3g) 生姜(十片)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
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黏稠, 舌苔厚腻,脉滑。
附方: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成:南星 半夏(各6.5g) 枳实(6g) 茯苓(6g)
橘红(4.5g) 石菖蒲 人参(各3g)竹茹(2g) 甘草(1.5g) 生姜(五片)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改善睡眠,抗抑郁,抗衰老, 调脂、抗炎、调节免疫平衡,扩张冠脉,改善循环,调节胃肠平 滑肌等作用。
名医方论
“气郁生涎,涎痰内沃,而心胆不宁,故怔忡惊悸不已 焉。半夏化涎涤饮,橘红利气除涎,茯神安神渗湿,竹茹清热 解郁,枳实破泄气以降下,生草缓中州以和胃,生姜散郁豁涎 也。水煎温服,使郁气行,则涎饮自化,而心胆得宁,惊悸怔 忡无不平矣。此解郁化涎之剂,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方。”
配伍特点:
化痰与理气并用, 气顺则痰消; 清胆与和胃兼顾, 热清而胃不伤。

第16章祛痰剂课件

第16章祛痰剂课件

【方解】
实 热 老 痰 久 积 不 去
上蒙清窍
扰动心神
痰热蕴肺 痰火内积 腑气不通
发为癫狂 或昏迷
怔忡惊悸 多梦怪状
咳喘痰稠 胸脘痞闷 大便秘结 无苔黄腻 脉滑故有力
君:礞石 泻
下气附痰 平直镇惊
火 臣:大黄
荡涤实热 泻火逐痰

黄芩 清热泻火


沉香
开郁降气 气顺痰消
【配伍特点】清泻相得,升降相宜,降泻


痰蒙清窍—眩晕癫痫

胆郁痰阻
苔白腻 脉弦滑
君 半夏
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竹茹 清 热 除 烦

行气化痰
气 化

陈皮 理 气 行 滞 燥湿化痰
痰 清 胆 和
枳实 降 气 导 滞 消痰除痞
茯苓 健 脾 渗 湿

以化痰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
使 甘草 — 调 和 药 性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 热内扰所致的失眠,心悸,呕吐, 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剂,临 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 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处方:制半夏、陈皮、甘草各3g,茯 苓、紫菀、莱菔子、前胡、苏子各
6g,海浮石、海蛤壳各8g,鸡内金、 山楂各10g。[李建强.加味二陈汤治
疗小儿顽固性咳嗽.江西中医药杂 志.2005;(5):26]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 瓤,各二两(各60 g) 陈皮三两(90g) 茯苓 一两半(45g) 甘草炙,一两(30g)
第 16 章 祛痰剂
一、含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属 于八法中的“消法”。《素问·至真要 大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 者散之”,《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

,,
气急呕恶
痰热之证----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2020/5/24
配伍意义:
• 胆南星----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 君
• 瓜蒌仁--清热化痰,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 半夏----化痰散结

• 黄芩----清降火热
• 杏仁----降利肺气 以宣上

• 橘红----理气化痰以畅中
•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2020/5/24
配伍意义:
• 干 姜----〈1〉温肺散寒化饮 君

〈2〉温运脾阳化湿
• 细 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散饮 臣
• 茯 苓----甘淡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 佐
• 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

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
• 甘 草----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
2020/5/24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
• 白术一健脾燥湿
• 茯苓-健脾利湿
•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 甘草-和中调药
•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

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佐 使
2020/5/24
定痫丸
• 功用: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 主治:风痰蕴热之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目睛
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叫喊作声,甚则手 足抽搐,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可用于 癫狂。
• 礞石----攻专下气坠痰,兼可平肝镇惊


• 大黄----泻热通便,开痰火下行之路 臣
• 黄芩----清肺泻火,消除痰火之源 佐
• 沉香----降逆下气,使气下痰消

方剂学——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方剂学——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方剂学——第十七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祛痰剂适用于痰浊留滞于脏腑、经络、肢体而导致的痰病,临床可见于咳喘,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多种疾病。

