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3、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学过的柳宗元诗歌导入,提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里有一首七律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请问作者是谁?明确:柳宗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政治失意,仕途不达的愁苦之情。
我们学习这首诗是说过“愁”是此诗的情感基调,作者的愁完全缘于自身的政治遭遇,从这一点可看出作者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情感,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下,既然作者对政治比较敏感,那么他还能不能用其他的作品体裁去发表自己的政治远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1)生卒: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享年47岁,中唐时期文学家。
(2)字号、称呼: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故有“柳河东”之称。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古文成就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819年病卒于任所柳州,故有“柳柳州”之称。
(3)生平概括:柳宗元的一生可用16个来概括:早立远志,少有英才,关心政治、数遭贬谪。早立远志少年时代曾立下“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的志向。少有英才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就中了进士,几年后又官至礼部员外郎。关心政治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运动数遭贬谪805年,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由礼部员外郎被贬为邵阳(湖南邵阳)刺史。被贬途中,又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
2、背景简介、解题
(1)社会背景: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一生,这样一来大家对作者的印象便有了较为形象、深刻的了解,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处于中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现象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富者兼地数万重,贫者无容足之活”官吏繁政扰民,百姓苦不堪言。总结起来,便是四个字:繁政扰民。写作时间。当时柳宗元在长安任职,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象,便作此文。
(2)解题: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3、感知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郭橐驼名号由来以及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2段—第3段)记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第三部分(第4段—第5段)郭橐驼感悟为官治民之道。
三、赏析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姓名由来:隆然伏行,病偻
性格特征:豁达——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1、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二)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
1、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技艺高超: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整体而言
具体而言:且硕茂,早实以蕃
树:树冠——大树叶——多
果:不但成熟早而且多。
3、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
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第三自然段
1、分析。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对比形式展开。
先是总结概括我的植树方法: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种树时: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种树后: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他人种树方法
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种树后: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梳理、归纳。(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3、总结: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4、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5、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6、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二)第四自然段
读完第四段,就会明白第三段写植树是为说官理服务,是一种衬托手法。