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6
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空气成分、氧气性质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氧气的性质,认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2.氧气的性质3.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性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成分示意图、氧气性质动画等。
3.教学素材:相关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空气的组成,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和氧气性质的理解。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说课稿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周围的空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也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在教材中,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对氧气性质和制取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对空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空气的成分、性质等具体知识了解较少。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然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体积分数。
(2)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氧气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
(2)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
2、教学难点(1)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氧气制取实验中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讲授法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与探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与探讨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二、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从学生熟悉的“空气”作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2、加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
本单元一开始简单介绍人们对空气认识的历史。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只有应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尊重事实,才能摆脱传统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得出正确的结论。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如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
4、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编排了较多的学生参与活动,教材中也适当留有一些空白,供学生填写,有些课题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5、加强化学与社会地联系。
本单元地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与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编写时有意突出了这种联系,并以“资料”、“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补充了一些内容,拓展学生地知识视野。
6、三个课题研究的对象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实际操作,难度渐深,要求渐高渐具体。
三、本单元知识结构四、本单元难点与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对化学反应及物质化学性质的理解。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
五、知识点拨、学法指导与教学策略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一)内容分析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具体目标如下:
a.情感态度:学生能够关注空气质量,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b.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养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掌握空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在实验过程中实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2.生生互动: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实验,通过小组报告和分享,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课堂互动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互动环节、提供更多实例等,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知识框架构建:首先为学生搭建一个关于空气的知识框架,包括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以及空气质量的保护。
2.逐步讲解知识点:按照知识框架,逐一讲解每个知识点,通过实验、案例、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
∨
王严老师资料
鱼池缺氧,造成大量鱼死亡。 渔民损失10万余元
情境解读
【主要成分】过氧化氢 【含量规格】15% 【作用与用途】 本品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活泼的新 生态氧,用于养殖池塘的增氧,药 性温和,使用方便,无残留,绿色 环保。 过氧化氢分解只产生氧气、水 【用法与用量】 用法:将本品以1000倍水稀释后直 接泼洒于养殖池塘中。 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本品100~ 150ml,病情严重可加量使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验满(检验)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氧气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氧气的验满
验证氧气
操作步骤 A B C D E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入药品,固定试管 加热。 收集。 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
精灯。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下图发生装置能否用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制氧气?
了解典型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认识三废中废气处理的必要性及处理的一般 原则。 保护好我们 2、了解典型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的环境 3、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 用。
中考命题分类
中考题在本单元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六种
• 1.有关空气的成分(含量) • 2.有关空气污染(物) • 3.有关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 4.有关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氧 化物等) • 5.有关氧气的性质、用途、检验 • 6.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氮气 氧气 稀有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体用途;物理性质 保护空气
从空气 成分的 用途来 说明
大气污染 和保护
概要说明空气 污染的危害; 图示、讨论 污染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准确理解。
(2)空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4-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能够理解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学习兴趣方面,他们更倾向于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能缺乏耐心;学习习惯上,他们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时间管理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对气体、元素的基本了解,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然而,他们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空气组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混淆空气中各成分的具体含量和作用。
2.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3.实验操作技能可能不够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
(3)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空气质量,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的性质、作用。
(2)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氧气支持燃烧,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3.空气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为氮气约78%,氧气约21%,二氧化碳约0.03%,稀有气体约0.94%,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周围空气的复杂性,增强环保和节约用气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空气的组成、性质及重要性;–了解空气的污染源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学会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句描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和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态度与情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重要性的掌握;–人类活动对空气的影响的认识。
2.教学难点:–对空气的复杂性的理解;–如何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城市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并进行讨论。
2. 知识讲解与拓展(1)空气的组成与性质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性质,并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性质。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氮气和氧气的比例大约为78%和21%,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少。
空气透明,有质量,能够承载声音和传播光线。
(2)空气的重要性和污染源•探究人类对空气的需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人类对空气的需求和依赖,如呼吸、燃烧等。
•讲解空气的污染源: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污染源,如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生活垃圾燃烧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污染源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
3. 学习与应用(1)合作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污染源,通过调研、讨论和总结的方式,探究并报告该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措施。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与分享,让全班学生了解不同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共同探讨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一、教案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案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2、学情分析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案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3、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4、教案方法: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案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结果,讲解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阐述空气的组成成分。
2.各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结合生活实例,介绍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空气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和成分;
(2)空气中各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采用图表、箭头等符号,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保持板书的更新,及时擦除或修改不必要的信息;
4.在板书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板书内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
2.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5.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展开,空气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物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空气的特征、空气的作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如呼吸、气球充气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今后学习更深入的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整体设计思路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知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深入了解空气。
