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小脑和间脑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T1
L1
L3
L4
腰穿示意图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根
后中间沟 前正中裂
c1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T围1 或高度因,为称有一3个1 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显的节段性。 ■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脊髓髓圆锥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概述(p155-161)
组成:脑 脊髓 周围神经
功能:
1. 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的活动。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 3. 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
物质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神经元 胶质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 的反应(膝反射)。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常用Leabharlann 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聚集而成。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 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
L1
L3
L4
腰穿示意图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根
后中间沟 前正中裂
c1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T围1 或高度因,为称有一3个1 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显的节段性。 ■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脊髓髓圆锥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概述(p155-161)
组成:脑 脊髓 周围神经
功能:
1. 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的活动。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 3. 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
物质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神经元 胶质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 的反应(膝反射)。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常用Leabharlann 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聚集而成。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 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
医学检验系统解剖学16-间脑端脑

底丘脑核
上丘脑 epithalamus
学习要求
1. 掌握间脑的位置及分部。 2. 掌握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其位置。 3. 掌握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 4. 了解背侧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和联络性核团(核团名称)。 5.掌握下丘脑的位置、重要纤维联系,了解其功能。 6.掌握后丘脑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和机能。
端脑
端脑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
➢ spinal cord ➢ brain stem ➢ cerebellum ➢ diencephalon ➢ telencephalon
midsagittal view
不同物种与人脑的比较模式 图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 央
大脑纵裂
沟
大脑半球
外
侧
沟 外侧面
沟顶 枕
VA
DM LD
(腹前,腹中间,腹后)
LP
中线核群、板内核群
VL
பைடு நூலகம்
VP
Pul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VPM) 腹后外侧核(VPL)
Dorsal Thalamus
If the Cortex Is the Boss, the Thalamus Is an Excellent Secretary
非特异性核团:板内核群 联系广泛,维持清醒 中线核群
腹后核(VPL、VPM)
特异性中继核团
传入
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
腹前核、腹中间核
传出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三叉丘系的纤维、孤束核味觉纤维
腹后内侧核
中央后回的下部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纤维 以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第一功能区
为了保证心理过程完全合乎要求地进行,人应处于觉 醒状态中。只有在最适宜的觉醒状态条件下,人才能 接受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在记忆中引起需要的、 有选择性的联系系统,制定自己的活动程序和对自己 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实行控制,同时校正自己的活动的 错误和保持自己活动的方向性。
保证和调节皮质紧张度的部位在脑干和皮质下部位。 这些部位既增强皮质的紧张度,又接受皮质的调节。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脑的大体局部解剖学
脑由三个主要部分,即大脑半球、脑干 和小脑。
与人的高级功能有关的主要是大脑半球, 其次是中脑。
小脑主要与运动协调和控制肌张力及平 衡有关,与高级功能关系很少。
1、大脑半球
成对的两半球由卷曲的灰质层即大脑皮质所覆 盖(图2-6)。大脑皮质盖住了里面的白质和总 称为基底节的深部的灰质集合体或神经元群。
下丘脑形成第三脑室的底和外侧壁。下 丘脑被终止于乳头体的穹窿纤维,分为 内侧和外侧核群。这些核涉及的功能范 围极广。如情绪、睡眠、体温调节、饥 饿和口渴等。
底丘脑是一小小的过渡部,在下丘脑外 侧和丘脑腹侧。它有一大的晶体状的独 立的核(底丘核)在内囊的内侧。
中脑
中脑是最小而最不分化的部分。在小脑幕的开 口处通过,连接第三和第四脑室的狭窄的大脑 导水管在中脑通过。
视觉区位于枕叶皮质,在距状沟的两侧,主要在半球 的内侧面,部分在半球的上外侧面。
听觉区位于Heschl横回,大部分隐蔽在额叶皮质的 深部,在外侧裂内刚达到半球的外侧面处。
其余的在中央皮质后的顶叶、额叶和枕叶等与进入的 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形成有关。
鲁利亚将中央沟后面的全部脑区分为三类皮质区,这 些皮质区有不同的功能类型,病变后能反映出相应的 特性。
08小脑间脑

