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下的习题课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学”下的习题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指教师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根据知识系统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通过习题讲解或指导学生完成习题,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目的的课型。

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难点和易错点,通过习题讲解或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技巧,培养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能力。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习题课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知识回顾一例题讲解一方法总结一应用探究,对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赋予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构建了教学的核心要素,为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范式。

以下对此作简要的阐述。

一、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是习题课重要的教学环节。

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否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适时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强调、深化至关重要。

特别地,以习题为载体,启发学生分析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突出解决学生认知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联想记忆,逐步学会自主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拓展。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是以概念和基本方法作为出发点去引导学生回顾和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

不少同学之所以学习数学有很多障碍,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

因此,在知识回顾环节,教师要注重对概念进行辨析,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认识得更深刻,对概念的外延了解得更丰富,这是提高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思想方法又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

特别是在课堂学习中,往往某一方法在这节课的内容中它是孤立的,但是在整个章节中它却起到联系与转化的桥梁作用,是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根本办法,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使它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对学生来说,熟悉每一种方法的特点、用途,并井然有序地记在脑海,熟练于心,对实现解题的类化、举一反三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是要注重按照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去帮助学生回顾知识。

每个人的思维习惯是不一样的,它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记忆的方式也各有特点。

因此,知识回顾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思维习惯,使学生能以有利于自己学习和记忆的方式去进行。

知识回顾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要使知识网络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有规律可遵循,便于联想和运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
学生注重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作法,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使知识结梅更为充实。

二、例题讲解
例题的解题思路、步骤和模式,是传授数学知识、展示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载体。

习题课的例题选取,要围绕需巩固的知识与方法这一目标去设置,使讲解的过程成为知识再现的过程,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例题讲解要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问题让学生思考:
首先是注重审题训练。

这需要抓住几个关键:一是读题——学会问“是什么”,要注重把题目每一个条件的含义都能“读”出来,这是引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审题的重要任务。

二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转化——挖掘题目信息。

数学命题通常以三种语言方式来呈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每种语言都从特定的视角描述了数学问题的实质,具有鲜明的启发性,教学要引导学生熟练地对命题进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引发多层面去理解,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属性。

三是明确解题目标——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数学问题的解决更多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法,“执因寻果”和“执果寻因”都是重要的解题方式,因此对“果”即解题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的分析、判断都必须在审题环节中加以解决,这就需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并根据这一要求去寻找所需的条件,这也就是思考的方向。

其次是如何抓好“类比联想,方法引路”。

数学问题直接反映了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方法,考查的是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要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思考:这个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范围,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哪些方法呢?它与我们需要强化复习的知识有哪些联系?这就需要类比联想。

类比联想是产生直觉的先导,它能孕育预感,催生灵感,是培养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辨别题目类型,联想那些形式相同、思考方法相似、结构相近的熟悉问题或常规问题,类比解决这些问题所用的方法、技巧,从而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有就是“因思而变,转化求解”。

转化,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从知识的正向迁移到逆向化归,每一步都体现了“变”的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观察有关概念、性质、公式、题型等是如何从简单演变、派生到复杂的,学会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与技巧,从中理解转化的基本思想,掌握转化的思维方法;二是要注重等价变换,学会将命题从一种表现形式等价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以利于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会转化,对提高思维的辩证能力,拓展解题思维的渠道,促进学生不断地向思维的自觉领悟阶段转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方法总结
小结是数学课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习题课是教师以巩同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对知识与方法的深化更重在引导学生如何
去“领悟”,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反映了一个人思考力的水平: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去实现。

一是引导学生悟知识的本质。

即让学生思考这些知识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起到点拨的作用,而更多的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的。

如果不锻炼、培养学生这种“悟”的意识,学生就不能全面地去理解知识的本质,对知识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就会处于一种比较浅显的状态,对今后的的学习就会带来影响。

二是引导学生悟重要的解题方法。

成功的解题方法,指明了从思维的引发、展开、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是今后学习可以类比的一种模式。

因此,要让学生注重思考总结这一方法的基本特征,它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基本的技巧,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实现将例题的方法变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三是引导学生悟蕴涵的数学思想。

如果说例题的解题方法是实施层面的“技巧型”的办法,那么怎样感悟其背后蕴藏着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就更为重要了。

因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策略上的全局性的方法,要真正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必须要有这种高度和意识,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面前有思路,有办法。

四、应用探究
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不仅要会,更重要的是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因
为只有联系,知识才能“活”起来。

因此,在应用探究环节,教师要紧紧抓住“联系”这一主线,构造问题让学生实践,学习方法的类比、牵移,真正把知识学懂、用活。

习题课的应用探究环节,主要抓手就是再现性问题,以例题所考查的知识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不断引申、变化,让学生通过类比、牵移等方式达到熟悉知识、熟练方法的目的,事实上,学生对方法的学习,常常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力图实现解题的类化,这是学生认知上的必然需求,在此基础上才会逐步学习领悟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并形成解题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例题所讨论的知识和方法,设置“重复再现”或“变式再现”的问题让学生训练,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形成自我判断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再认知能力,同时,在习题的安排上要做到目的明确,注重习题的层次性,综合设置既有培养学生技能的练习,也有总结规律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独立探讨的练习以及综合性的练习等,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案例: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例已知数列{an},其中a1=l,
an+l=an+l(n∈N*)①
求它的通项公式。

问题1:递推数列有何特征?
一个数列{an},如果给出a1,a2,a3,…,ak这前k项(称为初始值)以及递推关系式an=f(an-1,an-2,…,an-k)(k∈N*,k<n)(称为递推公式),那么这个数列就被确定了,由这种方式确定的数列就称为递推数列。

问题2:例题中的递推数列可化归为我们熟悉的特殊数列来求通项吗?
例题中的递推数列实质是等差数列,可用累加法求通项。

问题3:(变式1)把①式中的1改为n,即an+1=an+n②,我们是否也能类比等差数列的方法求通项呢?
小结:型如an+1=f(n)an的递推关系,可采用叠乘或迭代递推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确立序列得到相邻各项之间的一般关系以及初始值来确定通项或整个序列的思想称为递推思想。

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一般是将递推公式变形,推得原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或原数列的项的某种组合是一种特殊数列,把一些较难处理的数列问题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来求解。

以“问题导学”下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重在围绕“问题导学”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抓住“问题”这样一条主线,突出要强化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习题课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