利用趣味实验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将抽象的空气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等特征。
知道空气在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如塑料袋、气球、吸管、天平、扇子等。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空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空气环境的重要性。
体会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等性质。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2.1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02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策略《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不仅是学生接触化学世界的起点之一,也是理解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
本内容从空气的宏观组成入手,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引导学生理解混合物的概念及测定其成分的方法。
同时,教材还巧妙融入了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指导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并了解各成分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该实验的原理、装置、现象和结论,学生能够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科学探究】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四、教学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五、教学难点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原理及分析课本中装置可能产生的测定误差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晨公园里人们晨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自由呼吸,享受这清新的空气?”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空气这一课题的兴趣。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关于物质分类的基础知识,如元素、化合物等,为引入空气的成分做铺垫。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质量等。
3.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期复习、主动探究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视觉化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准备板书草稿,上课时逐步呈现,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板书内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难以理解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的新课导入方式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首先,我会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空气质量问题的新闻报道或社会现象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质量问题对生活的影响。随后,我会提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问题,如“你们认为空气质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空气污染有哪些来源?”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新课内容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的组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人教版
其次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学问构造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格外生疏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学问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学问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亲热,是人类不行离开的自然物质。
通过对它的生疏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当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究物质的奇特。
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头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生疏的事物入手,进展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六年多对小学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经积存了肯定的学问根底和方法根底,可以开头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量和分析力量,但是学生刚接触化学其自我调控力量、动手操作力量有限,学习过程中需要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把握的根底学问,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推断来获得学问,进展抽象思维力量。
固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生疏作为依托,可以借助试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把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试验和调动好学生的乐观性,不断供给动脑的问题情景,供给动手的练习时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生疏纯洁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贵重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宠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科学试验的方法,进展观看、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试验现象。
word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生疏空气污染的危害。
2、难点:混合物和纯洁物的区分以及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试验现象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作为科学教育,学生才是学习的仆人。
因此,教学习方法比教学问更为重要。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由于刚起步,本单元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且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之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我们应注意到新教材已无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分组实验的界限,)学生的可参与性及教学互动空间增大。
[知识结构透视] 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难点:
学习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认识。
第四课时:课题2氧气(2)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第五课时:课题3氧气的制取(1)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及催化剂
第六课时:课题3氧气的制取(2)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说明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补充练习测试题:
(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题2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单元目标
课题1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中考分析:
近年来中考以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由于刚起步,本单元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且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之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我们应注意到新教材已无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分组实验的界限,)学生的可参与性及教学互动空间增大。
[知识结构透视] 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重点难点扫描]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催化剂的概念。
难点突破:对难点1,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探究,可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各影响因素的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对难点2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对难点3可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
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探究活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以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习了课题1之后,学生会对氧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在空气中的含量、如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但这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知识点上是空白。
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及研究物质就是要研究它们的性质、制法、用途、存在等,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两个方面,化学性质必须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
在教给氧气制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制取一种物质时对方案的最佳选择原则:即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此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评价任何一个实验方案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不可绝对化,我们通常选择的是主导方面较优秀的方案。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化学实验技能[单元课时分配]课题3 一课时课题2 两课时课题3 两课时复习两课时。
[单元教学建议]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变化及变化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单元评价建议]除完成课内外的作业、单元检测,分数记入成绩册以外,学生应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1、上网查阅下载与空气相关的图片、资料,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用途、污染防治等;2、调查本地的空气质量,从各种途径(报纸、电台、电视、环境监测站)获取空气质量日报、周报连续数天并绘制出函数图象;3、根据图2-8写一篇小论文或画一幅漫画;4、到医院或诊所调查了解医用氧气瓶的颜色、构造及使用原理,为什么有些病人要吸氧,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可与语文老师一同操作);5、查看家中食盐包装袋上或其他食品药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说明,判断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6、将小金鱼放入冷开水中观察记录呼吸状况或去附近农贸市场调查鱼池缺氧现象与与增氧方法。
7、对书p23图2-3“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进行改进,画出设计图。
以上7项作业学生必须以书面形式完成,由小组评价得分(分优、良两个等次)后上交,装入个人成长袋,记入学期总分。
课题1:空气教材分析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课题2:氧气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对于氧气这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物质即学生最有感性认识的物质的学习应从观察、演示实物、演示实验引入。
物理性质由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经验和获取的某些事实(材料可由老师提供:如水生动物与人类一样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为什么在水下仍能生存、人们可采用排水的方法在实验室收集氧气、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可正放在桌上)总结得出。
化学性质则通过化学实验的事实和现象感知。
本课题共有8个实验,其中4个是氧气的性质实验。
做好这些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也是重要一环。
实验时应指导学生应用在第一单元课题2中学会的探究步骤对现象由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的对比,列成表格详细记录。
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可用符号表示式教给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课题3:氧气的制取教材分析对学生虽然是全新内容但仍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不可教师机械地将制取氧气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目标。
引入课题后,可将许多能用于制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变成背景材料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去进行比较鉴别评价,从而进行选择,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
加热氯酸钾并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仍可作为制氧气的一种方法在课上讲解,就如讲老教材时补充过氧化氢溶液一样,讲新教材时补充氯酸钾以扩展学生思维。
学生试验要求学生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试验中教师及时做指导,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试验,减少不不要的失误,使学生从试验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