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诗词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词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5e7f1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f.png)
作用题提问方式
• 开篇写景有什么作用? • 为什么这样写?
• 某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第15页,共21页。
答题模式
• 这首诗描写 了
的风光,交代
• 了 (内容),营造了
的气氛 ,奠定
了
的抒情基调;提醒了诗人
的情
感〔感情〕;为下文
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构造〕
第16页,共21页。
送人到松江 俞佳
• 第一句交代季节时间——深秋晚上 • 第二、三句交代地点——姑苏城江边及人物状态〔对愁眠〕
• 第四句交代夜半环境——钟声
第4页,共21页。
2、构造方面——为下文做铺垫
• 李珣的?南乡子?
•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 以及鹧鸪的叫声来
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从而为 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
第5页,共21页。
3、感情方面——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衬托心 境,借景抒情。
•
•
约客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描绘了黄梅时节阴雨连绵的天气和池塘蛙鸣形成的闹繁 气氛,渲染欢快的环境气氛,与诗人客人失约、独等半夜 形成鲜明比照,反衬出诗人的寂寞无奈之情.
• 第三步,剖析思想感情
第12页,共21页。
答题模式
• 这首诗描写了
风光,构成了
பைடு நூலகம்一幅
的画面,渲染了 的
气氛,表达了诗人
感情。
第13页,共21页。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71ed9e4998fcc22bcd10d4f.png)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 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 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 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 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诗歌鉴赏 写景的 方法与技巧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 “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 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 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 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 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 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 与实写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 问 设问 互文等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 又不可截然分开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e0c3c16f1aff00bfd51e09.png)
三、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1: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 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例2:
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 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 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 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 “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 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2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 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 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3: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 的景物。 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例5: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例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d5c258b0717fd5370cdc20.png)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上下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织运用的现象,比方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较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局部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一样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比照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效劳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比照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d08ad9fee2bd960591c6773f.png)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从哪些方面思考判断写景手法 知识梳理:描写景物常用手法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表达技巧:正侧、虚实、动静、白描、对比衬托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 答题时应根据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
实用文档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知识储备: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境术语
1 、恬淡闲适 远 2、 华美艳丽 勃 3 、清新自然 丽
安谧恬美 明快活泼 空灵悠远
实用文档
优美宁静 热烈欢快 朴素自然
宁谧悠 生机勃 清新明
思维导引(怎么答)
注:①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实用文档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实用文档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7
实用文档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
头(步骤二)。
实用文档
明确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图景)
第?一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格式: (形容词)+
(名词)图/景
(景物氛围特点) (时间季节地点)
第二步:列举诗中有关意象,描述诗句内容。
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a6e1c4580216fc710afd20.png)
景物描写手法
时空感官有动静 色彩虚实点修辞 正侧结合在其中
•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2、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
•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描写技巧
积累写景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通感等) 动静(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渲染、色彩对比 ) 时空(远近、高低、俯仰、内外、早晚、四季) 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点面结合 正侧面结合( 对比 反衬)
⑤拟人。一个“弄”字,赋予了“江”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江流的 生动活泼。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虚实结合 想象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 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②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 州为毗陵郡。
16. ①虚实结合,在雨打梧桐的夜晚想象美丽的 千里稻花。②视听结合,心中千里稻花的画面和 耳畔雨打梧桐的声响。③秀色,照应题目“秋苗 以苏”;佳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①“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 ②“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 白云而不见友人; ③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 别友人时的留恋、孤寂和感伤。
作业
衡水金卷(十三)一、《归舟》 八、《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1710a552d380eb63946d31.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下雪 一般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得知地点在塞外,时令 是秋天的晚上,这都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从诗句中“沙似雪、月如霜”等景物描写看出这是 一首边塞诗。
4、景情对比,以景衬情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 与 友 人失约、 诗 人 独等半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的寂 寞无奈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味无穷
