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v1.0.0
中国移动TD-LTE实验室测试RF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T D-L T E无线子系统射频测试规范T D-L T E R A N S u b-s y s t e m T e s t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R F d i v i s i o n版本号:1.1.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测试规范定义>测试规范是对网络设备/网络接口协议/设备性能进行的测试的依据,力图对该设备的功能,接口,协议,性能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测试。
该类技术文件应具有如下特点:1、全面性该类规范应该在其规定的测试范围内的进行全面的测试,以便反映该设备的是否真正正确的实现了功能/协议,以便完成对该设备的评价。
2、正确性测试规范作为鉴定设备的正确性的依据。
其表述的内容必须首先是正确的。
判断正确与否的测试结果必须是可以正确得到的,也是设备本身能够完成和必须完成的。
3、容错性测试规范必须对发生错误情况下设备的反馈进行详细的测试。
测试项目必须全面包括各种异常情况。
4、权威性该类规范是集团公司在测试和检验方面的重要文件,应该观点明确,测试项目全面,论述过程不应体现在正文中,可以根据情况在附件或编制说明中体现;在用辞上注意规范的强制性,不应使用建议性的语气。
所有检验结果都必须是确定的。
5、强可操作性该类规范是实际指导测试的文件,因此要具有强可操作性。
该规范直接为技术人员所利用,相关人员应该可以按照规范的规定直接进行实际测试。
<使用范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部,外部,用于指导集团公司和省公司进行网络实施、新业务开展时的设备测试和验收。
<与其他规范之间关系>在业务规范,总体技术要求,设备规范、接口规范基础上完成,是进行组建一个网络或者业务系统的设备的验收性指导性规范。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测试环境,测试配置,测试工具及测试方法的描述,设备的常规测试、功能测试、接口测试、协议测试、质量指标测试(性能测试)、计费结算功能测试、业务测试、网络管理、人机界面测试、可靠性测试、网络安全测试等等,目的是对在规定的范围内,对设备进行详尽的测试。
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X-XXX-XXXX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规范I n t e r n e t S e r v i c e G a t e w a y T e s t i n g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0.9.5X X X X-X-X X发布X X X X-X-X X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本规范标准目的只在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的采购选型、工程验收、日常常规拨测、以及系统升级、割接入网测试提供技术指导和依据。
本规范描述了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所需的测试内容、测试环境和测试结果的要求,主要内容涵盖了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业务功能、接口协议、统计报表、告警、网管、设备性能等基本测试项目,还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现网运行新添加的测试需求,如:云存储接口、错误码重定向、上网日志、未备案网站发现、业务响应码细化等。
本标准是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需与“QB-D-078-2008《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规范(支持TD-SCDMA)4.0.0(报批稿)》”以及“QB-D-077-2008《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接口规范(支持TD-SCDMA)3.0.0(报批稿)》”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为标准性附录,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XXX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范围本规范是依据《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规范(支持TD-SCDMA)4.0.0》等10余个技术规范制定的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设备测试方法及用例,测试内容包括业务功能、接口协议、统计报表、告警、网管、设备性能等基本项目,还包括近年来互联网业务综合网关现网运行新添加的内容,如:云存储接口、错误码重定向、上网日志、未备案网站发现、业务响应码细化等。
QZTT 1003.3-2014 无源分布系统 无源器件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试行)V1.0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QZTT 1003.3-2014无源分布系统无源器件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试行)V1.02014-12-31发布2014-12-31实施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规范性引用文件 (1)2术语及定义 (1)2.1术语 (1)2.2定义 (2)3电气性能要求 (3)3.1功分器 (3)3.2耦合器 (3)3.33D B电桥 (5)3.4衰减器 (5)3.5负载 (6)4寿命要求 (7)5机械特性要求 (7)6工艺、材质要求 (7)7环境条件要求 (7)8无源器件测试方法 (8)8.1电气性能检测方法 (8)8.2工艺和材料的简易检测方法 (24)8.3环境试验检测方法 (25)9标志、包装和贮存 (28)9.1标志 (28)9.2包装 (28)9.3贮存 (28)前言我国当前存在着GSM、CDMA2000、TD-SCDMA、WCDMA、TD-LTE、LTE FDD等多种无线通信网络制式,各无线通信系统分别工作在800MHz、900MHz、1800MHz、1900MHz、2100MHz、2300MHz等多个公众无线通信频段上。
随着新技术发展,无线网络应用环境将更加复杂,一个运营商拥有多个制式、多段频率,一个覆盖区多系统、多网络、全频段共存的情况也将越来越多。
本技术要求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均简称为“中国铁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铁塔无源分布系统相应技术规定和要求,为中国铁塔无源分布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本技术要求是无源分布系统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无源分布系统总体技术要求无源分布系统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无源分布系统无源器件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无源分布系统射频电缆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无源分布系统室分天线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订后续的相关标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铁塔负责解释、监督执行。
本技术要求主编单位: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I n t e l l i g e n t H o m e G a t e w a y S o f t P r o b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目录1. 前言 (3)2. 范围 (3)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4.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5.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系统结构 (4)6.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信息采集功能 (5)6.1. 网关信息采集 (5)6.1.1. 网关基本信息 (5)6.1.2. 网关状态信息 (6)6.1.3. WAN口流量信息 (7)6.1.4. 下挂设备信息 (7)6.1.5. POTS信息 (8)6.1.6. PON口状态 (8)6.1.7. 周边WIFI信息 (8)6.2. 网络质量信息采集 (9)6.2.1. 业务基本信息 (9)6.2.2. TCP连接信息 (10)6.2.3. HTTP连接信息 (10)6.2.4. DNS解析信息 (11)6.2.5. Web页面访问信息 (11)6.2.6. 即时通讯信息 (11)6.2.7. 游戏信息 (12)6.2.8. 视频信息 (12)7.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告警功能 (12)7.1. DNS告警 (12)7.2. TCP连接告警 (13)7.3. HTTP连接告警 (13)7.4. HTTP下载告警 (14)7.5. 视频卡顿告警 (15)7.6. 即时通信/游戏告警 (15)8.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网络探测功能 (15)8.1. 网络诊断功能 (16)8.1.1. 互联网连通性测试 (16)8.1.2. 互联网路由跟踪测试 (16)8.1.3. 互联网FTP上/下载测试 (17)8.1.4. 互联网HTTP文件测试 (18)8.2. 业务网络质量测试功能 (18)8.2.1. 网页访问质量测试 (18)8.2.2. 互联网视频质量测试 (19)8.2.3. 网络游戏使用质量测试 (20)9.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数据传输要求 (20)9.1. 概述 (20)9.2. 启动上报 (21)9.3. 周期上报 (21)9.4. 实时上报 (22)9.5. 告警 (22)9.6. 探测任务下发 (22)10. 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技术要求 (23)10.1. 功能性要求 (23)10.2. 可靠性要求 (23)10.3. 安全性要求 (24)10.4. 可维护性要求 (24)1.前言本规范旨在描述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的技术规范,用以规范软探针监测平台(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软探针前置机)和智能家庭网关软探针的对接,保证采集数据的一致性,以及传输方式的一致性。
