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合集下载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近几年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实践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和积极重视。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完善?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为例具体分析,探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为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完善提出配套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Implementation of direct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unty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ap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s narrow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s growing, the "city governing counties" fiscal system can not able to mobilize county govern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creation of an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In recent years,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iscal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quickly caught the pilot community and the general concern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ctive atten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ies," the fiscal system would have many positive effects, but it can also produce some negative effects, it should be how to impro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or exampl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explore the province, counties pros and cons of the fiscal system, but to s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counties suppor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Key words: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the fiscal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一、引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的转移支付资金 、 专项补助资金将 直接分 配和下达 到县 , 减
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加
少了资金调拨环节 , 减少了资金在途时问。大量的转 移支付
资 金直接通 过 中国人 民银 行国库 内部 往来 划拨 到 县级 国 库, 财政资金能实现灵活调度 。二是县与省对 口部门之 间的 关系将 因为业务联 系而随之 紧密起来 ,县级政府 的困难能
省级上借外 , ’ 原则上全部留归所在县( , 市)避免了市级集中县
( ) 收入 的 “ 刮县 ” 市 级 市 现象 。另一 方 面省 对县 ( ) 转移 支 市 的
夺 ,涉及到要 承担责任 的需要投资的事项两级政府相互推 诿, 亟待理顺省 、 、 市 县关系。
三 、 善 省 管 县财 政 体 制 的建 议 完
税一起抓 , 正常 收 入 和 清 理 欠税 一 起 抓 , 收 、 金 一 起 抓 , 税 基 实施 全 方 位监 管 , 保 实 现 的财 政 收 入 全部 清 缴 入库 。尽 量 确
4 调动了地 方政府 的积极性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实行 . 省直接确定各市 、 县的资金留用 比例 , 由当地 中国人 民银行 国库直接进行预抵税收返还 , 收收入越 多 , 税 地方财政 留用 越多 , 提高 了地方政府加强征收征管 的积极性 , 各项税收收
贫 。 一 ( 作者 单 位 : 国人 民银 行 十 堰 市 中心 支行 ) 中
域经济发展 , 消化 和解决当前突 出的“ 三农” 问题。
2加 快 改 革 步伐 , . 着力 构 建 公共 支 出体 系 。一是 加 快 推
重视 ,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3 缓解了县级 资金调度压力 。一是省财政厅统一控制 . 资金调度 , 资金直接通过省国库集 中收付 中心拨付 到县 , 加 快 了资金到位速度。二是省财政将严格审查县级预算 , 促进 县财政合理地安排预算 , 对擅 自变更预算 的予 以惩罚 。三是 建立激励机制 ,对通过 自身努力保证 了收入 目标任务的完 成和工资正常发放 的县 , 省里将 予以奖励 。这 一系列措施 , 将解决市因收入的季节性和不稳定入库造成的资金调度 困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浅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邵阳县国税局根据省委省政府湘发[2010]3号文件,我省自2010年1月1日起,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作为一项立意在扩权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于规范省县之间财政关系、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但由于县情、民情不同,改革对地方的影响各异,对国、地、财各部门的影响程度也各有差异。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我县国税的影响(一)、国税收入情况及提供的县级财政可用财力影响国税征收的税种中,将增值税地方部分纳入省县按25:75的比例分享,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由省县按30:70比例分享,原属省级收入的电力、石化、冶金、有色金属等增值税下划省县分享。

以2010年1-8月完成情况及全年预计完成情况分析比较如下图:单位:万元由此可见:一是改革后我县国税管辖范围未发生变化,但县电力局税收下划后,县级增值税范围扩大,县级税收总规模扩大500万。

二是县财政分享的地方收入实际减少562.7万,短期内会按照保既得利益原则弥补.从长远看,县级财政在增量分享上明显下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落实国税征管的影响一是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

能促进县乡两级政府更加重视国税税收征管工作。

国地分设后,尤其是我县设立乡镇金库后(现为乡财县管体制),许多乡镇领导和干部片面认为国税是国家的,只有地税才是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忽视国税工作。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县乡两级政府更充分认识到国税与地方财政的利益关联关系,对国税工作的支持力度必然加大。