以景作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蓄动人,
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以景结情,真正做到了含
三、景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体现地域特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中的“寒雨连江”既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 节在秋冬,又交代了天气情况。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景物渲染环境氛围)
二、景物折射人物情感
1、奠定情感基调
泊秦淮
杜牧 (唐)
古代诗歌鉴赏2.景物描写的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2.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af0b09227916888486d782.png)
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 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分) 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 咏鹰 清·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 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这首词上阕写景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加以分析。(5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4年课标卷1)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 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 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 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 结合内容分析。(5分)
照应过渡
①照应标题。临安城里下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深巷 里又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这番景象与标题“春雨初霁” 相照应。②承上启下。承接上联作者感叹世情浇薄,并 对自己此次出来做官心存不安,所以才会彻夜听雨无眠; 也引出下联的内容:正因为春雨初霁,所以在“晴窗” 下品茗分茶,正是在这明艳的春光里,诗人无事可做, 才用写草书来消磨时光。③春光明媚,然而诗人彻夜未 眠,国事家愁伴随雨声涌上诗人的眉头,两者形成鲜明 的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古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分析景物描写作用 的方法和规范答题技巧。
说出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奠定感情基调 渲染气氛 烘托形象 交代背景
推动情节发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12年课标卷)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 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 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 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92e25d876a20029bd642dbc.png)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图文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5ea97803d8ce2f01662354.png)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 情感。
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依恋之情。
实战演练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 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 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 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 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荒凉苦寒的环境。
(09全国卷)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f0aa2a7dd36a32d7275813e.png)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
在今省华阴县。
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五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五](https://img.taocdn.com/s3/m/1fc2d98dd4d8d15abe234ec8.png)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一、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这个层面是景物描写最基础的层面,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角度,这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比较简单的题目。
1、景物选取这类题经常这样问: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诗中哪些景物营造出了这种意境?对与这类题,学生只要把景物依次挑选出来,写上就可以了。
比如《沁园春长沙》中选取了万山、层林、大江、鹰击、鱼翔等景物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意境。
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关注景物的选取往往能看出作家的审美风格和情趣爱好。
如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多的是大江、高山、天空、等雄伟的意向,构成了毛泽东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
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选朱玉、眼泪、青烟、灵犀、等空灵凄迷的意向,构成了李商隐朦胧晦涩的意境。
2、景物特点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景物描写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诗句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只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尽管有些作家选用了相同的意向,但是由于修饰词的不同运用导致景物描写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是秋天,在杜甫笔下就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萧瑟之景,在毛泽东笔下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绚烂之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因数词的夸张造成了景物的大气魄,“枯藤老树昏鸦”则因为颜色词的运用而更多了一层昏暗的情调。
3、描写角度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诗中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而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这些方面:1)视角上的远近高低,2)顺序上的前后左右,3)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4)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
(1)从作者观察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从感知角度: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描景内容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6d60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9.png)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描写竹子景物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外在形态和特点进行描写,如竹
叶的婀娜多姿、竹节的清秀挺拔、竹枝的柔韧飘逸等,以及竹子在
风中摇曳的姿态,展现了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灵动之美。
其次,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进行描写,
如竹子常生长在山间清幽之处、对阳光和雨露的依赖、不畏严寒酷
暑的顽强生命力等,以此表现竹子的清高、坚韧和不屈的品质。
此外,诗人还常常通过对竹子的象征意义和内在情感进行描写,如竹子被赋予了高洁、纯粹、坚贞、潇洒、不屈的象征意义,成为
诗人抒发自己情感、寄托理想的隐喻对象,从而展现了诗人对竹子
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中描写竹子景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竹子
外在形态、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竹子象征意义
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挖掘和表现。
这些特点使得描写竹子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e177b9c77da26925c5b029.png)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82c0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e.png)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景物描写鉴赏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景物描写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6b8d3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7.png)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景物描写鉴赏一、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历史渊源1. 《太白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其中有“四明挥玉笔,万里落秋雁。