室分考试真题2(答案)---精品模板

江苏移动集成商资格认证考试模拟试卷(共100分,时间50分钟)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WLAN系统要求:根据国家无委《关于调整2。
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当天线增益<10dBi时,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dBm A。
15 B.20 C.25 D。
302。
根据《QB—A-035—2011 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技术规范V1》,把两路或多路功率信号合并到单个或多个通路上去的无源器件,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和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的器件叫做( )A。
合路器 B.3dB电桥 C。
功分器 D.耦合器3. 根据《QB—G-002—2012中国移动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工程验收规范》,7/8馈线二次弯曲半径(),一次弯曲半径()A。
360mm 120mm B.100mm 50mm C.210mm 70mm D.150mm 50mm4。
根据《QB—G—004-2011中国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工程设计规范》,要求WLAN(802。
11g和802。
11n)目标覆盖区域内的用户平均上网速率不低于()A.512kbpsB.256kbpsC.1MbpsD.2Mbps5。
根据《QB—G—004—2011中国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工程设计规范》,在AP端应对用户进行限速,单用户限速应不低于()A。
512kbps B. 1Mbps C。
256kbps D. 2Mbps6。
根据《QB—G-010。
1—2011室内分布系统验收规范第一分册工程验收技术规范V3。
0。
0》,北斗天线与WIFI的天线安装间距应大于()A.2米B.3米 C。
4米 D。
5米7。
根据《QB—G-010。
1—2011室内分布系统验收规范第一分册工程验收技术规范V3.0.0》,TD—LTE(E频段)与WLAN 不共用分布系统时,TD-LTE室分天线与WLANAP天线距离安装偏差应不超过设计文件(方案)的();设计文件(方案)中未明确的应控制在1m以上,条件具备的宜控制在3m以上。
无源器件标签及包装规范V1.1(1)

无源标签及包装规范版本V1.1无源器件标签及包装规范文件编号:版本:V 1.1生效日期:【编制】【审核】【批准】【编制日期】【发布日期】一、标签范围要求1、器件外壳显著位置必须具有标签或铭牌,其上必须标明:厂家名称、产品类别、产品型号、生产日期、规格(含工作频段、耦合度、衰减器衰减值、单系统总功率36dBm及以上型/单系统总功率36dBm以下型)等。
标签材质为压银纸,标签或铭牌须考虑长期使用可靠性,不得损坏或脱落。
2、单系统总功率36dBm及以上型器件,标签采用黑底白字,并标明“单系统总功率36dBm 以上型”字样。
3、单系统总功率36dBm以下器件,标签采用白底黑字,并标明“单系统总功率36dBm 以下型”字样。
4、负载和衰减器全部采用白底黑字标签。
5、合路器须在各输入口除了标识频段名称(如:GSM)之外,还需要标明该端口通带起止频率(如:889-954MHz)。
6、电桥须将IN和OUT口标识明显(标示为压银纸),安装、使用时不得损坏、脱落。
二、单系统总功率36dBm及以上型器件标签样板1、腔体耦合器标签样板2、合格证标签样板3、标签字体及粘贴要求:○1标签材质为压银纸、白字黑底、标签对应器件尺寸居中粘贴,正面标签字体为:(宋体、四号字)标签尺寸:长×宽=50×20(mm)○2合格证标识字体为:(宋体、小五),尺寸:长×宽=34×16(mm)○3序列号(注明供应商名称和年、月、日生产流水号;比如国人通信有限公司11年09月08日生产的流水号,标注为GR110908XXXX)。
○4日期(写当日生产年月日)。
○5检验项盖QC合格章。
4、功分器标签样板5、功分器合格证样板说明:功分器标签编写要求同上。
6、合路器标签样板7、合路器合格证样板说明:合路器标签编写要求同上。
8、避雷器、电桥标签样板(电桥合格证样板)三、单系统总功率36dBm及以下器件标签要求1、标签样板说明:单系统总功率36dBm及以下器件标签(粘贴方式、字体、尺寸同上),负载、衰减因结构大小不统一,不作统一尺寸要求,厂家根据产品的尺寸大小打印标签。
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v1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P a s s i v eD e v i c eT e s t R e q u i r e m e n t版本号:1.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术语 (1)3.2定义 (1)3.3缩略语 (2)4.测试仪表 (3)5.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3)5.1常规测试条件 (3)5.2极限测试条件 (3)5.3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4)6.检测方法 (4)6.1电气性能检测方法 (4)6.1.1腔体功分器 (4)6.1.1.1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4)6.1.1.2输入端口驻波比 (5)6.1.1.3输入端口反射互调 (5)6.1.1.4功率容量 (7)6.1.2腔体定向耦合器 (9)6.1.2.1耦合度偏差 (9)6.1.2.2插入损耗及带内波动 (9)6.1.2.3驻波比 (10)6.1.2.4隔离度 (11)6.1.2.5输入口反射互调 (11)6.1.2.6功率容量 (13)6.1.3腔体3dB电桥 (13)6.1.3.1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15)6.1.3.2驻波比 (16)6.1.3.3隔离度 (17)6.1.3.4反射互调 (18)6.1.3.5功率容量 (19)6.1.4合路器 (19)6.1.4.1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21)6.1.4.2驻波比 (22)6.1.4.3带外抑制 (23)6.1.4.4输入端口反射互调 (24)6.1.4.5功率容量 (25)6.1.5 5.1.5 衰减器 (25)6.1.5.1衰减度误差和带内波动 (27)6.1.5.2驻波比 (28)6.1.5.3输入端口反射互调 (29)6.1.5.4功率容量 (30)6.1.6负载 (30)6.1.6.1驻波比 (32)6.1.6.2反射互调 (33)6.1.6.3功率容量 (34)6.2工艺和材料的简易检测方法 (36)6.3环境试验检测方法 (37)6.3.1高温实验 (37)6.3.2低温实验 (38)6.3.3振动实验 (38)6.3.4恒定湿热 (38)6.3.5盐雾 (38)6.编制历史 (39)附录A 无源器件指标分级标准 (39)前言本标准定义了无源器件的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项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版本号:1.0.0编制日期:2012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总则 (1)2、引用标准 (2)3、术语和符号 (4)3.1术语 (4)3.2符号 (5)4、安装环境要求及安全检查 (6)4.1 客户侧机房总体要求 (6)4.2 安装环境检查 (7)4.2.1 机房环境检查 (7)4.2.2 楼宇设备间环境检查 (7)4.2.3 楼宇挂墙环境检查 (8)4.2.4 入户终端的安装环境检查 (8)5、设备和材料的检验 (9)5.1 一般规定 (9)5.2 设备和安装器材的检验 (9)5.3 光缆单盘检验 (10)5.4 其它线路器材及设备检验 (11)6、客户侧设备安装 (13)6.1 设备机架/箱安装 (13)6.1.1 机架 (13)6.1.2 楼道/户外综合箱 (14)6.1.3 家庭信息箱 (15)6.2 客户侧设备安装 (16)6.2.1总体要求 (16)6.2.2机房环境下设备安装 (16)6.2.3非机房环境下设备安装 (17)6.3 视频监控设备安装 (17)6.3.1摄像头 (17)6.3.2云台 (18)6.3.3编码器与配套设备 (18)6.3.4用户侧监控设备 (18)6.4客户侧设备接地要求 (18)6.4.1工作接地 (18)6.4.2防雷接地 (19)7、线路施工工艺标准 (20)7.1管道施工 (20)7.1.1管道施工的原则 (20)7.1.2管道施工注意事项 (20)7.1.3小区及商住楼建筑地下通信管道建设要求 (20)7.2线缆施工 (23)7.2.1敷设线缆 (23)7.2.1.1敷设光缆的一般要求 (23)7.2.1.2光跳线的敷设要求 (24)7.2.1.3光缆、光纤的接续要求 (24)7.2.1.4室外光缆的施工 (25)7.2.1.4.1架空与墙挂方式敷设光缆的工艺要求 (25)7.2.1.4.2管道方式敷设光缆的工艺要求 (26)7.2.1.5室内线缆的施工 (26)7.2.1.5.1楼内配线管网建设要求 (26)7.2.1.5.2用户布线系统建设要求 (27)7.2.1.5.3用户引入光缆建设要求 (30)7.2.1.6线缆保护措施 (33)7.2.2敷设电源线 (36)7.3线路终端设备安装 (36)7.3.1室外配线设备安装一般要求 (36)7.3.2室内配线设备安装一般要求 (37)7.3.3光分路器安装标准 (38)7.3.4光纤信息面板安装要求 (39)7.3.5光交接点的安装要求 (39)7.3.6分线箱安装要求 (40)7.3.7接头盒的安装要求 (40)8、工程验收 (41)8.1工程验收的一般规定 (41)8.2工程施工工艺验收附表 (41)8.3工程验收资料文件 (50)8.4验收结论和验收报告 (50)8.5工程验收报告报备 (51)附录1:分路器命名规则 (52)附录2:光交接点命名规则 (52)1、光交接箱的命名 (52)2、光交接箱模块的命名 (53)3、光分纤箱的命名 (53)4、光分纤箱端子的命名 (53)5、光缆预留的命名 (54)6、光缆分歧接头的命名 (54)7、光缆直通接头的命名 (55)8、光终端盒的命名 (55)9、光终端盒端子的命名 (55)附录3:设备现场安装示意图 (55)1、总则1)为了加强中国移动集团客户及宽带接入(客户侧)的工程质量管理,根据相关法规、行业标准、集团公司相关文件,结合中国移动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中国铁塔 5G无源室分技术指导意见(V1.0)

