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12 这样就可以知道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
4、 地质年代
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作: 地质年代 显生宙(代) 距今时间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元古代 太古代 冥古代
元古宙(代) 太古宙(代) 冥古宙(代)
0.6亿年前 2.4亿年前 6亿年前 25亿年前 38亿年前
13 “代”下面再分为若干“纪”,“纪”下面又分为若干
7
4.原始生命的出现
在35亿年前的叠层石发现了类似
于现今蓝细菌的化石。推测原始生
命出现在40亿年前。 之后,地球和生命同时演化
8
三、地质年代 指地层形成的时间。
9
1 水成岩 水成岩——露在海面上的地壳部分(大 陆),受到气象性作用及雨水的侵蚀后, 被侵蚀形成的物质,有雨水和涨潮搬运 到海洋中去,并在那里堆积起来,形成 水成岩。水成岩由于地壳的变动露出水 面,上层部分再度受到侵蚀,地壳变动 又可以沉没于海面下,在侵蚀的面上又 可以进行新的堆积,形成新的水成岩。
14
15
地球年龄和生命史的重要进化事件:
40亿年:生命起源
35亿年: 原核生物起源
20亿年:蓝细菌繁盛,大气圈积累O2。 19亿年:单细胞真核生物起源。 6亿年:多细胞真核生物起源。
15亿年前:原核生物占优势,之后:真核生物占优势。 38亿年前:生物化学进化阶段,之后:生物进化阶段。
《地球的早期演化》PPT课件
• 较大的原始行星通过碰撞和引力吸收自己轨道周围的物质; 太阳风(solar wind)把残余散漫在太阳系内的较轻元素 和气体吹到外围;太阳系最终形成。
精选课件ppt
精选课件ppt
H2O(79%),CO2(12%),SO2(6%),N2(1%) 但现代火山喷发的放气作用与地球原始的放气作用之间存在
重要的差别:气源来自板块构造运动带到地球内部的较年 轻岩石 原始的大气组成,以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为主,其次是一氧化碳、 氢气及氯化氢气体,还可能有微量的甲烷、乙烷、二氧化 硫、硫化氢等气体。
非齐次增生 (heterogeneous accretion)
两种可能模式
精选课件ppt
月球象我们的地球一样,也具有核、幔、壳的圈层结构。 作为地月体系中的月球为我们提供了地球核、幔、壳分异历 史和早期演化的重要线索。
精选课件ppt
• 月陆(原始的月壳)在 46-38亿年以前就已存 在。
2)星云假说(Nebula Hypothesis)要点:
• 太阳系起始于一团由宇宙尘埃颗粒和气体构成的冰冷而稀 薄的星云。
• 星云逐渐收缩而发生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使星云被压扁而 成盘状。90%的质量集中到了盘状星云的中心部位。
精选课件ppt
• 收缩和转动发生引起湍流现象,星云系统中出现众多的旋 涡。其中一些旋涡成为物质集聚的中心。
原始大气的物质有两个主要来源: a.由陨石或小行星所携带的物质。 b.聚集在地球内部的凝缩的太阳星云物质;
精选课件ppt
理论计算表明,陨石可以带来足够的气体物质,并可 以解释今天地球挥发分的组成特点。 炭质球粒陨石:有机质中含有氮、氢、碳等元素,还有大 约10%的水。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科学研究。
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而地球的演化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的物质组成、大气层、水体、生命的出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角度,介绍地球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至今的。
地球的起源始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普遍的理论,太阳系形成于一个巨大的分子云坍缩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分子云内的物质开始向中心聚集形成了太阳,而围绕太阳的剩余物质则形成了行星。
地球形成于这个过程中,最初是一个由尘埃、气体和岩石组成的原始团块,称为原行星团。
原行星团逐渐通过重力聚集,形成了地球的雏形。
地球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炙热,并且没有氧气和水。
通过凝结,地球逐渐形成了固体的岩石地壳和金属的地核。
同时,地球逐渐吸积了大量的气体,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知的大气层。
与此同时,地球的内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地壳板块的演变、构造运动等。
地球上的水体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地球上的水体是由陨石带来的。
陨石的撞击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而这些水逐渐积聚形成了海洋。
海洋中的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此外,地球上的冰川和河流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水体变化的产物。
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地球的海洋中,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地球上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包括多细胞生物和各种种类的植物、动物。
这些生命形式的出现和演化,不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也推动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总结一下,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
从分子云坍缩到太阳系形成,再到地球的初步成长,地球的形成阶段是漫长而艰苦的。
而地球的演化阶段,则涉及到地球内部的变化、大气层的形成、水体的积聚,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多个方面。
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拥有诸多奥秘和未解之谜。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带您一窥这颗蓝色星球的神秘面纱。
一、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起源至今仍然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
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爆炸理论,即宇宙膨胀的起点。
约138亿年前,宇宙由一个极度集中的“奇点”迅速膨胀,形成了物质和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形成气体云,并逐渐凝聚成恒星和行星,其中包括我们的地球。
二、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1. 岩石和大气层形成约45亿年前,地球的表面开始冷却,并形成了一个固态的外壳。
同时,地球上的火山活动释放了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大气层,并使大气逐渐丰富氧气。
2. 海洋的形成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下降,水蒸气逐渐冷凝成液态的水,并积聚在低洼地区,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海洋。
3. 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步骤。
据科学家研究,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这些生命以单细胞生物为主,通过化学反应与环境进行交互。
4. 生命的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地球上不断演化和进化。
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后来的多细胞生物,再到出现在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繁衍和演变。
5. 地壳运动和地理变化地球地壳的运动造就了地球上的地理变化。
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形成了山脉、平原、湖泊等地貌。
三、地球的未解之谜除了已知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外,地球还隐藏着一些未解之谜。
1. 漂移大陆理论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在不断移动。
漂移大陆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通过地壳活动漂移和碰撞,形成了现在的地理格局。
然而,具体的漂移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2. 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活动至关重要,但我们对地球深部的认识仍非常有限。
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但具体的组成、性质和运动方式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地质事件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板块运动等。
地质事件的定义
地质事件的影响
地质事件的记录
地质事件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新生。
地质事件被记录在地层、岩石和古生物化石中,为研究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03
02
01
02
CHAPTER
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质年代是用来描述地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时间单位,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年代的划分
每个地质年代都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生物群落,反映了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历史。
