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doc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2第一部分课程教育目标一、教学对象:高职高专院校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为以后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1、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必须具有基本的化学元素基本性能的知识,物理知识及必要的力学知识。
2、素质要求培养敬业爱岗,在工程材料造价中,忠于职手,节约或降低造价成本,并保证提高质量工程。
3、实践操作要求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选用材料,合理使用材料,科学检验材料,安全储存与运输材料,搞好材料的造价工作。
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包括材料的科学检验,材料的储存与运输等。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1、明确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建材的发展。
2、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认识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学习建筑材料的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筑材料的分类与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的耐久性教学目的:1、让学生明辨建筑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
2、初步判断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场合,为后续学习各种材料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的含义,衡量方法及衡量标准,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与材料基本性质有关的因素,材料的组成,结构构造。
二、建筑石材教学内容:1、岩石的基本知识。
2、常用的建筑(装饰)石材。
教学目的:正确选用建筑石材规则,合理确定石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部位,掌握天然石材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选择和使用天然石材的方法教学难点:造岩矿物对石材结构和性能的决定作用。
三、气硬性胶凝材料教学内容:1、石灰。
【2024版】《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新型建筑材料/New Building Materials课程类别:专业方向特色课程学分:1.0总学时:16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0/0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水泥工艺学、混凝土学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二、课程简介1.课程任务与目的《新型建筑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水泥混凝土方向专业特色课。
通过对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发展概况;掌握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的性能特点,掌握常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的主要生产工艺、性能特点、用途及使用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工艺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生产专业知识,具备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开发等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分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生产及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初步能力,并能够识别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问题中的各种制约条件,使之能够胜任新型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技术员、工艺管理技术员、技术主管等角色。
三、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对应毕业生的毕业要求7、10,具体指标点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新型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新型砌墙砖、建筑砌块、轻质墙板、屋面板材、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生产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性能指标,熟悉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趋势;熟悉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的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等知识;支撑指标点7.3、10.2。
教学目标2:掌握研究、分析与解决新型砌墙砖、建筑砌块、轻质墙板、屋面板材、新型建筑隔热和吸声材料生产、管理与服役过程中的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综合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分析、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撑指标点7.3、10.2。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建筑材料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建筑材料》是具体专业名称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建筑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常用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砌体材料等)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3、了解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和质量检验标准,能够进行简单的试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4、具备正确选用建筑材料的能力,能够根据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性能。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关注建筑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材料的物理性质(1)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2)材料的孔隙率、空隙率的概念及计算。
(3)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如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材料的力学性质(1)材料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2)材料的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的概念及特点。
3、材料的耐久性(1)耐久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提高材料耐久性的措施。
(二)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1、石灰(1)石灰的生产、分类及主要成分。
(2)石灰的熟化与硬化过程及特点。
(3)石灰的技术性质及应用。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学时数:32学时)一、课程性质工民建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
二、教学任务及目的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识别、选取用、使用权用方法、运输和保管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了解建筑材料的作用和分类,及发展。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理解材料的各项性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石材了解石材的形成、技术性质,掌握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的选用原则第四章气硬性胶凝材料了解石膏、石杰、水玻璃的技术性质和特点;掌握石膏、石灰、水玻璃的应用。