5G无源室分技术指导意见(V1.0)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3月前言室内是5G网络的主要应用场景,据统计,4G业务中有70%的应用发生在室内,业界预测未来5G超过85%的业务将发生在室内场景。
同时,5G室内应用更加多样化,如云AR/VR、8K高清、智能制造、无线医疗等业务都主要发生在室内场景,对网络带宽、时延等网络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因此,完善的5G室内覆盖对未来5G网络发展至关重要。
公司一直致力于室内共建共享覆盖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究工作。
结合各运营商5G 频谱分配及网络需求情况,总部研发了支持共建共享型5G室分系列产品。
这些产品直接在原4G产品技术标准上进行升级演进或为5G系统部署创新研发,为5G室内覆盖网络的部署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总部积极引导相关产业链,选取室内楼宇及隧道场景进行了5G室内网络覆盖实验局的部署,对5G室分产品性能进行了验证,对5G室内网络新特点进行了研究。
为了建设高品质、低成本的5G室内覆盖网络,最大程度的发挥铁塔公司共建共享优势,结合总部发布的5G无源室分产品相关企业标准及试点项目研究成果,编制了本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5G室内覆盖技术手段、无源室分产品及应用原则、楼宇场景5G室分技术方案、隧道场景5G室分技术方案、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要求。
现阶段,本技术指导意见仅针对5G无源共享室分产品及应用给予指导,如需采用有源微站,可根据运营商相关要求采用单运营商独享产品进行部署。
公司共享型5G有源微站正在研发中,待完成后将适时开展技术试点并给予技术指导。
目录1 5G室内覆盖技术手段 (1)无源室分系统 (1)有源微站系统 (1)室分外引系统 (2)多技术综合覆盖 (2)小结 (3)2无源室分产品及应用原则 (3)5G POI设备 (4)2.1.1设备类型 (4)2.1.2设备应用 (4)5G无源器件 (6)2.2.1器件类型 (6)2.2.2器件应用 (7)漏泄电缆 (7)2.3.1漏泄电缆类型 (7)2.3.2漏泄电缆应用 (8)5G天线 (12)2.4.1天线类型 (12)2.4.2天线应用 (13)增强型连接器 (15)2.5.1增强型连接器类型 (15)2.5.2增强型连接器应用 (16)3楼宇场景5G室分技术方案 (17)新建楼宇场景 (17)3.1.1各类型楼宇方案选择建议 (17)3.1.3多运营商共享建设 (22)存量楼宇场景 (23)3.2.1系统改造前的技术评估 (24)3.2.2各类型场景改造方案选择建议 (29)3.2.3铁塔公司已建存量建站点改造 (35)3.2.4运营商建设存量站点改造 (51)4隧道场景5G室分技术方案 (53)地铁隧道 (53)4.1.1新建地铁隧道 (53)4.1.2存量地铁隧道 (55)高铁隧道 (56)4.2.1新建高铁隧道 (56)4.2.2存量高铁隧道 (58)公路隧道 (59)4.3.1新建公路隧道 (59)4.3.2存量公路隧道 (60)5室内分布系统设计要求 (61)网络制式及频率 (61)覆盖指标 (62)信号外泄 (62)天线口功率 (63)链路预算 (63)5.5.1 5G子载波功率 (63)5.5.2 5G传播模型 (64)5.5.3 5G穿透损耗 (64)小区划分 (65)切换区设置 (66)5.7.1.1室内小区间切换区设置原则 (66)5.7.1.2室内与室外小区间切换区设置原则 (67)5.7.2切换区域 (67)5.7.2.1窗边切换 (67)5.7.2.2建筑物出入口切换 (67)5.7.2.3电梯切换 (68)附件:项目案例 (69)附件1:普通楼宇-成都市浅水半岛停车场室分覆盖项目 (69)附件2:普通楼宇-上海市古北SOHO室分覆盖项目 (69)附件3:普通楼宇-雄安设计中心室分覆盖项目 (69)附件4:地铁-济南市地铁R3线室分覆盖项目 (69)附件5:地铁-石家庄市地铁1号线二期5G测试室分覆盖项目 (69)附件6:地铁-郑州市地铁5号线移动5G室分覆盖项目 (69)附件7:高铁-张家口市京张高铁室分覆盖项目 (69)1 5G室内覆盖技术手段室内无线网络覆盖主要的技术手段有无源分布系统、室内有源微站系统、光纤分布系统、室分外引系统、多技术综合覆盖手段等,其中光纤分布系统一般用在非5G场景对2G/3G/4G系统信源功率的延伸覆盖,其他技术手段可用于5G系统的信号覆盖。
中国移动核心网NFV试点OMC功能通用技术测试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XX - XXX -xxxx中国移动核心网NFV试点OMC功能通用技术测试规范General Test Specification for CMC©MCFunction of Core Networkin NFV Exp erime ntal Network版本号:V1 . 0.0XXXX - XX - XX 发布XXXX - XX - XX 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告警信息字段告警状态告警级别告警呈现告警显示过滤活动告警查询显示告警自动同步告警手动同步告警定时同步目次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3.2缩略语........系统管理功能 ......4.1 4.2 4.3 4.4 系统管理规模............... 界面友好................... 在线帮助................... 界面锁定和激活.............4.5OMC系统维护 ................4.6OMC/网元稳定性事件列表.,4.7OMC/网元稳定性统计报告.,4.8OMC软件管理 ...............4.9系统高可用性................4.10系统备份...................4.11系统可扩展性...............4.12系统架构...................4.13 OMC操作管理运维方式要求故障管理 ..........................5.15 6 6 6 7 7 8 .9 10101111125.25.3 5.45.5 5.6 5.75.8 5.9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历史告警查询显示.......历史告警存储时间.......告警前转支持接口 .......告警视图告警清除告警确认和取消告警确认网元的健康状态检查...1213131315161617181819191920配置管理..........................6.1系统可管理的 OMC网元对象202121222223 23仓U建网元删除网元修改网元导出网元导入网元网元软件管理配置数据的查询和导出配置数据的同步.......6.26.36.46.56.66.76.8 23242425 2525266.96.10配置数据下载和激活...................6.11配置数据的回卷........................6.12系统可管理的核心网网元对象..........6.13OMC和MANO对VNF操作冲突规避6.14License 管理......................... 7性能管理 ...................................7.1 26272728 287.2 7.3 7.4 7.5 7.6 7.7 7.8 测量任务的定义....测量任务的查询....测量任务的修改....测量任务的删除....测量任务的激活....测量任务的挂起....性能数据的采集....性能测量数据的存储性能测量数据的补采292929303031313232327.97.10性能测量数据的查询. 7.11性能测量数据的完整率7.12OMC北向接口文件保存7.13OMC北向接口压缩合并7.147.15 3333343435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性能门限创建..........性能门限查询..........性能门限修改..........性能门限删除..........性能门限的挂起与恢复自定义指标的创建....... 自定义指标的查询、修改自定义指标的删除........对象模板的创建........对象模板的查询、修改对象模板的删除............自定义测量数据采集... 自定义测量数据存储... 自定义测量数据查询... 自定义性能测量数据监视3536363637373838383939404040417.29OMC北向接口性能测量数据时延 ...............7.30OMC北向接口性能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8拓扑管理..........................................4142 42网元/OMC 操作日志 安全日志 日志导出功能 日志的设置 日志的查询 日志的备份 日志远程输出 北向告警上报日志. 网元告警入库日志.报表模板管理 报表任务管理 历史告警统计与报表生成 性能测量数据报表生成8.1版面布局 ............ 8.2状态显示 ............ 8.3告警概现 ............ 8.4性能测量数据显示..8.5应用程序链接 ........ 8.6自动关联网元连接..9安全管理 ................. 9.1 OMC 用户与网元用户 9.2用户管理 ............ 9.3用户组管理 .......... 9.4权限管理 ............ 9.5安全管控平台接口 ..10日志管理 ................10.1 10.2 42 43 ................. 44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终端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终端测试规范1. 介绍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终端测试规范是为了确保移动通信终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性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企业的终端测试工作,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硬件测试、软件测试、通信测试和功能测试。
