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简介_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邢其毅:科学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邢其毅:科学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作者:梁丽娟来源:《大众科学》2020年第05期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2002年11月4日),出生于天津市,籍贯贵州贵阳,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2年11月4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提到有机化学,必讲邢其毅。
邢其毅的研究工作涉及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均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
所设计的氯素新合成法,20世纪60年代即被国外用于工业生产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是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学术领导人之一,该项目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天然产物方面从事的参类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在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奖。
他还首次进行了花果香气的研究。
他特别注重基础教育,为我国有机化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所编著的《有机化学》是我国首次自编的有机化学教材,为国内各高校沿用多年,著有的《基础有机化学》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邢其毅自幼读私塾,接受过西方思想和科学教育的父亲不仅培养了他对文史哲方面的爱好和中国文士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的创新精神。
1933年,年仅22岁的邢其毅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他深知,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想让国家从贫穷和落后中走出来,不再处处挨打,必到欧美先进的国家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彻底地改变祖国和民族的命运。
带着和父亲一样的强国梦想,邢其毅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船只,赴美国伊利话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成为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亚当斯的学生。
1936年,邢其毅获博士学位,他决定再度深造,转赴德国幕尼黑大学,师从有机化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兰德教授,进行博士后的研究。
有机化学的魅力如画卷一般在邢其毅的面前展开,他坚信,自己的一生将与有机化学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的一生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研究有机化学,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1937年,当邢其毅潜心专注于科学研究时,在遥远的东方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由查字典化学网整理)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
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
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
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
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化学家简介(中国)
【魏伯阳】(约100~170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炼丹家。
名翱,号伯阳,后人称他“云牙子”。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一部炼丹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炼丹的理论与实践。
他认为“易经”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是统一的。
该书记录的有关化学知识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主要有:(1)水银容易挥发,也容易跟硫黄相化合,(2)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3)几种不同金属可以组成合金,(4)从汞矿石可以制得红色硫化汞,(5)黄金不容易氧化,(6)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比例很重要等等。
鉴于炼丹术和道教相结合,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有很多神秘荒诞和隐奥莫测的内容。
【葛洪】(约281~340年)中国东晋的炼丹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公。
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内容比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丰富而具体,而且隐讳的内容较少。
它涉及的知识有:(1)最早详细地记录反应的可逆性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实验现象,(2)叙述了金属置换作用的实验事实,(3)制得外表如黄金、白银的几种合金,(4)列举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及升华提纯的操作要点,(5)汇集了多种炼丹的矿物原料,说明人们认识和应用天然矿物质的范围扩大了。
由于历史条件,在《抱朴子·内篇》中仍充满了迷信色彩,宣扬了服丹长生不老之说,但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在化学上的成就。