地质年代的特点
通过研究地层、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等手段,可以测定和划分地质年代。
陨石撞击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3
CHAPTER
地球的生命起源与演化
生命起源的探索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化石记录、生物分子结构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不断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条件
生命的起源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和有机物质等条件,这些条件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中可能已经具备。
生命起源的证据
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生命起源的证据,如最早的化石记录、氨基酸等有机物质的合成等,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于约40亿年前。
03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等,这些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04
CHAPTER
地球的环境变化
总结词
气候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严重后果。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教学课件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形成
新生代
地球的早期演化
02
01
03
古生代
05
04 中生代
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事件
冥古宙
古生代
太古宙
中生代Biblioteka 元古宙新生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核
位于地球的最中心,主要由铁和 镍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16.2%。
地幔
位于地核上方,主要由硅、镁、 铝、铁、钙、钠等元素构成的岩 石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82.3%。
地壳
位于最外层,主要由轻质的岩石 组成,约占地球体积的0.8%。
地球的地壳与地幔
地壳
地幔
地球的磁场与地震
地球磁场
地震
地球的气候与大气 层
总结词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大气环 流、海洋循环等。
详细描述
地球的大气层由氮、氧、氩等组成,其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对地球 的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大气环流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 的气候差异。海洋循环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也会影响气候。
地球的水循环与海洋
总结词
地球的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降水、地表水流动、地下水流动和海洋循环等。
详细描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它通过蒸发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云和降水。地表水通过河流、湖泊等流动, 形成水循环。地下水则通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流动。这些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
资源枯竭
自然灾害
核战争风险
地球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价值
发展趋势
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地球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要点一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湘教版)
化石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层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以“走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情景,引入新课
看柳江国家地质公园地层剖面图,用笔画出地层的界限并用字母标注生成顺序
新课引入
PPT、视频影像
5
温故知新
以“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历程引入
课题名称: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3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地球起源的恐龙灭绝为案例导学,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为指导,以相关题目为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的环境变迁导致生物灭亡,落实章节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唯物观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PPT、视频影像
5
新课讲解
对于弥勒实验的解读(模拟原始地球环境)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动态辨证的看问题
PPT、视频影像
7
承转过渡
原始生命结构毕竟相对简单,那地球现在多样的生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
讨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PPT、视频影像
5
实践操作
给出三叶虫、海口鱼、奇虾、怪诞虫等相关资料
相关练习作业
落实章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一、地层、化石与地质年代
1、地球的早期演化
2、地层和化石
3、地质年代
课题名称: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地球的起源的生命起源及生命大爆发为案例导学,依据课标和高考考纲为指导,以相关题目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弥勒实验的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落实章节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唯物观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熔岩流 冷却、凝固 固态地壳 原始大气 温度降落、水蒸气凝结、汇流 原始海洋
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科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地球在 25亿年前至今的演变过程。
25亿~5.7亿年前的元古代,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 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出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 增多。
5.7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 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 裸蕨类等生物。
牛刀小试
5.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其他星球”, 他们的根据是( A ) A.在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 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C.在其他星球上已经发现了生命 D.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为该估计提供了证据
课堂小结
地
球 的
地球的演变
演
变
和
生
命
的 生命的起源
起
源
地球的形成 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
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 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繁盛。
0.65亿年前至今的新生代,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 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 被子植物出现;人类产生。
2.生命的起源
自然产生假说
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
自然产生假说 化学进化假说 宇宙胚种假说
原始海洋
有机大分子物质(蛋 白质、核苷酸等)
过
程
原始生命(能生长、繁育、遗传等)
宇宙胚种假说
1959年9月,人们在落到澳 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 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原始生命物质可能来自外星球。
陨石坑
牛刀小试
《地球演化》课件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 众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05
总结与思考
对地球演化的认识与启示
地球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 程,经历了从形成初期到现今的 不同阶段,揭示了地球的多样性
和变化性。