2. 硬件测试硬件测试是基于终端硬件的各项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进行检测和评估。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外观检测终端外观检测要求终端产品外形美观、结构坚固、按键灵活、屏幕无明显瑕疵,并符合中国移动通信企业的相关规定。
2.2 电池性能测试对终端的电池性能进行测试,包括电池容量、电池寿命、充电时间和放电时间等方面的评估,确保终端在使用过程中的续航能力和稳定性。
2.3 通信性能测试对终端的通信性能进行测试,包括信号接收强度、通话质量、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的评估,以保证终端在各种网络环境下的正常通信能力。
软件测试是基于终端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进行测试和评估。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操作系统评估对终端的操作系统进行评估,包括安全性、稳定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测试,确保终端在各种使用场景下的正常运行。
3.2 应用程序测试对终端的应用程序进行测试,包括功能完整性、界面友好性和性能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以保证用户在使用终端时能够顺利完成各项操作。
4. 通信测试通信测试是基于终端与网络的连接和数据传输进行测试和评估。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信号接收测试对终端的信号接收能力进行测试,评估终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表现,以确定终端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可用性。
4.2 数据传输测试对终端的数据传输能力进行测试,包括上传速度、下载速度和数据传输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确保终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产生丢包或卡顿等问题。
功能测试主要是对终端的各种功能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通话功能测试对终端的通话功能进行测试,包括通话接通率、通话音质和通话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确保用户在通话过程中的良好体验。
天馈系统互调干扰查找方法

整改后5阶反 阐明
射互调(dBm)
<-112.8 不符合互调要求
/
符合互调要求
<-72.8
/
不符合互调要求
<-121.5 <-109.4
/
符合互调要求
/
符合互调要求
在测试中发觉该 小区天线TX口存在 互调,成为主要干 扰原因。
天线质量未到 达原则,造成互调 产生。
天水现网互调干扰排查
无源互调旳干扰有三种情况:
① 系统下行信号产生旳无源互 调对本系统上行造成干扰。 如GSM25M产生旳PIM3、 PIM5对本系统旳干扰; GSM19 M(中国移动)产 生旳PIM5对本系统旳干扰。
② 一种系统下行信号产生旳无 源互调对另外旳系统上行造 成干扰,在两个基站距离很 近或室内分布中进行合路时 干扰比较明显。
皇城路基站B小区
测试内容 互3阶调反(d射Bm)互5阶调反(d射Bm)阐明
天馈系统 -93.1
机顶跳线 -121.3Βιβλιοθήκη 7/8馈线 1+塔顶跳
线1
调整 后来 天馈 系统
-112.9 -95.2
-75.7 -121.4 -121.6
-108.1
不符合互调 要求
符合互调要 求
符合互调要 求
符合互调要 求
坚家河基站A小区
指标合格,断定该站天线互调干扰不合格。
天水现网互调干扰排查
依次对1/2跳线,7/8馈线和双极化天线互调干扰:
测试内容
3阶反射互调 (dBm)
天馈系统
机顶跳线1 7/8馈线1+塔顶
跳线1+天线 7/8馈线1 天馈系统
<-90.2 <-121.9
QZTT 3004-2016 无源分布系统 无源器件检测规范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ZTT 3004—2016代替Q/ZTT 1003.3—2014无源分布系统无源器件检测规范Passive Distribution System Passive Components Test Specification版本号:V2.02016 - 02 - 15发布2016 - 02 - 15实施目次前言 (I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插入损耗I NSERTION L OSS (2)3.2电压驻波比V OLTAGE S TANDING-WAVE R ATIO (VSWR) (2)3.3带内波动(纹波)I NBAND R IPPLE (2)3.4耦合度C OUPLING D EGREE (2)3.5功率容量P OWER C APACITY (2)3.6无源互调P ASSIVE I NTERMODULATION (2)4检测项目 (2)4.1功分器 (2)4.2耦合器 (3)4.33D B电桥 (3)4.4衰减器(选做) (4)4.5负载 (4)5基本测试环境 (5)5.1常规测试条件 (5)5.2极限测试条件 (5)5.3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5)6电气性能检测要求 (5)6.1功分器 (5)6.1.1网络分析仪校准 (5)6.1.2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7)6.1.3输入端口驻波比 (8)6.1.4输入端口反射互调 (8)6.2耦合器 (9)6.2.1耦合度偏差 (9)6.2.2插入损耗及带内波动 (10)6.2.3驻波比 (11)6.2.4隔离度 (11)6.2.5输入口反射互调 (12)6.33D B电桥 (13)6.3.1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13)6.3.2驻波比 (14)6.3.3隔离度 (15)6.3.4反射互调 (16)6.4衰减器 (17)6.4.1衰减度误差和带内波动 (17)6.4.2驻波比 (18)6.4.3输入端口反射互调 (18)6.5负载 (19)6.5.1驻波比 (19)6.5.2反射互调 (20)6.6功率容量检测要求 (21)7工艺和材料简易检测方法 (22)8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要求 (23)8.1高温试验 (24)8.2低温试验 (25)8.3振动试验 (25)8.4恒定湿热试验(选做) (25)8.5盐雾试验(选做) (26)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测量设备要求 (27)A.1试验负载 (27)A.2矢量网络分析仪 (27)A.3校准 (27)A.4电缆标准测试件 (27)A.5互调测试仪 (27)A.6高低湿温箱 (28)A.7调温调湿箱 (28)A.8振动试验台 (28)A.9盐雾试验箱 (28)前言本标准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均简称为“中国铁塔”)的实际情况,细化和明确了无源分布系统无源器件的检测规范,满足多系统共享室内分布系统的应用需求,并为入网检测和无源分布系统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机顶盒软探针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机顶盒软探针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S e t T o p B o x S o f t P r o b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目录1.前言 (3)2.范围 (3)3.规范性引用文件 (3)4.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5.机顶盒软探针系统架构及主要功能 (4)5.1 机顶盒软探针系统架构 (4)5.2 机顶盒软探针主要功能 (5)6.机顶盒软探针数据采集功能 (5)6.1 机顶盒系统数据 (5)6.2 视频播放数据 (7)6.2.1 HLS点播和直播 (7)6.2.2 组播 (8)6.3 网络环境数据 (9)6.3.1 网络基本指标 (9)6.3.2 EPG指标 (9)6.3.3 HLS点播和直播 (10)6.3.4 组播 (14)6.4 网络探测数据 (15)6.4.1 网络连通性探测数据 (15)6.4.2 网络路由跟踪探测数据 (16)6.4.3 视频服务器拨测数据 (16)6.4.4 网络抓包数据 (17)6.4.5 系统日志数据 (17)7.机顶盒软探针数据上报功能 (17)7.1 启动上报 (17)7.2 周期上报 (17)7.3 收视上报 (17)7.4 告警上报 (18)7.4.1 卡顿告警上报 (18)7.4.2 花屏告警上报 (18)7.4.3 EPG告警上报 (18)7.4.4 M3U8和媒体文件告警上报 (18)7.5 探测结果上报 (18)8.机顶盒软探针的技术要求 (19)8.1 功能性要求 (19)8.2 可靠性要求 (19)8.3 安全性要求 (19)9.软探针对机顶盒适配要求 (19)9.1 机顶盒播放器事件要求 (19)9.2 机顶盒系统属性要求 (19)9.3 机顶盒软探针预置要求 (20)附录A软探针开机启动实现方法 (21)1.前言本规范定义机顶盒软探针的系统架构、功能、采集和上报数据、技术要求和适配要求等,用以规范软探针采集数据的一致性,规范平台和机顶盒软探针的对接,保证整个软探针监测平台(省级数字家庭管理平台-软探针前置机)及机顶盒软探针顺畅运行。