小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二、小脑的外形和内构
■ 小脑的位置
颅后窝内,端脑枕叶下面 脑干背面; 借三对小脑脚 与脑干相连
上脚:小脑
中脑
中脚:脑桥
小脑
下脚:脊髓、下橄榄核
小脑
(一)小脑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小脑扁桃体
(二)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4)橄榄小脑纤维, 主要构成小脑下脚, 终于新旧小脑皮质。
(四)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古小脑 通过与前庭核的联系,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旧小脑 主要与调节肌张力有关。旧小脑的病变主要
表现肌张力降低。 新小脑 主要协调骨骼肌的运动。新小脑的病变主要表
现为小脑共济失调,
三、间脑
位置: 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 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 所掩盖 腹侧的视交叉、视束、 灰结节、漏斗、垂体和 乳头体外露于颅底。 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 下 丘 脑、后丘脑、 底丘脑。
六、第三脑室
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前界:终板
脉络组织
背侧丘脑
背 侧
终 板
丘
脑
上 丘
视
上丘脑
脑
交 叉
乳头体
中脑水管
后丘脑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漏斗 灰结节 底丘脑
终板
下丘脑包括下列结构:
视交叉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下丘脑沟
漏斗
乳头体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二、小脑的外形和内构
■ 小脑的位置
颅后窝内,端脑枕叶下面 脑干背面; 借三对小脑脚 与脑干相连
上脚:小脑
中脑
中脚:脑桥
小脑
下脚:脊髓、下橄榄核
小脑
(一)小脑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小脑扁桃体
(二)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4)橄榄小脑纤维, 主要构成小脑下脚, 终于新旧小脑皮质。
(四)小脑的功能
小脑是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古小脑 通过与前庭核的联系,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旧小脑 主要与调节肌张力有关。旧小脑的病变主要
表现肌张力降低。 新小脑 主要协调骨骼肌的运动。新小脑的病变主要表
现为小脑共济失调,
三、间脑
位置: 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 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 所掩盖 腹侧的视交叉、视束、 灰结节、漏斗、垂体和 乳头体外露于颅底。 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 下 丘 脑、后丘脑、 底丘脑。
六、第三脑室
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前界:终板
脉络组织
背侧丘脑
背 侧
终 板
丘
脑
上 丘
视
上丘脑
脑
交 叉
乳头体
中脑水管
后丘脑 第三脑室 脉络组织
漏斗 灰结节 底丘脑
终板
下丘脑包括下列结构:
视交叉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
下丘脑沟
漏斗
乳头体
人体解剖学 小脑间脑课件

分区和核团
视前区 视上区
室旁核
视上核: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催产素
结节区 漏斗核
视上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垂体
乳 头 漏体 斗核 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 系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④与垂体的联系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乳
头
丘
垂体
脑 束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视前区
视上核
2 .视上区 室旁核 3 .结节区 漏斗核 4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纤维联系: 1.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1)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2)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3)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
脚与中脑 被盖联系
2 .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1)前脑内侧束与乳头 脚接受脑干的纤维
姿势 损伤:平衡失调
旧小脑
小脑蚓部+半球中间部 (脊髓小脑) 包括 前叶 后叶的蚓锥 蚓垂 小脑小舌 中央小叶 前方形叶 扁桃 体 小脑核 传入 脊髓小脑前、后
束 传出 顶核 经小脑下脚 到延髓的网状结构 网状脊髓束到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新小脑
位置 后叶外侧部 小脑半球外侧部
接受大脑皮质经 由脑桥转达信息 传入 小脑中脚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古小脑(前庭小脑)纤维联系
2、旧小脑(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 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

解剖教研室 秦丽华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24-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上中下脚 含由有发来自自脑齿桥脊状核髓核的和、纤延栓维髓状组的核成纤、。维球,核包的括全脊部髓传小出脑纤
维束以、及三一叉小束脑来束自、顶楔核小的脑纤束维、。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小脑
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 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 脑半球枕叶相邻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 的活动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4-
小脑蚓
小脑的外形
原裂
绒球
小脑 (上面)
蚓垂 蚓锥体
小结
小脑扁桃体 水平裂
小脑 (下面)
小脑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31-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24-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上中下脚 含由有发来自自脑齿桥脊状核髓核的和、纤延栓维髓状组的核成纤、。维球,核包的括全脊部髓传小出脑纤
维束以、及三一叉小束脑来束自、顶楔核小的脑纤束维、。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小脑
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 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 脑半球枕叶相邻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 的活动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4-
小脑蚓
小脑的外形
原裂
绒球
小脑 (上面)
蚓垂 蚓锥体
小结
小脑扁桃体 水平裂
小脑 (下面)
小脑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31-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人体解剖学:14脑干小脑