第五章水泥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生产过程和矿物组成,凝结硬化及技术性质,水泥石的腐蚀及防止方法。
第六章混凝土及砂浆了解混凝土的特点及分类;掌握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要求,重点掌握配合比设计;了解混凝土外加剂和其他混凝土的特点和用途。
了解砂浆的特点及分类;掌握砂浆的组成材料及要求,重点掌握配合比设计;了解砂浆的特点和用途。
第七章墙体及屋面材料了解砌墙砖的种类、技术性质;掌握砌墙砖的试验方法;基本掌握砌块和新型墙体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了解屋面材料的种类、技术性质;基本屋面材料和新型屋面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第八章建筑钢材及铝材掌握钢的主要性能及其化学元素对性能的影响;重点掌握建筑用钢铁技术标准及其应用。
了解铝材的主要性质和使用特点第九章木材了解木材的种类、性质和木材的干燥方法。
第十章建筑塑料、涂料与胶粘剂了解建筑塑料、涂料与胶粘剂的组成、分类,掌握其基本性质和使用原则第十一章沥青、防水材料、沥青混合料了解沥青的分类;掌握沥青防水制品的性能就用和保管;了解其他防水材料的性能、应用和保管。
了解沥青混合料的种类、性能和应用第十二章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了解绝热材料的组成种类及特点;掌握常用绝热材料的技术性能及用途。
了解吸声材料的组成种类及特点;掌握常用吸声材料的技术性能及用途。
第十三章建筑装饰材料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规格、特点;掌握常用装饰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重点掌握常用装饰材料的工程应用。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1. 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建筑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通过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性能;•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评估方法;•熟悉建筑材料的加工和施工工艺;•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理解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发展。
3. 教学内容3.1 建筑材料概述•建筑材料定义和分类;•建筑材料的功能和要求;•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消耗。
3.2 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密度和比重;•弹性和刚度;•断裂韧性和抗拉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热膨胀和导热性;•声学特性。
3.3 建筑材料的化学特性•化学成分和反应性;•腐蚀和防护;•耐久性和可再生性。
3.4 建筑材料的结构特性•晶体结构和晶粒大小;•缺陷和孔隙度;•组织和组分分析。
3.5 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强度测试;•密度和比重测试;•硬度测试;•导热性测试;•电气性能测试。
3.6 建筑材料的加工和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的加工工艺;•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3.7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建筑材料的应用案例;•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
3.8 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发展;•建筑材料的环境评估;•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4. 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建筑材料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性。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和加工工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选择原则。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撰写并提交学术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 教学评估•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估。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建筑材料教学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以及选用原则,为未来从事建筑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2. 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
3. 能够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并具备解决常见建筑材料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对建筑材料科技发展的关注。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 金属材料:钢材、铝材等
- 非金属材料:水泥、砂浆、混凝土、玻璃等 - 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等
- 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2. 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特点及应用
- 金属材料的冶炼、加工和应用技术
- 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
-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应用领域
-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案例
3.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与评估
-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 建筑材料的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的试验技能,在建筑工程实践中能够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建筑工程材料,为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木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施工等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能够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建筑工程材料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工程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工程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从本课程的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出发,课程内容着重于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对这两方面内容提出如下要求:1. 在材料性质方面: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主要建筑工程材料的试验方法。