室分项目互调干扰规避技术参考 (V1.0) - 副本

室分项目互调干扰规避技术参考(V1.0)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6月目次1室分项目存在的主要干扰 (1)2室分项目互调指标建议 (2)2.1室分项目互调指标总体建议 (2)2.2分场景分系统互调指标建议 (3)2.2.1高铁/地铁隧道场景 (3)2.2.2楼宇类室分场景 (4)3室分项目干扰规避措施 (4)3.1严格把关产品质量 (4)3.2关注设计方案要点 (5)3.2.1信源设计要点 (5)3.2.2分布系统设计要点 (7)3.3做好施工验收工作 (8)3.4应用新产品、新技术解决干扰问题 (9)附录 A 室分项目互调干扰模拟测试结果 (10)A.1测试条件 (10)A.2测试结果 (10)前言为了深入分析无源室分项目存在的干扰问题,在前期无源室分产品互调干扰验证测试成果的基础上,总部技术部联合中兴公司、中国信通院及江苏、海南、天津、北京等分公司,在南京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了更加细化的分场景、分系统无源室分干扰测试工作。
基于本次无源室分干扰测试成果,结合对分公司的调研情况,在公司无源室分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总部技术部编制了《室分项目互调干扰规避技术参考(V1.0)》,给出了无源室分项目分场景分系统互调指标建议值,并指出了在产品质量、设计方案、施工验收等重点环节需要关注的要点,指导分公司结合本地电信企业实际要求制定合理、可行的干扰规避方案,提升公司室分服务质量,助力室分业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件适用于无源室分项目。
1 室分项目存在的主要干扰无线通信系统间的干扰主要有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三种类型。
在无源室分项目中,公司标准化POI产品定义的隔离度指标能够规避各系统共享时产生的杂散干扰和阻塞干扰的影响,但互调干扰的影响与整个分布系统的互调指标密切相关,且随着互调指标的恶化影响急剧加重,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互调产物电平随阶数增加而加速降低,二阶、三阶互调产物影响较大,共享无源室分中互调组合复杂,互调产物集中在1.8GHz、1.9GHz频段,对LTE1.8G、LTE2.1G及W2.1G 上行影响较大。
1588v2时间接口规范 QB-B-017-201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B-017-2010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1588v2时间接口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1588v2T i m e I n t e r f a c e f o r P r e c i s i o n T i m e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版本号:1.0.02011-4-8发布2011-4-8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概述 (2)5 1588 v2接口基本功能 (3)6 PTP报文类型 (4)7 PTP时钟和协议模式 (5)8 PTP延时机制和时延补偿 (6)9 最佳主时钟算法 (6)10编制历史 (7)附录A (不同时钟模式的说明附录) (7)A.1 普通时钟OC (7)A.2 边界时钟BC (7)A.3 透传时钟TC (8)A.4 PTP混合类型设备 (8)附录B (BMC算法状态机附录) (8)附录C (PTP系统中的数据类型和在线格式附录) (12)C.1 简单PTP数据类型(PRIMITIVE DATA TYPE) (12)C.2 派生数据类型(DERIVED PTP DATA TYPE ) (13)C.3 在线格式(ON-THE-WIRE FORMATS) (16)附录D (PTP报文格式附录) (17)D.1 PTP报文头 (17)D.2 PTP消息体 (20)附录E (PTP over IEEE802.3/ Ethernet方式附录) (24)附录F (PTP over UDP over IPv4方式附录) (24)前言本标准的目的: 随着TD-SCDMA、TD-LTE系统高精度时间地面传送需求的出现,要求网络设备和基站设备等提供各种类型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接口。
5G无线网络勘察设计技术规范V1.0

5G无线网络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中心2020年3月目录一、背景 (1)二、5G网络技术方案 (1)2.1BBU建设方案 (1)2.1.1 BBU部署原则 (1)2.1.2 5G BBU设备情况 (2)2.1.3 不同场景下BBU建设方案 (3)2.1.4 前传解决方案 (7)2.1.5 回传解决方案 (15)2.1.6 同步方案 (16)2.2天面建设方案 (18)2.2.1 天面建设原则 (18)2.2.2 天线设备情况 (24)2.2.3 天线建设方案 (25)2.2.4系统干扰规避要求 (29)2.3供配电方案 (34)2.3.1市电改造要求 (35)2.3.2 5G设备供电方案要求 (35)2.3.3 5G设备供电方案 (36)2.4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43)2.4.1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原则 (43)2.4.2 室内覆盖方案 (49)2.4.3 室内覆盖场景定义及覆盖覆盖方式建议 (54)2.4.4 4/5G室内覆盖指标要求 (56)三、无线勘察设计要求 (57)3.1无线设计分工 (57)3.1.1 无线网专业与传输专业的分工 (57)3.1.2 无线网专业与土建专业的分工 (57)3.1.3 无线网专业与电源专业分工 (57)3.1.4 无线专业与外电配套专业分工 (57)3.1.4 无线设计单位与设备供货厂家的分工 (58)3.1.5 无线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分工 (58)3.25G设计闭环工作要求 (58)3.3施工图设计“一站一策”设计 (59)3.4基站选址 (60)3.5机房勘察 (62)3.6天面勘察 (63)3.7基站图纸方案设计 (65)3.7.1 总体要求 (65)3.7.2 图纸设计要点 (65)3.85G室内分布系统勘察设计 (67)3.8.1 室内分布系统勘察 (67)3.8.2 室内分布系统图纸方案设计 (68)版本变更情况一、背景2020年是5G大发展的一年,建设“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精品网络是我司未来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PTN测试 规范(试行版V1.0)_hw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PTN厂验测试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分公司二零一零年五月目录第一章系统性能测试及功能检查 ................................................................................................ - 1 -第一节以太网功能测试 . (1)1.1.1 最小帧长度测试 .............................................................................................................. - 1 -1.1.2 最大帧长度测试 .............................................................................................................. - 2 -1.1.3异常帧检测....................................................................................................................... - 3 -1.1.4以太网帧格式测试 ........................................................................................................... - 4 -1.1.5统计计数(RMON)....................................................................................................... - 5 -1.1.6吞吐量............................................................................................................................... - 6 -1.1.7时延................................................................................................................................... - 7 -1.1.8过载丢包率....................................................................................................................... - 8 -1.1.9背靠背............................................................................................................................. - 10 -1.1.10 长期丢包率.................................................................................................................. - 11 -第二节业务承载能力测试 . (12)1.2.1 CESoPSN的CES业务测试........................................................................................ - 12 -1.2.2 SAToP的CES业务测试 ............................................................................................. - 14 -1.2.3 不同报文装载时间的CES业务时延测试 .................................................................. - 15 -1.2.4 不同抖动缓冲时间的CES业务时延测试 .................................................................. - 16 -1.2.5 CES业务通断测试........................................................................................................ - 17 -1.2.6 E-LINE业务创建测试 ................................................................................................... - 19 -1.2.7 E-LINE业务通断测试 ................................................................................................... - 21 -1.2.8 Raw和Tag模式测试 ................................................................................................... - 23 -1.2.9 E-LAN业务创建测试 .................................................................................................... - 25 -1.2.10 MAC地址学习模式测试 ............................................................................................. - 26 -1.2.11 水平分割测试.............................................................................................................. - 28 -1.2.12 未知帧处理方式测试.................................................................................................. - 30 -1.2.13 广播报文抑制测试...................................................................................................... - 32 -1.2.14 EP-Tree业务测试....................................................................................................... - 34 -1.2.15 混合业务测试.............................................................................................................. - 35 -第三节Q O S功能测试. (36)1.3.1 层次化QoS策略部署能力 .......................................................................................... - 36 -1.3.2 业务的优先级调度能力 ................................................................................................ - 37 -1.3.3 基于流分类的访问控制列表(ACL)测试................................................................. - 38 -1.3.4 QoS业务分流能力和拥塞控制能力测试 .................................................................... - 40 -1.3.5 带宽控制能力测试 ........................................................................................................ - 42 -1.3.6 用户侧QoS与网络侧QoS优先级映射关系............................................................. - 44 -第四节网络管理维护(OAM)能力测试 (45)1.4.1 MPLS(T-MPLS)OAM测试.................................................................................... - 45 -1.4.2 传送层OAM测试 ......................................................................................................... - 47 -1.4.3 性能检测........................................................................................................................ - 48 -1.4.4 系统最大支持的OAM条目(厂验不测,要求厂家提供指标).................. - 49 -1.4.5 SDH开销和指针功能.................................................................................................... - 51 -第五节生存性功能测试 .. (56)1.5.1 APS 1+1测试 .............................................................................................................. - 56 -1.5.2 APS 1:1测试 ................................................................................................................. - 57 -1.5.3 GE光接口LAG保护测试 ............................................................................................ - 59 -1.5.4 GE接口的双归保护(演进能力)............................................................................... - 61 -1.5.5 交叉单元的冗余保护测试 ............................................................................................ - 63 -1.5.6 主控单元的1+1保护测试............................................................................................ - 64 -1.5.7 电源板的1+1保护测试................................................................................................ - 65 -1.5.8 子卡的1:1/1:N TPS保护功能.................................................................................. - 67 -1.5.9 故障模拟测试 ................................................................................................................ - 69 -1.5.10 分段LSP/PW(分层保护)功能测试 ...................................................................... - 72 -第六节接口功能测试 (73)1.6.1 光接口测试.................................................................................................................... - 73 -第二章网管功能测试 .................................................................................................................. - 77 -第一章系统性能测试及功能检查第一节以太网功能测试1.1.1 最小帧长度测试1.1.2 最大帧长度测试1.1.3异常帧检测1.1.4以太网帧格式测试1.1.5统计计数(RMON)1.1.6吞吐量1.1.7时延1.1.8过载丢包率1.1.9背靠背1.1.10 长期丢包率1.按上图建立测试配置,测试路径为NE1—NE3测试仪表对打流量。
光无源器件测试方法

power meter
在这个测试中, 你先要测量被测设备 每个端口的输出光功率, 然后计算出 这个比值. 如果你使用两个功率计或 者简单重新连接功率器就可以不需要 使用光开关. 一些两个通道的功率计 可以直接计算出这个比值. 如果分光 器有多个通道的时候, 光开关就显得 很重要.