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力量和生 物进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地球演化史对人类认识自然、探 索宇宙和思考生命意义等方面具 有重要启示,激发了人类对未知
生物大灭绝事件
五次大灭绝
影响评估
地球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生物 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大量生物 的消失和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
生物大灭绝事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 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改 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并对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因分析
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包括陨石撞击、气 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和地壳运动等自 然因素,以及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和 物种入侵等人为因素。
人类的出现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古猿,经过数 百万年的演化,逐渐发展出了直
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等能力。
文化演化
人类文化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发展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信 息时代,人类创造了一系列伟大
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人类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 展,人类将继续演化并适应新的 环境和社会变化,未来的演化方 向将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和发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 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 同守护地球家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展。
04
地球的未来演化
地球的气候变化
01
02
03
温室气体排放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 体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 暖。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板块构造理论
总结词
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相 互作用。
VS
详细描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球科学研究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 些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地形和 地貌。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表面运动 和变化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地震、火山活 动、地形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
动物的演化历程
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01
从最早的原始动物到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不同类群的
出现。
动物的适应与辐射
02
动物在地球不同环境中适应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不同类群动物
的地理分布和生态角色。
人类的演化历程
03
从灵长类到人类自身的演化过程,以及人类在地球生命系统中
的地位和影响。
05
地球的未来演化
历了数百万年。
地壳的演化
地壳的演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 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和海洋地 壳的分离、地壳板块的漂移等。
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壳运动受到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 ,表现为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 动等,这些运动规律对于地球的地 质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火山的形成与活动
01
02
03
火山的成因
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 浆和气体在地表或地下爆 发而形成的。
干旱和洪水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增 多,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06
相关概念与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要点一
总结词
早期地球大陆分布不同,后来逐渐漂移到当前位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的大陆块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现象 。根据该理论,地球的大陆块在数亿年前分布与现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大陆的分布格局。 该理论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世纪末提出, 并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新课标湘教版
5.6亿~2.5亿年前,以下发生的地球演化事 物,正确的是( B )。 A.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的陆地和山脉 B.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等生物 C.中国大陆的轮廓基本形成 D.形成了喜马拉雅山
6.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 ( A )。 A.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演化 B.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演化 C.海洋中的无机化合物的演化 D.大气中的无机化合物的演化
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
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活动
工业活动 工程建设
3、如何处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砍伐森林 大气 co2 增多
气 温 升 高
气
气 候 变 暖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水
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
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
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
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
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
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
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比较两次生物灭绝时期衰退和灭绝的生物物种 生物灭绝时期 衰退和灭绝的生物物种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 (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恐龙灭绝, 50﹪以上的海生 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古生代(6亿~2.5亿年前): 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 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 类、裸蕨类等生物。
地球的演化过程PPT课件
4.化石研究表明,距今6500万 年前统治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 种恐龙全部灭绝了。试分析各 种恐龙灭绝的原因。(提示: 首先从气候变化找原因,然后 进一步推测气候变化可能是由 什么原因导致的。)
课堂探究
恐龙灭绝目前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称霸 地球的一群爬行动物,它们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6500 多万年前,各种恐龙全部灭绝了。针对这一现象,科学家 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有的认为是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的, 有的认为是彗星撞击地球造成的,有的认为是气候骤变改 变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的,最新的理论认为造 成恐龙灭绝的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地球的演化
1
回顾: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
这是科学家猜想的地球形成初期的模样, 这种环境下生命能形成和发展吗?它为 生命的形成又做了哪些准备?