2. 在材料应用方面: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学会有关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建筑工程与建筑工程材料的关系,建筑工程材料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建筑工程材料的分类、标准化及适用范围,以及建筑工程材料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建筑工程材料的分类和标准。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概述一、建筑工程与建筑工程材料的关系二、建筑工程材料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三、建筑工程材料的分类、标准化及适用范围四、建筑工程材料的学习目的和方法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组成、结构、表面现象和孔)、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密实程度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与热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弹性与塑性、脆性与韧性、硬度和耐磨性),要求掌握材料的耐久性和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对建筑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未来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种类与特点a. 金属材料b. 无机非金属材料c. 有机高分子材料2. 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测试a. 强度与稳定性测试b. 导热导电性测试c. 吸水性与耐久性测试d. 声学性能测试3. 建筑材料的加工与制备a. 金属材料的铸造与锻造b. 砖瓦材料的制备与烧制c. 混凝土的配制与浇筑d.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塑性成型4. 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效果a.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与设计b. 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与效果c. 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的选用与施工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a. 讲授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与理论b. 分析、比较不同建筑材料的优缺点c. 解答学生对建筑材料知识的问题2. 实践操作a. 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与测试b. 参观建筑工地,了解实际施工中的建筑材料应用情况c. 完成一些简单的建筑材料处理与制备实验3. 学生讨论与互动a.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建筑材料的使用心得b. 多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a. 参与课堂讨论与表达能力b. 实验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c.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a. 对建筑材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b. 解答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3. 期末考试a. 对整门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b. 分析和解答建筑材料相关问题的能力五、参考教材1. 《建筑材料学》,李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 《建筑材料与测试技术》,王鹏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六、备注本大纲仅为教学安排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和内容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材料课程代码:XXX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目标1.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特点,包括常见的金属材料、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石材材料、玻璃材料等;2.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工艺流程和常见加工方法;3.熟悉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测试方法;4.能够根据建筑要求和具体工程情况,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5.具备基本的材料分析和质量控制能力;6.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材料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点1.1金属材料1.2石材材料1.3水泥和混凝土材料1.4玻璃材料1.5塑料材料1.6木材材料2.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测试2.1强度和刚度的测试方法2.2密度和质量特性的测试方法2.3热性能和声学性能的测试方法2.4建筑材料使用寿命的评估方法3.建筑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工艺流程3.1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3.2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的加工工艺3.3石材材料的加工工艺3.4玻璃材料的加工工艺4.建筑材料的选材原则和应用4.1根据建筑要求选择材料4.2建筑材料在不同结构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范围4.3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应用5.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材料分析5.1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5.2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手段5.3建筑材料的破坏分析和故障诊断三、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实验报告等;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3.实验课成绩和实验报告占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参考教材1.高建中等,《建筑材料》2.杨克来等,《建筑材料学》3.刘希立,《建筑材料与构件》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引言,课程目标和要求的介绍,教材讲解第二周: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点,金属材料分类和特点的介绍......第十四周:建筑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工艺流程,石材材料的加工工艺讲解......第十八周:建筑材料的选材原则和应用,建筑材料在不同结构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范围的介绍......第二十四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材料分析,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的讲解......注:根据具体情况,教学进度安排可能有所调整。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免费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要求(一)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结构和构造,并了解材料结构和构造与材料基本性质的关系;2.熟练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3.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4.掌握建筑材料耐久性的基本概念;5.通过材料基本性质的学习,要求了解材料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并掌握材料各项基本力学性质、物理性质、热工性质、耐久性质等材料性质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工程实践中的意义。
(二)无机胶凝材料1.气硬性胶凝材料(1)掌握石灰、石膏、水玻璃及镁质胶凝材料等气硬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性质及使用要点;(2)熟悉石灰、石膏、水玻璃的主要用途。
2.水泥(1)硅酸盐水泥,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熟悉矿物组成、了解硬化机理,熟练掌握性质、检测方法及选用原则;(2)水泥的应用;了解其它水泥品种及其性质和使用特点。
(三)混凝土与建筑砂浆1.混凝土(1)掌握普通砼组成材料的品种、技术要求及选用(包括砂、石、水泥、水、掺和分解及外加剂)熟悉掌握各种组成材料各项性质的要求,测定方法及对砼性能的影响;(2)熟练掌握砼拌和物的性质及其测定和调整方法;(3)熟练掌握硬化砼的力学性能,变形性质和耐久性质及其影响因素;(4)熟练掌握砼的质量控制;(5)熟练掌握普通砼的配合比设计方法;(6)了解砼外加剂种类及其作用和其它品种的砼。