二是会给国税的税收征管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改革方案明确:非税收入由省县分别分享,即省里不参与县市固定非税收入的分享。

因此,从我县看,目前实行的对矿产资源税费的统征改革中,国税征收的比例偏低,一些规费的征收比例高,颇有费挤税的嫌疑。

煤炭税收在统征的基础上,目前我局已形成了一个按税收政策再补征的操作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政策建议摘要:从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等方面阐述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

具体说来,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有关内容。

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定位。

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

在宏观上应该说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

但是不是农村经济本身,更不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

县域经济就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经济。

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城镇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

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具体的说,发展县域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

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1. 引言1.1 县级财政困境现状县级财政困境是指县级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不足、支出过大、债务压力加剧等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县级财政存在着严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

大部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和地方税收,而这两者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波动性较大的情况,导致县级财政收入不稳定。

县级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县级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支出,如教育、医疗、环保等,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导致财政支出难以满足需求。

县级政府举债规模扩大。

为弥补财政收入不足和支出过大的缺口,许多县级政府通过举债来进行财政补充,但长期以来由于债务管理不当,导致债务规模越来越大,财政风险不断上升。

县级财政困境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和改善。

1.2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县级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对整体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必要性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必要性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县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县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举足轻重的。

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小康能否如期实现。

因此,直面县乡财政难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促进财政工作良性发展刻不容缓。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一)县乡经济总量小。

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

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

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1996年的58.3% 、20.7% 、21.0% 调整为31.8% 、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

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

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

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

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

如我县2003年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三)政策性减收明显。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日前,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2012年底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通过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

我们认为,这种“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逐步完善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所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 70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其总人口占全国的74%,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其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

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

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因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多次提出,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权责不对等、经济管理权较弱、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小。

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市管县”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通过提升市的地位促进了要素集聚和市县之间的经济协调,在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条块割裂的局面。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是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

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

以为例,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的:::调整为::。

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

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

基于微观视角:省管县财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以沅陵县为例

基于微观视角:省管县财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以沅陵县为例

信 息 系统 中 的 统 计 分 析 模 块 以 及 现 有 T P I S信 息 处 理
系统 相 关 收 支 数 据 ,深 入 开 展 国库 收 支 统 计 分 析 . 加 强 库 款 的预 测 和 库 款 的管 理 , 时 掌 握 预算 收 支 完 成 及
体 制 改革 既 有 利 于县 域 经 济发 展 . 又存 在 削 弱 县 级 财
力的 问题 , 时指 出 , 同 实施 “ 直 管县 ” 政 体 制 改 革 需 省 财
要 不 断地 矫 正 、调 整 对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不利 的 因素 . 实
现 改 革 帕 累托 式 最优
关 键 词 : 政 体 制 改 革 县 域 经 济 效 应 财 引言
、 ≯ 0p 、 、 0; 、 t 户 、 P , — — > , — 、 ; , ‘
19 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 又一次重大财政体制调整。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对原有财政体 制的重大调整 .
是 对 省 域 内财 政 体 制 框 架 的重 新 构 建 , 因此 必 然 会 对
省域 经 济 产 生 多 方 面影 响 。省 管 县财 政 体 制 可 以绕 开
> I : ) j 、 ) 0 ) 、 t ) ÷ ; 、 , p ; 产\ 、≯ t




, 0 、 、

树 立 创 新 发展 的意 识 ,针 对 不 断 变 化 的新 体 制 采 取更
湖 南 省 决 定从 2 1 0 0年 1月 1日起 . 整 和 完 善 省 讽 以下 财 政 管理 体 制 , 市辖 区 、 西 自治 州 所 辖 县f ) 除 湘 市 、 长沙 县 、 望城 县 仍 维持 省 管 市 州 、 州 管 县 ( 的 财 政 市 市)

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

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

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主要是因为现有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在配合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县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