3
米勒模拟原 始大气产生 有机物的实 验装置
有机物氨基酸
4
冥古宙与太古宙
地球的早期演变
万有引力形成原始地球。
引力收缩及陨石撞击,原始地球呈 熔融状态,因重力分异而形成地核、 地幔、地壳等圈层结构(铁、镍、 金矿形成)。
地球的(地质)演化呈 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 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特 征(整体性)
地质构造的不断变化, 生物形成并从低级到高 级不断演化
7
课堂探究
1.图3.5b中、为侵入岩,其它为沉积岩。根据 岩层的相互关系,推测沉积岩、侵入岩、侵入岩 形成的先后顺序。
由先到后(由老到新)为: 沉积岩、侵入岩、侵入岩 ; 侵入的新,被侵入的老
元古宙
生命进化 地质年代表
小行星撞击及地球寒冷时期, (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衰退,被 新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PPT课件(初中科学)28张)
生命的产生
根据化学进化说,究竟原 始的生命从何而来呢?
你能否猜想下生命产生所需要的 场所、物质、能量分别是什么吗?
生命的产生
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
生命的产生
自然产生说
自然产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 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如,我国古代认 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 ,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 元前322)就是一个自然产生论者。有的人还通过“实 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 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 ”产生的老鼠竟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氧岩
化浆
碳喷
(46 -26
发
亿
释 放
水
亿蒸
年气
前和
)
二
地球的演变
4.原始海洋逐渐形成。
(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 的生命体在海洋中产生)
面水
(46 -26
蒸
亿Hale Waihona Puke 气 凝结亿成
年水
前降
)
落
地
地球的演变
早期地球的特点: —— 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球。
岩浆喷发
熔岩流
岩浆的收缩冷却凝固
固态的地壳
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 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
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
你知道有哪些假说吗?
生命的产生
神创论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 (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 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造成,就不再产生任何变化 ,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产生变化, 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 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1.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
形成原始大气圈
地球的演化历程
(3)原始海洋形成:
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水蒸气形成厚厚云层,云层凝云致雨,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层是沉积形成的一层层的层状岩石。
2019年,我国地质学家在内蒙古自治区距今1.2亿年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罕见的两栖动物化石。该化石完美展现了古青蛙及其吞食的蝶螈,有助于了解古蛙类的食性及古地理环境。图为该化石照片。
C
D
3. 皇龙沟、库沟村斜坡恐龙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是( )A. 气候温暖湿润 B. 皇龙沟的地面泥泞松软C. 被子植物繁盛 D. 库沟村斜坡地势高且陡4. 据材料推测,库沟村恐龙被掩埋后该地可能发生的变化( )A. 地层倾斜抬升 B. 生物圈变薄 C. 横波无法通过 D. 气候变得干冷
地球46亿年浓缩为一天
地球周围逐渐形成大气,出现阴晴雨雪等天气变化,原始海洋慢慢形成。出现单细胞生命。
原核生物出现,海藻、细菌繁盛,出现无脊椎动物。
古生代·奥陶纪(4.85亿年~4.43亿年前)21:28~21:4121:41分,地球上发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中生代·侏罗纪( 2亿年~1.45亿年前)22:57~23:14 恐龙鼎盛期
(1)概念:
思考:什么是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是怎样演变的?