类似插入损耗测试, 分光比测试也是 一个相对测试. 线性, 稳定性, 和连接 的重复精度都决定了测试的可靠性.
所有的功率都集中在你所需要的通带上没有其他波长的背景辐射可以让它所有的功率都集中到一根光纤中不受从测试系统或者dut反射回来的光的影响图11理想窄带源既然我们买不到图11那样的光源那我们来分析真实世界的一些折衷方案
18 # 无源器件基本测试方法
无源光器件基本测试方法
John Flower
介绍
由于对网络带宽要求不断提高, 用于 这种全光网络的器件的市场也不断扩 大. 本文章描述了无源器件测试的基 本原理, 对比几种不同的测试方法. 特别对测量宽带源和窄带源各种方法 的利弊进行讨论.
Insertion Loss (dB) = 10 log P in Pout
因为是相对测试, 所以仪表的精度不 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 仪表的稳定 性, 线性, 和连接的重复精度决定了
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仪表的长期稳定 性决定了是否经常需要进行标准测量.
裸纤测量 从裸纤尾端进行可重复的精确的测 量需要细心. 使用一个调整好的切 割机制作一个标准的90度的端面. 把光纤夹具安装到检波器上, 旋转 它并得到读数的变化. 当我们将光 纤从夹具移开放回到原处的时候, 也检查这些读数的变化. 这些”重复 性”误差(root-sum)也要添加到计量 器的精度或稳定性中. 如果使用积 分球, 效果经常会更好.
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v1.0.0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源器件的指标测试规范,供中国移动和厂商共同使用。
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室分系统所提供的各类腔体功分器、耦合器、腔体电桥、合路器、衰减器和负载研发、生产、出厂验收和各种验收的测试方法。
1.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2.1. 术语插入损耗 Insertion loss:通过无源器件,在有效工作带宽内引入的传输损耗。
中心频率 Center frequency:无源器件的工作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允许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称为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的中心频率。
驻波比 VSWR:无源器件或有源器件中,除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以外的其他端口与标称阻抗负载相连接,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电压的波峰和波谷的比值带内波动(纹波)Inband Ripple:输出端口通带范围内最大信号和最小信号的差值。
标称阻抗 Impedance:RF 射频无源及有源器件在工作范围内各端口规定的电阻性阻抗。
耦合度 Coupling degree:耦合支路与通路信号强度的差值。
幅度平衡Amplitude Balance:等分定义端口之间的插入损耗的差值,用dB 表示。
抑制度 Suppression:合路器的收发支路之间信号进入的抑制程度。
最大输入功率 Maximum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输入端口所允许的最大输入平均功率。
峰值输入功率Peak-peak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发射端口所允许的最大峰值输入功率。
2.2. 定义功分器(Power Distributer):将功率平均分配到各个分路上去的无源器件,具有一个输入和两个或多个输出端口,用于分布系统链路分支时的节点连接。
耦合器(Coupler):从射频通路中通过耦合将一部分信号取出的无源器件,是带有不同耦合衰减量值的分路器,用于分布系统延伸链路中接至覆盖天线输出节点的连接器件,该类器件的耦合度量值是由耦合出口接至天线辐射输出的额定覆盖功率电平所决定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源器件的指标测试规范,供中国移动和厂商共同使用。
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室分系统所提供的各类腔体功分器、耦合器、腔体电桥、合路器、衰减器和负载研发、生产、出厂验收和各种验收的测试方法。
1.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2.1. 术语插入损耗 Insertion loss:通过无源器件,在有效工作带宽内引入的传输损耗。
中心频率 Center frequency:无源器件的工作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允许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称为发射支路(或接收支路)的中心频率。
驻波比 VSWR:无源器件或有源器件中,除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以外的其他端口与标称阻抗负载相连接,信源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电压的波峰和波谷的比值带内波动(纹波)Inband Ripple:输出端口通带范围内最大信号和最小信号的差值。
标称阻抗 Impedance:RF 射频无源及有源器件在工作范围内各端口规定的电阻性阻抗。
耦合度 Coupling degree:耦合支路与通路信号强度的差值。
幅度平衡Amplitude Balance:等分定义端口之间的插入损耗的差值,用dB 表示。
抑制度 Suppression:合路器的收发支路之间信号进入的抑制程度。
最大输入功率 Maximum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输入端口所允许的最大输入平均功率。
峰值输入功率Peak-peak input power:无源器件正常工作时发射端口所允许的最大峰值输入功率。
2.2. 定义功分器(Power Distributer):将功率平均分配到各个分路上去的无源器件,具有一个输入和两个或多个输出端口,用于分布系统链路分支时的节点连接。
耦合器(Coupler):从射频通路中通过耦合将一部分信号取出的无源器件,是带有不同耦合衰减量值的分路器,用于分布系统延伸链路中接至覆盖天线输出节点的连接器件,该类器件的耦合度量值是由耦合出口接至天线辐射输出的额定覆盖功率电平所决定选择。
合路器(Combiner):把两路或多路功率信号合并到单个通路上去的无源器件,具有两个或多个输入和一个输出端口。
衰减器(Attenuator):具有不同的衰减量值无源器件,用于分布系统延伸链路尾端与天线辐射输出的额定覆盖功率电平的适配。
负载(Load):用于分布系统延伸链路中的分支节点或检测点口的终接。
2.3. 缩略语词语解释CW continuous wave 连续波3.测试仪表表1 测试仪器列表4. 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4.1 常规测试条件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4.2 极限测试条件极限测试条件参考5.3节中的环境试验要求。
4.3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本规范所定义的所有指标,均已包含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影响,所有指标测试判断均按照技术规范定义指标要求判断。
5. 检测方法5.1电气性能检测方法5.1.1腔体功分器5.1.1.1 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推荐采用附带电子校准件的网络分析仪进行双端口校准,port1连接功分器输入端口,port2连接待测输出端口,其它端口连接匹配负载,再进行S21参数测试;若无电子校准件,可按照仪表实际情况选择测试方法:常规测试法或者附加衰减器测试法。