2.砂浆(1)掌握砌筑砂浆的性质、组成、检测方法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2)熟悉其它砂浆。
(四)沥青及沥青放水材料1.掌握沥青材料的基本组成、工程性质及测定方法,了解沥青的改性及主要沥青制品及其用途;2.掌握沥青放水材料种类、作用、以及沥青砼的技术性质和配制方法。
(五)建筑塑料1.熟悉塑料的特性与组成;2.熟悉常用的建筑塑料和塑料制品及应用。
(六)建筑钢材了解建筑钢材的微观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熟悉掌握钢材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弹性及塑性变形,疲劳)的意义,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熟悉建筑钢材的强化机理及强化方法,掌握土木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其选用原则。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建筑材料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学科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管理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
本课程与其相关的后续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等。
三、课程特点本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学习中在突出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这一主线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材料的标准、选用、检验、验收和储存等施工现场常遇问题的解决。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以够用为度,不做过多、过深的阐述。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教学按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要求:1、了解:要求对有关教学内容有一般的了解2、理解:要求理解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3、掌握:对于今后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的重要内容,要求熟练掌握。
这些内容,不仅要深入理解,还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多个知识点解决实际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和管理问题。
五、教学总体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对学习本课程提出以下要求:1、了解材料的组成,掌握材料的性质及技术要求。
2、了解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3、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和应用的影响。
4、理解材料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5、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理解材料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6、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选用要点和检验标准。
7、理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建筑材料是传授建筑材料知识的专业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且与现行规范紧密联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绝热材料、木材、装饰材料等。
2.课程的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质、质量检验程序及使用方法,了解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方法,具备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要求,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的基本能力。
具体要求是:(1)了解建筑材料的组成,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质及技术要求。
(2)了解建筑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对建筑材料性质的影响。
(3)了解外界因素对建筑材料性质和应用的影响。
(4)理解建筑材料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5)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理解建筑材料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6)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选用要点和检验标准。
·(7)理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8)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应在突出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这一主线的前提下,特别要注意材料的标准、选用、检验、验收和储存等施工现场常遇问题的解决。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以够用为度,不做过多、过深的阐述。
(2)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可充分运用实物、教具、挂图、多媒体电化教学和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等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力度。
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课教学要求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建筑材料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2.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
3.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内容(一)建筑材料的分类(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及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三)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发展具有资源可再生性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性的建筑材料)(四)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简介(五)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及方法一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要求1.了解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及与性质的关系。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理论必修课。
主要讲授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课程在系统阐述各类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材料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指明本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发展方向。
本课程以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建筑金属材料及沥青为重点。
本课程是为学习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服务,并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时)内容: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耐久性。
要求: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了解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掌握建筑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了解建筑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耐水性、耐久性及抗冻性;掌握建筑材料的亲水性、憎水性,以及力学性质。