画图山水间,尽是长安乡”之句。
2. 而《太白岭王安石颈联》则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副对联,也是对太白山的赞美之作。
3. 王安石在联中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太白山的壮丽景观,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二、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景物描写1. “一层扫地如无尘”。
这句联中描绘了太白山的山势巍峨,云雾飘渺的景象。
扫地如无尘,说明山势高峻,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2. “千层挑点似有神”。
这句联中描绘了太白山峭拔险峻的山峰,形象地展现了太白山的绝美风姿。
3. “轩然橫背白云轧,次第二等北宫尘”。
这句联描绘了太白山上的白云缭绕,气象万千,给人一种山高云深的壮美感。
三、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艺术价值1. 在艺术价值方面,《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以其雄浑豪放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太白山的雄伟壮丽,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2. 在描写技巧方面,《太白岭王安石颈联》通过对太白山的山势、云雾等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超艺术成就。
3. 在历史价值方面,《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作为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唐宋诗词在描写自然风光方面的精湛造诣,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四、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美学意蕴1. 太白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其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壮美之感。
2. 王安石在《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中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太白山的壮丽景观,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3. 这副对联融合了自然的壮美与人文的情怀,体现了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融,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
五、结语1.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以其雄浑豪放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太白山的雄伟壮丽,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之一。
2. 通过对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分析与鉴赏, 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幅对联的艺术魅力,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三:虚实结合 方法三: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1、比喻: 、比喻: 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形象、 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形象、 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拟人: 、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分)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意盎然的景象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学习目标
1.感知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感知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感知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2.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3.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新芽 幼蚕 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 牛犊在那儿鸣叫 树林 乌鸦 儿栖息。 儿栖息。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 拟人手法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样就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总结方法: 总结方法:
这首(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第一步: 第一步:名词 + 形容词
(景物特色) 景物特色)
(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
——边地 雨雪交加荒凉苦寒、江南水乡 清幽恬静、 边地 雨雪交加荒凉苦寒、 清幽恬静、 春意盎然。 初春时乡村 春意盎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样的感慨? 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野花”、“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 诗中的“野草” 野花” 夕阳” 等是实景, 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朱雀桥边车水马 龙、王谢堂前歌舞兴盛,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 王谢堂前歌舞兴盛,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方法六: 方法六:多角度描写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代人赋① 鹧鸪天 ·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流水、人家、绿岸、浮萍、藕花等景物。 桥、流水、人家、绿岸、浮萍、藕花等景物。
(09宁夏卷) 09宁夏卷 宁夏卷)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 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2010陕西卷) 2010陕西卷 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 从军度陇西③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老莱衣: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 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江总( ):南朝陈文学家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 今河南兰考) 历仕梁、 隋三朝。 榆溪:指边塞。 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荒凉苦寒的环境。 荒凉苦寒的环境。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①以静衬动,“黄牛”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 以静衬动, 黄牛”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 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 寓情于景, 白马”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 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 虚实结合, 黄牛”句属虚写, 黄牛峡的情景; 白马”句属实写, 黄牛峡的情景;“白马”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 十四的情景。 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 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 白马” 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则从视觉角度 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2、动静结合 3、虚实结合 4、白描 5、多种观察角度结合 6、多角度描写 此外: 此外:侧面烘托 叠音词的运用 渲染 多种意象组合
方法一:运用修辞 方法一: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荠菜花相对照 借景抒情, 相对照,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 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 白描手法 枫叶等景物。 家、枫叶等景物。 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 远景 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 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近景。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 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09全国卷) 09全国卷 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自号石湖居士 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 ?):字尧章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曾去拜见范成大,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 约作于此时。 约作于此时。
这类题答题要点是 指出哪里是实,哪里是虚, 这类题答题要点是:指出哪里是实,哪里是虚,描述 答题要点 诗句内容,分析二者结合有什么效果(思想感情)。 诗句内容,分析二者结合有什么效果(思想感情)。
方法四: 方法四:白描
方法五、多种观察 方法五、 山行 角度结合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