一、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在广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经济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这些问题都与现行的省管县财政体制有关。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地方政府多年来大规模举债,欠下了巨额债务。

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借款用于房地产投资,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2、地方政府依赖中央转移支付: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缺口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盼望从中央财政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这也让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脆弱。

3、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力来源主要是由税收和转移支付组成,其缺点在于无法合理配置资源。

这也导致了许多县级政府经济基础薄弱。

二、存在的问题1、缺乏财务独立性现阶段,很多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其财政收支主要由上级财政部门控制,导致地方政府无法实现真正的财务独立性。

2、县级政府权责不清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的职责较为模糊,不少县级政府主要聚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公共服务等方面缺乏投入。

这也导致了一些县级政府经济基础薄弱。

3、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开始面临压力。

如果不能及时破解这一局面,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策1、完善财政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完善财政收入分配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经济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加强财政监管和防范债务风险,也是落实这一对策的必要手段。

2、实现财务独立性通过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财务独立性,让地方政府通过自主经营和选择,更好地发挥地方经济和社会职能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财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财税政策的变化对县域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方面分析财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财税政策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税收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税收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税收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可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促进消费和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税收政策也可以通过加大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税收调节力度,引导地方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税收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也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直接相关,进而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对县域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财政支出政策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国家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直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财政支出政策的变化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财政体制和财政体系的改革上。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财政体制。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分配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不仅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财政管理责任制改革,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使用效率,促进资金投入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财税体制改革还包括改革税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等方面,也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财政“省管县”改革对县级国库的影响及建议

财政“省管县”改革对县级国库的影响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省管县”等财政体制改革。

2011年江苏省沭阳县作为全省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探索省管县由财政省管向行政省管深入。

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对县级国库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省管县”改革总体情况(一)改革主要内容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需要,大力推动扩权强县,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采取了从2007年6月1日起,市、县财政之间停止往来资金拨付关系,省、县财政之间直接发生往来资金拨付关系。

为便于操作,改革在尽量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赋予市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如在规定按省定基期年划转基数的同时,允许市县双方自行商定划转基数;再如理顺市县间收入划分,县级政府提出的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按属地原则划分等意见和建议,方案中尽量予以体现,改革改革方案既体现了市里的要求,也同时体现了县里的要求。

(二)初步成效1、规范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分配关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省直管县后,对原预算管理体制中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县收支范围进行规范和调整。

同时,省财政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返还集中增量等调控方式,从政策上、资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各地加快发展。

以沭阳为例:改革后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5.00亿元,比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前的2006年的8.90亿元增加6.10亿元,增长68.54%,2008年财政总收入25.00亿元,2009年财政总收入32.66亿元, 2010年财政总收入44.43亿元,2011年财政总收入64.6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006年至2011年累计增幅626%,得益“省管县”的优惠政策,沭阳经济连续五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2011年连续二年从苏北的落后县变成了苏北第一强县。

2、加快了财政资金拨付速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影响探讨

政 体 制 改 革 ,鼓 励 有 条 件 的省 份 率 先 减 少行 政 层 次 ,对 于 减 少管理 层 级 、提 高效 能 、壮 大县 域 经 济 、促进 城 乡经 济 融 合 、加 快 城 市化 进程 ,都具 有 重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本 文 就 此 对 区域 与 城 市在 当前 的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推 动 下 , 如 何 协 调 发 展 进 行 了探 索和 思 考 , 并 得 出相 关 结 论 , 以 期 对 今 后 的 相 关研 究 有 所
改革开放 以来 , 在全球 化、 场化 、 市 城 市 化等 多种 因素的复合作 用下 ( 京祥 , 张 20 , 0 8) 我国地方政府 , 尤其是地级市 一县 级 层面的行政建制关系发生了多次重大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 这种市 一县行政 关系的变化 ,视为行政建制关系对区域管 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1 现状城 镇体系格 局及存 在的 问题 。 . 市管县体 制下 ,我 国大多数地 区形成 以地
级 市 为 中心城 市 ,县城 为 支撑 ,重 点 镇 为
纽带 ,一般 乡镇和中心 村为基础 的城 镇体 系格局。我国推行市管县体 制的 目的 ,是 希望通过建立市与县之间的行政领导 关系
内容 摘 要 :推 进 省直 接 管理 县 ( ) 市 财
通过省财政下达 到县 。省财政直接办理对 县财政资金往 来和资金调度及其结算 。市 县之间原财政债权债务 ,经双方清理确认 后报省级财政部 门备案。
对域城发 的响讨 区与市展影探
省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对 区 域 与城 市发 展 的 影 响
( )城镇 体 系格 局 的 变 化 一
马拉大车”的现象较为普遍 , 一些规模小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摘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自主权,使县政府能够更灵活地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