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前寒武纪
显生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地理笔记】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地质年代表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①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②此后,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
密度大的物质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③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④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⑤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意味着地球上的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
⑥大约 5.4亿年前,地球生命在沉寂了几十亿年之后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在相对短暂的2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
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⑦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了,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生命大爆发地球生命在距今大约38.5亿年前出现后,经历了几十亿年缓慢演化的过程。
到大约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突然在2000多万年的时间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生物。
它们不约而同地迅速起源,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共生的繁荣景象。
该现象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三、地球演化过程生物演化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例如,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生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细菌,此后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先出现的植物是裸子植物,然后才出现被子植物;先出现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然后才出现脊椎动物,并且在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一一人类。
从分布空间来看,生物演化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在几十亿年历史中,地球生物大都生活在海洋里,直到距今约4.4亿年前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开始向陆地扩展。
距今大约3亿多年前泥盆纪中晚期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优质课件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Cenozoic——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磁耦合说 太阳可以通过磁场的作用,把自己的一部分角动 量转移给形成行星和卫星的云团。 电磁场的作用能说明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从 中心抛出物质的质量虽不多,但带走的角动量可 以很多。
地球的形成
在太阳系内,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轻的 气体被辐射到远处,散失到太阳系的外部远处构成 类木行星。
近太阳的地区,以尘埃中的固体物质为主,化学组成 当然和原来的星云有显著的不同(铁、硅、镁、氧 为主)近处构成类地行星。
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
一、内部热演化//二、内部圈层的形成//三、外部圈层的形成
在距今46-38亿年期间,原始地球是均质的固体,主 要是硅质化合物、铁、镁的氧化物。原始冷的地球由于: (1)微星碰撞转换来的热; (2)压缩导致温度升高; (3)放射性元素蜕变生热;
导致地球逐渐变热。 未来的发展趋势???
原始地球表面如同现今的月球一样,没有水、气、 生物圈,是地球分异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水圈的形成——原始冷的地球把水分组合在矿物中。 当地球逐渐热起来,便发生熔化和分异作用,水便以蒸 气云的形式或随同火山喷发而释放出来,水气遇冷形成 降雨,汇集形成水圈。
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
一、内部热演化//二、内部圈层的形成//三、外部圈层的形成
出来,并分别凝聚结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卫星也有 着类似的形成过程,星云中心部分则收缩成为太阳。
星云说不能解决太阳和行星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问题, 太阳和行星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应该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相差近100倍。
灾变说 潮汐说
俘获说 原始太阳随银河系公转,在经过有大量星际物质 弥漫的空间时,将它们吸引在周围,成为行星的 物质来源的,用外来物质形成的行星,角动量可 以和太阳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掌握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学说教学难点:大地构造学说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内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
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
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地球,地球的时、空、源。
① 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
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 ③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④ 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 ⑤ 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二、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
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其周长超过4万km,表面积超过5亿km2。
因此,无论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体地球,其空间都是十分广大的。
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及物体本身是由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和物质体所组成的。
因此,要研究庞大的地球,就必须研究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及其物质体,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微观的空间和物质特征,如不同学科都要研究其相应对象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的特性等,地质学要研究矿物晶体结构,水文学和海洋学要研究水质的运动等,气象学要研究气体分子的活动等。
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和规律性的认识。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仅在空间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都表现为连续的整体性;而且地球的各内部圈层之间、内部与外部圈层之间、各外部圈层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部分的运动与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它部分甚至其它圈层的变化,这也充分表现了它们的有机整体性。
然而,地球也是一个非均质体,它的不同组成部分无论在物质状态、运动和演变特点上都具有一定差异,表现出分异性。
例如,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具有明显差异。
固体地球特别是地壳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组成部分的差异性更为强烈,如大陆、海洋、山系、平原等。
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空间和组成上,也表现在它们的运动、变化与形成、发展上。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据科学测算,地球的年龄长达46亿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上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自然事件,诸如海陆变迁、山脉形成、生物进化等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过程多数是极其缓慢的,往往要经过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才能完成。
短暂的人生很难目睹这些事件的全过程,而只能观察到事件完成后留下来的结果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某一阶段的情况。