要点二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辨明痰证寒、热、燥、湿之属性。

阴虚燥咳,痰中带血者,慎用辛温燥烈之品以防加重出血。

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细目二燥湿化痰要点一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用法】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肢体困倦,舌苔白滑,脉滑。

【组方原理】君: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臣:橘红—理气行滞,使气顺痰消。

佐:茯苓—渗湿健脾,治生痰之源。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生姜—降逆化痰,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合半夏、橘红散中有收,使痰化而正气无损。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趣记:(二)陈夏茯草梅姜。

(二)陈夏茯草梅醬。

【附方】导痰汤为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而成,燥湿行气化痰作用较二陈汤为著,适用于痰湿较甚,痰阻气滞及顽痰胶固的痰厥眩晕,咳喘痞胀等;涤痰汤在导痰汤中加入菖蒲、竹茹、人参,较之导痰汤又增涤痰开窍、益气扶正之力,宜于痰湿壅盛,内迷心窍所致中风、舌强不能言等。

要点二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半加姜枣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口苦吐涎,或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或癫痫,舌苔腻,脉弦滑或略数。

【组方原理】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佐:枳实—破气消痰,散结除痞;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痰剂

方剂学第十七章祛痰剂

咳嗽喘促、痰涎壅盛 舌不能言
理解—脉证

二陈汤是治疗痰的一个主要方剂、基本方剂,由于湿痰是寒性的,痰多了以后而产生的一些
症状,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甚至头眩心悸,说明中焦的气不升,由于有痰,所以清
浊也就难分了。所治是以舌苔白腻为主,脉滑而不数。
理解—方解

半夏、橘红陈久者,至少是一年为好,因为半夏是燥的,橘红也是燥的,陈了以后燥性子就
理解

枳实主要是通过它下气、破坚积、宽中,合起来就能更好地除痰。

这个方子的特点就在于枳实和竹茹这两味药。

生姜量的大小,由胃偏寒或胃不偏寒来决定,但它能止呕,这是必用的。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
主治:痰热证。 主症:咳嗽、痰黄,粘稠难咯。 兼症:胸痛、眩晕、惊痫等。 常用药物:瓜篓、胆南星、贝母等。
理解--方解

两个温胆汤,主要的药是橘红、半夏、枳实、生姜、甘草,一个有茯苓,一个没有茯苓。

两个方子都有竹茹,是治虚烦不得眠很好的药,它的特点就是清而不寒,除虚烦,止呕逆,
祛痰和胃,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都有用竹茹一味治疗虚烦不得眠的方子,说
明古人已经发现这个用处。它是清虚热的药,但它不是寒性,同时能和胃祛痰,止呕逆。
使- 生姜 大枣 甘草
方解
(二陈汤)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行气化痰,消痞满
和胃,监制半夏毒性
配伍特点 温凉兼进 不寒不燥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 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2.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 急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 属胆郁痰扰者。

方剂学课件祛痰剂讲诉

方剂学课件祛痰剂讲诉

三子养亲汤
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豁痰 降气 消食
第五节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风痰上扰症
功用:化痰熄风 健脾袪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义分析
天半 麻夏 白茯 术苓 陈 皮 甘 草



使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使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丸
主治:痰热咳嗽。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化痰。
清气化痰丸--方义分析
胆 瓜 半 黄 杏 陈 枳 茯 姜 南 蒌 夏 芩 仁 皮 实 苓 汁 星 仁



使
小陷胸汤
《伤寒论》
小陷胸汤
主治:痰热互结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陷胸汤--方义分析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
主治:湿痰证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半夏
君 臣
陈皮
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茯苓 生姜 乌梅 甘草

使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
主治:胆郁痰扰证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方剂学-各论(祛痰剂) PPT课件-精选文档