薄束核 薄束
内侧丘系
楔束核 楔束
内侧丘系
下橄榄核 大脑,脊髓 小脑
gracile n. cuneate n.
脑干的非脑N核
名 称 传入纤维自 传出纤维至
薄束核 薄束
内侧丘系
楔束核 楔束
内侧丘系
下橄榄核 大脑,脊髓 小脑
上橄榄核 蜗N核 外侧丘系
脑干的非脑N核
名 称 传入纤维自 传出纤维至
薄束核 薄束
locus ceruleus
面N丘
facial colliculus
听结节
舌下N三角 迷走N三角 最后区
脑干与第四脑室
脑干与第四脑室
脑干外形
中脑 脑桥 延髓
腹面 大脑脚 脚间窝 基底沟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背 面 脑神经根
上丘
III
下丘
IV
小脑上脚 V 、 VI 、
菱形窝上半 VII 、VIII
菱形窝下半 IX
小脑下脚
X
薄束结节 XI
楔束结节 XII
脑干内部结构的分区
室管: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中央管
灰质 :脑N核 非脑N核
白质:四系两束 网状结构
脑干内部 结构分部
• 顶部 • 室腔部 • 被盖部 • 基底部
脑干的脑N核
• 位于被盖中 • 六条核柱 • 由内向外排列 • 核柱不连续
提问 Answer questions
外侧丘系
lateral l.
终止 丘脑
脑干的纤维束
lemniscus or tract
名称 起始 终止
内侧丘系 薄束核 丘脑
medial l.
脊髓丘系
楔束核 脊髓 丘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小脑皮质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颗粒层
6.小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联系和功能
(1)原小脑的纤维联系 (2)旧小脑的纤维联系 (3)新小脑的纤维联系
(1)原小脑 又称为前庭小脑
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旧小脑
红核 红核脊髓束
网状结构 网状脊髓束
前角运动细胞
旧小脑皮质
球状和栓状核 顶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调节肌张力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
古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大脑小脑
原裂 后叶
后外侧裂
前叶 绒球小结叶
(1)绒球小结叶:由绒球和小结组成。为原 (古)小脑,又称 前庭小脑(维持平衡)
(2)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前叶与蚓垂和蚓锥体合称 旧小脑,又称脊髓小脑(调节肌张力)
(3)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为新小脑(不包括蚓垂和 蚓锥体),又称大脑小脑(协调肌肉运动-精细动作)
外侧核背侧部 丘脑前核
腹后内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后角固有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弓状纤维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三脑室
为间脑的内腔,呈矢状位, 向后借中脑水管通向第四脑室 顶: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侧壁:背侧丘脑、下丘脑 前界:终板
大脑皮质 皮质脑桥束
红核
脑桥核 前角运动细胞
大脑皮质 (3)新小脑
皮质脊髓束
背侧丘脑腹中间核 腹前核 小脑上脚 新小脑皮质 齿状核 小脑中脚
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7.小脑的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和体位 2.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协调肌肉运动
三、间脑
位置: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被大脑半球掩盖
(二)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蜗神经核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 斜方体 交叉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三)上丘脑
丘脑髓纹
终纹
缰三角 缰联合 松果体
(四)下丘脑
下丘脑沟 室旁核 终板 视上核 视交叉 漏斗
垂体
灰结节
乳头体
(五)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区 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 与纹状体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背侧丘脑 底丘脑核
黑质
红核
下丘脑功能
1.是神经内分泌中心, 完成神经——体液调节。
2.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 前区有副交感神经中枢,后区有交感神经中枢。
3.调节体温: 前区有升高体温中枢,后区有降低体温中枢。 4.摄食调节: 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外侧部为摄食中枢。 5. 昼夜节律调节: 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二、小脑
1.位置
颅后窝,与端
小脑
脑枕叶底面相隔小
脑幕 ,延髓和脑桥
的后方,上方毗邻
大脑枕叶
2.外形
小脑半球
绒球 绒球脚 小结 小脑扁桃体
原裂 小脑蚓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水平裂
借3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3.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皮质 髓体
4.小脑分叶和分区
背侧丘脑(丘脑) 上丘脑 分部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第三脑室: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 狭窄腔隙,前方经室间孔通侧脑室,后 通中脑水管,内有第三脑室脉络丛
(一)背侧丘脑
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 是卵原形的灰质团块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内髓板 板内核
内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