(二)第二章石材(2学时)内容:建筑中常用的天然岩石的形成、种类,以及岩石的构造和特征。
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加工类型及选用原则。
人造石材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要求:掌握建筑工程中常用石材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了解常用岩石的形成及其结构、构造、性质和主要用途。
(三)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2学时)内容:石膏胶凝材料的生产,以及石膏的凝结硬化、技术要求、特性及用途。
生石灰的生产、消化、硬化过程、石灰的品种及技术指标、特性、用途、储存。
要求:掌握石灰的特性及应用;熟悉其石灰生产、凝结硬化原理以及储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石膏及水玻璃的特性和应用;熟悉其生产、凝结硬化原理以及储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四)第四章水泥(4学时)内容:硅酸盐水泥的定义、生产过程、熟料矿物组成、各组成矿物的特性及其与水泥性质的关系。
水泥石的结构组成及影响其强度发展的因素。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类型与防治,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基本原因;防止腐蚀的措施,以及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必修课参考理论学时:32参考学分:3适用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理论实践性很强且与先行规范、规程紧密联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实践中具有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并为学习有关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绪论(1)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本课程的目的、内容及学习方法;(4)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了解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作用;(2)熟悉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及与性质的关系;(3)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4)熟悉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5)熟悉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3、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1)了解胶凝材料的分类;(2)了解建筑石灰的煅烧、熟化与硬化;(3)掌握建筑石灰的技术要求、特性与应用;(4)熟悉石灰的应用;(5)熟悉二水石膏的热过程中变化及产物、建筑石膏的生产、水化机理与凝结硬化;(6)掌握建筑石膏的特性、应用及质量要求;(7)了解石膏的品种与应用;(8)了解水玻璃的组成、模数与性质、硬化、特性与应用。
4、建筑石材(1)了解石材的分类;(2)了解建筑石才的形成(3)掌握建筑石材的技术要求、特性与应用;(4)熟悉石材在工程中的应用;5、水泥(1)了解水泥的生产;(2)熟悉水泥的组成材料、水化与凝结硬化、腐蚀与防止;(3)熟悉水泥的技术性质、特性与应用;(4)了解水泥的储存与运输;(5)掌握通用水泥。
6、混凝土(1)了解混凝土的分类;(2)普通混凝土a了解组成材料的作用、特点,工程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质量控制环节;b掌握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水泥的选用、骨料的基本要求、颗粒的粗细程度及级配;c掌握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易性的定义、含义、测定及影响因素;d掌握混凝土的强度、强度等级、受力破坏过程,影响强度的因素、强度增长规律、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e了解混凝土的干缩、温度变形、弹性模量、徐变;f熟悉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抗冻性、耐蚀性、碳化、碱集料反应等破坏原因及提高耐久性的措施;g熟练掌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h熟悉混凝土减水剂的定义、作用机理及技术经济效果;i了解早强剂、引气剂的作用机理与使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二、课程性质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3)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总教学时数为56 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48 学时,实验学时为8 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内容]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任务,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着重讲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可作简单说明。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一节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第二节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1.材料的基本物性参数、材料的密度、密实度、孔隙率及散粒材料的填充率、空隙率的定义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四种含水状态与含水率、软化系数、渗透系数、抗渗标号及影响因素。
3.材料的热性质:导热性、比热及热容量。
第三节材料的力学性质I.材料的静力强度、比强度、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材料的弹性、塑性、脆性的概念、。
2 .材料标号、冲击韧性•疲劳极限、硬度、磨损与磨耗的概念。
第四节材料的耐久性1.材料耐久性的含义、抗冻性及其影响因素。
a) 重点讲述耐久性的概念,抗冻性的要领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
耐久性的测定。
2.材料的脆性、韧性和塑性;;硬度和耐磨性[教学要求]要求掌握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了解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要求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建筑石材[教学内容]第一节建筑中常用的天然岩石1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及种类.2.岩石的构造和特征.第二节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加工类型及选用原则1.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分类、性能;天然石料的技术性质及要求.2.石材的加工类型.3.石材的选用原则第三节人造石材1.人造石材的种类及适用条件[教学要求]掌握岩石的基本知识,造岩矿物,岩石的种类及性质:岩石的结构;常用建筑石材:天然石材的性质与技术要求;常用建筑石材。
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常用岩石的特点及建筑石材的技术要求。
重点为石料的构造、石料的技术性质及选用。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教学内容]第一节石膏1 .石膏胶凝材料的生产・2.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技术要求、特性及用途第二节石灰1 .生石灰的生产、消化、硬化过程、石灰的品种及技术指标、特性、用途、储存第三节镁质胶凝材料1 .镁质胶凝材料的生产2.菱苦土的水化硬化3.菱苦土的应用4.水玻璃的组成、硬化、性质、用途[教学要求]掌握胶凝材料的含义和分类、石膏的原料与生产、凝结与硬化、技术要求、性质及应用;石灰的原料与生产、熟化与硬化、技术要求、性质及应用;菱苦土的组成、硬化及性质特点。
着重了解其性质和应用特点;水玻璃的组成、水玻璃的硬化、水玻璃的性质与应用;第四章水泥[教学内容]第一节硅酸盐水泥1.硅酸盐水泥的定义。
2.硅酸盐水泥生产的简要过程、熟料矿物组成、各组成矿物的特性及其与水泥性质的关系。
3.水泥石的结构组成及影响其强度发展的因素。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及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及凝结硬化(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水化产物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