方剂学-各论(祛痰剂) PPT课件-精选文档

温胆汤
• 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 •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60g) 陈皮 三两(90g) 甘草炙,一两(30g) 茯苓一两半(45g) •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 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 白腻,脉弦滑。 • 煎服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 原方比例酌减。
(20g)
•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痞闷,按之则痛, 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陷胸汤
• 配伍特点:辛开苦降,润燥相得。 • 随症加减: 加破气除痞的枳实,可提高疗效; 心胸闷痛者,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等以活血 行气止痛; 咳痰黄稠,难以咳出者,减少半夏的用量,加胆南 星、杏仁、贝母等以清润化痰。
第一节 燥湿化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湿痰证。由脾失健运, 湿郁气滞所致。症见咳土多量痰稠,痰滑 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 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 或滑等。 • 代表方: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二陈汤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 草炙,一两半(4.5g) •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 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 腻,脉滑。 • 煎服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第四节 温化寒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寒痰证。多由阳虚生寒, 水湿不运,寒与痰浊凝滞所致。症见咳吐 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畏寒肢冷, 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 代表方: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佐: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枳实配橘红:“顺其气”,则火降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杏仁—降利肺气以止咳 姜汁—化痰降逆,解半夏、南星之毒。 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效,使 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则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2、临证加减: · 若肺热较盛者,加生石膏,知母 · 若痰多黄稠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
以半夏配橘红为主,既可燥湿化痰,又能理 二 气和中,功专燥湿痰,而无润燥及解表的作 陈 用,为治痰湿证的总方。凡湿痰而致的咳嗽 汤 痰多,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头目眩晕,心
悸等证,均可用之。
两方均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具有理 气燥湿,化痰止咳之效,用治痰多咳嗽等证。
由二陈汤加苏叶、枳壳等组成,既可化痰止 杏 咳,又可散寒解表,轻宣凉燥,为治凉燥证 苏 的代表方。凡外感风寒,痰湿内阻的咳嗽, 散 或秋令外感燥邪,而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
第三节 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B类)
燥痰阻塞 肺失清肃 燥 痰 阻 肺
燥热津伤
咳嗽,痰少而粘 咯痰不爽,上气喘促
咽喉干燥,舌红 苔白而干,脉数
君:贝母 —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臣:瓜蒌 — 清肺化痰,润燥止咳 佐:天花粉 — 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 —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 — 宣利肺气,止咳化痰
口干唇燥之凉燥证,均可用之。
附方: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
组成: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 生姜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涎壅盛,胸膈
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 唾粘稠,舌苔厚腻,脉滑。
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成: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菖蒲
胆热犯胃 失其和降
痰蒙清窍
痰热之征
虚烦不眠,惊悸不宁
呕吐痰涎或呃逆 眩晕,甚则癫痫 苔腻微黄,脉弦滑
君:半夏 — 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竹茹 — 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半夏配竹茹:化痰清热兼顾, 使痰热清则无扰心之患。
佐:枳实 — 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橘皮 — 理气化痰 白茯苓 — 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 — 和胃止呕 大枣 — 补中健脾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名医方论
❖ 徐 彬:冲气即低,乃苓、桂之力,单刀直入, 肾邪遂伏,故低也;反更咳满,明是肺中伏匿之 寒未去。但青龙汤已用桂,桂苓五味甘草汤又用 桂,两用桂而邪不服,以桂能去阳分凝滞之寒, 而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故从不得再用桂枝之例 而去之,唯取细辛入阴之辛热,干姜纯阳之辛热, 以除满驱寒而止咳也。 《金匮要略论注》

