常规测试法与电子校准件法,除了校准件之外,其它细节均与电子校准件法一致;衰减器测试法按照以下方式进行:1. 在网络分析仪port2口加装10dB衰减器(要求衰减器驻波比低于1.1,按照校准及测试需求可适当添加转接头),设置网络分析仪的中频带宽为1KHz,POWER为0dBm,对测试仪表进行双端口校准;2. 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除待测OUT口外,在功分器的其他输出端口加匹配负载;图1 功分器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测试3. 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段为800-2500MHz,显示参数为S21;4. 读取S21曲线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5. 用最小值的绝对值减去最大值的绝对值即为功分器的带内波动;6. 最小值的绝对值即为功分器的总插损;7. 更换其它输出端口,重复步骤2-6;8. 比较所有端口测试值,将最大值(最差值)记录为功分器的差损和带内波动。
5.1.1.2 输入端口驻波比1.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中频带宽为1KHz,POWER为0dBm,对测试仪表进行校准;2. 按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在功分器的所有输出端口加匹配负载;3.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段为800-2500MHz,测试输入端口S11参数;4. 读取曲线上的最大值即为输入端口驻波比。
图2 功分器驻波比测试5.1.1.3 输入端口反射互调无源互调测试仪REV功分器FWDIN OUT1OUTn低互调负载低互调负载图3 功分器输入端口反射互调测试1、使用GSM互调测试仪进行测试;2、按照图3连接测试系统,功分器输入端口接仪表REV端口(2载波功率输出端口),其余输出端口接低互调测试负载;各接口均使用力矩扳手按规定力矩(N 头:10~15N;DIN头:15~20N)拧紧,测试完毕前不得再次接触测试电缆和被测件;3、设置互调测试仪载波频率和无源互调阶数(3/5),频率配置为仪表默认配置,互调阶数为3阶;4、设置互调测试仪输出功率,两载波均为43dBm;5、设置互调测试仪测试模式,要求为反向(Rerverse)模式;6、设置互调测试仪扫描方式,要求为扫频方式;7、 执行测试;8、 读取仪表所显示的电平值;9、 取最大电平值即为该次测试3阶互调值; 10、重复步骤3-9,测试5阶互调值;11、使用DCS 互调测试仪,重复步骤2-10,测试功分器在DCS 频段的3阶,5阶互调值;12、分别选取两个频段测试的3阶和5阶测试值的最大值(最差值),记为该功分器的互调抑制值;13、第一次测试中发现器件互调指标测试不合格时,重新连接所有接头(连接要求与步骤2中一致),再进行一次测试。
单个器件的单个端口最多允许测试3 次,在3次测试结果中取最优值记为该端口的反射互调结果。
5.1.1.4功率容量高温箱大功率衰减器GSM 功放2#频谱仪1#频谱仪信号源RX TXGSM 大功率双工器图4 功率容量环境验证连接图1、功率试验之前需对测试系统有效性进行验证,确保测试系统满足测试需要;验证试验如图4所示(也可以用直通式功率计加大功率负载代替2#频谱仪及大功率衰减器),将被测器件省略,直通跨过,信号源及GSM 功放按照测试要求配置载波及功率,将1#频谱仪设置为maxhold 模式,试验5 min ,要求1#频谱仪GSM RX 带内无飞弧现象或宽带噪声≤-107dBm/200K ,2#频谱仪信号的幅度变化不得大于±1dB ; (飞弧现象是由于,器件功率容量不足,特别是对峰值功率的承受能力不足,产生异常发热、打火现象,从而引起上行底噪抬升,造成上行干扰。
检测中可通过观测1#频谱仪上落入GSM RX 带内的单独飞弧抬升或整体的宽带噪声抬升,来检测飞弧现象。
)高温箱被测器件大功率衰减器负载GSM 功放2#频谱仪1#频谱仪信号源RX TXGSM 大功率双工器图5 功率容量测试连接图2、按图5所示连接设备(也可以用直通式功率计加大功率负载代替2#频谱仪及大功率衰减器),功放具有驻波比告警功能(<1.5);如果被测件为多端口器件,测试时多余其它端口接大功率匹配负载;3、设置信号发生器频率,使得4个载波中最右侧的载波中心频点为953.6MHz (单载波测试时,该载波的中心频点设为953.6MHz ),输入1个或连续4个200KHz 的EDGE 调制载波(根据待测器件类型决定载波数),总功率调到200W ;4、加电加信号,将待测器件在55ºC 高温箱中浸泡10分钟(若无高温箱,则须加电加信号连续实验30分钟);5、在1#频谱仪上观察波形,有无飞弧现象(当频谱仪显示杂散和宽带噪声电平值≥-104dBm/200KHz ), 不可产生整体宽带噪声抬升或飞弧数量大于5个;在2#频谱仪上观察输出信号的幅度,降低不得大于3dB ;6、试验结束后器件应按以下关键指标要求进行测试,被测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插损、驻波比和互调指标应能满足要求; ——被测器件腔体内部没有打火烧坏点(可选)。
5.1.2 腔体定向耦合器5.1.2.1 耦合度偏差1.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中频带宽为1KHz ,POWER 为0dBm ,对测试仪表进行双端口校准;2. 按图6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在耦合器的输出端口加匹配负载;图6 耦合器耦合度偏差测试3.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段为800-2500MHz,显示参数为S21;4. 读取S21曲线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5. 用最小值的绝对值减去耦合度设计值,再用最大值的绝对值减去耦合度设计值,比较两个差值的绝对值,取其中大的一个值,即为耦合度偏差。
5.1.2.2 插入损耗及带内波动1.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中频带宽为1KHz,POWER为0dBm,对测试仪表进行校准;2. 按图7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在耦合端口加匹配负载;2.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段为800-2500MHz,显示参数为S21;3. 读取S21曲线上的最小值;4. 最小值的绝对值即为耦合器的总插入损耗;5. 用最小值的绝对值减去最大值的绝对值即为功分器的带内波动。
图7 耦合器插入损耗测试5.1.2.3 驻波比1.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中频带宽为1KHz,POWER为0dBm,对测试仪表进行校准;2. 按图8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在输出端口和耦合端口加匹配负载;图8 耦合器驻波比测试3.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段为800-2500MHz,显示参数为S11;4. 读取曲线上的最大值即为输入端的驻波比;5. 更换端口重复上述操作;6. 比较所测的输入端、输出端、耦合端的值,最大值(最差值)即耦合器的端口驻波比。
5.1.2.4 隔离度1.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中频带宽为1KHz,POWER为0dBm,对测试仪表进行双端口校准;2. 按图9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在输入端口加匹配负载;3. 设置网络分析仪的工作频段为800-2500MHz,显示参数为S21;4. 读取曲线上的最大值(最差值),对其取绝对值即为其隔离度。
图9 耦合器隔离度测试5.1.2.5 输入口反射互调无源互调测试仪REV耦合器FWDINCOUOUT低互调负载低互调负载图10 耦合器输入口反射互调测试1、 使用GSM 互调测试仪进行测试;2、 按照图10连接测试系统,耦合器输入端口接仪表REV 端口(2载波功率输出端口),输出及耦合端口接低互调测试负载;各接口均使用力矩扳手按规定力矩(N 头:10~15N ;DIN 头:15~20N )拧紧,测试完毕前不得再次接触测试电缆和被测件;3、 设置互调测试仪载波频率和无源互调阶数(3/5),频率配置为仪表默认配置,互调阶数为3阶;4、 设置互调测试仪输出功率,两载波均为43dBm ;5、 设置互调测试仪测试模式,要求为反向(Rerverse)模式;6、 设置互调测试仪扫描方式,要求为扫频方式;7、 执行测试;8、 读取仪表所显示的电平值;9、 取最大电平值即为该次测试3阶互调值;10、重复步骤3-9,测试5阶互调值;11、使用DCS 互调测试仪,重复步骤2-10,测试耦合器在DCS 频段的3阶,5阶互调值;12、分别选取两个频段测试的3阶和5阶测试值的最大值(最差值),记为该耦合器的互调抑制值;13、第一次测试中发现器件互调指标测试不合格时,重新连接所有接头(连接要求与步骤2中一致),再进行一次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