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中的想象与幻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写作中的想象与幻想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

生活是创作之母,想象为创作之父。

是的,文学创作是离不开丰富的想象的。

尽管中学生的作文还不能划入“创作”的范畴,但绝不能没有丰富活跃的想象。否则,就如折翅之鸟,永远只能傍地而走——面对广袤深远的蓝天思想,惟有徒又奈何!

中考、高考中有过这样的考试文题:95年全国高考《鸟的对话》,2000年湖南中考《假如……》,很难设想,那些想象苍白,想象力匮乏的同学能写出优秀之作。

我们也读过不少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抚今追昔,上天入地的奇文异章,非但没有被感动而忘情投入,反觉得与之有看一种无法弥合的隔膜,乃至生厌,不愿多读。

原来,此类习作的想象“幅度”过大,所写的事如天马行空,不着现实边际,结果陷入“痴人说梦,走火入魔”的泥潭,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拎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这样严重悖离生活逻辑的文字又能激发他人的阅读兴趣和审美的愉悦呢?

这并非想象,而是幻想。幻想与想象是不相等的。

去年,我校举行了“金秋作文大赛”。三年级的文题是《金秋遐想》,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是想象作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人只要一拍翅膀,想到哪,便飞到哪;人,不要吃饭,只要呼吸空气便能生存;人可以经常到月球和太阳上去作客等等。读后,真让人有哭笑不得的感觉。究其实,这就是学生把想象与幻想混为一谈了,而且幻想脱离了现实,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的作文肯定苍白无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写过一篇“二十年后忆今天”的作文。

作文前,我提醒学生:

这里有两个时间概念,用一个“忆”字来纽结。字面看来,平淡无味,实则有既博且深的思想内蕴。“二十年后”会是怎样?这本来是未知未定的,但在本文中却必须已定(假设的),这就要精心设计一种职业,一件事情和一种情境,站在那个时间点上回想“今天”,难免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所以,叙述时就不能单纯地“演绎”一些“故事”,应适当地抒写感慨,但又不就应等同一般的议论,而应以“心语”式的表白为宜。

也许是有提示在先,本次作文有很多优秀之作。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而且并非不着边际,读来甚觉有滋有味。如有一个平时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这样写道:

“作为教师,误解学生是经常有的事情,也许是允许的,记得当年我读初三时,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因误解而错批评了我,当时我觉得多么委屈啊!今天,望着严明那红彤彤的脸,抖动的欲言又止的嘴和满脸的泪水,我连忙叫醒我的司机,让他开车送我赶往了严明家……”之后,我再调查他文中所写的事,确实如此!我与他班主任冤枉了他一次,2这既是对老师的一次教育,更是他“二十年后”作为教师的一个导向。如此想象,合情合理。

当然,人的心理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世界,“忆”时,有的同学浮想联翩,往事毕现。也有些同学杂然无章,紊乱无序,像蜻蜓点水式的无目的地把一件件事情连起来,给读者一个“点及肌肤,未触灵魂”的浮浅感,芜杂感。

总而言之,作文中的想象不等于幻想。

西方文艺理论中有个“或然律”,意思是作品所反映的事实不一定是生活中已经发生了的,但必须是可能发生的,想象作文和作文中的想象,正须实践“或然律”,在“可能”的天地里尽情驰骋,远离现实和可能,那是幻想的“专利”,是童话,科普小说等体裁的“特评”——而即使是它们,也不可任意为之,也受特定的逻辑制约,懂得了这个道理,或许对我们的写作有裨益。

歌德说:

“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挥学生的“鉴别力”,让它成为学生“想象力”最忠实的伴侣!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