葛洪是我国炼丹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颇受国内外化学史界的重视。
【沈括】(1031~1095年)中国北宋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字存中。
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
宋仁宗嘉祐年进士。
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
他担任过司天鉴、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等职务,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序先生生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序先生生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序先生生平000王序,1912年3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幼年丧父,家境困难。
大哥留学美国,回国后供职北京,遂把全家迁到北京。
王序一直靠大哥供养,在北京上小学,后回无锡入辅仁中学。
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35年毕业。
1936年,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深造,在当时颇有声望的斯巴特(Spt)教授门下当研究生,具体指导他工作的是威士利(Wisley)教授。
他在奥地利攻读4年。
以优异的成绩获博士学位。
1940年,王序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倾其所有,买了两箱微量分析仪器和实验用的小型玻璃仪器,取道香港回国。
不料这两箱用心血换来的玻璃仪器,竟被香港当局扣留。
回国后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当时已迁贵州遵义),1941年,王序到北平研究院工作(当时迁至离昆明10里的黑龙潭)。
该院初创时没有房屋,他就利用山顶上一古庙的大雄宝殿做实验室,工作条件很差,无水无电。
王序努力创造条件开展研究工作。
他利用民用小炭炉作加热工具,每晨挥扇生火,并请人从山下挑水上来,用一瓦缸架高在桌上,作为高位槽,在地下另放一缸,作为低位槽,供冷凝器循环用水。
文献资料不足,他便步行10里到昆明市,再坐小火车到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图书馆查阅。
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王序仍取得不少成果,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他做实验注意节约原材料,并常常告诫同事们:我们国家穷,物力维艰,一定要节约,只要能得出精确实验数据,尽可能少用材料。
有一次因急用一个干净的试验瓶,一位助手在用水洗净后,就用丙酮淋了一下,王序看到后就批评说:“这在国外是可以的,但我们的丙酮得来不易,怎可如此浪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腾,王序本想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岂知国民政府对科研工作毫不关心,当时台湾已回归祖国,正需要研究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他变卖了所有的衣物,举家回上海,然后转赴台湾工业试验所。
台湾工业试验所的设备虽然不错,但接收大员并不关心科研,而是忙于争权夺利,任凭日本人把珍贵仪器的重要零件拆走。
时钧简介_时钧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时钧简介 时钧:为我国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钧,化学⼯程学家,教育家。
他在化⼯热⼒学、分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长期从事教学⼯作中,培养了⼀批杰出的科学技术⼈才,为我国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钧,曾名时化霖,1912年12⽉13⽇出⽣于江苏省常熟县莫城镇⾟安乡刘巷村。
1917年⼈⾟安初级⼩学,1924年毕业,跳班考进孝友初中⼆年级,1926年毕业。
1927年,随苏州⼯专附中班转⼊苏州中学⾼中部理科班。
他爱好⽂学,⾼三时,曾被《吴县⽇报》聘为业余编辑,负责副刊《冬青》的编辑并撰稿,每周1期,共编辑近20期。
1929年时钧⾼中毕业,被保送⼈东吴⼤学读书。
1930年,他报考清华⼤学和中央⼤学,以成绩名列前茅被两校同时录取。
时钧决定进清华。
在填报系科志愿时,因化学考分最⾼,就报了化学系。
在清华4年,所学课程除两门之外,余均为“优”或“优⼗”,曾荣获“裴克”奖学⾦。
1934年⼤学毕业,随即报考清华第⼆届公费留学⽣,被录取。
发榜时规定造纸⼯程,先在国内实习1年,后由导师指定进美国当时唯⼀设有造纸专业的缅因⼤学深造。
1935年8⽉赴美,在缅因⼤学攻读两学期,于1936年5⽉获造纸专业⼯学硕⼠学位,随⼜赴⿇省理⼯学院专攻化学⼯程。
“七·七”事变后,时钧婉⾔谢绝了⿇省理⼯学院化⼯系主任怀德曼(whitman)教授的盛情邀请,放弃了良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和优裕的物质⽣活条件,于1938年5⽉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6⽉抵达汉⼝,经清华同学推荐,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任教官。
当时⽇本侵略军进攻武汉,时钧由长沙长途跋涉,经湘西、贵州,于1939年2⽉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涯。
年仅27岁的时钧,先后受聘在中央⼯专、中央⼤学、重庆⼤学、兵⼯⼤学及动⼒油料⼚研究⽣班任教,主讲“物理化学”、“化⼯计算”、“化⼯原理”、“⼯业化学”、“化⼯热⼒学”、“化⼯经济”等多门课程。
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授课时,⼴征博引、条理分明、深⼊浅出,深受学⽣的敬重和爱戴,被誉为“娃娃教授”。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化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开始评选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此名单共8个表,首先按照当今中国科学院所设的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以及外籍院士分为7个表,各表均以评选年份排序,同一年的院士以其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截至2007年底,共有院士1 106人(其中,1955年172人,1957年18人,1980年282人,1991年209人,1993年59人,1995年59人,1997年58人,1999年55人,2001年56人,2003年58人,2005年51人,2007年29人),外籍院士64人。