4.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类型与防治,硅酸盐水泥石腐蚀的基本原因;防止腐蚀的措施。
5.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
第二节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1.混合材料的种类;2.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3.通用水泥的质量等级、选用、验收与保管第三节其它品种水泥1.铝酸盐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2.快硬型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3.膨胀型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4.白色及彩色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5.道路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6.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的定义、技术要求[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组成与特性、水化产物和水泥石的组成;水泥石的性能和凝结硬化的关系;养护温度、湿度对水泥水化及凝结硬化的影响;硅酸盐水泥的强度发展规律;硅酸盐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标号等的技术要求和实用意义;水泥石受腐蚀的内因;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水化热、抗碳化性对水泥应用的影响。
活性混合材料的常用品种、活性的来源、激发剂的作用;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特点、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几种常见硅酸盐水泥的共性与特性及其应用。
第五章混凝土[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混凝土的定义、分类2.混凝土的优点与发展第二节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1.水泥2.细骨料(砂)3 .粗骨科(卵石、碎石)4.混凝土拌和及养护用水第三节混凝土拌合物的技术性质1.和易性的概念,2.流动性的选择3.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第四节硬化混凝土的动技术性质1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强度等级•2.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3.混凝土的抗拉强度4.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5.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6.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第五节混凝土的外加剂1.外加剂的分类: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防冻剂、速凝剂2.外加剂性能指标3.外加剂的选择和使用第六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资料准备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参数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5.普通混凝上配合比设计举例第七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1.混凝土强度的质量控制2.混凝土强度的评定.第八节轻混凝土1.轻骨料混凝土2.大孔混凝土3.多孔混凝土第九节其它品种混凝土1.抗渗混凝土(防水混凝土)2.高强混凝土3.大体积混凝土掌握混凝土的定义、分类、特点、混凝土主要技术性质、拌合物的和易性概念、坍落度的测定方法、流动性选择、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强度定义、影响因素、提高强度和促进强度发展的措施、强度试验项目、混凝土的耐久性的定义、衡量的技术性能指标、影响因素等,提高耐久性的措施;了解耐久性试验的项目。
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步骤及实例明确混凝土对其组成材料的基本要求;水泥品种、标号选择的原则、骨料颗粒组成、粒度、级配、颗粒特征、杂质含量等质量要求;了解混凝土对拌合用水的要求。
了解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与使用效果、了解新型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原理、措施、掌握原材料对其性能产生波动的原因;了解建筑工程和民用建筑中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水泥混凝土第六章建筑砂浆[教学内容]1.砌筑砂浆2.抹面砂浆[教学要求]掌握建筑砂浆的组成材料、技术性质要求以及建筑砂浆配合比计算。
了解砂浆的种类及强度等级第七章烧土制品及熔融制品[教学内容]第一节块体材料第二节建筑饰面陶瓷制品第三节建筑玻璃[教学要求]掌握烧结砖普通砖的技术要求与应用,领会新型墙体材料改革的意义;了解建筑饰面陶瓷制品建筑玻璃的种类及各种材料的适用条件。
第八章金属材料[教学内容]第一节建筑钢材第二节铝合金[教学要求]掌握钢的主要性能;钢的分类。
了解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了解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了解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了解铝合金的组成及分类。
第九章有机高分子材料[教学内容]第一节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建筑塑料1.塑料的主要特性、组成、分类、及常用的建筑塑料及制品第三节建筑涂料1.涂料的组成、分类、常用的建筑涂料-第四节胶粘剂1.胶料剂的组成、分类、以及影响胶结强度的因素和常用胶结剂[教学要求]建筑塑料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性质,常用塑料制品及其应用。
掌握建筑涂料的基本组成及常用建筑涂料的类型。
胶结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材料及常用胶结剂2.教学要求了解塑料、合成橡胶及胶粘剂的组成和主要品种性能第十章防水材料[主要内容]第一节沥青1.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技术标准、及应用煤沥青、改性沥青概念及用途。
第二节其它防水材料第三节防水卷材1.沥青防水卷材、改性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品种及应用第四节防水涂料、防水油膏、防水粉[教学要求]掌握石油沥青的组分、主要技术性能及衡量方法;掌握沥青防水材料,工程中用途广泛的油毡的构成、性能、规格。
了解沥青的分类;简易鉴别沥青的方法;煤沥青与石油沥青的性能区别;了解新型油毡的名称、性能及防水涂料、密封材料的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木材及制品[教学内容]第一节木材的基本知识1.木材的分类及构造2.木材的密度与表现密度、含水量、木材的湿胀干缩、强度等内容。
第二节木材的腐朽及防止。
第三节木材的综合应用[教学要求]本章重点为木材的物理及力学性质,要求掌握木材的构造,木材的种类与规格及综合利用含水量等因素对性质的影响。
了解木材的腐朽原因及防止措施。
2 .建议学时分配四、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教学时数为8学时,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基本性质的检测、水泥技术性质检测、普通混凝土骨料检测、普通混凝土性能检测、砌筑砂浆钢筋试验、石油沥青技术性能检测、沥青防水卷材检测等。
实验内容见《建筑材料》试验大纲,要求各实验项目随课程进度分别完成.八、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本大纲编写参考书有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工程类专业适用的、魏鸿汉主编的《建筑材料》。
2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琼英主编的高职高专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建筑材料》第二版。
3.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人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姜志青九、课程考试与评估1.考试形式: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2.考核形式:⑴平时作业和占本课程总成绩30% 。
期末考试为笔试,按百分制评分.占本课程总成绩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