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描写手法

古诗鉴赏—描写手法

④动静互衬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 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 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 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 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 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 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 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 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 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 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析】这 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 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 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 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 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三四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 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 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 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 念之情。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 “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 ,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2.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4.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

5.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语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时空角度。

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层次分明。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形象也会呈现千姿百态。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角度
1、内容角度: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可以从情节、主题、意象、抒情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2、形式角度: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可以从格律、结构、押韵、修辞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形式。

3、意境角度: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可以从诗歌的气氛、情绪、色彩、空间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4、思想角度:从诗歌的思想来看,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观点、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思想。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
1、细读法:仔细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思想等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

2、比较法:将诗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优势。

3、对比法:将诗歌中的某些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综合法:将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思想等要素综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意义。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

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

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对于写景的诗歌,要怎样鉴赏呢?现在请欣赏店铺带来的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的文章。

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之景物描写1、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2、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3、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4、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

5、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

6、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

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之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根据诗句中景物的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根据画面的形象色调,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中景物特点之诗中赏画(一)意象类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提问方式: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⑵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3、答题范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4、常见诗歌意象内涵常见诗歌意象的内涵:(1)冰心、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2)月——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之感。

(3)柳——离别之痛,相思之感。

(4)蝉——品行高洁;孤独无助。

(5)草木——盛衰兴亡。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7)水——绵绵愁思,离愁别恨;时光流逝。

(8)清风、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精品】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精品】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ad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七白描手法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 线。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 如线”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 么不同?
•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 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 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 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 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
•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四月周• 考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 这首诗的第二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简要赏析。
• 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 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极目望去,这 雨幕无边无际与大海相连。
• 例3、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万面 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
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 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诗歌写景的角度

诗歌写景的角度

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

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2)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de)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de)形象(de)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de)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de)衣着打扮如何(de)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de)痴态,间接写她(de)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de)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de)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de)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de)××××(或“来表现场景(de)××××”),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de)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de)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de)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de)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de)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de)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de)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de)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de)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de)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de)境界,多么深沉(de)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de)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de)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de)特色色调,渲染离别(de)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de)思念情怀.)考查“渲染”(de)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de)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de)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de),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de)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de)事物或者同一事物(de)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de)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de)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de):“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de)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de)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de)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de)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de)手法描写两种不同(de)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de)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e)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de)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de)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de)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de)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de)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中借“行者”、“少年”等(de)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de)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de)是以物烘托人,如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de)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de)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de)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de)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de)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de)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de)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de)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de)万物上,何等澄明(de)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de)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de)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de)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de)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de)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de)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de)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de)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de)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de)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de)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de)双方事物是有主次(de),一个事物存在(de)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de)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de)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de)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de),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de)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de)写法.如唐代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de)景色,反衬诗人(de)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de)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de)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de)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de)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de)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de)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de)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de)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de)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de)扬州反衬出禅智寺(de)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de)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de)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de)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de)“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de)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de)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de)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de)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de) 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de)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de)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de)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de)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de)芦苇,遮挡住明月(de)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de)草声衬托出环境(de)宁静,呼应了首联(de)“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de)考查,最多最常见(de)是以动衬静(de)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de)”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de)对比诗人对色彩(de)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de)描写,唤起读者相应(de)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de):“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de)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de)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de)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de)画意和鲜明(de)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de)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de)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de)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de)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de)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de)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de)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de)红花和宫女(de)白发相对比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de)人生感慨,加强了时移世迁(de)盛衰之感.色彩对比(de)考查,不仅可以考查对比映衬(de)表现手法,也可以考查炼字.有时诗人精心锤炼(de)这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林.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de) 结合全诗简明扼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玉华山刘崧[注]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1321~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de)代表人物.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de)特点(de)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词(de)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de)地方.这首诗(de)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de)两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⑴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达技巧(de)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写情扣住“归”.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柱杖而行(de)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de)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de)艰难表现出归家(de)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de)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de)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归家(de)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de)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de)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de)艺术手法,并有适当(de)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de)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3.这是以乐景表哀情.“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得,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4.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de)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de)嫩叶、小红英和动态(de)蜂儿,燕子相衬.5.(颈联两句写景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黄昏来临,画角声像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de)江面升腾起白色(de)雾气.)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de)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de)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de)画面.6.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de)远近(de)景致(de)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高中语文古诗写景: 诗歌写景角度

高中语文古诗写景: 诗歌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复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诗歌景物描写方法题的答题规范。

3.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一)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

②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四、虚实角度: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 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 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 化主题,使诗歌更加精彩。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 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 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例如:王维 《田园乐》中“桃 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红绿相 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春 雨过后鲜艳的 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水烟之中的迷 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七、正侧角度: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 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 蜀道难 李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三、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 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 析到位。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多感觉角度结合,突 出了雪之大。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六、点面角度: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再如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
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时空角度
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
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主客观角度
从描写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如: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