此外,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时所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有学部委员64人,列入表8。
化学部(181人)1955 年(22 人)卢嘉锡(化学家)庄长恭(化学家)纪育沣(化学家)李方训(化学家)杨石先(化学家)吴学周(化学家)汪猷(化学家)张大煜(化学家)张青莲(化学家)赵承嘏(化学家)柳大纲(化学家)侯祥麟(化学工程学家)恽子强(化学家)袁翰青(有机化学和化钱志道(化学家)学史家)唐敖庆(化学家)黄子卿(化学家)黄鸣龙(化学家)梁树权(化学家)傅鹰(化学家)曾昭抡(化学家)虞宏正(化学家)1957 年(2 人)赵宗燠(化学工程学家)蔡镏生(化学家)1980 年(51 人)王序(化学家)王葆仁(化学家)卢佩章(化学家)申泮文(化学家)田昭武(化学家)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邢其毅(化学家)朱亚杰(化学工程学家)刘有成(有机化学家)严东生(材料科学家)苏元复(化学工程学家)肖伦(放射化学家)时钧(化学工程学家)吴征铠(化学家)吴浩青(化学家)汪家鼎(化学工程学家)何炳林(高分子化学家)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沈天慧(女, 化学家)张存浩(物理化学家)汪德熙(核化学化工专家)陈荣悌(化学家)陈茹玉(女, 化学家)陈冠荣(化学工程专家)陈家镛(化学工程学家)武迟(石油化工专家)查全性(化学家)顾翼东(化学家)钱人元(化学家)钱保功(化学家)倪嘉缵(化学家)徐光宪(化学家)高小霞(女, 化学家)高怡生(化学家)高济宇(化学家)高振衡(化学家)高鸿(化学家)郭慕孙(化学工程学家)郭燮贤(化学家)唐有祺(化学家)黄量(女, 化学家)黄维垣(化学家)黄耀曾(化学家)曹本熹(化学工程学家)梁晓天(化学家)彭少逸(化学家)蒋丽金(女, 化学家)蒋明谦(化学家)嵇汝运(化学家)蔡启瑞(化学家)戴安邦(化学家)1991年(34人)王夔(化学家)王方定(化学家)王佛松(高分子化学家)朱清时(化学家)刘元方(化学家)江元生(化学家)孙家钟(化学家)何国钟(化学家)余国琮(化学工程专家)汪尔康(化学家)沈家骢(化学家)张乾二(化学家)张滂(化学家)陆婉珍(女, 化学家)陆熙炎(有机化学家)陈俊武(化学工程学家)陈耀祖(化学家)周同惠(化学家)周维善(有机化学家)赵玉芬(女, 化学家)俞汝勤(分析化学家)姜圣阶(化学工程学家)袁权(化学工程学家)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徐如人(无机化学家)郭景坤(材料科学家)黄志镗(化学家)黄葆同(化学家)蒋锡夔(化学家)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游效曾(化学家)谢毓元(化学家)楼南泉(物理化学家)黎乐民(化学家)1993 年(10 人)邓从豪(理论化学家)陈庆云(化学家)陈鉴远(化学工程专家)林励吾(物理化学家)林尚安(高分子化学家)胡英(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家)殷之文(材料科学家)黄本立(光谱化学家)梁敬魁(无机物理化学家)戴立信(有机化学家)1995 年(9 人)支志明(化学家)邓景发(物理化学家)朱起鹤(物理化学家)苏锵(化学家)何鸣元(石油化工专家)沈之荃(女, 高分子化学家)张礼和(药物化学家)胡宏纹(有机化学家)徐晓白(女, 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家)1997 年(10 人)万惠霖(物理化学家)方肇伦(分析化学家)白春礼(物理化学家)沙国河(物理化学家)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朱道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袁承业(有机化学家)钱逸泰(化学家)高世扬(化学家)1999 年(8 人)刘若庄(物理化学家)李静海(化学工程专家)吴新涛(物理化学家)佟振合(有机化学家)陈凯先(药物化学家)周其凤(高分子化学家)姚守拙(分析化学家)黄乃正(有机化学家)2001 年(10 人)任华(女,无机化学家)江龙(物理化学家)麦松威(结构化学家)陈洪渊(分析化学家)陈新滋(有机化学家)林国强(有机化学家)郑兰荪(无机化学家)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曹镛(高分子化学家)程津培(有机化学家)2003 年(10 人)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家)李灿(物理化学家)杨玉良(高分子化学家)吴奇(高分子化学家)吴养洁(有机化学家)张玉奎(分析化学家)侯建国(物理化学家)洪茂椿(无机化学家)费维扬(化学工程学家)黄宪(有机化学家)2005 年(9 人)田中群(物理化学家)冯守华(无机化学家)江明(高分子化学家)李洪钟(化学工程专家)吴云东(理论有机化学家)陈懿(物理化学家)姚建年(物理化学家)麻生明(有机化学家)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2007 年(6 人)赵东元(物理化学家)宋礼成(有机化学家)张希(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家)段雪(应用化学家)柴之芳(放射化学家)高松(无机化学家)2009年(8人)万立骏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包信和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雷无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桂斌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小明无机化学中山大学周其林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唐本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香港科技大学涂永强有机化学兰州大学2011年(7人)田禾精细化工专家。
中国化学家-黄耀曾
中国化学家-黄耀曾黄耀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有机化学家。
由于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名望很高。
黄耀曾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有机合成化学,但涉及多环化合物化学、氯化学以及金属有机化学。
他是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
迄今他共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半数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与他人合译、合著书籍共9本。
1960至1984年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常委、副主任。
1981年担任《有机化学》杂志第一任主编、《化学学报》编委和国际性刊物《无机和金属有机的合成和反应》、《杂原子化学》顾问编委等职。