改革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改革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的流入。

改革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县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自主权、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投资、人才、跨越式发展、重要举措。

1. 引言1.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过去,县域经济受到省级财政体制的束缚,往往缺乏自主权和发展动力。

而随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得到了更多的自治权,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在新的体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扩大,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制定发展策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也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为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将继续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突破。

2. 正文2.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自主权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自主权,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举措。

过去,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上级财政分配、指导性计划等因素的制约,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

而随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县级政府在财政管理、项目资金使用、产业发展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收入的影响与建议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收入的影响与建议
省委 、省政府决定从今年 1月 1日起全面推 行 “ 省直 管 会事业方方面面带来深远影响 。 以安 乡县为例 , 省直管县” 在“ 县县级税收将 增长 约 6 0万元。具体测算方法是 : 7 首先 , 按照 1%的预计增幅 , 4 测算 2 1 0 0年我县地 方各税 预计入库额( 具体见表一 ) 。
表一 ( 位 : 元 ) 单 万
级 税收 基数 + ( 00年 预 计税 收一2) 21 (】 ( 9年元 至 1 0月入库 是按省文件规定的方法 ,以 0 9年元至 1 0月入库额推算的全
县” 财政体制改革 , 这一新 体制的建立实施将对县域 经济 、 社 / 0 2 ×省级分成比例 。其 中 2 0 1 ×1 ) 0 9年元至 1 o月 /0×1 1 2 财政 体制下 , 果按 照 1%的总体增幅 测算 , 如 4 预计 2 1 00年我 年入库额( 具体见表三 ) 。 综合以上测算 ,在 1%的设定增幅下 ,00年我县 各项 4 21
营业税
资 源 税
一 “ 一 省 一 ~
3 .8 84 1
2 % 5
土地增值税
增量不分享
f 土地使用税
企业所得税
增量不分享
地方留成部分省级 地方留成部分省级
— — — —
4 62 5.
9. 431
f 个人所得税 I
合计

7 _1 91 6 .
9 287 8.
大 税种。在这其 中 ,省 级当年入库 52万元 ,县级入库 3
然省委 、 政府文件对基数核定方法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 , 但具 体测算中还有许多特殊 客观因素需要确定。特别是在县市上 划税收和省下划税收 的差额基数核定方面 ,更要格外 引起重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自18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县级财政经济实力已得到了明显好转,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县市由于体制的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笔者就当前XX县财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并对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制约财政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财政总体实力弱。

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存在财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机制,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很小,县级财政的总体实力较弱,可用财力较少,形成了相对数大、绝对数小的状况。

18年XX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8186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61018万元,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6357万元,形成了典型的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作贡献的不良局面;人均财力十分有限,仅为635.6元。

加之近年来支柱财源转移,后续财源不济,乡镇财政自给力差,全县21个乡镇没有一个能自给。

(二)财政增收乏力。

全县财源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来自“两烟”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由于“两烟”受上级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自我发展空间有限;采矿业大部分还处于原矿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担起经济发展的重任。

县内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未形成财源“气候”,而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刚起步,产生的税额有限,由于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真正能在近期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不多,从全县整体来看,没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财政收入;加之由于受电力体制改革、驰宏公司核算地搬迁、以礼河电厂受库容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十分困难。