运用
辨证要点: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滚痰丸(又名礞石滚痰丸)
《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
组成: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 功用:泄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症。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
昏迷,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大便秘 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辨证要点: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 ,脉滑数。
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一般之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中风、癫痫、
流注于脏腑、 经络之痰证
痰核、瘰疬、
肿瘤、眩晕。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 — 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 — 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 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 — 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 — 用于风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湿滞肺 肺失宣降
痰阻气滞
痰湿中阻 胃失和降 痰湿凌心
阻遏清阳 湿性重浊
痰湿内盛
咳嗽痰多色白
胸膈痞满
恶心呕吐 心悸 眩晕 肢体困重 苔白滑或腻,脉滑
《医方集解》“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 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成 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 眩,在心则悸”。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化痰和胃,使气顺则痰消
名医方论
❖ 吴 昆: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 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 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 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 痰湿也;若瓜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则为 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 以清气为先也。”
以贝母配瓜蒌为主,重在润肺清热,兼理气
贝 母
化痰。功效上虽无滋肾降火之效,但润燥化 痰力优,属“润燥化痰”之剂。常用于肺中
瓜 燥热有痰之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苔
蒌 白而干等诸证。本方治证只是咳痰难出,而 散 未见阴虚内热之象。
均有贝母、桔梗,具有润肺化痰止咳之效。治 疗肺阴不足之燥咳,干咳少痰,咽喉干燥证。
以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 小 配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故功效 青 上,外能散表邪,内能温肺寒,属内外并治 龙 之剂。 用治外有风寒,内停水饮之恶寒发热, 汤 无汗胸痞,咳喘,痰多清稀,肢体沉重等证。
❖ 本方主治两臂疼痛乃痰停中脘所致。 ❖ 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伏
中脘,流注四肢,则凝滞作痛。此种臂痛,切 不可误以风湿论治,唯以祛痰为要。
君:半夏—燥湿化痰 臣:茯苓—健脾渗湿 佐:枳壳—理气宽中
朴硝—软坚润下,消痰破结
配伍要点: 半夏配芒硝,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消解顽痰 芒硝配茯苓,从二便分消结滞之伏痰
半夏配橘红:即为“二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 (杜绝生痰之源)
“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 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世补斋医》
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生姜配半夏:即小半夏汤。
乌梅—敛肺止咳。
半夏配乌梅: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第十七章 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功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主治:痰证。
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活法机要》: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 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以半夏与橘红为伍,善于燥湿化痰,理气 二 和中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湿之标,是治 陈 痰的总方。用治湿痰证而见胸膈痞闷,咳 汤 吐白痰,恶心呕吐,或瘿瘤,痰核等证。
均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可理 气化痰。用治湿痰证而见痰多,胸闷, 心悸 ,呕吐等。
以半夏配竹茹为主,善除痰热,清胆除烦, 温 为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虚烦不眠之专 胆 方。方名“温胆”,实质清胆。凡胆怯易 汤 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恶心,或
运用 1、辨证要点: 咳嗽痰少,咯痰不爽,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2、临证加减: • 若风热犯肺,加桑叶、杏仁、前胡、牛蒡子 • 若燥热较甚者,加玄参、麦冬、知母、芦根 • 若兼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加沙参、麦冬、 白茅根、仙鹤草 • 若痰粘涩而难出者,加胆南、海浮石
名医方论
❖ 冉先德: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 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为君;瓜萎、 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 以祛痰为佐;桔梗载诸药入肺,宣肺利气为使。 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 痰可除,清肃有权,则咳逆可止。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医方集解》 “……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 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
《成方便读》
小陷胸汤
《伤寒论》(C类)
气郁不通 升降失司 痰 热 互 肺失宣降 结
痰热之象
胸脘痞闷 按之则痛 心胸闷痛
咳痰黄稠 质粘而稠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瓜黄 半 蒌连 夏 君臣 佐
清清祛热热痰涤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三、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 2.燥咳带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
不同,配用相应之药治之。
第一节 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A类)
脾湿 失聚 健成 运痰
1、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2、配伍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运用 1、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2、临证加减: · 若寒痰者, 加干姜、细辛 · 若热痰者,加栝楼、黄芩、浙贝母 · 若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 · 若食痰者, 加莱菔子、枳实、神曲
❖ 吴 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 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 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 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 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 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 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 而易贝母、栝楼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 宜易之;渴而不能饮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 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 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胸膈痞满
舌苔白滑 脉弦滑
君: 干姜 — 温肺散寒以化饮
臣:细辛 — 温肺散寒,温化寒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