他还被骋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南京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以及华东化工学院的名誉教授,1983年他受聘为美国诺特丹大学访问教授,并在美国7所大学讲学。
1985年应香港中文大学聘请讲学。
他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及上海市的科学技术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38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从以上简述的208篇学术论文、9本著作、众多的获奖研究成果、国内外大学的委聘以及重多的行政职务,可以看出先生的业绩、巨大的工作量和卓越的贡献。
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动乱,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运动的学者,耗去了许多做学问的时光,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耗去了他的黄金时代的光阴,他尚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说明先生已将他能用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
先生年逾古稀时,在1990年春节献词中写道:“十年动乱起苍黄,万马齐喑究可伤,……跃马加鞭落实处,争分夺秒补流光。
”他要在以后的时间内把损失的时间弥补回来。
12年过去了,成绩证明先生完成了20多年的工作量。
先生的贡献暂且用论文的数量和获奖成果来表示。
化学名人——精选推荐
化学名人中国化学名人一、卢嘉锡卢嘉锡,福建厦门市人。
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
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
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他于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
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他主要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工作并证实了佩内(Penney)和萨瑟兰(Sutherland)根据量子化学理论分析提出的氧化氢分子结构型,罗瑟洛(Lothrop)根据合成化学反应提出的二联苯分子结构,并对这个新型芳羟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分析。
他定出了氮化硫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簇结构。
他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2S3民网状原子簇结构模型,进一步发展成为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的“福州模型”,受到国际上的好评。
陈庆云个人简历
陈庆云个人简历简历有机化学家1929年1月25日生于湖南沅江,籍贯湖南湘乡。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
首次合成六氟双酚A,获苏联专利。
参加并领导了我国首创抑铬雾剂F-53、含氟单体以及氟利昂代用品的研制和生产。
合成多种全氟磺酸及其衍生物,阐明了全氟型磺酸酯的硫-氧键断裂特性.通过RFSO3C6H5将Heck反应扩展至芳基sp3碳,使酚类烷基化脱羟成为普遍方法。
发现13个二氟卡宾前体,其中5个可作为三氟甲基化试剂。
系统研究全氟碘代烷在多种金属、亲核试剂或紫外光引发下的单电子转移反应,成功地将全氟烷基引入有机分子,为含氟材料和有机氟化学作出了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陈茹玉个人简历简历有机化学家1919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籍贯福建闽侯。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制了除草剂1号、燕麦敌2号、矮健素等多种新农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具有抗癌、抗病毒、除草等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编著《有机磷化学》等专著6部。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陈新滋个人简历简历有机化学家1950年10月30日生于广东台山。
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
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
曾先后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专家、台湾大学访问专家、中兴大学访问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等职。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篇1杨石先教授1896年生宁杭州,祖籍安徽怀宁。
1918年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两次被选送赴美留学,先攻读农科,后改修化学,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博土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杨石先教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化学家、教育家。
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德高望重。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认为,高等学校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应该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在教学上,他非常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科研方面,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培养人才。