但是,有些事件的发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例如,天气现象往往表现为几天、几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地震、火山爆发等也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地球演化至今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其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既有地表常温、常压状态下的作用过程,也有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作用过程。
此外,各种自然过程还会受地区性条件的影响而具有地区的差异性。
所以,自然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而且这种过程由于其漫长性和不可逆性,依靠人类的力量很难完全重塑和再现其过程,因而更增添了地球科学研究工作的艰巨性。
但是,这些复杂的自然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都具有其发生、发展的条件和过程,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正是地球科学工作的重要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地球科学具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会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推进。
现择要简述研究方法如下:(1)野外调查 空间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工作者首先必须到野外去观察自然界,把自然界当作天然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而不可能把庞大而复杂的大自然搬到室内来进行研究。
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例如野外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状态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
只有针对性地到现场去认真、细致地收集原始资料,才能为正确地解决地球科学问题提供可能。
(2)仪器观测 仪器观测是地球科学用来获取研究对象的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仪器观测可以了解到研究对象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为科学的分析、推理提供了依据。
仪器观测为地球科学步入科学轨道提供了条件,例如16~17世纪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仪器的发明与创造,使气象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学科。
现代高精度的常规与高空气象仪器观测仍然是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同样,仪器观测在水文学、海洋学研究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仪器观测对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的地球内部研究,对于土壤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环境地学中的各种监测与评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现场进行的仪器观测也属于第一手资料,除了科学工作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在现场进行各种观测外,人们还常常设立各种定点观测台站,如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站、环境监测站等,并通过大量的台站建立观测网,以便获得系统的观测资料。
(3)大地测量 这是地球科学中既古老而又发展迅速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在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早在古埃及和古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就借助于步测及其它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土地规划、地形与地理制图、水利与工程建设等。
到了近代,随着测量仪器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的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
本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海洋测深技术(声纳)对于海洋学的发展和地质学的革命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系统(GPS)又给地球科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大地测量的方法对于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水文学及土壤学等的研究十分重要。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 现代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成为现代地球科学不可缺少或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方法。
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大,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区域的资料,特别是大区域的动态变化状况,就必须充分利用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如卫星云图、卫星遥感影像、航空照片等。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对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和进步起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其重要支柱。
它们也是现代海洋学、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而且对于现代地质学、土壤学、水文学、环境地学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 这是地球科学中各门学科均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研究对象中取得所需的各种样品或标本,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以便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资料,并通过科学实验分析和推断其形成、演变过程、发展趋势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科学中的实验科学已有相当的进步。
但由于自然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加之时间的漫长性与空间的广泛性以及现代实验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地球科学中有时很难进行与自然界一致的真实实验。
因此,地球科学上常采取简化影响因素、创造一些特定的物理、化学环境,模拟自然现象的成因、过程和发展规律,这种方法称为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只能是近似的,实验结果往往与自然过程有一定差距,但它在再造自然现象的过程、验证和探索地球科学规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历史比较法 这是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
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的原理。
这一原理是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l,1791—1875年)在郝屯(J.Hutton,1726—1797年,英国学者)的均变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莱伊尔明确指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例如,现代珊瑚只生活在温暖、平静、水质清洁的浅海环境中,如果在古代形成的岩石中发现有珊瑚化石,便可推断这些岩石也是在古代温暖、清洁的浅海环境中形成的;又如,现在的火山喷发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岩石——火山岩,如果在一个地区发现有古代火山岩存在,我们就可以推断当时这一地区曾发生过火山喷发作用,等等。
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
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
例如,地质学的多方面研究揭示,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地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数量、温压以及地球或地壳内部的结构、构造等特征都在发生不断地变化,与现代的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必然会导致当时发生的地质作用的方式与过程具有一系列与今天不同的特点。
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
例如,在岩层中常常发现其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发生突然性的变化;在古生物演化中也常常发现大量的生物种属在短期内突然绝灭的现象,如7000万年前后恐龙全部迅速绝灭等。
所以整个地球的发展过程应是一个渐变—激变—渐变的前进式往复发展过程,这也符合量变—质变—量变的哲学规律。
因此,在运用历史比较法时,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思想作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将今论古”,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地质学的“将今论古”分析方法,实际上对于地球科学的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几门学科也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