(三)收入质量不高。

从税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过大,比重过高,达17.5%。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济南市政府经济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章丘市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绩。

通过大量地区经济优势条件的挖掘和应用,以及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章丘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

但是,面对丰富的区位和地域资源,章丘市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力度,打造特色经济体系,以取得更为突出的经济发展成果,打造山东地区优秀县域经济标杆。

一、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章丘市作为济南市副中心城市,东连淄博,南交泰安、莱芜,地理优势显著。

在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章丘市位居第46位,也是济南唯一上榜县级市。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章丘市全市生产总值833.9亿元,较2013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5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250亿元,增长幅度整体较为可观。

章丘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社会综合实力较强,依托省级中心济南市,章丘市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乐观。

目前,章丘市拥有1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银鹭等国内知名企业,同时明水经济开发区内一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二、章丘市县域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收入比重较小2014年,章丘市地域财政总收入为62.4亿元,较上年增长3.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3.4亿元,国税、地税收入为55.2亿元。

综合来看,章丘市财政收入保持着增长趋势,但是与国内其他优秀县级市相比仍旧保持着一定差距。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我们的建议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我们的建议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我们的建议调查发现,各地都存在着基本相同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县乡干部调动频繁,工作的连续性不够;二是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三是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工业用地受到制约;四是特色经济规模不大,品牌优势不够突出;五是乡镇经济发展迟缓,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省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实力不强。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为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建议: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要从建设和谐湖北、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真正把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加大县域经济工作力度。

二是整合现有研究力量,加大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研究,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认真规划我省县域经济总体布局,研究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同时省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各地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基层的支持和指导,部门协作、上下协力、促进发展。

三是组织人事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尽快建立新的干部政绩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稳定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对发展县域经济成绩显著、群众拥护的县级党政一把手,可借鉴外省做法高配级别,以维护县域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2、要进一步理顺体制,解除发展阻力。

一是全面推行县市扩权,同时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社会行政管理权限。

县级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负有最直接的责任,鉴于当前经济杠杆部门垂直管理过多,造成县级政府权责失衡,因此应本着“能放都放”的原则,切实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管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县级政府拥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进展的妨碍及建议
从现行财政治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习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

对建立稳定的中央与地点、上级与下级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各方面事情的变化,现行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别同程度地浮现了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咨询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咨询题及妨碍。

1、收入分配别尽合理。

要紧表如今: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

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

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进展地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

在分配比例上也未思考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别利。

并且,“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点分成少。

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要紧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

由于收入分配别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点财力,妨碍了地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别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进展,还使有的地点政府为保运转,经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腐败行为、地点爱护主义滋长。

2、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别当。

中央与地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点别明确,别合理。

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

比如,与地点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别尽合理。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别够规范、科学。

一是普通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别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别相符。

二是中央对地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治理的原则别相习惯,其分配方法也别规范,有暗箱操作。

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治理的某些补助地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辟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

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

现行财政体制实施7年多来,客观事情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

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进展。

l、科学划分中央和地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

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别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

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钞票,矛盾别下交。

建议将与地点经济进展联系密切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别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完善财政治理体制和转移支付方法,增加地点财力。

提高中央和重庆市对县级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点分成;调整增值税的征管范围和分成比例,分配比例和增量返还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来分层对待。

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

适当缩小市、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都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点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方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歪。

3、完善地
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治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

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与县人大共同确定下达,以求任务一致,给予地点政府适度的地点税收治理权,以利地点因地制宜挖掘税收潜力,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结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培植地点主体税种。

建议将房产税、上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作为县级主体税。

4、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咨询题。

“三金”和“三乱”债务,有其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

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分类解决,多渠道化解债务,延长还债时限,将农村“三金”和城区金融“三乱”专贷还款时刻由4年延长到l0年或l5年,减免县财政每年还债数额,使县、乡财政可以休养生息;请求对国债利息落低或免收,国债转贷资金用于社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本金免收,以体现中央对县乡经济和社会进展的支持[1]在百度搜索: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进展的妨碍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