他多年从事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研究,成为我国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先后领导研制成功杀虫剂久效磷、螟铃畏,除草剂燕麦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译书《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编著《国外农药进展》等,为我国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石先教授在南开大学执教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入才。
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严谨治学、精勤俭业,虽身居领导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化学:一个被误解的学科(内含我国化学家简介,激发学生爱化学)
1、日常刚需:盐,主要成分氯化钠。食盐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在日常烹饪中不 可或缺;纯碱,主要成分碳酸钠。可以用来发面制馒头,爱吃面食的北方人用得更多 一些。
这一切,悄无声息的将化学放在了健康和安全的对立面,仿佛 只有远离一切化学相关事物,我们才可以远离危险。
你所理解的化学是什么?
是五颜六色的液体?
还是会发生爆炸的实验?
亦或是一个个化学式? 一列列反应方程式?
你所理解的化工是什么? 是一条条被染色的河流, 是高耸的烟囱里冒出的黄烟, 还是天津港口爆炸时漫天飞溅的火星?
无机化学: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分支。已形成无机合成、丰产元
素化学、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同位素化学等领域。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又称碳化合物的化学。分为天
有机化学、一般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力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2、制作美味:酸奶发酵、美酒酿造、零食制作等等都离不开化学的作用。
3、提升粮食产量:氨是化肥工业的主要原料,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出了合成氨, 使得世界粮食产量翻倍;各种农药也降低了各种病虫害对粮食的威胁,保证了粮食的 产量。
4、增长存储时间:虽然大家对防腐剂的看法比较消极,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防腐 剂,有太多的食物将无法保存,而食用腐烂的食物,后果会更严重。另一方面,由于 时令和地域不同,果蔬的产量也不同,所以只使用新鲜食材是无法做到的。
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
1940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48年在TexasA&MCollege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PolytechnicInstituteofBrooklyn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任ResearchAssociate。
在美期间,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
他积极参加两个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
1955年4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任室主任,80年代初兼任副所长4年。
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回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我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
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所里做了组织工作。
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
后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国家专利)。
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钱保功
【初中化学】中国化学家-钱保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分子学报》副主编。
江苏江阴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深造,受教于mark,攻读高分子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1年调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任院长兼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际《应用高聚物杂志》等期刊编委。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从事丁苯橡胶的开发。
他在中国率先用乙醇制备丁二烯和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他从实验室中试走向批量生产,以解决当时丁苯的供应短缺问题。
60年代,他领导开发顺定向较,优选出镍催化体系,使产物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兰州化工研究院合作,出色地解决中试中挂胶问题,及陆续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发了万吨级顺定向胶,非但解决了国内急需,而且部分产品出口创汇,同时他对顺丁胶的表征,包括顺式结构的含量、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支化度等以及粘弹性能和加工行为的影响,有关结构参数的控制方法,这些在生产实践中都得到了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他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一起开发了一种稀土催化系统。
该产品方向性高,顺式取代基含量大于95%,分子量可有效控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
稀土催化合成橡胶不仅获得了国内奖项,还获得了国际赞誉。
钱保功先生学术思想活跃,6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高分子辐照化学,建立了大剂量的钴源以及溶胶分数和剂量之间关系理论通式,并值得辐照引发、辐照接枝、辐照交联等产物,所开发的热收缩管,课余国外同类产品媲美。
他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如高聚物的结晶动力学、高分子粘弹性的研究,从而开发了阻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